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疮疡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

一、疖(清热解毒为主,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二、

疔疮(清热解毒)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

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2、红丝疔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

尽改用生肌散、**膏收口。

三、痈(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1)内治

①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①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

②成脓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

③溃后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三五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黏液者,宜生肌收敛,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④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可扩创引流。

颈痈

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

四、有头疽

①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湿热壅滞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③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

④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

①初起未溃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②酿脓期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若疮肿有明显波动感,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

③收口期外敷**膏

(3)其他疗法

①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必要时可用胰岛素制剂以达到快速控制血糖的目的。

②可根据病情及脓液培养的结果选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五、丹毒(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①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③湿热毒蕴证: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④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外治

①外敷法:用玉露散或金黄散。

②砭镰法

六、瘰疬

①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加减。

七、褥疮

(1)内治

①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②蕴毒腐溃证: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

①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或外撤滑石粉后局部按摩。或用红外线灯、频谱仪照射,每天2次。

②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腐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

③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八、窦道

①腐蚀法:五五丹或千金散蚀管拔毒,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如有丝线、死骨等异物应及时取出。

②冲洗法。

③灌注法。可注入生肌收口药油,促进窦道愈合

④扩创法。

⑤垫棉法。

第二单元

**疾病:

一、

乳痈

1、内治:

乳痈治疗当以消为贵。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以彻底排脓为要。

①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加减。

②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

③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二、

乳漏

(1)内治

①余毒未清证

方药:银花甘草汤加减

②正虚毒恋证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③阴虚痰热证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①腐蚀法:先用提脓祛腐药,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②垫棉法:适用于疮口漏乳不止和**部漏脓腐脱尽后,以促进疮口愈合。

③切开疗法:适用于浅层漏管及腐蚀法失败者。乳晕部乳漏手术的关键是切开通向乳头孔的漏管或扩张的乳腺导管。切开后创面用药同腐蚀法。

④挂线疗法:适用于深层漏管,常配合切开疗法。

三、乳癖(止痛与消块是治疗本病之要点。)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

四、乳核(对单发纤维腺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宜)

①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加减。

②血瘀痰凝证: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五、乳岩

①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

②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

③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加味。

⑤脾虚胃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

第三单元

一、

气瘿

内治:

疏肝解郁,化痰软坚。四海舒郁丸加减

二、

肉瘿

①气滞痰凝证: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②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三、

瘿痈

①风热痰凝证: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加减。

②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舒肝汤加减。

第四单元、瘤、岩

一、失荣

①气郁痰结证: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化痰开郁方。

②阴毒结聚证:温阳散寒,化痰散结。阳和汤加减。

③瘀毒化热证:清热解毒,化痰散瘀。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解毒化瘀。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二、肾岩(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1)内治

①湿浊瘀结证:利湿化浊,解毒化瘀。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清热泄火,解毒消肿。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③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

①岩肿溃烂不洁,用五五丹或千金散撒于疮面,或用红灵丹油膏外敷,每日1~2次更换,腐蚀至癌肿平复后,改用九一丹。如创面渗血可掺海浮散,外敷生肌玉红膏。创面清洁后改用红油膏或**膏。

②皮癌净外敷,每日1次或隔日1次。

③氟尿嘧啶软膏外搽患部,每日2次。

第五单元

皮肤病性病:

一、

热疮(清热解毒养阴为主要治法。初发以清热解毒治之;反复发作者扶正祛邪并治。)二、蛇串疮(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①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解毒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消肿。除湿胃苓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理气活廊,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三、疣(热解毒散结为主要治法。)

1、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的治疗:各种疣均可选用木贼草、板蓝根、马齿苋、香附、苦参、白鲜皮、薏苡仁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每天2~3次,可使部分皮疹脱落。

2、传染性软疣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若损害较多,应分批治疗,注意保护周围皮肤。

四、癣(本病以杀虫止痒为主要治法)

(1)内治

①风湿毒聚证: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加减。

②湿热下注证: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

(2)外治

灰指甲: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然后用棉花蘸2号癣药水或3%冰醋酸浸涂。或鹅掌风浸泡方浸泡;白凤仙花捣烂敷病甲上;或采用拔甲方法。

五、

疥疮

疥疮以外治杀虫为主。硫黄为治疗疥疮的特效药,目前临床常用5%~20%的硫黄软膏。在浓度方面,小儿用5%~10%,**用10%~15%,若患病时间长,可用20%,但浓度不宜过高。

预防:接触疥疮患者后用肥皂水洗手。患者所用衣服、被褥、毛巾等均需煮沸消毒,或在阳光下充分曝晒,以便杀灭疥虫及虫卵。

六、湿疮(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肤为主。)

①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②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④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婴儿湿疮

(1)胎火湿热证:凉血清火,利湿止痒。消风导赤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七、

接触性皮炎

(1)风热蕴肤证: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2)湿热毒蕴证: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加减。

(3)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

八、药物性皮炎(停用一切可疑药物,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重症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1、湿毒蕴肤证: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加减。

2、热毒入营证:清热凉血,解毒护阴。清营汤加减。

3、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九、瘾疹

①风寒束表证:疏风散寒止痒。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②风热犯表证:疏风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③胃肠湿热证:疏风解表,通腑泄热。防风通圣散加减。

④血虚风燥证: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十、牛皮癣(疏风清热、养血润燥为治则)

①肝郁化火证:疏肝理气,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风湿蕴肤证: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消风散加减。

③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熄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

十一、白庀

①血热内蕴证: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犀角地黄汤加减。

②血虚风燥证:养血滋阴,润肤熄风。当归饮子加减。

③气血瘀滞证: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桃红四物汤加减。

④湿毒蕴阻证:清利湿热,解毒通络。萆薢渗湿汤加减。

⑤火毒炽盛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十二、

粉刺

①肺经风热证:疏风清肺。枇杷清肺饮加减。

②肠胃湿热证:清热除湿解毒。茵陈蒿汤加减。

③痰湿瘀滞证: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十三、酒齄鼻(清泄肺胃、理气活血为主。)

1、肺胃热盛证多见于红斑型,治以清泄肺胃积热,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2、热毒蕴肤证多见于丘疹脓疱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用黄连解毒汤合凉血四物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多见于鼻赘型,治以活血化瘀散结,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十四、红蝴蝶疮

①热毒炽盛证:清热凉血,化斑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加减。

③脾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加减。

⑤脾虚肝旺证:健脾清肝。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⑥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十五、淋病

①湿热毒蕴证(急性淋病):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阴虚毒恋证(慢性淋病):滋阴降火,利湿祛浊。知柏地黄丸加减。

十六、梅毒

①肝经湿热证:清热利湿,解毒驱梅。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血热蕴毒证:凉血解毒,泻热散瘀。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③毒结筋骨证:活血解毒,通络止痛。五虎汤加减。

④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填髓熄风。地黄饮子加减。

⑤心肾亏虚证:养心补肾,祛瘀通阳。苓桂术甘汤加减。

梅毒的其他治疗:青霉素

十七、艾滋病

①肺胃受邪证:宣肺祛风,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

②肺肾阴虚证:滋补肺肾,解毒化痰。百合固金汤合瓜蒌贝母汤加减。

③脾胃虚弱证:挟正祛邪,培补脾胃。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④脾肾亏虚证:温补脾胃,益气回阳。肾气丸含四神丸加减。

⑤气虚血瘀证:补气化瘀,活血清热。补阳还五汤、犀角地黄汤合消瘰丸加减。

⑥窍闭痰蒙证:清热化痰,开窍通闭。安富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第六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一、

(1)内治(多适用于Ⅰ、Ⅱ度内痔,或内痔嵌顿有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或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宜手术治疗者。)

①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加减。

②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加减。

④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减。

(2)外治: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嵌顿肿痛等。

①熏洗法。②外敷法。③塞药法。④枯痔法。

(3)其他疗法

①插药疗法(枯痔钉疗法)。②注射法。③结扎疗法:a.贯穿结扎法。b.胶圈套扎法

二、息肉痔

1、注射疗法: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

2、结扎法;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

3、电烙法:适用于较高位的小息肉。

三、肛痈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加减。

③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2)外治

①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外敷,位置深隐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②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并根据脓肿部位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③溃后:用九一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日久成瘘者按肛漏处理。(3)手术方法

①脓肿一次切开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②一次切开挂线法:适用于高位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③分次手术: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患者。

四、肛裂

(1)内治

①血热肠燥证:清热润肠通便。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

②阴虚津亏证:养阴清热润肠。润肠汤。

③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润肠通便。六磨汤加减。

(2)外治

①早期肛裂:可用生肌玉红膏蘸生肌散涂于裂口。

②陈旧性肛裂:可用七三丹或枯痔散等腐蚀药搽于裂口,2~3天腐脱后改用生肌**膏、生肌散收口。也可选用封闭疗法。

第七单元泌尿系统

《证治汇补》曰:“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前阴各部与脏腑相关,《外科真诠》是这样划分的:玉茎(阴茎)属肝;马口(尿道)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

一、子痈

急性子痈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可配合使用抗生素;慢性子痈多应用中医药治疗。

①内治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2、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橘核丸加减。

②外治

急性子痈: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病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者,应及时切开引流。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液已净时外用生肌**膏。

慢性子痈: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外敷。

二、尿结石

结石横径小于1cm,且表面光滑,无肾功能损害者,可采用中药排石;对于较大结石可先行体外震波碎石,再配合中药治疗。初起宜宣通清利,日久则配合补肾活血、行气导滞之剂。

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三金排石汤加减。

②气血瘀滞证:理气活血,通淋排石。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

③肾气不足证:补肾益气,通淋排石。济生肾气丸加减。

三、男性不育

精液常规分析WH0规定标准为:2ml≤精液量<7ml,液化时间<60分钟,黏液丝长度<2cm,pH值7.2~7.8,精子密度≥20×106/ml,精子总计数≥40×106,成活率≥70%,A级精子(快速直线前进)≥25%,或A级精子+B级精子(缓慢直线前进)>50%,正常形态精子≥50%,白细胞<1×106/ml。

①肾阳虚衰证:温补肾阳,益肾填精。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或羊睾丸汤

加减。

②肾阴不足证:滋补肾阴,益精养血。左归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③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温肾益精。柴胡疏肝散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④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⑤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十全大补汤加减。

四、慢性前列腺炎[主张综合治疗,注意调护。临床以辨证论治为主,抓住肾虚(本)、湿热(标)、瘀滞(变)三个基本病理环节。]

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气滞血瘀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前列腺汤加减。

③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

④肾阳虚损证:补肾助阳。济生肾气丸加减。

五、前列腺增生症

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消癃通闭。八正散加减。

②脾肾气虚证:补脾益气,温肾利尿。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沉香散加减。

④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通窍利尿。知柏地黄丸加减。

⑤肾阳不足证:温补肾阳,通窍利尿。济生肾气丸加减。

⑥前列腺增生症的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当残余尿在60ml以上,或因梗阻诱发膀胱憩室、结石、肾及输尿管积水者,或由于梗阻引起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者,或因急性尿潴留或反复出现尿潴留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导尿失败者,可采用手术疗法。但当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时则手术效果不理想。

2)西药治疗:常用的有α-受体阻滞剂,如高特灵等;5α-还原酶抑制剂,如保列治;生长因子抑制剂,如通尿灵等。

3)物理疗法:如微波、射频、激光等。

第八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一、股肿

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加味。

②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通脉汤加减。

③气虚湿阻证:益气健脾,祛湿通络。参苓白术散加味。

二、血栓性浅静脉炎

①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清利通络汤加减。

②脉络瘀阻证: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活血通脉汤加鸡血藤、桃仁、忍冬藤。

③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活血解毒。柴胡清肝汤或复元活血汤。

三、臁疮(臁疮是本虚标实证,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益气活血以消除下肢瘀血是治疗的关键)

①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二妙丸合五神汤加减。

②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瘀生新。补阳还五汤合四妙汤加减。

四、脱疽

①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加减。

②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加减。

③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加减。

④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加减。

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煎加减。

第七单元、

外科其他疾病

一、

烧伤

①手掌法:伤员本人五指并拢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此法常用于小面积

②中国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分为11个9等份。**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外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9%+1%=46%。

二、毒蛇咬伤

①风毒证:活血通络,驱风解毒。活血驱风解毒汤。

②火毒证:泻火解毒,凉血活血。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风火毒证:清热解毒,凉血熄风。黄连解毒汤合五虎追风散加减。

④蛇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加减。神昏谵语、痉厥抽搐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正气耗散,正不胜邪,导致心阳衰微,出现面色苍白、淡漠神昏、汗出肢冷,则宜用参附汤以益气回阳。

抗蛇毒血清治疗:又名蛇毒抗毒素,有单价和多价两种。抗蛇毒血清特异性较高,效果确切,应用越早疗效越好。但对脑、心、肾等实质性器官已发生器质性改变者则难以奏效。

三、肠痈(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①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②湿热证: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

红藤煎剂加减。

③热毒证: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疮疡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 一、疖(清热解毒为主,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二、 疔疮(清热解毒)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 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2、红丝疔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

中医外科学重点51801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④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中医外科学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就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她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就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四)成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 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就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术成就:外治法与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 阴虚阳实”论。(阴疽的治疗,以“阳与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与汤、阳与解凝膏、犀黄丸与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三节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她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就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 、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一一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 《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 多提示可能发生走 黄。 三、疾病辨证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 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 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 的部位,谓之掺药,古 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 ;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 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 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6. 箍围药 疡:又称外疡, 疮疡: 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肿疡: 溃疡: 广义: 狭义: 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疖 V 3cm 横向痈3~ 9cm 疖:表皮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 >9cm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 B 超。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2003-8-31 Rex 总论 1.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2.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遗失):《金疮瘛疭方》。 3.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病。 4.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葱管导尿、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5.宋《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砒剂治疗痔核。 6.金元时期外科学代表作: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7.★明清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 陈实功《外科正宗》代表的“正宗派”,八纲辩证,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王维德《外科全生集》代表的“全生派”,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反对滥用针刀。提出对阴疽的治疗,创立了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阳和解凝膏等治疗阴疽的名方;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代表的“心得派”,“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将温病学说思想引入外科病证治,创立了外科三焦辩证,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其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及窍道,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9.疾病的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10.疡:外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11.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12.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13.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14.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 15.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的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16.根脚:肿疡的基底根部。 17.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致于深陷或扩散形成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19.五善:病程中出现的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良好。包括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凉,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0.七恶:病程过程中不好的征象,预后较差。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参考模板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

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辨肿: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火欣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件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热痛:皮色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以原因来辨痒: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

--中医外科学参考重点整理

本次重点整理集合了很多民间力量,在这表示感谢:国学、李帅、达聪、方枢、太宇、林晟。希望大家认真复习,考出理想的成绩。 选择题: 华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的外科医生。 《刘涓子鬼遗方》由南齐医学家编制第一部外科专著。 牛皮鲜特点:皮损多是圆形或者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剧烈瘙痒,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脊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 疔特点:疮形虽小,但脚跟坚硬,犹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有颜面部、手足部、红丝疔(发于四肢,皮肤呈红 丝显露,迅速向上走串)烂疔(腐烂甚剧) 气瘿特点:患部肿块柔软无痛,可随喜怒而消长,俗称“大脖子病” 肉瘿特点:颈前喉结一侧或者双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 瘰疬初期: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重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多无全身症状。 切开排脓方法: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点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避免伤血络; 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 乳房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 面部沿自然纹理切开。 前列腺增生:1.脾肾气虚:尿频,滴沥不畅,尿线细,甚或夜间遗尿或尿闭不通; 神疲乏力,纳谷不香,面色无华,便溏脱肛;舌淡, 苔白,脉涩无力。 方剂:补中益气汤 2.肾阴亏虚:小便频数不爽,尿少热赤,或闭塞不通;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苔少或 黄,脉细数。 方剂:知柏地黄丸 3.肾阳不足: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尿线变细,余沥不尽,尿程缩 短,或点滴不爽,甚则尿闭不用;精神萎靡,面色无 华,畏寒肢冷;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 方剂:济生肾气丸 脱疽临床特点:Ⅰ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 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坠胀疼 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 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坠胀疼痛出现,足背动脉、胫 后动脉搏动减弱。 II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坠胀疼痛,间歇 性跛行加重,并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入寐,患 者常抱膝而坐。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骨瘤 骨瘤是以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叠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者,名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病因病机] 由于恣欲伤肾,虚火内亢,肾火长期郁遏,肾所主之骨气血阻滞而不畅,瘀积而成;或由先天不足,骨骼空虚,偶有所伤,局部骨骼气血长期瘀结所致。 [诊断] 骨瘤的肿块,坚硬或韧硬,境界清楚,基底部与骨粘连而推之不移。 一、良性骨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若肿块过大者,则出现畸型,或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症状。但无远处转移。 二、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使局部皮肤青筋显露,除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外,并有逐渐加重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不退、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等。多易发生脏器或它处转移。

辅助检查:X线摄片,良性肿瘤见肿瘤界限清楚,与正常骨组织间有明显的分界线,一般无骨膜反应。恶性骨瘤见肿瘤边界不清,骨破坏,骨结构紊乱。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 二、外治法局部用黑退消掺于阳和解凝膏上贴之。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经检查未发现有肺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摄] 1.节制房事。 2.恶性骨瘤患者需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结语] 骨瘤相当于西医的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其特点是: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推之不移。骨良性肿瘤瘤体发展缓慢,到一定年龄多能停止生长,一般无自觉症状;骨恶性肿瘤瘤体增大迅速,甚至形成巨大肿块,坚硬高突,局部畸形、剧痛、功能障碍,全身症状逐渐加重。治疗以滋补肾气为本,破瘀消肿为标,方用调元肾气丸、六军丸、琥珀黑龙丹等。良性骨瘤逐渐增大者或恶性骨瘤早期未发现有转移者,应手术治疗。 例题:

中医外科学歌诀

第一单元疮疡(6个病) 一、疖(五仙清五神) 1、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二、痈(托五味仙) 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三、有头疽(黄连仙,八珍竹)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四、丹毒(柴犀萆普)柴稀必铺 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 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 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瘰疬(六郁香贝)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六、褥疮(萆生血托)必生血托 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 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5个病) 一、乳痈(瓜透托)刮透托 1)初期;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3)溃后: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二、乳癖(逍遥二仙)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乳核(逍遥桃红)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2、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四、乳衄(丹栀归脾)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瘤是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 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症瘕范畴。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西医一般称良性肿瘤为“瘤”,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但中医所称的骨瘤则包括有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 病因病机] 瘤的发生原因,薛己认为:“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说明瘤是内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气瘤是肺的功能异常,气机郁结; 血瘤是心的功能异常,血络纵横丛集; 肉瘤是脾的功能异常,痰聚肉里; 筋瘤是肝的功能异常,筋脉曲张; 骨瘤是肾的功能异常,骨络瘀阻。因此,瘤的发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从而导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聚结而成。 [ 检查方法] 瘤的检查,首先要尽量暴露病变所在部位,观察肿块的位置、数目、形态、皮肤表面的变化。再用右手食、中指平揿肿块,扪触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肿块与皮肤是否有粘连,或与骨 骼的关系等。同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摄X 线片,配合 B型超声检查或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直至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

查,以获得正确诊断。 [ 治疗] 瘤的治疗,原则上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特别是当肿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有癌变危险时,更应及时手术。但对多发性及某些生长在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运用中药治疗。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 大法则。外治法除手术外还有腐蚀、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 [ 结语] 中医的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也包括骨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瘤的分类很多,但本章所论之瘤仅指气瘤、血瘤、肉瘤、筋瘤、骨瘤、脂瘤,均为临床常见者。本病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以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而成。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某些多发性及某些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予中药内服,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 大法。 第一节气瘤 气瘤是以皮肤间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凸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外科枢要?论瘤赘》云:“……其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相当于西医的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 病因病机] 肺主气,主一身之表,由于元气不足,肺气失于宣和,以致气滞痰凝,营卫不和,痰气凝聚肌表,积久成形,发为气瘤。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 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 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 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④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 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后易形成楼管。由于肛痈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干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诊断] 一、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后按之应指,全身症状较轻。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二、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窝内,初起觉肛门部坠胀微痛,逐渐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门胀痛加剧或跳痛,坐卧不安,患侧肛周皮肤微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明显,可有波动感。

三、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典型,仅觉肛门胀痛,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多无明显红肿,肛们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及波动感,溃脓后多形成高位肛瘘。 四、直肠后间隙脓肿部位较深,表现为直肠内坠胀痛,逐渐加重,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无明显改变,肛门指检直肠后壁饱满,压痛或波动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1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鉴别诊断] 肛周毛囊炎、疖肿病变在肛周皮肤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与肛窦炎无直接联系,局部红肿热痛,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现,溃后不形成肛瘘。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蕴结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压痛或见红肿,伴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不畅,郁而化热,则见肛周疼痛;正邪相搏,则见恶寒、发热;热邪为患,则出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革藓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西汉《金创疭瘛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着 外科三大学术流派:①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②全生派:王维德《外科正治全生集》③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中医外科学病机: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中部辩证病因:多属气郁、火郁 寒肿表现:肿而木硬,皮色不泽,苍白或暗紫,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辨脓透光法适应症: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因其局部组织纤薄且能透光 内治法治疗原则:消、托、补 内治法之清热法:由于外科疮疡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热法是外科的主要治疗原则 透托法代表方:透脓散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 外治法之箍围药:古称敷贴,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种类:消散药,提脓祛腐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 提脓祛腐药:主药是升丹,常用的有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熏法之神灯照法:活血化瘀,解毒止痛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易脓、易溃、易敛。 蝼蛄疖临床表现:①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②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联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 疖病临床表现: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暑热浸淫证代表方(暑疖治疗方法):清暑汤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范围3-6cm。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肢体功能。 颜面部疔疮临床特点: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 痈:是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颈痈代表方: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 腋痈代表方:柴胡清肝汤 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发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特点: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流注: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部。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得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得医书。 4、《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得理论基础。 5.《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得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得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得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得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得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得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得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得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得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得痈:相当于中医得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得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得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得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得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得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得疔得基底根部得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三、疾病辨证 疖<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就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得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与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与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得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得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得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③腐蚀药与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阳证:月 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剂:复方土槿皮散; ⑨洗剂:三黄洗剂 6.箍围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