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

公元前 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 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经纬线

现代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点,今天我们的第一堂课的内容就是——从地图看世界。

(新课教授)有哪个同学还记得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球形状?

-------“天圆地方”

而古代的西亚人则认为世界是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当然,我们今天都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事实上,人类对世界的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尤其是我们中国,到了清政府后期,由于闭关锁国,英国人的鸦片和大炮奔向中国的时候,高高在上的皇帝连人家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知道。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当时的清朝皇帝缺少什么东西,使得他对世界一无所知?

——地图

对,而且应该是一张精确的地图。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人类经过了几千年、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

(学生活动)下面,请大家来找一找,人类对世界、对地图的漫长探索过程。(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1、公元前550年前后,古希腊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

(1)把世界想象为一个扁平的圆盘。

(2)对地中海四周海陆轮廓的描绘大体上是正确的。

2、公元前168年,中国的帛地图

3、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

4、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

——首次展示大地不是一个平面,并且使用了经纬线。

5、12世纪,西亚学者伊德里斯绘制的世界地图

(学生思考)结合书上的“读与思”展开。

6、15世纪,中国的郑和7次下西洋

7、16世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最终证明人类脚下的大地是一个“地球”。

8、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提问)到目前为止,地图有哪些种类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生答)略。

(学生活动)结合“大家谈”展开。

(穿插小故事)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5艘海船,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码头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然后沿着巴西东海岸南下,开进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天公不作美,船队在这里碰上了坏天气,被暴风雪围困整整达5个星期之久。

暴风雪过去了,太阳重新露面,船队继续前进。海峡越来越宽广,船队航行到被巴尔波称为“大南海”的大洋里。这里碧波浩淼,风平浪静,同前一阶段的航程相比,简直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麦哲伦给这片海洋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太平洋。

同自然界作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何况这次是跟浩瀚的大洋打交道。船队在太平洋里继续航行98天还没有见到陆地。干渴、饥饿、疾病同时向航海者进攻,船上的老鼠和皮革都成了他们渴望的食品。

离开塞维利亚码头2年6个月以后,麦哲伦的船队终于来到了太平洋上的第一片陆地,这就是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当地居民的一次恶战中死去了,随从他的幸存者们,驾驶着剩下的唯一的一艘船只,继续西行,循着葡萄牙人已经开辟的航路,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了西班牙。这时候,已经是他们出航的第三个年头了。他们出发时是5只船,265名水手,回来时,只剩下1条船、18名幸存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征服自然界,需要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尽管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是由于利欲的驱使,进行了冒险的航行。然而,人们正是经历了这些实践,才真正认识了大地原来是圆球,天并无“涯”,海也无“角”。麦哲伦的继承者们得到了一件表彰他们的礼物地球仪。

郑和下西洋

提起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大家就会想到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郑和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这为他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不必说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仅从1433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就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86年。就航海规模来说也是欧洲远航规模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船数多(每次大小船只均在200多艘以上)、人数多(每次2.7~2.8万人)、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次数多(前后七次)到达范围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而且船只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只总长130米,宽50米,排水量为2.5万吨。

(复习旧课)略。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地图的发展过程和地图的种类,那么地图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教授)讲到地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平面图的知识点。

(学生练习)让学生做填充图册P2的题目。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方向:八个

一张正规的平面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比例尺、图例和指向标。当然,这也是地图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地图册。

(练一练)结合书后的“活动区”展开。

(提问)地图对人类生活有什么作用?

1、古埃及

2、发现事物的空间联系

3、日常生活的好帮手

4、防洪抗灾

(学生活动)举例展开。

(总结新课)板书

(巩固新课)练习。

第二课世界的划分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大陆、岛屿和大洲的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分布地区和特征;

天然界限和非天然界限;大洲的划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世界的情感。

(2)通过对大洲之间界限划分的学习及一些人工运河的开凿,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历史的悠久和人民智慧的伟大。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大洲之间界限的划分

难点:天然界限和非天然界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1、叙述有关大洲和大洋名称由来的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2、指导学生看图,会辨认各大洲和各大洋的外形特征,知道各大洲的名称和英文对照。

3、指导学生看图,知道大洲之间的天然分界限和非天然分界限。

【主要单词】

亚洲 Asia

欧洲 Europe

非洲 Africa

北美洲 North America

南美洲 South America

大洋洲 Oceania

南极洲 Antarctica

太平洋 Pacific Ocean

大西洋 Atlantic Ocean

北冰洋 Arctic Ocean

印度洋 Indian Ocean

【板书设计】

§1 大洲和大洋

一、大洲(29%)

1、概念大陆:面积广大、完整的陆地

岛屿:散布(海洋、河流或湖泊)的小块陆地

大洲:大陆+附属岛屿

2、名称亚洲

欧洲

非洲

南美洲

北美洲

大洋州

南极洲

3、分界线

(1)天然界限:海峡、山脉、河流

(2)非天然界限:运河

4、划分

二、大洋——洋、海、海峡(71%)

太平洋

大西洋

北冰洋

印度洋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挂图、地图册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略。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世界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和特征。

(提问)地球表面海洋多还是大陆多?

——海洋多。

陆地 29% 海三陆七

海洋 71%

(师)这样看来,我们不应该叫“地球”,应该把它称为“水球”,那为什么当初人类给它取名叫“地球”呢?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知道,除了陆地还有海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类所居住的大陆,那么什么样的地方叫做“大陆”呢?——面积广大的陆地

如:大洋州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和起来,称为“大洲”,整个世界共分为七个大洲,它们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和南极洲。

(学生活动)比较各个大洲面积的大小并进行排列。

(学生看图)看图(地图册P7~8)

1、辨认各大洲的形状

2、各个大洲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区?

3、哪几个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

——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4、哪几个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南美、大洋州、南极洲

5、东半球有哪些大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州

6、西半球有哪些大洲?南美洲、北美洲

7、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南美洲、非洲

(学生活动)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限问题。同学们找一下,哪两个大洲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亚洲和欧洲,他们成为地球上一块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提问)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分界限在哪里?

南美洲和北美洲?

亚洲和欧洲?

(生答)略。

(找一找)在这些分界线当中,有一些是天然存在的,有一些是人类后来人工挖掘的。你知道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非天然的界限?

(学生活动)略。

(过渡)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又将大洲划分为若干区域。

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

非洲:北非、南非、东非、中非、西非

欧洲:中欧、南欧、北欧、西欧、东欧

美洲:北美地区、拉丁美洲

(练一练)做填充图册P7的作业五

(学生阅读)结合书上的“知识窗”进行。

(过渡)地球上的大洋主要有四个,他们分别是……

洋: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长水道,如:台湾海峡

(比一比)四大洋中哪一个面积最大,弄清一个最小?

(生答)略。

(介绍)

1、太平洋:面积最大,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经白令海峡和北冰

洋相通。深度最大,海洋资源丰富。

2、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之间,北连北

冰洋。轮廓形状:呈“S”形。

3、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

4、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被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洲所包围。面积最小。冰盖面积

约占2/3,动物以白熊著名。

总结:三分陆地七大洲,大多集中北半球

七分海洋四大洋,洋面宽广南半球

大陆漂移成七洲,四洋遍布全地球

作业:填充图册P5~6

【板书设计】

§2 国家和地区

一、国家

1、根本特征:拥有主权

2、主要职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抵御外敌入侵

3、历史发展:非洲

4、类型:袖珍小国(面积)梵帝冈

狭长型国家(形状)智利

紧凑型国家(形状)波兰

分散性国家(形状)马来西亚

岛国(海陆位置)印度尼西亚

临海国家(海陆位置)尼日利亚

内陆国家(海陆位置)哈萨克斯坦

5、中国

二、地区

1、概念:

2、举例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略。

(导入)当我们了解了大洲和大洋之后,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存在于大洲上的国家和地区。(看一看)我们来看“国”和“家”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条件可以称为“国家”,

而其他的地方只能称为“地区”,到底地区和国家相比,缺少了什么条件?反之,国家又比“地区”多了什么条件?你知道吗?

(生答)略。

1、领土

2、居民三个条件都具备,则可以

3、主权(最根本的特征)称为国家

若他不具备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则这些区域称为“地区”,如“格陵兰岛”。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答)略。

(读一读,想一想)一个国家的主权体现在什么方面呢?这主要就是涉及到国家的职能问题。一个独立的国家应该有哪些独立的职能呢?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抵御外敌)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相应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略。

(过渡)下面,就国家而言,我们再来把他们分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国家也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照拥有主权的多少

(1)独立国家

(2)殖民地

2、面积

(1)袖珍国

(2)大国

3、宗教

4、形状

(1)狭长

(2)紧凑

(3)分散

5、海陆位置

(1)岛国

(2)内陆

(3)临海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思考)那么,这么多的国家,应该怎样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的国际社会一般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内容简介)略。

(巩固练习)略。

第三课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

【建议讨论的问题】

·如何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如何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和人为改造之间的关系?

·如何激励学生查找资料和表述资料?

·如何将乡土资源和课本教材结合在一起?

【案例描述】

历史老师的挑战

新学期又到了,仔细翻看着拿到的课书,汤老师遇到了新的难题。似乎历史的痕迹太少,而地理的专业性太强,这对一名历史专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该如何上好这一堂课呢?汤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思索着……

学生的准备

学生们也在为上好这节课而忙碌着……

视觉的冲击

上课的铃声响起,汤老师走进了熟悉的课堂,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先前的紧张和不安顿时消失了……

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汤老师放了一组事先准备好的资料片段:这里有黄土高原的窑洞、北美洲因纽特人的雪屋,有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哈尔滨的雪地,有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有南极洲的企鹅、可爱的大熊猫、澳大利亚的袋鼠……

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教室里有了一些小小的骚动。但伴随着屏幕上问题的出现,教室里又恢复了宁静。

“你看到了什么?”

“雪山、沙漠、大江……”,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

“高原、盆地形容的是什么?”

“热带雨林地区的温度如何?而雪地里的气温呢?”

“黄土高原,顾名思义它的土壤类型属于黄土?那么,大家知道我们这里的土壤又属于什么呢?”

有了上一个学期的知识积累,学生们轻松的回答着。

这下又轮到汤老师出场了,她委婉地说道:“地形、气候和土壤都是自然环境的组成因素,当然除了这三个方面之外,还包括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

师生间的交流

接下来屏幕出现的是:五种地形的素描图和等高线图。

汤老师望着学生们,问到:“从图上看,人类主要聚居在哪些地方呢?”

“小河边。”

“比较空的地方。”

“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

“海拔较低的地方。”

汤老师又问:“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呢?”

“离河近,取水方便,还可以到河里去捕鱼,如果旁边有农田的话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发生火灾,还可以紧急救火。”学生的回答虽有些稚嫩,却透出智慧的光芒。

“海拔高,比较冷。”

汤老师告诉大家,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空气稀薄,很少有人在那里居住。

“那么,沙漠地区比较热,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吗?”

“不能。”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因为沙漠地区的气温太高,人类不能适应,而且沙漠地区下雨的时间不多,比较干旱,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农业生产。”

“回答的太好了”,汤老师及时的给予了表扬。

问题还没有结束,汤老师又抛出了疑团:“既然干旱的沙漠地区不适合人类的大规模聚居,那么,能不能聚居在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呢?”

“老师,不行的。”显然,有同学很着急。“我知道,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

有很多毒蛇,还有食人蚁,太危险了。”

“那么什么地区最适合人类大规模聚居呢?”

“温带地区”……

又到汤老师做总结的时候了。她告诉学生: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土壤的好坏、地形的差异、河流的远近、流量的大小使地球上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特征,当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课堂在延伸

下面的活动我们按老规矩,分组进行。各组来介绍一下我们苏州的自然环境特征。

为了荣誉,各组的成员们都在做最后的准备……

“苏州西临太湖,北面是长江,东部离东海很近,此外还有阳澄湖、金鸡湖等湖泊。水文状况很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四季分明,气候温润……”

“第一组的介绍很不错”,汤老师评价着。

“苏州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仅3~5米,属平原地形。土壤为适宜水稻生长的肥沃的水稻土,这使苏州的农业比较发达……”

第二组也有所侧重的介绍了苏州的自然环境特征。

……演说还在继续……

展示你的实力

汤老师的问题又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而同时农田的面积减少了;经济发展了,厂房增多了,污染严重了,空气质量下降了;路多了,河少了,某些绿化被破坏了……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既促进了生产,也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破坏。那么,你认为,改造自然环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赞成利大于弊的举左手!”

“赞成弊大于利的举右手!”

“你的理由呢?”

同学们各执一词,全班迅速分为两个派别,各说各的理,气氛异常激烈。

一场小型的辩论会开场了……

【案例反馈】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适应。但是,学生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地理的专业性知识含量在逐渐提高,如何将

较为专业的知识点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如何将书本和现实结合起来,如何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是这节课努力的目标和成功的所在。

此外,这节课在选材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侧重于对乡土资源的利用。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入手来探讨苏州的自然环境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关于“改造自然环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则把理论和现实的碰撞带进了课堂,既是巩固知识点的良方,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利剑。

§2 人口的分布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教学设计】

1、充分利用地图资料,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使学生学会分析人口分布特点的原

因。

2、重点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3、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拓

展能力。

4、利用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

【教具准备】

地图册、自制幻灯片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启发式

【板书设计】

一、世界人口

1、分布特点

2、原因

(1)自然环境

(2)社会因素

3、稠密地区最稠密: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第二密集地区:西欧

第三密集地区:美国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周围

4、稀疏地区

二、中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不均衡

2、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线

(1)东南:

(2)西北:

【教学过程】

(复习)略。

(导入)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现在有多少人吗?

他们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人口的分布

(看一看)看书本P19图。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有的地方人很多,有的地方人很少

——还有的地方没有人定居

(提问)是什么地方啊?

——南极洲

所以,在今天的联合国国旗的世界地图上没有南极洲。(看图)

(看一看)颜色最深的有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略。

(提问)颜色深说明这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是稠密还是稀疏?(介绍,我们一般形容人口的分布特点可以用“稠密”和“稀疏”)

(讨论)你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略。

(过渡)说完了世界,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

(看一看)看地图册P16页,中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分布同样不均衡

(提问)哪些地区人口比较稠密?哪些地区人口分布比较稀疏?

——东南稠密,西北稀疏

以什么线为分界?

——漠河-腾冲线

(练一练)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展开。

(学生活动)略。

(讨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哪里?

(学生活动)略。

(总结)结合板书。

(巩固练习)见填充图册

第四课中国的国土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1)能说出我国陆地面积及其在世界的位次。

(2)能说出陆疆、大陆还岸线的长度及我国的陆上邻国和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能据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内海、半岛和岛屿以及濒临的海峡、边缘海。

(4)了解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丰富的优势。

(5)了解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力量不足,优质品种比重小的局限性。

(6)了解我国主要资源的种类及储量在世界上的排名。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领土辽阔和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介绍我国资源的优劣特点,形成一种正确的资源观,培养他们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观念。

3、能力目标:

(1)加强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2)通过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领土的组成、陆疆与陆上邻国、大陆海岸线与隔海相望的国家。自然资源的特

点。

难点:领土、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等的确切概念。举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1、继续创设环境,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结合书本的资源,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4、补充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辽阔的疆域】

【板书设计】

§1 辽阔的疆域

一、领土组成与陆地面积

1、领土的含义:

2、陆地面积

二、陆疆与陆上邻国

1、陆疆长度

2、邻国名称

三、大陆海岸线与隔海相望的国家

1、海岸线长度

2、主要半岛

3、主要岛屿

4、主要边缘海

5、主要海峡

四、领海、内海和经济专属区

1、领海

2、内海

3、专属经济区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略

(导入新课)结合上学期讲过的内容。

(新课教授)

一、讲清楚“领土”的概念,什么是领土,他包括哪些方面?

1、领陆

2、领海

3、领空

强调:而我国的领陆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

(看图)读图《中国行政区划》,找出我国陆疆的走向。

知道我国陆疆的长度是22000多千米。

(找一找)找出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要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相应的地理位置?(学生活动)略。

(看一看)我国的海岸线的起点和终点,知道我国的海岸线的长度是18000千米。(找一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哪些?

(学生活动)略。

(提问)从海陆位置上分类,我国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国家?

——临海国家

(找一找)我国的东南有哪些海?

我国有哪些岛屿?

(学生活动)略

(介绍)什么叫“内海”,什么叫“海峡”

(找一找)我国有哪些内海?有哪些海峡?

(概念介绍)

1、林海

2、经济专属区

知道我国的海域面积有约3000000平方公里。

(总结新课)板书。

(巩固)练一练。

【多种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启发式教学

【板书设计】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

1、总量多

2、种类齐全

二、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

1、优质资源比重偏小

2、人均占有量少

3、后备资源不足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略。

(导入新课)我国疆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那么是不是我国的资源也是如此广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克课时——多种自然资源。

(新课教授)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所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读一读)迅速通读全文,找一找本课到底讲到了哪些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优势在哪里?劣势又是什么?

(学生活动)略

总结:优势1、总量多

优势2、种类齐全

(辩一辩)为什么这么说呢?请你找出例子来说明?

材料:中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排位。

(提问)那么种类齐全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气候类型多样

2、矿藏资源种类繁多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 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再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公式:比例尺= (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1米=100厘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例如,1:10000 。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 地图范围 描述的内容 大 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常见图例—见P6) 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 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 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林场和渔村。 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聚落规模宏大,建筑林立,街道交通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等等条件优越。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 公元前 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 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经纬线 现代 )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历史与社会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到个人和社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生活离不开社会,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学会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自己。它是学好其他两课的关键。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情景教学法,利用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教学准备 一杯水、一张生活流程图。 §个人使用前的思考及改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一】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 思考: ○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 ○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期末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期末试卷(附答 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如果地图上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线,那么通常右边表示的方向是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2、在140000000的地图上,一厘米表示实地距离是 A、4千米 B、400千米 C、4000千米 D、40千米 3、某城市东门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的地区,这里是 A、文教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工业区 4、一般地图上表示河流、湖泊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红色 5、中国位于 A、亚洲东部 B、太平洋东岸 C、南半球 D、西半球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已在那里设立了 A、直辖市 B、省 C、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 7、有关东西两半球界线的划分,正确的是 A. 0°和180 °经线圈 B. 20 W和160°E经线圈 C. 20°E和160 W经线圈 D.赤道 &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阳光灿烂 B、雨过天晴 C、风和日丽 D、四季如春 9、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 A.海湾 B.海峡 C.内海 D.海洋 10、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大高原是 A、巴西高原 B、德干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1>下列气候类型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高山气候 D、季风气候 12、有关我国地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山区面积广大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13、我国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14、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的连线,正确的是 A、壮族——广东 B、维吾尔族——内蒙古 C、藏族——新疆 D、回族——宁夏 15、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界线是 A、秦岭一淮河一线 B、黑河一腾冲一线 C、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 D、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 16、那达慕”盛会反映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情 A、回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傣族 17、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哪个少数民族的俗语 A、傣族 B、哈尼族 C、土家族 D、苗族 18、在新疆的绿洲上居住的人们利用的一种灌溉设施是 A、坎儿井 B、建造大型水塔 C、开凿运河 D、都江堰水利工程 19、J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主要反映了气候的 A、复杂性 B、多样性 C、突变性 D、垂直差异性 20、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A、风力和降水 B、气温和气压 C、气温和降水 D、风力和气压 21、下列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意大利 D、中国 22、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 °N、75 W,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23、.................................................. 下列省级行政 区,属于西部地区的是 ................................. A、山西省 B、河南省 C、江西省 D、重庆市 24、........................................................ 关于哈 萨克牧民科学利用天山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分布在山谷间的牧场 B、春秋时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C、冬季主要在山麓地带 D、天山牧场可四季放牧” 25>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 ............... A、阿根廷 B、蒙古 C、澳大利亚 D、中国 26、下列平原中,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 1 /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叙述: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越平缓。 教 学 过 程 提问:当我们拿一张《张家界风景旅游区地图》,该如何安排两天的行程? 1、请在图上找到入口处?你准备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 2、请在图上找到住宿的宾馆,你准备晚上哪个宾馆住宿? 3、根据上述选择,确定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要游览景点的范围。 4、根据你所确定的范围,再合理安排具体的旅游景点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历史变迁图及其运用。 布置作业 练习册1----7题 板书设计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上) 第一单元复习 1、我的家在哪里 ①构成社区的要素: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 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②地图的三要素: A.方向:“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注出正北方向。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有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文 字式,数字式; 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计算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C.图例和注记; ③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多种多样的社区 ①社区的主要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见书P10 表格) ②社区的差异: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 ③社区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 2、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①常见地图:政区图、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海拔、坡度、线路)、旅游图、中国铁路干线图 第二单元复习 1、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而陆地只占据了29%。 2、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是欧亚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3、世界七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和在地图上的位置。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都在东半球,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在东西半球各一半。亚洲、欧洲、北美洲在北半球,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在南半球。非洲则刚好在南北半球一半。 4、明确洋与洲之间的位置。如被欧洲、北美洲、亚洲所包围的洋是北冰洋等。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的是北冰洋和南极洲。 5、掌握世界上的一些海峡名称及它们的位置、沟通的水域。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台湾海峡。 6、世界上洲与洲之间的分界线、洋与洋之间的分界线。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7、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之间。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亚洲)。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长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长的河是尼罗河(非洲)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 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 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 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 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 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掌握其特征)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所谓历史,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_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2018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全)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纲要 第一单元:人在社区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 二、社区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一、乡村聚落:村落,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种植业)、牧村(畜牧业)、林场(林业)和渔村(渔业)。 (1)村落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平原上的村落(密集、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条带状分布)

(2)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坡度往往与降水有关(平顶尖顶);墙壁厚度和窗子大小与气温(有时还会涉及风或风沙)有关;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如傣族竹楼等)。 二、城市聚落: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例如拥有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王府井-商业区,方庄小区-住宅区。 (1)造成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2)主要差异: 地区乡村城市 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小,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大,人文景观 建筑物矮,稀疏高,密集 公共设施类型少,数量不多,不够便利类型多,数量多,便利 人口数量少,密度小,从事农林牧渔数量多,密度大,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三、区域间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具体某特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贸易)、文化(文艺演出)、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教)等各个方面。(结合例子去记)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等高线地形图: ①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一个区域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 ④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 ⑤特点: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距相等。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A 山峰山脊山谷鞍部悬崖⑥口诀:山顶(山峰):闭合曲线,外低高,▲符号。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 《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标: -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

尤其是本课的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

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教案 [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所谓历史, 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 甚至也有歪曲、捏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 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 识别历史地图, 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 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 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 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 最终_其统治, 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 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 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 查阅书籍、杂志、网站, 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2020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2020 一、选择题(16分) 1、下列关于社区的叙述,不准确的有:( ) A、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 B、某些共同的看法 C、比较密切的交往 D、都生活在同一小区 2、社区认同感是指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人们,对该地区产生的一种休戚与共的心理,由此产生的对该地区的喜爱和依恋之情,下列四位参加“营建美好社区”的代表的发言,最能反映社区认同感的是( ) A、本区的住户都是高科技产业的从业人员 B、本区的居民都是一个部门的 C、本区的环境是全市各社区中的 D、本区的居民都以身为本社区的一分子而感到光荣 3、下列关于图例概念的表述,准确的是:( ) A、表示事物名称的文字和数字 B、依据指向标定方向 C、地图上所使用全部地图符号及说明 D、表示图上距离缩小的水准 4、下列关于比例尺的叙述,准确的有:( ) ①根据比例尺,在图上能够算出两点的实际距离 ②比例尺通常可用线段式、文字式和数字式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比图上距离缩小的水准 ④同样的地图,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5、有一幅地图,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其数字比例尺是:( ) A、1:5 B、1:500 C、1:500 000 D、1:5 000 6、在比例尺为1:5000 000的地图上,图上一厘米代表是距离为:( ) A、50千米 B、0.2千米 C、200千米 D、5千米 7、在表示某一地区的四幅图中,当图幅大小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 A、1:5 000 000 B、1:500 000 C、1:50 000 D、1:50 000 000 8、下列属于自然社区的有:( ) ①农村②生活小区③城镇④农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如果地图上即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线。确定方向通常是用( ) A、一般定向法 B、指向标定向法 C、经纬网定向法 D、不能确定 10、如果你和父母要从杭州到北京去旅游,你将准备下列哪几幅地图:( )(答案不) ①中国交通图②北京旅游图③中国地形图④、世界政区图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1、早晨,我们迎着太阳来学校,有微风吹来,令你的红领巾飘向你的左手边。你认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册 《丝路明珠》教学设计 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张军艳 一.课标分析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人地和谐发展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丝路明珠》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五课《干旱的宝地》中的一个典型地区。本课着重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 三.学生分析 1.年龄特点:中学生阶段的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感性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认知能力较小学有所提高。 2.知识基础: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对新疆的特产及歌舞有

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身处岭南,课本描述的新疆等干旱地区自然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难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直观感知。教学时可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着手,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图文及影像资料,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区域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景观图等资料描述干旱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2)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学习干旱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运用归纳、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新疆这一干旱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2)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树立起珍惜保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