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习题精选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习题精选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习题精选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习题精选人教版

选择题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A.淮河B.秦岭C.太行山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A.注入的支流众多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台风C.寒潮D.地震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B.资源缺乏,特缺煤炭

C.人多地少D.生态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

6.“五岳”中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A.泰山B.衡山C.华山D.嵩山

7.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B.油菜C.甘蔗D.小米

8.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下游

9.黄土高原所属的温度带主要是:()

A.亚热带B.暖温带C.中温带D.寒温带

10.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要是:()

A.一年三熟

B.一年一熟

C.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1.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主要界于:()

A.800mm~1600mm

B.400mm~800mm

C.200mm~400mm

D.200mm以下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D.黄山

13.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西北地区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D.南方地区

1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此地产煤的省份是:()

A.黑龙江B.安徽

C.河南D.山西

15.为将黄土高原上山西大同的煤运往东南沿海而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铁路线是:()A.大秦线B.京包线

C.陇海线D.哈大线

16.下列省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安徽B.青海C.山西D.陕西

17.下列城市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太原B.银川C.石家庄D.合肥

18.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A.年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B.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C.地表破碎,缺乏植被

D.黄土本身疏松、干燥的特性

19.下列省份中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有:()

A.陕西B.山西C.黑龙江D.西藏自治区

20.被誉为“塞上江南”的两大平原是:()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

C.宁夏平原D.河套平原

21.下列事物与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相关的有:()

A.赛龙舟B.秧歌舞

C.面食为主D.青稞酒

22.黄土高原蕴藏量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有:()

A.天然气B.煤

C.水能D.铁矿

23.下列穿越黄土高原的铁路干线有:()

A.陇海线B.京包――包兰线

C.京九线D.京沪线

24.分布在黄土高原上黄河的两大支流是:()

A.汾河B.渭河C.海河D.辽河

25.黄土高原上主要农作物有:()

A.水稻B.甜菜C.冬小麦D.棉花

26.黄土高原主要的气候类型有:()

A.高原山地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27.下列区域与黄土高原相符的有:()

A.季风区B.非季风区

C.半湿润区D.干旱区

28.下列景观图位于黄土高原的有:()

非选择题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高原)B________ (山脉)

C________ (山脉)D_______ (河流)

(2)写出数字代表的城市。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

(3)黄土高原上最富集的能源矿产是___________。

(4)黄土高原从温度带看,属于___________带;从季风区看,属于___________区;从四大区域位置看,位于___________地区;从阶梯位置看,位于___________阶梯。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护的主要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表示我国各省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节约木材保护环境

C.预防疾病D.移风易俗

3.读“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完成流程图(把字母填入适当的方框内):

A.农作物产量下降B.人均耕地少,燃料需求增加

C.扩大荒地开垦面积D.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C

6.C

7.D

8.B

9.B 10.D 11 .B 12.A

13.B

14.D 15.A 16.CD 17.AB 18.CD 19.AB 20.CD 21.BC

22.DC 23.AB 24.AB 25.CD 26.BC 27.AC 28.BC

2 (1)A内蒙古 B太行山 C秦岭 D黄河

(2)①太原②呼和浩特③郑州④西安⑤兰州

(3)煤炭

(4)暖温季风北方第二

(5)原因:①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②夏季多暴雨;③黄土支离破碎,土层疏松;

④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

措施: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和挡土坝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②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合理的生产活动措施

2.(1)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四川省重庆市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3)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差,夏季多暴雨

(4)B

3.①B ②D ③A ④C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黄土高原 【课题】第六单元第3 节黄土高原(第2 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2、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 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说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了解综合治理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点)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其开发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协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说出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教 学难点: 结合实例分析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从而使学生分析出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教学模式】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1)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点是什么?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土高原? 【设置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黄土高原的人们怎样看待水土流失的视频。出示问题:怎样治理黄土高原? [学生归纳回答]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修堤坝和小型水库。 【能力提升】出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图片。出示问题:怎样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中

遇到的问题?在坡脚,陡坡,缓坡分别怎样治理?黄土高原是不是应该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学生探究后回答] 坡脚修挡土坝,陡坡植树种草,缓坡修梯田。 黄土高原是不是应该全部退耕还林还草?不是,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缓坡地可以修建梯田。 师小结:所以在治理黄土高原时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承转】:现在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成就最突出的就是南小河沟。大家默读24 页阅读材料。 出示南小河沟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黄土高原成功治理的案例。 出示黄土高原今夕对比视频。然学生更直观,深刻体会治理后的黄土高原所发生的巨大 变化。 【承转】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古老的黄土高原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大家是 否知道,在这古老的地层下还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合作探究】出示黄土高原矿产资源分布图。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四个问题:据图说出: 1、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是什么?此矿种有哪些特点? 2、找出主要的矿产地并说出他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3、本区发展煤炭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4、找出经过黄土高原的主要铁路线有哪些?并说一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 有何作用? [学生分析地图,归纳回答] 1、据图回答:主要矿产为煤炭,特点: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埋藏浅,多为露天煤矿, 被称为乌金高原。 2、据图说出,山西:大同,阳泉,平朔。陕西:神府。内蒙古:东胜。 3、有利条件: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4、主要的铁路线:陇海线,包西线,同蒲线,太焦线。作用:促进当地能源的开发和经 济的发展。 【承转】这些丰富而优质的煤炭是怎样被输送出去的? 【生总结回答】 煤炭资源的输送方式:铁路、公路运输,传统。火 力发电,煤液化气,新方式 展示煤炭输出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习题精选人教版

选择题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A.淮河B.秦岭C.太行山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A.注入的支流众多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台风C.寒潮D.地震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B.资源缺乏,特缺煤炭 C.人多地少D.生态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 6.“五岳”中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A.泰山B.衡山C.华山D.嵩山 7.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B.油菜C.甘蔗D.小米 8.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B.中游C.下游D.中下游 9.黄土高原所属的温度带主要是:() A.亚热带B.暖温带C.中温带D.寒温带 10.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要是:() A.一年三熟 B.一年一熟 C.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1.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主要界于:() A.800mm~1600mm B.400mm~800mm C.200mm~400mm

D.200mm以下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D.黄山 13.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西北地区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D.南方地区 1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此地产煤的省份是:() A.黑龙江B.安徽 C.河南D.山西 15.为将黄土高原上山西大同的煤运往东南沿海而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铁路线是:()A.大秦线B.京包线 C.陇海线D.哈大线 16.下列省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安徽B.青海C.山西D.陕西 17.下列城市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太原B.银川C.石家庄D.合肥 18.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A.年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B.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C.地表破碎,缺乏植被 D.黄土本身疏松、干燥的特性 19.下列省份中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有:() A.陕西B.山西C.黑龙江D.西藏自治区 20.被誉为“塞上江南”的两大平原是:()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 C.宁夏平原D.河套平原 21.下列事物与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相关的有:() A.赛龙舟B.秧歌舞 C.面食为主D.青稞酒 22.黄土高原蕴藏量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有:()

初中地理七下《第五节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安排 二 六、教学过程 第一 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第二 教学内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过程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 1.看P86讨论,说说怎样治理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 2.看图E、F,说出杨凌是怎样治理水土流失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通过讨论,的出结论:退耕还林,保护植被;发展科学,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丰富产业结构,加强同外界的就经济合作。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画出黄土高原地图,找学生在图上填出以下矿产:大同、阳泉、平朔,神府、东胜乌金三角。 2.看地图册,说说煤炭可以通过哪些铁路外运?特别指出“神州第一线” 3.看图I、J,想想,黄土高原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外运? 三种运输方式:原煤输出、发电输出、转化为煤气输出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1、2、3、5题。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案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读图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版讲解学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 版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黄土高原)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3.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及其原因。 4.知道黄土高原的由来及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方法。 5.了解黄土高原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文明的摇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所跨省级行政区。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白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的由来。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黑土地”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黄土地”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 (一)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的印象 黄土、千沟万壑、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的范围 3.华夏文明的摇篮 原因:母亲河----黄河的孕育;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表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在四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吗华夏文明的先河。 影响:悠久的历史,造就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doc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教案 §8.1-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主备人潘振江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传授新知识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学习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仪器、课件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挂图教学流 程个案补充【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我们生活的地方,处在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上。今天我们 §8.1-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主备人潘振江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传授新知识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学习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仪器、课件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挂图教学流 程个案补充【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我们生活的地方,处在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上。今天我们 §8.1-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主备人潘振江课题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传授新知识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1.水土流失的原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 习 知识点 考点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范围:东起①太行山、西至②乌鞘岭、南至③秦岭、北抵④长城,跨⑤晋、⑥陕、⑦甘、⑧宁等省区。 2.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3.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考点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 地形: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 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黄土性质: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人为因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后果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表现: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恢复。 2.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 考点四、生态建设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课后习题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的土地总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其流失面积大约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流失区约有25万平方千米。这里地面支离破碎,生产条件差,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彻底治理黄土高原,是我国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完成第4~5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旱,黄土疏松 B.夏雨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c.千沟万壑 D.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 2.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是 A.制止滥垦滥伐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测试题 最新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习题一、单项选择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A.淮河 B.秦岭 C.太行山 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 B.地震 C.风成说 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A.注入的支流众多 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 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 B.台风 C.寒潮 D.地震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 B.资源缺乏,特缺煤炭 C.人多地少 D.生态建设已步人良性循环 6.“五岳”中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A.泰山 B.衡山

D.嵩山 7.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油菜 C.甘蔗 D.小米 8.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下游 9.黄土高原所属的温度带主要是:()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10.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要是:() A.一年三熟 B.一年一熟 C.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1.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主要界于:() A.800mm~1600mm B.400mm~800mm C.200mm~400mm D.200mm以下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A.秦始皇陵兵马俑 B.避暑山庄 C.布达拉宫

13.黄土高原主要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南方地区 1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此地产煤的省份是:() A.黑龙江 B.安徽 C.河南 D.山西 15.为将黄土高原上山西大同的煤运往东南沿海而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铁路线是:()A.大秦线 B.京包线 C.陇海线 D.哈大线 二、双项选择 1.下列省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安徽 B.青海 C.山西 D.陕西 2.下列城市分布在黄土高原的有:() A.太原 B.银川 C.石家庄 D.合肥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A.年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B.人类的植树造林活动 C.地表破碎,缺乏植被

初中地理八下《黄土高原》教案

黄土高原 课型新授课 课标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 2、利用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征,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 3、利用水土流失小实验,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其危害。 4、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主要煤矿,并了解黄土高原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小组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陕北风俗图片导入课件展示 图片 要求:边 欣赏边思 考图中是 那个地区 的 欣赏图片,感受传统文化 得出是黄土高原的民风民俗 通过欣赏 图片,让 学生感受 陕北的民 风民俗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 趣。 引入:以上图片都是陕北的民风民俗,尤其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建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黄土高原 展示目标用展示本 课学习目 标 找学生读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 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 2、利用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特 征,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 3、利用水土流失小实验,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严重的原因及其危害。 4、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主要煤矿,并了解黄 土高原能源基地的开发和建设。 明确学习 目标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说明学习 任务,学 生根据任 务进行自 主学习。 互动1 描一描 学生独立 完成教师 巡视借助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图文资料师生互动: 任务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描一描:把7.1图上的红色小圆点用线连起来,了 解黄土高原的轮廓及所在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山脉以西,以东, 以北,以南,是世界 上的黄土堆积区,位于阶梯。 通过动手 描一描让 学生动手 课堂气氛 活跃,增 强知识记 忆。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设计思路 本课以“图表教学”为基础,利用Power point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图表文字资料拓展学习空间,同时利用最基本的黑板板图教学,更直观,更能保持知识点与学生思维同步,同时更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围绕教材的内容设计能激活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辩论、角色扮演等积极参与的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定位黄土高原在祖国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策略 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Power point课件、相应教学视频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

(二)第二课时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掌握本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表特征的表述。 2、认识本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地貌成因。 3、了解本区的发展和居民生活变化。 学习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2、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学习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措施。 教学步骤: 一、图片导入,提升兴趣 展示黄土高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有大概认识。首先放秦始皇兵马俑图片,表示黄土高原有光辉灿烂的历史,与现在水土流失的荒凉景观和治理后的改观进行对比,形成主线。展示窑洞、信天游、安塞腰鼓,为自然地理要素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影响而奠定基础。

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展示黄土高原的景观。 二、自学——指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8-64、8-65,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征。请一学生指图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通过读图了解,我们知道,黄土高原和本章我们学过的省区不同,它是一个跨省的地理区域,跨了哪些个省区。 三、阅读——小组内活动并展示 在黄土高原上,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地表结构。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了解这三种地形各有什么特点。紧跟练习,深化学生理解。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而这种地表形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有严重的水土流失呢? 四、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展示对比实验(四组),引导学生分析。先用视频引导,再放实验

图片让学生发现影响因素。最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通过四组对比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有植被、降水、地形和土质,请各小组讨论总结一下。 在这些自然因素中,你认为我们人类能够干预的是哪一项?(植被)人类的哪些活动会破坏植被?(生回答: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开矿采矿等),总结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五、小组讨论 1、水土流失危害和治理措施。 那么,水土流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当地的农业、河流、环境带来的危害。 2、黄土高原治理后的变化。 黄土高原经过多年的治理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能源开发和城市化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六、联系现实,前后呼应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xx》知识点复 习 知识点 考点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范围:东起①太行山、西至②乌鞘岭、南至③秦岭、北抵④长城,跨 ⑤晋、⑥陕、⑦甘、⑧宁等省区。 2.景观:xx、xx、xx。 3.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考点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 地形: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 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黄土性质:结构疏松,许多物质xx于水。 人为因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后果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表现: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恢复。 2.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 考点四、生态建设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课后习题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的土地总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其流失面积大约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流失区约有25万平方千米。这里地面支离破碎,生产条件差,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彻底治理黄土高原,是我国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完成第4~5题。 1.xx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旱,黄土疏松 B.xx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c.千沟万壑 D.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 2.整治xx的中心任务是 A.制止滥垦滥伐 B.开辟梯田,发展农业生产 c.在沟口打坝淤地,不让水土出沟 D.搞好xx 3.下列省区位于xx的是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优秀教案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 .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师: 1. 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 3 、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 . 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 . 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 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 . 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 . (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 3 、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

而获得 xx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 ——(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 (帮助同学 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 ) 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 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 .(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 .)教师:难怪美国 记者斯诺在《 __ 》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