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党中央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其总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让国家的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照法律来行使。百姓间的纠纷也必须依照法律来行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敬畏、服从、遵守法律,法律面前没有例外。但是现在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人法治观念淡薄,我行我素,成为一种很不好的社会示范,使法律的权威性受到破坏。显然,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的薄弱,严重损害了整个社会利益。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法治社会

我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生存和活动方式千差万别,要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只有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大家都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法治意识淡薄并不是个别现象。例如,尽管我国每个司机只有通过了交规考试才能上路,但争道抢行、超速、走应急车道,闯红灯,还有中国式过马路,都是世界有名的,交通死亡率更高居全球第一。而严格执法的效果也非常明显。最近,人民日报列举了一组数字,在醉酒驾车被认定为犯罪的2011年《刑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前,全国平均每年因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死亡2500余人;实施3年,这一数据同比下降了40%。也就是说三年少死了3000多人,而每个遇难

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这就避免上万人的悲剧。如果再考虑这三年间,机动车年均递增1500万辆、驾驶员年均递增2000万人、道路里程年均递增12万公里的因素,实际上挽救的生命和家庭就更多了。而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是3年来公安机关严格执法,全国查处醉驾20多万起,没有一例醉驾案件被法院判决无罪。只有形成全民族、全社会、乃至每个公民严格执法,全民守法,使法治变成生活方式,才能形成一个公正、有序、和谐的社会,才能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调动每个人追梦的积极性,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实际上,法治是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夕进行的“两会调查”中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14年的13年间,“反腐倡廉”12次名列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前三名。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无不与法治密切相关。现在,随着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当然,法律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也需要人们接受法律约束。要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因此,一系列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也在同时出台。包括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这样将使失信者寸

步难行。包括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新兴网络空间,对于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等新问题的司法解释,也在编织起了一张惩治违法犯罪的大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而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要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一个人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要做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法律规范不能破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还要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古语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

求。只有让“法治”成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如何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

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叫《被告山杠爷》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威信高,敢说敢管的村委会主任,用游街示众的方法惩治教训一个不孝的儿媳,却逼出了人命,好心办了坏事,成了被告,引发了人们对法治问题的思考,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都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这就是说要依法治国。下面我们再来这样的一个案例,某村村民张某与周某商量,互换了一块耕地;后来张某又要求再换回来,周某不同意,引起纠纷,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判决双方退还互换过的那块耕地,这是为什么呢?这种耕地互换违反了《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规定,这就是说,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互换等形式流转,但必须依法进行。又比如这样一案例,某乡李家村进行村级班子换届选举进,村民刘某出于个人目的,为阻挠选举工作,煽动不明真相的300余名群众对负责这次选举工作的人进行骚扰、漫骂、侮辱,冲击选举会场,刘某还对工作人员大打出手,致使选举工作无法进行。此案中刘某的行为违反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刑法》,犯下了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被判两年半的有期徒刑。因此,熟练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对公民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法制宣传教育的一个经常性课题,必须常抓不懈。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中,八亿在农村,如果不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村级组织,既是广大群众接受法律,按照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最基层单位,同时又是国家政策、法律落实到基层的最低关口,也是检验上层建筑能不能做到依法行政的检验点。而且许多法律法规都与农民朋友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民朋友既是实践者、执行者,更是对执法者执法水平、执法作风的一面镜子。因此,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三、根据我县现在的特殊情况,下面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自身修养。

1、要学会做人做事,就要先做人,做官也要先做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都知道,“修身”是第一位的。《大学》里有一句话:“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是把修身摆在第一位;《论语》同样有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民拱之。”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他也有两句最著名的话:“野蛮其体魄,文明其头脑”。这是讲的身心兼修。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做人的成功; 失败者之所以失败,首先在于做人的失败。因此,你当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一个好官,首先是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第一,要克服“自命不凡”的傲气,做低调谦逊的人; 第二,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意气,做脚踏实地的人。布莱克说:“只想不做的人只能产生思想垃圾,成功是一

把梯子,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是爬不上去的”。只有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才会一步一步攀上成功的巅峰。我国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海尔集团有句名言: “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优秀来自于习惯,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由若干小事构成的。能够在小处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人,一定能成就大事业。相反,不屑于做小事者也决不能成其大事。所以,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心高气傲,不要眼高手低,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就伟事。第三,要克服“怕苦怕累”的娇气,做吃苦耐劳的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讲这个道理,我们都读过,我们都背过,也都写过,还曾经引用过,关键是要在实践中去体会。现在的农村还很落后,不是诗人眼中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画家笔下的杏花细雨,同样不是摄影家镜头下的朝霞炊烟,更不是官员心中的避世桃园。它的百姓,还生活在一种比较落后的境况当中。我们有60%以上的同志来自农村,对农村应该有过了解,大家在小时候以就接触过农村。“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富强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农业问题是个效率问题,关键是怎么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个就业的问题,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非常低,不到50%,我们今后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走城镇化的道路,解决农民就业是关键;农村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个稳定

的问题,城乡的差别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农村还是很艰苦的,很艰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不怕流汗,去建设咱们的新农村。梁漱溟是我国最著名的学者、北大教授。在30 年代初期,他曾经在山东的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但是没有圆满。由于当时的条件,由于当时的政治格局,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的影响,没有成功。我们今天在继续着、承传着前辈未竟的事业,从上世纪30 年代到现在,已经有七、八十年,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我们还在重复这条路,坚持走这条路,就是这个道理。第四,要克服“网络依赖”的稚气,做心理健康的人。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日益改变着咱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上网也成为现代人最为拿手的一种技能。但是,也正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虚拟的世界当中,我们在性格上、心理上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我们一定要克服依赖网络的心理,尽可能地走向现实的人间,脱离虚拟的世界。因此,在这里,我觉得,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是要学会平和,心静如水。”自己能够控制住自己的人并不多。“小不忍,乱了大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控,不管遇到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生活条件好也好,生活条件不好也好,都要学会自控。防微杜渐,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五,要有爱心,大爱无形。马克思说过一句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做为党员干部领导老百姓在关注着我们,在关心着我们,在关怀着我们。胡适曾

经也说过一句话:“我不是我身,一半是父母,一半是朋友”,这说明爱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对人生当中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大家熟知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时意大利的一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问了他三个问题:“请问比尔?盖茨先生,你在大学没有毕业的前提下,你是有什么样的机遇创造世界第一财富?那么这个机遇是什么?你是怎么抓住这个机遇的?比尔盖茨回答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因为我的母亲得病在医院住院,我要去孝敬她,我不能等到今后再去孝敬她”。第二句话是:“我有个很好的朋友,我想我不能让爱情等着我”。第三句话是:“慈善需要我去做,而不是等着我去做”。这三句话答非所问,但是,他讲了三个不能等,讲了三种情感,亲情、爱情、慈善之情,也就是一种爱,对社会的一种爱,对亲人的一种爱,对恋人的一种爱,大爱无形。大家还知道,罗素讲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始终为三种激情所支配,一是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二是对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三是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这都是一种爱。对真理是一种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也是对人类社会、人类同胞的一种大爱。我们这个社会只要还有一个乞丐存在,我们的道德和良知就要受到拷问。因此,我们的党员不要扮酷,更不要冷酷,要充满爱,要充满热爱,要充满大爱,只有爱,你才能够成就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

2、要学会做事,历史学家有一句名言:“人生的历史是靠做事来记录的,没有做事记录的历史,是空洞苍白的历史。”塞万

提斯曾经说过:“人是其事业之子”。培根也说:“人到世界上来是干事业的”。一个部门,地方很小,但舞台很大;一个科级干部权力很小,但责任很大。要把本单位、部门的事干好,才能干县里的事,才能干国家里的大事。第一,要想干事。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一种干事的强烈愿望,强大的动力。一定要想干事。如果连想都不想,你还能行动吗?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首先要想,要敢想,甚至可以妄想,并让很多的妄想变成现实。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西游记》,那个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我们航天技术早就实现了这个神话。美国的科技幻想大片,有很多也变成了现实。所以一定要敢想,要想做事,想做些什么样的事。第二,要能干事。光想干事还是不够,还要学会怎么去干事。那么怎么干事,我想关键的还是要读书,要善于学习,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知识底蕴。我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多学习党纪党规党法。每天要坚持读书,举卷有意,要坚持思考,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家一天看一个小时的书,一个小时看10 页,一个月就是300 页,一年就是3600 页。如果你看40 年,可以看多少书? 最少可以看15 万多页书,15 万多页书足可以使人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我们一定要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历史底蕴、人文底蕴的基础打好,不仅要向理论学习,向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向实践学习,中国古代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此意。第三、要会干事。

会干事就是要讲究方法、讲究思维、讲究科学,就是要有“谋”,有策划、有办法、有措施。“愚者安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就是我们要有先见之明,要能预测、推测社会发展的趋势,要预知我们今后成长和发展的未来。所以我们到基层以后,要根据地方的特点,去谋事,去学会干事。比如我们到某个村一看,可能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正因为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我们才可能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图。如果已经搞得很好了,那还要你们去干什么?青山绿水是资源,清风明月不要钱,怎么把清风明月也变成钱,朗朗月色,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秀丽山庄,那种景象非常的美,但是美要有美的价值,怎么办,就需要我们去开创。第四,要勤干事。富兰克林说:“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勤奋对于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天道酬勤,这是规律。现在大家没有任何的差别,最终的差别取决的是勤奋两个字。持之以恒,勤奋刻苦,这是最大的智商,也是优良的智商。只要我们勤劳、智慧、勤勉、节约,即使我们所在乡镇或村,一时困难,不可能长期困难;即使一时贫困,不可能长期贫困。用勤劳的双手可以改造世界,可以改造社会,可以改造家庭,也可以改变自我。因此,我们大家要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然后才会成就事业。

3、要学会为官

要密切联系民众。古往今来,大凡有抱负、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垂千古;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变成书法条幅;还有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白居易的“心中惟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等等,无不寄托诗人的百姓情怀。所以,如果不密切联系群众,不心系群众,我们就不要去当这个官,有的同志会说我是一个村官,村官不是官的官,我说村官也是官,只不过村官是最小的官。要认真履行职责。既然是当官嘛,你就有个头衔,有个职务,就一定要履行职责,把这种岗位当作为民办事的舞台,把这种岗位当作成事的平台。大家一定要准确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要为百姓多当参谋,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多跑腿,多走路,多写东西。要从这些事情中,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归纳,慢慢去消化。或许我们的职务不大,但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要坚持慎重交友。要慎重交朋处友,一定要学会与人相处。“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这是孔子说的,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曾说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孔夫子还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因此,我们一定要平等地处理好同事的关系,把每一个领导、每一个同事、每一个民众,都当作自己的亲友来看待,像对待父母一样的对待百姓,像对待兄弟一样的对待朋友,像对待师长一样的对待领导。如果我们把这些做到了,我们的工作环境,我们的学习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为你们的事业提供更大的便利条件。我们要尽量少交

或不要交酒肉朋友,两瓶啤酒,一盘回锅肉,可能会让我们沉沦。很多年轻人有时候讲点义气,不明是非,不辨真假,不注意安全,在这方面摔了大跤。

要坚持日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古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在心中树立两面镜子,多往实处照、往深处照,明辨是非、修身正己,自省自励,警钟长鸣。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定要慎言、慎行。每天都人省于己,看有哪些不理智的思考,有哪些不和谐声音,有哪些不应当的举措,有哪些不健康的事情,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短处,一定要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心身都要修持,既要修心,也要修身。因此,你们一定要不为名累,不为利缚,不为权动,不为欲诱。我们中华民族的那些糟粕的文化,一定要把它抛弃。让我们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正治素质、文化素养、业务能力、工作水平,在工作中为百姓树立一个良好的形像。谢谢大家!

法制主题班会教案共7篇

篇一: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案例叙述,学生讨论发言导入本课: 学生杨某,15岁.学习较好,但贪慕虚荣,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常因没钱花而发愁.一天中午12点左右,他到某市201中学后巷,见该校某男生一人回家,就手持小刀威胁该男生,迫使其交出财物.勒索了该男生300元人民币,后被抓住.杨某的行为构成勒索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00天. 2、讨论明确:少年违法也判刑 二、理论讲解,法律是治国的工具. 以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三、联系生活 1,你知道的法律有哪些 (《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继承法》《兵役法》《经济合同法》《环境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交通管理法规》) 2,常见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 包括: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私财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2),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 (3),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 (4),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 (5),民事侵权的行为 3,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一件违法小事. 四,学法用法 1,小品表演: 情景一:星期六早上,王丽的爸妈有急事外出,留下一些钱让她自己安排两天的生活.王丽:哦,太棒了!自由了!她首先想到了去找同学玩,然而在王丽去找同学玩的路上,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威胁她交出钱来方可放过她,情急之中的王丽,会怎么对付这一场面呢 (讨论) 情景二: 近几天,王威感到非常苦恼,在放学的路上,总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他,向他索要钱物,并且威胁说,如果交不出钱来,就让他尝尝拳脚的厉害.王威把这事告诉了中学刚毕业的表哥.第二天,表哥带了几个同学,埋伏在路上,把那几个小路霸狠狠地揍了一顿,并且逼着他们交出了身上所有的钱. [讨论]王威错在哪里报复心理怎样产生的除了像王威那样直接受到伤害还有哪些情况容易使人萌发报复心理 情景三: 王丽想到去商,找同学玩的心情已经没有了,王丽在过往行人的帮助下躲过了坏人的抢劫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党中央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其总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让国家的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照法律来行使。百姓间的纠纷也必须依照法律来行使。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敬畏、服从、遵守法律,法律面前没有例外。但是现在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人法治观念淡薄,我行我素,成为一种很不好的社会示范,使法律的权威性受到破坏。显然,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意识的薄弱,严重损害了整个社会利益。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法治社会 我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生存和活动方式千差万别,要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只有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大家都要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法治意识淡薄并不是个别现象。例如,尽管我国每个司机只有通过了交规考试才能上路,但争道抢行、超速、走应急车道,闯红灯,还有中国式过马路,都是世界有名的,交通死亡率更高居全球第一。而严格执法的效果也非常明显。最近,人民日报列举了一组数字,在醉酒驾车被认定为犯罪的2011年《刑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前,全国平均每年因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死亡2500余人;实施3年,这一数据同比下降了40%。也就是说三年少死了3000多人,而每个遇难

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这就避免上万人的悲剧。如果再考虑这三年间,机动车年均递增1500万辆、驾驶员年均递增2000万人、道路里程年均递增12万公里的因素,实际上挽救的生命和家庭就更多了。而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是3年来公安机关严格执法,全国查处醉驾20多万起,没有一例醉驾案件被法院判决无罪。只有形成全民族、全社会、乃至每个公民严格执法,全民守法,使法治变成生活方式,才能形成一个公正、有序、和谐的社会,才能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调动每个人追梦的积极性,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实际上,法治是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夕进行的“两会调查”中可以看到,从2002年到2014年的13年间,“反腐倡廉”12次名列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前三名。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无不与法治密切相关。现在,随着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当然,法律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也需要人们接受法律约束。要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因此,一系列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也在同时出台。包括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这样将使失信者寸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张家坝小学刘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的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 法律是什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与道德。 2、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能够遵守法律和道德。 3、了解法律是什么,对法律的概念和法律后果有正确的认识,学会区别道德和法律,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二、教学重点 认识法律,做守法公民。 教学难点 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国法指的是什么呢?它和家规、规矩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使用导入语直接导入。 讲授新课 1、展示图片: 图一: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 图二: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 2、思考: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可能跟哪些法律有关呢?

3、过渡语:这些活动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也会受法律的保护。那么,法律究竟是什么呢? 4、法律大家谈:法律是什么?请你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5、归纳1: (1)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财产权、受教育权。 (2)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呢? 6、归纳2: (1)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我要遵守交通法规、保护野生动物。(2)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义务呢? 7、总结:法律既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8、真知灼见: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法律和道德、纪律有什么不同呢? 罗列:违反法律的后果。 比一比:法律、道德与纪律的区别。 小提示: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9、小拓展:某些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孝敬老年人)。 四、课堂小结

法治理念中心组学习发言

---------------------------------------------------------------范文最新推荐------------------------------------------------------ 法治理念中心组学习发言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它要求我们各级检察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xx同志在中央政法委举办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全面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政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执法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建设高素质政法队伍的客观需要。全国检察机关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中央、省、市对教育活动的要求以及我到哈市参加哈尔滨市委政法委组织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训班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检察机关要想把这次教育活动抓好,重点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认真搞好学习培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要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 1 / 12

谈讨论相结合等形式,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分层次、分专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重点学习xx的重要批示、xx同志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政法委编写印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积极参加各级举办的检察院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专题研讨班。对检察机关领导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对骨干和重点执法岗位的检察人员进行专门培训。要适时组织本地区检察业务专家和法学专家举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座。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检察人员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得更深刻、把握得更准确,划清与错误观点的界限,真正搞清楚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防止什么,为坚持政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要实事求是地搞好对照检查,认真查摆在思想认识和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这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经过这几年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特别是规范执法行为的专项整改活动,我们在解决队伍和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检察人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对照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解决。每个部门和每个检察人员,都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采取自查、互查、上下帮查、面向社会开门查等形式,找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深挖思想根源。查摆得怎么样,最终要看依法治国的理念是否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与正义的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与正义的学习心得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共同的、不懈的向往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才能使宪法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平正义的朴素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平衡、多寡相匀等内容。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内涵,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与西方国家公平正义不同的是,我国是以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的公平正义。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仅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不是法治的全部,法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通过法的适用、实施,在执法实践中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只有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让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在法治实施的全过程,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看得见、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结果,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所有这些都是公平正义得到实现的标志。

与此同时,公平正义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只有致力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长久的、稳定的和谐。三、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也迅速增长。但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够维护公平、彰显正义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如果漠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声,对各种社会不公听之任之,不去努力改善和消除,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四、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的重任,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政法工作是各类社会关系、矛盾、纠纷冲突的调节器,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窗口,也是实现、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通过执法活动实现、维护公平正义寄予厚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此相比,政法队伍在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中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公正执法,理念先行。必须大力加强公平正义理念教育,引导和促使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

6、归纳2: (1)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我要遵守交通法规、保护野生动物。 (2)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义务呢? 7、总结:法律既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法律与道德】 1、探究与分享:判断下列情景属于道德、法律还是纪律?违反的后果是什么? (1)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 (2)无故迟到、旷课,是违法校规的。(3)无证驾驶、后悔呀! 2、真知灼见: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法律和道德、纪律有什么不同呢? 3、播放视频:《成都法院公开审判毒品大案:三名主犯被判死刑》 4、罗列:违反法律的后果。 5、比一比:法律、道德与纪律的区别。 6、小提示: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7、道德无用论:有人说,法律在规范人的行为方面已经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没有必要再强调道德了。你觉得道德有没有用呢?(辩论) 8、女子买18件衣服旅游后退货,律师:无损可退。结合生活经 验,说说作 为小学生的 权利和义 务。 根据情景做 出判断。 思考、讨论。 比较、归纳。 辩论。 思考。 以学生的生活 经验为切入点, 引起学生的兴 趣,并便于学生 从具体生活中 进行思考的感 悟。 以具体的情景 作为材料,让学 生正确区分道 德、法律和纪 律,并从具体事 例中去思考、分 析它们之间的 区别,加深理 解。 提高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和 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清晰地表 达自己的观点, 并尽量做到有 理有据,从辩论

第七章 树立法治理念 尊重法律权威(15版试题库及答案)

第七章树立法治理念尊重法律权威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包括()。 A.树立法律信仰 B.宣传法律知识 C.维护社会秩序 D.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 A.调整社会关系类型相同B.调整方法相同 C.保障权利途径相同D.调整机制相同 3.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应当坚持( )优先原则。 A.道德思维B.经济思维C.政治思维D.法律思维 4.国家的根本法是:()。 A.行政法 B.刑法 C.宪法 D.民商法 5.以下哪个不属于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 ) A.讲法律 B.讲证据 C.讲程序 D.讲法学 6.讲法理,不要求:( ) A.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 B.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 C. 提供结论 D.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 7.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哪个是正确的() A. 法治的核心是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 B.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同 C.实现了法制,就不会出现牺牲个案实体正义的情况 D. 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法律取代了其他社会调整手段 8. 下列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包括()。 A.树立法律信仰 B.宣传法律知识 C.维护社会秩序 D.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9.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 A.调整社会关系类型相同B.调整方法相同 C.保障权利途径相同D.调整机制相同 10.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应当坚持( )优先原则。 A.道德思维B.经济思维C.政治思维D.法律思维

11.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 ( ) A.法的国家强制性 B.法德普遍性 C.法的国家意志性 D.法的不可违抗性 1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 A.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 B.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 C.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D.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13.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法律的() A.政治建设方面的作用 B.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C.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 D.对外建设方面的作用 14.我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A.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B.检察机关 C.监察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15.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是在( )。 A.1982 年宪法 B.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16.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首先是() A.农民意志的体现 B.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 C.中国共产党意志的体现 D.各阶级意志的体现 17.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 18.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

树立法治理念,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法治理念,增强法律意识 法治理念根植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实行法治以及如何实现法治的问题。具体而言,法治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法律的权威性是法治赖以实现的根本保障 2.限制公权力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3.公正是法治最普遍的价值表述 4.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的价值实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反映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必须反映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反映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必须反映和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精神。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大方面,其中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具体内容。在这五大方面内容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大理念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它标志着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了党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和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法队伍建设、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能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人民群众法律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根据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从政法工作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也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创新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政法工作实际出发对政法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升华。

最新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理解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观念 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运用 把学到的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从点滴做起,塑造健康人格。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自尊自信(重点) 什么是自尊和自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很多学生的理解存在着失误和偏差,对自尊与自信理解方面的不足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一些不够自尊、不够自信的行为。而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信,必须先从认识上解决问题。 2)珍惜人格尊严,努力塑造健康人格(重点也是难点) 在日常德育课教学中,知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好解决的,但要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却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自尊与自信的重要性只是解决了知的问题,而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加强修养,努力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对于这节课来说,不仅是重点,也存在着实实在在的难度。 2.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做自尊自信的人”。教材从认识自己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自尊自信的内容及重要性,然后再进入践行的层面,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和了解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自觉加强修养,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自尊自信的人。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渴望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另一方面,多数同学对于自尊和自信理解得并不全面,存在着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卑情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更主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学会一些树立自尊与自信的方法,帮助他们更自信地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除了小小的忘忧草,其他的花草树木都枯死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觉得自己没有松树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因为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出甜美的果子,也自惭死了;葡萄羞愧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像桃树能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叹息自己没有茉莉花那样的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分别觉得自己缺陷太多,比不了别人而无精打采,只有细小的忘忧草却并不觉得自己卑微,独自欣赏着自己,茂盛地生长。【引思明理】 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吗?古希腊的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刻着“认识

法治理念的个人心得体会.doc

法治理念的个人心得体会

篇一: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前一点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理念是行动的指南。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

六年级法治教案主题班会

六(1)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案例叙述,学生讨论发言导入本课: 学生杨某,15岁.学习较好,但贪慕虚荣,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常因没钱花而发愁.一天中午12点左右,他到某市201中学后巷,见该校某男生一人回家,就手持小刀威胁该男生,迫使其交出财物.勒索了该男生300元人民币,后被抓住.杨某的行为构成勒索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00天. 2、讨论明确:少年违法也判刑二、理论讲解,法律是治国的工具. 以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三、联系生活1,你知道的法律有哪些(《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继承法》《兵役法》《经济合同法》《环境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交通 管理法规》) 2,常见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 包括: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私财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2),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3),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4),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5),民事侵权的行为 3,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一件违法小事. 四,学法用法1,小品表演: 情景一:星期六早上,王丽的爸妈有急事外出,留下一些钱让她自己安排两天的生活.王丽:哦,太棒了!自由了!她首先想到了去找同学玩,然而在王丽去找同学玩的路上,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威胁她交出钱来方可放过她,情急之中的王丽,会怎么对付这一场面呢(讨论) 情景二: 近几天,王威感到非常苦恼,在放学的路上,总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他,向他索要钱物,并且威胁说,如果交不出钱来,就让他尝尝拳脚的厉害.王威把这事告诉了中学刚毕业的表哥.第二天,表哥带了几个同学,埋伏在路上,把那几个小路霸狠狠地揍了一顿,并且逼着他们交出了身上所有的钱. [讨论]王威错在哪里报复心理怎样产生的除了像王威那样直接受到伤害还有哪些情况容易使人萌发报复心理情景三: 王丽在过往行人的帮助下躲过了坏人的抢劫,找同学玩的心情已经没有了,王丽想到去商 场买些东西,可就在买好东西离开商场准备回家时,被几位店员拦住了,说她偷了商场的东西,要搜她随身携带的物品.假如你是王丽,碰到了类似的遭遇,你会选择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讨论) 2、看谁机灵 一天早上,在你去找同学玩的路上,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威胁你交出钱来方可放过你.情急之中的你,会选择怎么对付这一场面呢(讨论) 3,想一想: 电话号码 应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正确的使用方法 110 匪警报告案发地点及险情119 火警报告火灾地点及险情120 医疗急救报

法治理念的个人心得体会

法治理念的个人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法治理念的个人心得体会 篇一: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法治理念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前一点时间的学习,本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与精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部分组成。这五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由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坚持依法执政等七部分组成。这七部分要求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所必须要努力完成,努力做到的。 基本内容: 一、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折,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总结改革开放几十年经验所得出的宝贵理论,我们要坚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针。(2)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3)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4)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宪法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和体现,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法律保障。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对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根本的意义和作用。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有效制止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土政策”、“土办法”、“你有法律、我有对策”等破坏法律权威的行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树立和维护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公信

力。(5)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二、执法为民 (1)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2)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如国家取消农业税、加强医疗保证建设、控制物价、控制房价等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3)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如我们国家把维护人权写入宪法,温总理为民工讨薪等都是执法为民的要求。(4)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 三、公平正义 (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公平正义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物质上矛盾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对平等享有、平等保护、平等参与、平等选择、平等竞争、平等发展的关注期待越来越强烈。因此,只有在法律制度上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致力于消除各种导致社会不公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平等对待、反对特权、禁止歧视是人人平等的体现。(3)

第七章树立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尊重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做守法公民。 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演示,理论阐释,案例分析,启发互动等。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我国法律体系的始终。只有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一个人的法制观念,是从事法制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思想基础。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全体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 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是维护和发展人民民主、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坚强保证。削弱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放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就不可能建设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领导人民通过各级国家机关执行和实施宪法和法律。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与法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当代大学生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性质和特征,树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与正义的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与正义的学习心得 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共同的、别懈的憧憬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惟独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才干使宪法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降到实处,才干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进展。公平正义的朴素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平衡、多寡相匀等内容。作为法管理念的公平正义,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内涵,是指社会成员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爱护。与西方国家公平正义别同的是,我国是以维护、实现、进展最广阔人民群众的全然利益为宗旨的公平正义。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目标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算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仅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并别是法治的全部,法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经过法的适用、实施,在执法实践中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惟独坚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让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在法治实施的全过程,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看得见、实实在在感觉得到的结果,社会主义法治才干真正成为吸引并惠及广阔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制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可以平等亲爱、融洽相处,所有这些基本上公平正义得到实现的标志。与此并且,公平正义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惟独致力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才干实现长久的、稳定的和谐。三、公平正义是新阶段广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别断进展,广阔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别断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也迅速增长。但在社会日子中,别可以维护公平、彰显正义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假如漠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呼声,对各种社会别公听之任之,别去努力改善和消除,就会失去广阔人民群众的信任,妨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四、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政法机关和广阔干警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爱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的重任,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政法工作是各类社会关系、矛盾、纠纷冲突的调节器,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窗口,也是实现、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整个社会和广阔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经过执法活动实现、维护公平正义寄托厚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此相比,政法队伍在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中都还有许多别习惯的地点。公正执法,理念先行。必须大力加强公平正义理念教育,引导和促使广阔政法干警坚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别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纳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办法,最重要的是要经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进展的机会。一方面,在立法上,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另一方面,在执法与司法过程中,要坚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让公平正义的精髓渗透到法治实施的全过程,使公平正义的精神和价值经过法的适用、实施得到实现、彰显和弘扬,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看得见、实实在在的能够感觉得到的结果。体现公平正义精神的制度,假如没有具有公平正义理念的人去执行,再好的制度也会打折扣,还可能走向反面;而假如执法别公,再公平的法律制度也是空谈,只会离公平正义越来越远,而别可能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法管理念要求我们每一名司法行政干警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一要有维护公平正义的品质。践行公平正义理念,首先要在思想上、情感上想公正。这种对公平正义的诚挚追求,是肩负起公平正义使命的动力源泉。公平正义又是善良和爱心的艺术,要让人民群众在司法工作中体味到公平正义的温暖,别仅需要我们有一颗公正之心,而且要有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