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序列分析识别方法_侯小改

植物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序列分析识别方法_侯小改

植物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序列分析识别方法_侯小改
植物LTR类反转录转座子序列分析识别方法_侯小改

常见科属特征识别及代表植物(精排版)

常见科属特征识别及代表植物 一、裸子植物: 用种子进行繁殖(又称种子植物),因胚珠或种子外没有象被子植物那样的子房包着,故称裸子植物,在世代交替中,配子体已经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孢子体上,而孢子体发达具强大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对陆地的适应性强。 1、苏铁科: 苏铁属:茎干粗短,不分枝或少分枝。叶有两种:一为呈褐色的鳞片状叶,其外有粗糙绒毛;一为生于茎端呈羽状的营养叶。雌雄异株,各成顶生大头状花序,雄球花序的小孢子叶呈螺旋状排列,小孢子叶扁平鳞片状或盾状;雌球花序的大孢子叶呈扁平状,全体密被黄褐色绒毛,上部呈羽状分裂。 代表植物:苏铁、华南苏铁等。 2、银杏科: 银杏属:枝有长、短枝之分,一年生的长枝呈浅棕黄色,后则变为灰白色,并有细纵裂纹,短枝密被叶痕。叶扇形,有二叉状叶脉,顶端常2裂,基部楔形,有长柄;互生于长枝而簇生于短枝上。雌雄异株,雌花生于短枝顶端的叶腋或苞腋;雄球花4-6朵,无花被,长圆形,下垂,呈柔荑花序状。 代表植物:银杏。 3、南洋杉科:

南洋杉属:大枝轮生,叶螺旋状互生,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或簇生叶腋,或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枝顶。 代表植物:南洋杉、诺福克南洋杉、大叶南洋杉。 4、松科: ①雪松属:枝有长枝、短枝之分。叶针状,通常三棱形,坚硬,在长枝上螺旋状排列,在短枝上簇生状,叶灰绿色。雌雄异株,雌雄球花异枝。代表植物:雪松。 ②松属:大枝轮生,叶有两种,一种为原生叶,呈褐色鳞片状,单生于长靶上,除在幼苗期外,退化成苞片;另一种为次生叶,针状,常2针、3针或5针为一束,生于苞片的腋内极不发达的短枝顶端,每束针叶基部为8-12个芽鳞组成的叶鞘所包围,宿存或早落。雌雄同株;花单性,雄球花多数,聚生于新梢下部,呈橙色;雌球花单生或聚生于新梢的近顶端处。 代表植物:五针松、马尾松。 5、杉科: 树干端直,树皮裂成长条片脱落;大枝轮生或近轮生;树冠尖塔形或圆锥形。叶螺旋状互生。雌雄同株,单性;雄球花单生、簇生或成圆锥花序状;雌球花单生顶端。 代表植物:杉木、柳杉、池杉、水杉。 6、柏科: ①侧柏属: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广圆形;大枝斜出;小枝直展,无白粉。叶为鳞片状。雌雄同株,单性,雌球花单生小枝顶端,雄球花有6对雄蕊;球果卵形,熟前绿色,肉质,种鳞顶端反尖头,成熟后变木质,开裂,红褐色。

转座子在转基因动物中的应用

转座子(transposon)又称跳跃因子,其实质是基因组上不必借助于同源序列就可移动的DNA片段,它们可以直接从基因组内的一个位点移到另一个位点。自1951年美国Mc-Clintock在玉米中首先发现了DNA转座子(DNAtransposon)以来,转座子已成为各种生物的基因分析的有效工具之一。不仅利用转座子诱变已找到原核生物的单性生殖基因[3];而且在真核生物中,P-转座子的发现和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果蝇遗传学的发展。近来,一些其他的转座子元件,如hermes,hobo,mariner,minos和piggyBac已成功在Ceratitis、Aedesaegypti、Anastrephasuspense、Drosophilavirilis、家蚕(Bombyxmori)以及包括鱼类、禽类在内的多种生物转基因中获得应用,2005年7月复旦大学的丁昇在《cell》杂志上发表关于运用pig-gyBac转座子作载体成功制作转基因脊椎动物—— —小鼠,更加显示了转座子作为转基因载体的优势与潜力。 1转座子的类型和基本结构 1.1DNA转座子DNA转座子是以DNA-DNA方式转座的转座子,可通过DNA复制或直接切出两种方式获得可移动片段,重新插入基因组DNA中,导致基因的突变或重排。但一般不改变基因组的大小。根据转座的自主性,DNA转座子又分为自主转座子(autonomouselement)和非自主转座子(nonautonomouselement),前者本身能够编码转座酶而进行转座,后者则要在自主转座子存在时才能够实现转座。玉米的Ac/Ds体系就是典型的一例。活化子Ac(Activator)属于自主转座子,解离子Ds(Dissociation)属于非自主转座子,只有在Ac存在时,Ds才能转座。 1.2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转座子不同于转座子,是以DNA-RNA-DNA的途径来实现转座的,在整合酶的作用下新生成的以DNA状态存在的反转录转座子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这样,反转录转座子在宿主基因组中的拷贝数得到不断积累,从而使基因组增大。由于反转录转座子带有增强子、启动子等调控元件,所以会影响宿主基因的表达,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反转录转座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 根据是否具有编码反转录酶的能力,反转录转座子可以分为两个家族:自主性反转录转座子和非自主性反转录转座子O按照序列结构中有无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terminalre-peatsequence,LTR)又可分为有LTR反转录转座子和无LTR反转录转座子。自主性反转录转座子包括内源性反转录病毒(endogenousretroviruses,ERV)、LTR反转录转座子及长散在元件(longinterspersednuclearelements,LINEs)O非自主性反转录转座子包括短散在元件(shortinterspersednuclearelements,SINEs)及修饰性反转录假基因(processedretropseu-dogene)。 2转座子的转座机制 转座子都具有编码与转座作用有关的酶—— —转座酶的基因,而末端大多数都是反向重复序列。转座酶既识别转座子的两末端,也能与靶位点序列结合。转座作用的机制是转座子插到新的位点上产生交错切口,所形成的突出单链末端与转座子两端的反向重复序列相连,然后由DNA聚合酶填补缺口,DNA连接酶封闭切口,交错末端的产生与填补说明了靶DNA在插入位点存在正向重复,两条链上切口之间的交错取决于正向重复的长度,因此,每个转座子所特有的靶重复序列,反映了切割靶DNA的酶的几何形状。 3主要运用于动物的几种转座子 3.1P-转座子P-转座子最初于果蝇中发现,并研究了其结构与功能,建立了P-转座子和转座酶辅助系统。该转座子能只在果蝇中作用。但该系统为以后的转基因动物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P-转座子长度为2.9kb,具有31bp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IRT)。中间有编码转座酶的可转录单位,以此产生转座子的精确切出和准确插入另一染色体位点(切出—粘贴反应)。P—转座子的功能还受其他核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可能是不同昆虫中转座子发挥功能与否的条件。3.2Minos转座子Minos转座子是从海德尔果蝇D.hydei中分离得到的,并首先应用与果蝇以外的昆虫转基因。Minos转座子长度位1.4bp,具有较长的100bp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IRT)。可转录单位为1个内含子。以地中海果蝇白眼基因为报告基因的研究表明,Minos转座子的转座效率在GO带1~3%,并能在双翅目核鳞翅目昆虫细胞及按蚊Ancphelesstephensii和大果蝇D。Virilis昆虫个体中实现转座。3.3Mosl(mariner)转座子Mosl(mariner)转座子是从马里塔尼亚果蝇D。Mauritiana中发现的。长度28bp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IRT)和特意性的TA目标结合位点。Minos转座子是至尽为止研究最深入的转座子之一。 3.4hobo转座子因为P转座子只能在果蝇中实现转座,因此寻找其他转座子系统十分必要。Hobo转座子就是其中 转座子在转基因动物中的应用 刘冬 (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太谷030801) 摘要:转座子是发现新基因和基因功能分析的有效工具之一,作为插入突变原和分子标签已被广泛用于基因的分离和克隆,一些转座子已作为转化载体用于制备转基因动植物。转座子对多种生物尤其是对脊椎动物的成功转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们作为转基因载体的巨大潜能。 关键词:转座子;转基因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 专论与综述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07 18

转录组RNAseq术语解释

RNA-Seq名词解释 1.index 测序的标签,用于测定混合样本,通过每个样本添加的不同标签进行数据区分,鉴别测序样品。 2.碱基质量值 (Quality Score或Q-score)是碱基识别(Base Calling)出错的概率的整数映射。碱基质量值越高 表明碱基识别越可靠,碱基测错的可能性越小。 3.Q30 碱基质量值为Q30代表碱基的精确度在99.9%。 4.FPKM(Fragments Per Kilobase of transcript per Million fragments mapped) 每1百万个map上的reads中map到外显子的每1K个碱基上的fragment个数。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cDNA Fragments 表示比对到某一转录本上的片段数目,即双端Reads数目;Mapped Reads(Millions)表示Mapped Reads总数, 以10为单位;Transcript Length(kb):转录本长度,以kb个碱基为单位。 5.FC(Fold Change) 即差异表达倍数。 6.FDR(False Discovery Rate) 即错误发现率,定义为在多重假设检验过程中,错误拒绝(拒绝真的原(零)假设)的个数占所有被拒绝 的原假设个数的比例的期望值。通过控制FDR来决定P值的阈值。 7.P值(P-value) 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 值,一般以P<0.05 为显著,P<0.01为非常显著,其含义是样本间的差异由抽样误差所致的概率小于0.05或0.01。 8.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菜籽油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及含量(精)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6,34(19):4830-4831 责任编辑罗芸责任校对 罗芸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菜籽油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及含量 彭浩,陈文强,邓百万(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压榨工艺的3种食用菜籽油中植物甾醇的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食用菜 籽油中均含有菜籽甾醇、菜油甾醇和β2谷甾醇,均未检测到豆甾醇;其甾醇总含量以双低脱皮冷榨油最高,脱皮冷榨油次之,最低为普通 2谷甾醇含量最高。成品油。同时,在所有样品中测出的3种甾醇中均以β 关键词气相色谱法;食用菜籽油;植物甾醇;组成;含量中图分类号O657.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9-4830- 02AnalysisofthePlantSterolComponentandContentofEdibleRapeOilwithGasCheromatog raphy eyBio2resoucesLaboratory,Shaanxi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zhong,Shaanxi723001) PENGHaoetal(ShaanxiK Abstract Theplantsterolcomponentofthreesortsoflocalediblerapeoilsaswellasthesqueezingcraftwas analyzedandthecontentwasdeterminedwithcapillarygaschromatography.Theresultindicat edtheyallhadBrassicasterol,Campesterolandβ2sitosterol,however,andnostigmasterolwas discov2ered.Furthermore,thesterolscontentwasthebiggestindouble2lowremovedseedskin andcoldlyextractedoil;secondaryinremovedseedskinandcoldlyextractedoilandtheminimu minthegene ralrefinedoil.Ofallthethreespeciesanalyzed,thecontentoftheβ2sitosterolmaxi mum.Keywords Gaschromatography;Ediblerapeoil;Plantsterol 植物甾醇是一种三萜醇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尤其在植物油不皂化物 和植物油精炼时脱臭馏出物中含量较高,。天然植物甾醇种类繁多,醇以及β2谷甾醇,,发,减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显著意义,[2.3]。最近,国际营养学会推荐的未来十大功能性营养成分中就包括植物甾醇[4,5]。

常见植物识别要点说明

常见植物识别要点 Ⅳ、被子植物门ANGLOSPERMAE 木兰纲(双子叶植物)A、木兰亚纲Magnolloldeae 一、木兰科Magnoliaceae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 ) Sarg 乔木。单叶互生。叶片马褂状,叶背有白粉。聚合果纺锤形,由具翅的小坚果组成。花期5月,果期9-10月。 1、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 Desr] 灌木。叶椭园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花紫色。 2、白玉兰[M denudata] 乔木。冬芽密生灰绿黄色长绒毛。小枝灰褐色。叶倒宽卵形,先端突尖。花白色,生于枝顶。果柄有毛,聚合骨突果。 3、广玉兰[M. grandiflora] 常绿乔木。芽、叶的下面及叶柄均被绣褐色或灰黄色的绒毛。单叶互生,叶厚而草质。花单生于枝顶,白色,具香气。聚合果呈园柱状卵形。 4、含笑[Mi chelia figo (Lour.) Spreng] 常绿灌木。树皮褐色,芽、枝、叶柄及花梗密生绣褐色绒毛。单叶互生,基部楔形。花单生于叶腋,淡黄色,聚合果卵园形或园形,顶端有短啄。 二、腊梅科Calycanthaceae 5、腊梅[ Chimonanthus praecox (L.) Link] 落叶灌木。叶对生,近草质,较粗糙。芽具多数复瓦状的鳞片。花芳香,腊月

叶落后开花。 三、樟科Lauraceae 6、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常绿。枝叶具樟脑气。单叶互生,全缘或略带波状,有离基三出脉,脉腋间有明显的褐色腺点。 7、山胡椒[ Lindera glaucac (Sleb. et Zucc) Bl] 落叶小乔木。单叶互生,全缘,背面密生白毛。叶揉破后有特殊香味,叶经冬枯死而不落。 8、乌药[L. strychnifolia ( Sieb. et Zucc) villar] 草叶,三出脉,尾尖。 9、檫木[Sassafras tsumu Hemsl] 落叶乔木。单叶互生,叶片形状多种,质薄,羽状脉或三出脉,叶三裂。顶生总状花序先叶开放,花小黄色。 10、白楠[Phoebe neurantha Gamble] 11、大叶楠[Machilus ichangendid Rehd] 12、山橿[Lindera reflexa Hemsl] 13、山鸡椒[Litsea cubeba Pers] 四、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14、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草质滕木。茎表面有回旋状棱条。单叶互生,三角形、矩园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花单生于叶腋。 根2两,水煎服,红糖为引,治高血压。

转座子标签法克隆分离植物基因的研究进展

转座子标签法克隆分离植物基因的研究进展 胡英考 (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 摘 要: 转座子标签法是克隆与分离植物基因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方法。概述了转座子标签技术克隆与分离植物基因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介绍了可用于转座子标签技术的转座子,对于转座子标签系统以及在克隆与分离异源植物基因方面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综述,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转座子 转座子标签 基因克隆 Progress of Plant G enes Cloning and Isolation by T ransposon T agging Hu Y ingkao (Biology Depart ment of Capital Normal U niversity,Beiji ng100037) Abstract: Transposon tagg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lant gene cloning and isolation.The principle and proce2 dure of transposon tagging are summarized and the trans poson used for plant gene cloning and isola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 progress of transposon tagging system and alloplant gene cloning and isolation were reviewed.The per2 spective of trans poson tagging was also discussed. K ey words: Transposon Transposon tagging G ene cloning 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分离植物基因的有效方法。传统上,可根据已知基因的产物推测其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再据此序列合成寡核苷酸探针,从cDNA文库或基因组文库中钓取目的基因,此即所谓的功能克隆(functional cloning)。近年来,表型克隆(phenotypical cloning)发展十分迅速,它是根据材料间表型的差异,来克隆引起这种差异的基因的方法。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既不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又没有适宜的相对表型用于表型克隆,此时最常用的基因克隆技术是图位克隆(map2based cloning or positional cloning)[1]和转座子标签(transposon tagging)技术[2]。以下仅对转座子标签技术在植物基因克隆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转座子标签法克隆植物基因的原理与方法 转座子(transposon)又称转座因子或移动因子,最早在1951年由美国遗传学家McClintock在研究玉米籽粒色斑不稳定现象而提出来的,但该概念直到1967年在大肠杆菌中发现插入序列这类转座因子后才被普遍承认和接受,现在我们知道,转座子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转座子是染色体上一段可以移动的DNA序列,它可以从一个基因座位转移到另一个基因座位,当转座子插入到某个功能基因内部或邻近位点时,就会使插入位置的基因失活并诱导产生突变型,通过遗传分析可以确定某基因的突变是否由转座子引起,由转座子引起的突变可用转座子DNA为探针,从突变株的基因组文库中钓取含该转座子的DNA 片段,获得含有部分突变株DNA序列的克隆,然后以该DNA序列为探针,筛选野生型植株的基因组文库,最终得到完整的目的基因[3]。在转座子作为外源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等方法导入植物时,由于T2DNA整合到基因组所引起的插入突变,也可用上述原理来克隆基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分离基因的效率。 利用转座子标签法分离植物基因的主要步骤如下:(1)构建含转座子的质粒载体;(2)将含转座子的质粒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或其他适当的转化方法导 生物技术通报 ?综述与专论? B IO TECHNOL O G Y BULL ETIN 2003年第2期

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转座子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 摘要:转座子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转录组的活动对生物体基因组的转录以及演变存在着严重影响,本文就转座子的基因机理及特征、转座子沉默、转座子的标签技术以及其在植物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转座子是存在于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MclCintockl’嗜次在玉米中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基因组序列稳定性的认识,打破了遗传物质在染色体上呈线性固定排列的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多数生物体有自发突变且有重要表型效应出现的原因源于转座子的可动性,并且可以导致宿主基因组发生从点突变到染色体重排的一系列变化,转座子在进化上为建立宿主基因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1.转座子特征与分类 基因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中受体分子都有一段3-12bp的靶序列DNA会自我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转座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以DNA-DNA方式转座的转座子和反转录转座子。第一类转座子可以通过DNA复制或直接切除两种方式获得可移片段,重新插入基因组DNA中。第二类转座子又称为返座元,在结构和复制上与反转录病毒类似,它通过转录合成mRNA,再逆转录合成新的元件整合到基因组中完成转座。 2转座子相关技术 2.1转座子分离方法 有4种方法用来分离转座子:(l)转座子诱捕法,此法适用于分离具有相当高的整合和切割频率的转座子。(2)Southern杂交法,此种方法需要有适当的探针,用于检测已知的转座子。(3)重复DNA序列鉴定法,适用于高拷贝数的无论是否有活性的转座子。(4)PcR扩增法,对己知序列的转座子可以设计引物直接PCR扩增。

植物甾醇综述

副产物综合利用 植物甾醇的提取与功能研 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 授课教师: 专业: 中国·大庆

1植物甾醇的结构、来源与性质 甾醇是甾族化合物中的一种,分子的基本骨架(主体甾核称为环戊烷多氢菲核)有三个六元环 和一个五元环组成。C-3位上连有一个羟基,C-17位连有由8~10个碳原子构成的侧链,多数甾醇C-5位为双键。由于C-17位上的R不同和C-3位上羟基结合的物质不同,甾醇的种类也不同。常见游离甾醇有胆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菜籽甾醇等结构形式]1[,见图1-1。 植物甾醇作为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在根、茎、叶、果实、中均有存在。已发现甾醇在植物中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游离甾醇、甾醇酯。植物油脂中以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等含量最高]2[。植物甾醇与胆固醇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然而人类对于胆固醇的吸 收远远多于植物甾醇]3[。 甾醇通常为片状或粉末状白色固体,经溶剂结晶处理的甾醇为白色鳞片状或针状晶体,其中在乙醇溶剂中结晶形成针状或菱片状,在二氯乙烷溶剂中形成针刺状或长棱晶。甾醇分子中,碳原子数一般为27至31,分子量约为386至456。甾醇熔点较高,都在100℃以上最高达215℃。甾醇的相对密度略大于水,不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植物甾醇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疏水性,但是因为其结构上带有羟基基团,因而又具有亲水性。在同一个物质结构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意味着该物质具有乳化性。植物甾醇的乳化性可以通过对羟基基团进行化学改性而得到改善。植物甾醇具有两性的特征使得它具 有调节和控制反相膜流动性的能力]4[。 2植物甾醇的提取 从油脂下脚中去除非甾醇类物质提取街醇方法很多,其原理一般基于原料理化性质及生化反应方面差异。如物质在碱存在下可皂化性,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菌醇和其它物质可络合性及其络合物溶解度差异;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亲水性差异;高真空条件下物质蒸气压及分子自由程差异;及物质吸附力差异等。从油脂下脚中提取街醇通常分两步进行,先从原料中提取以幽醇为主的不皂化物(粗甾醇),然后从不皂化物中精制甾醇。本文中主要介绍两种提取方法,其 中溶剂结晶法属实验室制法,干湿皂化法属工业制法]5[。 2.1 溶剂结晶法 该法为现今油脂工程专业教材上所述的提取方法,可用于直接分离,操作较为简单。 结晶法所用的主要溶剂有: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使用单一溶剂,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及其分子标记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及其分子标记 王子成1,2李忠爱2邓秀新1 (1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 2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可移动因子,可分为LTR反转录转座子和非LTR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转座子以高拷贝在植物界广泛分布,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分别在世代之间和不同种之间进行传递,同一家族的反转录转座子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在一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逆境条件下,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可以被激活。由于反转录转座子的特点,使其作为一种分子标记得以应用。S-SAP,IRAP,REMAP和RBIP等分子标记相继发展起来,在基因作图、生物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品种鉴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反转录转座子,分子标记 Plant retrotransposons and their molecular markers Wang Zicheng1,2Li Zhongai2Deng Xuixin1 1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ubei Wuhan, 430070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Henan Kaifeng, 475001 Abstract: Retrotransposons are a class of eukaryotic transposable elements, consisting of the long terminal repeat (LTR) and non-LTRretrotransposons. Retrotransposons are ubiquitous in the plant kingdom by high copy number and can be transmitted between generations by vertical transmission and between species by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The same family retrotransposons presented highly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s in all higher plant genomes. Many of the plant retrotransposons are transcriptionally activated by various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 factors. Retrotransposons are used as molecular markers for their traits. S-SAP, IRAP, REMAP and RBIP are developed and will be applied widely in gene mapping, genetic biodiversity and phylogeny studies, and cultivar certification. Key words: retrotransposons molecular markers 反转录转座子是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类可移动因子,因其转座需经过由RNA介导的反转录过程而得名。自从1984年第一例植物反转录转座子报道(Shepherd,1984) 以来,大多数的植物中都已发现有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布(Price et al,2002; Linares et al, 2001; Hernandez et al,2001; V erries et al,2000; Asins et al,1999)。反转录转座子在植物基因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近年来植物反转录转座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进行初步的介绍,以引起大家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1 植物中的反转录转座子类型与结构 在真核生物中,根据是否包含有LTR而将反转录转座子分为两大类,即LTR反转录转座子和非LTR反转录转座子。LTR是研究较多的反转录转座子,根据它们序列的相似程度 王子成,男,1974年12月生,华中农业大学00级博士生,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E-mail:wangzichengainuo@https://www.doczj.com/doc/029906904.html,.导师简介:邓秀新,男,1961年11月生,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E-mail:DXXWWLJ@https://www.doczj.com/doc/029906904.htm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0170472)

植物甾醇液相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保健食品中植物甾醇的测定 本方法谷甾醇和豆甾醇的检出限为0.02μg 本方法线性范围为0.1~0.5mg/ml 1.方法提要 试样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经提取后在高效反相色谱C18柱分离,用紫外检测器检测,以外标法定量谷甾醇和豆甾醇的含量。 2.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带紫外检测器。 3.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1)异丙醇:色谱纯。 (2)乙腈:色谱纯 (3)乙醇。 (4)β—谷甾醇对照品:Fluka公司(纯度≥90%) (5)豆甾醇对照品:Fluka公司(纯度≥90%) (6)谷甾醇和豆甾醇混合标准溶液:精度称取β-谷甾醇和豆甾醇对照品0.0100g,移入 10ml容量瓶中,加入乙醇,超声波振荡助溶,并用乙醇定容到10ml,此为浓度1.0mg/ml的标准储备液。 4.测定步骤 (1)样品处理:称取均匀样品0.25g(精确到0.1mg),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40ml乙醇,超声波振荡60min取出,冷却后用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后经0.45μm微孔膜过滤,清液 待分析。 (2)标准工作曲线绘制:精度吸取β-谷甾醇和豆甾醇标准溶液(1.0mg/ml)1.0、2.0、5. 0ml,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乙醇定容,摇匀。分别取10μl标准工作系列溶液进样分析,以测得的β-谷甾醇和豆甾醇的峰面积,分别对β-谷甾醇和豆甾醇的浓度绘制标准曲线。 (3)色谱条件 色谱柱:ODSC18液相色谱柱,4.6mm×250mm,5μm。 流动相:乙腈+异丙醇(70+30,V/V)。 流速:1ml/min。 柱温:室温。 紫外检测波长:210nm。 (4)样品测定:取样品滤液10μl进液相色谱仪分离测定,根据色谱峰保留时间定性,以外 标峰面积法进行定量。 5、结果计算 根据待测样品色谱峰面积,由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式的样液中β—谷甾醇和豆甾醇含量,计算出样品中的含量。 样品中β—谷甾醇和豆甾醇含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X

实验二常见植物识别与样方调查

实验二常见植物识别与样方调查 1实验要求 1、认识150~200种实验地区常见的园林植物,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记载、定名的基本方法; 2、掌握植被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3、能初步分析植被与环境要素(如坡度、海拔、土壤、小地形等)之间的关系; 4、掌握实验区植被分布规律,对实验区地理格局有初步的认识。 2实验必备工具 1、大皮尺(50米)、标本夹、枝剪、罗盘、放大镜、望远镜(除望远镜外以上工具每组必备一份) 2、样方本、标签、钢卷尺、实验地区植物检索表(或植物志)(以上工具每组必备若干) 3、野外记录簿、橡皮、小刀、铅笔(以上工具人手一份) 3 样方法简介 如何测定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以及评价它们在群落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为了分析组成某一植物群落的种类,必须在该植物群落分布的范围内选取一定数目的样地进行统计,这种方法称为样地法。一般说来,样地应该选择在植物分布比较均匀、有代表性的地段。取样可以分为主观取样和客观取样两种。主观取样一般是在对一定地区的植物群落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进行的。客观取样又可以分为规则取样和随机取样两种,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研究者对当地植物群落缺乏了解,或研究者需要用概率统计的手段来支持他们的结论时。 (1)样地设置 样地形状可以是方形的或圆形的,前者称为样方法。样地的大小一般需要事先进行实验。对于草本群落,一般最初用10cm×10cm的面积,对于森林群落,一般最初用5m×5m或者更大的面积,登记这一面积内所有的植物种类,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扩大样地边长,每扩大一次,登记新增加的种类,扩大样地的方式如图2-1所示。 随着样地面积的增大,种类数目逐渐增加。在一定的样地面积以上,种类数目基本保持稳定(图2-2)。我们把植物种数不再有明显增加时的样地面积称为

转录组学的一些概念

Gene Ontology可分为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和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三个部分。蛋白质或者基因可以通过ID对应或者序列 注释的方法找到与之对应的GO号,而GO号可对于到Term,即功能类别或者细胞定位。 功能富集分析: 功能富集需要有一个参考数据集,通过该项分析可以找出在统计上显 著富集的GO Term。该功能或者定位有可能与研究的目前有关。 GO功能分类是在某一功能层次上统计蛋白或者基因的数目或组成,往往是在GO 的第二层次。此外也有研究都挑选一些Term,而后统计直接对应到该Term的基因或蛋白数。结果一般以柱状图或者饼图表示。 1.GO分析 根据挑选出的差异基因,计算这些差异基因同GO 分类中某(几)个特定的分支的超 几何分布关系,GO 分析会对每个有差异基因存在的GO 返回一个p-value,小的p 值表示差异基因在该GO 中出现了富集。 GO 分析对实验结果有提示的作用,通过差异基因的GO 分析,可以找到富集差异 基因的GO分类条目,寻找不同样品的差异基因可能和哪些基因功能的改变有关。 2.Pathway分析 根据挑选出的差异基因,计算这些差异基因同Pathway 的超几何分布关系, Pathway 分析会对每个有差异基因存在的pathway 返回一个p-value,小的p 值表示差异 基因在该pathway 中出现了富集。 Pathway 分析对实验结果有提示的作用,通过差异基因的Pathway 分析,可以找到 富集差异基因的Pathway 条目,寻找不同样品的差异基因可能和哪些细胞通路的改变有关。与GO 分析不同,pathway 分析的结果更显得间接,这是因为,pathway 是蛋白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pathway 的变化可以由参与这条pathway 途径的蛋白的表达量或者蛋白的活性 改变而引起。而通过芯片结果得到的是编码这些蛋白质的mRNA 表达量的变化。从 mRNA 到蛋白表达还要经过microRNA 调控,翻译调控,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磷酸化),蛋白运输等一系列的调控过程,mRNA 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之间往往不具有线性关系,因此mRNA 的改变不一定意味着蛋白表达量的改变。同时也应注意到,在某些pathway 中,如EGF/EGFR 通路,细胞可以在维持蛋白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蛋白磷酸 化程度的改变(调节蛋白的活性)来调节这条通路。所以芯片数据pathway 分析的结果需 要有后期蛋白质功能实验的支持,如Western blot/ELISA,IHC(免疫组化),over expression(过表达),RNAi(RNA 干扰),knockout(基因敲除),trans gene(转基因)等。 3.基因网络分析 目的:根据文献,数据库和已知的pathway 寻找基因编码的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超过1000 个基因)。

欧洲药典植物甾醇检测方法

PHYTOSTEROL Phytosterolum DEFINITION Natural mixture of sterols obtained from plants of the genuses Hypoxis. Pin us and Picea. Content: minimum 70.0 per cent of p-sitosterol (dried substance). CHARACTERS Appearance : white or almost white powder. Solubility: practically insoluble in water, soluble in tetrahydrofuran, sparingly soluble in ethyl acetate? IDENTIFICATION A.Mix 1 ml of acetic anhydride R with 0.5 ml of solution S (see Tests). After the addition of 0.1 ml of sulphuric acid R a red colour is produced which changes rapidly to violet then to blue and finally to green. B.Examine the chromatograms obtained in the assay. Results: the principal peak in the chromatogram obtained with the test solution is similar in retention time to the peak in the chromatogram obtained with reference solution (b)? TESTS Solution S. Dissolve 1.0 gin tetrahydrofuran R and dilute to 20 ml with the same solvent Appearance of solution. Solution S is clear (227) and not more intensely coloured than reference solution Y6(222、Method II}. Acidity or alkalinity. Shake 0.20 g with a mixture of 4.0 ml of ethyl acetate R and 10.0 ml oi carbon dioxide-free water R for 3 min. Allow the layers to separate? To the aqueous layer add 0」ml of bromothymol bluo solution RI. If the solution is yellow not more than 0.5 ml of 0.01 M sodium hydroxide is required to change the colour to blue? If the solution is blue not more than 0.5 ml of 0.01 Mhydrochloric acid is required to change the colour to yellow. Specific optical rotation (227):■ 15 to -28 (dried substance).

植物基因组中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MITE)研究进展

植物基因组中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MITE)研究进展1 孙海悦,张志宏*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沈阳(110161) E-mail:zhangz@https://www.doczj.com/doc/029906904.html, 摘要: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miniature inverted 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 MITE)是一类特殊的转座元件,其在结构上与有缺失的DNA转座子相似,但具有反转录转座子高拷贝数的特点。MITE时常与基因相伴,对基因调控可能起重要作用,因此,MITE正逐渐成为基因和基因组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本文综述了植物基因组中MITE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基因,进化 转座元件(transposable elements)是指在生物细胞中能从同一条染色体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或者从一条染色体转移到另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转座元件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主要成分,根据转座媒介的不同而分为两类,即类型I和类型II (Casacuberta and Santiago, 2003)。类型I转座元件以RNA为媒介进行转座,即作为DNA的转座元件首先被转录为RNA,再借助反转录酶/RNase H反转录为DNA,插入到新的染色体位点,因此,类型I转座元件也被称为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类型II转座元件直接以DNA为媒介进行转座,因此,类型II转座元件也被称为DNA转座子(DNA transposon)。反转录转座子的“复制和粘贴”转座机制使其可以快速地增加拷贝数,所以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占很高的比例;而DNA转座子的“剪切和粘贴”转座机制不增加拷贝数,所以其在基因组中仅有少量重复(Bennetzen, 2000)。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元件(miniature inverted repeat transposable element, MITE)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类特殊的DNA 转座子(Bureau and Wessler, 1992;Bureau and Wessler, 1994),其在结构上与非自主DNA转座子相似,但具有反转录转座子的高拷贝数特点 (Feschotte, et al., 2002a)。MITE在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时常与基因相伴(Mao et al., 2000),对基因调控可能起重要作用 (Bureau and Wessler,1994; Wessler et al.,1995; Bureau et al., 1996 ),并可能在基因组进化及生物多样性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MITE的结构 MITE最早发现于禾本科植物中(Bureau and Wessler, 1992),后来发现MITE也存在于其它显花植物及动物基因组中(Feschotte et al., 2002b)。MITE在结构上与DNA转座子的非自主元件相似(图1),但MITE的高拷贝数、特征靶位点和家族内序列的一致性,使其明显不同于已鉴定出的非自主元件(Wessler et al., 1995),因此,MITE被认为是一类新的DNA转座子。MITE家族是丰富而多样的,但其仍有许多一般特性,如长度短(<500 bp),有靶位点重复(target site duplication,TSD) 和末端反向重复序列(terminal inverted repeat, TIR),缺乏编码能力,一般富含A/T。在有些情况下,TIR可以形成稳定的茎环结构(Wessler et al., 1995)。 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50157003)资助 *通讯作者:张志宏,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果树生物技术。

(完整版)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