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 金融安全视阈下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

201 金融安全视阈下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

201 金融安全视阈下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
201 金融安全视阈下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

金融安全视阈下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

于朝印*

一、资产证券化:金融安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与“结构性融资”这三个术语可以交互使用,它们都是指企业用资产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融资,而“证券化”则特指在现金流的基础上发行证券。①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人们渐渐地意识到证券化犹如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在带来金融繁荣与投资活跃的表象背后隐藏着种种危险与杀机。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逐渐发现曾如此繁荣的证券化也成为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Nouriel Roubini曾指出,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很多泡沫破裂的结果,其中把房屋抵押贷款及其他贷款转化成复杂的、有毒的和破坏性的金融工具的证券化产品就其中的泡沫。②Holden Lewis 指出,道德风险是指当人们在以某种方式得到保护或保障时会如何轻率行事。房屋抵押贷款标准变得不严格是因为抵押贷款的每个环节在获取利益的同时都会认为它会把风险传给下一个环节。③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风险隔离,风险隔离一个负面作用就是会造成抵押贷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虽然本次金融危机不能全部归罪于资产证券化,但是证券证券化得到不当应用也是不争的事实。危机后,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量急剧下降,到2009年上半年,全球的私人担保证券化的发行量只有1万多亿美元,就美国来说,债务抵押证券(CDO)以及以其他证券化产品作为支撑的债务抵押证券(CDO2)与私人担保MBS市场几乎全部崩溃。④

虽然资产证券化遇到了发展过程中的低谷,“但是,如果以此就认为证券化的高潮已过,甚至寿终正寝,那就太小觑华尔街银行家的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了。”现在瑞信、高盛等知名投行正推出保单证券化业务,这有可能会成为继按揭抵押证券化产品后的又一资本市场热点。⑤除此之外,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上在进行被称之为“Re-Remics”的再证券化活动。2009年的上半年主要针对以优质按揭抵押贷款支持的MBS大约发行了2500亿美元。鉴于大多数在2005年到2007年间发行的私人担保AAA级MBS证券都已经降级,这一市场发展的潜力可能是巨大的。⑥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看,对证券化都有必要进行监管。首先,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其起源就有“脱法”的嫌疑。Tamar Frankel曾指出,信托与证券化作为创新,

*作者简介:于朝印,(1970-),男,山东章丘人,山东经济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金融法。

① Steven L. Schwarcz, The Alchemy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Stanford Journal of Law, Business & Finance, Vol. 1,, 1994, p.133.

② Nouriel Roubini:Warning: More Doom Ahead,

[EB/OL]https://www.doczj.com/doc/093232905.html,/articles/2009/01/05/warning_more_doom_ahead,2010-03-24 ③ Holden Lewis:'Moral hazard' helps shape mortgage mess,

https://www.doczj.com/doc/093232905.html,/brm/news/mortgages/20070418_subprime_mortgage_morality_a1.asp?caret= 3c

④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Navigating the Financial Challenge Ahead,Oct. 2009, P84.

⑤王政. 美国资产证券化有卷土重来之势[N]上海证券报,2009-10-15,12版.

⑥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Navigating the Financial Challenge Ahead,Oct,2009,P86.

它们都被运用于规避税收与监管的目的。①虽然学界对于政府的监管方式与范围一直存在争议,但是任由不受监管的金融活动自行其是恐怕也不符合金融的发展规律。其次,既然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其设计、使用与操作等事项就应当受到规制,否则这种金融工具就会被滥用,造成对金融与经济的破坏。再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证券化也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在IMF2009年10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证券化市场存在着诸如证券化增加了风险集中与关联、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与方法论缺陷、会计标准落后于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和有缺陷的审慎监管等问题,②

二、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金融安全

(一)危机前的证券化产品交易

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在2010年7月发布了《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透明度》的最终报告,该报告对危机前的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市场与形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

全球的结构性金融产品(Structured financial Product, SFP)的交易几乎都是在场外交易的基础(OTC basis)上进行的,尽管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交易可以在受监管的市场或有组织的市场上进行,但是交易却很少在这种市场上发生。几乎所有的国家主要的交易方式还是通过传统的人工经纪(voice broking)进行的。另外,在美国几乎所有的CDO产品在豁免交易中销售的,不必在SEC登记。在欧洲,危机前SEP产品本打算在受监管的市场上发行但是进行场外交易。在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市场中,产品几乎全部是私募提供的。尽管在一些国家在技术上可以允许ABCP在管监管的市场上交易,但实际上却不可行。③金融监管的首要宗旨应当是维护金融安全,离开金融安全这个前提去追求金融效率、金融自由或金融创新最终会出现如本次金融危机一样的金融动荡。金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博弈实际上就应当是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的博弈,监管者维护金融安全,被监管者追求金融效率,金融的正常发展就应当是在监管者的金融安全与被监管者的金融效率之间不断平衡协调的结果,如果金融监管者放弃金融安全,那么金融发展机制中的制衡机制将不复存在,金融动荡的出现将在所难免。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应当是金融安全,国际金融组织与相关国家在资产证券化监管领域所进行的改革实践也基本上证实了这一点。

(二)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

次贷危机后,相关国际金融组织与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对资产证券化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提出了很多的监管措施与建议。

2009年9月,IOSCO发布《对证券化市场与CDS市场的最终监管建议》,该建议的最终建议1和最终建议2是针对证券化市场的。针对错误动机的最终建议1包括:1.为使证券化价值链条中利益适当地一致,考虑要求发起人与/或保证人(sponsor)保留对证券化的长期风险;2.通过由发行人向投资者披露所有由承销商、保证人及/或发起人所实施或承担的验证(verificaiton)与风险控制以要求增加透明度;3.在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或意见影响到投资者购买证券化产品时,要求由发行人雇佣或以发起人的名义提供服务的主体的独立性;4.要求发行人的服务商保留与证券化产品期限一致的流通报告(currency of reports)针对不当风险管理行为的最终建议2包括:1.对发行人向投资人的披露的提高提供监管支持,包括基础资产池运行的初始与持续信息。披露还应当包括对发行人有直接或间接责任的人的信用可靠性的详细信息;2.在相关市场中重新审视投资者适当性的要求及有经验的投资人的定义,并在相关市场的背景下提高这些要求;3.鼓励投资者开发有助于理解复杂金

① Tamar Frankel,CROSS-BORDER SECURITIZATION:WITHOUT LAW,BUT NOT LAWLESS,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law,Spring,1998

②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Navigating the Financial Challenge Ahead,Oct,2009,P85-92.

③ Transparency of Structured financial Product Final Report (IOSCO2010/07),P10

融产品的工具。①

在2009年11月G—20的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发布了20项建议应对在《金融危机与信息空白》报告中所述之信息空白(information gaps),其中第六项建议是:证券市场的监管者通过IOSCO进一步调查复杂结构产品的披露要求,包括为金融报告目的的公开披露要求,考虑到监管者与其他相关主体的工作,如果必要则提出其他改善的建议。②2010年5月,IOSCO公布一篇名为《资产支持证券(ABS)披露原则》的报告,对证券监管者发展与重新审视其公开发行与上市监管披露规则体系提供了指导。ABS的披露原则概括规定了对公开发行与上市的ABS的发行与上市文件中应当包括的信息,它应当包括下列详细信息:1.对文件负责的当事人;2.交易涉及的当事人身份; 3. 证券化交易涉及的重要当事人的作用与责任; 4. 静态资产池信息; 5. 池内资产; 6. 池内资产重要的义务人; 7. 资产支持证券的描述; 8. 交易结构; 9. 信用增级及其他支持, 不包括某些衍生产品; 10. 某些衍生产品; 11. 风险因素; 12. 市场; 13. 公开发行的信息; 14. 税收; 15. 法定程序; 16. 报告; 17. 附属机构与某些关系及相关的交易; 18. 专家与法律顾问的利害关系; 以及19; 其他信息。③

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在分析总结了危机前的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旨在重启稳定的证券化的政策措施,具体包括:第一,信用评估机构改革,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或结构信用产品的信用评级的过度依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为必要的,但是在不同的监管中评级要求,有关部门事实上不经意间鼓励了它们的过度使用。第二,提高披露与透明度标准,修正证券化市场的标准,提高披露和透明化标准,以使沿媒介链参与的各方都能实施充分的适当谨慎。提高披露标准并把构成结构金融产品基础的资产的详细信息公之于众也有助于减少评级购买。第三,重构监管资本规定,银行业监管巴塞尔委员会(BCBS)已对巴塞尔II框架中的不足以不同的改善进行了回应。这些变化包括多重目标,旨在通过增加附在这些暴露下的风险权重来更好地反映证券化产品与再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并消除下列监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机会。第四,建立在长期业绩(long-term performance)基础上的补偿,对结构证券化引入长期全面的审视会使发起人更好地风险返回的交易证券负责,并对更好的承销标准提供激励。以前,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允许证券化主体在证券化起始就承认销售收益。现在,根据美国GAAP的规定,某些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如果没有转移控制权,将不允许做销售收益的会计处理;相反,证券化主体要随着时间推移在收益报酬时才能认可收益,由此消除了这些证券化的先期盈利。这样会提高收益报表的透明度并向发起人提供更好地评估暴露在证券化下的风险的激励。第五,产品的标准化与简约化,大多数产品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有益的标准化。这将增加透明度,也会增加市场参与者对市场风险的理解,以便于流动性二级市场的发展。如果证券化产品能够简化,那么价值评估的困难也会降低。第六,最近几项政策动议企图使更多的证券化主体受到利益制衡,以确保有人对勤勉的贷款承销与监管承担责任,为了激励发行人更强的勤勉努力,欧洲与美国的相关机构建议修改与证券化有关的监管规定以激励发行人在他们发行的证券化产品中保留一定的经济利益。④

① IOSCO/MR/17/2009 Madrid,4 September 2009 ,IOSCO issues final regulatory recommendations on securitization and CDS Market

②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Information Gaps:Progress Report Action Plans and Timetables,P9

③ IOSCO/MS/02/2010 Madrid, 08 April 2010,Disclosure Principles for Public Offerings and Listings of Asset Backed Securities (ABS)

④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Navigating the Financial Challenge Ahead,Oct,2009,P93-101.

美国2010年7月通过的《金融改革法》要求银行与其他金融公司必须审查按揭抵押贷款申请人的收入和信用历史,以确保他们能偿还。把按揭抵押贷款进行打包成投资工具的企业在其账册上至少保留这些投资工具的5%。这是对企业保证贷款质量的一种激励,而不是把问题贷款转而全部丢给外部的投资者。①

另外,美国财政部已特别要求TRACE(Trade Reporting and Compliance Engine)进行扩张,以包括资产支持证券。事实上,在2010年3月,金融监管局(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扩张了TRACE的职能,以包括联邦政府机构、政府企业、以及由政府发起的企业(GSEs)所发行的债券,以及在TRACE所选择的债券在一级市场中交易。而且,在2010年2月22日,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了FINRA制定的将TRACE包含所有资产支持证券(ABS)的规则,包括按揭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以及债务担保证券(CDO)。尽管没有效率,FINRA起初只是想收集ABS的交易信息,经过对市场详细的分析和观察后,FINRA会决定公布ABS的信息是否适当。②

三、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对维护金融安全的功能分析

(一)金融安全是金融监管的优先价值选择

本轮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包括资产证券化等在内的金融创新造成不受监管造成的,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在思考了金融危机的原因与根源以后,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类似的判断与选择,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通过不到百年的金融监管史,可以看出对金融监管来说,金融安全是首要问题,对效率的追求是不能与安全相冲突的。从各国与国际金融组织在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来看,本轮资产证券化监管法律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是金融安全。

(二)提高透明度是在证券化领域实现金融安全的首要措施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提高透明度也是对证券化产品进行监管的最好办法,也是投资者了解证券化产品最佳的途径。前述几个法律文件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透明度的问题。IOSCO发布《对证券化市场与CDS市场的最终监管建议》中,有两项提高透明度的建议。IOSCO 公布的《资产支持证券(ABS)披露原则》,列举了ABS发行与上市应当披露的事项,对证券监管者发展与重新审视其公开发行与上市监管披露规则体系提供了指导。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也明确抽调提高披露与透明度标准,修正证券化市场的标准,提高披露和透明化标准,以使沿媒介链参与的各方都能实施充分的适当谨慎。

上述提高透明度的文件中,IOSCO公布的《资产支持证券(ABS)披露原则》在提高证券化产品的透明度方面最为全面详细,最有利于对证券化产品的监管和投资者了解证券化产品的信息。但是,从某一定程度来说,该披露原则恐怕也是实施难度最大的文件。能否进行证券化特殊立法以及能否通过立法对证券化的相关信息进行披露、提高透明度,则取决于立法者是站在维护金融安全、保持金融稳定发展的立场上还是站在维护证券化业者的局部利益的立场上。

(三)风险保留有利于维护金融安全但亦存在不足

IOSCO发布的《对证券化市场与CDS市场的最终监管建议》中建议为使证券化价值链条中利益适当地一致,考虑要求发起人与/或保证人(sponsor)保留对证券化的长期风险;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也建议要使更多的证券化主体受到利益制衡,以确保有人对勤勉的贷款承销与监管承担责任;美国2010年7月通过的《金融改革法》规定,把按揭抵押贷款进行打包成投资工具的企业在其账册上至少保留这些投资工具

① Financial reform law: What's in it and how does it work?

https://www.doczj.com/doc/093232905.html,/USA/Politics/2010/0721/Financial-reform-law-What-s-in-it-and-how-do es-it-work

② Transparency of Structured financial Product Final Report (IOSCO2010/07),P14

的5%。风险保留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证券化的稳定。因为风险保留,贷款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就会更加注重贷款人的信用历史和还款能力的审查,保证贷款的质量,从而保证资产池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其次,这也有利于实现证券化贷款机构、发起人与投资者的利益一致,实现权益制衡,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但是对于风险保留的规定,也有持不同意见者。美国证券化论坛的执行董事乔治米勒对奥巴玛政府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发表意见时曾指出,“我们支持使证券化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动机一致和实现更大的风险透明度的政策动机,我们相信对资产发起人和证券化发行人的强制性的风险保留可能并不是最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也提到,如有学者指出,风险保留的规模与方式对于勤勉的激励是关键的,但建议可能过于简单了。权益证券是资产组合运行不良时第一个吸收损失的,但如果它们运行的的确太差,权益证券就容易被清除。因此,在经济很可能衰退时,一个被迫保留暴露在低质量贷款组合支持的权益证券风险下的证券化主体,就不会有激励去勤勉地检查和监督基础贷款,因为不管任何的检查和监督,权益证券的持有人利益实现不了的几率是很高的。

(四)证券化业者经营行为的规范化是实现金融安全的机制保障

除了前述提高透明度与风险保留措施之外,在本文所涉及的几个法律文件中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证券化业者的规范措施,如保证证券化服务商的独立性、对评级机构与评级制度进行改革、对证券化产品进行标准化与简约化改造等。这些建议都是针对证券化在危机中所暴露出的缺陷所提出的改良性措施,有较强的应对性。但是,从证券化的整个流程来看,这些措施则显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考量。证券化始于贷款机构向贷款人贷款开始,中间还要经过贷款资产的转移,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资产打包,评级机构的评级,内部信用增级,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等环节。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有的环节出现的问题比较明显,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他环节没有问题或将来不出问题。因此,保证证券化的稳定,应当从证券化的整个流程作为设计规范证券化措施的基点,如果可能的话,在立法层面设计证券化的运行机制,以保证证券化的稳定运行。

四、结论

(一)为维护金融安全,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监管法律制度改革是必要的,但是特定监管法律制度改革只能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维护金融安全,它并不能一劳永逸地维护金融安全,因为金融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换句话说,金融监管制度只能随着不断发展的资产证券化的创新进行不断的变革,才会尽可能完成维护金融安全的使命。

(二)从监管产生的原因与监管的对象两个角度来看,监管只能跟在被监管者后面,要求监管具有前瞻性是不符合逻辑的。尤其是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所具有的“脱法”特性,生动地印证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句俗语。加强政府监管是在资产证券化的领域实现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维护金融安全不能过分依靠政府监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年报中指出,总的来说,金融监管机构无能力察觉金融创新繁荣背后隐藏的风险集中和有缺陷的激励机制。市场纪律或监管都未能遏制过去多年积累的由快速创新和杠杆率提高所产生的风险。①

在资产证券化领域中实现金融安全要同时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内控机制,通过多环节、多形式的监管的配合,才能尽可能的实现资产证券化的稳定发展。

(三)社会各界对金融监管所提出的合理的建议,因为经济、政治甚至利益集团的影响,未必能成为证券化运行的规范,因为,“法律…..是以非对称权力和需要达成妥协为特征的政治过程的产物。”②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机制很多时候是不完善的,并不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年报(中文版),P9

② Adwin M. Epstein: The good Company: Rhetoric or Real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能完成维护金融安全的使命。因此仅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来考虑金融安全是不全面的,应当从更宽的视野来架构金融安全的法律制度。

Business Ethic Redux, 44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Summer 20007,P210

保障房资产证券化研究报告

保障房资产证券化研究报告

目录 一、保障房定义及相关政策 (3) (一)保障房的意义 (3) (二)保障房的定义 (3) 1、一般性定义 (3) 2、《城镇住房保障条例(征求意见稿)》定义 (3) (三)政策梳理 (3) 二、保障房ABS发行概况 (7) (一)审批制下发行情况 (7) (二)备案制下发行情况 (7) 三、保障房ABS操作要点 (9) (一)保障房ABS介绍 (9) (二)保障房ABS项目的选取标准 (9) (三)保障房ABS的重要参与方 (10) (四)保障房ABS的交易结构 (11) (五)保障房ABS的现金流归集 (12) (六)保障房ABS的增信措施 (12) 四、保障房ABS案例分析 (13) (一)某保障房项目 (13)

1、交易结构 (13) 2、基础资产 (14) 3、产品结构 (16) 4、现金流归集与分配 (16) 5、增信措施 (17) 6、相关方简介 (17) (二)房信限价房项目 (18) 1、交易结构 (18) 2、基础资产 (18) 3、产品结构 (19) 4、现金流归集与分配 (20) 5、增信措施 (21) 6、相关方简介 (21) 五、保障房ABS发行利率 (23) (一)保障房ABS发行利率概况 (23) 1、AAA级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率情况 (23) 2、AA+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率情况 (23) 3、AAA级资产支持证券与AA+级资产支持证券比较分析 (23) (二)保障房ABS发行利率与其他固收产品利率比较分析24 1、利率表现情况 (24)

2、AAA级资产支持证券与其它固收品种利差比较分析24 3、AA+级资产支持证券与其它固收品种利差比较分析 25 4、保障房ABS发行利率与其他固收产品利率比较 (25)

我国互联网+非标金融资产证券化现状及问题探析

我国互联网+非标金融资产证券化现状及 问题探析 作者:陈娜陈秋萍 来源:《探求》 2017年第5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非标金融资产证券化加速发展,呈现成本低、风险分散化、信用较高、人才专业化等特点。通过与发展较为成熟的“京东白条ABS”(“线下模式”)的案 例比较,可以得出我国互联网+非标金融资产证券化(“线上模式”)存在SPV的缺位、交易结构不完整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设置相应的法律制度、设置线上ABS的准入门槛、加强线 上ABS的监管等措施来完善线上ABS的监管机制,促进线上ABS的有序和规范发展。[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非标金融资产[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744(2017)05-0114-07 一、我国互联网+非标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现状特点(一)现状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非标金融资产证券化加速发展。许多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抓住稳定现金流进行资产证券化这个商机,以“非标金融资产证券化”为眼球来吸引投资。非标资产的代表之 一是P2P平台所获得的资金。根据证券日报的消息,截止到2015年12月24日,我国资产证券化规模达到537.21亿元,其中P2P平台也陆续参与资产证券化过程,并有提速之势,规模逾1000亿元。而P2P平台的资产证莠化更多涉及非标金融资产,通过将其与标准化靠拢,形成优 质的项目,作为优质的基础资产打包成证券,再卖给投资者,资产证券化业务在金融市场起着 关键作用,可以分散风险和扩大资金杠杆的比例,是迎合市场需求的产物。 资产证券化从产生到现在被作为金融创新工具,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将两者互相融合,在 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作用。通过理解资产证券化的产生、现状、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和 主要分类,掌握其基本操作流程,通过理论上学习,对资产证券化有深刻地理解。资产证券化 的操作流程包括了 [收稿日期]2017-6-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 目“福建省地方政府的债务可持续性及其财政脆弱性研究”(2014C030) [作者简介]陈娜(1983-),女,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经济与法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金融体系(福建福州,350117);陈秋萍(1994-),女,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经济与法学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福建福州,350117)。 监督审核流程,具体操作流程,其中具体操作流程包括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发行阶段及 后续的管理阶段。之后更加注重利用其原理和技术,通过资产重组、风险隔离、信用增强等方 式来设计与组合多种创新型理财产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满 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有效地增加了证券发行人的融资手段,对推动世界各国的金融业和国民 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地自我改革,促进金融业建立新的约束机制和金融环境,促进金融行业自身的整合,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京东白条”、“蚂蚁花呗”、“趣分期”、“快贷”和“买呗”等新兴模 式的出现,非标金融资产证券化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互联网的发展下,可将资产证券化(ABS)划分为线上ABS和线下ABS。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债权资产转让以发行和交易网络化证券 的资产证券化创新模式划分为线上ABS,其模式为:“网贷债权资产+P2P平台交易(线上ABS)”,其中“趣分期”是典型代表。线下ABS划分是因为它更多的是联合线下的券商进行证券化的过程,其模式是“互联网小贷资产+券商等机构(线下ABS)”如京东白条等电商网贷平 台联合券商推出的资产证券化项目; (二)特点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制度介绍-中债资信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制度介绍 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信用评级机构所扮演角色的热烈讨论,国际监管机构和各国针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改革展开大范围的探索并陆续付诸实践。从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明确提出将信用评级机构纳入金融监管范畴、确保评级机构满足规范的国际执业准则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国际组织在此框架下共同合作,推动国际信用评级行为标准的修改完善并积极协调各国监管标准的统一。各国和地区按照G20路线图设定的改革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加快信用评级行业立法改革的步伐和节奏,相继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完善信用评级机构法律制度体系。其中,作为现代评级行业诞生地、同时也是次贷危机爆发始源地的美国所采取的监管改革较具代表性,故本文重点对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制度框架的演变及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制度构建有所启示。 一、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制度框架演变历程 (一)21世纪前美国评级机构几乎游走于联邦监管外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在20世纪初成立初期并未得到监管部门特别关注。至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评级机构声望渐起,监管机构才开始予以重视。1930年货币监理署于监管规则中首次引用信用评级来限定投资范围,以发挥其对投资者的参考作用。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下称”SEC”)首次在其制定的《1934年证券交易法》下的证券公司净资本规则中使用了“NRSRO”一词,并通过向特定评级机构发送无异议函(no-action letters)、确认该评级机构发布的评级结果为国内大部分重要使用者承认为可靠的,从而授予该评级机构以全国统计信用评级机构(NRSROs)的资质。首批获得NRSRO资质的评级机构经过发展成为了现在的三家国际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 此后,联邦和州立法开始广泛地引用“NRSRO”,以借助外部评级结果来监管银行等金融机构,如《1933年证券法》、1935年《银行法》、《联邦储备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以及SEC制定的规则。但是,相应的监管制度却几乎空白,甚至有SEC制定了规则 Rule436(g)将评级机构明确排除在《1933年证券法》规定的专家责任之外。加之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使得美国的评级机构在2001年之前处于弱监管状态。 (二)安然事件后逐步强化监管 2001年安然公司破产事件敲响了警钟,人们恍然发现扮演着重要角色的评级

2016年资产证券化研究报告

2016年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创新产品频出,基础资产范围不断 扩大、交易结构不断完善,证券化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主要创新亮点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中加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的尝试、车贷证券化循环购买结构的创新、首单信托 型ABN的成功发行、REITs在交易所市场的推出等等。白皮书以详实的数据和案例为依托,从不同角度对2016年度重磅创新进行了记录 和分析。以下是从中提炼的创新产品简要概览。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 在银行也不良持续“双升”,各机构具有寻求创新性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与方式的迫切需求的背景下,2016年上半年,人民银行牵头 各部委,出台重要文件,部署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工作。与2006-2008年主要以国有资产公司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格局不同,此次确定试点范围仅在大型商业银行中,总额度500亿元。2016年4月,银行 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及其配套的表格体系,为进一步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高效、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6年重启不良资产化后,我国信贷ABS市场累计发行14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金额156.10亿元,累计处置银行信贷不良资 产510.22亿元;其中,成功发行7单对公类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 发行金额79.82亿元,累计处置银行对公类信贷不良资产301.53亿元;7单个贷类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金额76.28亿元,累计处

置银行个贷类信贷不良资产208.69亿元,占总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金额的40.90%。 重启初期,不良资产证券化创新不断。自首单信用卡类不良产品和萃2016-1问世以来,小微类、房贷类、个人抵押类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相继问世,具体包括:信用卡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3单,分别为和萃2016-1、工元2016-2、建鑫2016-3;小微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2单,分别为和萃2016-2、和萃2016-4;住房抵押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1单,分别为建鑫2016-2;个人抵押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1单,工元2016-3。其中,除3单信用卡类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入池资产为100%纯信用贷款外,其余4单入池资产均为100%抵押贷款,抵押物类型包括住宅以及商铺两类,部分贷款涉及保证或质押担保。从发行的结果来看,优先档证券发行的利率较低,处于3.00%至4.40%之间,其中,2016和萃-1发行利率最低,票面利率为3.00%;次级档证券溢价发行的现象较为普遍,次级投资人对基础资产回收具有一定的信心,其中溢价率最高的为建鑫2016-2的次级档证券,溢价率为11%。 二、资产支持票据(ABN)创新 1、信托型ABN 交易商协会2016年新修订的《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中首次明确了以“发行载体”为管道发行ABN的交易结构,特定目的

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创新 摘要: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等金融实践活动的发展对传统 金融监管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积极进行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希望在最大限度的享受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带来利益的同时,有效地将金融风险降至最低。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必须从金融监管法律的角度,研究国际金融实践活动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这正是本文选题的现实意义之 所在。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律;金融全球化;系统性风险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国内与国际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金融的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 和高级发展阶段。金融全球化的形成是经济、法律、科技、政治乃至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 生产和资本的全球化发展客观上提出了金融服务国际化的要求。对效率的内在不懈 追求与外在竞争压力的加剧, 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调整业务范围、更新服务方式以及改善服务质量,以更好应对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与此同时, 金融的自由化与一体化必然要求冲破地域性金融管制的藩篱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冲击了国别金融制度壁垒,推动了各国金融政策和法规的调整。此外, 金融的自由化也意味着金融风险的加大。为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各国纷纷加快了金融监管法治建设。因此, 在以金融创新为“龙头”的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积极回应与更好促进金融创新, 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自由化的有序进行, 各国纷纷进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重构与改革。因而, 经济领域里的金融创新浪潮也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创新的浪潮。 一、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监管法律的影响

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报告

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报告 2016年8月

目录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或成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 (4) 1、不良资产处置需求旺盛,监管部门支持力度加大 (4) (1)银行不良资产快速增加,不良资产处置需求旺盛,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手段之一 (5) (2)监管部门支持力度较强,试点范围扩大在即 (6) 2、海外实务中,资产证券化为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 (6) (1)美国:组建清算信托公司(RTC)处置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手 (7) (2)韩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初始收购规模的8% (8) (3)意大利:不良资产证券化五年发行近百亿欧元 (10) 二、银行与AMC合作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能采用两种模式 (11) 1、银行作为不良ABS发起人需考虑资本占用问题 (11) 2、以贷款服务商身份参与不良资产转让后的处置工作对银行有吸引力 (13) 3、不良资产证券化:银行与AMC存在两种主要合作模式 (15) 三、不良ABS试点期与扩大期市场空间测算 (20) 1、试点期:500亿不良ABS额度可支持2000亿不良贷款处置 (20) 2、扩大期:不良ABS每年发行规模有望达700亿 (24) 3、不良资产证券化对参与各方增量收入贡献测算 (25) 四、主要风险 (27) 1、存在次级投资者数量不足的风险 (27) 2、配套制度跟进缓慢 (28)

不良资产证券化或成我国资产证券化初始阶段的突破口。(1)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正在快速增加中,给银行业的不良处置带来较大压力,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手段之一,且在监管部门支持下,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扩大在即。不良资产证券化在短期内有望成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突破口。(2)美国、韩国和意大利在发生银行业危机后均采取了对不良资产的集中处置。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均大量使用了资产证券化手段。 银行与AMC合作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能采用两种模式:(1)银行同时担任发起人和贷款服务商将成主流模式;(2)AMC担任发起人、银行担任贷款服务商则是资本略显紧张的银行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首选。由于目前银行资本较为充足,后一种模式的总体空间相对前一种模式要小。 我们测算目前监管层给定的500亿不良ABS额度能够处置约2000亿不良贷款;若试点范围扩大至整个银行业,预期后续每年证券化处置的不良贷款规模达到2800亿,不良ABS每年的发行规模有望达到700亿。我们认为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银行可以通过贷款服务商超额收益分成的方式保留部分资产升值收益,因此资产证券化比单纯转让更有吸引力,目前给定的500亿元的额度大概率被用足。 通过对试点扩大期各方收入的测算,我们假设每年不良ABS 发行规模为700亿,可用于处置2800亿不良贷款,实现回收金额950亿元,预期各方每年实现收入约35亿元。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受益者为券商和信托公司,其次为AMC,

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

攀轰 ZI- 夸斑 霎令, 苍琴 ﹃乌义﹃、 攀 井 gszsucp au n-2-VzzsF 2scnc!frsgtrov 等国}v毕?l染抓班 翱孽劲补甲母拜任任ys};}}a}}}o t}}s}票终用组9 旦蜒幸甲去涎牢即任4i亩体扣小丫‘栩土借醉幸摇萃w手 半谣幸摇万作早即宋里堪拓为悴择d}}141n倍昙幸摇万取 I 摘要 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 随着金融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经济的白热化竞 争和对金融创新的强烈需求,使得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而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其中,作为金融创新领域的重要 手段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当代国际金融、资 本市场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针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设计、信用增级、信用评级等手段转换为可以自由 买卖的证券的过程,使之具有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创新 思想和方法,为各国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 进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品种, 无论是从政府的管理视角和金融创新规律来看,还是从银行、企业和广大社会 投资者的不断变化和增加的需求来看,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及其创新应用的构 筑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金融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II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因 此,美国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方面的经验均受到各国的关注,美国是助推 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尽管在2007 年爆发了以资产证券化为罪魁祸首 的美国次贷危机,但是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却未因此而消失,而是通过迅速的 政策调整使得资产证券化向着更良性化的方向发展。根据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 场协会统计,2011 年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为1.79 万亿美元,2012 年全美发行2.26 万亿美元资产证券化产品,仅次于美国国债的2.31 万亿美元的发行量。相比之下,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应用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自2005 年 起试点运行到2008 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停滞不前,此间共发行了约为667.85 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之后,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又开始 加大对资产证券化的关注与实践,2012 年9 月7 日,国开行发行了101.66 亿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央行、银监会等也宣布要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我 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在重启后开始出现继续加速前行的可喜局面。 那么,为什么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会快速增长并最终高居美国债市榜

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全文

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全文) 财政部关于印发《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金[2010]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了加强对地方金融企业的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促进地方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现将《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地方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合理安排人员和经费,积极发挥工作主动性,切实提高财务监督管理水平。 二〇一〇年六月七日 附件: 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方金融企业的财务监督管理,规范地方金融企业的财务行为,防范地方金融企业财务风险,促进地方金融企业健康发展,根据《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42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依法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非中央管理金融企业,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以下简称地方金融企业)适用本办法。 非中央管理的金融控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从事金融性业务的其他企业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地方财政部门是地方金融企业的财务主管部门,对本级地方金融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管理,指导下级财政部门开展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监督地方金融企业执行本办法及其他财务管理规定;指导、督促地方金融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指导、督促地方金融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监测地方金融企业财务风险及其运营状况;监督地方金融企业的财务行为;加强地方金融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监督地方金融企业接受社会审计和资产评估等。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河北经贸大学 硕士课程论文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姓名:杨鹏展 学院及专业:财税学院财政学 课程名称:货币金融理论专题 学号:201401370006 指导老师:李文哲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摘要:随着金融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经济的白热化竞争和对金融创新的强烈需求,使得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其中,作为金融创新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当代国际金融、资本市场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针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设计、信用增级、信用评级等手段转换为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过程,使之具有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创新思想和方法,为各国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品种,无论是从政府的管理视角和金融创新规律来看,还是从银行、企业和广大社会投资者的不断变化和增加的需求来看,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及其创新应用的构筑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金融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次贷危机;资本市场;信用评级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首先,美国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最早也最为全面,而且大量的研究依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得以相互支持。在2008年的次货危机以后,大量的研究更多的开始涌现。 其次,Theodor Baums, E. Wymeersch(1996)对欧洲各主要国家如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英法德、西班牙等国的资产支持证券化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与论述,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起源与发展、产品与市场等,认为资产证券化在欧盟各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较全面的,并着重探讨了在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以及税务等方面的问题,指出立法在资产证券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除美欧以外,其他一些国家也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例如

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

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正处于“雷声大、雨点少”的两难境地,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问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由于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因此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 得我们认真思考。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的把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模式。传统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模式基于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以微观化、个体化研究为主,具有假定条件多样化和分析工具数理化的特点。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传统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暴露出许多不足,美国次贷 危机的爆发和恶化就是佐证。本文提出的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模式正是对传统研究的一种补充,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评级风险、监管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借鉴了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金融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把风险研究从纯技术层面提升到了制度层面,并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力图搭建适应中国未 来经济发展的风险控制框架。本文的研究遵循了最简单的逻辑过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阐述。首先,文章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归纳出两种风险的研究模式及其表现形式,指出本文的研究 侧重点是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主要包括评级风险、监管风险和道德风险)。 其次,结合中国情况,提炼出本文的研究重点,即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评级风险、监管风险和道德风险,并论述了这三种风险在国内外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第三, 从历史演进、经典金融风险理论、美国次贷危机演化等多角度详细剖析了中国资产证券化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机制,认为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 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评级制度建设、监管体制完善和道德风险控制等方面。第四,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分析、变迁分析,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国现代资产证券化风险(评级风险、监管风险、道德风险)进行多学科分析,并运用博弈模型解释了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政府监管的范围和强度,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是政府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及其力度的临界点,是监管处罚等于资产证券化发行方不规范行为的收益所得。二是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制度变迁,是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对立统一,两种制度变迁方式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制度变迁的具体路径选择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干预强度。

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一、银行业监管法律规定 (一)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措施,相关规定1、中国人民银行的直接检查监督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主要由银监会行使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金融宏观调控,但为了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仍保留部分监管职责。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下列行为有权进行检查监督: (1)执行有关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行为; (2)与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有关的行为; (3)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的行为; (4)执行有关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问债券市场管理规定的行为; (5)执行有关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 (6)执行有关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 (7)代理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行为; (8)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9)执行有关反洗钱规定的行为。 2、中国人民银行的建议检查监督权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可以建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O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回复。 3、中国人民银行在特定情况下的全面检查监督权《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有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 应当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时拥有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检查监督权,并不会导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双重检查和双重处罚O这是由于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的机构监管权并不排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功能监管权,并且两者的划分在现实操作中非常清晰。 (二)银监会监督管理措施相关规定 1、《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监管对象范围《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需要说明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含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2、《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监督管理措施 (1)对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强制性监管措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或者其行为严重危及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损害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其省一级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区分情形,采取下列措施:①责令暂停部分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②限制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③限制资产转让;④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利;⑤责令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⑥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O (2)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接管、重组、撤销和依法宣告破产的监管措施

商法篇·证券法律制度

商法篇·证券法律制度 考点目录: 1.基础·有价证券 2.分类·证券法对公司的分类 3.一级市场·证券的发行 4.二级市场·证券的交易 5.整合·上市公司收购与重组 专题一基础·有价证券 一、证券的概念的种类 (一)概念 证券,是表示一定权利的书面凭证,即记载并代表一定权利的文书。 (二)种类 1.货币证券 通常是指《票据法》中规定的“票据”。 2.资本证券 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 二、有价证券的具体内容 (一)股票 1.概念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是证明股东权的有价证券。 2.股票的价值决定因素 (1)公司的市值(大饼的价值) 公司的市场价值越高,股份的价值越高。 (2)公司的股份总数(大饼切块的数量) 切块的数量越多,单一股份的价值越低,切块的数量越少,单一股份的价值越高。 【举例】甲公司市场价值为1000万元,在外发行的股份数量为100万股。 【问题】(1)股票的每股价值为多少? (2)假定公司经营良好,市场价值上升至1500万元,股份数量不变,每股价值为多少?【分析】 (1)每股价值为10元(1000万元÷100万股)。 (2)每股价值为15元(1500万元÷100万股)。

3.净资产与市值 4.股票的分类 分类标准种类内容 代表的股东权利 普通股 ①经营决策的参与权; ②公司盈余的分配权; ③剩余财产索取权 优先股 ①优先按约定方式领取股息; ②优先清偿权; ③限制参与经营决策; ④股息固定 是否记载股东姓名 记名股股东名册上记载股东名称 无记名股不记载股东名称 (二)债券(公司债券) 债券,是指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一般要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持有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比例或价格将之转换成一定数量股票的债券。

保障房资产证券化研究报告

保障房资产证券化研究报告 2017年10月

目录 一、保障房定义及相关政策 (3) (一)保障房的意义 (3) (二)保障房的定义 (3) 1、一般性定义 (3) 2、《城镇住房保障条例(征求意见稿)》定义 (3) (三)政策梳理 (3) 二、保障房ABS发行概况 (7) (一)审批制下发行情况 (7) (二)备案制下发行情况 (7) 三、保障房ABS操作要点 (9) (一)保障房ABS介绍 (9) (二)保障房ABS项目的选取标准 (9) (三)保障房ABS的重要参与方 (10) (四)保障房ABS的交易结构 (11) (五)保障房ABS的现金流归集 (12) (六)保障房ABS的增信措施 (12) 四、保障房ABS案例分析 (13) (一)扬州保障房项目 (13) 1、交易结构 (13) 2、基础资产 (14) 3、产品结构 (16) 4、现金流归集与分配 (16) 5、增信措施 (17) 6、相关方简介 (17) (二)天津房信限价房项目 (18) 1、交易结构 (18) 2、基础资产 (18) 3、产品结构 (19) 4、现金流归集与分配 (19) 5、增信措施 (21) 6、相关方简介 (21) 五、保障房ABS发行利率 (23) (一)保障房ABS发行利率概况 (23) 1、AAA级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率情况 (23) 2、AA+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利率情况 (23) 3、AAA级资产支持证券与AA+级资产支持证券比较分析 (23) (二)保障房ABS发行利率与其他固收产品利率比较分析 (24) 1、利率表现情况 (24) 2、AAA级资产支持证券与其它固收品种利差比较分析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管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3年12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机构 第三章监督管理职责 第四章监督管理措施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 活动监督管理的工作。 本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的规定。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对经其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前二款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条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 银行业监督管理应当保护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 第四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正和效率的原则。 第五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依法履行监督 管理职责,受法律保护。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六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第七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银行业监 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合作机制,实施跨境监督管理。 第二章监督管理机构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经贸大学 硕士课程论文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鹏展 学院及专业:财税学院财政学 课程名称:货币金融理论专题 学号: 201401370006 指导老师:文哲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摘要:随着金融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经济的白热化竞争和对金融创新的强烈需求,使得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而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其中,作为金融创新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当代国际金融、资本市场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针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设计、信用增级、信用评级等手段转换为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过程,使之具有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作为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创新思想和方法,为各国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品种,无论是从政府的管理视角和金融创新规律来看,还是从银行、企业和广大社会投资者的不断变化和增加的需求来看,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及其创新应用的构筑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金融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次贷危机;资本市场;信用评级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首先,美国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最早也最为全面,而且大量的研究依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得以相互支持。在2008年的次货危机以后,大量的研究更多的开始涌现。 其次,Theodor Baums, E. Wymeersch(1996)对欧洲各主要国家如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英法德、西班牙等国的资产支持证券化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与论述,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起源与发展、产品与市场等,认为资产证券化在欧盟各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较全面的,并着重探讨了在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以及税务等方面的问题,指出立法在资产证券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除美欧以外,其他一些国家也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是资产证券化研究与实践较为成熟的国家。 国外主要研究分析的视角只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历史经验及特征的研究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释义-第一章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释义-第一章总则 本章共七条,规定了立法目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对象、目标、原则,监管者的法律保护,监管独立性,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及跨境监管合作问题。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释义] 本条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一、立法背景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但是,在金融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逐步显现。在银行领域,不良贷款问题、银行违法经营问题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健康发展的隐患,并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逐步增强,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与金融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银行业的监管水平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持续地发展,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对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 由于过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由人民银行履行,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一些基本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这次银行监管体制改革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作出决定,由中国银监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管职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主要由银监会行使。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修改后,银监会对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履行监管职责缺乏法律依据,有必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下简称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赋予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 起草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既是我国银行监管体制改革后,加强依法监管,提高银行监管水平的需要,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发展与深化。1995年以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金融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聚。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金融监管、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银行业基本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明显提高,银行风险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金融业务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在发生变化。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活动的国际化特征日益明显。同时,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展。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监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秩序,降低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等,客观上需要通过立法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监管活动,调整各金融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出台,金融业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成为部分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方向。许多国家在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时,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并依据这些法律成立了相应的监管机构。如,英国出台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2000),成立了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韩国出台了《金融监管机构设立法案》(2000),成立了金融监管委员会(FSC)和金融监督院(FSS),等等。 二、立法目的

我国的证券法律制度(1)

我国的证券法律制度(1) 证券法律制度是现代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若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逐步建立,到以《证券法》为核心的证券法律制度的初步形成,我国的证券法律制度建设贯穿证券市场发展的全过程,为证券市场规范运行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证券立法的宗旨与证券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证券法》第1条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我国证券立法的宗旨。即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立法宗旨的形成与确立,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地位、作用及十年来实践经验在证券立法方面的综合体现。 中国证券市场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90年12月和1991年6月,上海和深圳两地相继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开启了新中国发展证券市场的先河。但在当时,对于能否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证券市场,一些同志仍然心存疑虑,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国家能不能发行股票,股份制姓"资"还是姓"社",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是不是搞私有化,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认识不清。这种思想认识上的顾虑和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针对上述情况,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

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些论断,在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解除了认识上的禁锢,带来了又一次思想解放,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股份制是不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不是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做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股份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产生的,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过渡形式。"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马克思还高度评价了股份公司在集中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他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因此,可以说发展股份制、发展证券市场符合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的高度对股份制和发展证券市场作出了科学的结论:"股份制是现代

资产证券化研究

资产证券化研究 资产证券化直接的影响是资金供给方式的转变,商业银行或财务公司等传统贷款人的角色将被资本市场替代。商业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可以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提高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水平。商业银行应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并充分利用优势,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充当多种角色,提高银行竞争力。 标签: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1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作用 (1)提升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一般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于其所吸收的存款,而存款之期限大多为短期。但银行若将吸收之存款以不动产抵押贷款之方式贷放出去,则所得到的是一个长期的债权资产。银行以短期的负债融通长期资产,很容易造成流动性的不足。如果银行可以将债权证券化,并于一般债权的二级市场中出售,银行就不必担心流动性的问题。 (2)资金来源多样化。 证券化本身就是一个外部融通的过程。证券化机制的建立为发起人又提供了一种资金来源的渠道。而且银行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也能使银行找出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组合。 (3)达到资产负债表外化的目的。 由会计的角度来看,证券化的结果,会使表内的资产通过证券化而“表外化”。表外化的主要意义有三:其一为风险性资产比例下降,使得金融机构整体资产风险下降,则金融机构风险性资产准备可以下降;其二为资本准备下降后,原有资本可以产生更高的获利,因此可以提升权益报酬率的表现;其三为长期资产转换为高流动性的短期资产,可以有效地改善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 (4)降低资金成本。 过去承做贷款的金融机构,必须依赖本身的信用向投资人吸收资金,所以贷款承做机构本身的信用评级,决定了其获取资金成本的高低。但经由证券化,以所承做的贷款债权为担保,经过适当的信用增强措施后发行证券,可以使该证券能够取得比发起人本身更高的信用评级,因此可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 (5)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