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细胞注射对II型糖尿病的治疗与改善作用

干细胞注射对II型糖尿病的治疗与改善作用

干细胞注射对II型糖尿病的治疗与改善作用
干细胞注射对II型糖尿病的治疗与改善作用

干细胞具有很强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化细胞。它们在特定的微环境条件下,能够分化成多功能细胞而不产生排斥反应。

伴随着人类对干细胞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干细胞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阻碍了糖尿病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终生药物甚至每日注射胰岛素的残酷事实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为治疗2型糖尿病做出不懈的努力。

从胰腺器官移植到胰岛组织移植再到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移植,反复的努力导致了两个主要问题——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阻碍了该移植技术有效干预2型糖尿病并有利于患者的普及。

干细胞四大优点加快了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飞速发展,使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令人鼓舞。干细胞具有许多优点:

1、干细胞来源丰富,细胞活性强;

2、干细胞免疫成分的来源相对较低;

3、干细胞不会发生疾病传播;

4、脐带血含有各种各样的干细胞;

相比之下,脐带血富含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更是原始的干细胞。此外,脐带血中也富含抑制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较弱,回输后受体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低于骨髓。

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三大机制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β细胞分泌缺陷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所致。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是:

1、诱导胰腺干细胞,,使其分化为胰岛的β细胞,防止β细胞功能下降,增加β细胞的数量,并最大化营救和恢复胰岛功能;

2、改善胰岛微环境,促进胰岛细胞再生;

3、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副反应。

采用干细胞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明显改善。有4例在回输后3个月内停止口服药物干预,有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从高水平提高到理想水平而不增加药物剂量,有3例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不增加药物剂量的水平。

通过治疗可以看到干细胞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恢复和血糖控制有一定作用。由于干细胞的具有自我复制、增殖能力、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分泌生长因子的诸多优势,相信随着干细胞治疗的深入,干细胞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愈加广阔。

温馨提示:

2型糖尿病患者的食谱:早饭蛋白质居多,主食一两,主要选择馒头、米饭或花卷,同时配以半斤牛奶和一斤鸡蛋。中晚餐以蔬菜为主,蔬菜可吃1斤,其中主食以干食为主,首选馒头、米饭等,尽量不要喝粥,主食控制在2-3两,可加1两瘦肉、虾仁或豆制品。

干细胞注射对II型糖尿病的治疗与改善作用

干细胞具有很强自我复制能力的分化细胞。它们在特定的微环境条件下,能够分化成多功能细胞而不产生排斥反应。 伴随着人类对干细胞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干细胞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阻碍了糖尿病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终生药物甚至每日注射胰岛素的残酷事实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为治疗2型糖尿病做出不懈的努力。 从胰腺器官移植到胰岛组织移植再到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移植,反复的努力导致了两个主要问题——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阻碍了该移植技术有效干预2型糖尿病并有利于患者的普及。 干细胞四大优点加快了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飞速发展,使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令人鼓舞。干细胞具有许多优点: 1、干细胞来源丰富,细胞活性强; 2、干细胞免疫成分的来源相对较低; 3、干细胞不会发生疾病传播; 4、脐带血含有各种各样的干细胞;

相比之下,脐带血富含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更是原始的干细胞。此外,脐带血中也富含抑制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较弱,回输后受体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低于骨髓。 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三大机制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或β细胞分泌缺陷导致胰岛素相对缺乏所致。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是: 1、诱导胰腺干细胞,,使其分化为胰岛的β细胞,防止β细胞功能下降,增加β细胞的数量,并最大化营救和恢复胰岛功能; 2、改善胰岛微环境,促进胰岛细胞再生; 3、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副反应。 采用干细胞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明显改善。有4例在回输后3个月内停止口服药物干预,有5例患者的血糖控制从高水平提高到理想水平而不增加药物剂量,有3例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不增加药物剂量的水平。 通过治疗可以看到干细胞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恢复和血糖控制有一定作用。由于干细胞的具有自我复制、增殖能力、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分泌生长因子的诸多优势,相信随着干细胞治疗的深入,干细胞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前景将会愈加广阔。

干细胞与糖尿病

许多糖友对于日复一日的血糖监测、吃药打针感到厌烦和痛苦。尤其是家里有糖宝宝的家长们,那一针一针,简直都像扎在自己的心头一般痛。人们忍不住就想大喊:什么时候科技能进步?什么时候糖尿病能治愈? 糖尿病引起哪些并发症? 1.心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糖尿病人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7倍。 2.脑血栓 糖尿病人脑血栓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的12倍。 3.糖尿病性肠病 糖尿病性肠病是其中晚期主要并发症之一。 4.白内障 在白内障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约占30%。 5.难以控制的肺结核

据有关资料统计,糖尿病病人并发肺结核者占肺结核患者的10%~15%,比正常人高出3-5倍。 6.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肾脏内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一般发生于患糖尿病5~15年之后。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常无任何肾病症状,一旦出现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说明患者已有持续性蛋白尿,其肾脏内的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厚,此时的糖尿病性肾病已进入中、晚期,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三五年后将发展成肾衰。 7.性功能障碍 糖尿病患者通常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阴茎动脉管腔变窄,供血量减少而造成勃起不坚或勃起难以持久,形成阳痿。据统计,男性糖尿病患者中伴发阳痿者高达50%以上,女性患者约50%有性欲减退现象。 8.糖尿病骨病 糖尿病患者成骨细胞的合成及分泌功能严重受损,临床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 9.膀胱病 糖尿病人持续的高血糖可损害盆神经的感觉传入纤维以及支配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使膀胱感觉缺损和逼尿肌张力下降,表现为尿意降低、膀胱容量增大、排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 10.感染 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抵抗力削弱,白细胞的防御和吞噬功能降低,高血糖又有利于致病菌繁殖,故处于体表的皮肤粘膜及与外界相通的组织器官,易发生感染。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原理 研究发现,当身体某处出现问题,80%的干细胞都会向该处聚集,完成修复功能。基本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版)》解读 近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发布《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版)》。为此,我们请该共识编写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田慧教授进行解读。 1血糖拥有记忆,越早治疗越好 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的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控制在6.6%,其中20%的老年患者(糖尿病病程50余年)无糖尿病并发症。 可见,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和医疗保健条件,对老年患者血糖控制有促进作用。但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均不高,血糖总体控制水平不理想。 在中老年(年龄>45岁)人群的两项全国多省市糖尿病患者调查中,以HbA1c <6.5%为标准,血糖控制达标率分别为20.3%(2009年)和16.8%(2010年)。同时,不同区域差别较大,最低的达标率仅为8.6%。在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中,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管理是重要的理念工程。 来自英国、丹麦、日本的多项研究提示我们,早期强化血糖控制可获得“代谢记忆”,即在糖尿病早期给予良好血糖控制是患者后期获益的基石,对糖尿病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结局。 2糖尿病如何早治疗? 简单来说,早治疗包括:尽早开始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TLC),及时启动降血糖药物治疗和适时开始胰岛素治疗。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好处 我国的大庆研究、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和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DPP)均显示:

单纯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TLC)可以使糖尿病发病率减少40%~58%,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吡格列酮类药物干预,可分别降低糖尿病发病率77%、88%和54%,疗效略优于单纯TLC。 ▲ 胰岛素的使用时机 联合2~3种以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HbA1c>7.0%,可以开始胰岛素治疗,推荐首选基础胰岛素治疗。 但对饮食控制差、肥胖、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不低的患者,不宜过早应用胰岛素,需先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并加强有减轻体重作用的降糖药应用。 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尽早管理伴存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3个性化方案制定须5方面评估 在我国,老年人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依从性高于中青年患者,因此只要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状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只通过血糖评估还不够 在临床上,患者甚至部分医生对于糖尿病评估方法的认识,仅局限于定期测血糖。其实,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老年糖尿病个性化治疗方案,需要从以下5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包括总体水平(HbA1c是最好的指标),实际血糖波动情况(幅度大小和影响因素),血糖变化的特点(空腹还是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短期还是长期高血糖),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和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等。 ●了解患者自身糖调节能力,结合病程、血糖变化情况,了解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程度,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降糖药。

浅谈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浅谈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 当今对糖尿病的治疗提倡综合治疗方式: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教育、药物治疗及自我血糖监测五大基本治疗原则,又称为“五驾马车”。只有坚持上述的治疗方式,该疾病才能得以理想的控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至今仍然不能彻底根治,只有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才能把它控制住。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提出,现代糖尿病治疗的五大基本原则是: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教育、药物治疗和自我血糖监测。有人将这五项治疗措施比喻为“五驾马车”。 (1)饮食治疗是综合治疗的基础,对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都十分重要。任何再好的治疗措施,如果离开了科学的饮食,都不会获得满意的疗效。我们在临床中发现,一些病人得病前吃饭很随便,毫不在意,一旦被诊断患了糖尿病,就什么都不敢吃了。每顿只以一些所谓的低糖食品如豆面、莜面、杂面、燕麦等充饥,希望以此种方法来控制血糖。其实这些食物的含糖量都在60%~70%左右,只是难以消化吸收,长时间大量进食这些食品易导致病人的营养不良,使患者日渐疲乏、消瘦、机体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胰岛功能的的恢复。还有的病人得病以后仍然暴饮暴食,这样致病的原因没有去除,治疗自然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科学合理的饮食能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对于空腹及餐后血浆胰岛素不低的轻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疗法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总的饮食治疗原则是平衡膳食,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要全面,比例要适当,数量要充足,使患者比较乐意接受。又要提供足够的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及生活劳动的需要,还要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要求食用低盐、低热能和低脂肪食物,限制淀粉的摄入量,可将主食由大米、白面改为适当搭配吃些粗粮,例如荞麦、玉米、小米等。早上应进食营养充足的食物,如可吃一个鸡蛋,一杯牛奶,1/2~1个馒头加点凉拌菜就可以了。中午吃饱,指的是中午的食量可以稍大,营养更丰富一些。一些肉类食物宜放在中午食用。晚饭吃少,一方面总量要少,另一方面要清淡。每顿进餐量不宜过大,可吃八成饱,以到下次进餐不感到十分饥饿为度。若中间感到饥饿,可在中间适当加餐。这样可以避免一次大量进食后,血糖明显升高,减少对病人的危害,亦不宜食用直接加糖的食品,以防血糖过快升高。最新科研发现,碳水化合物含量完全相同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血糖反应是不同的。同样食用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两小时后,他们的血糖生成指数(GI)。有“质”的区别,认为GI低于55的为适合糖尿病病人和希望控制血糖者的健康饮食,而GI超过70的食物不仅不适于糖尿病病人和糖耐量异常者食用,也不适用于希望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试验结果

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预计2030年,世界糖尿病发病人数将达到40亿。 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破坏所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是1型糖尿病(TIDM)的主要发病机制。而2型糖尿病(T2DM)则与胰岛素抵抗或进行性的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有关。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无法针对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 基于这一现状,各国学者们开始致力于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向机体补充新的具有正常分泌功能的胰岛细胞,重建患者体内的胰岛功能。1980年Largiader等人首次报道同种异体胰岛移植成功,但是供体来源的缺乏以及免疫抑制剂的终身服用,均限制了胰岛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促使研究者们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干细胞移植技术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为彻底治愈糖尿病带来了希望。 干细胞是一群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以及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重建胰岛功能的最佳种子。目前,已确定的可分化为胰岛细胞的干细胞类型主要有:胚胎干细胞(ESCs)、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等。

干细胞治疗T1DM的临床试验: 2007年Voharelli等1报道了首个使用AHSCT方案治疗T1DM的临床试验获得初步成功,该研究组2009年进一步报道了该临床试验扩大随访后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新诊断的T1DM患者通过AHSCT方案可以重建内源性胰岛素泌,诱导大部分患者脱离胰岛素治疗。 2008年8月,Voharelli等在美国芝加哥起草了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AHSCT临床研究方案,以进一步证实AHSCT的“免疫重建”效应,这项研究已于2009年正式启动。2012年Li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2014年DAddio等研究中65例新发T1DM患者经AHSCT方案治疗后6个月,59%的患者停用胰岛素,随访48个月后仍有32%的患者维持不用胰岛素,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血糖代谢状态和胰岛B细胞功能显著改善。

干细胞策略与糖尿病彻底性治疗

干细胞策略与糖尿病彻底性治疗 段连宁副教授 干细胞 ?未分化成熟 ?自我更新 ?不断增殖 ?分化为一种或多种不同类型细胞潜能 干细胞概念 –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cell) ?完整个体潜能 –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cell) ?一种器官的多种组织潜能 –专能干细胞(multipotent cell) ?某一类型细胞潜能(造血干细胞-红系、粒系等)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早期胚胎来源,可分化为胎儿和各种类型组织 –体细胞(somatic cell) ?除卵子和精子外的细胞 –体细胞核转移(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成人组织干细胞(adult stem cell) ?存在于各种组织中,自我更新、分化专能和多能 干细胞大事记 ?1967年华盛顿大学托马斯《新英格兰杂志》说骨髓移植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1967年Lacy从胰腺分离胰岛细胞并体外培养成功; ?1992年纽约世界第一家生命银行-脐血库; ?1997年Wilnut采用核移植技术克隆绵羊“多莉”; ?1998年威斯康星大学《科学》人胚胎干细胞可以体外生长和培养(美国当年10大科技新闻之一); ?1999年美国小鼠肌肉组织成体干细胞横向分化为血液细胞; ?2000年日本“千年世纪工程”一年就投资干细胞108亿日元; ?2001年英国议会允许克隆人类早期胚胎研究用; ?2001年曹谊林用干细胞在兔耳上培育出人耳; ?2001年布什总统转变态度宣布有限投资干细胞研究; ?2001年中国首家自体脐血库在天津成立 ?2001年中山大学陈系古利用体细胞合转移技术,获得100多个人类克隆早期胚胎;?2001年开始确立干细胞研究为国家重点课题;

浅谈糖尿病饮食治疗

浅谈糖尿病饮食治疗 发表时间:2012-02-02T16:44:12.68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霞丁淑贞侯庆喜 [导读]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 王霞丁淑贞侯庆喜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人民医院山东济南 250400)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89-02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如果治疗不及时,饮食不注意,得不到控制,就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病情逐渐发展变化,严重时常危机病人生命。本人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注意到,饮食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对控制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较为重要,笔者在此谈一下自己的浅见。糖尿病饮食是平衡膳食,是治疗的基础,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必须长期坚持。 饮食治疗的目的是平衡膳食,保护胰岛功能,降低血糖和血脂;减肥,保持理想体重;控制病情的发展,延缓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机体的症状,使其达到健康水平;配合药物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饮食治疗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包括: 1.控制热能供给。以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一般为20-25千卡/公斤体重/日;肥胖或超重的病人应控制热能摄入和增加热能消耗,逐步减轻体重。 2.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一般人为1.0~1.5克/公斤体重/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及存在感染时为1.5~2.0克/公斤体重/日;儿童糖尿病为2.0~3.0克/公斤体重/日;合并肾功能不良者,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一般为0.5~0.8克克/公斤体重/日。动物蛋白不低于蛋白质总量的33%,并补充一定量豆类蛋白。 3.适当降低脂肪供给量。按每天每公斤体重0.7~1.0克。烹调采用植物油,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时应每日胆固醇摄入量为200毫克。 4.严格控制摄入糖类的质量。宜选用复杂糖类含量高的食物如:荞麦面、莜麦面、二合面(玉米面和黄豆面)、三合面(玉米面、黄豆面和白面)等;严格限制蜂蜜、蔗糖、麦芽糖、果糖等纯糖制品;甜点心、高糖分水果等尽量不食用;可用甜叶菊、木糖醇、阿斯巴糖等甜味剂代替蔗糖;食用水果,在空腹时为宜,并应酌减主食。 5.维持适宜血糖。血糖过高可增加胰岛负担;过低易引起脂肪过度分解导致酮症酸中毒;适度高糖类饮食可改善糖耐量,也不增加胰岛素供给,还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6.维生素、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尤其是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维生素A等,应注意补充。每天食盐量不超过5克;适当增加钾、镁、钙、铬、锌等元素补充。 7.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有降低血糖和改善糖耐量的作用,并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防止便秘等作用,太多可影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吸收;一般每1000千卡热能补充12~28克膳食纤维。 8.餐次分配比例。全天膳食分配可按1/5、2/5、2/5,1/3、1/3、1/3和1/7、2/7、2/7、2/7的比例。糖尿病饮食热能餐次分配比例特别重要,通常结合饮食习惯、血糖尿糖升高时间、服用降糖药、尤其是注射胰岛素时间及病情是否稳定等因素,来确定其分配比例。尽可能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防止1次进食量过多加重胰岛负担,或1次进食量过少,发生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 9.糖尿病饮食是称重治疗饮食,对主食、副食、蔬菜、和烹调油,均应称重后烹调;采用食物交换法控制饮食,坚持终身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中经常存在以下一些误区。例如,很多患者普遍会认为“吃多了加药就行”。事实上,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在加重了胰岛负担的同时,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可能,非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还有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就该不吃甜的食物,咸面包、咸饼干以及市场上大量糖尿病专用甜味剂食品不含糖,饥饿时可以用它们充饥,不需控制。而事实上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因此,这类食品的摄入量必须计算进总热量内。 综上所述,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糖尿病的发病也随之攀升。患者如果不注意控制饮食,或者是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将不利于控制病情。因此,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最重要的。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

老年糖尿病健康管理 1.老年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的缺陷而导致慢性血葡萄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将老年糖尿病定义为指年龄>60岁的糖尿病患者(西方>65岁),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久病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如眼、肾、神经、血管等慢性进行性病变。每年因糖尿病死亡300万以上,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3大杀手。 2.我国老年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是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群是糖尿病高发人群。2008年和2010年糖尿病筛查显示,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0.40%和22.86%,较2002年(6.80%)分别增长13.60%和16.06%,约为0.38亿和0.41亿,占糖尿病总人数的2/5。老年糖尿病发病率高且多为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总体趋势为: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但无显著性别差异。 3.老年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95%以上)为2型糖尿病,其发病与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在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环境因素为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 发病的两个环节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

一、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老年人膳食结构的变化,纤维素摄入减少,相对的脂类食物增多,高热量低消耗易形成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易导致胰岛素抵抗性增加。 二、β细胞功能缺陷:①老年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原比例增多(其活性只有胰岛素的1/10),相对的胰岛素分泌量就减少。②胰岛β细胞受葡萄糖刺激后释放胰岛素较为迟缓,表现为OGTT试验的餐后血糖高 4.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一、患病率高,50岁以上约3-5倍于总人口的患病率,60-70岁为患病高峰。 二、病情轻者,起病隐匿,烦渴、多饮、多尿、消瘦的典型糖尿病症状不明显,易漏诊;老年患者症状轻的原因①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较年轻人低,不易出现口渴多饮;②老年人常伴有肾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老年人肾糖阈较年轻人高,血糖轻度增高时不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一般认为,老年人空腹血糖超过12~13mmol/L时才会出现多尿,故尿糖检查仅供参考。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疲乏、无力、轻度口渴、尿频、多汗、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表现,若临床上出现2种以上症状,应检测血糖以尽早了解糖代谢情况。 四、老年患者,不论血糖高、低,更容易出现嗜睡、晕厥、昏迷、躁动或精神错乱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 目前,干细胞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有了新的研究进展。用胰岛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比以往很多传统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①能够获得大量胰岛B细胞的最佳种子细胞,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能极大的解决胰岛细胞来源不足的问题; ②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能够对血糖的生理性起到调节作用; ③用自身干细胞分化的胰岛干细胞,可降低免疫排斥,而且不受应用胚胎干细胞的社会伦理方面的制约; ④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多种类型的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诱导分化为B细胞成为现实。 2.在治疗肾病中,目前认为,骨髓来源细胞参与各种肾细胞的修复,包括肾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细胞和小管细胞。 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间充质干细胞有哪些优势? (1)作为成体干细胞,MSCs与胚胎干细胞相比,它规避了人类的伦理问题。 (2)MSCs只少量表达MHC-I型分子,极少表达或不表达MHC-II型或T细胞共刺激分子。间充质干细胞的低免疫原性,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系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能够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抑制T 细胞增殖,是一类免疫特许细胞。

(3)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且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展现了在细胞替代治疗中的良好应用前景,也期待成为构建肾脏修复的种子细胞。 (4)应用原位杂交法测MSCs端粒酶活性,细胞呈阳性反应,但强度弱于作为对照的大肠癌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说明MSCs较幼稚,生命周期长,不具有恶性肿瘤的无限增殖能力,作为移植细胞有安全保障。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为人类治疗糖尿病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糖尿病人又多了一线希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能够治疗更多的疾病。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中医治疗糖尿病

浅谈中医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 种综合病症。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发生紊乱。中医糖尿病,强调扬长避短选 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 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故中医治疗糖尿病 尤其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二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 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一型糖尿病)中 药降糖可能不适合,因为该类患者自身不能或只可产生少量胰岛素,需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 胰岛素治疗则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1]。 1 控制饮食中医 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出不少防治糖尿病的药膳验方。如 用猪胰子一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九克,每日两次。 及三豆饮,用绿豆一百克、黑豆五十克、赤小豆五十克,煎汤服用。或苦瓜炒肉,鲜苦瓜一百克、瘦猪肉五十克,武火炒后食用等。 2 配合适当运 动《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 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 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2]。说明适当运 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医学的认识完全一致。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及强度,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 斯科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时间太长会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

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 调摄情志糖尿病的发生和与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有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3]。 4 中药治 疗传统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著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现时治疗糖尿病已将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包含在内,做到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在临床治疗上,对初诊患者首先会告知他们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方法,并要求他们饮食控制一至两个月,及配合运动疗法。若血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药治疗。临床一般将患者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三型分型论治:①阴虚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

2017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2017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糖尿病足是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花费巨大。因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组织全国糖尿病足相关专家起草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糖尿病足及高危足的概念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高危足:糖尿病患者未出现足溃疡但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不管是否存在足畸形或周围动脉病变或足溃疡史或截肢(趾)史。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到诊断。 1. 10g尼龙丝检查法 该方法是较为简便的感觉神经检测方法,要具备一根特制的尼龙丝(其弯曲45°能够产生10g的压力)。 2. 震动觉 该检查是对深部组织感觉的半定量检查。

3. 踝反射、痛觉、温度觉 这3种检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4. 神经传导速度(NCV) 过去被认为是DPN诊断的“金标准”,通常认为有两项或以上NCV减慢者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考虑存在DPN。 血管病变检查 1. 体检 通过触诊,扪及股、腘、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了解下肢血管病变;通过Buerger 试验了解下肢缺血情况。 2. 皮肤温度检查 红外线皮肤温度检查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估局部血供的方法,最好采用温度差判断肢体血供。 3. 踝肱指数(ABI) ABI反映的是肢体的血运状况,正常值为0.9~1.3,0. 71~0.89为轻度缺血,0.5~0.7为中度缺血,<0.5为重度缺血,重度缺血的患者容易发生下肢(趾)坏疽。 4.经皮氧分压(TcPO2) 正常人足背TcPO2>40mmHg;如<30mmHg提示周围血液供应不足,足部易发生溃疡,或已有的溃疡难以愈合;如TcP O2<20mmHg,足溃疡几乎没有愈合的可能。 5.血管影像检查 包括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适用于血管病变大范围筛查。CTA和MRA可以

干细胞疗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用

干细胞疗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用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疾病,其本身不一定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但其并发症高达100多种,严重时会造成致命伤害。 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尤其是长期血糖增高或是血糖不稳定的患者,很可能提前出现更多的并发症。 糖尿病为何会发生并发症? 当前公众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有所提升,但对其危害性还认识不足。糖尿病的并发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包括酮症酸中毒、严重低血糖、高渗昏迷等。一旦发生急性并发症,患者需即刻就医。对急性并发症进行早诊断能避免死亡风险。但如果患者伴有多器官损害,会直接影响其生存预后。 慢性并发症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由大血管或微血管病变引发,前者包括心脑血管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以节段性病变为特点,因此往往需要置入多个支架。 微血管病变一般有3种,第1种是视网膜病变。在早期的眼底微血管瘤阶段,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通过免散瞳眼底照相即可发现。当出现视力下降后再去筛查,这时往往已有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要重视眼病的早诊断、早筛查。 第2种微血管并发症是肾脏病变。可通过检测尿液的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与肌酐的比值进行早筛查,再通过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判断肾脏损害到了哪一期。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是肾病损害的最后阶段,需透析治疗。

第3种是神经病变。包括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病变以及中枢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心率减慢、心律失常、膀胱病变、胃肠功能障碍、脑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等。 慢性高血糖最容易诱发并发症? 对慢性高血糖患者来说,持续性的血糖升高会对血管产生危害,无论大血管系统还是微血管系统都逃不脱它的魔掌,都可以由持续性的血糖升高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和增殖。 在大血管方面,慢性高血糖更容易引发冠心病、冠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脑血栓或者下肢血管动脉闭塞;对于微血管来说,慢性高血糖会使得糖尿病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的发病风险大大升高。 “人如其名”,慢性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也是个慢性的过程。这些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不是血糖一高当时就会出现,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可能得了糖尿病5年、10年以后,患者自身对疾病已经习惯了,各种血管的并发症才慢慢浮现。 比如,在新诊断的糖友中,可能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有眼底病变;5年以后,这个比例就涨到30%左右;而到了20年以后,差不多90%的患者都有眼底病变了。当然,眼底病变还有程度的不同,大多数患者的眼底病变属于轻至中度,严重的眼底病变是少数。肾脏的情况基本也是这样。 因此,糖尿病病友要避免长期处在慢性高血糖状态,偶尔一次高血糖还是可以接受的。为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病友需要把血糖长期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你的血糖控制在多少更合适? 控制血糖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关注的焦点,控制血糖也要把握好度,以免让引起病情的反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老年糖尿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国外报告,在65岁以上人群中,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IGT)者占10%~20%。 1996年国内调查显示, 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1%,IGT患病率为12.1%。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应给予个体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预防,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血糖,必要时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诊断。 老年糖尿病发病率高且多为2型糖尿病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国外报告,在65岁以上人群中,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IGT)者占10%~20%。 1996年国内调查显示, 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1%,IGT 患病率为12.1%。2002年全国大城市调查显示,北京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5%。 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总体趋势为: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但无显著性别差异。 老年糖尿病起病缓慢,诊断时多无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无典型症状,往往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测血糖或尿糖时才被发现。其主要原因是:①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较年轻人低,不易出现口渴多饮;②老年人常伴有肾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老年人肾糖阈较年轻人高,血糖轻度增高时不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一般认为,老年人空腹血糖超过12~13 mmol/L时才会出现多尿,故尿糖检查仅供参考。 老年人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年人,单纯测定空腹血糖可使部分糖尿病患者漏诊,故建议同时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和OGTT试验。 老年糖尿病症状为非特异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疲乏、无力、轻度口渴、尿频、多汗、皮肤瘙痒、阳痿等非特异性症状,若临床上出现2种以上症状,应检测血糖以尽早了解糖代谢情况。 偶有特殊表现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时伴有特殊表现,如肩关节疼痛、肌痛、精神心理改变、足部皮肤大疱、肾乳头坏死或恶性外耳炎,少数患者表现为低体温、多汗、恶液质、肌萎缩、认知功能减退等。 少数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以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等)为首发表现,病程隐匿。在老年人死因中,心脑血管并发症居第6位,8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明显多于年轻患者。 以急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糖尿病高渗状态甚至昏迷,死亡率高达15%~20%。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_对策毕业论文

三峡大学全日制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准考证号: 姓名: 专业层次: 交稿时间: 联系电话: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 班级:护理18班姓名:鲍琴琴指导老师:郑超英 【摘要】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总结分析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验。结果护理指导贯穿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始终,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通过临床护理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坚持科学的、系统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护理;临床护理对策 前言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老年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老年糖尿病肾病有年龄大,病程大,并存疾病多的特点,且多年无任何明显症状,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治疗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病。 1、临床资料 1.1基本资料 本组为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科室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50例,均符合1999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10例:年龄60-86岁;病程1-30年。空腹血糖(10.8 4-3.61)mmol/L,餐后(16.6 4-2.8)mmol/L,全部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 患者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善饮、多食;消瘦、疲乏、皮肤瘙痒;四肢

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论文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内容……………………………………………………………2——11 1、糖尿病的简介 (2) 2、糖尿病发病现状 (3) 3、目前常见的糖尿病治疗方法 (3) 4、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现状 (4) 4.1成体干细胞 (5) 4.1.1胰岛干细胞 (5) 4.1.2骨髓造血干细胞 (6) 4.1.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6) 4.1.4胎儿胰腺来源的干细胞 (7) 4.1.5其他组织来源的干细胞 (7) 4.2胚胎干细胞(ES细胞) (7) 5、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8) 6、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前景 (8) 参考文献 (9)

摘要: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以药物和注射胰岛素为主,曾有学者应用胰岛移植的方法治疗糖尿病,但因组织来源匮乏制约了胰岛移植研究的开展。随着分子细胞学技术的发展,干细胞定向分化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已成为现实,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糖尿病干细胞 引言:目前,糖尿病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II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传统的药物治疗及胰岛素注射治疗不方便、效果差,并且长期的治疗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随着分子细胞学技术的发展,干细胞定向分化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已成为现实,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糖尿病的简介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分为以下两种: I型糖尿病是由于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特征性的被破坏造成的自身免疫疾病,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II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1]。2型糖尿病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

浅谈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诊疗技术· 浅谈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淮南东方总院内分泌科(232001)汪五洲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糖尿病(DM)患者的人数也随之飙升。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高达9200万,发病率9.7%,还有1.48亿糖代谢异常的DM后备军,中国糖尿病的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1两“系”问题(1)胰岛素的敏感系数根据全天胰岛素用量计算,表示每一单位胰岛素能降低的血糖值(mmol/ L)。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发现胰岛素日总量与胰岛素敏感系数的乘积在80 90之间,而且84居多,后来我们就将之简化为用84除以某患者的当前每日胰岛素总量,结果即是该患者的胰岛素的敏感系数。但需要指出的是:脆性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系数让人捉摸不定,似乎存在“漂移”现象。(1)常用口服降糖药与短效胰岛素的换算关系问题,优降糖、迪沙片、D860,每片相当于4 6单位胰岛素。以上只是临床经验,不能应用于每一位DM患者,因为不同患者残存的胰岛功能不同。但在临床工作中有一定程度的实践意义,比如说一位患者餐后血糖是14mmol/L,而他的胰岛素敏感系数是2mmol/L/U,那么说明该餐前缺少2单位胰岛素,可以建议患者第二天的本餐加服一片拜糖平或君力达。 表1应用短效胰岛素患者胰岛素敏感系数快速查阅表[1] 当前每日胰岛素总量(U)胰岛素敏感系数(mmol/L) 108.3 204.2 302.8 402.1 501.7 601.4 751.1 1000.8 1500.6 表2常用口服降糖药与短效胰岛素的换算查阅表 短效胰岛素(U)常用口服降糖药 相当于2U拜唐苹(50mg/片)或君力达(250mg/片) 相当于4U格华止(500mg/片) 相当于6U诺和龙(2mg/片) 相当于8U达美康(80mg/片) 2初诊DM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若患者空腹血糖(FPG)<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11.1 mmol/L,建议患者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定期监测,而2hPG>11.1mmol/L的患者,建议其口服α-糖苷酶抑制剂(AGI)/二甲双胍(MF);若患者FPG7.0 11.1mmol/L,肥胖者,口服MF,而非肥胖者,口服AGI/磺脲类(SU);若患者FPG11.1 16.7mmol/L,肥胖者,口服MF+SU,而非肥胖者SU/胰岛素(INS);若患者FPG>16mmol/L,胰岛素抵抗(IR)者,使用INS+噻唑烷二酮类(TZD)/MF,而非IR 者,使用INS。3从口服药物向胰岛素治疗的过渡尽量少用大剂量三种以上的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而勉强降低高血糖,在应用以上方案时必须考虑到药物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加的副作用,目前的观点:若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或者存在肝肾等疾病,建议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的三种途径:胰岛素补充治疗;胰岛素替代治疗;胰岛素泵治疗。(1)胰岛素补充治疗,所谓“补充”,是指这些患者的胰岛功能尚可,只需“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一下即可,目的:既能控制好血糖,又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优点:长效胰岛素能减少夜间肝糖异生,降低空腹血糖,其最大优势是作用时间长,22 24小时,相对平稳、无峰,低血糖发生少;依从性好,操作简单,无需住院治疗,而且剂量小,血浆胰岛素升高轻微,从而体重增加少。使用方法:每晚睡前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来得时),初始剂量0.1 0.2U/kg,每三天调整一次剂量,每次调整剂量2 4U;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在4 6mmol/ L;当长效胰岛素的剂量大于20U/天时,转换为替代治疗;当长效胰岛素的剂量小于4U/天且空腹血糖小于6mmol/L 时,可以考虑停用长效胰岛素。(2)替代治疗,所谓“替代”是指患者的胰岛功能很差,基础及餐时胰岛素缺少均明显。中效胰岛素提供基础量的胰岛素需要短效胰岛素(R)提供餐后的胰岛素需要。多数病人血糖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3)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高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优点:更有利于血糖控制,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由专职从事于糖尿病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来指导使用。(4)两难问题:严重胰岛素抵抗;脆性糖尿病,严重胰岛素抵抗,正常人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平均1U/h,餐时胰岛素分泌6 8U/每餐,每日胰岛素分泌的日总量42 48U,而严重胰岛素抵抗者每日需要80 90单位胰岛素,甚至120单位/日左右,大量胰岛素积聚在体内而作用甚微,这部分患者血浆胰岛素高,多半肥胖,应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天津医科大学总院内分泌研究所邱明才教授指出,予以这些患者作三角肌活检,就会发现三角肌表面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使得胰岛素受体被覆盖,不能与胰岛素结合,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糖皮质激素以解除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之间的屏障,即可解除胰岛素抵抗,采用强的松5mg,每日三次,不但血糖不会升高,有时反而会下降[2]。脆性糖尿病其特点是当胰岛素剂量不足时,患者出现非常高的血糖,而当小剂量增加胰岛素时(哪怕1U),患者又会 · 85 · 实用糖尿病杂志第7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DIABETOLOGY Vol.7No.2

ReCell细胞再生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现代临床护理(Modern Clinical Nursing)2014.13(7)9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进行性、全身性、代谢性病变的局部突出的恶性化表现,是慢性创面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一种,治疗难度大[1]。糖尿病足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伤口经久不愈可导致住院时间长,花费较大,病死及截肢率高。研究发现[2],ReCell细胞再生技术加快创面干细胞增殖,增加新生毛细血管,促进肉芽生长,使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本科室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对糖尿病足患者应用ReCell细胞再生技术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科室住院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入选标准:为糖尿病足Wagner分级[3]中的2级患者;患者下肢均无水肿;患者均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并证实下肢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脓肿或骨感染患者。按治疗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3~87岁,平均(69.0±3.8)岁;溃疡部位:踝部4例,腿部3例,足部13例;创面面积:2.5cm2~5.5cm2,平均(7.5±4.0)cm2;创面形成时间:3~46周,平均(12.0±3.6)周。实验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5~84岁,平均(68.0±3.6)岁;溃疡部位:踝部2例,腿部3例,足部15例;创面面积:2.5cm2~4.5cm2,平均(7.0±3.5)cm2;创面形 ReCell细胞再生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梁月英,李舒婷,朱家源,谢肖霞,谢小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广东广州,510080) [摘要] 目的 观察ReCell细胞再生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主要的护理措施。方法按治疗方法将4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20例,在创面床准备后,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游离皮片移植手术方法,实验组采用ReCell细胞再生技术+游离皮片移植术,观察两组患者皮片成活情况及治疗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皮片存活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足患者治疗中应用ReCell 细胞再生技术可使皮瓣成活率高,缩短治疗时间。完善相关护理措施是ReCell细胞再生技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ReCell细胞再生技术;糖尿病足;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83(2014)07-0009-03 [DOI]10.3969/j.issn.1671-8283.2014.07.003 Application of ReCell techniqu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 Liang Yueying, Li Shuting, Zhu Jiayuan, Xie Xiaoxia, Xie Xiaoying//Modern Clinical Nursing,-2014,13(07):09.[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Cell technique on diabetic foot and explore main nursing measures.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20)and experiment group(n=20)according to admission time. With wound bed prepare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free skin flap graft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anaged with ReCell technique plus free skin flap grafting.The skin flap survival and treatment time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 The skin flap survival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time was shorter.Conclusion ReCell technique is effective in rais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skin flap in diabetic foot and shortening treatment time.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measures is critical for the success of ReCell technique. [Key words] ReCell technique;diabetic foot;nursing [基金项目] *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 编号为30973128。 [收稿日期] 2014-04-12 [作者简介] 梁月英(1971-),女,广东台山人,主管护 师,本科,主要从事烧伤临床护理工作。 [通信作者] 朱家源,教授,Enail:zhujiay@https://www.doczj.com/doc/068591648.html,。 ·专科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