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标准

u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nZ/T 0145一 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1995一01一27发布 1995一12一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U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 1:50 000)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Nii量),是以土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

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觉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

4.1 资料收集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一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

a. 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

b. 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 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 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

有关资料;

e. 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4.2.1 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

a. 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

b. 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 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5一01-27批准 1995-12一01

实施DZ/T 0145一 94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

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作部分技术试验。

4.2-2.2 前人未工作过的地区、特殊景观、为寻找特殊矿种、特殊矿产类型为目的的地区,必须开展技术试验。试验内容包括:采样层位(深度),采样介质,样品加工方案,指示元素及指标,采样布局,采样网度和方法等,

4.2.2.3 技术试验的一般要求

a. 试验剖面应布臵在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矿床和覆盖物地段。每条剖面的两端必须各有 3- 5个点落在背景地段上。

b. 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方案试验,一般选择在揭露过矿体的探槽或浅井上(见附录A)。如果地表工程不理想或没有工程.可以用一般剖面方法,按不同深度采样。指示元素和测网试验一般与层位和粒度试验在同一剖面进行。剖面数量不得少于三条。

c. 土壤测量的指示元素及指标,可根据矿床的元素共生组合关系(见附录B,附录C和附录D),通过试验择优选择。

4.3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及技术试验结果编制设计书。设计书内容应包括:

a. 工作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b. 地质、地形、地貌、第四纪覆盖物类型以及地表地球化学环境和可能干扰的因素;

c. 祥品的自然富集层位和颗粒度。工作比例尺和采样网度.深度及重量;

d. 取样介质及样品加工方案;

e. 指示元素和指标,分析方法及方法检出限的要求,质量监控方案;

f. 方法技术要求、技术经济指标和生产管理要求;

9. 设计附图;

h. 予期提交的成果和资料。

4.4 测区与测网

4.4.1 测区范围

a. 测区范围应以任务书的要求确定,并通过设计前的踏勘,选择植盖物类型和地质条件最有利的地段。

b,根据普查后的异常确定详查工作范围时,应考虑覆盖物类型对异常规模、形态的影响。测区范围应大于异常或异常群(带)的面积。

4.4.2 测区的部署原则

4.4.2.1 测线方向应尽量垂直被探查地质体的走向,并尽可能与已知地质剖面或物探测线一致。

4.4-2.2 测网可根据被探测物的规模、产状和工作性质,分规则测网与不规则测网(非网格化测网)。

a. 规则测网有矩形与正方形网格。矩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

轴相差较大的目标物;正方形网格适用于探测长、短轴相差不大、或形态复杂的目标物。

b. 非网格采祥适用于中、小比例尺或地形恶劣、施工条件差,正规网格布设难度大的地区。

4.4-2.3 不同勘查阶段有不同的工作比例尺和测网密度,工作比例尺与测网的关系见表 1。详查工作中若以土堆测量资料确定的测区,线距与点距可根据资料中的异常大小而定.选择表1中合适的比例尺和网度。一般情况下,线距应小于有意义异常长度的 1/2,点距应小于异常宽度的 1/3。由其他资料确定的详查区可参照表 1执行,应保证最少有 3条测线控制探测物。

表 1 工作比例尺与测网密度

5野外工作

5.1 测地及采样点的定位工作按 ZBD/0002《物化探测地规范》要求执行。而面积性工作采用随机采样方法的,野外定点时必须用相同或大于其工作比例尺的地lf?图。点位误差要求:普查、详查工作(2 mm,采样工作及编录采样工作

,‘ 2

5.2.1,详查在测定的采样点周围点线距的 1/10范围内采样,样品可由一处组成或由数处组成,区调或普查,由3^-5点采样组合成一样。采样应避免各种污染,遇有岩石露头、废石堆、沼泽、崩积

物、河床堆积、水田等不能取样时可弃点,但在记录中应注明。

5.2.1.2 一个地区的工作应尽量采自同一介质、同一层位物质,样品一般采集在距地表20 -50 cm深处土壤的B层(淋积层)或c层(母质层)中的细粒级物质。取样重量根据测试项目多少而确定,以保证过筛后送测试的单个样品重量满足分析要求为准.过筛后送化验室单个样品不少于80 g,进行痕金测定的单个样品,过筛后的重量应不少于 100 g。

5.2.1.3 在特殊地貌区应根据不同自然地理条件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

a. 在土壤成层不完善的山区.应采集植物根以下的残、坡积土,尽量不要带入腐植质和碎石;

b. 在我国南方湿热气候地貌区,发育有较厚层残积土壤。当金属硫化物在地表可能遭到强烈淋失时。应在距地表50 cm以下深处土壤中取样;

c. 在我国北方干早或半干旱风成砂堆积地貌区,应透过风成砂土层,采集基岩上的残积物质并筛取+45一一5 mm粗粒级部分;

d. 在一些冲积物、风成土、冰积物、融岩堆积物、钙质土、耕植土或其他外来搬运物所覆盖的地区,通常应穿过这些覆盖物,在原地的残、坡积层中采样。

5.2.2 采样编录

5.2.2.,采样编号必须统一要求,逐点认真作好编录.

5.2-2.2 编录的内容应包括:工区名称、编号(图幅号)、点线号

(横、纵坐标)、样品号、取样层位、采样位臵、覆盖层、样品颜色、土壤层性质、弃点原因、采样日期、采样员姓名等(附录E),大于

1-10000以上的比例尺找矿详查工作还应描述矿体、矿化、蚀变、污染等有关地质、地球化学现象.

5.2-2.3 编录格式可以使用标准的野外记录卡或记录本。用中硬强度的铅笔填写,字迹要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

5.3 野外样品加工及管理

5.3.1 野外样品加工及管理

5.3.1.1 野外采样人员每日采样结束,整理填写好送样单将样品送交加工人员验收登记。加工人员检查发现错号、漏采和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应及时纠正或重采。

5.3.1.2 采集的样品要防止沾污.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是新的或是已使用过的旧样品袋都要经过洗涤后才能使用。

5.3.1.3 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应在日光下晒干,有条件的也可在带自动温度测试控制的电烘箱内烘干,但箱内温度不能超过60"C。不论采用哪种千燥方法,在干燥过程中要不时揉搓祥品,以免土质结块,干燥后的样品要用木褪轻轻敲打以使粘土胶结物中的颗粒解体.

5.3.1.4 样品干燥后,按设计规定的加工方案用不锈钢筛进行过筛。过筛后的样品应采用对角线折迭法混匀.然后放入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按设计书要求确定。在野外加工处理样品时应防止样品间相互污染。因此,每处理完一个样品后,凡是和上一个样品接触过的筛子.台称等物都要清理千净,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样品的加工处理。

5.3.1.5 装入塑料瓶或纸袋的每个样品应标明工区(图幅号),样品号、日期、加工员。填写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加工号码表后妥善保管。每天加工完毕后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加工处理准确无误。

5.4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5.4.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野外质量检查制度:

a. 采祥小组和样品加工人员应保证工作质量,作好日常自检工作。小组长应对当天所采样品、编录1点位等进行检查,发现间题及时纠正。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全面检查本阶段工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n. 大组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气广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工作质量检查。

方法技术检查: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应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进行抽查,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样品加工是否严格按规定及工作设计执行。

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两项。室内抽查主要校对采样点位图,编录和样品成份,检查总工作量的 10%,野外检查包括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采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标记、记录内容以及重采样检查等。检查量为总量的5%。不允许用同时在同一点采双样来代替重采样。重复采祥应布设在可能出现地球化学异常地段及可疑地段,已发现的矿化及找矿标志部位,也可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均匀布设。

5.4.2 各类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记载下来,供工作质

量评定时参考。

5.4.3 采样质量评估。重采样品与基本样一同加工,统一编号送实验室分析。待获得分析数据后对比第一次取样的基本分析值(C,)

与重复采样的分析值Cz),计算两次分析值之间的相对偏差(RE %)值。

合格样品应占全部被检样品数的70%以上,合格率小于70%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或返工。

5.4.4 野外质量验收标准可参照化探普查规范附录 C要求执行。DZ/T 0145一 94

6.样品测试工作

6.1 实验室样品加工及管理

6.1.1 承担样品测试任务的实验室应负责样品的验收,检查,发送和保管。野外采样的工作单位将样品送交给承担样品分析任务的实验室时,均需办理样品交接手续.在双方交接样品过程中,发现送来的样品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实验室有权拒收样品,并应及时通知送样单位处理。

a. 无送样单,或送样单填写不清,不全、无责任者签名;

b. 样品无编号或编号混乱有重号;

c. 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破损,丢失或污染;

d. 样品重量不符合规定或设计书要求。

6.1.2 样品加工前应在小于60℃恒温箱内进行充分烘干。由于样品在野外已进行过筛处理,一般在实验室不需祖碎和中碎加工,可直接进行细碎加工。土壤样品的加工应和实验室内的矿石样品加工场

所分开。

6.1.3 按分析要求的粒度进行样品细碎加工。符合粒度要求的样品重量应不少于加工前重量的 950a.凭手感检查样品是否达到所规定的粒度,不需过筛。但为保证加工粒度要求,实验室应每夭在已加工好的样品中随机抽出一定比例的样品过筛,应有 97%样品的重量通过规定网目。

6.2 测试项目

6.2.1 土壤样品测试项目应根据勘查工作阶段和勘查目标的情况而定。

6.2.2 区域调查和普查阶段的测试项目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详查工作(包括非正规测网的详查,下同)的测试项目应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a. 根据普查资料选出的化探异常进行详查,所选择的测试项目一般与该异常的有效指示元素相同 ;

b. 根据其他资料确定的详查区工作,测试项目可根据矿床的元素共生组合选择几种或通过实验确定。

6.3 测试技术要求

6.3.1 对化探区域调查及化探普查的土壤样品,元素测定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规范的有关要求执行。

6.3.2 详查工作的样品分析技术要求如下。

6.3.2.1 分析检出限要求

a. 从化探普查资料选定的详查区,指示元素与该异常的有效指

示元素相同,分析检出限应低于测区指示元素的背景平均值(z)(剔除异常点的算术平均值);

b. 用其他资料确定的详查区,样品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参照表 3要求执行。dz/T 0145一 94

表 3 元素检出限要求(10-1) 元素检出限要求(1。一)

6.3.2.2 分析的报出率必须)80 ,否则其分析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值。

6.3-2.3 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

a. 从化探普查资料选定的详查区,如分析方法与化探普查所用方法相同时.则不需要对方法再进行准确度与精密度考核。

b. 采用新的分析方法或用其他资料确定的详查工作,其分析方法必须用二级标样进行考核.准确度和精密度需达到表 4要求方能投产,允许 8个标样中有 1个样超差,但超差值不能大于监控值的20% .

6.3.3 质量监控方法

6.3.3.1 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分析质量监控方法按化探区

域调查及化探普查规范的有关部分执行。

6.3-3.2 详查工作的监控方法,也应以标样和重份分析检查。每次每批均应插入。重分分析样每小批(5。件)不得小于4件,二级标样不得少于2件。每分析500件后进行分析误差统计,监控限要求见表5,超差数5 15%方能报出.

表 5 含最范围

6.3-3.3 密码抽查是否进行及抽查方式由送样单位确定。抽查方

式可与原徉分析同步进行,抽查样在测区中的分布必须均匀;也可在分析成果报出后进行。后者应根据异常含量高低和背景样品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抽查。抽查量不少于总样数的 50u,抽查样品必须在收到分析成果后一个月内送出。密码抽查的误差计算与重份分析相同,用相对偏差(RE%)公式计算,监控限要求与表5重份分析监控限一样,超差数不大于抽查总数的2000(总样数至少100个)为合格。

6.3.4 金的重份分析和密码抽查的监控限要求见表 6,

表 6 金含量范围(1『。)

7 资料整理工作

7.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成果报告。

7.1.1 原始资料包括

二各种原始记录(采样记录本(卡)、分析数据、测地工作的各种记录),原始草图和质量检查、验收的记录与文据。

b‘ 资料整理和解释推断中形成的各种数据记录、图件和异常登记表(卡)。

C.成果报告的底稿、底图、透明图。

d. 原始记录和资料整理形成的软盘。

7.1-2 成果报告包括报告书及其附图、附件.

7.2 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7.2.1 资料的质量检查工作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末,每个工作步骤都应该按质量监控方法进行质量检

7.2检查后的资料必须符合质量监控方法的要求才能验收。只有验收后的资料才能进行下步工作或正式复制。

7.3 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和内容

a. 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复核和编录。编制各种基础图件;

b. 确定指示元素的背景值与异常下限,

c. 编制各种异常图和其他解释推断图;

d‘ 对异常进行分类、筛选、评价、登记等解释推断工作;

e. 编制报告和绘制各种图件、附件。

7.4 异常的解释推断

7.4.1 背景值与异常下限值的确定方法

根据元素数值及直方图的分布型式,选择适当的方法确定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值.例如统计法、累积频率曲线图解法、概率纸图法、逐步剔除法等。

7.4.2 异常的筛选与分类

a. 异常的筛选、分类应在充分地掌握已知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测区的地质、物探、地貌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应特别注意覆盖物的类型和彼盖层的厚度对异常特征(异常规模、强度等)

的影响。

b. 异常的筛选可采用各种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亦可用经验的筛选方法。

c 筛选后的异常可按找矿意义进行分类并登记造册(见附录F),

7.4.3 异常的检查和推断解释

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异常都应进行野外检查。检查工作除确定异常的形成原因外,亦要观察异常所处位臵的地质特征和地貌特征,并补作必要的采样工作。要注意地形及矿体倾斜引起的位移以及地表氧化引起的元素贫化.异常的推断解释应在充分了解掌握的分析所有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踏勘结果,对异常引起的地质原因作出确切的解释,并对异常的进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d. 异常检查应采取现场分析技术,如冷提取及各种偏提取技术。

7.5 图件编制

7.5.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图件分两部分:墓础图与推断解释图。

7.5.2 区域调查和普查工作的图件编制。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有关规定执行。

7.5.3 详查工作的图件要求

7.5.3.1 图件编制必须符合地球化学勘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规定。

7.5.3.2

7.5-3.3

解释图。

7.5-3.4

7.5.3.5

各种图件制成后,必须进行100%的检查后方可正式复制.

成果报告需作交通测区位臵图,实际材料图,原始数据图,等值线图、综合异常图及其他推断原始数据图与等值线图,图面上的元家

最多三个。综合剖面图下部必须附地形变化的地质断面。

8 成果报告

8.,化探区域调查和普查的成果报告内容、附图、附件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普查规范执行。

8.2 详查工作成果报告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序言;

b. 地质、景观地球化学特征;

c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d 解释推断及重点异常的查证结果;

e. 结论与建议。

8.3 详查工作成果报告的附图

提交交通、测区位臵图,剖面图,综合异常图和解释推断图。

8.4 详查工作成果报告的附件

异常登记表(卡)、异常剖析图册。

附录 A

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粒度试验方法

(参考件)

A,采样层位(深度)试验

确定采样最佳层位(深度)、首先应区分疏松覆盖物性质(原地风化或外来的).利用已知矿体或矿化地段的探槽或浅井,进行槽(井)壁取样试验:当为原地风化形成的残坡积物时,从地表至深部依次取A层(腐殖层),B层(淋积层)、C层(母质层)若干个剖面,若A,B,C层

不清晰时,可按不同深度取若干个剖面。当为外来物(如冲洪积物、水积物、风积物、耕地或其它外来搬运物)时,通常应穿过这些搜盖物,在原地的残坡积层中取样,只有当经过试验,确认采集外来覆盖物可取得同样地质效果时,才可在外来覆盖物的合适深度采样。具体做法是:

a. 在工程的一壁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几条垂向采样线(探槽壁需选择三条以上,可视探槽大小而增减)。

b. 在取样线上自地表向下分层(或按不同深度)确定取样点,点距应视各层位的厚度而定。如疏松层较厚、点距可大些。逐点取样、样品重量应大于 200 g。如同时做粒度试验或测定金等样品时,应酌情增加重量.将所采样品均通过某种有效孔径筛(或与确定有效过筛孔同时进行),选择异常清晰明显,既能保证地质效果、又经济,取样方便的层位及深度作为较佳层位及深度。

A2 加工粒度试验

用一套 20目至 160目的样筛由上而下依次叠放,将所研究样品放入最上一层样筛(20目)内,然后将叠筛放入水中,充分摇荡,使祥品中的粘土团粒化开洗去,使各种小于一定粒度的样品全部(占样品中该粒度成分总量的 95%以上)通过相应筛孔,干燥后用相同方法分析各粒级样品,根据分析结果,指示元素含量高,异常清晰的粒级区间即是该元素的富集粒级。在实际工作中常不用水洗,是直接将千燥的样品揉碎后按上述办法过筛分析,以所得指示元素含量高,异常明显的粒级区间作为样品中该元素的富集粒级。

附录 B

常见的元紊地球化学共生关系

.

附录 C

某些类型矿床中元紊组合的一般规律

(参考件)

表 C1

矿床类型主要指示元素次要指示元素

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Mg,Fe,Cr,Ni,Co等 Ti, V ,铂族元素,Nb,Y,Ce等

与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 Sc,V,Ti,CU,Ni,Zn等 P,Mn,As,Co,Sb 等

与酸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 Fe,Cu,Mo,W,Sn,Nb,Ta,稀土

Zn,Pb,B,F,U,Au,Ag,As等

高温气成热液矿床 Sn,W ,Mo,Be,Li,Rb,Cs,F,B等 Nb汀

a,K,Na,Bi,Ti,F,C.等

中低温热液矿床 Cu, Pb,Zn,Ag,Au,As,Sb,Ba,Hg等

Te,Tl,Bi,F,Cl,l,Mn等

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 Ag,Pb,Zn,M.,As,Sb,Au等

B.,

C.,Mo,F,CI,l,Hg等

斑岩型锅、铝矿床 C.,Mo,Z.,Sb,Sn等 Ag,Pb,Au,Mn,W ,Sn,Be 等

砂岩型铜矿床 Cu,Ag,Ba等 Co,Bi,Ge,Au,As,S,Se等

石英脉一蚀变岩型金矿床 Au,Ag,Cu,Pb,Zn,As,Sb,掩等Bi,Mn,Cd,Co,Mo,Ba,F,Cl等

注:参考地矿部 1978年地球化学探矿工作手册.

附录 0

主要铀矿床的指示元亲

(参考件 )

表 DI

矿床类型指示元素

花岗岩、正长岩、混合岩、伟晶岩、细晶岩和杂岩体

Na,K,Cu,B,Y,La,Ce和其它稀土族、Th,V,Ti,Zr,P,S,

Mo,F和Fe

过碱性正长岩、碱性火山岩、碳酸监岩

Li,Ne,K,Rb,Cu,Be,Sr.Ba,Ga,Se,Y,La稀土、Ti, Zr,

Hf,Nb,Ta,Th,U,Sn,Zn,Pb,M o,B,P,S,F,CI

矽卡岩和角页岩矿床 Li.Rb,Cs,Be,Ga,B,Sc,La,稀土、Ti,Zr,Hf,Bi,Mo,P.,F

脉、矿脉、矿筒、网脉状和浸染型

单一 Cu,Ca,Sr,Mg,U,S,Mo,Fe

复合 Cu ,Ag,Ca,Mg,Hg,U,Pb,As,Sb,Bi,S,Mn,Fe,Co,Ni

砂岩型矿床

K,Cu,Ag,Be,Ba,Sr,Zn,Cd,TI,U,C,Pb,As,Sb,V,S,Se,Cr,M

o,Mn,Re,F,Co,Ni

黄铁矿石英一砾岩和石英岩 ThU SeY 稀土 Ti Fe AsP

注:资料来自王琳、冯秀芝译《铀的地球化学勘探》.

附录 E

土坡地球化学测t取样记录卡

(参考件)

工区

表 E1

气候第页

顺序号点位号样号采样位臵采样层位采样深度土壤层性质样品颜色覆盖层厚度、植被特点地质简况备注

采样员记录号采样日期年月日

Dz/T 0145一 94

附录 F

土族测t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

(参考件)

表 F1

异常编号图幅号

以往工作评述位里

异常面积走向

异常特征元素异常解释推断与评价

面积、形状、最高值、平均值、衬度规模其他进一步工作建议

地质概况、备注

制表审核 : 第贾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探化探分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冶金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地质矿产部、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共同制订。

本标准起草人刘汉忠、陈举煦、史新民、王道忠。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附件)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地球化学普查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 图幅名称(或地区):采样日期:年月日 记录:采样:审核:第页 22

记录卡填写说明1 地球化学普查水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填写说明 A 主标识符:C2。规定:岩石为1;水系沉积物为2;土壤为4。 B 样品号:N7。图幅名拼音代码+采样大格编号+小格代码+小格样号,如:MP234B1。该样品号中:MP-茅坪幅代码;234-大格号;B-小格号;1,B小格第一个样号)。 C 原始样号:被重复采样的样品号 D 图幅代号:N10。1:50000地形图图幅号,如H49E007008 E 横坐标: N8。统一确定为高斯6度带,记录带号+横坐标精确到m。如20428303 F 纵坐标: N7。高斯6度带精确到m。如3395158 G海拔高程:N4。采样点高程坐标,以米为单位。从地形图等高线或通过GPS直接读取。 H 水系级别:C1。记录:1 、一级水系;2、二级水系;3、三级水系。 I 采样部位:C1。采样点位于水系的位置,用代码表示:1:河底;2:水线附近;3:河漫滩上;4:水塘入口处 J 样品组分:C3。记录3位数:分别代表样品中粗砂(第1位)、细砂(第2位)和淤泥及有机物(第3位)含量。此三项为样品的沉积物组分,以编码方式分级填写,分为:0:无;1:少量(<30%);2:中量(30~70%);3:大量(>70%),三者之和不能超过100%。K 样品颜色:C2。1、灰黑色;2、灰色;3、褐色;4、灰黄色;5、红色;6、砖红色;7、灰绿色。 L 地质时代:C4。记录所控汇水域内地质时代。记录地质时代符号。沉积地层按出露情况适当并层;侵入岩记录主要侵入期。 M 岩石类型:C4。填写该点所控制汇水面积内占优势的基岩类型,参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附录B表B2。 N 矿化蚀变:C1。记录矿化蚀变程度。0、无;1、弱;2、中等;3、强烈。 O 地貌类型:C1。1、平原-准平原;2、低山-丘陵;3、山地-峡谷;4、高山-深谷;5、高原;6、高寒山地;7、盆地;8、沼泽洼地;9、岩溶石山。 P 植被:C1。0,无;1,稀疏,浅薄,覆盖度<1/3;2,中等,覆盖度在1/3~2/3间;3,茂密,浓厚,覆盖度>2/3。 Q 岩溶类型:C1。指在岩溶区采样位置的岩溶类型(非岩溶区不填)。编码为:1:峰丛峰林洼地;2:峰丛峰林谷地;3:岩溶平原;4:岩溶穹窿盆地;5:岩溶石山及丘陵。 R 污染:C1。指采样点上游汇水域存在的污染源:0,无;1,矿山采冶;2,工业生产;3,居民生活。 S GPS文件号:N6。指采样点某GPS坐标数据转存入计算机内的批次文件。要求以GPS 手持机编号后四位数+录入的第n批数(n为两位数)。每批坐标存点宜在500个以内。 T GPS ID号:N3。GPS手持机对采样点自动定点形成的顺序号码。该号码与采样号一一对应,不可更改。如采样点上重复自动定点,宜自行保存不得删除;或采样点被遗忘自动定点,亦不得手动添加补充,均待转录计算机后再据记录资料做删除或添加补充处理。U 标记位置:记录书写采样点标记的具体位置。标记须清楚明显。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说明书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设计说明书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来源 (略) 1.1.2工作周期、成果提交时间 (略) 1.2 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扫面,圈定并评价地球化学异常。通过综合分析,优选地球化学异常和找矿靶区,为进一步工作指出找矿方向和提供本区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1.3工作区概况 (略) ********矿区拐点坐标表表1

2、以往工作程度 2.1区域地质、物化探工作 (略) 2.2矿区化探工作程度 1991~1993年,***************在*************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矿区内圈定了T4号水系沉积物异常区。 2.3以往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往化探工作,虽然在在矿区内圈定了T4号水系沉积物异常区。并在异常区内发现了5条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但限于投入少,工作程度低,因此对预查区的化探异常尚不能进行准确定位。急提高化探工作程度,准确圈定化探异常范围,为寻找金多金属矿床提供更准确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3、地质矿产及地球化学特征 3.1工作区地质概况 (略) 3.1.1矿区地质特征 (略) 3.1.2地层及岩性 (略)

3.1.3构造 (略) 3.1.4岩浆岩 (略) 3.1.5围岩蚀变 (略) 3.1.6矿体地质特征 (略) 3.2地球化学景观特征 土壤主要为黄壤、黄粘土。土壤发育,A、B、C层位清晰、明显,一般厚0.5~2.0米,B层较发育。综上所述,区内物理、化学风化较强烈,淋滤作用不明显,土壤层发育,适宜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 4 工作部署 4.1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本次土壤测量工作的目的和任务,从工作区实际出发,参照2003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和技术方法的要求,在前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成矿理论,采用有效找矿手段在本区开展土壤测量工作。 本次土壤测量工作总体部署的基本原则主要以矿区已发现的5条(Ⅳ、Ⅷ、Ⅸ、Ⅹ、Ⅺ)含矿构造破碎蚀变带为重点目标,在综合分析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稀到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标准

u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nZ/T 0145一 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1995一01一27发布 1995一12一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U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 1:50 000)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Nii量),是以土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

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觉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 4.1 资料收集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一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 a. 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 b. 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 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 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 有关资料; e. 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4.2.1 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 a. 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 b. 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 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地质勘查常用标准汇编3-08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3—8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土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 4.1 资料收集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一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地质矿产部1995-01-27批准1995-12-01实施 ·929·

a. 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 b. 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 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 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 e. 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4.2.1 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 a. 检查核对所收集资料的可靠程度; b. 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 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实验 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作部分技术试验。 4.2.2.2 前人未工作过的地区、特殊景观、为寻找特殊矿种、特殊矿产类型为目的的地区,必须开展技术实验。试验内容包括:采样层位(深度),采样介质,样品加工方案,指示元素及指标,采样布局,采样网度和方法等。 4.2.2.3 技术试验的一般要求 a. 试验剖面应布置在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矿床和覆盖物地段。每条剖面的两端必须各有3—-5个点落在背景地段上。 b. 采样层位(深度)和加工方案试验,一般选择在揭露过矿体的探槽或浅井上(见附录A)。如果地表工程不理想或没有工程,可以用一般剖面方法,按不同深度采样。指示元素和测网试验一般与层位和粒度在同一剖面进行。剖面数量不得少于三条。 ·930·

国土资源部年第号

国土资源部2017年第7号关于发布《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等5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等5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批准、发布,于2017年5月1日起实施。编号及名称如下: DZ/T0145-2017《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 DZ/T0002-2017《含煤岩系钻孔岩心描述》 DZ/T0051-2017《地质岩心钻机型式与规格系列》 DZ/T0090-2017《地质钻探往复式泥浆泵》

DZ/T0081-2017《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 自上述标准实施之日起,以下编号的标准废止: DZ/T0002.1-1991、DZ/T0002.2-1991、DZ/T0002.3-1997、DZ/T0002.4-1997、DZ19-1982、DZ/T0051-1993、DZ/T0081-1993、DZ/T0090-1994、DZ/T0119-1994、DZ/T 0120-1994、DZ/T0145-1994。 国土资源部 2017年3月8日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代替标准号 批准日期 实施日期 1 DZ/T0145-2017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 DZ/T0145-1994 2017-03-08

2017-05-01 2 DZ/T0002-2017 含煤岩系钻孔岩心描述 DZ/T0002.1-1991 DZ/T0002.2-1991 DZ/T0002.3-1997 DZ/T0002.4-1997 2017-03-08

2017-05-01 3 DZ/T0051-2017 地质岩心钻机型式与规格系列 DZ/T0051-1993 DZ19-1982 2017-03-08 2017-05-01

化探工作步骤

0000代表需填数据,根据你们的资料填,这是方法,其余的不方便给你。 6.3 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及质量评述 6.3.1 野外工作方法 6.3.1.1 水系沉积物测量 (1)采样布局和采样密度 依据1:50000地球化学普查规范,结合工作实际情况,本区水系沉积物测量选用根据1981年1:25万地形图修测的1983年出版的1:5万地形图做为野外采样手图,以方格网为采样格子,将设计的样点按1.25km2为采样单元标于1:50000手图上,样品布在二级水系或一级水系口上,采样点均匀分布,99.2%以上的采样格都有采样点分布,基本上未出现连续两个空白小格。工作区面积0000(扣出水库、海滩、盐田),实测面积0000,采样0000件(未包括重复分析样),采样密度为0000个/km2。 (2)采样物质及方法 采样部位选择在水系有利于细粒物质沉积的部位,如河床底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水流缓慢和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河道转弯的内侧。 采样物质主要为淤泥、粉砂,在15~30米的范围内,采集2~3个重量大致相等的样品合并为一个样,每个采样点均留有标记。 野外定点用已布好样品的1:5万地形图作手图,根据地形地貌确定采样点实地位置,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2毫米,每个采样点在实地都留有标记。样品编录采用1:5万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推荐的“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记录卡”,严格按照其格式进行填写。 (3)样品初步加工 采样人员每天将所采样品检查无误后,将样品连同采样记录卡同时交于样品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核对验收,并将验收后合格样品悬挂凉晒。为防止样品固结,经常揉搓或用木棒敲打。凉晒干的样品过60目尼龙筛,为了使样品均匀,每个样品都全部过筛,用缩分法留足150克单样装入纸袋,每50个组合为一批,重点采样编号以密码形式。 (4)异常查证 本次1:5万沉积物物测量工作,旨在分解1:20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缩小金找矿靶区,对圈出的异常,用加密取样进行验证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对本次工作圈出的异常开展1:1万地质测量及异常追索调查、1:1万岩石剖面地球化学测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异常验证工作,矿化蚀变岩石出露地段,布置了槽探工程。各项工作均按有关规范进行,质量满足普查工作要求。 6.3.1.2 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 岩石测量剖面布置在沙柳金异常区和鞠格庄金异常区。剖面线均以垂直于构造方向为主,线距200米,取样点距20~40米,岩性均—区点距为40米,岩石矿化蚀变地段点距20米,野外以1:10000地形图为底图,采样用皮尺、罗盘定位,样品采自路线中的岩石露头,样品重量200~250克,剖面记录采用1:50000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推荐的地球化学岩石采样记录卡,记录内容按照其规定要求。通过岩石剖面测量,了解异常区内不同岩石的元素含量,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金的高含量地质体,例如:0000 6.3.1.3 土壤剖面测量 主要布置在0000异常区,共测量剖面0000km,剖面线均以垂直于该区构造线走向为主,线距200m,点距40m,剖面起点及各采样点均由技术人员用GPS定位,样品采自地表以下土壤的B

地质资料工作有关标准、规范目录.doc

地质矿产调查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97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17228—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98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0082—9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94 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94 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94 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 侵入岩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46—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95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DZ/T0158—95 1∶500000、1∶1000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9—95 1∶2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万) DZ/T0167—95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1—97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97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97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80—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 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97 地学数字地理底图数据交换格式DZ/T0188—97 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文件格式DZ/T018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190—97 1∶2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91—97 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

1 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 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3 总则 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上壤为采样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 4.1 资料收集 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 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 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 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 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 4.2.1 野外踏勘 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 a.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 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 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 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如果认为资料不足,可补作部分技术试验。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技术要求

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的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及精度要求 1: 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工作区高差大,地形切割强烈,水系较发育,植被茂密,局部地区第四系覆盖较厚。适用1:1万土壤测量方法,但是在已成型的矿区或采矿区周边及人员居住密集区,尽量避开污染源。本次工作设计采样点位17786个,另外采取重分析样534件,占总工作量的3%检查样**个,占总工作量的**%。 1、野外采样技术要求 (1)、工作部署 采样密度:依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9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1994标准及测区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线距200m点距20m 在村落、第四系覆盖区域适当抽稀测点密度,在岩体、构造发育地区适当加密采样点。 1 : 10000 土壤测量工作测网密度 700g,确保过40目筛网的样品原始重量达到150g。如遇有岩石露头,倒石堆、河床堆积 2 、采样布局原则 采样布局要均匀性、合理性、控制性、代表性兼顾的原则。剖面要尽量垂直于综合异常 长轴方向或地层、地质构造线走向方向;采用200X 20m线点距布设。 3 、采样点布置及编号 在每张1 : 1万地形图上,划出测线,沿测线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在以上布点基础上,布置3%重分析样,样品编号规则不变,野外采集时取双样,全部样品送检编号重编,不得重复。 4 、样品采集 ①采样介质:依据规范划定景观区标准,测区属于水系发育的中山区。土壤应米集粘土、细砂等物质。 ②土壤的采样部位选择:一般采取距地表0.2 —0.5m的B层土壤或B+ C层土壤。为提高样品的代表性,样品采取以采样点为中心、在5m范围内采集3—5 个子样混合组合成一个样品作为该点样品,避免单点采样。样品重量一般不低于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对解释与异同比较 1、变异系数与衬度系数 变异系数:地球化学指标的均方差相对于均值的变化程度,即C V=S/X*100%。 衬度系数:异常清晰度的度量,目前有多种表示方法:异常均值相对异常下限或背景值的百分比、异常峰值与异常下限的比值等三种。 前者反映了数据的相对离散程度,该值较大时也可表现出较大的衬度系数。 2、表生环境与内生环境 表生环境指氧、二氧化碳、水等充分且能自由参与、常温恒压、开放的体系,并有生物作用参与的地表或近地表环境,包括岩石圈表层、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环境。 内生环境则与之相反,是一种高温、高压、还原、流体活动受限的环境。 3、同生碎屑异常与后生异常 同生碎屑异常:岩石在地表以物理风化为主时,其风化后形成的土壤中碎屑矿物与岩石的化学组成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所形成的异常。 后生异常可以发育在任何介质中。形成异常的物质通常已经在活动相(水溶液、气体、植物体及大气搬运的质点)中迁移了或远或近的距离,而在异常地点沉积下来。 4、上移水成异常与侧移水成异常 上移水成异常:土壤中的呈溶解态的离子在毛细管作用下,由深部向地表迁移,在土壤中形成的次生异常。 金属元素被地下水溶解并随着迁移很远的距离,在某种沉淀障上析出,这就形成了侧移的水成异常。 5、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地球化学背景指未受矿化影响或无明显的人为污染的地区为背景区,在背景区内某个地球化学指标的数值特征即为背景值。与背景相对存在就是异常区,空间上如矿化地区及受到明显人为污染地区,我们常把高于背景上限的或低于背景上限的范围称为异常。 6、机械分散流与盐分散流 前者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流为主;后者为岩屑在水介质搬运过程中溶解形成的可溶性的离子或分子为盐分散流。 7、原生晕与次生晕 前者的赋存介质主要为岩石,而后者的赋存介质为岩石的次生产物,如土壤、水系沉积物、水中可溶性物质及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等。 8、非屏障植物与屏障植物 非屏障植物指植物中某元素的含量与下伏土壤中该元素的含量(可溶解吸收部分)呈线性相关,具有该元素的极大的富集能力(大于300倍)的植物。其对矿产勘查来说是最优选择的种属。 9、空间分带与成因分带 这是原生晕的两种分类方式,前者以现代方位来观察原生晕的形态,分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后者考虑热液成矿过程及地质体产状等,具有成因意义,分轴向、纵向及横向分带等三种。 10、相容元素与不相容元素 总分配系数大于1的元素为相容元素,而其小于1为不相容元素,即元素在固液两相间倾向于后期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1、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2、D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20-2002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3、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4、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5、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05-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6、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14-2002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6、《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 编写:陈子裘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队总工办 7、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8、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9、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1-199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 ∶ 50000 )( GB 95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

地球化学调查

地球化学调查 3.1地热资源勘查各阶段宜进行地球化学调查,采用多种地球化 学调查方法,包括地热流体特有组分(F、SiO2、B、H2S 等)调查分析、氡气测量等,确定地热异常分布范围。3.2 具代表性的地热流体,宜采集地球化学样品,并适当采用 部分常温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降水样品作为对照,分析 彼此的差异和关系。样品采集方法、要求遵照本规范附录 B。 3.3 测定代表性地热流体,常温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中 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推断地热流体的成因与年龄。 3.4 计算地热流体中Na/K、CI/B、CI/F、CI/SiO2等组分的重量 克分于比率,并进行水岩平衡计算,分析地热流体中矿物 资源的来源及其形成的条件。 3.5 对地表岩石和地热钻井岩芯中的水热蚀变矿物进行取样鉴 定,分析推断地热活动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3.6 地球化学调查图件比例尺与地质调查比例尺一致。 7.7.1地热流体与岩土试验分析 7.7.1 在地热勘查中,应系统采取水、气、岩土等样品进行分析 鉴定,获取热储及地热流体的有关参数,各类样品按下述 要求采取:

a) 地热流体全分析:各勘查阶段的全部地热井和代表性泉点 均应采取; b) 气体分析:凡有气体逸出的地热井(泉)均应采取;中高 温地热井应采用井下压力采样器取样; C) 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U、Ra、Rn)、毒性成分的分析:按 每个储层采样,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各取(1-2)个,可行性勘查阶段各取(3-5)个,开采阶段各取(5-7)个; d) 稳定同位素:可行性勘查阶段可取(1-2)个,开采阶段可 取(2-3)个; e) 放射性同位素:可行性勘查阶段每层热储各取(3-5)个, 开采阶段每层热储各取(5-7)个; f) 岩土分析样:采集典型热储和盖层岩样及包含水热蚀变的岩 土样品。 7.7.2 地热流体化学成分全分析项目包括:主要阴离子(HCO3-1、 CI-1、SO4-2、CO3-2)、阳离子(K+1、Na+1、Ca+2、Mg+2)、微量元素和特殊组分(F、Br、I、SiO2、B、H2S、AI、Pb、Cs、Fe、Mn、Li、Sr、Cu、Zu等)、放射性元素(U、Ra、Rn)及总a、总β放射性、PH值、溶解性总固体、硬度、耗氧量等。对高温热田应增加Hg、As、Sb、Bi、的测试,对温泉和浅埋热储应视情况增加污染指标如酶、氰等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增加相关分析项目。 7.73 同位素分析:一般测定稳定同位素D(H2、18O、34S)和放射

地球化学岩石测量规程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规程 1.引言 根据ZT/DKY-S-2003的要求,为更好的执行ZT/DKY7.5-1C—2003,结合地质矿产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制定本要求。 2.目的和范围 2.1 目的 本要求的目的是规范地球化学勘查岩石测量野外工作的技术要求,保证岩石测量的质量,使其完全满足地质勘查工作需要。 2.2 范围 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项目中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工作及其它专项地球化学勘查项目的岩石测量工作。 3.职责 3.1 本要求的责任部门是生产技术部和各勘查室及项目组。 3.2 生产技术部负责各地质勘查项目中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工作进行中和工作结束后对工作质量的检查验收。 3.3 各勘查室根据工作进程负责安排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工作,并对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指导。 3.4 项目组成员具体负责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工作的实施。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适用范围 4.1.1为系统地了解不同地层和岩浆岩中元素的含量(或近似丰度),为区域化探异常解释和评价提供资料,同时,也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资料。 4.1.2为在异常查证和矿产普查中,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解决矿源层、赋矿层、矿体剥蚀程度、寻找隐伏矿床等提供资料。 4.1.3在区域化探中不适宜采用水系沉积物、土壤、岩屑等方法的地区利用岩石地球

的测量进行区域化探扫面。 4.2采样密度 仅在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进行区域化探扫面时,其采样密度要求为: 1:20万化探扫面:1个点/1-2km2 1:5万化探扫面:4-12个点/ km2 用作其他目的的岩石测量不作密度要求。 4.3采样布局 4.3.1用作区域化探扫面的岩石测量布局原则同水系沉积物测量。 4.3.2为了解不同地层、岩浆岩中元素丰度值的岩石测量按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或沉积相)来布置。对不同时代的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进行系统采样。 地层以系(或组)为统计单元,每个采样单元应有30件以上样品;岩浆岩以期或主要岩类为采样单元,每个主要岩类至少有7-10件样品,变质岩区以变质建造或分布面积大的主要岩类为采样单元,每个主要岩类样品数一般不少于5件。 4.4采样方法 4.4.1区域化探扫面的岩石测量采样方法和要求: a)沉积岩(含火山岩)样品的采集。主要选取各地质时代研究程度高、代表性好、岩性出露齐全的区域地质调查标准剖面进行,在标准剖面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布 置部分辅助剖面或点采少量样品;岩浆岩样品的采集。主要选取各岩类(不同时 代)面积较大的和有代表性的岩体取样,采样剖面应穿过岩体的不同岩性单元; 变质岩样品的采集,应依变质岩的不同类型区别对待,深变质体的采样可参照岩 浆岩类的取样方法,采样要着重考虑变质建造、岩类及其面形分布特征。浅变质 体的采样,可参照沉积岩的采样方法进行。 b)采集岩石样品时,每个样品在采样点周围10-20米范围内,多处采集(3处以上)同一岩性的新鲜岩石碎块(直径应小于30mm)组合成一个样品,重量300克以 上。按岩石测量记录卡的格式记录有关内容,并应附有采样点的地形地质示意图。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实际找矿中的应用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实际找矿中的应用 [摘要]勘查地球化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几十年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已广泛深入到地质找矿工作中,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找矿的效果和降低找矿工作的成本,而且在全国已通过该手段发现了众多大中型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床。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方法、基本原理及其在找矿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找矿应用 1引言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壳化学过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化学元素的迁移、集中和分散,地球及各地圈的化学成分以及元素在地壳中分布、分配和共生组合。这门学科除了向理论地球化学方面发展外,还向应用地球化学方面发展,形成了勘查地球化学(化探)。勘查地球化学是通过研究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聚集的条件,阐明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从而为找矿工作指出途径。勘查地球化学原来是作为一种探矿的技术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它最早是一种探矿技术,大概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在北欧跟俄罗斯发展起来的。到了40年代,美国跟英国开始大规模的发展这种找矿技术。我们国家是在50年代初期,1952年在中国做了第一次实验,1953年原地质部成立,就建立了地球化学探矿室,简称化探室。那时的勘查地球化学叫地球化学探矿,纯粹是为了找矿,而且是在地质跟地球物理工作之后指定好的地区做一些详细的测量工作。所以它是一种辅助性的工作,后来这个名词就演变成地球化学勘查[1]。勘查地球化学现已广泛深入到地质找矿工作中,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找矿的效果和降低找矿工作的成本,而且在全国已通过该手段发现了众多大中型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床。勘查地球化学同地球物理找矿方法配合起来,对找寻未露出地表的盲矿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判断找矿的远景地区和地段,必须查明该区域的金属成矿特征和区域地球化学规律,这些特征和规律表现为化学元素的含量偏离它们在各该岩石中的平均值,反映在区域中广泛发育着某些类型的地球化学过程,它们导致某些岩石和矿床的形成。勘查地球化学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2]: (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这种方法是系统地测量土壤(包括各种风化产物)中的微迹元素含量或其他地球化学特征,测量的目的是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各类次生异常,并进而寻找矿床。 (2)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岩石测量。这种方法是系统地采集岩石样品,分析其中的微迹元素或其他地球化学特征,以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各类原生异常(地球化学省、区域原生异常、矿床原生晕等),并进而寻找矿床。 (3)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分散流测量。即系统地采集一种或数

化探报告(新)

云南省盈江县遮坎锡铅多金属矿普查区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前言 (4) 第一节目的任务 (4) 第二节地理位置及交通 (4) 第三节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6) 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6) 第五节本次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7) 第二章区域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9) 第三章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15) 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 (15) 第二节野外工作质量评述 (16) 第三节样品分析及质量评述 (17) 第四章异常的圈定、解释推断与评价 (19) 第一节异常的圈定 (19) 第二节异常的解释推断与评价 (19)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27) 第一节结论 (27) 第二节进一步工作建议 (27)

附图目录: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目的任务 云南省盈江县遮坎锡铅多金属矿普查区1:5万地球化学普查项目是根据盈江县溢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对云南省盈江县遮坎锡铅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工作计划而安排的工作项目,由昆明理工大学昆明鑫地地质勘探有限公司承担,所于2008年3月—4月开展了野外工作,通过野外采样等化探工作,对查证区内的异常及地质矿化特征有了初步认识。并于2008年7月20日提交了《云南省盈江县遮坎锡铅多金属矿普查区1:5万地球化学普查报告》。 工作目的是:根据任务书要求,在已完成的1∶20万区域化探工作区内开展相对应的1:5万化探普查工作,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工作任务是: 主要是对工作选区内圈定出W、Sn、Mo、Pb、Zn、Cu、Ag等元素异常及成矿有利的远景区,初步明确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进一步开展普查找矿工作的有利地区。 第二节地理位置及交通 云南省盈江县遮坎锡铅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勘查区范围位于盈江县城北30°东,直线距离45.5公里,公路里程约70公里。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约800公里。 《云南省盈江县遮坎锡铅多金属矿普查》探矿勘查许可证探矿权范围

浅谈将乐县半岭矿区金矿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异常查证

浅谈将乐县半岭矿区金矿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异常查证 将乐县半岭矿区金矿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Au异常带二条,经地质工程查证确定Au1、Au2金矿体,以将乐县半岭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为基础向外围找矿具有实际意义。 标签:金矿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查证外围找矿 将乐县半岭矿区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城方位256°直距约31km,矿区东西长2.88Km、南北宽2.33Km,面积6.71 Km2。矿区属丘陵地区,海拔200~541m;矿区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较弱,山顶山脊为风化剥蚀区出露为残积土层,残积土层厚一般10~30 m,山坡、坡脚及平坦处为堆积区,坡积土层厚度一般0.5~3 m,区内仅深沟地带有基岩出露;区内植被发育,以杉木、毛竹及杂木林为主。完成本区1:10000地质填图后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圈定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异常带二条,经槽探工程与钻探工程对土壤化学异常带查证,确定二个金矿体[1]。 1将乐县半岭矿区金矿地质背景 1.1区域地质 矿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处于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宁化-南平岩浆构造带中段北部,区内构造具有多期性,属区域成矿较有利地带[2]。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有北东、北西及南北向三组,尤以北西、北东向断裂为甚,北东向断裂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区域金属矿产的分布格局。矿区北东向大面积出露晚侏罗世古竹超单元(J3GZ)钾长花岗岩体,岩浆热液活动是成矿元素活化和迁移的载体。 1.2矿区地质 区内地层为中上元古界黄潭岩组(Pt2-3h)、下峰岩组片岩段(Pt2-3xsch)和下峰岩组变粒岩段(Pt2-3xgnt)。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F1、F2二条张性断层及F3、F4、F5三条压性断层。F1断层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倾向约310°~340°,倾角约70°~90°,断层带宽度约0.5~1m,影响宽度约15~30m,受F4、F5断层切割。F2断层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向,倾向约310°~340°,倾角约75°~90°,受F4断层切割。 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但混合岩化作用强烈,混合岩为花岗质呈薄层状或透镜状脉体夹于基体中,脉体厚多为数厘米,产状与基体片理产状相同。区内有老采坑(LCK01)及较多的老采硐,老采坑走向72°,老采硐多沿北东东向或南西西向掘进。 1.3围岩蚀变

地球化学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

地球化学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 一、适用范围 地球化学调查野外原始资料阶段性检查,包括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矿产地球化学调查两类。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简称区域化探,系指1:200000~1:500000万比例尺化探工作,属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范畴;矿产地球化学调查,即中大比例尺化探工作,系指地球化学普查(1:50000~1:2.50000,简称普查化探)和地球化学详查(1:10000~1:5000,简称详查化探),属矿产地质调查范畴。 二、验收依据与技术标准 1.项目任务书、设计书、合同书等。 2.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00000(DZ/T 0167-1995)、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DZ/T 0011-9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地球化学勘查术语(GB/T 14496-93)、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 14839-93)、其他地质等有关规范、规定。 三、验收要求 主要为设计总体实施状况、野外工作质量、野外原始资料及野外质量管理制度等方面,重点是野外工作质量与野外原始资料。 四、验收内容 1.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1)设计总体实施状况 ①工作部署,主要指总体工作布置、工作进度、进展,包括野外采样及样品处理、资料整理、异常查证工作安排等,其中野外采样包括实际采样布局及在可采样范围内是否出现空白区等。 ②技术方法,主要指采样介质、采样部位、采样粒度和采样密度等,包括特殊景观或特殊地貌采样方法等。 ③实物工作量,包括化探样品数、实际控制面积、异常查证及有关剖面性、试验性工作等。 ④野外质量检查结果。 ⑤其他有关设计或技术规范执行情况。 ⑥经费使用。 ⑦取得初步成果,主要指异常查证等。 (2)野外工作质量 ①采样布局,采样密度,空格率等。 ②采样点位到位,定点、定点标志等。 ③采样物质,采样部位,采样代表性(采样组合)及排除干扰物等。 ④原始记录。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隐伏矿体勘探中的应用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隐伏矿体勘探中的应用 科技的进步,促进人们对能源需求的增多在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中,传统找矿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技术日渐完善,在深部隐伏区勘察中发挥着明显的应用优势。因此,对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技术在隐伏矿体勘探中的应用方式进行详细探究迫在眉睫。本文就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隐伏矿体勘探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标签: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地球化学特征;勘探 引言 在已发现矿区外围寻找隐伏矿体或扩大成矿带规模是当前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在矿区外围预查的主要方法有地气测量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法、原生晕分带预测法、地球电化学勘查法、伽玛能谱法、X荧光法等,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上述诸方法中较传统且比较成功的详查手段。 一、对蕴藏于土壤中的元素含量及种类的剖析 (1)母岩的成分分析。岩石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尤其是经过风化之后,最后演变为土壤。而不同种类的岩石,其中的化学元素种类及含量亦有所不同,因此,经过风化之后的土壤中所蕴含的元素种类及数量亦不相同。以宜昌地区为例,含量较高的Co仅存于基性岩区的土壤之中,而含量较高的Cr则存在于超基性岩区风化的土壤里。(2)土壤中的元素所具有的理化性质。如果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离子的半径相对较小,与此同时又具有相对较高的电价时,晶格能也相对要高出很多。不仅如此,还因此具有了较强的抵御风化的能力,化合物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宜昌地区为例,黑钨矿内,具有价电子较高的+6的铜;锡石矿中,具有价电子较高的+4的锡。(3)环境因素分析。自然环境是通过温度与湿度的变化直接对土壤酸碱度构成影响的,而温湿度在直接影响到土壤本身的酸碱度的变化的同时,又通过这种酸碱程度的变化间接是对风化与成土作用构成影响。 二、区域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某隐伏矿属冈底斯构造带南亚带,在金矿出露地层中,地质结构是由晚白垩世-古近系旦师庭组(K2Ed)、下白垩统比马组(K1b)以及上侏罗统麻木下组(J3m)所组成的。火山岩矿化元素的丰度比较高,尤其是Au、Sb、Cu、As、Ag以及Hg等元素。在矿产区域范围内,已发现Au、Cu多金属矿以及Pb、Zn多金属矿点。 三、样品加工处理 土壤样品野外加工严格按设计及有关规范执行,操作步骤如下:自然凉干→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比例尺 1:50 00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对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设计书的编写,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测定元素的选择和元素测定的技术要求,图件的编制,异常的评价和查证,成果报告的编写以及图件和资料的上交等方面作出了规定,确立了统—的标准。 1.2 本规范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矿产普查阶段中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也可供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 2 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 2.1 地球化学勘查根据其应用于不同地质——找矿阶段的目的,涉及的面积和要求工作的粗细程度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性质的工作: a.区域化探(或称战略踏勘性化探),其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成矿远景区(带),矿田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工作面积常常是数千平方千米或更大。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100 000、1:200 000或1:500 000。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2点/km2、(0.25~l点)/km2或(0.04~0.08点)/km2; b.地球化学普查(或称普查化探),主要目的是在区域化探阶段已圈出的各类省的、区域的或局部的地球化学异常

范围内,以及根据化探、物探、地质资料所固定的找矿远景区内,进一步缩小寻找目的物(矿床、矿体或其他地质体)的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等。工作面积常在数十平方千米或更小

——数百平方千米之间。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25 000~1: 50 000。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4~8点)/km2 c. 地球化学详查或异常检查(或称详查化探),主要工作目的为在区域化探和地球化学普查阶段获得的有意义的局部异常范围内查明异常和矿体的空间关系,以便为山地工程的定位提供依据。工作面积常在0.n平方千米或更小--数十平方千米之间,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5 000~1:l0 000之间,采样密度(土壤测量为例)(100~200个点)/km2,或>200点儿km2。点线距为100 X20m~500X 20m。 2.2 地球化学普查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规范所指的地球化学普查,即是2.1中b类性质的工作,它是在1:200 000区域化探、航磁和小比例尺地面物探圈出的异常分布区和找矿有利地区,以及 1:200 000区域地质调查圈出的成矿远景区(带)中开展的矿产普查工作。是一项承上启下性质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工作选区内已圈出的各类区域性异常及成矿有利的远景区,进一步圈定寻找目的物的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进一步开展化探或物探工作的详查地区。 2.3 就找矿目的而言,在已完成第二代1:200 000区域化探工作的地区内,对于l:200 000区域化探无异常反映的地区或虽有异常反映但和找矿无关的地区,一般不需要作进一步化探普查工作。在一些有异常显示的地区需要作进一步化探工作,但也不是都需要部署1:50 000化探普查。有些l:200 000化探局部异常经异常检查后即可直接部署工程验证,有些局部异常经异常检查后虽不能直接部署工程验证,但可以先采用1:200 000化探单点样分析的办法以提高地区单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