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事理-人理(SR)的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分析

基于事理-人理(SR)的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分析

基于事理-人理(SR)的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分析

季健;沈菊琴;孙付华;徐立

【摘要】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给江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而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WSR方法论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工具.因此将WSR方法论应用到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中,并通过事理-人理(SR)的EAPs概念模

型建立,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环境意识、社会就业、公共服务六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旨在通过对太湖蓝藻事

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为研究社会系统和谐奠定基础.

【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

【年(卷),期】2011(025)009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事理-人理;EAPs;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

【作者】季健;沈菊琴;孙付华;徐立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

京,210098;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

一、引言

2007年5月末,太湖蓝藻爆发,水体污染导致以此为水源的无锡市自来水水质恶化,带有剧烈的腥臭味,市民无法正常使用。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几乎席卷了整座城市。市民开始抢购纯净水,原本只卖5元的桶装水暴涨到50元[1],

一时间,市内纯净水被抢购一空,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给江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目前,人们在对待污染的态度上,更多地仍是关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忽视社会影响。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而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可以说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还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律保障、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专业化的管理、评价机构都较为缺乏,有关该部分的内容也仅限于对公共参与的程序性要求[2-3],绝大部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都还集中于项目评价。

被称为东方系统方法论的WSR方法论,是“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Wuli Shili Renli System Approach)”的简称,是顾基发在1995年提出的。它既是

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工具。因此,从事理—人理(SR)角

度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不仅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而且是进行社会系统和谐研究的基础。

二、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

Michael K.Lindell、Carla S.Prater(2003)将灾难的影响分为物理影响和社会影响。认为物理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包括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它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且难以评估[4]。Henk A.Becker(2001)将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是国家和国际社会系统,中观层面是组织和社会网络(包括社区),微观

层面是个人和他们的行为[5]。魏玖长、赵定涛将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定义为“危机发生后,由于其破坏性及延续性,对社会公众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等一系列改变”[6]。

鉴于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影响的定义,本文将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界定为危机事件对社会公众造成的心理、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以及对影响地区社会政治方面的冲击。

同时,借鉴PAPs(ProjectAffected Persons,项目影响人群)的概念界定方法,将本论文界定为EAPs(Event Affected Persons,事件影响人群),即对太湖蓝藻事件影响的人群所受到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应该说,太湖蓝藻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非常广泛,本文仅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根据对社会影响的概念界定,本文拟从居民生活质量、居民健康、居民心理、居民环境意识、社会就业、公共服务等六个方面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其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EAPs的社会影响因素

三、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事理—人理(SR)分析

(一)事理—人理(SR)的EAPs概念模型建立

由顾基发提出的具有东方特色的WSR方法论认为处理复杂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的物理方面(物理),又要考虑这些物是如何更好地运用的事的方面(事理),最后,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实施管理与决策都离不开人的方面(人理)。其实践准则就是“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运用WSR方法论的思想来分析太湖蓝藻事件时,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进行:

(1)物理层面。指太湖蓝藻事件所影响到的水体、土壤、生态等客观因素。(2)事理层面。指太湖蓝藻事件对政府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社会运行等方面的影响。

(3)人理层面。指太湖蓝藻事件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环境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由于本文是分析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根据三个层面所影响的内容,可以看出只涉及WSR方法论中的“事理—人理(SR)”层面。

根据归纳的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并结合WSR方法论的思想,分析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可从事理和人理两个方面进行模型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事理-人理(SR)的EAPs概念模型

(二)太湖蓝藻事件事理层面分析

太湖蓝藻事件事理层面是指太湖蓝藻事件对政府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社会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可从公共服务、社会就业等方面分析。

1.公共服务

蓝藻事件爆发后,苏锡常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措施,如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自来水除臭研究、打捞蓝藻、人工降雨、调入饮用水、关闭中小污染企业等,这必将促进地方公共服务的完善。太湖蓝藻事件对公共服务的影响包括公共事业、公共产品、公共信息三方面。

第一,公共事业。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相关的政府部门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较好的应对了突发事件。主要表现在:①供水服务业。事件爆发后,自来水厂等立即净化水,政府部门邀请专家商讨清除蓝藻方案,消除水的异味。②环保服务业。事件爆发后,组织清理水源地定置渔具,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及宣传,提高水质监测技术。③生活服务业。面对纯净水哄抢事件,相关部门立即从周边城市调动纯净水,平衡供给,并开辟第二水源,同时出台政策稳定物价。④社会保障服务业。无锡市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全力确保养老院、幼儿园、社会福利院和大中小学校的饮用水供应,为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和低收入家庭上门送水、免费送水,确保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安全、稳定的度过饮用水危机期。为了降低再次爆发供水危机的风险,还采

取了太湖水源和长江水源的“双保险”策略。

第二,公共产品。太湖蓝藻事件年年不同程度的爆发,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毁坏了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因而,在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市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各部门各司其责,逐渐认识到要完善预警管理制度,加强领导责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积极推进水污染方面的建设:①加强污水网管建设、成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增加自来水源预处理设施,以逐渐改善人们的公共环境,从而渐渐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②充分发挥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确定最优污染水平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考虑,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④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条例,让环境保护处于法律制度之下,使之更有效率。

第三,公共信息。蓝藻事件爆发时,当群众面对流言或谣言时会存在心理恐慌,此时政府及时的召开新闻发布会将真实情况告知市民,并用科学解析其现象。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报道蓝藻爆发真实情况、政府处理危机措施、专家对危机原因的调查、水质恢复正常公告等情况,以及公布环保监测报告信息包括水质监测情况、水厂出水水质情况、天气走势预测、预告人工增雨方案。

2.社会就业

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使劳动力在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变化,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就业状况。

第一,就业数量。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将会导致政府出台各种严格的环境政策和相应的环境标准。严格的环境标准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其竞争力迫使企业关闭或者转移到外地,限制资源的使用会降低生产,同时减少就业。

各种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使一般经济产品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部分企业的退出,会导致此类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减弱,社会暂时出现失业现象。同时,政府还会引导企业进行流域污染治理,通过科技的引导,带动各地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

技术水平和治理效率的整体提升,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这都需要加大相关方面的投资,而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会改善环境质量而且会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即绿色就业。

第二,就业结构。深究太湖蓝藻事件爆发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太湖蓝藻危机无疑是太湖周边的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无法承载该地区如此密集的人口、产业和城市的增长。无锡是一个“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城市,高消耗、高污染、结构水平低的产业结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无锡的产业结构还是偏重,服务业的比重偏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偏高,而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也偏低。因此,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苏锡常的发展之路。

第三,就业质量。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好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太湖无锡水域蓝藻大爆发,造成水源地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吃水难、用水难等烦心事也会影响到就业的质量,降低劳动力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一些中小企业的关闭也会使得现有的其他劳动力对现有的工作稳定性产生质疑,这无疑都会降低现有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三)太湖蓝藻事件人理层面分析

太湖蓝藻事件人理层面分析是指太湖蓝藻事件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环境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可从居民生活质量、居民心理、居民健康、居民环境意识等方面分析。由于每个影响因素存在本质差异,所以在具体分析时视每个因素的各自特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分析。

1.居民生活质量

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居民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7方面:

第一,居民生活水平。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

消费结构的调整、绿色产品的购买以及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等方面。据调查统计,受太湖蓝藻的影响,人们用于购买瓶装饮用水的费用大幅增加,人均消费74元,同比增长582.2%;食品消费中,饮用水的消费投资增大,且人们更加食品安全问题,购买绿色产品的人群比重上升,尤其注重绿色水产品的购买,避免购买受蓝藻污染的水养殖的水产品等;同时,因居民无法做饭,方便面等方便食用品的销量也上升,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饮食。

第二,社会支持。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势必会对当地的社会支持产生影响。太湖蓝藻事件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体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①从主观方面看,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对于事件处理的及时与否、处理效果的好坏,必然会影响社会成员个体对政府部门及企业在太湖蓝藻事件处理方面的满意度,即影响居民对于政府部门、企业在太湖蓝藻事件上给予帮助的满意程度。②从客观方面看,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社会个体向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寻求直接援助或者利用社会组织的主动性、便利性以及与其的和谐程度等,主要表现在蓝藻事件爆发后,居民向政府相关部门寻求太湖蓝藻事件的相关信息支持的主动性、便利性以及与政府的和谐程度。

第三,环境因素。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①蓝藻爆发后,破坏了太湖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湖中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②蓝藻及湖中鱼虾死亡后产生强烈的腥臭气息,对沿湖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③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下令处置相关重污染企业,势必造成一部分企业员工的下岗,且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造成当地居民的忧虑和恐慌,势必会影响太湖流域的社会环境。因此,蓝藻的爆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四,休闲生活质量。休闲生活质量是反映居民精神文明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表现。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沿湖大道、相关景点及休闲娱

乐设施因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休闲生活质量。如因蓝藻及水生生物的死亡,太湖水体被污染,靠近即腥臭难闻,必然影响居民到沿湖大道散步、休闲的心情;沿湖景点如无锡太湖鼋头渚、蠡园、太湖仙岛等因蓝藻水华对湖水水质的影响,其景点的景观也失去观赏价值;沿太湖的居民小区的相关设施及各种公园,也因太湖湖水的恶臭而较少有人光顾。而失去这些休闲娱乐场所,居民缺乏必要的锻炼身体、放松精神、增进家庭成员感情、实现社会交往的场所,对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如居民的幸福感将产生影响。

第五,睡眠质量。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精神及心理压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给太湖流域的人民在精神上带来无形中的压力和心理上的恐慌,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且随着居民对蓝藻危害认识的加深及蓝藻的大面积爆发,人们对于生活、健康的忧虑、恐慌,若不及时疏导、扶持,将越发严重地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居民由于太湖蓝藻事件而产生的精神压力、恐慌所导致的失眠现象,也会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

第六,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太湖蓝藻事件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表现在职工收入锐减和居民日常支出增加。蓝藻事件爆发后,一方面,环保部门结合水利部门等相关部门关闭查处了一系列企业,如电镀厂、化工企业、餐饮企业等。这些企业的关停势必产生一定数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使职工暂时性失业,从而使职工收入锐减。另一方面,蓝藻爆发导致居民日常用水困难,苏锡常地区尤其是无锡市矿泉水、果汁等饮料类产品价格上升,各种便易食品如泡面、面包、饼干及易清洗的瓜果蔬菜等价格存在不同程度的上涨,且可以预测到,与饮用水有关的各种过滤设备价格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居民在太湖蓝藻爆发期间的支出相对增多。

第七,相关产品价格。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引发无锡饮用水危机,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苏锡常地区尤其是无锡市矿泉水、果汁等饮料类产品价格上升,

且可以预测到,与饮用水有关的各种过滤设备以及所需原材料价格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从总的来说,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对无锡市地区价格水平的影响只体现在与水相关的各种产品上,相对来说影响范围较小,且太湖蓝藻事件处理较及时,饮用水价格及相关过滤设备及其原材料价格在较短时间内即恢复至正常波动的水平。

2.居民心理

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当地居民通过初级评价意识到该事件的危害性,大量鱼虾死亡、自来水发臭不能正常使用。通过次级评价,对自身应对资源、应对能力进行评估,感觉无力对付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从而产生应激体验。因此,太湖蓝藻事件对居民心理的影响表现在对居民个体和居民群体心理的影响两方面:

第一,居民个体。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感被看作是人的一切需要中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当居民面对太湖蓝藻危机事件时,首先是恐慌,接着就采取行动,具体表现为流言传播、居民抢购和逃离事发区。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危机的心理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成长期。在不同阶段居民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1)冲击期。出现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于是产生了恐慌心理。一般而言,恐惧心理本身存在着一个衰减的过程,强烈的恐惧感在4~6周后随着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得到缓解。该阶段表现为流言传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听信并传播流言是个人克服恐惧的一种方法[7]。在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初期,由于官方信息渠道不畅,而民众又急于了解情况,因此各种信息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有无意讹传,甚至有故意捏造的谣言。一时流言四起,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公众的心理恐慌。

(2)防御期。表现为人们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焦虑心理是危机发生后的普遍心理反映。该阶段表现为居民抢购和逃离事发区。居民抢购,个人解除恐惧的行动首先是设法自保,

而抢购是个人自保的一种表现[7]。在抢购过程中,商人哄抬物价以及商品脱销,都会引发民众的怨恨、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进而可能造成社会冲突。逃离事发区,身处无锡的有条件的市民都尽可能想办法去外地躲一躲,以逃避水荒。这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事件的影响程度。

(3)解决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减轻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危机给人们带来了多种负面情绪,主要包括恐惧、焦虑不安、抑郁等等。这种负面情绪在危机后期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将来即使危机真正过去了,它在人们心理的阴影也不会立即消失,这种遗留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必然的。

(4)成长期。经历了危机人们变得更成熟,并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第二,居民群体。太湖蓝藻事件对居民群体心理影响的特征表现为行为趋同和气氛渲染。

(1)行为趋同。当个体遭遇或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表现,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出现心理应激,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在个体都具有共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时,通常会形成群体的共同心理状态和行为趋同。当人们面临太湖蓝藻事件时,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恐慌心理,群体成员的恐惧心理会导致同一化结果;同时,由于社会中的个人大多数会有从众心理,因此也会导致行为趋同,只不过在危机时刻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趋同的行为有购买饮用水、储存饮用水、储存食物、逃离事发区等。而行为的趋同导致矿泉水脱销、矿泉水价格上涨等现象,加剧了居民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

(2)气氛渲染。面对突发事件,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恐惧、紧张、忧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们不自觉地通过言论、行为、表情等形式,将突发事件或危机影响进行夸张和扩大,表现为心理渲染效应。根据突发事件中心理渲染的途径不同,

可以分为舆论渲染、表情渲染和行为渲染[8]。当发生太湖蓝藻事件时,人们通过交谈、媒体宣传、通讯联络等方式,将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在传播相关信息时所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夸张和修饰,可能将事实放大若干倍,从而加大公众恐惧心理;而当面临这一突发事件时,人们的恐惧、紧张、忧虑等情绪溢于言表,从而形成一种恐惧表情,其他人看到某些人的恐惧表情,不自觉地在内心产生更重的恐惧感,同时也将这种恐惧感溢于表情,这种表情传递,以表情渲染的方式将事件的严重性夸张地表现于群体的表情,从而加剧了公众的心理负担;行为渲染是一种心理渲染的特殊方式,是指不明真相者根据他人的行为或行为趋势,不加思考地盲目追从,从而形成一种公众行为模式,渲染了太湖蓝藻事件的真相和事实。3.居民健康

由于太湖蓝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虽然2007年太湖蓝藻的爆发是一起突发事件,但也存在一个形成、发展、爆发、消退的过程,而且其影响将在该次事件平息后长期存在,所以可以将该事件划分为三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和延续期。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过程为水污染的前后不利到有利影响以及纯净水的影响。

第一,潜伏期。在此期间,政府和居民尚未感知蓝藻水华或尚未直接感受到蓝藻集聚带来的危害,自来水也正常供应,尽管如此,太湖水质已经被污染,尤其是自来水水源地已受到蓝藻的污染。在潜伏期,蓝藻毒素以及其他污染物(如病原体污染物、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会通过直接饮用受污染水、食用受污染的水产品、食用由受污染水加工的食品、皮肤接触受污染水、吸入受污染水、血液渗透用受污染水、使用自来水等渠道对居民健康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并不是独立的,往往会综合产生作用。

第二,爆发期。在爆发期,太湖水中蓝藻毒素的含量达到峰值,人们已经认识到水体被污染,大部分居民已主动或被动地停用了自来水,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基本为纯

净水,但事件潜伏期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仍然存在,并且有加重的趋势,只是影响的渠道有所变化,主要为食用受污染的水产品、皮肤接触受污染水、吸入恶臭等。

第三,延续期。蓝藻事件的影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故在此期间除了潜伏期的不利影响继续存在外,还将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①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健康可能造成不利影响。蓝藻事件爆发后,起初是因为生活用水停止供应或无法使用,当地居民将市场上的纯净水抢购一空。事件平息后,出于饮水安全的考虑,许多居民开始安装家用自来水净化设施,或购买桶装纯净水饮用。但长期饮用纯净水很可能降低体内某些矿物元素水平,也有可能通过升高血脂而诱发心血管系统损害。尤其是生长期儿童、孕妇、高强度体力活动人群(如战士、运动员等)、肥胖、心血管疾患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9]。同时由于纯净水不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其进入人体后,不但不会补充营养,反而会带走体内的微量元素,对健康不利[10]。②水质改善对居民健康的有利影响。蓝藻事件爆

发后,地方政府一边采取一系列措施去除自来水异味,一边“引江济太”稀释太湖污染,在事件平息后,关闭了太湖周边化工厂以防控污染。同时,无锡市开始推进“控源截污、蓝藻打捞、调水引流、底泥清淤、生态修复”等多项治理太湖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太湖的污染状况。据监测,2009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稳定,主要水质指标持续改善,其中氨氮平均值已由2008年的V类水平转为IV

类水平。这意味着,太湖治理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水质的改善,无疑将对沿湖居民的健康产生有利的影响。以上这两种影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并将长期存在。

4.居民环境意识

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深究其原因,农业面源污染占有比重最大,其次是城市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占最小一部分。因此,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分析可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方面分析:

第一,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农村居民作为面源污染的直接相关者,他们意识到了改善或放弃一些生产劳动方式,特别是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体现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生活的环境意识的改变上。

(1)种植业。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农村居民认识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及农作物秸秆等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蓝藻爆发的原因主要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而造成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是单位水体体积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负荷量超标。持续不断的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环保部等部门相继颁布了相关法规,这些法规的颁布,使农村居民对使用农药危害性的意识更加强烈。根据调查,蓝藻事件以后,采用低毒农药的比例上升了。(2)养殖业。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农村居民认识到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蓝藻事件后,人们开始关注养殖场污染物治理情况、养殖场全年污水产生量;粪尿是否进行干湿分离,是否有固体废物处理设施,是否有污水处理设施,并开始进行简单的污染物治理。除此之外,农村居民经过科学宣传教育会把畜禽粪便用于沼气、池塘、鱼塘、种植。同时,太湖蓝藻事件后,太湖区域部分农村居民开始利用花白鲢摄食蓝藻,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遏制蓝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又起到以鱼养水,以鱼治水的作用。

(3)农村生活。蓝藻事件后人们环境知晓程度发生相应变化,更多的农村居民了解到太湖水环境的污染不仅来自于生活废污水的过量排放,而且日常生活垃圾若处理不当也会通过土壤的下渗和水土的流失给水体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最终会危害其自身的饮水安全。因此农村居民对待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也会产生积极的态度,环境意识得到提高,加之蓝藻事件后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上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态度,在这样积极的环境态度和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居民以正确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的行为更加容易实现。根据调查,在无锡市,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农村居民对待日常生活垃圾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大部分农村居民在生活中已渐渐养成

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负责任的良好习惯。

第二,城镇居民环境意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绿色消费意愿。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导致蓝藻发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工业和自身平常生活污染中TP、TN和COD对湖水的贡献,更多的人关注这些污染在日常生活中的来源。受如此反思行为的影响,人们会自觉地减少对产生这些污染物的产品的使用。绿色消费观念由此得到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会促使人们产生对环境有利的主管规范和关注并保护环境的行为态度,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对含N、P产品的消费和使用。

其次,是公共环境关注。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不仅关注与自身紧密联系的教育、社会保障、物价等问题,更多的关注自然环境的污染和保护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当地城镇居民对公共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受事件的影响极为明显,在对待污染的态度上,如今居民对污染事件的举报投诉量增多,特别是农村群众投诉增多。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得到明显增强,自觉以生态城市环保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周围的环境建设。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地政府在事件发生后通过各种方式的环保宣传教育具有显著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事件的积极影响。

再次,是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居民日常生活废污水的排放是判断太湖蓝藻事件对居民环境意识影响的最可靠信息之一。从各污水处理厂接收的来自居民生活污水的氨氮、TP、COD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含量的变化,可以得出地区居民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习惯,以反映各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的变化。根据调查,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废污水排放量在2007年以后明显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加大对废污水处理的力度,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居民环境意识的增强。在节水意识方面,居民之所以有节水减排的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水价一再提高促使居民节水,二是环境意识的提高,大多数人是出于对环境的保护出发。其中的原因也可以通过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无锡市工业发达,人民个人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因此水价问题不会成为影响城镇居民节水减排意识提高的主要原因。

最后,是日常生活垃圾处理。由于蓝藻事件后人们环境知晓程度的变化,更多的人了解太湖水环境的污染不仅来自于生活废污水的过量排放,而且日常生活垃圾若处理不当也会通过土壤的下渗和水土的流失给水体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最终会危害其自身的饮水安全。因此居民对待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也会产生积极的态度,环境意识得到提高,加之蓝藻事件后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上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态度,在这样积极的态度和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居民以正确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的行为更加容易实现。

四、结论及展望

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对苏锡常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健康、心理、就业、环境意识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目前很少有人涉及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将WSR系统方法论的思想运用到太湖蓝藻社会影响的分析中,为缓解蓝藻事件爆发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分析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对社会系统和谐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本文仅是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但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如何测量;以及对社会系统和谐度的影响,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万鸿.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机制:无锡水危机事件的反思[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96-97.

[2]王朝纲,李开孟.投资顶目社会评价专题讲座十三[J].中国工程咨询,2005,53(1):49-50.

[3]刘佳燕.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国外城市规划,2006,

21(4):77-79.

[4] Michael K Lindell,Carla S Prater.Assessing community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J].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3,(11).

[5] Henk A Becker.Social impact assess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28):311-321.

[6]魏玖长,赵定涛.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评估与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6):31-38.

[7]杨龙.“非典”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J].理论与现代化,2003,(4):16-17.

[8]黄定华,高志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学分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27(4):78-80.

[9]舒为群,赵清,曾惠,等.长期饮用纯净水对机体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7,(3):171-173.

[10]朱文英.常饮纯净水有益健康吗[J].家庭医学,2001,(8).

梅梁湖蓝藻影响因素分析

盛龙寿朱骊姚华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无锡分局 摘要:太湖蓝藻爆发严重危害无锡地区供水安全、旅游经济和城市形象。本文在大量水文气象 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太湖梅梁湖风向风力、水位、水温、PH 值、溶解氧DO 、高锰酸盐 指数COD Mn 、总磷TP 、总氮TN 、氨氮NH 3-N 等与藻密度建立相关,通过相关系数计算, 筛选出了对梅梁湖蓝藻影响较大的PH 值、总氮TN 、总磷TP 、太湖水位、高锰酸盐指数 COD Mn 和水温等6项因子,并进一步作了单因子分析,为科学治水、控制蓝藻大规模爆 发提供了基本依据。 1. 研究背景。梅梁湖是太湖的一个湖湾,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南郊 4Km 处,南北长 16Km ,东西宽7-10 Km 。沿湖风光秀丽,水厂密集,是无锡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取水水 源地集 中区。由于梅梁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蓝藻容易爆发的水域,危害极大。 对梅梁湖蓝藻影响因素和生长规律的研究,对于科学治水,控制蓝藻大规模爆发,保护 旅游经济和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 代表站、影响因子和资料系列的选择 1)代表站选择。为了分析研究梅梁湖蓝藻的影响因素,选取位于该湖西北部的直湖 港东、西部的马山水厂、南部的拖山和东北部的小湾里水厂为蓝藻监测代表站,以各代 表站的藻密度及相关因子值的算术平均数代表梅梁湖藻密度及相关因子值。具体位置见 图1。 小湾里水 :.大 东 2) 影响因子初选。一定的气象水文因素是蓝藻生长和发育的条件,初步选择风向风 力、水位、水温、PH 值、溶解氧DO 、高锰酸盐指数COD/、总磷TP 、总氮TN 、氨氮 NH 3-N 等9项指标为蓝藻影响因子。 Mn 3) 资料系列选择。2009年4月10日至10月20日,江苏省水文局组织了太湖蓝藻 「一 ------------------- 一有几天缺测外,其余天数资料齐全,可作为分析蓝藻影 梅梁湖蓝藻影响因素分析 III 巡查工作,各代表站除台风期间 响因素的资料系列。梅梁湖蓝藻影响因子监测资料详见附表。 3 -影响程度分析 拖山 1 ‘'"I

基于事理-人理(SR)的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分析

基于事理-人理(SR)的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分析 季健;沈菊琴;孙付华;徐立 【摘要】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给江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而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WSR方法论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工具.因此将WSR方法论应用到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中,并通过事理-人理(SR)的EAPs概念模 型建立,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从居民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环境意识、社会就业、公共服务六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旨在通过对太湖蓝藻事 件社会影响的分析,为研究社会系统和谐奠定基础. 【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 【年(卷),期】2011(025)009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事理-人理;EAPs;太湖蓝藻事件;社会影响 【作者】季健;沈菊琴;孙付华;徐立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 京,210098;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

一、引言 2007年5月末,太湖蓝藻爆发,水体污染导致以此为水源的无锡市自来水水质恶化,带有剧烈的腥臭味,市民无法正常使用。一场突如其来的饮用水危机几乎席卷了整座城市。市民开始抢购纯净水,原本只卖5元的桶装水暴涨到50元[1], 一时间,市内纯净水被抢购一空,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给江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目前,人们在对待污染的态度上,更多地仍是关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忽视社会影响。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而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可以说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还尚处于起步阶段,法律保障、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专业化的管理、评价机构都较为缺乏,有关该部分的内容也仅限于对公共参与的程序性要求[2-3],绝大部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都还集中于项目评价。 被称为东方系统方法论的WSR方法论,是“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Wuli Shili Renli System Approach)”的简称,是顾基发在1995年提出的。它既是 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工具。因此,从事理—人理(SR)角 度对太湖蓝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不仅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而且是进行社会系统和谐研究的基础。 二、太湖蓝藻事件的社会影响 Michael K.Lindell、Carla S.Prater(2003)将灾难的影响分为物理影响和社会影响。认为物理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包括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它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且难以评估[4]。Henk A.Becker(2001)将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是国家和国际社会系统,中观层面是组织和社会网络(包括社区),微观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案例: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 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太湖富营养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隔10年湖泊富营养化上升一个等级,而水质则下降一个等级,目前全湖处于富营养到重富营养状态,而湖泊水质则属于劣五类。而此次太湖蓝藻爆发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集中体现。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对太湖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整个太湖全湖平均氮磷含量分别高达4.0mg/L和0.13mg/L,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湖泊的标准,藻类已经呈全湖性分布。造成太湖水体氮磷增高,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这表现政府注重危机后的沟通工作,有利于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表达政府的诚意。态度诚恳,积极应对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前提。 但是,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得到解决后,并不是没有后患。综上所述,无锡市

太湖蓝藻水华发生风险区划

太湖蓝藻水华发生风险区划 张艳会;李伟峰;陈求稳 【摘要】湖泊水华是全世界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都有重大影响.以太湖为研究区域,基于近年的蓝藻水华及水环境监测数据,结合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和模糊风险评价方法,对太湖不同监测点蓝藻水华的发生风险 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GIS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全太湖蓝藻水华发生风险进行区划,绘制太湖蓝藻水华发生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太湖被分为重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轻度风险区、微风险区,各风险区基本呈带状分布.从各风险区面积来看,重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轻度风险区的面积约各占太湖总面积的1/5,而微风险区约占太湖总 面积的2/5;从各风险区位置来看,重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区域,且从整个湖区来看,蓝藻水华的发生风险等级自西北到东南依次递减.本研究揭示太湖水华灾害风 险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支撑水环境监测和水华灾害防治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义.【期刊名称】《湖泊科学》 【年(卷),期】2015(027)006 【总页数】7页(P1133-1139) 【关键词】太湖;蓝藻水华;风险评价;风险区划 【作者】张艳会;李伟峰;陈求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目前,湖泊蓝藻水华是各个国家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就我国而言,由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趋势不断加重[1],湖泊蓝藻水华的暴发越来越频繁,暴发面积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太湖,自2007年以来,其蓝藻水华发生的典型个例越来越多、范围逐年扩大、强度逐渐增大,造成重大危害[2-6].鉴于此,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蓝藻水华暴发机理和水华预测等方面[7-13].研究表明,风险区划是在可能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中最简便有效的方法[14].自20世纪中期,风险区划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均有较好的发展.1980s后期,我国也相继开展洪水、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研究[15-18].然而,湖泊蓝藻水华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发生风险区划的研究还较少,刘聚涛等基于突变理论开展太湖蓝藻危险性分区评价[19].因此,为了有效地减少蓝藻水华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影响,非常有必要对蓝藻水华发生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与科学区划. 蓝藻水华的发生是营养盐、水温、风速等气象条件以及湖泊形态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虽然关于蓝藻水华的暴发机理已经开展较多研究,但不同影响因素与蓝藻水华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尚未有明确定论.因此,通过大量观察和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分析这种多因素、非线性复杂过程的有效手段.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非线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多变量影响的复杂系统过程分析具有很大优势,其可根据大量数据信息,通过自适应训练学习,揭示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响应机制[20-21].由于蓝藻水华的发生机制复杂,蓝藻水华是否暴发、暴发的范围和强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水华发生风险的不确定性.因此,要较为全面地揭示水华发生的综合风险,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各种不确定性.模糊风险评价法是基于信息分配理论[22]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它运用内-外集模型[23]计算出可能性-概率模糊风险,即某一事件以某一概率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其可相对精确地表达风险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结合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和模糊风险评价方法,深入分

水污染案例分析..

水污染的事例及治理措施 一、关于无锡水污染的案例 事件概述: 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而自来水公司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使用的过滤和净化手段,几乎不计成本,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除掉臭味。 污染原因: 由于前几年江苏省发文要求无锡市禁止开采地下水,无锡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太湖。蓝藻每年都会暴发,但这次规模最大,对自来水供应的影响也最严重。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根据专家的意见,这次沙渚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是水中含有的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据专家介绍,从太湖来讲,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今年以来,气温偏高,水位较低,藻类便大量繁殖,再加上它有随风向、湖流漂移的特性,因此,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无锡梅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亡,导致水体产生臭味。而且,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的走势和监测数据显示,以及之后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应对措施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在环太湖流域淘汰污染企业,加快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求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提高自来水出厂水质。 2、严格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严历打击危害饮用水源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拆除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3、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 4、尽快建立有权威的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对于管理太湖这样的跨行政区域的河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太湖,这座位于中国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的宁静湖泊,近年来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生植物如藻类等大量繁殖,最终影响水质的现象。本文将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条件适宜,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湖区水域广阔,水资源丰富,是周边城市的重要水源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太湖的水质逐渐恶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太湖流域的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普遍偏高,使得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夏季是太湖富营养化的高发期,由于气温高、降雨少,藻类繁殖速度加快,导致湖水透明度下降,水质逐渐恶化。 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过度施肥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太湖。随着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水生植物繁殖失控。环太湖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给水质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太湖富营养化已经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含量增加,影响了饮用水的质量。同时,富营养化还导致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失衡,许多珍稀水生生物如中华鲟、太湖银鱼等濒临灭绝。为了防止和减轻太湖富营养化的程度,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太湖流域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了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量,并加强了对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项目,如建立生态保护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等。 环保组织积极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例如,组织志愿者清理湖边的垃圾,减少人为因素对太湖的破坏。 科研机构也在积极研究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如引进新技术改善水质、推广生态农业等。通过政府、环保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相信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太湖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和努力解决。只有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公众参与和科研支持,才能有效防止和减轻太湖富营养化的程度,保护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引起的饮用水危机:原因与对策

基于哨兵-3A卫星OLCI数据的最大叶绿素指数在太湖蓝藻水华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哨兵-3A卫星OLCI数据的最大叶绿素指数在太湖蓝藻水 华监测中的应用 LI Xuwen;ZHANG Yue;SHI Hao;JIANG Sheng;WANG Tiantian;DING Ming;CAI Kun 【摘要】欧洲航天局于2016年2月16日成功发射哨兵-3A卫星,搭载的水色遥感仪器(OLCI)提供了很好的海洋和内陆水体生态指标观测反演能力.基于OLCI获取的太湖L1b级遥感数据产品,利用OLCI Oa10、Oa11、Oa12波段计算了重要的水色/水生态遥感指标,即最大叶绿素指数(MCI),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MCI在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中应用效果.研究表明:①哨兵-3A卫星OLCI影像质量清晰,构建的MCI能够反映太湖水体叶绿素信号强度;(②与常用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相比,在蓝藻没有明显积聚的藻-水混悬水域,MCI与叶绿素浓度有很好的关联,可更灵敏地反映叶绿素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MCI将在蓝藻监测上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可有效提高富营养湖泊蓝藻水华的预警预报精度.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 【年(卷),期】2019(035)003 【总页数】10页(P146-155) 【关键词】哨兵-3A;OLCI;蓝藻;MCI;太湖 【作者】LI Xuwen;ZHANG Yue;SHI Hao;JIANG Sheng;WANG Tiantian;DING Ming;CAI Kun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7 2016年2月16日,根据欧洲航天局(ESA)哥白尼计划哨兵-3A(Sentinel-3A)成功发射[1]。为保持对地观测能力的技术延续性,哨兵-3A卫星设计了新的传感器,可动态监测全球环境与安全状况,获得海洋、陆地、冰雪、大气的关键性遥感监测信息[2-4]。哨兵-3A卫星高度814.5 km,携带水色遥感仪器(OLCI)、海洋与陆地表面温度探测器(SLSTR)、合成孔径雷达(SRAL)、成像微波传感器(MWR)等4台仪器。OLCI是哨兵-3A的主要传感器之一,继承了中等分辨率成像频谱仪(MERIS)成功的水色光学遥感技术,在悬浮物、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等水色/水生态遥感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该数据在大型湖泊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的应用中几乎鲜有报道,因此,以蓝藻水华频发的太湖为例,采用最大叶绿素指数(MCI)算法提取蓝藻信息,以期发挥这一新型遥感数据源在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中的作用。 1 传感器性能原理 OLCI是哨兵-3A卫星的主要传感器之一,星下点分辨率300 m,通过扇形并排的5个相机以推扫模式对地成像,每个相机视场角为14.2°,相邻相机0.6°重叠,总的观测视场角为68.6°,5台相机得到1 270 km的刈幅,为了减少太阳在水面等形成的反射耀斑影响,总观测视场的主轴略朝西侧偏约12.6°[5-6],其成像几何图见图1。 图1 哨兵-3A卫星OLCI的成像几何图Fig.1 Basicimaging geometry of Sentinel-3A OLCI OLCI为公益性卫星遥感数据,在ESA的Copernicus Open Access Hub网站(https://scihub.

初一生物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试题答案及解析 1. .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被写“到此一游”事件风波未平,在6月3日大河报又报道,在临颍县南街 村热带植物园,一小片竹林内,竟有几万个游人竹上刻名,留言“到此一游”;龙舌兰几乎每片叶 子上都刻满了名字(如右图)园内大量珍稀树木花草,都被密密麻麻的刻字“刻死”。人类的这些 不和谐的行为与所倡导的“爱护环境、美化家园”发生了严重的碰撞,根据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 不正确的是() A.倡导节能减排,少开车多步行 B.加快研究快速降解塑料用品的方法,减少“白色污染” C.目前,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 D.使用含氟牙膏、多用一次性产品有益于提高生活质量 【答案】D 【解析】倡导节能减排,少开车多步行,这样可以减少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 体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选项A正确。目前广泛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使 用的塑料薄膜和塑料袋等,这些使用后的废弃塑料膜,自然降解速度很慢,甚至长达几十年,因 此加快研究快速降解塑料用品的方法,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选项B正确;生物 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都是依赖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 必须加以保护,否则人类就没有生存空间,选项C说法正确。含氟牙膏能造成水体污染,使水体 富营养化,出现赤潮、水华现象,所以应推广使用不含氟牙膏;如果是一次性筷子、餐盒等产品,会砍伐大量的树木,如果是一次性塑料制品会造成白色污染,不是绿色消费,这些都会对环境造 成影响,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2.为了保护环境,在购买下列生活用品时,你将优先选择哪些?() A.电子贺卡B.节能荧光灯C.一次性筷子D.塑料包装袋 【答案】AB 【解析】A.森林能涵养水源,增加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森林能够改良气候,降低空气湿度,能 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贺卡、一次性筷 子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因此提倡“电子贺卡”的出发点是以节约木材, 进而保护森林.A正确 B、节能荧光灯,有利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B正确; C、使用一次性筷子会浪费大量的木材,造成森林的大量减小,C错误; D、塑料包装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不利于保护环境,D错误; 故选:AB. 【考点】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酸雨在春季发生与污染无关。 ( ) 【答案】错 【解析】酸雨主要是一些酸性气体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使雨水酸化.罪魁祸首是煤、石油大量燃烧生成的酸性气体,是大气污染的结果.故答案为:×. 【考点】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及其防治.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少用洗涤剂,不用的洗涤用品,减少对水的污染。

蓝藻对太湖底泥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和机理分析

蓝藻对太湖底泥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和机理分析 黎丽雯;潘纲;李梁;李宏;施文卿;张洪刚;朱广伟 【摘要】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因自然或人工沉降的太湖蓝藻在厌氧条件下作为碳源对底泥微生物反硝化脱氮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底泥总氮、化合态氮素、挥发性脂肪酸(VFAs)、COD、电位和pH等指标的监测,发现藻体中大量的生物可降解碳素在厌氧消解后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一些可供反硝化菌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2×藻组VFAs含量可达2232.96 μl/L,1×藻组可达1263.36 μl/L,最高可达42.1%,为对照组(无添加蓝藻)的2.43倍,从而促进了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还原成N2和N2O的过程,提高氮素的去除率.但底泥中沉降蓝藻需要一定的降解时间,前4天添加冷冻干蓝藻粉的处理组COD降解率较低,电位处于正值,体系中产生硝态氮,随后COD持续降低,添加2×藻组COD最大去除率为42.08%,1 ×藻组为32.93%,对照组仅为14.46%,表明藻细胞中的碳素已开始被利用.本研究表明沉降蓝藻细胞能够为底泥中的反硝化过程提供可利用碳源,并深入揭示了沉降蓝藻作为碳源促进底泥反硝化过程的机理和对底泥中C、N的影响,为在湖泊治理中降低氮素的内源污染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期刊名称】《湖泊科学》 【年(卷),期】2013(025)005 【总页数】7页(P628-634) 【关键词】沉降蓝藻;碳源;反硝化;脱氮;挥发性脂肪酸;太湖 【作者】黎丽雯;潘纲;李梁;李宏;施文卿;张洪刚;朱广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湖泊水体中的化合态氮素大部分通过固氮生物和大气沉降而来,这些化合态氮素又可以通过水生生物的吸收利用以及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等转化为生物量或者氮气从湖泊中去除,从而维持湖泊中氮素循环的平衡状态[1].但是人类活动,如大规模的合成氨工业以及大量施用化肥,使得大量外源性氮素进入湖泊,并在湖泊底泥中富集[1-2].很多研究均已表明,湖泊氮素的增加对于环境有持久的不良影响,包括污染饮用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2].淡水的富营养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湖泊富营养化的典型标志之一就是蓝藻的暴发.藻华的暴发也伴随着蓝藻在湖体中的自然沉降.在厌氧情况下,除了底泥营养盐的释放,藻类残体的分解也可以产生大量颗粒态、溶解态和胶体态的氮、有机碳[3].已有研究表明,美国Narragansett Bay藻量与沉积物中反硝化过程存在相关关系[4].但沉降的蓝藻促进反硝化作用的机制以及如何影响底泥中的C、N未见报道. 反硝化脱氮同物理、化学除氮法相比,不是将硝酸盐简单地浓缩,而是将它转化为N2和N2O,被认为是湖泊中去除氮元素的最主要生物途径[5].反硝化菌大部分为异养型厌氧微生物,需要碳源提供能量以及电子供体以实现氮素的降解[8].生物脱氮过程中,电子供体通常来源于可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量的研究尝试补充各种碳源以促进反硝化的进行[6-7].已有研究表明往太

国内外水污染事件分析

国内外水污染事件分析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国内外水污染事件,包括莱茵河水污染事件和江苏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前一条事件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具有典型代表性,通过分析该事件来得出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方法。后一条事件是水污染长期积累而爆发的污染事件,通过分析该事件来得出治理国内水污染的方式,增强国家治理水污染的信心。 关键词突发性水污染水污染处理方式 引言 联合国于1997年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地区性的水危机预示全球性危机的到来。”全世界水环境污染异常严重,全球污水排放量已达1-2×1012m3/a,每年有500-100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至今距1997年的警告已接近20年,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水污染是难以避免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控制水污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下面两个经典案例将告诉我们,只要人们认真负责的对待这些问题,水污染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改善的。 1.莱茵河水污染事件 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和德法两国交界处,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3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桑多兹公司事后承认,共有1246吨各种化学品被扑火用水冲入莱茵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堵塞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成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

蓝细菌分析2

蓝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a)曾被称为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分布很广、含有叶绿素a,无鞭毛,能够在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的原核微生物。与光合细菌相比:光合细菌不产O2,有菌绿素。与绿色植物相比:无叶绿素b,有β-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蓝细菌主要以二分裂或多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少数蓝细菌可形成孢子,孢子壁厚,能抵抗不良环境。由成串细胞连成丝状的蓝细菌,在细胞链断裂时形成的片段,称之为链丝段,具有繁殖功能。蓝细菌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水体及各类植物(红萍等)叶腔中,具有固氮能力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因此可在沙质海滩及荒漠上找到,并有“先锋生物”的美称。 形态特征 蓝细菌的细胞一般比细菌大,通常直径为3~10μm,最大的可达60μm,如巨颤蓝细菌。根据细胞形态差异,蓝细菌可分为单细胞和丝状体两大类。单细胞类群多呈球状、椭圆状和杆状,单生或团聚体,如粘杆蓝细菌和皮果蓝细菌等属;丝状体蓝细菌是有许多细胞排列而成的群体,包括;有异形胞的,如鱼腥蓝细菌属;无异形胞的,如颤蓝细菌属;有分支的,如费氏蓝细菌属。 蓝细菌的细胞构造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相似。细胞壁有内外两层,外层为脂多糖层,内层为肽聚层。许多种能不断地向细胞壁外分泌胶粘物质,将一群细胞或丝状体结合在一起,形成粘质糖被或鞘。细胞膜单层,很少有间体。大多数蓝细菌无鞭毛,但可以“滑行”。蓝细菌光合作用的部位称为类囊体,数量很多,以平行或卷曲方式贴近地分布在细胞膜附近,其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胆素(一类辅助光合色素)。蓝细菌的细胞内含有糖原、聚磷酸盐、以及蓝细菌肽等贮藏物以及能固定的羧酶体,少数水生性种类中还有气泡。 在化学组成上,蓝细菌最独特之处就是含有两个或多个双键组成的不饱和脂肪酸,而细菌通常只含有饱和脂肪酸和一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 蓝细菌的细胞有几种特化形式,较重要的是异形胞、静息孢子、链丝段和内孢子。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体蓝细菌中的较营养细胞稍大,色浅、壁厚、位于细胞链中间或末端,且数目少而不定的细胞。异形胞是固氮蓝细菌的固氮部位。营养细胞的光合产物与异形胞的固氮产物,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交换。静息孢

七年级生物下册《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业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章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业设计 学段:七年级学科:生物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第一节《分 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章作为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最后一章,是要明确地向学 生传递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许多负面影响已经对教材分析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意识到人类必须下大力度保护环境,必须采取措施,停止破坏环 境,并加大保护和治理的力度。本节课内容既对以前学习的有关知识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和认识,又为学习后两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和《拟定保 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夯实基础。 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课标分析 2. 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 1.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 的; 学业要求 2.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环境的社会责任意 识。 学情分析 作业设计 目标 优点: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且具备一定的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缺点:对人类破坏环境问题虽有一定的认识,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的题型需要多次、多维度进行训练。 1.能说出人口数量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能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3.尝试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例,形成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青岛市第7中学 学科:生物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名称: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材所在页:七年级(下册)第111—113页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其生存和发展一直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紧紧相依。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还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并以后两者的影响更大,据调查,有些影响已经涉及到整个生物圈了。本节课的设置,正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去发现,去思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许多负面影响已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人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 关键信息: 1、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教材的环保思想为主线,教师大胆的脱离了教材的内容,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加强了生物教育和当地学生实际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次历时1个半月的学生研究性学习。 2、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教材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用身边的生活为素材,师生集备,组建适合自己的教材。这就使资料的收集和发布成了学生的一种经常化的学习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发扬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信息搜集、整理、应用的能力,又自然地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3、多媒体课件中音像资料的使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串起了学生的情感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到主导作用。例:课堂引入利用了风光旖旎的欧洲游艇码头风光片配以克莱得曼演奏的钢琴曲《命运》,引起学生深醒,人类的进步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在讨论人类对环境的危害时,用原始惬意的风光图片为背景配上被人类残害过的自然景观,这强烈的感官刺激,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震撼;在即兴演讲“假如你是青岛市市长”这一环节,配以“思乡”为背景音乐的青岛风光片,再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最后在恬静的“星空”下,由学生代表发表“环保小卫士宣言”,把学生的情绪推想最高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高潮。 二、学习者分析: . 初中阶段是科学启蒙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初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有小学的知识基础,能够独立的阅读文章和进行简单的探究;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大,对各种知识现象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最容易形成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志趣,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将能极好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为他们毕生投入科学技术事业奠定基础。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调查青岛环境资料,针对环境污染展开讨论、分析,了解青岛的环境。 4、利用“青青岛,蓝奥运”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公共危机案例分析题目总结

公共危机案例分析题目总结 案例分析题一: 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7月5日,云南省德宏州盈江、陇川两县普降大到暴雨,多处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截至6日15时,受灾人口达15.2万人,死亡11人,失踪34人,重伤6人,被困360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3900多人;倒塌房屋2100间,损坏近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600公顷,绝收面积2500公顷,死亡大牲畜1000多头;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请问: 1、该地区启动自然灾害救灾响应的等级应为何性质何级? 2、试用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来分析此案的处理。 案例分析题二: 珠海骆某某厌世故意撞人事件。骆某某是一名个体司机,平时言语不多、性格内向、行事偏执。2008年10月22日,本无摩托车驾驶证的骆某某,驾驶其购买的假牌假证摩托车在路面行驶时,被珠海斗门交警大队依法查扣摩托车和驾驶证。骆某某请人帮忙,想拿回车和证未果,再加上无驾照一段时间内无法营运影响生计,遂向父母和妻子流露出厌世和报复社会的情绪,并给父母和妻子写下遗书,表示不想活了。11月5日14时许,犯罪嫌疑人骆某某在朋友曾某的陪同下,到斗门交警大队咨询其交通违法行为如何处罚时,民警告知他还要依法处罚款1000元,并记12分,待参加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发回驾驶证。在回家的路上,骆某某告诉曾某想驾车到白藤湖小学撞人,曾某极力劝阻。15时30分许,当曾某中途打完电话时,发现骆某某不见了,曾某立即报警。斗门公安分局接报后即派出警力带曾某到白藤湖小学处置和指令路面警力加强巡逻警戒。16时45分许,犯罪嫌疑人骆某某驾驶蓝色东风自卸式单排座货车在城东中学北门外将两名学生撞伤,一名在学校门口维持秩序的派出所综治队员见状跳上车试图制服犯罪嫌疑人,被其驾车甩伤在地。另一名综治队员迅速用对讲机向派出所报告警情。随后货车闯入学校北门,穿过校园,一路撞倒多人,从校南门驶出。接到警情后,白蕉派出所2名值班民警,带领2名综治队员,驾驶处警汽车前往拦截,当赶至白蕉镇鸿福路龙泉花园路段时,发现犯罪嫌疑人驾驶的车辆迎面快速驶来,车左前方保险杠上挂有1名生死不明的男子,即用汽车堵截,并喝令货车停下。但犯罪嫌疑人置若罔闻,继续驾车绕过快速行进。因处警汽车一时无法调头,一名民警迅速跳下车,跑步追赶犯罪嫌疑人驾驶的货车。前方是圩镇闹市,路上有很多放学学生及群众,人员密集,情况万分危急。这名民警一边快速追赶一边继续喝令犯罪嫌疑人停车,但犯罪嫌疑人根本不理睬,仍然驾车快速向群众冲去。于是民警果断朝犯罪嫌疑人连开2枪,犯罪嫌疑人中弹当场击毙,避免了更大的人员伤亡。犯罪嫌疑人骆某某的行为已造成5人死亡,死者中有4名学生和1名学生家长。19人受伤,伤者中有18名学生和1名群众。请问: 1、此案是什么性质的事件?有何启示? 2、根据公共安全管理的相关原理予以恰当处理。 案例分析题三: 自2008年3月上旬起,安徽阜阳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儿,之后多例患病儿童连续死亡……一起公共卫生事件,让谣言与恐慌,迅速通过网络与手机短信,弥漫在4月的阜阳城市上空。当地政府辟谣称:确有“几名”婴幼儿因患春季呼吸道疾病相继夭折,且这几例病例没有相互传染联系。而市民觉得政府的公告显得有点迟缓与暧昧,因为出现在医院和幼儿园门口的宣传单的内容是“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3月29日上午8时,阜阳市疾控中心接到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报告疑似疫情后,派员至医院探查,并采集标本。当日及次日晚间,市卫生局两次召集全市呼吸疾病和儿科专家的紧急会议,此事亦被报知阜阳市主要领导。3月31日,阜阳市卫生局向安徽省卫生厅报告可疑病情。到4月15日,当地政府首次公开病情,安徽省卫生厅向卫生部作了汇报。 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于4月16日凌晨抵达阜阳指导疫情防治,4月23日,卫生部专家确诊疾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当晚,安徽省卫生厅网站上发布消息,标题称“我省阜阳市积极防治肠道病毒感染疾病”,而当时已有600多例病例、18例死亡病例的内容被放在了第二段,这样的表态引起当地众多一直焦急等待确实消息的群众不满。直到4月25日,当地媒体首次报道确诊消息。此后,其他一些省市也发现疫情。 5月1日安徽全面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措施,努力把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感染)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并成立了手足口病防治指挥部,省长王三运任指挥长,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严格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发现疫情迅速及时有效控制处理。安徽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省财政紧急拨出防治经费1000万元。安徽

推进太湖流域节水型社会高标准建设的指导意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推进太湖流域节水型社会高标准建设的指导意见-概 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本文的主题以及背景情况。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引言 1.1 概述 目前全球资源紧张、人口增长迅速的背景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太湖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太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篇长文旨在研究和探讨如何推进太湖流域节水型社会的高标准建设,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通过加强节水意识的宣传和培养,推动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使太湖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可持续,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文章内容将围绕节水型社会的概念、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现状以及推进太湖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展开讨论。通过深入剖析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以期为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推动节水型社会的高标准建设。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和阐述上述主题,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展望未来的建议。本文旨在激发公众对于太湖流域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太湖流域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介绍推进太湖流域节水型社会高标准建设的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太湖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撰写目标,以及对读者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包括节水型社会的概念、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现状以及推进太湖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在节水型社会的概念部分,将解释什么是节水型社会,以及其核心理念和主要特征。在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现状部分,将对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包括水资源的供需情况、水质状况以及水环境问题等方面。在推进太湖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部分,将阐述为何需要推进太湖流域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其对于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