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舞钢市四小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导学案新人教版

舞钢市四小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导学案新人教版

练习课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含义,并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能应用分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导案达标检测

检测知识点1:分数含义的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

“练习二十”第1题。

下面的分数能表示各图

中的涂色部分吗?能表

示的画“√”,不能表示

的画“×”。

分析: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

份就表示几分之一。第1幅图平均分

成2份,取了其中的1份,是12,正确;

第3幅图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

份,是14,正确;第2、4幅图不是平

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答案:

1

2

(√)

1

3

(×)

1

4

(√)

1

5

(×)

1.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占整

个图形的

1

4

A. B.

C.

答案:C

知识点2:分数的大小比较。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

“练习二十”第6题。

比一比。分析: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

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都是1的分

数比较大小: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2.先写出分数,再比较大小。

(1)

(2)

知识点3: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分析:不能明显看出占整个图形的几 3.如下图,阴影部分占大长方形的

扩展创新。

几分之一?

分之一,可以画虚线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就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答案:

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

1

7

。 ( ),占大正方形的( )。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4~95页“练习二十”第4、5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

2.完成教材第94~95

页“练习二十”第2、3、7、8题。

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以学生练习为主,老师指导为辅。毕竟分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堂上难免有学生犯各种各样的错误。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引导学

生互相交流探讨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再给予指导,使学生总体上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1.3 过河

1.计算。

(54-49)×8 24÷(13-7) 25÷( 30-25 )

40÷(31-26) 7×(34-28) (440-400)÷8

2.四年级一班有40人,二班有41人,同学们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9人,这些同学一次乘船要多少条船?

3.动物园儿童票每张9元。李老师带100元钱,买点心用去28元,剩下的可以买多少张儿童票?

4.小华有45张邮票,小明的比小华的少36张,小华的邮票是小明的几倍?

5.小明1分钟可以折4面小红旗,小红1分钟可以折5面小红旗,3分钟,他们两人一共可以折多少面小红旗?

答案:1. (54-49)×8=40 24÷(13-7)=4 25÷( 30-25 )=5

40÷(31-26)=8 7×(34-28)=42 (440-400)÷8=5

2.(40+41)÷9=9(条)

3.(100-28)÷9=8(张)

4. 45÷(45-36)=5

5.(4+5)×3=27(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年、月、日】

(一)我会填。

1.闰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

2.按要求填日期。

3.张玲每天坚持写7个毛笔字,2016年7月她一共可以写( )个毛笔字。

4.晚上8:30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 ),14:20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是( )。

5.小祥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小祥睡了( )小时。

6.一种酸奶的保质期是21天,生产日期是2016年6月12日,2016年7月2日这种酸奶( )喝。(填〞能〞或〞不能〞)

(二)我会判断。

1.一天有12个小时。 ( )

2.刘爷爷出生于2月30日。 ( )

3.2016年2月28日是星期日,3月2日是星期二。 ( )

4.2004年的1月、2月、3月共91天。( )

5.根据每年2月份的天数可以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

(三)我会选择。

1.以下年份中不是闰年的是( )。

A.2000

B.2008

C.1902

2.以下节日所在的月份是大月的是( )。

A.清明节

B.教师节

C.劳动节

3.一部电影从下午4:25开始播放,共播1小时30分,电影到( )结束。

A.5:55

B.16:55

C.17:55

4.下面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2014年全年有365天

B.平年和闰年只有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

C.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

5.钟表上的时针从凌晨1时到凌晨2时,分针走了( )圈。

A.1

B.12

C.13

(四)解决问题。

1.气象小组每隔3小时记录一次气温情况,第四次记录时正好是下午5时。请用24时计时法填写每次记录的时间。

2.小云读一本88页的故事书,每天读8页,从8月18日开始读,她能在9月1日开学前读完这本书吗?

3.王师傅上午8时上班,中午休息1小时30分,下午5时30分下班。他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4.下面是某个电视台星期五的电视节目播出时间。

(1)【动画城】播出多长时间?明明下午5:45分到家,能从头看到【动画城】这个节目吗?

(2)明明19:20吃完晚饭就开始做作业。写作业用了50分,他能从头看到【卡通城堡】这个节目吗?

(3)妈妈看完【电视剧场】用了多长时间?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 (一)1.29 366

2.2 29 2 28 10 1

3.217

4.20:30 下午2:20

5.10

6.能

(二)1.✕ 2.✕ 3.✕ 4.√ 5.√

(三)1.C 2.C 3.C 4.C 5.A

(四)1.8:00 11:00 14:00 17:00

2.88÷8=11(天) 8月18日+11日-1日=8月28日

答:她能在9月1日开学前读完这本书。

3.17时30分-1小时30分-8时=8(时)

答:他每天工作8小时。

4.(1)18:30-18:00=30(分) 17:45比18:00早

答:【动画城】播出30分钟,明明能从头看到【动画城】这个节目。

(2)19:20+50分=20:10 20:10>19:45

答:他不能从头看到【卡通城堡】这个节目。

(3)21∶00-20∶10=50(分) 22∶00-21∶00=1(时)

1小时+50分=1小时50分

答:妈妈看完【电视剧场】用了1小时50分。

第五单元风筝厂见闻

教学内容:

整十、整百、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及验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及验算。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验算三部分。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建议教学课时数:10课时

1、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1)

3、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2)

4、智慧广场

5、我学会了吗

信息窗1 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课本44--45页

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重、难点)。

2、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题卡,直接写得数。

8÷4= 27÷3= 36÷4= 35÷5=

18÷2= 32÷4= 18÷9= 24÷4=

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知道哪里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吗?(潍坊)每年的4月20日至26日,国际风筝节在我们山东潍坊举办,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支风筝队来参加风筝大赛。同学们想不想走进风筝之都看一看那热闹的场面呢?这些风筝是怎样制作出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厂去参观一下吧。

出示课本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画面,了解47页表格中老鹰、燕子、蝴蝶、风筝的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1)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60÷2的?

(2)如果用摆学具的方法口算60除以2,就是把()个十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个十,就是()。还可以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方法:因为()×2=60,所以60÷2=()。

以上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先口算,再思考:90÷3= 240÷4=

想一想,是怎样口算的,把想法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3、及时做好自评和对其他组的评价。

五、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强化练习

(1)、分一分。

(2)、算一算,看发现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3)、投篮。

(4)、

你发现了什么?

(5)、哪一天的成绩最好?

(6)、一篇文章有480个字,要在6分钟内打完,平均每分钟要打多少个字?

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45_47页

教学目标:

1、巩固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后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比较出哪一天的成绩好?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求出平均数才能进行比较。

六、布置作业

信息窗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除法的验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进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进而总结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算理,掌握竖式书写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美丽的风筝都是工人叔叔和阿姨一点一点加工出来的。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到风筝加工厂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二、探索新知,构建模型:

1、回顾除法的意义: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求一组平均每小时做多少只燕子风筝,怎样列式?(生列式)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生交流,回忆除法的意义。)

教师及时对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鼓励。

2、以旧引新,激发认知冲突:

师:63÷3的结果是多少呢?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时间。我们借助小棒来找到结果好不好?

3、动手操作,探寻答案。

(1)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小棒(6捆和3根)进行平均分活动。教师巡回。

(2)汇报交流。小组交流操作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么分,再怎么分,最后每小时做多少只?(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述)

(3)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分小棒的过程:60÷3=20 3÷3=1 20+1=21

4、激发认知冲突学习竖式。

(1)激发认知冲突:借用小棒我们找到了准确的结果,如果每道题我们都借用小棒来分一分,你感觉会怎样?如果遇到更大的数,还是拿小棒来分你又会感觉怎样?(生体会到分小棒的麻烦性和局限性)

(2)探讨并试写竖式:我们用竖式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试着用竖式来计算,好不好?提示学生:刚刚的小棒分了几次? 怎样分的?如果用竖式表示怎样写?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情况。

(3)展示学生竖式:评析总结竖式的写法(重点理解算理):教师巡回时及时了解学生的竖式书写情况。

(4)巩固竖式写法:看到这个我们总结出来的既简洁又科学的竖式,你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你能按照刚刚我们的书写顺序把这个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吗?学生书写竖式。

(5)巩固小练习:学生竖式计算64÷2。交流。再次巩固算理的理解和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自主练习:

1、填一填

2、我是小法官。判断纠错明理,强化正确认知。

3、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师:数学的学习不但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方法是通往数学宫殿的钥匙。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如果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探讨一下。看看通往数学宫殿的钥匙你拿到没有,好不好?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能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重点),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难点)

2、我会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题卡,直接写得数。

60÷2= 90÷3= 120÷4= 80÷4= 20÷2= 240÷2= 说一说,20÷2和240÷2是怎样计算的。 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情境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提出问题

(1)二组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老鹰风筝?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用竖式计算:(1) (2) 同桌交流:(1)怎样用摆学具的方法计算32÷2?

(2)用竖式计算32÷2,十位上的3除以2有余数怎么办? (3)用竖式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四、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1、准备将自己的想法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 五、回顾整理 拓展延伸 1、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 强化练习 (1)、算一算。

(2)、小船靠岸。

32

2

6 3

3 4 8

2 9 9 9 9 2 4 5 8

2 9 6

8

(3)、火眼金睛辨对错。

(4)、我会解决实际问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50页

教学目标:

能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重点),并能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能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能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42÷6= 36÷9= 56÷7= 8×9=

6×7= 9×4= 7×8= 72÷8=

2、用竖式计算。

72÷4= 18×4=

思考:通过刚才的计算,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情境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结合信息窗中的信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三组能做多少只蝴蝶风筝?还剩几根竹条?

(1)试一试:75÷6=

(2)总结一下,怎样检查没有余数的除法算的对不对?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笔算下面的题目并且验算。

75÷6=

同桌交流:

(1)计算中出现了余数,该怎样验算?为什么?

(2)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验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各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要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

舞钢市四小三年级数学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导学案新人教版

练习课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含义,并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能应用分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导案达标检测 检测知识点1:分数含义的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 “练习二十”第1题。 下面的分数能表示各图 中的涂色部分吗?能表 示的画“√”,不能表示 的画“×”。 分析: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 份就表示几分之一。第1幅图平均分 成2份,取了其中的1份,是12,正确; 第3幅图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1 份,是14,正确;第2、4幅图不是平 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答案: 1 2 (√) 1 3 (×) 1 4 (√) 1 5 (×) 1.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占整 个图形的 1 4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2:分数的大小比较。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 “练习二十”第6题。 比一比。分析: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 子越大,分数越大。分子都是1的分 数比较大小: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2.先写出分数,再比较大小。 (1) (2) 知识点3: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分析:不能明显看出占整个图形的几 3.如下图,阴影部分占大长方形的

扩展创新。 几分之一? 分之一,可以画虚线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就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答案: 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 1 7 。 ( ),占大正方形的( )。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4~95页“练习二十”第4、5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 2.完成教材第94~95 页“练习二十”第2、3、7、8题。 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以学生练习为主,老师指导为辅。毕竟分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堂上难免有学生犯各种各样的错误。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引导学 生互相交流探讨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再给予指导,使学生总体上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数学听课心得(共7篇)

数学听课心得〔共7篇〕 篇1:数学听课心得数学听课心得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每一次的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时机,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经历。上周五我参加了山东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威海赛区〕比赛听课活动,聆听了三位优秀老师的优质课。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先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1、表达新课标的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这几节课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位老师都是在努力表达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在本次优质课活动中,我们看到每位老师都表达了这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承受者,施与者和包容者;而是如今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表达数学与生活的联络,重视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课中,老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络,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展观察,理论,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例如在《秒的认识》中,从学生熟悉的“神六”升天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秒的长短;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通过学生喜欢的分月饼等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新课;在《确定位置》中,老师要学生说出自己的位置和好朋友的位置,并加以板书,从而引入对简单的位置表述方法数对〔,〕的学习;在《平均数》中,通过看篮球赛,引出问题“该派谁上场?”,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找规律》中,老师通过说绕口令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新课。 这些教学情景的创设,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情景和时机。 3、表达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智慧之花开在孩子们的手上。我们老师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俗话说:心灵手巧。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导学案)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教材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通过大量的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为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制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5.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 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 规律。 3.能够按照“四舍五入”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1.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与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区别。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3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4课时)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课时) (4)小数与单位换算 (2课时) (5)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6)整理和复习 (1课时) (7)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1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充分激活学生的相关学习经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 课题 小数的意义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 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了新 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2.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为学生主动学习搭桥铺路。

数学老师听课评课记录

数学老师听课评课记录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下面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老师数学听课评课记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听课评课记录,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数学老师听课评课记录篇1 4月8号晚上7点我的公开课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虽然只有45分钟,但为了准备这45分钟却花费了成倍的心血。从接到此任务通知(大概在3月21号左右)我便开始进行构思。当时要求那一周周五前要报课题。心里话,要讲阅读或语法应该比较简单,但是我想起了胡校长那句口头禅:要有死在公开课上的勇气。我想这次死一回吧。我决定选一个大家很少尝试过的课题,于是我想讲讲词汇吧。这项内容是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很关键的一部分。 确定主题后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决定以猜词为课题并进行了课的设计、撰写教案。过了几天,我请赵云霞老师看了一下我的ppt,她说内容有些难。然后,我又改了两天。有一天中午,我叫了两个学生过来看了看,学生觉得有点多。再后来,我又找了王瑞请教,她又给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直到开课前一天晚上才定稿。第二天我又在我们班先试了一下,学生反映还不错,不过有几道题学生觉得答案不统一我又改了一下ppt。直到8号晚自习前,我还去找了找宋老师讨教了一下板书的设计问题,宋老师也是非常耐心,关于板书设计给我了一定的指导。这次公开课不仅给了我锻炼的机会,更让我感到了各位老师的关爱。心理甚是感动。 事实上,对于英语老师,尤其是平时在本校教学中很少全英文教学的我来说,为了练习口语,我也花了一段时间恶补英文电影。一个多月后,我觉得现在课堂上英语可以脱口而出了。总之,通过此过程自己也受益匪浅,感觉一下子进步了很多。 上完课,点评老师给了一些建议,受益匪浅;比如:张玲老师说小组的评分应该给个总结性评价。胡校长建议考虑一下技巧与知识本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6周导学案:8 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 1减几分之几

第2课时1减几分之几 【学习目标】 1.在理解同分母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算法。 2.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3.培养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创建文明的学习氛围。 【重难点】学会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97页例3,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1怎么变形进行减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预习案 一、预习。 1.自学课本第97页例3,回答问题。 (1)如图所示,用一个圆表示1,把它平均分成()份,所以1可以看作()个1 4 , 就是(),即1=()。 (2) 1-1 4 就是()个 1 4 减去()个 1 4 ,还剩()个 1 4 ,即1- 1 4 =()。 二、自测。 1. ()+()= ()-()= 2. 11 22 += 42 55 -= 7 1 9 -= 22 77 += 1 1 2 -=

探究案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独立完成探究案,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错题进行订正。 探究: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方法。 动手操作: 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折成4份,撕掉2份,还剩()份。 将正方形纸用1表示,列式是()。计算时,把被减数1转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也就是()。 小结: 把1 转化成与减数()相同的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针对性练习: 1.填一填。 (1)小乐吃了一块月饼的1 4 ,这块月饼还剩下()。 (2)一袋盐,用掉了它的1 3 ,还剩下它的()。 2. ( )-( )= ( )+( )= 3.一杯果汁,喝了5 6 ,杯中还有几分之几?

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心得体会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就五环节教学模式课堂实践心得,与大家探讨交流,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彻底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学生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为此,我镇中心校提出、推广实施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即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练习检测、总结拓展)坚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宗旨,坚持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坚持以使用鼓励性语言为原则,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回想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我感到很欣慰。走近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的变化很大:胆子大了,信心足了,有礼貌了,脸上有笑容了……特别是课堂上思维更活跃,发言更积极,自学更认真,展示更充分,探究更深入,争论起来有理有据,不卑不亢,俨然一个个小法官,这就是五环节教学的魅力!下面就如何营造五环节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自主预习 本环节包括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游戏等)。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其基本要求是: 1、必须围绕教师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防止无目的的“学”, 2、关键要建立预习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个别指导; 3、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化、问题化(习题化),力戒出现无思考价

值的问题; 4、授课前,教师通过提问抽查,检查预习情况,巩固预习成果。 二、合作探究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这对教师优化设计教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合作学习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合作目标与任务呈现; 2、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 3、组内交流与集体讲授。而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要注意: ①评价要贯穿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②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③评价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即评价要有针对性)。而在合作学习前必须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知识点大胆尝试练习题,在学生想把自己理解的内容,所学的知识告诉别人时,提前整理出最简炼的讲稿——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共同研究环节,其基本要求是: 1、在“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集体来解决,防止教师包办代替; 2、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学”中出现错误的分析; 3、鼓励大胆表述和学会倾听; 4、鼓励标新立异; 5、教师要做的是合时宜的点拨而非不合时宜的提示干扰。 三、展示交流 展示环节是对自学环节的延伸和检测。通过展示,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课堂中的展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同桌交流。把自己整理的内容,人人进行同桌试讲,互提见解,交流互补。讲后再修改各自的内容,这是对知识点的再认识,再理解,

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导学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导学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一、知识要点 1.分数的表示方法:分子、分母 2.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大小;分母不同,通分后比较分子大小 3.分数的简化: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4.分数的加减:通分后,分数的分子加减,分母不变 二、练习题 1. 判断题 1.()一个分数的分子越大,这个分数越小。 2.()一个分数的分母越大,这个分数越小。 3.()同分母的分数,分子越小,这个分数越小。 4.()同分母的分数,分子越大,这个分数越大。 5.()分数的简化是指分子除以分母。 6.()分子与分母有相同的质因数时,这个分数可以简化。 7.() 1/2 + 1/4 = 3/6。 8.() 1/2 - 1/3 = 1/5。 2. 选择题 1.下列分数中哪个最大? A. 1/2 B. 2/3 C. 3/4 D. 4/5 2.下列分数中哪个最小? A. 1/2 B. 2/3 C. 3/4 D. 4/5 3.下列哪组分数互为倒数? A. 2/3, 3/2 B. 1/4, 4/1 C. 3/5, 5/3 D. 6/7, 7/6 4.下列哪个分数不能简化? A. 5/10 B. 4/6 C. 3/5 D. 6/9

5.下列相等的分数对是()。 A. 1/2和2/3 B. 3/4和9/12 C. 1/5和2/3 D. 6/7和5/7 3. 计算题 1.计算:1/2 + 1/3 = 2.计算:1/2 - 1/4 = 3.计算:2/3 + 1/3 = 4.计算:1/5 - 1/10 = 5.计算:3/4 + 1/8 = 6.计算:7/8 - 1/4 = 三、思考题 1.如果用1/8的长方形和1/4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会发现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为什么?(提示:可以画图解决) 2.小明喝了1/2瓶牛奶,小红喝了1/4瓶牛奶,小明和小红一共喝了多少瓶牛奶? 四、总结 本次复习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表示方法、大小比较、简化和加减运算。我们还通过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了所学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多加练习,熟练掌握分数的计算方法,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用。

邛崃市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2笔算乘法练习课4_5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1

练习课 学习目 标1.进一步巩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学习重 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学习准 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环 节 导案达标检测 知识点1: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练 习十四第1题。 708×3607×5 309×4502×3 109×7406×6 分析:利用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 方法计算,以708×3为例,3×8=24, 个位写4,向十位进2;0×3=0,0再加 上进上来的2是2,积的十位上写2;3 ×7=21,积的千位写2、百位上写1,最 后得数是2124。 答案:2124 3035 1236 1506 763 2436 1.列竖式计算。 506×8407×9 405×7607×4 803×6904×5 答案:4048 3663 2835 2428 4818 4520 知识点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练 习十四”第6题。 640×2450×6 230×4270×3 380×5460×7 分析: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最简 便的方法是用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乘另 一个因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 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答案:1280 2700 920 810 1900 3220 2.列竖式计算。 380×9560×6 170×8260×7 460×4370×3 答案:3420 3360 1360 1820 1840 1110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先教学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同时结合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说明它们的认识写法和读法并介绍分数各部分间的名称。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在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数大小的比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的含义。第二小节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目的也是为了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第三小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奠定基础,也为学习小数做好了铺垫。) 第1课时几分之一 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 1.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进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2.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模型、面积模型和数线模型,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多元表征的操作活动,建立几分之一的分数模型。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掌握几分之一的读写和组成。 难点: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课件。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单元教学总述 单元内容导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 小学阶段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学习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对数系加以扩展,为中学学习有理数打下基础。由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学生也经常有机会接触小数,学习一些小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小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同时对数的认识范围加以扩展。二是会运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经常遇到有关小数的问题,所以有必要系统学习小数,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本单元内容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2.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会正确读写小数。 3.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4.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5.理解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能对同一数量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改写、换算。 6.能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对一个小数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能将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单元重难剖析 重点: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能按照“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难点:1.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与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区别。 单元结构导图 课时教学设计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课时1 小数的意义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导学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导学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分一分(一)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学习分数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1.重视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感悟新知。 从学习整数到学习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教学开始就创设学生熟悉的“分苹果”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不仅强调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分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先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结合,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中强大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展示不同的折法,进一步加深了对分

1.口算。 48÷8= 36÷9= 42÷7= 28÷4= 27÷3= 81÷9= 二、探究新知。(25分钟) 1.认识。 (1)组织学生找出生活中物体的一半,用自己准备的圆形纸、正方形纸、长方形纸找一找,先小组内交流再说说是怎样找的。(小组合作交流) (2)组织学生汇报。 (3)介绍的写法和意义。 (4)引导学生在自己折的图形中找出图形的,并说一说它表示什么。 2.涂一涂。 (1)课件出示教材67页情境图三。 组织学生分别涂出每个图形的。 (2)组织学生说一说怎样找出图形的。 3.组织学生用一张纸折一折,涂一涂,得到不同的分数。(巡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在进行测量、分物体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五年级数学中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以下是本人 为你整理的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5-46页。 【教材分析】“分数的产生”教材设计了两幅图。 前一幅插图,表现了古人度量物体长度时遇到的困惑,这个情境比较形象地揭示了在测量物体时由于得不到整数的结果,产生了把一个单位等分成若干个份再量的需要。后一幅插图给出了两个小朋友分一个西红柿、一块月饼和一包饼干的情境。通过这两个实际问题揭示了产生分数的现实需要:在进行测量或分物时,往往不能刚好得到整数的结果。有了分数,这些结果就能准确地表示出来。 “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的含义,它可以是一 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四等份中的一份,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并强调了单位“1”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接着教材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 “做一做”既是对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又为分数单位提供了具体实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 2.经历举例说明四分之一的含义的过程,发展学生的

发散思维,体会抽象的基本数学思想。 3.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促进学生养成留心生活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体会抽象的基本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提出给4个小组长分1个苹果,引出分数,板书1/4,揭示课题。 2.分一分月饼,饼干。演示分月饼,强调平均分并板书。 3.介绍分数的产生:说起分数的产生,得从3000多年前的埃及说起。 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表示。 讨论:怎样分公平?每人分多少个苹果? 再帮老师分一分月饼,饼干。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新苏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新苏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及教 学进度表 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新苏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xxxx-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计划 及教学进度表 舞钢市庙街乡刘沟小学 张刚 xxxx年2月25 xxxx-xxxx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2人,其是男生8人,女生4人。在经过了两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大多数学生上课大胆发言 ,学习效率较高;一小部分学生贪玩,上课经常不能注意听讲。在本学期的教学中,首先要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二要对少数差生注意个别指导。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单元:1、两位数乘两位数2、千米和吨3、解决问题的策略4、混合运算5、年、月、日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7、分数的初步认识(二)8、小数的初步认识9、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10、期末复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能运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以及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从问题开始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4、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并能运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5、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年中的月份数、大月、小月的天数,以及判断平年、闰年;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是计时法表示生活中的时间,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导学案第【1】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前边又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熟悉了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提前学习了这部分的知识,有了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初步了解,但是假分数的产生意义是什么,它和真分数的区别在哪里?在单位“1”不够的时候怎样理解?学生还存在很多盲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1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使之乐学、爱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产生的背景及其实际的含义。 难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圆片、月饼图若干张、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基于旧知,分享问题 1、同学们: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分数,关于分数,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分数的意义,什么是分数 生2:分数单位 生3:分数墙 2、关于真分数,假分数,(板书课题)你有听说过么?(听说过)谁能举一个真分数例子?谁能举一个假分数的例子? 3、师:看来你们都已经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不是可以下课啦? 生:不能 师:为啥? 生1:我还不知道为什么有真分数?假分数? 师: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产生的?(板书:产生) 生2:到底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 师:你想知道它们的意义(板书:意义)

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篇1 本学期教学工作快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学期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一个反思。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许多使用过这套教材的教师都普遍认为:教材较难,不好把握。但这对于我来说,刚好是一个不错的挑战。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也非常繁重,其中知识点包括两位数除以一位数,24时计时法,千克和克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可能性。其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本册的重点,24时计时法,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又是本期的难点。 教学之前,我充分的备好课,同时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由于接手本班了解到学生的整体成绩一般化,而且不平衡,因此,我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为优秀的学生作好“能量”的储备。 教学之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比赛展讲的方法鼓励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折,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对待差生学习积极性不较高,我更加的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教学之后,我基本做到每课后立即反思,每单元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优点,克服不足,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优秀经验,听他们的课,有什么教学中的困惑去请教他们。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所加强,学习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导学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 2、感受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实践中产生的,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 2、了解分数单位,并会找分数单位; 三、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一米长的绳子、小正方体、长方形纸等。 四、教法学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出示,这个分数读作你能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课堂新授 1、介绍分数的产生 生活中,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初步感知: PPT出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如果这样把一个饼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表示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没有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强调在谈到分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平均分。 3、活动一、动手操作,再认识 (1)准备。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出示学具)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表示出吗找同学为大家朗读活动要求。 (2)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汇报展示。你能表示出一张纸的吗4跟小棒的应该如何表示你还用什么表示了 (4)总结,认识单位“1”。刚才我们都是把哪些物体平均分的像把一张纸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把4根小棒、八个小立方体平均分,我们可以说成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导学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导学案 一、计算原理: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一。 (2)估算计算时,可以估成整十整百或是整千数来进行估算。 (3)加法的验算方法,A交换加数位置,B用和减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4)减法的验算方法,A减数加差,看是否等于被减数,B被减数减差,是否等于减数。 一、典型示例 1、超市有479箱苹果,上午卖出了256箱,大约还剩()箱。 2、停车场原来有345辆车,上午开出157辆车,下午又开进284辆车,现在停车场有()辆车。 3、验算348-194=154时,可以用()+(),看得数是不是(),还可以用()-(),看得数是不是()。 4、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要对齐,从()算起。 5、用2、0、9组成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他们相差(). 6、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354-213= (2)642+235= (3)900-369=

(4)259+641= (5)603-278= (6)398+266= 7、水果店子里有354个苹果,卖出268个。今天又运来了186个。水果店现在有苹果多少个? 8、京广中心大厦高209米,是北京市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他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大约有多高吗? 二、对应练习 1、图书馆有478本童话书,362本科技书,一共有()本书,下午借出了351本,还剩()本书。 2、验算348-194=154时,可以用()+(),看得数是不是(),还可以用()-(),看得数是不是()。 3、690比()少100,()比300多420. 4、判断:一个三位数加一个三位数,一定得到一个三位数。() 一个三位数减一个两位数,一定得到一个两位数。() 5、选择题。 (1)、用竖式计算加减法时,要对齐()。 A、相同数位 B、末位 C、第一位 (2)、340与153的和是()

小学五年级下册阳光计划卷子答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阳光计划卷子答案 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小学五年级下册阳光计划卷子答案1 一、教材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三个 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 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 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 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 9、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指导思想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 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 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这个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