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健康及其标准

1.健康:实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

美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是生理健康(生理无重大疾病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健康的十条标准(略)

二.心理

?历史上,相当长一段实际,人们曾经认为心理是产生智力活动的器官,心理

是心脏的机能。

?亚里斯多德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

液冷却而已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形式。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是心理现象的

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

的总和,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静态形式,包括自我意识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直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1)自我意识

2)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3)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所谓心理健康

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中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卫生联合会

心理健康分为狭义的心理健康和广义的心理健康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状态。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即除了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也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无心理疾病

?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正常心里不正常

心理健康

心里不健康

(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病)

含病态人格、神经病、各

各类精神障碍心理正常、心理异常问题示图

心理康宁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序列

心理康宁

个体的主观体验积极:不觉痛苦,或者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行为与周围环境协调:即他人不感觉异常

社会功能良好:能够胜任家庭及社会角色

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亚健康状态,又称心理困扰

个体主观体验中愉快感小于痛苦感,但程度较轻;一般表现为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对个体社会功能影响较小;问题困扰的产生具有情境性;通常能自行调节或在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障碍

部分一般心理问题可以累积、迁延、演变成为心理障碍;

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

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等。

精神疾病(略)

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障碍

1)特定对象恐惧症:指对个体对某个或某些物体或场所强烈的、持续的恐惧,尽管知道它实际上并不具有威胁,如对蛇、猫等动物,或对高处、黑暗、空旷的场所、飞机和电梯等特定情景恐惧。

2)社交焦虑症:就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

3)强迫症: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强迫症往往包括两类症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比如有的病人出门后总是不放心门是否关好;有的病人寄出信之后常担心地址是否写错。患者明知这些想法毫无意义,但又非想不可,因此焦虑不安,非常痛苦。强迫行为,其目的旨在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比如强迫性反复洗手,强迫性计数,强迫性礼仪动作等。

4)广泛性焦虑,广泛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为广泛性和持续性焦虑,常伴有头晕、胸闷、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但其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

5)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也即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它能够诱发恐惧、无助或对损伤、死亡威胁反映出的恐怖。典型表现是有与痛苦记忆或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噩梦,试图避免引发创伤的线索以及生理性唤醒的提高。

(2)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常见的性行为变态有性欲倒错,比如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异装癖和施虐癖等。还有一种性心理障碍叫性别认同障碍,指具有与一个人自身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认同或性别感。

(3)人格障碍

(4)心境障碍

抑郁症、自杀、情绪失衡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和生理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

个体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

心理健康——

(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理念一致;无绝对

第四节积极维护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a)不良情绪易于引发生理疾病

b)不良情绪导致心理障碍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a)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b)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积极维护心理健康

一、应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阅读相应的书籍、报刊杂志,浏览网络媒体。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包括听讲座和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加集体培训,尤其是学生成长小组或专题辅导工作坊

二、对自我进行积极调整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可以使人心胸宽广,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心理健康。

2、充分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

1)、大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价

既不能自轻自贱、自惭自卑,也不能自骄自傲、自我中心,自尊、自信、自立、自制、自强、自爱。

2)、不盲目与人他人比较

欣赏自己的独特性,同他人比较的标准恰当。

3)、有适当的抱负水平

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目标,注重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

4、积极进行人际交往

5、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

三、寻求心理帮助

四、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第二章积极适应与发展

第一节适应与发展对大学生成才发展的意义

一.健康生活的需要

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人生是一个不断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

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三.成功人生的需要

“生活的成功与否,要看适应能力与其内外机遇调剂融合的难度是否相对应”

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面对当今我国剧烈变革着的社会,面对着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谁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谁就能够获取成功。

第二节适应与发展的有关理论

一.适应与发展的含义

1.什么是适应

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满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

人与环境的适应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种是人自身做出改变

一种是环境改变

通常情况下,人们选择环境,改变环境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时候,人与环境的适应,要求人自身做出调解,适应既定的环境。

2.什么是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人生的发展,是人的身心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是伴随着人的身体发育成熟,人的认识,情感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完善成长的过程,它是一个人整个一生中的行为和心理发展过程。

影响发展的主观因素:

人的发展不都被动地取决于环境,人的心理活动,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个性特点,人的积极主动精神,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是积极的适应

人们对环境的适应,从适应的方向上看,大体有两种:

积极的适应

消极的适应

积极的适应: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子那个,使自身得到发展。

消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及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

二.我国学者提出的对于大学生适应与发展的任务要求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学习

第三章认识自我

心理现象

3.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直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

1)自我意识

2)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3)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第一节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基本含义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身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来说

1.自我认识: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及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

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我是什么样的我”,“我

为什么是这样的人”。

2.自我体验:对自己的态度,包括:自爱、自尊、自信、自卑,优越感

和责任感等。“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接纳自己”。

3.自我控制:对自己行为态度和对他人态度的调控,包括:自律、自立、

自控和自励等。“我怎样控制自己”,“我怎样使自己成为满意的人”。

1.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

2.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3.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评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逊认为: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进行的。人的生命是一个周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展开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如果前一阶段的核心问题为解决,就会影响到下阶段自我意识的顺利发展,从而发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

E.H.Erikson的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期。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2.童年期。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3.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4.学龄初期。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5.青春期。核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

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6.成年早期。建立家庭,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成年期。成家立业,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8.成熟期。即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三)自我意识的特征

1.客观性

自我意识的客观性在与同别人比较、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镜像自我”——库利的观点

2.矛盾性

自我意识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追求的目标:理想与现实

——做人的准则:星星、月亮、太阳

——对人的评价:行、不行、都行

3.形象性

自我意识的形象性在于自己在自己心目中和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展现。自我过程的三因素影响。三个因素(自我评价、自我增强、自我表现)

4.独特性

自我意识发挥出主动性和独立性,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与独特的形态。

5.倾向性

自我意识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1.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功能。

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决定于自我意识的性质,即主动进取型或被动消沉性。

2.自我情绪体验的功能。

具体表现:自尊心的功能;自信心的功能;自我控制的功能。

自我意识中包含的两个重要成分——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个人行为有重大影响,对个体的学习与工作具有控制和推动作用。

(五)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地位;

2、社会文化环境;

3、家庭;

4、角色扮演;

5、他人的评价;

6、参照群体。

(六)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分化。确切地说属少年期。将自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也被称为“自我发现期”。

第二阶段:“自我”矛盾,“自我”的混乱。“主体我”与“客体我”发生矛盾,导致:自我萎缩,即“主体我”占优势,过分看低现实“自我”;自我扩大,即“客体我”占优势,夸大现实“自我”。

第三阶段:“自我”同一。

自我通过三个途径达到同一;

一是积极改造现实“自我”,接近理想“自我”;

二是降低理想“自我”的标准,同时改善现实“自我”;

三是放弃理想“自我”的标准,自暴自弃迁就先是“自我”。

“自我”同一的两个重要条件

一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即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培养正确评价。二是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是行为服从智力的要求。两者的结合程度反映出自我是否达到同一。行为服从自己的主导目标时,是“自我”达到同一的标志。

2.、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评价趋于稳定和成熟。自我评价是对自己本身的思想、年龄、水平、个性等方面所做的评价,实际我控制的前提。全面、客观、主动和冷静地分析别人的评价,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

(2)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依赖自我评价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坚毅、忍耐、克制等)意志品质的体现。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和容貌。特别敏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容容貌的缺陷会引起焦虑。

(4)道德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道德的内容,不是由年龄决定的,主要是社会的影响和教育内容决定的:道德的发展,从形式上说由和智力发展水平,道德观念的掌握深度密切相关。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1.主观的我和社会的我之间(不一致时)的矛盾。

表现:主观认为“真实”的我与社会认为“虚假”的我矛盾;主观“肯定”的我与社会“否定”的我的矛盾。

矛盾产生的结果:

(1)接受社会的评价,修正自我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2)拒绝别人的评价,坚持原有的自我观念,我行我素。

(3)全盘接受他人的评价而改变自我评价。

2.理想(希望、愿望)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表现:(1)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而对现实的自我不满情况下否定自己;(2)过分追求完美。

矛盾朝着不同方向转变(1)积极的方向,以“理想的我”为目标不断自我完善;(2)消极的方向,不坚持“理想的我”而自暴自弃。

3.自尊和他人认同的矛盾。

自尊:对自我满意与否的自我体验。纳撒尼尔布兰暨(美)认为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相信我们具有思考和应付生活中基本挑战的能力;相信我们具有权利得到幸福,感受到有价值配得上,有权表明我们的需要和愿望。

自尊和他人认同的矛盾表现:(1)过分的自尊;(2)自自尊的贬抑(自我否定)。

4.自立和依附他人的矛盾

5.自尊、自立与逆反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1)逆反行为发生在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2)教育内容多为健康、正确、善意的;(3)逆反行为多为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4)逆反行为的程度轻重不一

逆反心理和行为是为满足和自立采取的一种消极方式的结果。不仅不能从中获得满足,相反却严重地损害了自己的自尊和资历,使是自己的人生多走弯路。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1.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提倡大学生与时俱进,改革传统的思维方式,尊重和培养大学生独立的自我意识,培养自尊、自信、开拓、创新的精神;改革传统的培养机制,真正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家庭和学校中营造一种民主、和睦、温暖的环境。

2.加强自我意识的修养

(1)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获取成功的体验(避免经常失败);获取道德的体验(正义感和同情心是道德体验的基础);获取美的体验(能使人愉快、热爱生活和追求理想)。(2)加强自我实现意向的调控,应有科学的态度(理想的确立、客观性、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完善“现实的我”(反馈监督、批评修正、调节控制)。

三、自我评价

(一)自我评价的涵义

1.自我评价的概念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自我评价发展的一般规律: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

性品质。

2自我评价的意义

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3.自我评价包括社会比较与自我评估

(1)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获得有关自我重要信息的过程。

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比较:儿童期——时序比较;青春期——独特自我;成年期——相似比较;老年期——多重比较。

(2)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指通过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自我评估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主观分析,是自我评价的主要形式。

二、个性倾向性

含义:个性倾向性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内容和方式,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的心理活动。

组成: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世界观是个性中的最高层次。

(一)需要

1.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机体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应。

(1)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映。生物需要,社会需要:一切都带有社会性——社会制约。

(2)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需要仅是个体反映机体内部或外界生活的要求而产生的,并为自己感受或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类行为原因的模型:需要——→动机——→行为

刺激

结论:人缺乏什么就会追求什么。

2.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饮食、休息、睡眠、运动、排泄、性等,是生存需要,瘦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具有社会性。

社会需要,劳动、交往、道德、美、自尊等,是高级需要,不满足——不舒服、不愉快。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精神需要是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交往、认识、美、道德、创造等

人类需要层次呈波浪式发展

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不想间断的阶梯,而是波浪式发展的。第一层次的需要不一定完全得到满足以后才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较低一层的需要高峰过去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二)动机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是活动的动向和方向。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产生动机的必要条件:需要和刺激。

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并并指引行为朝向一定方向才能成为动机。

刺激和需要相联系时,刺激才能引起活动从而形成活动的动机。

2.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引发活动的动力源泉。

指引功能。指引行动的方向和目标。

激励功能。对行动起着维持和加强的作用。

(三)兴趣

1.兴趣的涵义

兴趣是一个人努力趋向某种客体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或者说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优先注意、积极探索、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

兴趣对象即需要对象,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兴趣对活动的作用:对未来的准备作用(发展方向)、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活动创造态度的促进作用(激发创造性)。

2.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广度或范围。

(2)兴趣的集中性。多种兴趣的中心兴趣或主导兴趣。

(3)兴趣的指向性。对什么发生兴趣。

(4)兴趣的持久性。稳定程度。

(5)兴趣的效能性。推动活动的力量。

爱好:当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时,就发展成为爱好。兴趣

是爱好的前提。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有从事活动的倾向。爱好是和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兴趣的发展

第一阶段(最初水平):有趣。

具有表面性、情境性、弥散性、变化性、和不稳定性。

第二阶段(中等水平):乐趣。

有趋向专一和集中,并产生特殊爱好时又产生兴趣。

第三阶段(高级水平):志趣。

志趣与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相联系:有自觉性、方向性、坚持性和社会价值。(四)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1.理想

指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特征:实践性、时代性、现实可行性和超越性。

理想的层次

2.信念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即坚定某种观念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信念的特征:

实践性 稳定性 偏倾性 亲和性 多样性

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主体的信任程度。 信仰:高层次信念。

3.世界观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是个性倾向的最高层,影响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阶级世界观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是哲学。

个人的世界观是个人意识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心理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人的世界观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过程和规律。

个人的世界观受阶级世界观所制约,并表现出阶级的特点。

世界观包括四个成分:认识因素、观点因素、信念因素和理想因素。认识、观念、信念和理想相互作用形成世界观。而世界观又反过来影响认识、观点、信念和理想的形成。

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

具体体现

共同理想

最高理想

理想

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道德理想

三、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气质、性格、能力等。其中以性格为核心,它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个体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集中地体现的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一)气质

1.气质的涵义

气质是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具有某些气质特征的人,常常在不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气质的动力特点。

(1)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指向性的动力特征。

速度方面:感知速度、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思维的快慢。

强度方面:情绪的强弱、意志力的大小。

指向性方面: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倾向于内心世界。

(2)气质的天赋型

(3)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环境、教育年龄的增长可使气质的某些特征发生变化。

2. 气质的心理特征

(1)感受性:人对外界影响的最小程度产生心理反应的能力。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2)耐受性:人在时间和强度上经受外界刺激作用的能力。是神经系统强度特征

(3)反映的敏捷性:一是对同强度内、外刺激做出不随意反应的程度;二是指行为反应和心理变化过程进程的速度,是神经系统灵活性。

(4)可塑性:改变自己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难易程度。神经系统灵活性。

(5)情绪兴奋性:以不同速度对微弱影响产生情绪反应的特征。即是神经系统强度也是灵活性。

(6)外倾性和内倾型:心理活动、言语与动作反应表现与外还是内的表现特性。表现于外叫外倾,神经兴奋过程强:表现于内叫内倾,神经抑制过程强。

3. 气质对生活、教育的意义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气质本身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1)气质是一个人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2)利用气质类型的不同来教育和培养学生。首先,应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扬长避短;其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最后,使学生认识并善于利用自己的气质类型特征。(二)性格

1.性格的涵义

是指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之中。态度是个体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2)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只有当一个人的态度以及与这些态度相一致的行为方式经常发生时,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才具有性格的意义。

(3)性格是后天获得的。

四、健康情绪的标准

适度的欲望

有清醒的理智

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

对人类有深刻的、诚挚的感情

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

五、情绪对大学生成才发展的作用(一)影响身心健康

(二)影响学习

(三)影响人际关系

(四)影响潜能发挥和成功发展

六、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焦虑

(二)抑郁

(三)冷漠

(四)愤怒

七、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一)敏锐觉知情绪

(二)平和接纳情绪

(三)有效调整情绪

(四)正确表达情绪

专题五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一节挫折心理

一、挫折的概念

(一)挫折的涵义

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人在通向目标的路上遇到障碍时,可作出的三种选择:

A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

B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方向。

C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挫折

(二)挫折的种类

需要挫折——需要冲突、需要挫折

丧失挫折

行为挫折

目标挫折

(行为挫折与目标挫折的区别:行为挫折的实质是行为意向或行为准备状态受挫,受挫发生在行为之前;目标挫折是行为本身受到了挫折,挫折发生在行为过程中。)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外在原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二)主观因素(内在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1.自我估计不适当 2.抱负水平过高3.动机冲突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

三、挫折容忍力

个体遭遇挫折时,能够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

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

生理条件、个性心理品质、过去的经验与学习、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四、挫折的自我调节

(一)正确认识挫折、深入分析挫折的原因

1.人生历程不平坦,遭遇挫折不可避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困难和失败。

2.挫折也有两面性,积极与消极并存

3.深入总结挫折的原因

(二)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

(考虑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避免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

(三)进行自我鼓励

(四)改善和消除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主要原因

1、预防挫折产生。事前预测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2、如果挫折原因和挫折情境是可以改变或消除的,应努力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挫折

感的作用程度。

3、尽量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

(五)运用心理防卫机制,减轻心理压力

人的内心具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稳定、达到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倾向。1.合理化作用

酸葡萄作用甜柠檬作用推诿援引成例

2.替代作用

升华作用补偿作用表同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压抑作用幽默作用

第二节人际关系调适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与人之间由于直接交往所带来的情感联系。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人们交往情绪体验的积淀,也是人们进一步交往的起点,并对人们的进一步交往起着指导作用。

社会角色关系:人与人之间由于所处社会位置和所负担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角色关系,也被称作人际关系。

(二)人际交往的本质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以希望和要求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不能以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来要求他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交往的黄金原则

1.真诚的原则

2.尊重的原则

3.互助的原则

4.宽容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篇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能了解自己,又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透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处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务必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必须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情绪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忙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我必须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好 范文网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第二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第三篇:中小学读书笔记格式范例第四篇:《音乐理论》读书笔记第五篇:音乐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鲍七小学 戴晓和 这个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写的读后感,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 二、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三、以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健康及其标准 1.健康:实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 美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是生理健康(生理无重大疾病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健康的十条标准(略) 二.心理 ?历史上,相当长一段实际,人们曾经认为心理是产生智力活动的器官,心理 是心脏的机能。 ?亚里斯多德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 液冷却而已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形式。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是心理现象的 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 的总和,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静态形式,包括自我意识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直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1)自我意识 2)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3)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所谓心理健康 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中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卫生联合会 心理健康分为狭义的心理健康和广义的心理健康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状态。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即除了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也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无心理疾病 ?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正常心里不正常 心理健康 心里不健康 (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病) 含病态人格、神经病、各 各类精神障碍心理正常、心理异常问题示图 心理康宁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序列 心理康宁 个体的主观体验积极:不觉痛苦,或者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行为与周围环境协调:即他人不感觉异常 社会功能良好:能够胜任家庭及社会角色 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亚健康状态,又称心理困扰 个体主观体验中愉快感小于痛苦感,但程度较轻;一般表现为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对个体社会功能影响较小;问题困扰的产生具有情境性;通常能自行调节或在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障碍 部分一般心理问题可以累积、迁延、演变成为心理障碍; 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 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等。 精神疾病(略)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0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含义,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以及对于未来的一些想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理论知识,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的方法,也学到了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如怎样释放压力,调整自己心态,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工作、学习、生活,碰到问题不消极,想办法解决。并且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工作、是当一名好教师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清华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便是一个的例证。 四、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我们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有我们的热情是不够的。通过这次培训,给我的启示就是: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学校领导要重视,虽然有些学校有这方面的材料和计划,那只不过是应付检查。各任课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教育,优化学校、班级文化心理环境,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开设心理辅导课,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总之,软件和硬件两手都要抓,可是现状令人尴尬。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读书笔记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师读书笔记 通过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的学习,我感到受益极深,下面是XX精心为您整理的“”,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1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实践 阅读学习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这本书之后,我感触颇深。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

生,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书中提到的使用于日常教学中的媒体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给他们以产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而好的板书也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我们自身都颇有重要意义。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 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500字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500字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下面和大家一起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500字。 2015年8月23日“有幸”参加了3013年江苏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走运”聆听了江苏省委教育纪工委蒋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重新认识了“健康”、“心理健康” 蒋书记在报告开始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健康?”培训班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一种积极且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身心无恙、品行端正,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和谐……但是听了蒋书记转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让我自惭形秽。这也让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方面,还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系统学问,不可能紧靠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它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决。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荣幸之余也

有些许压力,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误人子弟,虽然这份担心有点夸张,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在辅导学生前扪心问一下,自己凭什么去辅导学生,这样才会更加有责任使命。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辅导同时,自己也快快的成长起来。当然短时间内成长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长伴随的“痛苦”来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学习,多锻炼,争取让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为学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老师前,在学生工作岗位历经班长、协会主席、学工处助理,加起来已经4年多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积极肯干、身心健康的人,却一直没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遗憾之余多了一份庆幸,庆幸的是接下来我将担任学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这份熟悉但并不擅长的工作,相信我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因此肩负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这里也悄悄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能够更加专业的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之余也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回到报告来,其实听了蒋书记的报告,我还是体会颇多,辅导员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之一,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辅导员老师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辅导员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同学们眼中,辅导员老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四篇)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四篇)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一):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二):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向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 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初为教师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应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齐,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欢乐的基础。所以,在大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确定自我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终,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必须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此刻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终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境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能够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坚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坚持进取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理解,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能够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忙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当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 记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小学英语教学法》读书笔记 《小学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指出,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对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培养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将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应该放在其语言技能的培养上,而不是放在单纯的语言知识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英语的一些感性知识;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学习一定量的词汇,接触一定量的日常交际用语,从而具有以听说能力为主的初步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搞好英语的教与学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小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直观性,实践性使小学生爱学,会学,主动学.小学英语教学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不是会讲英语的人就能教好英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必须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歌谣,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儿童的心理与口味.简笔画,一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直观教学手段,它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用笔简练,形象简洁,应用简便.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并能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歌曲和音乐学习语言也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语歌曲的方法把儿童引入英语 的广阔殿堂,无疑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发学习下去;提高学习效益;完善学习品质;充实文化知识等.我们可以从各类儿童英语教科书中选择一些旋律较熟,唱词简单适合的歌曲等.当然还可以自己在学生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考研817笔记

817发展心理学试卷分析及笔记整理 试卷分析: 第一题,单选(20分左右)第二题名词解释(4个或5个,20分)第三题简答题(4个40分),第四题论述题(2个,30分)第五题案例分析(2个40分) 第一章导论 1.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界定。(15年考题目: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广义上,是研究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的心理演变过程和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动物心理的发展顺序:刺激感应性阶段(变形虫、草履虫)——感觉阶段(如蜜蜂等昆虫)——知觉阶段(如鸟类)——思维萌芽阶段(如高等哺乳动物)。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主要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的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直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的演变过程。 狭义上,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认知的发展与人格、社会性的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 2.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①研究取向上:a,发展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出现不少新分支学科,如发展心理语言学等。日益强调采用跨学科或多学科合作的方式研究。b,跨文化研究日益频繁,目的在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相同问题进行研究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②研究范围上,研究年龄范围不断拓展,不仅重视研究个体早期阶段心理发展规律,而 且注意研究成年期包括中老年期心理发展规律。 ③研究方法上,呈现出生态化、综合化、复杂化的特点。 总体上,日益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则趋于综合化、整体化、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5年考题目: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a,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b,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问题;c,心理连续发展与分阶段发展的关系问题。 (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典型特征(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本质特征(某些阶段所特有而其他阶段所没有的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从各个年龄阶段的大量个别心理特征中,概括出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或本质的特征,揭示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整体特征。 4.发展心理学年龄分期。(8阶段)重要 阶段1:产前期或孕期(从怀孕到出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生命的开端,主要在母体环境中发展,怀孕或受精卵的形成是最关键事件。从受精卵形成到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人,个体先后经历了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这一阶段,一个生命各个器官和基本身体结构逐渐形成,身体成长最迅速,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优生是主要任务。 阶段2:婴儿期(从出生到3岁)。从母体环境到体外环境,感知觉等心理活动发展起来,身体成长和动作技能发展迅速,最初几周已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运用各种符号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起来,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迅速发展。儿童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依恋构成儿童早起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早教关键期。 阶段3:童年早期(3岁到6、7岁)。又称幼儿期或学前期,到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心理咨询活动,会不会进行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教育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 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将失掉灵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证.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用高尚的道德,健康的身心,善于合作的意识去适应社会需求,健全人格,努力达到”德智心体”全面发展. 本学期我校”心育”工作注意观念的提升,认识的提高,开展”强国要强民,强民要强心”主题系列活动. 学校概况: 我们新春小学是今年隶属南岗区管辖的一所小学,一切都在步入正轨的过程中.现有学生800余人,15个教学班.先后参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育读本”等多项德育科研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心育科研的点滴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心育”,”传美”,”德育读本”为实验课题的教育体系.本学期我校牢牢把握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积极探索心育的可操作性,尊重地狱的”打工一族”文化多元性的特色,不拘一格,开展行之有效的”心育”活动.

心育实验研究对我们理性启迪 1,”人性化”教育 在实验中我们深深感觉到,把学生当作人看待不能当作知识容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尊敬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些,首先在两方面急需改进:[1]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设计一些走进学生中间的讨论性问题,减少在讲台上面讲的时间,据心理咨询距离是成正比的,所以老师离学生越近,其心理咨询上缩短师生的距离.这种师生的交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2]为了使学生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教师的赏识要有”度”.任何教育都不是盲目的,尤其现代教育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不是一味的赏识,赏学生欣赏之处,识学生整体,有的放矢地运用”赏识”,激发孩子的闪光点,应该成为辨证地操行”赏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想. 2,”个性化”教育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一定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过去张扬是贬义词,谁一表现就说人家张扬,出风头,现在就怕你不突出,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有怀疑的态度,有发散性的思维,有标新立异的答案,甚至是荒诞的思维都可以,一定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能有信心去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要重视心理健康。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心理健康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科学地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里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心理健康课与大学生生活也息息相关,比如大学生的适应心理、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大学生应试心理与调试、大学生人际交往等。从中学跨进大学的校门,是大学生们生涯的一个崭新的开始,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面对大学生活,我们除了感到新奇、激动、兴奋之外,也多少带着一些陌生、紧张和无助,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的环境变化,而且还是发展目标、角色、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例如谈到大学生宿舍关系,随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大学宿舍里寝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生惯养,到了大学后,不适应宿舍环境,在宿舍里没人围着他转,没人听他指挥,这个巨大的转折会使他们突然不适应,而这个时候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大学其实就是个小型社会,每一个人在大学生活就是模拟着以后走入社会的生活,在大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以后走入社会能够如鱼得水的基础,也是在走进社会之前提前的演练,所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他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它也帮助我们培养健全的人格,也教会我们要勇敢的剖析自己,,让我们刚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小学数学教学读书笔记 闲下来,我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介绍了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一章节,讲的是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前面四种一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特别是尝试教学法,它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准备练习是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以旧引新,为学生解决尝试问题做好铺垫;出示尝试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尝试问题,以尝试引路,引发学生进行尝试;自学课本是为学生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这一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讲解这一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也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评价;第二次尝试练习,一堂课应该有多次尝试,通过不同层次的尝试活动。 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在上课时还有有两点值得大家注意的: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有些教师上课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住了,教师讲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能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尽快打开课本,意思是越快越好。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

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导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管哪一种模式,落脚点都在教师,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不但要对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重点培训,而且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下面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一起来阅读下文吧!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心理常常使一些同学偏激,喜欢怀疑和争论,缺乏虚心请教精神,非常自信,行动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中间有的看问题总是抓住一点就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么好的不得了,要么坏的一无是处;有的则把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和忠告视为对其独立性的一种限制,因此往往听不进去,并在心里上产生反感。无数事实证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好比是“盲人骑瞎马”,很难办成大事。 民间有“当事者迷”的说法,这不无道理。要使学生不“当事者迷”,能正确认识自己,教师和家长应帮助他们学会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判断,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真实的评价,这样把两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就能比较准确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应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辩证地认识自己,即自己既不是完美无缺,也不是一无是处。在肯定自己的优点,发扬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应努力

改掉自己的缺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可能的话,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再一个就是经常严格地审视自己,既不自我欺骗,也不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要有一定的约束,克服心理上的偏激。 常言说得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是聪明的人。如果我们的小学生都能学会认识自己,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那么将来伴随他们的一定是成功。 做为小学老师,我们应该抓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做正确的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C是让我最苦恼的学生,她可以堪称睡神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嗜睡的女生。()开学半个月以来,我依旧以到她身边轻轻询问的方式提醒,可是,在平常上课巡查时,我又常看到她嗜睡如命不争气的画面,在海师附中高二17班,学生们都知道自己的底线:无论男女生若顶撞老师、迟到或睡觉,我都惩罚其与同桌一起第二天值日。(因为同桌是自己选的伙伴,也是互相陪伴时间最长的同学,同桌间应互助互相提醒。)因为睡觉,她也主动领罚,她的同桌无辜躺枪两次,我想,她是能够为自己的行为主动承担的,可见,我的惩罚已经无效,也许她是有别的原因。 9月14日晚,我主动找她。“老师有三次发现你在数学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5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5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应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齐,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欢乐的基础。所以,在大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确定自我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终,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必须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此刻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终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境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能够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坚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坚持进取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理解,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能够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忙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当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我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2 坚持心理健康,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

教育类读书笔记

爱的奉献 ——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

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徐家集中心小学 王运玲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

3、树立班主任应有的威信。 4、尊重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5、作为老师,对待工作要:有敬心、有钻心、有进心、有恒心。 6、作为老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有严心、有耐心、有净心。 有净心:干干净净做事。 7、马卡连柯的话: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薄,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8、你越监视学生,学生的反监视能力越强。 9、如果高中生不会早恋,那么你把学生教傻了。 10好学生有好学生的优势,差学生有差学生的强项。 11当你开放自我时,学生会接受真实的你。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三) 一、班主任建立威信的方法: 1、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2、有让学生钦佩的才华。 3、品德高尚。 4、有爱心。 二、我厌我师之25条戏说: 三、做事的境界: 无心无意的境界 三心二意的境界 半心半意的境界 一心一意的境界 舍身忘我的境界

一、送给老师们的一段话: 无论身外的天幕是多么的阴暗,那几把染满加州的阳光之美的晴雨伞却更是亭亭伫立,它们从来都在竭力为自己喝彩。 二、A、教师的心理问题: 1、职业适应问题。 2、情绪问题。 3、人际交往问题。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5、心身疾病。 B、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病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 C、教师所面对的社会现实: 人际圈小;学生难教;家长难处;成就难得; 结果:自我是无能的,他人是无情的,社会是残酷的。 D、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工作压力。4、环境压力。 2、家庭压力。5、人格因素的压力。 3、社会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四) 1许多心理问题与情绪困扰源于不合理的认知。 2 不合理的认知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性。 3 行为疗法的理论假设: (1)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学习来的。 (2)行为本身无善恶之分。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

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