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是针对某一区域水资源系统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的过程,旨在为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是水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决定着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一、水资源评价准则

水资源评价准则是指衡量水资源状态和功能的基本衡量指标和标准,是水资源评价的基础。根据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将水资源评价准则分为两类:水量准则和水质准则。

(一)水量准则

1.水循环量。水循环量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自然水循环的总量,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补给等。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长期以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表征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3.水资源平衡率。水资源平衡率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水资源平衡状态的指标,表示不同排水分区之间的水量平衡情况。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二)水质准则

1.水质类别、水质目标。根据水体污染状况,对水体进行分类,并设定不同水质目标,以指导水体污染防治工作。

2.水质评价指标、标准。根据水体的污染状况,制定符合国家标准和实际情况的水质评价指标和标准,以量化水体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

二、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是指在水资源评价中,用于衡量各项水资源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原则。现将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分为水量计算口径和水质计算口径两个方面。

(一)水量计算口径

1.水循环量计算。水循环量计算采用水量平衡的原则,根据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等指标进行计算。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计算采用供需分析的原则,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和总需求量进行计算。

3.水潮汐及灌区排水计算。水潮汐及灌区排水计算是指考虑水资源对不同排水分区之间的影响以及灌溉用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根据不同水资源循环分区进行计算。

(二)水质计算口径

1.水质评价指标计算。水质评价指标计算采用水质测量和监测的原则,根据有关水质指标的国家标准,在采样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2.水质污染源计算。水质污染源计算是指计算各水质污染源对水环境的污染贡献值,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

3.水质损失计算。水质损失计算是指计算水质退化和损失的程度和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修复和恢复措施。

总之,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整个水资源评价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水资源评价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以更好地服务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是针对某一区域水资源系统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的过程,旨在为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是水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决定着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一、水资源评价准则 水资源评价准则是指衡量水资源状态和功能的基本衡量指标和标准,是水资源评价的基础。根据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将水资源评价准则分为两类:水量准则和水质准则。 (一)水量准则 1.水循环量。水循环量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自然水循环的总量,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补给等。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长期以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表征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3.水资源平衡率。水资源平衡率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水资源平衡状态的指标,表示不同排水分区之间的水量平衡情况。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二)水质准则

1.水质类别、水质目标。根据水体污染状况,对水体进行分类,并设定不同水质目标,以指导水体污染防治工作。 2.水质评价指标、标准。根据水体的污染状况,制定符合国家标准和实际情况的水质评价指标和标准,以量化水体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 二、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是指在水资源评价中,用于衡量各项水资源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原则。现将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分为水量计算口径和水质计算口径两个方面。 (一)水量计算口径 1.水循环量计算。水循环量计算采用水量平衡的原则,根据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等指标进行计算。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计算采用供需分析的原则,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和总需求量进行计算。 3.水潮汐及灌区排水计算。水潮汐及灌区排水计算是指考虑水资源对不同排水分区之间的影响以及灌溉用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根据不同水资源循环分区进行计算。 (二)水质计算口径 1.水质评价指标计算。水质评价指标计算采用水质测量和监测的原则,根据有关水质指标的国家标准,在采样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地下水水量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地下水水量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一、各种用水的需水量 二、地下水资源分类 (一)地下水资源的组成成分 1、地下水均均的三项因素 在天然状态或开采状态下,地下水的补给、储存及排泄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内,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都必须适应于地下水的均衡要求。为了充分说明以地下水均衡为基础的地下水次源分类,将地下水循环过程中的补给量、排泄量及储存量三种其本均衡因素的内容光焕发及关系阐述如下。 1)补给量:系指进入单元含水层即任一均衡地段中的地下水量。它以单位时间流经过水断面(水平的或垂直的)的水体积来表示 根据补给量形成的阶段,可分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两种。 1)天然补给量:指在天然状态下进入单元含水层中的水量,其中包括侧向流入量和垂向渗入量。前者指地表水或地下水在天然水位差的作用下,经上游边界流入单元含水层中的水量。后者指大气降水,凝结水及地表水通过表层渗入,以及相邻含水层水在天然状态及水头差的作用下通过弱隔水层的越流及通过隔水层中的通道绕流等的补给量。 2)开采补充量(简称补充量):系指在开采条件下除了抽了部分天然补给量之外,尚有能夺取过来的额外补给量及人工补给量。开采时能否夺取这部分补充量,决定于开采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强度等因素。常见的开采补充量由下列来源组成:来自地表水的补充量:当引水工程靠近地表水体时,由于强烈抽水,迫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这样就可改变或加强地表水的入渗条件,成为地下水开采的重要补充来源。 来自相邻含水层的补充量:当开采层与相邻含水层存在水力联系时,通过弱隔水层所获得的越流量及通过隔水层的通道(导水断层、隔水层的天窗等)所获得的补充量。 来自灌溉回渗水的补充量:在开采地段内,常分布有灌溉渠系或淹灌土地,由于开采造成灌溉水的入渗。 来自开采地段以外的补充量:开采过程中由于受水范围逐渐扩大以及地下分水岭的包移而增获的渗下量。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人工方法增加补充量。 2、排泄量:系指从单元含水层流出的地下水量,也以单位时间内排出的水体积表示。排泄量包括天然排泄量及人工排泄量两部分。 1)天然排泄量:指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的消耗量。其组成成分有:单元含水层下游边界地下水流出量;水源范围内泉水溢出量;地下水转变为地表水的流出量;潜水蒸发量;排给相邻含水层的绕流量及越流量等等。 2)开采量:在开采条件下,它是地下水的重要消耗项目。有保证的开采量就是地下水的开采资源(也叫作充许开采量或可采量)。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除了某些地区可能夺得开采补充量以外,在绝大多数地区开采量基本上下是由天然补给量转化而来。但是开采时并非简单地抽取天然补给量,而是抽取由天然补给量转化而来的储存量,从而减少天然排泄量。由于人工强烈开采,改变了天然状态下的水动力条件,使天然排泄量中的潜水蒸发量,排给相邻含水层的绕流量及越流量、泉水溢出量及排入地表水的水量等均减弱或停止了消耗,而转为开采量的组成成分。 3、储存量:系指地下水循环过程中,某时期内在单元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总的来说,储存量是从补给量转化而来的,并在单元含水层中聚积的水体积。其变化量则决定于补排关系。这部分水体积,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容积储存与弹性储存两种性质。前者系指常压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准确的评价可以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而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作为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其对于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水资源评价准则 水资源评价准则是指在评价水资源时所应遵循的规范和标准。水资源评价准则主要依据当地的水资源特征、水资源管理需求以及国家相关法规进行制定。水资源评价准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资源特征:水资源的特征是评价水资源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水量、水质、流域面积、地形地貌等。 (二)水资源管理需求:水资源管理的需求是水资源评价的出发点,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调控等。 (三)国家法规和标准:国家法规和标准是水资源评价准则的依据之一,评价水资源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 二、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是指在评价水资源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不同的评价指标需要不同的评价计算口径,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量评价口径:水量评价口径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平衡计算、水资源开发潜力等。 (二)水质评价口径:水质评价口径主要包括水质指标计算、污染物浓度计算、环境水质标准等。 (三)生态评价口径:生态评价口径主要包括流域生态要素评价、生物多样性评价、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等。 三、水资源评价准则和计算口径的重要性 水资源评价准则和计算口径对于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评价准确性:遵循统一的水资源评价准则和计算口径,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规范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评价准则和计算口径对于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规范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三)提高科学性:采用科学的水资源评价准则和计算口径,可以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减少主观误差,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防洪评价收费标准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收费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下简称“水资源论证”)的收费行为和秩序,维护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和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水资源论证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水资源论证收费行为。 第三条水资源论证收费属于中介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公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委托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自主选择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开展论证工作。 第四条水资源论证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水资源论证的资质单位应根据本办法收取费用。第五条水资源论证收费根据项目取水水源、投资、论证等级,以及所属行业、所在区域等因素,采用以下方法计取: (一)按建设项目取水水源类别与论证等级计算论证费用(见附件一); (二)按建设项目估算投资额计算论证费用(见附件二)。 以第一款计费方法为主,第二款计费方式作为参考,按照前款两种方法均不便计费的,可以参照本规定的工日费用标准由论证资质单位与委托方议定(附件三)。 第六条本办法收费标准不含专家评审费用,论证资质单位在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需要勘察、试验等专项工作需要加收费用的,可由双方另行协商。 第七条委托方应按合同规定及时向论证资质单位提供开展论证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和资料。由于委托方原因造成论证工作量增加或延长论证期限的,论证资质单位可与委托方协商加收费用。 第八条论证资质单位提交的论证报告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应负责完善,委托方不另支付费用。 由于论证资质单位失误造成委托方损失的,委托方可扣减或者追回部分以至全部论证费用。第九条本办法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监督执行。 第十条本办法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一、按建设项目取水水源类别与论证等级收费标准及调整系数 表1 按建设项目取水水源类别与论证等级收费标准单位:万元

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一、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内涵 水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条件,水资源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水资源的供需达到平衡。 二'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 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影响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通过对水资源安全定义及内涵的分析,可得出影响水资源安全大小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系统本身特性及开发利用程度 水资源系统是水资源安全的主体。水资源既有量的含义,也有质的含义。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程度是水资源安全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水资源在数量上和时空分布规律上不同,在质量上也有所差异。喀斯特发育的强弱程度、岩层的构造和性质直接影响了地下含水层赋存状态、水位埋藏、地下河发育程度,另外由于人为因素对喀斯特水资源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限,使喀斯特流域可开采的水资源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2.人类活动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水资源安全的主体是人,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以及人均耗水量、排污量对水资源安全影响较大,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需水量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同部门之间的用

水比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有可能污染水体并造成有效水资源量的减少;经济积累中用于扩大供水能力和加大污水处理回用比例的投资额的大小,既影响其他经济部门的投资比例,也直接关系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的格局。 3.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被人类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不同的科技水平下,单位水资源创造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也不同。科技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率等提高水资源安全。科学技术能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处理成本,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随着科技的进步,可治理的污染范围扩大了,治理费用降低了,这些变化都可能促进水资源安全的提高。 4. “是否安全”的目标差异 要人为确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水资源安全”。从水资源安全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水资源安全的提出是“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为目标,另外,也可以制定一些判断目标,计算得到主观干预的水资源安全,肯定会因为确定的目标差异而导致计算结果的不一致。 5.政策、法规及传统等因素 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法规、水价制度以及用水标准、传统习惯等因素会影响水资源安全的状况;另一方面,水资源安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为政府部门提供合理管理水资源的依据,制定相关的人口、经济政策,使一个地区在人口和水资源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 水资源安全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几个层次,水资源安全强调水资源能够支持经济的发展,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水法规知识点总结

1. 国务院代表国家对水资源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力。 2. 三条红线:①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②用水效率控制红线③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3. 我国水资源规划体系:国家战略规划、流域规划、区域规划,三级 4. 水资源战略规划是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做出的长远的总体计划。 5. 2020 全国用水量 6700 亿 m³;万元生产值用水量、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50%;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0.48→0.55。江河湖泊水水质达标 80% 6. 区域规划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服从综合规划。 7. 水资源评价内容: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价值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水资源综合评价 8. 水资源论证统筹地表水、地下水,鼓励优先使用再生水,控制使用地下水。 9. 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 10. 《水法》第四十七条: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宏观) 和定额管理 (微观控制指标) 相结合的制度 11. 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2. 防汛实行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也正是防汛责任制的核心,是取得防汛抢险胜利的保证,是历来防汛斗争中行之有效的措施。 13.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防洪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工作 14. 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 15. 水土保持效益主要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16. 水事法律制裁包括恢复权利性措施和对构成水事违法、犯罪者实施的惩罚性措施。 17. 水行政行为的内容:赋予权益或科以义务、剥夺权益或免除义务、变更法律地位、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 18. 根据水行政行为适用的对象、作用、范围不同可以将水行政行为分为内部水行政行为和外部水行政行为。 19. 根据水行政行为是否针对特定的对象,可以将水行政行为分为抽象水行政行为和具体水行政行为。 20. 水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水行政行为主体合法、水行政行为权限合法、水行政行为内容合法、水行政行为程序合法。 21. 水政监察队伍三位一体:审批、收费、监督。队伍分组:受理组、审查组、稽征组、监督组、执行组 22. 水政监察保障制度:水政监察队伍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23. 水政监察措施:①检查②听取汇报③调查审阅④登记审核⑤统计⑥实地调查 24. 授予相应水事活动权利的许可:① 取水许可②河道采砂许可③河道内建设项目许可④堤防林木采伐许可 25. 取水许可审查和决定的原则:“统筹协调、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 26. 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水行政复议水行政诉讼 性质 受理机关受案标准 审查范围审查程序行政救济行为,内部监督 上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上级政府受理 (省级的案子省级复议) 外部具体水行政行为违法 水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 基本实行一级复议,以书面复议为原则 司法救济行为,外部监督 人民法院 行政相对人认为水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侵犯其合法权益 具体水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两审终审,公开开庭审理 选择题 1. 我国水资源特点: A.人均占有量很低 B.受季风影响年际变化大 C.空间分布不均 2. 水法的特征: A.调整对象:属环境资源法 B.调整手段:具有行政管理法的特点 C.水法以《水法》为基础,包括其他各种涉及水事法律关系的规范文件 D. 内容具有特点:科学性、前瞻性、全局性、技术性 3. 法规—国务院水行政部门规章—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地方水行政规章—地方人民政府 4. 哪些是违反水法需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A.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B. 侵犯水行政主体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合法权益 C.侵犯水事法律关系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D.侵犯水利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 制止性民事责任 A.停止侵害 B.排除妨碍 C.消除危险 6. 行政管理的特征 A.鲜明的政治性 B.服务的广泛性 C.重要的执行性 D.一定的强制性 7. 水行政行为的特征: A.是执行法律的行为 B.具有裁量性 C.单方意志性 D. 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强制性 8. 委托执法行政处罚之条件: A.该组织经过法律法规授权 B.该组织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 C.授权的该组织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9. 受委托的组织应符合以下条件 A.依法成立管理水利事务的事业组织 B.具有熟悉法律法规规章和水利业务的工作人员 C.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技术鉴定的,有条件组织进行。 10. 下列都是水行政征收:防汛费、水资源费、砂石资源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水保两费、滞纳金、水利基金 11. 下列都是水行政调解的特征: A.简便性 B.及时性 C. 自愿性 D.主动性 12. 下列都是水事纠纷处理的原则: A.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B.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C.尊重历史面对现实 D.维持现状 E.组织原则 13. 不可申请复议的水行政行为: A.不服只能向国家机关提出 B.不服不能申请水行政复议,而能依法提出申诉 C.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民事纠纷作出 调解或其他处理,双方自愿,若一方反悔,双方可诉讼但不可水行政复议。 14. 水行政复议一般管辖: A.对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不服,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B.对各级地方政府不服由上级政府管辖 (对省级政府 不服,只能由省级政府管辖) C.对水利部不服,由水利部管辖。对行政复议还不服,就法院诉讼 /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15. 水行政诉讼管辖有 A.地域管辖 B.级别管辖 C.裁定管辖 16. 不能进行水行政诉讼的范围 A.抽象内部行为,如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 B. 内部行政行为,如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工作人员作出行政处分 C.法律规定的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17. 能进行水行政诉讼的范围: (除了上面不能的,就是能的! )

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水环境的质量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 益严重。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成为重要的任务和挑战。为此,各 国都纷纷制定了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指导和管理水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介绍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准则和方法,并举例说明不同水体类型的评价要点。 一、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准则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标是对水体的健康状态和功能进行评估,以指 导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评价标准应符合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科学性和客观性:评价标准应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数据基础上, 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综合性和系统性:水环境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质、 水量、生态环境等。评价标准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建立一个系统 的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水环境质量。 3.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评价标准应具有实施的可行性,便于管理者 和监测人员进行操作和实施,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和技术。以下是常用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根据水体的外观、气味、味道等 感知性指标,对水体进行判断和评价。这种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一 些简单的水体类型。 2.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基于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通 过测量水体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参数,对其进行定量化的评价。这 种方法较为科学和准确,适用于各类水体的评价。 3.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样本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获取水环境质量评价所需的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基于大量的数据,对 水环境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不同水体类型的评价要点 根据水体的不同特点和用途,水环境质量评价的要点也会有所不同。以下举例说明几种常见水体类型的评价要点: 1.地表水体评价要点: 地表水体是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水源。因此,地表水的 质量评价要关注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指标包括水源 地的保护状况、水质指标(如COD、BOD、大肠菌群等)、生物指标(如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等)等。 2.地下水体评价要点: 地下水体是重要的水源之一,其质量评价要关注地下水的储量和水质。评价指标包括水位、含水层的良好性、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硫化物、氨氮等)等。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总86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试行) 一、总则 (一)导言 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地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地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总体目标是为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地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地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地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地协调发展,以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地可持续发展. 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地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 编制《细则》地目地,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地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地定义及确切地内涵,明确采用地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地要求,确保规划地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5.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地各部分工作任务,本《细则》提出各部分工作所需地基础资料和成果,对资料年限、统计口径、适用范围、精确程度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种图、表具体内容,制作步骤与方法,表示方式与效果等;对评价及预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规定. 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7. 各地在执行本《细则》地过程中,请及时与本次规划技术总负责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联系,以便相互沟通,协调解决规划中地技术问题,保证规划工作地顺利进行. 8. 各流域机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细则》,编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二)规划思路 1. 规划任务.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地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 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2. 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水国科[1999]169号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主持并为主编单位,以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和河海大学环境水利研究所为参编单位制定的《水资源评价导则》,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本标准自1999年5月15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计划,在总结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以来实践的基础上,编制了《水资源评价导则》。《水资源评价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对标准的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及技术原则作了说明。 一般规定:对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精度、分区原则、资料收集及评价方法等作了说明。 水资源数量评价:对水汽输送、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总水资源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水资源质量评价:对河流泥沙、天然水化学特征、水污染状况的评价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对现状水资源供用水情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水资源综合评价、水资源价值量评价等内容及要求作了说明。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资源水文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 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海河大学环境水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永基李砚阁王焕榜贺伟程王瑚金传良杨景斌石玉波目录 1总则 2一般规定 3水资源数量评价 4水资源质量评价 5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条文说明 1总则 1.0.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查明水资源状况,必须进行水资源评价。为适应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需要,统一技术标准,保证成果质量,特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和专项工作中的水资源评价。 1.0.3水资源评价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1.0.4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客观、科学、系统、实用,并遵循以下技术原则: 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 2水量水质并重。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4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1.0.5在水资源评价工作中,除执行本导则外,涉及其他专业时,还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

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防洪评价收费标准

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防洪评价收费标准 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防洪评价收费标准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收费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下缩写“水资源论证”)的收费犯罪行为和秩序,保护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和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的合法权益,确保水资源论证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 办法》及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水资源论证收费行为。 第三条水资源论证收费属中介服务收费,应遵从官方、公平、自愿、有偿的原则,委 托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独立自主挑选水资源论证资质单位积极开展论证工作。 第四条水资源论证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水资源论证的资质单位应根据本办法收取费用。第五条水资源论证收费根据项目取水水源、投资、论证等级,以及所属行业、所在区 域等因素,采用以下方法计取: (一)按建设项目用水水源类别与论证等级排序论证费用(见到附件一);(二)按 建设项目估计投资额排序论证费用(见到附件二)。 以第一款计费方法为主,第二款计费方式作为参考,按照前款两种方法均不便计费的,可以参照本规定的工日费用标准由论证资质单位与委托方议定(附件三)。第六条本办法 收费标准不含专家评审费用,论证资质单位在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需要勘察、试验等专 项工作需要加收费用的,可由双方另行协商。 第七条委托方应当按合同规定及时向论证资质单位提供更多积极开展论证所必须的工 作条件和资料。由于委托方原因导致论证工作量减少或缩短论证期限的,论证资质单位可 以与委托方协商缴付费用。 第八条论证资质单位提交的论证报告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应负责完善,委托方不另支 付费用。 由于论证资质单位犯规导致委托方损失的,委托方可扣除或者追缴部分以至全部论证 费用。第九条本办法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监督继续执行。第十条本办法由水 利部负责管理表述。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继续执行。 附件一、按建设项目取水水源类别与论证等级收费标准及调整系数表1按建设项目取 水水源类别与论证等级收费标准单位:万元 论证等级水源类别地表水一级二级三级362610地下水403018备注:①以本表收费标 准为基础,除以调整系数,确认论证收费基准价。②以污水再造利用为用水水源的水资源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环境与规划学院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08026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 一、引言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 (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间题。 (二)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资源不平衡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均匀, 东南部多雨, 西北部干旱少雨,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贫减。 2.河川径流即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南部秦岭山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 最高达功毫米西北宁蒙河套灌区年径流深小于700毫米, 基本上属无流区, 为流域的最低值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山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丘陵区, 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小。 (三)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由于河川径流主要由降水所补给, 因此它的年内分配趋势与降水量相应, 也都集中于风期,

城市供水和用水绩效评价标准

城市供水和用水绩效评价标准 城市供水和用水绩效评价标准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供水和用水绩效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原则、基本规定、供水绩效评价、用水绩效评价、评价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供水单位的供水绩效评价,以及居民小区、单位和企业等用水户的用水绩效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452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 GB/T5033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GB5055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CJ/T16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3 术语和定义 3.1 绩效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

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利用适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评价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和评估,对绩效水平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3.2 供水绩效watersupplyperformance 与供水效率和供水效益有关的、可测量的结果。 3.3 用水绩效wateruseperformance 与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有关的、可测量的结果。 3.4 用水效率wateruseefficiency 以实际可行的最小水量实现某项功能、任务、服务或结果的完成,以单位用水量表示。 3.5 用水效益wateruseintensitybyeconomicactivity 单位用水量所产生的产值,通常采用万元GDP用水量的倒数来表示。 3.6 台账审查法accountanalysis 一种通过对单位提供的台账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对暂时缺失的数据进行估算或假设,得出评价结果的评价方法。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 地表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们是生命之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表水资源的遭受过度使用和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给人类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可持续利用地表水资源就成为当前重要的任务。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必须准确计算出可利用的量,了解遵守“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一、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划分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又称为“地表水可利用量”,是指可以从每一种地表水资源中取用的水量。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可以分为“等效资源量”和“绝对资源量”两类。效资源量是指可以实现均衡供水而无需加以调控用水的最大量,它适用于具有一定范围的流域或水库,也可以用于一般水域流域用水的计算。对资源量是指实际可利用的总资源量,它包括等效资源量和潜在资源量。在资源量是指可以被有效利用的未开发资源,如水文工程、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节约等技术改变可持续利用的资源量。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 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首先要考虑水量变化的原因以及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确定,包括水文、水质、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1、水文因素:水量的大小是由上游的降水量和地表水的损失量共同决定的,所以要确定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首先要考虑水文因素,计算包括汛期降水量和透水量等。

2、水质因素:水质是指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可用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确定也要考虑水质的变化,具体包括水温、溶解氧、悬浮物、pH值、电导率和气味等污染物的含量。 3、社会经济因素: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地表水资源用途、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 根据上述因素,可以采用水文模型、水质模型、社会经济模型等相应的理论和技术工具进行计算,得到每一种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管理 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计算确定后,还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确保更有效的利用地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管理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采取有效的用水安排措施,科学合理地安排用水,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地表水资源;二是加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上游水源,减少水源污染;三是实施水资源节约措施,通过降低水损失、降低用水量、优化用水结构,以节约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完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原则,准确计算可利用量,加强管理措施,从而实现可持续利用地表水资源,对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与评价

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与评价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经济 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制定合适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 于推动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 发展指标与评价方法,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引言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利用和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 源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各国纷纷采取 了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并制定了相关的指标和评价体系。 二、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 1. 水量指标 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水量指标 包括可用水资源量、水资源蓄量和水资源量利用率等。可用水资源量 是指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中可供使用的部分,是评价地区水资源供需平 衡的主要指标。水资源蓄量则是指一个地区的水库、湖泊和地下水蓄 水量,是衡量地区水资源储备能力的重要依据。水资源量利用率则是 指一个地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2. 水质指标

除了水量指标,水质指标也是衡量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 标之一。水质指标包括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化学需氧量、生化 需氧量、总磷、总氮等参数。根据不同的用途,对水体水质的要求也 有所不同。通过监测水体中的各项指标,可以评估水资源的质量状况,指导水资源管理的决策和措施。 3. 水效益指标 水效益指标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受到 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经济效益指的是水资源在经济上的利用效益,例如农业灌溉的产 出和工业生产的水耗。社会效益包括水资源为居民提供的生活用水和 公共服务等方面。生态效益则是指水资源对生态系统维持和保护的作用。通过综合评估水资源的效益,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水资源管理的评价方法 1. 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根据一系列的指标,通过建立评价模型来综合评价水 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模型可以是定量的,例如层次分析 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也可以是定性的,例如专家评分法和Delphi法。通过利用综合评价法,可以客观地评估水资源管理的综合效益和潜在 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2. 指标体系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