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兰性德灯烛意象分析

纳兰性德灯烛意象分析

纳兰性德灯烛意象分析
纳兰性德灯烛意象分析

浅谈纳兰词“灯烛”意象

摘要:纳兰性德词作善写各种意象,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词境开阔良多,词意真实哀婉。其中,“灯烛”意象在纳兰词中出现的频率颇多,纳兰性德巧妙地运用灯烛与他自身之间的状态这一微妙关系,不仅将其幽怨、孤寂、悲凉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情真意切,也体现了其个体生命意识。

关键词:纳兰词;意象;灯烛;悲凉;个体生命意识

纳兰性德,一个出生于“缁尘京国,乌衣门第”的翩翩公子,他没有封建贵族纨绔子弟的糜乱气息,也没有满族血液里流淌的“野蛮”分子。他,是一个被汉民族文化深深影响着的“千古伤心”才子,一代词人。在纳兰性德三十一年短暂的生命旅途中,他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催人泪下的词句,至今仍为人传唱着,在历史的长河中永绽光芒。纳兰词大多以“哀感顽艳、婉丽凄清”1的词风独树一帜,赢得世人的肯定,“清初学人第一”梁启超如是说,国学大师王国维更是赞誉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

纳兰性德词作善写各种物象以言志,这些意象群体的运用,使得其词境开阔良多,也使其词情真意远、深婉曲折。意象是客观物象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二者结合交融后而产生的特有效果。它是诗人根据诗词中志言情的需要,对现实生活呈现出的一些表象进行艺术的概括,进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作为一个成熟的、有特色的词人,纳兰性德巧妙地摄取了一些自然物象,然后通过娴熟的创作技巧刻画、排列组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意象群体。

在纳兰性德词中,“灯”似乎常与“孤”、“寒”、“残”等字相连,灯下的情景也是如暗淡的夜中灯烛一样,凄清孤寂,无人话语。纵使有欢乐温馨的场景,那也是消逝了的,不可追逐的一场昨日之梦,而这样的梦只能反衬出当下的悲怨寂寞。因此“灯烛”就成为其表现相思别离之情的绝好意象,纳兰性德常用这一意象借以抒发幽怨、孤寂凄清之情。纳兰性德词中的“灯烛”意象,不仅继承了古典诗词中它一贯持有的意蕴,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意蕴进行了扩充、发展。纳兰性德词中的大多“灯烛”意象与他内心深处极其飘渺幽深的个体生命意识难分难解,作为他悲凉苦闷情绪的一种寄托方式,如此丰富、完整和深入,几乎成为他虚无缥缈的生命缩影。因此,本文不仅从“灯烛”意象探究纳兰性德的内心情感,更试着从这一意象探视他的个体生命意识,即从情、意、象三方面对纳兰性德词中的“灯烛”意象进行论述。1

一、情

《周易.系辞上传》里写有“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3文中有点言过其实,不只圣人如此作为,只要是一个诗人,一个成熟的诗人,都会“立象以尽意”。故而,纳兰性德细腻而又丰富的情感在“灯烛”这一意象中得以诠释。

(一)谁念西风独自凉——思恋人、思妻之灯

1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2王国维著、徐调孚注:《人间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爱情词占据分量最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他的爱情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是其所存词作中最具特色、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而“灯烛”这一意象在纳兰的爱情词中又扮演着多重角色,它陪伴着纳兰度过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它见证了纳兰一次又一次抑郁悲戚的孤寂清影,它以微弱朦胧的光泽承载了纳兰数不完,道不尽的相思幽怨之情。

“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寻芳草·萧寺记梦》)4写梦中词人与爱人相会被钟声骤然惊醒,一切温馨归于惨淡后,独对琉璃灯的场景。弗洛伊德曾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5纳兰所做的梦未尝不是他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在“梦”与“灯”这两个意象相互映衬下,扑朔迷离,更显纳兰在现实世界的悲怆苍凉。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6,在意兴阑珊、落红满地的暮春时节,两人在打水的井边不期而遇,惊鸿一瞥下,内心欣喜万分。喜悦过后又被对方难以捉摸的心给困扰住了,她是否有意于“我”。这种复杂的情绪,使得“我”于深夜青灯旁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从此簟纹灯影”成了点睛之处,自然而真实地道出了纳兰忧郁愁怅的情怀。类似这样的词还有《采桑子彤·霞久绝飞琼字》:

彤霞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7 2

此词写思念心爱之人,夜不能眠的场景。全部心思都付之于对心爱女子的想往中,连“香销”、“被冷”、“残灯灭”都不曾注意到。可见,在这样一场甘之如饴的爱情里,词人常伴着“香销被冷残灯灭”,带着相思、相盼之情“静数秋天”。纳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灯下清影还有很多,如:

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剪春幡。(《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

4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191页

5孙凯译、罗达校、弗洛伊德著:《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

6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16页

7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20页

8

银灯飘落琐窗闲,枕屏几叠秋山。(《河渎神·凉月转雕阑》)。9

却愁拥鬓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一络索》)。10

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菩萨蛮·窗前桃蕊娇如倦》)。11

麝烟销,兰烬灭,多少怨眉愁睫。(《满宫花·盼天涯》)。12

悼亡词在纳兰的爱情词又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价值。如果说纳兰的爱情词,喜悦中带着淡淡的相思离索愁绪,那么其悼亡词则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无论是“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后知后觉,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坚定情感,亦或是像这样“神经纤细的人,他的离愁注定就比别人沉重”13。不可否认的是,卢氏的逝去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纳兰悼亡词。因此怀念爱妻是纳兰词的一个主题。

“挑灯坐,坐久忆年时。”(《望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14。挑灯而坐,思绪深远,忆起去年此同妻子双宿双栖。烛光灯影下看到的满是纳兰形单影只的寂寞和荒凉。“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青衫湿遍·悼亡》)15。化用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然而更显悲凉,3李商隐有与妻子共剪西窗烛之时,而纳兰与妻子天上人间,生死异路。曾经“剪烛声”犹似还在,“相思相望不相亲”,对亡妻怀念之情抑郁难释,情深意浓。“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沁园春·代悼亡》)16亦是传达此情。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17,“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出斜。”(《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18,“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

8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84页

9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130页

10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168页

11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212页

12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265页

13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14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330页

15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21页

16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343页

17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359页

(《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19。在灰暗“青烛”摇曳飘渺与睡意迷蒙之间,竟害怕现实与梦境太区分开来,这样带有点自我逃避的心理,更衬出纳兰的悲凉与苦闷。

(二)独自闲行独自吟——思友之灯

纳兰性德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在爱情上是如此,在友情上亦是如此。性格落拓不羁,交友广泛,不分贵贱,其结交多为落魄汉文人,朋友间聚少离多。故此,纳兰多把对友人的情感倾注于笔尖,留下了一篇篇赠友、怀友之作。

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20

可忆柴门深闭,玉绳低,剪灯夜雨。(《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

21

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金缕曲·西溟言别赋此赠之》)。

22

4

剪“西窗烛”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对与妻子相聚,两人灯下密语的期盼,原指爱情,后泛指亲友聚谈。纳兰忆起或是憧憬,与好友夜下相谈,烛花剪了又剪,仍有说不完的情道不尽的语。“西窗剪烛”之典,形成了情感的回环往复,深沉缠绵,将纳兰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离别的惆怅情绪表达地酣畅淋漓。也有直接抒情的,如“生怕芳樽满,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金缕曲·生怕芳樽满》)23。更深夜半,酒不但不能解千愁,反而更添孤寂、怅惘,因为只有“残灯相伴”。在这黑暗包裹,醉眼迷离的清寂之夜,只看到自己孤影与快要燃完的微灯相伴,凄苦之状愈加明显,相思之情愈加浓烈。

“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24。两人倚在高高的梧桐树下,在“半条残烛”的映耀下,喁喁细语,将一些事情慢慢

19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55页

20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386页

21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56页

22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139页

23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151页

24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332页

商量。回忆当时,残烛照耀下,友人间相处和谐融洽的画面,更显而今离散的伤情。

纳兰的友情词中不单有友情的抒发,也有把那些牢骚、不平之事、身世之感,以直接或间接地形式寄予好友。如《雨中花·天外孤帆云外树》:“天外孤帆云外树,看又是春随人去。水驿灯昏,关城月落,不算凄凉处。计程应惜天涯暮,打叠起伤心无数。中坐波涛,眼前冷暖,多少人难语。”25

(三)聒碎乡心梦不成——思乡之灯

纳兰性德因御前侍奉而多了些经历,他曾随康熙帝游于江南,也曾驰骋于塞外。这些经历为他的边塞词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他以其特有的侠骨柔肠写出了驻守边塞的男儿们错综复杂的内心体验,慷慨的报国之志与漂泊异乡、思乡思亲水乳交融,激抗与低沉两种情绪下更显男儿本色。“灯烛”在古典诗词中,有家的意蕴。因此当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时,往往伴灯无眠。亦或是在灯影摇曳下,魂归乡里,亲朋好友再聚首。如《一络索》: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鬓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26

5

“愁拥鬓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这是行人未归之时,想象出来的月夜灯下相拥,诉说着离愁别恨的情景,急切归家的心情可以想见。

“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27。“落碎花”化引唐戎昱《桂州腊月》中的“晓角分残夜,孤灯落碎花。”意境。漂泊他乡,异常想念家乡及家乡的人,然而就连是梦里也难以实现这一愿望,始终伴着“我”的只有那一盏“残灯”。在这孤寂的氛围中,无奈、惆怅、悲凉的情感溢于言表。表达这种情感的还有“‘夜里千帐灯’、‘聒碎乡心梦不成’”(《长相思·山一程》)28等。“灯”成了纳兰畅述客愁思乡的一个重要意象。

二、意

纳兰性德词中,“灯烛”意象富有浓厚而深重的意蕴,除了对古典传统意蕴的继承

25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282页

26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168页

27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234页

外,它还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个体生命意识。

(一)审美特质

纳兰性德在对“灯烛”这一意象的运用上,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在情感表达上的委婉含蓄,在意境的塑造上凄美。

1.词意含蓄

朦胧飘忽的灯光烛影异常契合婉约派的词旨,而纳兰对婉约词风又有一定的承继。因此,纳兰在运用“灯烛”这一意象来表情达意时,比较委婉含蓄。一如“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29中,用“人静鼠窥灯”写出的不仅是夜深人静的自然氛围,还烘托出了词人凄凉的心绪。只因孤单一人,静坐不动不语,而老鼠竟以无人,肆意“窥灯”。词意表达不仅内敛含蓄,手法更是新颖独特,胜似千言万语。又如《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30主人公想着思慕的女子孤眠难独,词中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簟纹”、“灯影”这日常生活中寻常的物象来抒发情感,既不显得突兀,又能体现词人非凡的造诣。亦如《忆桃源慢·斜倚熏笼》:“纸窗淅沥,寒到个人衾被。篆字香消灯灺冷,不算凄凉滋味。”31 词中刻画塞上寒夜。“灯灺冷”即为灯烛的余烬也变得凄冷,这是由词人孤寂、幽怨、伤感的内心所至。灯灺这样一个死物,无所谓的凄冷,只是词人感到凄冷而已。由此可见其相思情怀,更使得景情互衬,极尽缠绵屈曲,婉转深挚。

2.词境凄凉

纳兰词“灯烛”意象多给人以孤独、寂寥、悲凉的感觉,其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多是荒凉冷寂的。如《金缕曲·生怕芳樽满》:“生怕芳樽满,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32中“残灯”原本就够使得人抑郁、惆怅的了,然而词人更是一改常表,指接加上相伴二字,夜露更深,只余残灯与我相伴,更添凄凉。再如《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33不纵观全词,光看这一句,莫名的悲戚之感

29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71页

30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16页

31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19页

32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151页

33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234页

斥于胸臆。还如“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生杳子·短焰剔残花》)34、“纸窗淅沥,寒到个人衾被。篆字香消灯灺冷,不算凄凉滋味。”(《忆桃源慢·斜倚熏笼》)35、“风灭卢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虞美人·风灭卢烟残灺冷》)36等词中“残花”、“灯灺”、“残灺”意象,构成词中荒凉的意境和悲凉哀怨的情调。

(二)个体生命意识

纳兰性德在他自己的词中,多写月夜下孤寂悲凉的内心感受,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个人身边的世事沧桑、人情变故及自身的离愁别恨,这些都体现了他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和认识,对个体生存的关注。“灯烛”出现在纳兰词作中的次数不少,它陪伴纳兰性德度过愉悦、舒心的曾今和惆怅、悲凉的如今,纳兰在一个个孤枕难眠的灯烛下,伤逝年华,哀感世事。

世事变幻,人生难定。聚也好,散也罢,不过为人生常态而已,而情感细致丰富的纳兰却无法释怀。他叹离愁,述别恨。伴着一盏残灯,在一个个孤寂无人的雨夜,在一次次不愿转醒的梦里。“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376。此词写尽离恨。灯光摇曳,恍惚间沉醉了,这样也好,醒来还得面对那伤人的别离。无奈之间蕴含着真挚、深沉、落寞的情感。

发妻的逝去,纳兰伤心之至,却无人与共,长期的孤独、抑郁,无法自拔,故此常作词感与怀念,如“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青衫湿·悼亡》)38。夜深人静,忽然一阵风吹来,明灯随风摇动,纳兰以为是妻子魂归来看。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没有使人产生恐惧、阴森之感。我们看到,感受到的只有纳兰通不能已的怀念及其生命悲感下的无奈与悲凉。

纳兰性德虽没有古代多数文人才子的生活困苦、居无定所与获罪遭贬等经历,但他所结交的“兰襟”多为落魄文人。因此,纳兰常写词寄友,借以表达同情和安慰,也常流露出不平和牢骚。如《雨中花·天外孤帆云外树》:“天外孤帆云外树,看又是春随人去。水驿灯昏,关城月落,不算凄凉处。计程应惜天涯暮,打叠起伤心无数。中坐波涛,眼前冷暖,多少人难语。”39“水驿灯昏”、“关城月落”都算不得是最为凄

34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13页

35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19页

36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275页

37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55页

38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61页

凉的地方。可见伤心凄凉之处不胜枚举。内心的不平与沉痛,在“灯”、“月”的衬比之下喟叹而出,表现了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

天生忧郁的性格,使得纳兰身上缺乏年轻人的慷慨与朝气,周身总是萦绕着浓烈的愁绪。情感细腻的他,在对待很多不称心意的事,哪怕是再寻常不过的人生聚散,总是要比别人痛得深长些,即使他出生贵胄,仕途顺意。纳兰性德对自由无拘的快意人生,求而不得;对与发妻相执白首两恩爱的生活,求而不得......这些求不得的种种,给纳兰留下的不仅是遗憾与悔恨,也有美好。

三、象

纳兰词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情感画卷展现于夜间。夜相对于日的清晰明透,它在天上“月”、人间“烛”的照耀下,朦胧迷离,变幻莫测,一如纳兰心中难以排遣的悲凉。

(一)由明渐暗的变化

纳兰词中的“灯烛”除了给人以最基本的视觉、触觉感受外,还有给人以分明的时间感。灯烛燃烧伊始,甚是明亮,谓之“漆灯”;接近末梢,飘忽迷离,谓之“残灯”;烧完之后,漆黑一片,谓之“灯灺”。这由明到暗到灭的过程,在孤寂的漆黑夜里赋于动感,昭示着时间的流逝。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青衫湿·悼亡》)407词中“漆灯”二字可看出,词人可能才点上灯,数着满天繁星借以打发时间,等待着爱人魂归。也可能是词人思妻甚深,难以入眠,辗转间灯已熄,又换上了一盏点上。无论是哪一种情境,都可以触摸到纳兰伤感、悲戚的心境。

“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41中的“半条残烛”说明了,两人靠着梧桐详谈,不觉间时间悄然流逝,烛火竟已燃烧过半。《金缕曲·生怕芳樽满》:“生怕芳樽满,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42中“残灯”暗淡迷蒙,与“迷离酔影”相互映衬,既把词人借酒浇愁已久说出来,又营造出一幅凄凉的氛围。

纳兰性德的夜,似乎总萦绕着挥散不去的惆怅。恰似应证了他那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一样,纳兰常伴着一盏孤灯,想着一切令他惆怅、伤心的事。经常久到灯熄了,人仍清醒着。如“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采桑子彤·霞久

4O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61页

41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332页

绝飞琼字》)43,“香销”,“被冷”,“残灯”已灭,说明词人在房里所处时间已长,却毫无睡意,竟还静数着与恋人相见的日期。

纳兰词作中还有很多“挑灯”、“剪烛”等意象,这是一个由暗转明的过程,同样说明了时间的流逝。如“可忆柴门深闭,玉绳低,剪灯夜雨。”(《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44,“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查。”(《沁园春·代悼亡》)45,“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金缕曲·西溟言别赋此赠之》)46等等。

“灯烛”由明转淡,再到明或是灭的过程,不仅昭示着时间的变化,也说明空间的变化。如“密语移灯,闲情枕臂。”(《踏莎行·春水鸭头》)47中“移灯”,即将灯烛移近,光线转亮,空间上发生了变化。8

(二)“灯烛”与其它意象的组合

日夜交替,是大自然中永恒不变的生命节奏。如果说日与夜是生命的两个正反面,毫无疑问,夜晚将会是消逝和衰亡的代名词。纳兰性德善于筛选、描写、组合各种意象,构成一幅幅凄美的夜景。“灯烛”是其描写室内不可缺少的意象,然后根据他自身不同情感感受,选用不同的意象组合,进而达到“一切情语皆景语”的效果,使得情感的表达自然、真挚。

纳兰性德善于把“灯烛”意象和其它意象组合,渲染成一幅适合其情感抒发的画面,如:

“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淡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

人道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48

该首词出现了大量的意象,“灯”、“春梦”、“淡云”、“淡月”、“窗”、“雨”这些悲愁色彩较为强烈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悲凉的环境氛围,为情感的抒发作铺垫。后直抒“人道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鹧鸪”及“长亭”则点出离恨的主题。除此

43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20页

44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456页

45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343页

46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139页

47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第319页

之外,还有隐藏的意象。词中提到“醉”字,可见还有“酒”意象,词人“借酒消愁愁更愁”。本首词通篇不离愁,溢满悲凉、愁苦与无奈。

历来赞誉《饮水词》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赞誉其“哀感顽艳”的词风。其中“艳”则是指纳兰性德善于比兴,以此开拓纯美词意,营造与其情感相映衬的意境。纳兰曾说:“唐人诗宗《风》《骚》,多比兴。宋诗比兴已少,明人诗皆赋也,便觉板腐少味。”他咏物必有寄托,因此“灯烛”当然寄存了纳兰孤清品性和哀怨的情绪。他同样善用意象开阔境界,孤灯、残烛、寒灯意象的生成往往在词中有通达的作用,贯穿整首词,甚至能贯穿纳兰词的整体格调,词境开阔,能够容纳纳兰错综复杂的情感。“灯烛”作为纳兰词意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塑造纳兰词“哀婉婉艳”词风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灯烛”在纳兰性德的笔下,营造出的多为凄凉、悲苦的意境,抒发他那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中华书局,2005年

[2]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3]方宜宁:《唐诗的灯烛意象》,赵晓兰指导,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4]曹王亚萍、安娜、王雨青:《论纳兰词的灯烛意象》,成功(教育),2011年第4期

[5]何晓苇、周镭:《灯影照耀下的纳兰词——浅谈纳兰词灯意象》,名作欣赏/诗文评鉴(中旬刊),2011年2期

[6]伍宝娟:《试析纳兰词中的残缺意象》,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30卷第4期,2010年11月

[7]李晓明:《论纳兰性德诗词意象体系》,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

[8]熊芳沁:《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探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

[9]杨子怡:《生命的情感,灵魂的图画——试论纳兰性德词的情感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95年12月

[10]陈子娟:《哀感顽艳,凄婉悲凉——纳兰词悲情词风研究》,神州文学

[11]王旭:《从纳兰词魅力看千古伤心词人之惆怅情怀》,北方文学杂志

[12]李庆霞:《纳兰词与唐诗》,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2期

[13]赵妍:《人生的衰曲-论纳兰性德词中的情感因素》,延边党校学报,第26卷第1期,2011年2月

[14]郑重:《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的词风形成原因》,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年第3期

[15]朱凯:《怎一个“愁”字了得——解读纳兰性德词》,满族研究,2005年第4期

[16]张潆文:《烛光灯影里的婉约词——论宋代婉约词中的烛意象》,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总第131期)

[17]薛琳:《论纳兰性德词哀婉苍凉风格及其成因》,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2011年2月

[18]游周倩:《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教育文学,工作研究,2007年11月

《如梦令》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如梦令》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作品介绍】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此词描创造了千古壮丽的大境界,表现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原文】 如梦令① 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 【注释】 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白话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创作背景】 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作者二十八岁。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作者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作者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

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

纳兰性德词的风格特点 林德涛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文武双全,娴熟经史,尤善填词。康熙十五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侍卫。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纳兰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王国维评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在他不到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著有《通志堂集》,词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四十九首。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词选中著名之本。纳兰性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介公子。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 纳兰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的高官显贵的家族之中。他虽然拥有御前随驾侍卫的个人经历和荣华富贵的生活环境,但他在爱情上却因恋人未得和爱妻去世受到重创,造就了他的词充满哀叹伤悲。他虽然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感,为情所困。他的大部分词中传承了凄切婉约的词风,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纳兰性德的这些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加上他的超

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特有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纳兰词”的主题风格情调体现在各个题材作品中: 纳兰性德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爱情阻隔、发妻早亡的哀怨;陪皇随驾,出塞行役时的感慨;赠友抒怀的情真意切。贯穿其间的主线,是他热切追求人性的纯美,爱情的缠绵,友情的珍贵。其作品的主旨情调是伤感哀怨之音。其中尤以爱情、悼亡和乡思的题材最为凄婉动人。 (一)缠绵悱恻多情善感的情感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这首《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词的起句奇特,说情人之间,本来两情相悦,但愿天长地久,然而如若知道后来的坎坷和悲剧,倒不如总是保持“初见”时那种美好时光。接下来,批判一些变心的人却反而指责对方首先变心的行为。下阕引用长生殿的典故,谴责曾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的薄情郎。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名言,给人们以充分的感悟和解读的空间,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假设,一种理想。对于纳兰性德说来,初见时的温馨、真诚带来了美好,然而他的理想和现实却总是那样不一致。首先,相传纳兰与表妹雪梅相爱,表妹却被召入宫,

纳兰性德经典完整诗词节选

纳兰性德经典完整诗词节选 纳兰性德诗词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以下是分享的纳兰性德经典完整诗词节选,欢迎大家阅读! 【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相见欢】 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昼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沈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昭君怨】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 【酒泉子】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虞美人】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采桑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影。 【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虞美人】 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

古典诗词鉴赏: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鉴赏及训练

古典诗词鉴赏: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鉴赏及训练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 1、无定据:没有一定。宋代毛开《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2、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3、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 4、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 5、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 6、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 7、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传冢上草色常青,故名。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8、一往情深深几许:化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意。几许:多少。 【译文】 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创作背景】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词人时年二十八岁。[13] 【作品鉴赏】 《蝶恋花·出塞》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这首小令,是侍从康熙帝出塞之作。表面是吊古,但有伤今之意,刚健中含婀娜。说从前幽怨,也不是很古的从前,铁马金戈,青冢黄昏,隐约透示着满清入关以前各族间的战事痕迹。今古河山无定据,含而不露,不让人得以指摘。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是世仇,虽仕于清廷,怕还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塞外古战场的荒凉景象。今古河山无定据,首句以议论开篇,简朴的文字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而且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今古二字,包括古往今来。面对大好河山,多少风云人物,你争我夺,或长期或短暂地占据它,但谁也没有永久地据有这些地方。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二句白描,描绘出一幅塞外和平图景,画角声声,矫健的牧马频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二句仍用描写,放眼望去,整个塞北,平沙万里,荒漠凄凉,连个说话的人也很难找到。西风飒飒,只有那几株枫树,又一次被吹红了叶子。使人联想起为争夺这块土地鏖战厮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这些红叶,又一次把人带进了对历史的回忆,加深了作品的纵深的历史感。 词的下片抒情,写自己出塞的感触。从前幽怨应无数。首句议论,直接承上阕对古战场

纳兰性德爱情词初探(一)

纳兰性德爱情词初探(一) 【内容提要】 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凄婉哀厉的情调,形成了个人与社会现实十分明显的矛盾。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及其有关爱情的词章中,可明确看出他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观点,他对封建社会制度下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樊篱、追求个人幸福、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是同情和赞扬的。纳兰性德是我国满族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词人,同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他是隶属正黄旗的满族人,他所在的家族也属满族一个著名的显赫部族。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声威显赫的著名官僚,曾任康熙的内务总管、弘文院学士,后又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这是相当于其他朝代的宰相之职。他为官声誉不好,在任职期间,独览朝纲,卖官鬻爵,大肆贪污受贿,为人极其贪婪。他“广置田产,市买奴仆”。“田产丰盈,日进斗金”。“簠簋不饬,货贿山积”。及至后来获罪,当朝廷“籍没其产,有天府所未有者”〔(1)〕。当时社会上普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作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2)〕。索三指索额图,老明即是明珠。由此可见其冲天势焰。当然,明珠在朝廷如何翻云覆雨、弄权捭阖,不能由纳兰性德负责,但由此形成的优裕生活条件及特殊的社会地位却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纳兰性德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严格教育,他个人又具“豪迈挺拔之材,勤勤学问”〔(3)〕。他与大多数纨袴子弟不同,对荣华富贵的生活并不十分热衷,也不像许多八旗子弟那样,整日追求声色犬马,沉湎于风花雪月的温柔乡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是将个人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和钻研经史之中。他学习的刻苦精神是令人佩服的,即使有病在身,也丝毫不松懈。“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4)〕。17岁时,入太学就读,一年后,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来年会试,却因患“寒疾”在殿试的关键时刻不能参加,功亏一篑。为三年后再次参加考试,学习更加刻苦,并拜宿儒徐干学为师。据徐回忆,“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自暮乃去”〔(5)〕。22岁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高中二甲第七名,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在清初,清廷对侍卫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能当上侍卫是十分荣耀的,首先家庭和父兄要为皇上宠信,而上三旗子弟则又受到格外优渥,因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在侍卫中,又以殿前侍卫最为尊贵,这种职务“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满洲将相多由此出”〔(6)〕。康熙将纳兰性德选在身边,一再提拔,可见对其看重和准备委之以重任的用心。而纳兰性德也得以长期伴随皇帝身边,跟随巡视、狩猎,也时与皇上一起吟诵唱和,探讨诗文。由于他出众的学问和应对能力,深得皇上信任赏识。他在病重期间,康熙十分关心,不仅派遣太监时时查询病况,委派御医值班疗理,还“亲处方药赐之”;病逝后,又遣使赐奠,恤慰有加,从这可以看出康熙明显的眷顾之意。几乎可以肯定,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通向将相仕宦的云衢大道。 纳兰性德虽然过早逝世,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词作尤为出色。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梁启超谓“容若小词,直追李主”〔(7)〕。把纳兰性德与南唐二主相提并论,不仅说明了他的词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表明其词在格调和内容上也有与之相近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他的词充满凄婉艳丽的色调是很自然的,而纳兰性德出生于“康熙盛世”,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权势显赫的家庭,不仅是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宰辅之府的“贵介公子”,且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又有“一等殿前侍卫”的荣衔,虽然后来其父明珠获罪被查抄,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家庭和个人却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红楼梦》中形容贾府兴盛用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却也充满哀感顽艳的情调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与社会现实有着明显矛盾的现象了。他在3

纳兰性德诗词集

LOGO 纳兰性饨诗词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纳兰性德”相关的作品23篇。 (纳兰性徳)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徳)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徳) 萧萧儿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蛉下早弦。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纳兰性徳)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己成灰。 (纳兰性徳)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结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纳兰性徳)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颱,痴数春星。 (纳兰性徳)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性徳) 正是辘轴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纳兰性徳)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萸yi (茅草的嫩芽,形容美人手的洁白柔嫩)。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 (纳兰性德)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文武全才。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殿考进士,成绩优异,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最后升为一等。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人人羡慕的旷世奇才。作为当时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游历四方,和唱诗词,深得皇上器重。不过,在纳兰容若心中却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无意功名富贵。 人无完人,纳兰容若的一生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富贵与地位,但他失去的远远比他所得到的来得重要。纳兰容若少年之时恋上了某位女子,可惜后来这位女子被诏入宫中作康熙妃嫔,天子夺了心中所爱,作为殿下之臣又能如何?古代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纳兰容若在十七岁时与卢氏成亲,刚开始的时候还没走出恋人入宫的阴影,后来相处之下渐生情愫,少年夫妻恩爱不在话下。无奈天意弄人,结发之妻却在她双十年华时病逝而去。自古诗人、词人俱是风流不羁,至情至性,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击,纳兰容若对名气、地位、富贵更无心一顾。续弦,却难圆旧梦,若不是对那份感情的执著,那些哀婉凄伤的词句便不会出现了。纳兰容若始终无法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压抑、痛苦、悲观,一天天憔悴消瘦,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博学多才,尤以词著称于世。传世的《纳兰词》是纳兰容若毕生词创作的总集,当时的文人学士俱有高度评价,在民间“家家争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有不少评论指纳兰词“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纳兰容若的词多以抒发友情与爱情,没有描写祖国河山如何美好,也没有描写民间百姓如何疾苦。“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文人雅士写诗写词最重要的是发乎自然,情感真切,人类之间的情感是最为微妙的,能够在情感上有此境界的史上不多。 翻阅《纳兰词》满目皆是愁、恨、泪、惆怅、断肠……单是一个“愁”字也用了九十多次,而每一个“愁”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也不同。纳兰容若一生所作甚多,只能选出部分我所喜爱的作品并稍作简释,由于古代诗词大多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细细品味,自有另一种感觉。闲话少叙,下面就来赏析一下纳兰容若的绝妙文笔。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是容若悼念亡妻所作的,词句色调以青白为主,透出淡雅、悲伤感觉,概叹世间美好的事太短暂了,希望青春与爱情能够得到永生。)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纳兰性德诗词研究 (1)

文献检索论文人间惆怅客心事泪纵横——纳兰性德诗词研究 院(系)名称:文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年级:1 0 学生姓名:蔡秋茗陈绮婷 刘颖莹钟颖婷 学生学号:10105031002 10105031006 10105031030 10105031067 授课教师:闻祥花 二○一一年十二月

人间惆怅客心事泪纵横 ——纳兰性德诗词研究 摘要 纳兰性德,一个迷一般的男子,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1年,但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词作尤为出色。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梁启超谓“容若小词,直追李主”。本文从生平经历、爱情史、词作艺术风格和与李煜词的对比来一一解读纳兰性德的诗词。 关键词:纳兰性德,历史背景,爱情,艺术风格,李煜词 前言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元1655年1月19日),在北京诞生了一位词坛巨擘,这位才华横逸的大词人就是可与陈维崧、朱彝尊等辈颉颃的清代初期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性德原名成德,后避东宫允礽讳遂改性德。字容若,小字成哥,号楞伽山人。性德的先祖原是蒙古人,姓上默特,后灭纳兰部,占其领地遂改姓纳兰,居叶赫之地,自明初内附后金,随清入关,为满洲正黄旗。其父为纳兰明珠,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为康熙朝权重一时的宰相。其母为觉罗氏,一品夫人。娶妻卢氏,赠淑人,为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先卒。继室官氏,赠淑人。后娶妾沈宛。有二子一女。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他一袭白色缎子丝袍,内衫绣着贵气淡色的月季纹饰

花边,墨黑的头发被羊脂玉发簪挽起,腰系玄纹白玉腰带,脚踏白鹿雍皮靴,浑身散发着一股异于兰麝木香的檀香味。他手执一卷书,漠漠地在庭院踯躅徘徊。他不食人间烟火,似九天垂云而下的仙者,以高贵清逸,非凡脱俗,名垂人间。纳兰才华横溢,多愁善感,心思细腻,能诗擅词,尤工小令。出身显贵,仕途昌盛,“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一生留下三百多首词,在繁花似锦的词坛里却瞩目璀璨。与陈维松、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但他却以孤独惆怅的身影悄然离世,徒留一抹淡淡哀伤缱绻人间。 一、断肠声里忆平生 ——激流暗涌的大清王朝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清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奠定了领土疆域的基础,但随着封建制度日益衰落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激起了广大人民民族的思想和民主思想的高潮。阶级关系复杂民族矛盾尖锐。 清朝重农轻商,但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原有的单一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几千年来稳定发展的自然经济亦逐步在国外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向商品经济与工业化转化。文史哲不分家。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亦是清代文学在中国文学的特殊性。 “一词之不慎就酿成大狱”文字狱使得清朝大批文人谨小慎微,造成清初一段时期文学上形式主义的泛滥。文字狱成为清政府进行专制统治的手段之一。在思想上提倡程朱理学,大帝与大臣商讨《四书》,科举根据朱注四书,是程朱理学在文化思想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清初无论诗词散文,或是小说戏曲和民间讲唱文学,都呈现出全面繁荣局面。文学以小说成就最高,无论长篇短篇还是文言白话,都取得巨大成就。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小说的高峰,《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成熟的古典讽刺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章回小说的最高峰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戏剧里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殿》继承和发展了明代传奇的传统,在民间悄然蓬勃发展的地方戏用自身粗犷的形式和生动的语言博得群众的喜爱。清诗词虽上不及唐诗,但亦被称为词的中兴时期,诗艺高超,才华富丽,风格不拘一格,各有千秋。清初有三大家,陈维崧学苏辛、朱彝尊学姜张、纳兰性德学南唐二主。 清朝是由满族统治,与一直待在中原的汉族,文字不一致,生活习惯大不相同,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李翠翠 摘要纳兰性德作为满族第一词人,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他的情词(包含悼亡词)。其情词在其艺术特色上别具一格。其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其二,凄婉的意境美;其三,巧妙的结构安排——时空转换;其四,朴实流利且富于情韵的语言特征。对纳兰情词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能够深化对纳兰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关键词纳兰性德情词艺术特色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康熙时大学士、宰相明 珠之子,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词人。陈廷焯言,“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1]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王国维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况周颐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3]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作词主情致,现存三百多首词中多凄婉之作,被陈维崧评为“哀感顽艳”。而其最具特色,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他的情词。纳兰性德情词“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其全部词作的精华,是诗人呕心沥血,拘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珍品”。 [4]被黄天骥称为“玫瑰色和灰色的和谐的”[5]情词,其艺术特色上自有其独到之处。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 读者读罢纳兰性德的情词,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会深深烙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在其情词中有怀春的少女,有闺中的思妇,有亡妻的音容笑貌,有孤寂的征人游子,亦有感伤的宫中女子。这一系列的主人公形象都以

他们各具特色的外貌、动作、心理感染着无数的读者,三百多年来缓缓地诉说着他们各自的衷肠与情怀。 (一)怀春少女形象 灵动的少女在豆蔻年华之际、在鸟语花香的春日,容易生发出百无聊赖之感、怀春孤寂之思。纳兰性德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少女的这一微妙心理揣摩刻画地惟妙惟肖。如《南乡子》这首词: 飞絮晚悠飏,斜日波纹映画梁。刺绣女儿楼上立,柔肠。爱看晴丝百尺长。风定却闻香。吹落残红在绣床。休堕玉钗惊比翼,双双。共喒 苹花绿满塘。 这首词以轻灵的笔调描绘了少女怀春的形象,上片先摹绘时景,夕阳下柳絮在和风中漫天飞舞,落日的余晖斜射在池塘上,波影映照着画梁。而后将女主人公“刺绣女儿”推出,“刺绣女儿楼上立”,此时少女心中满怀无限的柔情,独立高楼颙望晴空之中飘荡着的长长的游丝。通过这一情态的刻画,透漏了她春日迟迟、春怀寂寂的形貌。下片又以景起,进一步描绘她的孤寂。晚风停止了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败落的花瓣被风吹到了绣床边,池塘中的水鸟、鱼儿正吞食吮吸着满塘绿色的浮萍。而后又用小心“休堕玉钗”的细节和怕“惊比翼”的心理,反衬出她的怀春之情。前后两片都是前景后情的结构,但各有侧重。将少女怀春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将少女怀春的情感翻进入深,使一个鲜活灵动、美妙传神的怀春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纳兰还有诸多词作描写怀春的少女,如《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少女在春雨停歇之后无心于自己的妆容打扮,凝视楼阁、走出闺阁、看“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不禁生出怀春伤春的意绪。而“独自立瑶阶”一“独”字将怀春少女的孤寂之情点染而出,而“透寒金缕鞋”一“透”字则使一个心绪凝重、久思而难以释怀的怀春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生查子》(东风不解愁)中则塑造了一个月夜怀春的少女形象。词中通过少女一系列的行动来展示她怀春伤春的意绪。词中先写少女在伤怀之时偏偏春风吹来,轻拂她的罗裙,她不禁怨起东风的不解人意,而后又在灯前顾影自怜自伤,最后立于樱树之下

纳兰容若诗词取名

纳兰容若诗词取名 【篇一:纳兰容若诗词取名】 纳兰性德经典诗词及赏析【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 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 年心。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相见欢】 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昼眉同。 红蜡泪,青绫被,水沈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昭君怨】 暮雨丝丝吹湿,倦柳愁荷风急。瘦骨不禁秋,总成愁。 别有心情怎说?未是诉愁时节。谯鼓已三更,梦须成。 【酒泉子】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虞美人】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 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 伊书。 【采桑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如梦令】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影。 【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虞美人】 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 瘦狂那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 【相见欢】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西。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虞美人】 风灭炉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判教狼藉醉清尊,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 【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虞美人】 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几番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

古诗词: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词: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 楼》原文译文赏析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清代: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译文】 黄昏时分,夕阳依依,暮掩小楼,朱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依靠着栏杆,看那残阳斜晖,心中难掩愁绪。 那位盈盈动人的女子骑马而过,她略施薄妆,浅描眉黛,却也别有一番妩媚风流。她见到有陌生人就脸生红晕,神情羞涩却又回头顾盼。 【赏析】

该篇采用叙事的手法,正所谓“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所以显得更为奇妙。 上片情语出之于景语,写女子意兴阑珊之貌。首句点明时间是黄昏,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朱帘斜斜地垂挂在软软的金钩上,一副颇无心情的懒散样子。“倚阑无绪不能愁”是说这位女子倚靠着阑杆,心绪无聊,而又不能控制心中的忧愁。此三句以简洁省净之笔墨描摹了一幅傍晚时分深闺女子倚栏怀远图,为下阕骑马出游做好铺垫。 下片亦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但同时描绘了一个细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这位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有个盈盈骑马过”一句,清新可喜,与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盈盈”一词,形容女子,有说不出的熨帖生动。“薄妆浅黛亦风流”一句则凸现了她的风情万种,“薄”、“浅”形容她的容貌,“亦”字说她稍加打扮就很漂亮。末句言,“见人羞涩却回头”。这只是少女一个极细微的,几乎叫人难以察觉的动作,词人却捕捉到了,轻轻一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娇羞的复杂心情。可以说骑马少女薄妆浅黛羞涩回头的神态,把原本显得低沉的夕阳、小楼、斜挂的朱帘、软垂的金钩及无聊的心绪衬托为一幅情景交融、极具美感的画卷,读来口角生香,有意犹未尽之感。 扩展阅读:纳兰性德文学成就

写纳兰容若的高考作文

写纳兰容若的高考作文 【篇一: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纳兰性德 美丽的绝响――论纳兰性德的词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但 若论才情卓异,令词成就斐然,独成一家,却要数这位满族贵公子。纳兰词崇尚南唐后主李煜,语出天然,感情率真,时人无从追随。 纳兰性德因为尊贵的出身、短命的一生(仅活了三十一岁)和“天分 绝高”(况周颐《蕙风词话》)的才情引人瞩目,正是他,为小令词 在清代词坛上弹奏了美丽的绝响。 词在宋代获得成熟发展后,经历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尽管清词的中兴与唐末宋初 宋词的兴起有着一些相似的背景,但这一文学样式在清代仍然展现 了不同的特点与风貌,象小令词这种体式,经过纳兰性德的五彩笔,将比兴的手法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写景状物更趋细腻,语言风格 更显活泼。词历经清代已渐趋式微,纳兰时期的清词可以说是词发 展史上绽放的一次最后的璀璨。 情真,情深,令人回肠 初识纳兰,不在历代词选里,在一本武侠小说里(梁羽生的作品 《七剑下天山》),叙述一位闯入禁宫的江湖侠女结识了当时的相 国公子纳兰容若(性德字),与之心灵相通,诗词唱和,但苦于地 位悬殊,最后侠女挥了慧剑,远走江湖。故事情节算不得离奇,但 嵌于故事当中的几首纳兰小词却让我十分沉醉。不懂词为何物,甚 至不懂词之真义,却能为这些文字构造的某种意境所吸引,这是中 国文字的特质,而这几首纳兰词也契合了当时“强赋新词”的少年情怀,因而,象“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沁园春》)、“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摊破浣溪沙》这些词句竟 能记诵。 纳兰出身贵胄,是康熙朝相国明珠之长子,其生活经历很平静,除 了前妻亡故和几次出使边陲,无多周折。但他是一个天生敏锐而善 感之人,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此种情形就象是窗外花落,有人茫然 无所觉,有人伤春悲秋,而有人则宛如感到此花坠入心波,荡起涟漪,其层次粗微因人而异。优厚的物质生活不但无法让纳兰满足, 反而感觉到难言的压抑:“羡煞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金

纳兰性德的最美十首词

纳兰性德的最美十首词 《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缺。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山花子》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采桑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于中好》 (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 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 五更依旧落花朝。

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如园无此声 《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山花子》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似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纳兰容若10首最美诗词

纳兰容若10首最美诗词 1、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刹那之间,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开篇一句起到统领全词的作用,其余七句都是为了迎合这一句而存在,同时这一句也代表了容若的梦想:人生如果总像刚刚相识时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梦想终归是梦想,如果真能实现,又怎会“何事秋风悲画扇” 无论是汉成帝与班婕妤,还是明皇与杨妃,再凄美的爱情都抵不过爱情的魔咒——当日的爱情誓言情深意重,却也免不了最终的背情弃义。纳兰伤的,是爱情的美好又转短暂;纳兰悲的,是情爱的璀璨又转凄凉! 人生如果只有初见一场,那该是多美好,还是多遗憾? 2、长相思:聒碎乡心梦不成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纳兰容若《长相思》 说起来,这首诗并不凄美,却字字含情。提及长相思,自李太白一曲绝唱之后,再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是,我更爱纳兰这首。说是对纳兰的偏爱也好,真正喜欢这首词也罢。最初打动我的,便是《长相思》。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的思念,这首词即在这个背景下写成。 风雪交加夜,最幸福的莫过于一家人的团聚。可此时的纳兰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可谓是水到渠成。 无论是“夜深千帐灯”的壮美,还是“故园无此声”的委婉,纳兰将生活跃于纸上,这种美,都是心灵的体验。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一字一句读来,有民歌的浓郁,还有诗词的清丽。犹如出水芙蓉,还宛如夜来香一样,风一来,香气夜夜回荡。 3、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 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容若《浣溪沙》 我是人间惆怅客,只这一句,纳兰的哀愁都溢了出来。正因为饱尝人间离愁别苦,才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又马上回头看见自己竟然在流泪,也更是无人知晓,来给予慰藉,便回头自对自地冷嘲:“你知道你一个伶仃孤苦,独自掉泪究竟是为什么呢?难不成还会有人来给你安慰么?简直煞是可笑了!” 这就是纳兰,一位多情、深情,又敏感的男子。满腔愁苦,转过身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可怜,竟然连哭泣似乎也毫无价值。 残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他能做的,只能像你我一样,在肠断心碎之后,“忆平生”了。 4、画堂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文 / 纤手香凝6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

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雨意象2

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雨”意象 文学院2006级16班吴艳学号:200502631335 摘要:在纳兰词的意象中,“雨”意象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意象基础上,浅析纳兰词中“雨”意象的纤细哀愁、苍凉豪迈和凄婉缠绵,充实了“愁雨”这一意象。 关键词:纳兰性德;意象;雨 在纳兰性德《饮水词》所收录的348首词作中,“雨”意象出现频率最高,共有108次。然而这点却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专门分析“雨”意象的学术论文很少。“雨”意象初创可溯自《诗经》其《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以漫天纷飞的雨雪烘托战士出征归来时的悲切心情。这一原型意象产生之后,经过不断融合、变异、繁衍出多姿多彩的“雨”意象。 一、传统诗词中的“雨”意象 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词。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成为诗人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正因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所以,古典诗词中的“雨”,不再是一种纯自然的物理现象,而是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因而,“雨”这一物象,在与“意”相融合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作者融入的情思、意趣不同,可以构成意蕴不同的意象,一般说来,传统诗词中的雨意象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喜雨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最为著名的喜雨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赋予春雨以人格,它好像知道大地万物的需要,知时而至;又不愿惊扰人们,悄悄滋润着大地给人们带来春的讯息,带来新的希望。诗人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喜雨之情,抒发其

纳兰性德的经典诗词 (1)

10首纳兰性德最凄美的词 纳兰性德,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嵩并称“清词三大家”。他还是明珠长子,康熙帝御前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喜欢纳兰,并不在于他的显贵身世,而在于他的至情至性。几百年来,纳兰的一切都让后人为之着迷,为了探寻纳兰生命中的痕迹,人们只能从他的词中入手。 10.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 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刹那之间,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开篇一句起到统领全词的作用,其余七句都是为了迎合这一句而存在,同时这一句也代表了容若的梦想:人生如果总像刚刚相识时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梦想终归是梦想,如果真能实现,又怎会“何事秋风悲画扇”? 无论是汉成帝与班婕妤,还是明皇与杨妃,再凄美的爱情都抵不过爱情的魔咒——当日的爱情誓言情深意重,却也免不了最终的背情弃义。 纳兰伤的,是爱情的美好又转短暂;纳兰悲的,是情爱的璀璨又转凄凉! 人生如果只有初见一场,那该是多美好,还是多遗憾? 9. 长相思:聒碎乡心梦不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容若《长相思》 说起来,这首诗并不凄美,却字字含情。

提及长相思,自李太白一曲绝唱之后,再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是,我更爱纳兰这首。说是对纳兰的偏爱也好,真正喜欢这首词也罢。最初打动我的,便是《长相思》。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的思念,这首词即在这个背景下写成。 风雪交加夜,最幸福的莫过于一家人的团聚。可此时的纳兰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可谓是水到渠成。 无论是“夜深千帐灯”的壮美,还是“故园无此声”的委婉,纳兰将生活跃于纸上,这种美,都是心灵的体验。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一字一句读来,有民歌的浓郁,还有诗词的清丽。犹如出水芙蓉,还宛如夜来香一样,风一来,香气夜夜回荡。 8. 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容若《浣溪沙》 我是人间惆怅客,只这一句,纳兰的哀愁都溢了出来。 正因为饱尝人间离愁别苦,才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又马上回头看见自己竟然在流泪,也更是无人知晓,来给予慰藉,便回头自对自地冷嘲:“你知道你一个伶仃孤苦,独自掉泪究竟是为什么呢?难不成还会有人来给你安慰么?简直煞是可笑了!” 这就是纳兰,一位多情、深情,又敏感的男子。满腔愁苦,转过身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可怜,竟然连哭泣似乎也毫无价值。 残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他能做的,只能像你我一样,在肠断心碎之后,“忆平生”了。 7. 画堂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