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第一章导论 (3)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

第五章犯罪动机 (7)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

第一节人格概述 (8)

第二节犯罪人格 (9)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

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

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

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

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

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

第一节概述 (14)

第二节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14)

第三节各类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14)

第十二章变态犯罪心理 (15)

第一节概述 (15)

第二节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15)

第三节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16)

第四节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16)

第十三章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6)

第一节概述 (16)

第二节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原理及其测试方法 (17)

第三节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17)

第十四章罪犯心理矫治 (17)

第一节概述 (17)

第二节罪犯心理评估技术 (18)

第三节罪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18)

第四节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18)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1.什么是犯罪

根据我国刑法(1997)的规定,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依照法律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犯罪心理学的对象

第一,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第二,对犯罪人的理解。

第三,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关系。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2.个体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

3.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

4.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三、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刑法学

犯罪学

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法律心理学

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案例1.1 心理学特征描述

布鲁塞尔博士对纽约炸弹狂的15点推论

心理学特征描述(psychological profile)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

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歪曲事实,也不能主观臆测。

2.系统性

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机能的整体。

3.理论联系实际

4.伦理性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一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犯罪人地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优点: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资料真实可靠。

缺点:研究者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因素多,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受观察者本人条件的影响。

2.调查法

是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3.测验法

是指使用标准化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心理特点的方法。

4.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以了解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5.案例分析法

就是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案例1.2 玛丽的“圆周假设”

三、非实验性数据因果关系推断的方法

1.交叉时滞平面分析(cross-lagged panel analysis, CLPP)

2.路径分析

四、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1.以问题为中心,主义采用多种方法和探讨课题

2.注意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3.用相互作用的理论思路来分析犯罪心理现象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西方国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1.早期犯罪心理学思想

2.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3.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1.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2.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概况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1.潜意识论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2.人格结构学说以及人格发展理论

3.本能论

4.焦虑论

三、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

2.对犯罪行为的防治

四、阿德勒的犯罪观

1.犯罪的原因和动机

2.对犯罪的防治

五、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1.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犯罪人的无意识犯罪动机

2.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犯罪人的人格缺陷

(1)犯罪者的自我及其特征

(2)犯罪者超我的缺陷

3.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分析犯罪行为

4.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来解释犯罪人的心理

六、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

贡献:

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第二,大大扩展勒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

局限: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二、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学习途径——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

(2)人类行为的起因——三元交互作用论

(3)人类行为的自我调节

2.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1)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

(2)攻击行为的启动机制

(3)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自我调节机制

三、其他学者的研究

四、对行为主义犯罪理论的简评

第三节道德认知发展与犯罪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问题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二阶段工具性目的与交换阶段

第三阶段人际和谐与遵从阶段

习俗水平

第四阶段社会和谐与制度维护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

三、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与犯罪

四、简单的评价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及其特征

二、遗传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家族史研究

2.双生子研究

3.染色体研究

三、年龄、性别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四、神经生物及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五、人体生物节律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个体的人格倾向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需要和动机

2.价值观

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性格与犯罪心理

2.气质与犯罪心理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家庭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1.家庭结构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案例期望不当,酿成恶果

二、学校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三、社区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四、工作环境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系统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具有层次上的差异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基本模式

1.渐进式

2.突发式

3.机遇式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1.不良的交往与模仿

2.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

3.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4.违法尝试获得体验

5.犯罪意向萌发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犯罪情境

1.侵害对象

2.现场条件

3.现场气氛

二、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

1.犯罪行为发生前的心理互动

2.犯罪过程中的心理互动

3.犯罪行为发生后的心理互动

三、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

1.预谋型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

2.无预谋的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人在犯罪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1.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2.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3.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

1.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

2.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类型

三、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1.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

2.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征兆

3.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

第五章犯罪动机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的概述

1.需要的概念

是指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动机概述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2.动机的种类

3.动机的理论

(1)本能论

(2)驱力论

(3)需要论

(4)诱因论

(5)认知一致论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一、犯罪动机的概述

1.犯罪动机的概念

2.犯罪动机的特征

主观性

相对性

动态性

低级性

复杂性

3.犯罪动机的功能

激发

指向

维持和调节

4.犯罪动机的分类

5.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1.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

2.外部诱因引起的犯罪动机

3.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一、犯罪动机转化的类型

1.表现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动机转化

2.表现在不同发展方向的动机转化

二、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因素

1.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主体因素

2.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客观因素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1.少年犯

2.精神病犯罪人

二、激情犯罪的动机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涵义

源于拉丁文的“person”,意指面具。

2.人格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独特性

稳定性

社会性

二、人格的类型论与特质论

1.人格类型论

(1)生物学类型论

(2)心理学类型论

(3)价值观类型论

2.人格特质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2)科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3)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4)大五人格

第二节犯罪人格

一、什么是犯罪人格

1.犯罪人格的涵义

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特有的导致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人格。

2.犯罪人格的形成

二、有关犯罪人格的研究

1.使用人格测验量表对犯罪人格进行描述

2.采用访谈法对罪犯犯罪人格的研究

3.从大量研究中归纳出与犯罪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

三、研究犯罪人格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对犯罪人格的研究可以使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加深对犯罪产生这一问题的理解。

(2)犯罪人格的研究为预测、预防犯罪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制定科学的刑事政策提供了参考

(3)犯罪人格在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结构化中的意义

2.研究犯罪人格在犯罪人处遇实践中的意义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身心基础

1.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育特点

2.青少年时期身心矛盾与犯罪的关系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

二、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

1.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2.情景性

3.戏谑性

4.情绪性

5.反复性

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1.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2.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3.青少年的欲求量多、最强烈

4.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案例:三少年杀人练胆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一、女性犯罪的心理基础

1.认知特点

2.情感和意志特征

3.个性特点

二、女性犯罪的特点

1.犯罪数量上的差异

2.犯罪类型上的特点

3.犯罪手段上的特点

4.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点

5.犯罪处遇上的特点

三、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

1.女性杀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2.女性财产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一、吃亏心理

二、攀比心理

三、“补偿”心理

四、掩盖心理

五、享受心理

六、贪婪心理

七、侥幸心理

八、随大流心理

九、冒险心理

十、蒙混心理

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一、初犯心理分析

1.初次犯罪的心理状态

2.初次犯罪的动机

二、累犯心理分析

1.累犯的人格特征

2.累犯的心理特征

三、惯犯心理分析

1.惯犯的心理特征

2.惯犯的行为特征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一、财产犯罪概述

1.财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2.财产犯罪的特征

二、盗窃犯罪心理

1.盗窃犯罪地点的选择

2.盗窃犯罪的心理特征

三、诈骗犯罪心理

1.诈骗犯罪的一般特点

2.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3.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一、暴力犯罪概述

1.暴力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2.暴力犯罪的类型

3.暴力犯罪人的一般特征

二、杀人犯罪心理

1.杀人犯罪的一般特征

2.杀人犯的心理特征

三、抢劫犯罪心理

1.抢劫犯罪的一般特征

2.抢劫犯罪的类型

3.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一、性犯罪概述

1.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2.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

二、强奸犯罪心理

1.强奸犯罪的一般类型

2.强奸犯罪的心理分析

3.强奸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4.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一、邪教犯罪概述

1.邪教的含义

2.邪教犯罪的概念与范围

3.邪教犯罪的特征

二、“法轮功”人员的心理分析

1.“法轮功”人员的一般特征

2.练习“法轮功”的动机

3.“法轮功”的精神控制

4.“法轮功”痴迷者的人格特征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一、毒品犯罪概述

1.毒品的含义

2.毒品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3.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二、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犯罪动机

2.错误的认识

3.偏颇的人生价值观

4.毒品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三、吸毒人员的心理分析

1.吸毒者的人格特征

2.吸毒者初次吸毒的动机

3.吸毒后心理上的变化

4.吸毒与犯罪行为

案例:一个吸毒者的心理变化轨迹

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一、计算机犯罪概述

1.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计算机犯罪是指非法侵入受国家保护的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受到刑法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2.计算机犯罪的特点

(1)犯罪技术具有专业化

(2)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

(3)犯罪后果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4)犯罪空间具有广泛性

(5)犯罪类型具有新颖性

(6)犯罪惩处的困难性

3.计算机犯罪的发展趋势

二、计算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法律意识薄弱,缺乏道德感

2.智力水平高

3.犯罪动机

4.计算机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1.过失犯罪的概念

2.过失犯罪的类型

3.过失犯罪与注意义务的违反

二、过失犯罪心理与故意犯罪心理的区别

1.犯罪人的主观恶性不同

2.犯罪心理的内容不同

3.犯罪心理的机制不同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一、情境因素

1.自然方面的意外情境

2.社会方面的意外情境

二、舆论因素

三、工具因素

1.使用熟练工具

2.使用陈旧工具

3.使用高科技工具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一、过失犯罪人的生理特征

1.生理缺陷或疾病

2.疲劳状态

3.麻醉与醉酒

4.其他生理因素

二、过失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过失犯罪人的认知特征

(1)认识上存在错觉

(2)注意品质不良或违反注意义务

(3)记忆的缺陷与失误

2.过失犯罪人的情绪和态度特征

3.过失犯罪人的意志特征

4.过失犯罪人的性格与气质特征

5.过失犯罪人的智能特征

6.过失犯罪人的无意识因素

三、过失犯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

1.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2.技术操作中的不良习惯

案例:锅炉工忘关气阀,致人烫死案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群体

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使有效地相互作用在持续性、广泛性和融洽性上达到密切地程度,并自身形成一个内部准则,知道价值地实现。

二、群体的分类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大群体和小群体

三、群体心理效应

四、群体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群体犯罪的心理学基础

一、群体归属感

二、从众

三、服从

四、去个性化

五、模仿和感染

六、群体无意识理论

第三节各类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一、一般共同犯罪的心理分析

1.一般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一般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没有特殊的组织形式、只是为了实施某一特定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临时或事先纠合起来的群体犯罪形式。

2.一般共同犯罪中角色心理分析

二、团伙犯罪

1.团伙犯罪的概念

2.团伙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原因

3.团伙犯罪中角色心理分析

三、有组织犯罪

1.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2.有组织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原因

权威与服从

模仿与学习

暗示与教唆

冒险转移

群体极化

3.有组织犯罪中角色心理分析

四、集群犯罪

1.集群犯罪的概念

2.集群犯罪的特点

自发性

狂热

非常规

短暂

3.集群犯罪的过程

4.对集群犯罪的理论解释——紧急规范理论

5.集群犯罪中角色心理分析

案例:张君团伙系列抢劫杀人案件

第十二章变态犯罪心理

第一节概述

一、变态心理概念

1.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

2.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

3.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别

二、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

1.变态心理的生物基础

2.心理因素在变态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3.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

三、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

1.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现象概述

(1)变态心理的发生率

(2)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率

2.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

(1)感知觉变态与犯罪行为

(2)注意变态与犯罪行为

(3)记忆变态与犯罪行为

(4)思维变态与犯罪行为

(5)情绪情感变态与犯罪行为

(6)意志变态与犯罪行为

(7)智能变态与犯罪行为

(8)意识变态与犯罪行为

3.变态心理患者犯罪的基本特点

(1)变态心理者犯罪的动机

(2)变态心理者犯罪的行为特征

(3)变态心理者在犯罪后的一般表现

第二节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一、人格障碍概述

1.什么是人格障碍

是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行之有效地适应正常地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

2.人格障碍的特征

从儿童、少年时期开始

人格结构某些成分过分或畸形发展

无自知之明

相对稳定,顽固

二、人格障碍与犯罪

1.人格障碍者犯罪的基本特点

2.人格障碍类型与犯罪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偏执型人格障碍

(3)情感型人格障碍

(4)爆发型人格障碍

(5)轻佻型人格障碍

(6)怪癖型人格障碍

三、人格障碍犯罪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第三节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一、性变态概述

1.性变态的概念

2.性变态与人格障碍

3.性变态与性犯罪

二、性变态与犯罪

1.性变态者违法犯罪的特点

2.性变态类型与犯罪

三、性变态犯罪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第四节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一、精神病概述

1.精神病的概念

是一种心理机能完全紊乱的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状态。

2.精神疾病患者的变态心理特征

二、精神病与违法犯罪

1.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特点

行为无法自控

动机模糊或难于理解

手段极其残忍、凶狠

2.精神病的类型与犯罪

(1)精神分裂症

(2)偏执型精神病

(3)情感性精神病

(4)反应性精神病

(5)脑外伤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三、精神病人的法律责任能力

第十三章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测谎仪“polygraph”——多道生理心理描记仪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

1.最早的“神裁法”

米判法

热试法

水试法

2.智力型的测试法

3.现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4.当今心理测试仪的前沿研究

第二节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原理及其测试方法

一、基本原理的争论

1.“恐惧”假设

2.“冲突”理论

3.“条件反射”理论

4.“应激”理论

5.“动机”理论

6.“认知唤醒”理论

二、常见的犯罪心理测试方法

相关/不相关问题测试法(R/IR)

控制问题测试法(CQT)

紧张峰测试法(POT)

犯罪情景测试法(GKT)

第三节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一、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史

二、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程序

犯罪心理痕迹动态描绘阶段

编题阶段

测前访谈阶段

实测阶段

图谱评判阶段

测后讯问阶段

第十四章罪犯心理矫治

第一节概述

一、罪犯心理矫治的内涵及其在改造中的作用

1.什么是罪犯心理矫治

2.罪犯心理矫治在改造工作中的作用

(1)促进了我国罪犯改造工作科学化的进程

(2)促进了罪犯改造工作质量的提高

(3)促进监狱人民警察素质的提高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操作体系

三、罪犯心理矫治的组织实施

第二节罪犯心理评估技术

一、什么是罪犯心理评估

是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是评估者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加上调查、观察多得到的多方面的资料,对被评估的罪犯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做出有意义的解释和科学的价值判断过程。

二、罪犯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

1.确定评估目的和评估标准

2.资料收集阶段

3.具体评估阶段

4.评估结果的使用阶段

三、心理测验的实施方法

1.准备

2.施测

3.收尾

四、罪犯心理评估报告的一般格式

案例:关于罪犯李威的心理评估报告

第三节罪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一、什么是罪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1.罪犯心理咨询

2.罪犯心理治疗

二、罪犯心理咨询的基本过程及操作技巧

1.心理咨询前的准备

2.了解情况,建立关系

3.诊断分析,明确咨询目标

4.选择方案,帮助指导

5.评估咨询结果,结束咨询关系

三、罪犯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1.精神分析疗法

案例:精神分析疗法在罪犯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2.行为疗法

3.理性情绪疗法

第四节罪犯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一、什么是罪犯心理危机

二、什么是罪犯心理危机干预

三、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评估确定干预对象

2.激发有心理危机的罪犯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愿望

3.让罪犯释放消极情绪与能量

4.帮助罪犯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与自我矫治方法,提高自己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

5.跟踪考察,巩固成效

专题一教案:打开心灵之门

专题一打开心灵之门 【教学目标】 1. 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特点,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 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3. 形成正确面对心理咨询的态度,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教学难点】辨别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讨论法、测试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走进心理科学 (一)关于心理学的传言 传言一: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人们总以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试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觉能力,否则再老道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术”。 传言二:心理学家会催眠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传言三: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更幸福的生活下去。心理咨

询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通常,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那就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了。 传言四: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对心理学家抱有这样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而有问题的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这些看法就会使得许多人在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进行 激烈的思想斗争。其实,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记忆与思维的特征,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很跨文化的比较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二)心理学研究案例 1、问题顺序与认知背景 如果给被试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你的生活有多幸福? 2.上个月你有多少个约会? 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回答之间的相关仅为0.12。 如果将以上两个问题对调: 1.上个月你有多少个约会? 2.你的生活有多幸福? 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回答之间的相关竟然会骤升到0.66。 这说明:认知背景严重制约着人的现实选择。 2、决策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 你会选择哪个? 如果有两个选项: A.稳赚100元 B. 50%的概率一无所获,50%的概率获得200 。

犯罪心理学 读后感

读《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有感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犯罪人其犯罪的心理原因或心理背景能够被人理解。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其犯罪的心理状态与正常犯罪人有所不同,属于某种变态心理的犯罪。《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就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以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所谓变态心理,是指离开正常人健康的人际反应模式表现出来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包括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异常改变,又包括能够反映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整个特征的个性或人格的异常,即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体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着重从变态心理的角度探讨研究各类变态心理者的犯罪行为,关于变态心理,目前许多学者描述为:变态心理犯罪,可以理解为由于精神状态不正常而导致的犯罪行为或者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 行为。 《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着重研究了人格障碍、性行为变态、智力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这五类变态心理患者的犯罪类型、犯罪的变态心理原因以及犯罪行为特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介绍心境障碍与犯罪一章中抑郁症患者“扩大杀人”的杀人行为。“扩大自杀”是指患者在极端抑郁而萌发自杀念头的同时,可能出于“怜惜”动机而将自己的子女或配偶先杀死,呈现“利他性杀人”或“慈悲性杀人”。其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2002年3月10日下午,陈良将14岁的儿子铭铭从外婆家引诱至一栋高楼的顶层平台上,从塑料马甲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榔头、菜刀和围兜,趁儿子低头喝水时,先是用榔头猛砸儿子的头顶,后又用菜刀砍向儿子。儿子面对父亲的凶杀行为,一边躲闪一边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求爸爸不要杀死他。经过两人的激烈拼斗后,儿子终于倒在血泊中。 真的不敢相信亲生父亲怎么会如此残忍的杀死自己的儿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啊!后经司法鉴定:陈良意识清楚,接触行为被动,合作欠佳,动作言词缓慢,注意力不集中,面部表情愁苦,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自责消极观念,无自制力,符合抑郁症的诊断。这不禁让我想起广东母亲溺死自己脑瘫儿子的新闻。那个母亲虽然没有抑郁症,但也是算是“慈悲性”杀人。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但就是因为母爱让一个母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 韩群凤与丈夫黄卓林1996年结婚,1998年生下一对孪生儿子黄浩佳、黄汝佳,两个孩子经医院确诊均为脑性瘫痪,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韩群凤得知后没有放弃对两个儿子的治疗。她在东莞市石碣镇租下出租屋,请专人专职照顾两个儿子的日常生活,方便当地按摩师每天进行物理治疗。直至2010年11月,韩群凤因找不到护工便将儿子接回自己家中自行照顾,还辞去工作专职照料儿子。因见两个儿子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韩群凤为了不再拖累自己的丈夫及家人便产生杀害儿子然后再自杀的念头。2010年11月20日下午,韩群凤写下遗书,等待丈夫外出便实施计划。当天22时许,韩群凤趁黄卓林外出

犯罪心理学7个问题案例

请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回答以下问题(要分别说明得出每条结论的依据): 1、案件该怎样定性(预谋作案还是突发性作案、作案目标是否明确等)? 这是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刑事案件,事前选定明确目标。 依据:①被害人夫妇是在厂内宿舍被三名犯罪嫌疑人蹬门入室,蒙面、持刀,穿一身深色的衣服抢劫伤害的。一般而言厂内宿舍是比较安全的,作案时犯罪人蒙面、持刀、穿深色衣服,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有所准备,对犯罪对象以及地点已经有了充分了解。 ②犯罪嫌疑人作案将蒋妻的摩托车开走逃离现场,后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但却能安全转移。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安排好逃离路线,并且对作案地点周边环境熟悉。 ③案犯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由此可见案犯作案目标明确——抢劫钱财。 综上,该案件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入室抢劫案件。 2、犯罪动机、目的是什么? 犯罪嫌疑人的动机是为非法获取钱财。 依据:①作案人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 ②受害人的伤情位置在左肩腋后四刀,其中一刀深达心脏,而非在其

头部、胸部、颈部等人体致命部位。 ③受害人蒋顺荣在打开保险柜取钱后,作案人没有对其加害。 据此,作案人带工具主要目的是用以制服受害人,加大受害人的恐惧心理,使其不敢反抗为目的。而造成受害人的死亡不是其目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放任行为。 3、作案人的居住地或落脚地可能在哪里? 作案人中至少有一人是住在本地或者在本地有落脚点。 依据:作案人作案后开走受害人的摩托车,而在逃离现场200米的不远处,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而事后民警排查时未发现案发镇及周边镇在凌晨1时以后有送客的车辆。该镇位置偏僻,流动车辆、夜间送客的车辆极少,要逃到较远的地点必须有自备车辆。因此,作案者的居住地或落脚点离现场较近,因而将摩托车丢弃不用也能迅速到达安全地点。故至少有一作案人员在本地由居住地或者落脚点。 4、作案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怎样? 作案人中至少一人熟悉蒋家的情况,并且跟被害人有密切往来,熟悉厂区以及被害人情况。 依据:①作案人在现场蒙面,作案时尽可能少说话(只有其中一人说了三句话)或变着嗓子说话。其中一个作案人进入室内后立即退守到门外,一直到作案结束都未再进入现场。这些迹象反映出嫌疑人害怕被受害者认出的心理,故应是平时熟悉的人。

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200 -200 学年第学期犯罪心理学期终试卷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集群犯罪的特点是。(此题多选) A、参与人数多,彼此不认识 B、具有情境性和偶发性 C、事先无预谋 D、感染和互动激发起来的破坏 2、经验在保持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是多样的,常见的有。(此题多选) A、简略和概括 B、完整与合理 C、详细与具体 D、夸张与突出 3、心理是一种现象。(此题多选) A、纯主观的精神现象 B、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4、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是的形成。 A、犯罪动机 B、不良个性 C、消极的情绪 D、犯罪行为“ 5、弃恶从良、重新做人,对于惯犯来说显得十分困难;顽固到底、走向灭亡,是多数惯犯的选择。这体现了他们在意志的品质。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两极性 6、性格的社会评价意义,主要体现在上。 A、性格的情绪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态度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7、在犯罪心理的动力系统中,包括。(此题多选) A、畸变的需要B、犯罪动机 C、不良兴趣D、薄弱的意志品质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表现出来的是 心理冲突。 A、多避斗争 B、多重趋避斗争 C、双趋斗争 D、多趋斗争 9、突变型犯罪模式具体可分为(此题多选) A、原发型 B、继发型

C、由人际关系冲突引起的 D、由特定的气氛引起的 10、一些强奸犯罪人在犯罪之前,认为这是被害人愿意的,从而减少了良心的谴责,决意实施犯罪;抢劫犯精心策划的抢劫对象,是那些他认为的“为富不仁”者,这些分别是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A、合理化作用 B、压抑作用 C、投射作用 D、升华作用 11、组织严密、内部等级森严、不公开活动、主动寻找犯罪目标犯罪的是以下何种犯罪群体。 A、团伙犯罪 B、集团犯罪 C、集群犯罪 D、合作式犯罪 12、处于侦察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是。(此题多选) A、认知失调 B、情绪随警方侦察力度波动 C、心理冲突激烈 D、行为反常 13、犯罪心理在个体自身的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这一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挫折—攻击理论 C、亚文化理论 D、标签理论 14、心理外化的途径可以是。(此题多选) A、言语 B、心理冲突 C、行为 D、身体语言 E、面部表情 15、无论是暴力式还是非暴力报复型犯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A、情绪失控 B、报复对象易转移 C、作案时疏于防范 D、事后后悔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陈述的对错,你认为正确者,请在题目前的括号内打“√”,错者打“×”。(1分*12=12分) ( ()2、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常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 ()3、激情可以是一种积极、也可以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5、饥、渴和性的需要是维持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所必须的生理需要,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力的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当的,无可指责的. ()6、希腊语中的“性格”一词翻译成英语为“雕塑的痕迹”,这就说明,对于具有正常神经功能的人来说,性格主要是由外力即个人所的环境塑造的。 ()7、个体决定要实施犯罪行为,主观方面的意识倾向决定了犯罪会立即发生。 ()8、犯罪不一定都存在明确的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一、案情介绍 陈威,男,40岁,著名心理学教授。1960年出生于一个幸福的家庭,1967年母亲因婚外恋自杀,1980年大学毕业,1990年,攻读完博士学位,成为一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2000年,因犯杀人罪被捕入狱,从1990年至2000年,共作案六起,死者都是女性且具有共同的特点: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靠卖身为生。作案后还为死者穿好衣服,死者死后都是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 家庭情况:父亲,在他7岁时与其母亲离异。母亲,白远,伟大的科学家,在他7岁的时候因婚外恋带着羞辱上吊自杀,而且是赤裸着身体,7岁的他亲眼目睹母亲的死。妹妹,白纯,在他的教育下进入大学,在大学里和自己的老师恋爱,毕业前(1990年)因怀孕大出血而死。 二、案例分析 1、犯罪心理结构 陈威是1989年开始作案,也就是他妹妹死的那一年。根据调查了解,他是在妹妹下葬的那一天杀了第一个受害者,在那一天他的愤怒到了极点要做点什么发泄一下,在他杀了第一个受害者后,他获得了巨大的心理释放,平衡的快感超乎他的意料,白纯的死压在胸口的一股气一下排泄而空,他获得了一种快乐的方式,从此就开始杀人。而妹妹白纯的死不是原始的诱因,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在大约4、5岁时已经基本成型而且稳定,陈威第一次作案的时候已经30岁了,所以说妹妹白纯的死不是原始诱因。也是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其一生,早期的记忆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在陈威的童年里有着不好的记忆,这给他留下了阴影。在他7岁的时候,他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上吊自杀,而且是赤裸着身体,一个7岁的孩子怎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在他的心目中,母亲白远和妹妹白纯是近乎完美的,但是她们都因为堕落而死,他认为上了学怀孕就是堕落。母亲白远的死是原始诱因,而妹妹白纯的死是诱发事件,他认为要是早一点消灭堕落,母亲和妹妹就不会那样了,于是他就开始了消灭堕落的杀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六名受害者都是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靠卖身为生,这就是他所谓的堕落。而对于为死者穿好衣服,死者死后都是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是因为母亲白远死的时候是赤裸着身体,他为死者穿好衣服实际上是想为母亲遮羞,至于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我认为是他想让死者保护好自己,不要堕落。综上所述,陈威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受他童年经历的影响,而妹妹白纯的死触碰到了他童年时想忘又忘不掉的经历。 2、犯罪心理状态 (1)犯罪前 陈威是在他妹妹白纯下葬的那一天杀了第一名受害者,因为他无法忍受妹妹的堕落,经过调查,在他妹妹住院到死亡期间,让他妹妹怀孕的男人从未出现过。这就使他的愤怒到了极点,产生了犯罪动机,开始寻找他的目标人物,做好充分的准备。 (2)犯罪中 陈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着较高的智商和能力。而且他所作的案是十年后才被破,从这些可以看出他在作案过程中应该是沉着冷静的,不会表现出惊慌失措,也许每个人第一次作案会表现出紧张和恐惧,而陈威第一次作案时是愤怒到了极点,他根本没想其他的。所以我认为在犯罪过程中他应该是沉着冷静的,他没有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的青少年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A: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B: 已满16周岁而未满18周岁 C: 已满14周岁 D: 未满25周岁 答案: 已满14周岁而未满25周岁 2、我国当前青少年人犯罪的特点有() A: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B: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C: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D: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答案: 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暴力化的特点 , 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 从年龄上看,呈低龄化的特点 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包括()A: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B: 青少年好奇心强 C: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D: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答案: 青少年盲目模仿性强 , 青少年好奇心强 ,

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薄弱 , 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薄弱 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包括() A: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B: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C: 青少年的年龄 D: 不良社会环境 答案: 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 父母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教育方法不当,诸如溺爱、打骂、放任不管等等,都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包括() A: 教育功能单一化:有的学校片面强化智力教育,忽视思想品德、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重教书轻育人 B: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教案(罗大华) 第一章导论 (3)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3)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二章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4) 第一节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4)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5)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6) 第一节生物学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三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四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6)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6)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 (6)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 (7)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7) 第五章犯罪动机 (7)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7) 第二节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8) 第三节犯罪动机的转化 (8)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8) 第六章人格与犯罪 (8) 第一节人格概述 (8) 第二节犯罪人格 (9) 第七章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9) 第二节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三节特殊人群犯罪心理分析 (10) 第四节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分析 (10) 第八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上) (11) 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11) 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 (11) 第三节性犯罪心理 (11) 第九章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12) 第一节邪教犯罪心理 (12) 第二节毒品犯罪心理 (12) 第三节计算机犯罪心理 (12) 第十章过失犯罪心理 (13) 第一节过失犯罪心理概述 (13) 第二节引起过失犯罪的客观诱因 (13) 第三节过失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13) 第十一章群体犯罪心理 (14) 第一节概述 (14)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A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药家鑫撞人杀人案 09应用心理学(一)班 学号:100209059 姓名:程秋霞

案例梗概 1、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3、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罪犯资料 1、姓名:药家鑫。 2、出生日期:1989年11月7日。 3、去世日期:2011年6月7日。 4、籍贯:陕西西安。 5、学历:西安音乐学院2008级学生。 6、家境:家境是普通工薪阶层,母亲是西安北方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已经退休;其父亲药庆卫曾经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驻该厂军代表,前些年离职自谋职业。 7、其他:在校表现很好,生活中也能与人为善。案件审理过程中学校为其出具了13份奖励证明,其校友、同学、朋友、邻居向法院递交了4份请愿书,其本人也交上了悔过书。 案件分析 1、案发前: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 2、案件过程:药家鑫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3、案发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心理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正因为如此,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才显得至关重要。研究犯罪心理学不仅仅有助于研究犯罪人的主观心理,更重要的是能从源头上消灭犯罪。 青少年犯罪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与成年人犯罪有所不同。青少年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70%是团伙犯罪,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俨然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开始向暴力型犯罪转化。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200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抢夺占23%;盗窃占%;强奸占%。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的严重程度已经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预料。鉴于不断上升的数据与不断恶化的态势,我国正积极采取措施杜绝青少年犯罪,包括主题宣传教育,普法讲座等一系列措施。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就必须要研究其犯罪心理。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 以前的研究人员探究过杀人犯的思想后大多认为其暴行系源自于童年时代的某种创伤,但是犯罪人的心理往往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1、主观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再加上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冲动,所以容易导致犯罪。具体表现为: A、未成年人身心矛盾 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 (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 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借修订本出版之机,我们也同时改正了原教材中由于校对不细和撰写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原教材为16章,为了较深入地研究刑罚惩罚的社会心理效应和对治理犯罪的功效,新增设了一章“刑罚心理”;同时,将“罪犯心理矫治”纳入犯罪心理学的视野,作为特殊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犯罪心理学 熊云武编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是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环境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情境、各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犯罪心理矫正等内容,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特点。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心理痕迹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所产生的生理固化物,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在犯罪现场形成的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这种痕迹一方面反映了犯罪分子作案行为轨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人的心理又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的。所以,一定的行为能反映出人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乃至整个人的面貌。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因此总要造成一定的物质痕迹,而犯罪分子在现场留下的物质痕迹,是其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及其它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所以,犯罪心理一定隐含在犯罪现场痕迹中并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痕迹。它是犯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美国新行为主义党派托乐曼认为,三个变量系统即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之间既有因果联系,又彼此交互作用,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在不良心理品德发生变化,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案件及犯罪现场物质痕迹进行分析,不但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个性、行为动机、当时的情绪,而且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

遭遇、知识背景、经验、技术、习惯等。 犯罪心理痕迹的特点: 1.个性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在其需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产生与他人的差异,形成自己所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这种内在性的特征恰恰可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并会以一定的形式遗留下来,为我们所发现。同理,在他实施犯罪行为时,其个性特征也就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在整个犯罪过程中。 2.无意识特征。所谓无意识即“在完成行动时是不自觉的,在行为 的时间和地点方面完全失去定向能力”。这种无意识心理往往使罪犯不自觉的留下痕迹。例如,从对某盗窃案现场初步调查中得知,罪犯是带手套作案的,但后来在放钱的保险柜内侧发现了几枚手印,经分析判断是罪犯见到大量现金时,心情无比激动无意脱下手套而留下的。此手印经过鉴定成为破案的证据。在侦查工作中,了解、掌握心理痕迹的无意识特征以及它与物质痕迹的统一,往往对破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定势心理特征。定势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 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定势心理现象也同样存在于犯罪心理痕迹中。罪犯在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作案时,成功的体验反馈到大

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连环杀手的案例,他一共杀害了101位女性。他杀害的手法非常的残忍,他绑架,软禁她们,然后让她们挨饿数天。他杀害她们并且割除他们的生殖器官。 警方从1992年发现第一个发现的受害者,她是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孩,17岁,尸体被遗弃在一个小巷的垃圾桶里,在腹部和生殖器处有53处刀伤。因为她是离家出走的人,属于一位高风险生活方式的边缘人,即使失踪了也不会被发现。所以他选择了她来进行杀害。而且从其对于受害者这样的过度伤害,一般来说是个人恩怨的谋杀。但是随后发现的尸体中发现,因为是第一次作案,他在寻找自己的作案手法。两个星期后发现第二个受害者,她是一位女大学生,19岁,是与朋友一起外出喝酒的时候被诱拐,尸体在一处浅浅的坟墓处发现。这次为了增加游戏的刺激,所以选择了女学生这样的低危人群。只是第一具尸体是随便遗弃,而第二具尸体花时间将其埋葬,说明了凶手有可能是认为他们之间有感情,或者是对此有愧疚。 后来杀手隐匿了,直到1997年,又发现了两具尸体。一具是一个月前遗弃的,另一具是一星期前埋葬的。第一具是妓女,和之前的一样,是高危人群,25岁。第二具是两个孩子的妈妈,27岁。根据受害者的年龄的变化,认为凶手极大可能是同龄段的人。她们尸体的处理方式和之前的一样。 凶手随后又不见了,直到2005年再出现。受害者是一名妓女,

33岁,子宫,卵巢、输卵管皆被切除。于此同时,声带也被切除。受害者的声带被切除,象征着凶手自己的沉默,从小被灌输自己是无价值的和不被需要的。所以受害者成了他的愤怒的替代品,和对现实的报复。后来没有发现相应的低危人群的受害者。 四年后他又才出现,发现了一名四十岁的妓女尸体,同样是生殖器官被切除的同时声带也被切除。他这种对生殖器的关注暗示了他对自己深层的厌恶,憎恨自己的出生或者憎恨自己的母亲。 这个连环杀手是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成长,没有自主机会。长年遭受残酷的身体虐待以及十分恶劣的精神虐待。他要么被忽略,要么被羞辱。现在从他的出生来来。她的母亲16岁的时候在他第一次杀人的地点的街上被人强奸,随后在生他的时候大量出血,紧急切除子宫的时候死亡。他有他的外祖父母养大。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两次纵火被两所学校开除过。纵火是谋杀因素的第一个,另外两个是尿床和虐待动物。小时候他经常进出急诊室,因为胳膊骨折,烧伤,肋骨骨折。十五岁的时候第一次杀人,在劳教所待了三年,随后又监狱关了七年。他在监狱里的时候告诉心理医生,小时候,他外祖母不给他饭吃,让他在狗窝里睡觉,外祖母经常将他打的不醒人事。坐到他身上,让他不能呼吸。从他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对母亲的愤怒,而是对外祖母的愤怒。从他选择开始的杀人的地点也可以看出,他怨恨那个地方。如果不是在那里他的母亲遭到强奸有了他,他也不会受那么多的折磨。将不合理的情绪与念头施行,来报复社会。在长期的残酷的考验下锻炼出了这么个变态杀人犯。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思考和研究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思考和研究 我的发现 最近看了一部名叫《篮球日记》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热爱篮球的少年因为染上吸毒恶习,而走上抢劫等犯罪道路的故事,后来从监狱释放后虽然改了恶习,可犯罪给他带来的恶果不难想象。原本优秀的他不但断送了自己的篮球生涯,自己的以后的人生也抹上不能磨灭的阴影。看完电影我思考了很多,青少年的犯罪近年来上升速度让人担忧,他们的犯罪心理也让我产生了很大兴趣。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社会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0名罪犯中就有约10名是14——18岁的未成年人,这显然说明青少年犯罪已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人数逐年上升,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规律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从青少年犯罪心理入手,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犯罪,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犯罪心理健康 我查阅的资料 《青少年犯罪心理》人民卫生出版社张理义著

《心理健康枕边书》新世界出版社牧之编著 《影响他人的心理学》郑小兰编著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人民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陈会昌译 《心理学》河北大学出版社张彦云 《精神分析引论》山西人民出版社佛洛依德 《行为心理学》学苑出版社冯绍峰 《自我与自我》上海译文出版社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人格论述》天中学刊张书义 《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戴维迈尔斯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劳伦斯莱特《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张海忠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心理类型》上海三联书店荣格 《人格心理学》北京作家出版社郝根汉 《怪诞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社理查德 《人性论》北京出版社休谟 我的解读与科学上的解释 引言 青少年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我国事业的希望,民

教学案例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_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说明从众现象,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希(S.Asch)在1952年设计的一项心理实验研究。七个男大学生坐在一张会议桌的周围,阿希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个视觉判断实验,几张有垂直线段的卡片将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的任务是判断某些线段的长度。然后,他拿出来两张白色卡片,一张卡片上仅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是三条垂直线段,其中有一条与那条“标准线段”一样长,要求学生们找出第二张卡片上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的线段。 实验最初的两次进行得颇为顺利。被试按座位的次序说出他们的判断。小组的全体成员两次的意见都一致,选择了同一条线段,说它与标准线段一样长。但第三次实验,坐在倒数第二个位臵上的一个被试却背离了别人的判断,他挑选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线段。他对别人的判断感到惊讶。第四次实验,还是这个被试,他再次表示不同意其他6个人的一致看法,这就进一步使这位越轨者感到迷乱。 然而,这位越轨者并没有意识到他是小组里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实验开始之前,其他6个人已经得到指示,让他们在绝大部分的实验中做出不正确的回答(组里第一个学生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什么时候作不正确的回答,其他五个学生完全由他指挥)。因此,作为目标的这个人确实提供了正确的答案,他是处于两种相对立的力量之间的少数的一方,这两种力量就是他的感觉证据和小组其他人的一致判断。他的任务很困难,因为他必须在一群一致不同意他的观点的公众前发表他的明确的看法。何况,那些人已经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不同意见,而且还是在他做出回答之前就发表了。 为了消除这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的任何怀疑,其他人要串通在一起反对他,实验者指示其他6个人在18次实验中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集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6、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7、犯罪心理矫正: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8、内省疗法: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成因及处理方法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信息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 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从而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7、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力和尊重,不愿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8、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青少年犯罪中“四化”现象极为明显。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

激情犯罪教案

预防激情犯罪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战士王某和李某开了句玩笑,由于说的过分点,李某顿时火冒三丈,与王某发生口角,并随手拿起板凳砸向了王某,致使王某脑部重伤,失去了记忆能力,事后李某非常后悔,尤其听到小王将失去记忆力的诊断后,小李痛哭失声,一再喊着把自己拿板凳的右手砍掉,以弥补对战友的伤害。但是为时已晚,事情已经不能挽回,因为一句玩笑大打出手,因为一句不入耳的话便使朝夕相处的战友一辈子变成痴呆儿,小李不仅受到良心的谴责,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犯罪心理学家称这种犯罪为激情犯罪,今天我就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防止激情犯罪的问题。 一、什么是激情犯罪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激情?咱们常说,干工作要有激情,生活也要有激情,都表示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那么,激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激情,是情绪的一种。特征就是在短时间内爆发的十分强烈的情绪状态。激情来得猛、去得快,具有冲动性、强烈性和短暂性等特点。现代医学测定,人在激情状态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脸色变

红,心理出现大的改变。在思想意识中,除了兴奋之外,其它都是空白,原来想都未想的事情,这时也会做出来。 激情犯罪,顾名思义,就是指行为人在激烈情绪状态下因失去自控能力所导致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条件下,由于瞬间丧失理智、心态失衡、情绪失控而发生的犯罪行为。由于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范围会变得狭窄,理智分析能力也受到抑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当事人在受到强烈刺激和挫折后,处于激情状态下时,情绪会变得极不稳定,异常暴躁、高度亢奋甚至失去理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身无法控制,产生行为异常。当集聚在心中的激情无处渲泄时,如果处理不好,自己控制不住,便会采用暴力如杀人、伤人、毁物等方式进行发泄,这就产生了激情犯罪。 二、激情犯罪的特点 一是突发性。激情犯罪事先没有明显的征兆,一般情况下一项犯罪都有个预谋的过程,比如某人想要进行一宗犯罪行为时,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对所采用的手段、准备进行的时间、地点包括事后如何逃避追查等等都是经过详细的预谋的。激情犯罪则不然,它没有预谋的过程。当事人事先根本就没想过,有时仅仅是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激情一来,脑子一热,便怒从心头起,在一瞬间便作出反应性行为,导致犯罪。1993年12月12日中午,某部战士于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