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

【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

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

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

③“大礼议”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

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

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

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

的必然产物。

2、明中叶社会经济危机

①土地兼并,特别是皇帝带头

②屯田的破坏。

③对农民剥削加重。【包括四个方面内容a、“金花银”征收,加重农民负担;b、官田赋税损重;c、地主想尽办法把赋税转嫁到农民的头上;d、地租剥削加强】

3、流民大量出现及其走向

这是在元朝中期就有过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全国性特点,明朝在初年就出现小规模移民,正统后逐步严重,正

统五年(1440)北直隶,山西两地逃亡多达36640户,正统12年,在河南的流民达20万之多,景泰年间,南直隶流民多达一百五十多万户,三百六十二万余口,成化时期,全国流浪汉达到最高峰。

流民去向

据当时的官员周忱的一份调查报告所说,这些流民去向共有七个:大户包荫、豪匠冒合、船居浮荡、军囚牵引、屯营隐占、邻境蔽匿、僧道招诱。【大户包荫——就是大官僚地主把民户包蔽下来,不登记户籍;毫匠冒合——手工业工头招去做工;船居游荡——许多人生活在水上,过着浮流不定游移生活;军囚牵引——军囚是指犯罪充军的人,他们有钱便把流民招来,冒充自己家属,替他服役;屯营隐占——替官军屯田、耕种,也是黑户;邻境蔽匿——向附近州县山区转徒,一般都去山村里,当时主要是荆襄地区,大量荒地可以开垦,既不当差,也不交税;僧道招诱——和尚、尼姑、道士也纷纷去招募流民加入他们的行列】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流民仍然回到地主怀抱,充当佃户,有些流民变成工匠、手工业者,也有一些自己开矿,或开辟大片新的土地。这些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这种发展相当有限,地主吸收劳动力也好,手工业工头吸收劳力也好,人数毕竟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跑到荆襄等地区,这是有大片原始森林和未经人类开掘的自然资源以及大片荒芜土地。这才是流浪汉们最理想的理想世界。

有些学者把流民运动说成是原始积累的过程,理由不够充份。马克思指出,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劳动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如果没有这一转化,就不可以说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国历

史上的流民是屡见不鲜的,西晋同样也有大规模的流浪汉出

现,但我们同样不能说农民抛弃土地出走便是资本积累。

二、明代中期的民变

明代中期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了这一时期各地民变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力夺矿、从抗租到抢田等等形式不拘,花样百出。其中几起较有影响:

1、明朝万历年间反矿监税使斗争:

①湖广——陈奉②山东——王朝佐

③苏州——孙隆④景德镇——潘相

⑤云南——杨荣⑥福建——高寀

2、叶宗留、邓茂七武装夺矿和抗租运动。

3、刘通、李原流民抗暴。

4、杨虎、刘六事件。

三、张居正改革

明代中期,在人民采取非理性抗暴行为的同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官员,带着忧患意识进行新的反思,他们出于对非理性行为的恐惧,建议以理性的原则挽救社会,张居正改革的推出,无疑是一次知识分子试图以改革手段拯救摇摇欲坠政权的又一次偿试。

张居正是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官僚,他不仅有一套治国本领,同时对官场内幕了如指掌。他曾上书万历皇帝指出王朝存在的五个急待解决的弊病。“一曰宗室骄恣,一曰庶官关旷(官员玩忽职守,)一曰吏治因循,一曰边备未修,一曰财用大匮。”因此,他决心在他当权(内阁首辅)时期对

此加以剔除。

1、政治上主张“尊主权、课吏治、信

赏罚、一号信”。加强中央权力,对各级“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姑息百事推诿的吏治加以整顿。

2、加强边备。最明显的态度就是调名将戚继光北上镇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同时,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一线的长城上筑碉保三千,当时戚、李二将几乎是全国公认的将才,他们在北边经营,显然对安定北方人民生活起积极作用,从此到清朝,与蒙古的关系都一直保持和平状态。

3、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

4、整顿驿站。明朝中期,驿站成了政府官员剥削人民的“榨油站”,张公规定,因公出差才能动用对站人力和物力,平时则不滥用,同时因公出差也只应对安规定办事,不得违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

5、(改革重点)清查土地、整顿赋役。1578年,他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田、民田、职田、军屯田、寺田等等一律丈量,到1581年清查结果,大大地超过明前期全国的税田总数。因为这次查出了许多官僚、豪强的隐占土地、不少人对张公怀恨在心,攻击和怨言出现。

6、推广“一条鞭法”。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某些麻烦,老张在总结各地官员经验的前提下,向全国强制推行。

【张居正的改革对明代社会是有贡献的,首先,通过改革,使明朝成为统一的整体;其二,增加了国库的贮存;其三,缓和了社会矛盾,发展了生产;其四,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概括地说,其结果就是提高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有助于社会前进。但是,改革是一项痉的工程,在修补社会的漏洞同时,同样会给那些靠投机收财的家伙留下创伤,作为这项工程的介导者。无论他们多么理发的手段解决问题,他

个人都得为此会出痛苦代价,更何况象张居正这样的强权人物,改革的过程就是他自己对敌的过程。尽管他生前就有所意识,也作了些妥善的安排,但并没有保住他子孙的安全,他一病故,大家群起攻之,张居正家族的悲剧就成了社会悲剧发展的缩影】

参考书: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三、封建社会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明朝中叶商品经济发展。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基础上。

1、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耕作技术进步、粮食产量的提高,蕃薯以及其他多种经济作物的推广种植。

手工业主要表现在矿业、制瓷变形、棉彷织业、丝织业等部门

2、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随着生产力发展,小生产者和市场联系更密切。【比如松江府的农家以织布作为家庭副业,日成一匹,投入市场的棉布“日以万计”。无锡“乡民食于田者唯冬三月”,一到春天就关起门户在家纺织,抱布换米,“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万”其他产品也一样,相当活跃地涌向自由市场,这是前所未有的势头】

②“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发生了分裂。【妇女从事的纺织部门已出现由男女承担的现象。而

且男子的手艺也很细腻,比如,据《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地区自由集市上卖的纺织品相当一部分出于男子之手。显然商品的观念使笨手笨脚的男子汉们变得心灵手巧】

③外出谋生的男子增多,传统封闭思想被被冲击。【劳动力变成商品在市场上出卖,改变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致命弱点,这说明劳动从农业转向其它行业,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必然要出现的现象】

④出现了专门生产某些商品的地区。【一些地区生产手工业原料,而另一些地区生产粮食,或其他生活必需品,这样互为商品,活跃市场】

⑤商业资本活跃,出现了许多商邦。【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资本雄厚,经营面广,活动范围大。此外晋商、江右商、闽商、陕商都很有经济实力】

⑥商业城市繁荣,地域性经济特点出现。【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显示了各自的特点,如广州、漳州、泉州、福州等地既是对外贸易港口,又是商业都会,而江南地区的苏公、杭、嘉、肖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

⑦手工业小市镇兴起。【江南地区形势极为喜人,很有特色,由于当时的省治、府治所在地封建关系较重,许多商人便到封建关系较轻的城镇做买卖,这是城镇兴起的原因之一,如苏州盛泽镇,嘉兴的濮院镇、王江泾镇、松江的枫泾镇,朱家角镇等】

⑧白银货币的出现。【明初政府规定是不允许用白银交易的,正统时“弛用银之禁”。成化时,连政府工作人员一部分工资也用银折算,明中叶后,“朝野皆用银”,高超上的普遍流通白银】

(二)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变化和资本主

义萌芽。

1、农业雇工的涌现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

①雇工涌现。雇工不是明代特有现象,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雇工作为佃户、农民生产劳动的补充,自封建社会早期登上历史舞台明代,已变得相当充分,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据史书记载,“一里或二十名,或二十五名”。明中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雇工呢?这与地主经营方式有关。经营者为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放市场,他们采取集约化经营,结果需要大批的劳动力,除原有佃户外,还要雇用农民。明代雇工分为两种:长工和短工。“无产小民投雇富家力田者,谓之长工”。只在农心时受雇于人一二个月者,称短工,长工与雇主有“主仆名份”而短工则和平常人一样自由,(这种观点目前尚有争议)

②关于佃户。明中叶,地主和佃户的关系比较复杂,除某些地区存在落后的奴隶式的佃仆关系外,大部分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都松驰,佃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不具备必要的生产资料,一定依赖地主支持才能进行正常生产,如华北景州地区的佃户,他们人身不很自由,除交租外,还给地主打杂,所以中原一带,这种佃户被视为主家的手足。另一种情况是佃户自己有生产资料,如耕牛、农具、种籽、肥料等。只是没有土地,他们与地主的关系比较友好。在江浙特别在福建还出现“承佃制”。这意味着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封建土地所有制发生动摇。

与此同时,江南个别地区还出现货币地租,但很少,主要是田赋的货币化,阻碍了地租的货币化。明代粮价波动一般情况下是5钱,而金花银是二钱五,后来粮价上涨,但金

花银上涨比粮食慢,折价影响了地租货币化。

2、班匠制度的变革和商人进一步控制手工业。

①班匠制度的改革。工匠制度,明代分成轮班匠和住座匠两种。其中前者约占80%,但不管何种,工匠常以逃亡进行反抗,迫使政府对其进行改革,成化二十一年规定,轮班匠不愿上班的,南方交九钱,北方交六钱即可,嘉四十一年政府下令,一律都以银代役,每名工匠每年只须交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种规定使工匠与封建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②商人进一步控制手工业,商业资本注入生产领域,控制手工业生产。列宁分析了五种形式。A、收购小生产者产品的形式,即一般商人;b、商人先把钱借给小生产者,然后用商品还债,这是商业资本和高利贷相结合;c、商人预先支付各种商品给小生产者,然后用商品偿还;d、商人提供给小生产需要的生产品,然后收购其产品,这商人叫包买主,这意味着向资本主义大门跨上一步。商人把小生产者和市场和原料的两头关系卡断。没有经济实力可言的生产者就只好乖乖地在其控制下生产。E、商人用原料发给小生产者进行加工,给工资报酬,这已属于资本主义生产。

明代究竟处于五种中的哪一种呢?咱们书上讲到,上海一家褚姓牙行,家里常有秦晋布商数十人,其交易形式以纱换布。这表明小生产者两头被控制,这种情形符合列宁分析的第四种情况。此外,有些商人自己开设染坊和踹坊,他们直接到市场收购棉布,然后雇染工和踹工,染色、压平、光滑然后出卖。这与第五种情形有点相似,属于资本主义萌芽。

3、江南丝棉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丝织业有官营和私营两种,在南京设臵内织染局,

神帛堂和供应机房,这都是官营,这些工人与官员的关系不是雇工和雇主的关系,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代江南各地存在大批民间机户,这些机户一方面被编入匠籍,受官府的剥削,另一方面直接进行商品生产和市场有密切联系,这些人容易发生贫富分化,比如,万历初,苏州富民潘壁成,其先世“起房织手”曾积累财富至百万。晚明小说的醒世恒言上的一则材料也很典型,吴江县盛泽镇丝绸。机户施复,从养几筐蚕儿不上十年,开起三四十张机的作坊。在棉纺织业中,两极分化也极明显,那些有技术但没有生产资料的人家,只好替别人加工。万历以来,松江地区的暑袜店的经营方式正是如此,“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值”。这些暑袜店商人变成包买主,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这种“给酬取值”的方式符合列宁分析的第五种形式。

应当指出,姗姗来迟的资本主义萌芽是稀疏的,个别的,同时带有明显的封建烙印。因为它是刚刚产生,那些暴发的机户,也还“名隶官籍,”经常受到无端干预,没有发展的自由,也不能摆脱行会的束缚。苏州玄妙观内“机房殿”就是丝织行会所在地。

(三)手工业工人和工商业者反矿税监的斗争。

性质:是工商业发展与封建制度的阻挠与反阻挠。

(四)史学界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的历史。

从1936年第一篇有关文章发表至今笔战尚未停止,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特点,我们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从1936-1949,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掀起中

国社会大论战。当时论战火药味很浓。以李季、叶青、陶希圣为新生派代表,他们认为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有一些人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甚至说这是外侵作用的结果,这种观点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反击。1936,吕振羽先生在《简明中国通史》中,较早地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939,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更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着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四十年代,侯外庐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一书中,提出明清之际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异端”和“启蒙”思想,其基础即资本主义的萌芽。邓拓、郭沫苦等先生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看法,但解放前由于种种原因,萌芽问题一直无法深入,中共主要精力在军事上,国统区马克思主义史学力量不太大,因此,这个阶段基本上只是提出问题。

②解放后到文革结束。这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小段从“红楼梦”的研究开始,为了论述《红楼梦》是什么时代作品,围绕其背景,把资本主义萌芽重新提出,邓拓于1954年著《红楼梦社会背景和历史作用》认为十八世纪上半叶处于资本主义前期和封建社会互解时期。当时资本主义前景问题一度成为史学界时髦的话题,论战激烈,但好景不长,1958年,知识分子经过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大家发现概念问题确实存在,于是六十年代重提概念问题,文革开始终断,第二小段,主要着重点在作理论探讨,因为有许多干扰破坏,没有有什么进展。

③打倒“四人邦”以后至今,可以说硕果累累,先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明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

论集》(上下册),后南京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在不断深化。此外还有一些专著李文治《明清时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以雇佣劳动为核心,探讨资本主义萌芽,这几年又有不少突破,从材料上看,文书、档案、契约被大量利用,从讨论问题上看,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问题,宏观和微观都有兼顾。能从生产、流通、分配各个领域考察,从整个封建自然经济来考察。从中国市场的演变进行考察,还有从地租形态的演变来考察,也有从工商业行会的改变来考察,总之整个视野很开阔。

2、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历史前提。

①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呢?简单地说,指的是封建社会后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所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具体就是指许多雇佣工人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生产同一种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一劳动场所)为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起点起点”。(我们分析是历史上和逻辑上的统一。)简单商品生产早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理解马克思的话注意两点:第一,较多的工人,雇佣工人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但奴隶制时期封建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不同,特别在前资本主义手工场,工场的工人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都是商品生产,不同的仅仅是商品的数量,这里有一个剥削量问题,资本家是靠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起家的。但单个雇佣工人所提供的剩余价值很有限,除了消费外,还要扩大再生产,所以,最早的资本家和手工场劳动的生产变化不大,它

们的区别在于工人的数量上。第二,商品生产,除了看工人数量,还要看其生产出的产品是否用来出卖。

②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它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被推上历史舞台呢?第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之下,生产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微弱,生产者也用不着出卖自己劳动力。随着社会分工扩大,生产者要和市场紧密结合,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扩大,出现两极分化,由于贫困积累,产生雇佣工人。另一方则是资本家,它的集中体现是商业和商业资本,马克思很明确地指出:“商人资本的存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历史前提”。

第二,足够的货币量,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就要到市场进行交换流通,在流通中要以货币作为媒介,否则会阻塞(通不了),另外,只有一定的钱才能买原料、盖工厂、雇工人等等。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国内的货币量足以流通,资本主义才能得到深入充分的发展。

第三,在农村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要以货币地租的出现作为一个历史前提,为什么呢?资本主义的核心是雇佣工人劳动,在历史上不是任何人都能当雇工。奴隶、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只有货币地租出现,当然,货币地租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萌芽,但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定要以货币地租出现为前提。(封建社会末期的货币地租与资本主义货币地租在理论上有区别,但在实际中和前资本主义货币地租又很难区别。)

具备了历史前提,封建生产如何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说明了欧洲的两条途径:一是小生产者两极分化,一部分人成为商人资本家。这种情况发展缓慢,象蜗牛

爬行,二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这在历史上起巨大的过渡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商人支配生产有两种方式,一是商人直接投资办工厂,如徽商到福州投资办厂,这种途径往往引起生产关系重大变化,劳动采取简单协作。二是包买主,生产关系不那么容易发生变化,如前面讲过列宁同志分析的第⑤种包买主,资本家把原材料发给工人加工,然后计件取值,这虽可算是资本主义生产,这种现象在前资本主义阶段大量存在。资本家不盖工厂、不买机器,生产者实际上是家庭手工业工人,也就是说走包买主道路,很难进入资本主义。

3、关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和雇佣劳动的争论。

①时间问题。

a、“战国萌芽论”,以傅筑夫先生为代表,他认为资本主义萌芽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他在《中国古代经济概论》一书中提出中国封建社会典型在西周。西周井田制,是一种封建领主经济,井田制破坏,转变为地主制经济,是变态的封建社会,它有老的封建因素,也有新的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因素。春秋到战国是货币经济发展的突出时代,这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因素已产生和有一定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种理论是建立在货币经济的高度发展基础上,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三十年代,拓派陶希圣也提出战国以后是变质封建社会,具有商业资本主义因素,他观点的错误是体系上的错误。

b、“唐代萌芽说”。以孔经纬先生为代表,1955年在《新史学通讯》上著文《中国封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他

引用了《太平广记》中,唐天宝年间,刘清真在安徽寿县的一个茶叶坊,与徒弟二十人进行生产为例,认为唐代可能已经有资本主义单纯性质的大作坊存在。

c、“北宋萌芽说”。以束世徽先生为代表,他于1956年3期《华东师大学报》发表《论北宋时期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一文,根据徐州利国监的材料,(苏东坡的奏章“徐州上皇帝书”),材料上说,徐州有三十六个治,治户皆大家,藏镪巨万,每治雇一百多工人,都是饥寒交迫者,劳动力价格是“三日之雇,其值三百”,由此,断定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d、“南宋萌芽说”。以尚铖先生为代表。根据《梦梁录》《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临安商业繁荣情况,断定南宁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因素。

e、“元宋明初萌芽说”。以吴晗先生为代表。吴老先生根据徐一夔所著《始丰稿织工对》的记载,作坊内资本家雇佣着十几进行生产,计日受值,他断定“这种新的剥削制度的出现,正表示关社会内部新的阶级孕育,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外,又产生了大作坊资本家对手工业工人的剥削关系。”

f、“明中叶萌芽说”。以傅衣凌先生为代表。他著文《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考察》,傅先生认为明中叶以后才稀疏地出现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萌芽。他根据蒋以化《西台漫记》材料下结论。

g、“清代萌芽说”。以黎澍先生为代表,1955年4月《历史研究》发表《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考察》一文提出自己看法。

h、“两汉萌芽说”。以饶会林为代表,1980年1月《辽

宁师院学报》发表《我国封建社会内资本主义萌芽的上限问题》一文提出看法但这种说法影响不大。

②、雇佣劳动问题。其核心是性质问题,我只限于谈一谈明代雇佣劳动的争论。

a、“非资本主义性质”。以黎澍和罗耀九为代表,他们著《明代中叶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吗?》,《再论明代万历年间雇佣劳动的性质》等文章,罗认为,雇佣劳动有两种,一种是前资本主义性质,一种是资本主义性质。资本主义性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身自由,从封建义务和行会中解放出来;另一是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而前资本主义性质只具备一个条件。即只具备最后一个条件,他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说明。

B、“资本主义性质”。以傅衣凌先生为代表。提出两点:一是中国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经济,“食土而不临民”经济权和政治权分离,农民很早就有离土的自由,因此,关键问题不在劳动者本身,而在于劳动力购买者,如果劳动力购买是用来商品生产,创造剩余价值,那就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二是注意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在新旧交替时期,往往把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交织在一块,死的抓住活,的所以傅先生认为,马克思的两条准则我们要遵守,但要和萌芽时期区别开来。

参考书目: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讨论集》上、下、续编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文集》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 【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 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 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 ③“大礼议”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

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 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 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 的必然产物。 2、明中叶社会经济危机 ①土地兼并,特别是皇帝带头 ②屯田的破坏。 ③对农民剥削加重。【包括四个方面内容a、“金花银”征收,加重农民负担;b、官田赋税损重;c、地主想尽办法把赋税转嫁到农民的头上;d、地租剥削加强】 3、流民大量出现及其走向 这是在元朝中期就有过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全国性特点,明朝在初年就出现小规模移民,正统后逐步严重,正

从明朝的监察制度中浅析明中后期吏治腐败的原因

从明代的监察制度中浅析明朝中后期吏治 腐败的原因 【摘要】: 明朝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得比较完备的形态。它体系严密,纵横交错,既包括对人的监察,也包括对事的监督。在如此完备的监察制度下,明代在中后期任然出现了贪污受贿,徇私枉法,吏治极端腐败的现象。上至天子,下至县令,受贿行贿已是司空见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严刑峻法也不过三代便在贪墨之风中为人所淡忘。这一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本文主要从明代的监察制度中浅析明代吏治腐败的原因,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以为当代我国官僚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明代监察制度吏治腐败原因 近二十年来明代监察制度学术研究回顾: 明代的监察制度作为中央集权模式系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近二十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明代的监察制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明代监察制度的组织构成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比较出名的有罗辉映先生关于明代监察内外系统的研究;丁易先生关于特务政治的研究;钱晓鸿关于广义与狭义监察概念的研究;方志远、林乾、刘秀生等学者关于督抚的研究以及明朝监察机构特色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明朝监察组织构成中的一些疑惑而进行的。 二、对明代监察制度中内阁、言官与皇帝的关系的研究。 随着对皇帝与皇权研究的深入,监察与皇权的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皇权与科道监察的关系上主要以言官与皇帝的关系为研究的主流。在这方面的研成果有很多。涉及此类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如:余兴安《明代考选科道制探析》;孙与常《明宣宗对监察职官的考核与罢黜》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关于明代监察目的的研究。 关于明代监察目的的研究,主要是从监察作用的划分,明代中后期言官在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在这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是侯明先生。 总的说来,关于明代监察制度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监察制度本身的层面上。大多数学者都是把它放入中央集权模式的系列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将明代的监察制度作为另一社会现象产生的的原因来进行研究。因此,从明代的监察制度中探析明代中后期吏治腐败的原因还是比较有创新意义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 政 3. 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明朝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怨声载道。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5.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6.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7.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8.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材料一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清实录》材料二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清代八旗兵甲胄 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女真族(满洲)。八旗制度。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努尔哈赤。 3.这个少数民族何时建立何政权?历史上这一少数民族还由谁在何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绩的影响和启示

明朝中后期的流民现象及对其政局的影响和启示 XX学校09级1班 XXX指导老师:XXX 摘要: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动荡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流民不无有关,由于君主大多昏庸腐朽,宦官专权,赋役繁重,加之天灾连连,民怨载道,许多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逐渐沦为流民,并不断爆发流民起义和暴动。这对于明朝统治显然不利,政局也会波荡起伏,甚至给统治以致命一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如果不去高度重视流民问题,制定、实施好利民政策,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关键词:明朝中后期;流民;政局动荡;影响和启示 明朝中后期,因为种种不良因素而导致流民不断增多,对其政局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可以说流民的大量存在或不断增多势必不利于政局的稳定。流民,又可以称为流亡、流户、流人、流庸、流冗、流离、流者、盲流等,是中国历史上对那些转徙四处的无业游民的称呼,一般都是逃荒的农民,天灾、苛吏、土地兼并、战乱等都可能导致流民问题的出现。当然,这里说的“流民”是针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诸如流亡、流冗、流离等因天灾和政府腐败统治而造成人们流动或反抗的称呼,它与当今的“流民”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明朝中后期统治面临的基本现状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是比较腐败的,虽然有挽救腐败政治统治的改革和措施,比如说张居正改革,他上呈《陈六事疏》,提出了省议论,

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项政治主张。(1)这些主张切中时弊,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有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东南沿海军民的抗倭斗争,历时十余年,前后数十战,“飙风电举,屡挫大寇”。(2)但统治状况仍然严峻,面临诸多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日益腐化,官吏贪污成风,弊端众集,财政拮据,捉襟见肘。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问题;一就是皇帝昏庸腐朽,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并且容易听信谗言。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昏君最多的一个朝代,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按明制:“宦者虽宠,不得予王庭宴。”(3)英宗惧王振不悦,派人观察慰藉。王振大兴土木,“广置塌房、庄所、田园、马房,侵夺民利,不输国课。”(4)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使得50万明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坐了阶下囚,同时在复位后杀害民族英雄于谦,可谓不得人心。明武宗(朱厚照),他宠幸大太监刘瑾,沉迷于玩乐,建立豹房,荒淫无度,为世人所诟病。明神宗(朱翊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皇帝,一个20年不上朝的皇帝,一个极度贪财的皇帝。他最擅长的就是罢朝。有论者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5)明熹宗(朱由校)宠信大太监魏忠贤,将朝政交给了他,成就中国历史大名鼎鼎的一位太监,也有了后来的魏忠贤乱政。明思宗(朱由检)时期,一代忠臣袁崇焕抗清反辽,功劳显著,“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6)但明思宗生性多疑,从而中了反间计,错杀一代忠臣袁崇焕,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速度。二就是奸臣把持乱政。如明世宗时的奸臣严嵩父子。严嵩是明朝大臣,善于阿谀媚上,“嵩无

明朝政治制度

明朝政治制度 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后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监察机构和特务机构,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在地方设立三司,加强地方管理。主要机构有:六部;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监察机构;在洪武十三年前,明朝还沿袭元的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废御史台。两年之后,朱元璋设立新的监察机构-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到明末,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六科;明朝开始只设了给事中。到洪武廿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该制度基本是继承了唐朝的门下省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而该制度也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五寺;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余四个寺的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太仆寺管理马匹;光禄寺负责寿宴;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内阁;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制度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七年后被废。之后朱元璋请来几位翰林学士帮忙辅佐,这些翰林学士的官职被命为“XX大学士”。这也就是所谓的内阁机构。特务机构;明朝实行严密的特务政治。主要的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的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五步问题”导学法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二、自主预习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政治日益腐败,造成中央对社会控制力的不断下降,松弛,各级官员对百姓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等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 (二)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军发展迅速,成为主力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年4月,李自成统一指挥百万大军,推翻明朝,崇祯帝自缢。 (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明亡后,李自成推进统一全国之时,驻守山海关的降清,引清军入关,李自成最后失败。 三、小组合作 1、明朝朝政腐败的内部原因是什么》 2、明朝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表现是什么? 3、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4、李自成起义军受到百姓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四、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成果 1、总结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特点是什么? 3、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五、巩固拓展 1.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内纵情享乐,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打理;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20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最近,我重读了黄仁宇先生的大作——《万历十五年》。在此书中,黄仁宇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万历十五年前后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并提出了自己的“大历史”观,读来感觉焕然一新。但我并不打算从这个视角来评论这本书。由于我最近读了大量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再加上专业影响,我准备从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纵观二百多年的历史,明朝虽然历经风雨,但整体上保持着稳定的局面,国家大事由君臣共同决定,官僚们各有职责,又相互牵制。如果仔细分析明朝的历史,就会发现明朝政治体制是权力制衡的几近完美的创作。皇帝与大臣、大臣与大臣甚至于太监与皇帝、大臣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下面仅就这种制约关系阐述如下: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皇帝与宰相围绕权力占有展开无休止的较量。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存在几千年的宰相制度,但由于个人精力的有限,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作为自己的秘书机构。结果,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首辅相对于以前的宰相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家大小事务都由内阁拟票,皇帝裁决;皇帝的决议需要征求内阁的同意,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决议不妥可以“封还”,这就与当今三权分立下美国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皇帝与内阁的制约实质上是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制约。文官集团的成熟时明朝政治的一大特征。明朝有一个重要的不成文的规定:重用文官。明朝的官员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这些人从小习读四书五经,接受孔孟之道的熏陶,养成了一种独特地文官品格,即:直言敢谏,为了维护纲常伦理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正是这种性格让明朝的皇帝非常头疼,甚至恐惧,文官集团的势力对于皇帝的决策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比如,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为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这个事件中充分表现了文官集团的强大实力和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实际上,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是时常发生的,由于明朝独特地政治文化,直言敢谏、被皇帝处罚的人会马上被世人敬仰,这促使了无数大臣去跟皇帝作对,虽然有些时候对朝政是不利的,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很有益的,对皇帝的不良行为起到了很大的规范作用。 文官集团内部的制约也是明朝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特征。首先,从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门分管不同事务,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部门之间协作、各司其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权的思想,防止了权力的过分膨胀。其次,在品级设置上,权力大小与品级成反比,这也是明朝政治中一个巧妙地设置。比如,内阁辅臣相当于前朝的宰相,国家大小事务都需要内阁辅臣的拟票,皇帝的决定也需内阁的同意,权力很大,但是内阁辅臣的品级大都很低,只有正五品,相对于六部尚书的正二品来说可谓是小官。再如,明朝的御史是皇帝派到各地的特殊人员,有直接向皇帝上奏的权力,所以在地方上权力很大,但是,御史的品级相当低,还不如地方的知府。从这些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明朝

明朝中后期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与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回顾

明朝中后期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与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回顾 李晓鹏发表于2018-7-15 大参考 今天的演讲起了一个比较吸引眼球的题目“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不过内幕是明朝的,不是今天的(^-^)。但是它对今天肯定是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个事,1949年,共产党即将要打进北京之前,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黄炎培。黄炎培问毛主席:“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强盛的王朝,其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起然后变得非常强大,而突然一夜之间就衰落,形成了历史周期律,几千年来都这样。那么共产党执掌天下,能逃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吗?”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段对话已经过去七十年了,我们再来看,我们到底能不能逃过历史周期?客观的讲,我认为难度很大。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王朝,一般来说都有300年的历史周期。唐朝是最长的,它存在的时间是290年,明朝的存在时间是274年,第二长。清朝1644年到1912年大概也是270年,西汉是210年,东汉是一个比较长的,接近200年。北宋比较短只有160年。国力比较强盛的朝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属唐朝和明朝,分别是290年和270年都接近300年,但是没有超过。 新中国的国运跟西汉、唐朝以及明朝都有相似的地方。都是由一场大规模的、彻底的底层革命来建立起一个国家。西汉的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明朝朱元璋是乞丐、和尚;唐朝的创立者——李渊李世民父子属于军事贵族,连着几代人都是军队高级将领,但隋朝是被农民大起义推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就跟农民起义英雄们联合起来,铁匠出身的尉迟恭、农民出身的秦叔宝、破落书生徐世绩等人归降了李世民,围绕着李世民形成了一股势力,这股势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底层革命。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和大哥李建成代表的是传统的军事贵族,贵族们支持李建成继承李渊的皇位。最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其兄李建成,然后逼着他的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靠的就是他掌握了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而这只力量主要就来源于隋末农民起义军,所以唐朝实际上也是通过彻底的农民革命建立起来的王朝。 一般来说,在经过比较彻底的革命之后,就会容易开创一个大繁荣的时代。新中国跟汉唐明的情况非常接近,按照历史周期来估算,新中国存在的寿命肯定是在200年以上,并且有希望突破300年,从而打破唐朝的历史记录。 所以,要算我们逃不逃得出这个历史周期率,看这七八十年是没用的,要看它两百年、三百年以后如何。我们才建国70年,在汉朝70年代的时候,正是开疆扩土的时候。唐朝70年代时候,是武则天时期,还没有到最鼎盛的时代(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朝建国110年以后。明朝70年代的时候,郑和下西洋刚结束。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七十年这个时间点,肯定是上升期,是盛世。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 明代文化的发展呈现一个由平淡规整到多元鲜活的历史过程,此间转 折以弘治、正德之际为界。区别于明朝前期,中后期民众的文化生活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文化活动变得愈益丰 富多彩,文化的平民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表现得愈益鲜明。同时 文化内含启蒙特性鲜明,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风起云涌。 作为文化归结时代和变革过渡时期,明代中后期文化变迁特点显然不 仅仅就是如此,其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和冲突性相当引人注目,需要进 一步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文化融合性显现 立足于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和广泛中外交流等历史条件,明朝中后期 民族、区域文化和官民之间文化深度融合,建构着中外科技文化广泛 融通汇聚体系。 1.民族和区域文化融合明朝广阔的国土具有统一政权,加之自洪武时 期就开始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辖,统治者恩威并施, 边疆总体相对稳定,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明代东北、蒙古、西北、西 南及南方各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区域性与民族 性的特色,但是总体是通过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通过朝贡、互市和移民等方式而实现的。除汉字和汉文典籍外,汉文化对少 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建筑、礼俗、宗教、祭祀、舞乐等 方面。但少数民族与汉两种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在汉文化对少数民 族文化施以影响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明代 除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经 常进行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例如蒙古族文化对满、藏、维等族文化 就有重要影响,藏传佛教对蒙古、满、纳西等族文化也产生了相当影响。与此同时明朝中后期区域文化融合同步推进。明代的地域文化特 征也是十分突出的,延续南宋以来形成的文化格局,并基于定都南京,造就明初政治文化中心继续在江南。后续成祖迁都北京皇权北移定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浅析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国科学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浅析明朝中后期后中国科学发展落后西方的原因 内容摘要:封建社会的中国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经济科技水平的前沿无论是经济科技水平,还是国际影响力都具有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然而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国却陷入了科技文化和思想发展的停顿期,中国的科学发展逐渐落后,这种对比除了分析西方崛起的因素外,我们更应该更多的关注明朝中国本身的发展因素。这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但根本是中国长期专制统治,儒家伦理熏陶决定的。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较为全面的分析明朝中后期,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往前发展的因素,看清中国近代落后的肇始所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①。 关键词:明朝中后期科学技术发展西方落后原因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ing dynast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hind the west in the late C hina in feudal society has been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for a very long time, no matter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However after the mid of Ming dynasty, China has entered into a standstill perio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fell behind the west. In addition to investigating the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真实的明朝政治制度 关于明朝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比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的索要行政权? 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同时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制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说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的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的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国的酋长们的IQ不会那么高到足以一个人全理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 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者们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了多少次的比较上,来认为这个皇帝的素质是否高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 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时间,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如果你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我自己退居深宫算了,会被人骂懒惰. 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明清两朝有很多的情况是相似的.我们首先来看被很多人喜欢的乾隆皇帝,其实在明朝皇帝里,和乾隆最相似的是正德,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可谓是一天一地的.其实两个人都是好玩好色宠幸奸佞的皇帝.乾隆的南巡次数远大于正德,宠幸的和绅搜刮的钱财远胜于刘谨.而刘瑾是死在了正德的执政期,乾隆不死,和绅都倒不掉!为什么大家都是出来*的,你就是风流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明朝中后期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奸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陕北起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分析“均田免粮”口号的特点,引导学生比较秦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与明末农民起义的异同,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2.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明朝极端专制的政治体制是产生宦官专权的温床。 3.东林党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他们揭露魏忠贤的专横跋扈,目的是为了克服明朝统治的危机。东林党的出现,对中国近代政党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4.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明朝后期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对农民经济剥削加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被迫起义。

5.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矛头直指明末严重的土地兼并,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明末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前进。 教学要点 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皇帝昏庸腐朽 2.奸臣把持朝政 3.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 4.土地兼并严重 二、陕北起义 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1.“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 2.大顺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灭亡 3.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本节难点:为什么说“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二、讲授本课内容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然后指出:明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以图长治久安,但这种君主专制统治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明朝君主集权统治的弊端,从明朝中后期集中暴露出来,导致政治危机日益加深,政治日益腐败,由此导入新课。 三、“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一目,需要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四点: 1.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和表现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王振、刘瑾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2.明中后期皇帝不理政事,使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先后专权,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明代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 明朝(1368年--1644年)历时277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 璋(1328 —1398年)于1328年10月21日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个赤贫的佃农之家。他从未经历过中国那个安定的农业社会的正常环境,直到他统治这个帝国并指导它的恢复工作。明王朝诞生于半个世纪的扰攘纷乱中;在这个一切遭到破坏的年代,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进行日益直接诉诸于暴力。贫苦出身的农民皇帝朱元璋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起来了统一的汉族王朝,并且不断的巩固直至整个政治体制的建立,太祖朱元璋做出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必定使明朝政治制度有其特殊的一面,当然作为一个传统的政治制度统治的社会,仍具有以前历朝典型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的协调与冲突等等。 一、建朝伊始,制度的变迁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明朝的政治制度,仍沿元朝旧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凡事必先"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行中书省总管一省民政、军政和司法。大都督府为最高的军事机构。朱元璋生性多疑,权力欲望极重,在统治基本稳定以后,朱元璋即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 洪武九年(1376年),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并把北平布政使司升为北京与南京并为两京,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军队。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其所属机构有理问所、司狱司、仓库使、杂造局、宝泉局、织染局、军器局等部门。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主要责任为传布朝廷政令、考核属下官员和征收赋役。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掌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诸事。布政司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都指挥使司,管辖本省卫所,负责军务,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是省最高军事长官。提刑按使司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均无定员。所属机构有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按察使负责本省刑狱与监察,"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都、布、按并称三司。三司的设立,一方面使地方机构职权趋向专一化,从而加强了办事效能;另一方面,由于三司地位平等,虽共掌一省政务,但互不统属,分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对其负责。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权力制衡,加强了中央集权。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设通政使司,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的"关白"之权。第二年,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名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尚书执行皇帝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各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置各司设郎中、员外郎等职,正五品。通过整套的行政机构的改革,除掉了丞相,并把地方的权力分割开来,地方直接向皇帝负责,大大的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 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 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2.过程: 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意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为双方和平谈判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创造条件

明朝中期以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方成为独立的手工工厂,如苏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这说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牙。 与此同时,甚至更早一些,西欧的资本主义也开始萌芽并发展,时间大约定格在14-15世纪。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是被称为“地中海靴子”的意大利,尤其以佛洛兰萨、威尼斯等地出名,并由此催生出很多中世纪所不可能见到的新事物、新现象。于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类似,意大利的资本主义也表现出雇佣关系,而且这种雇佣关系与明代的还有所不同。当然,两地毕竟社会、经济、自然、政治等客观环境极为不同,故后来的发展也不相同。 我们知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它又是第二、三产业存在、发展的基础之一,所以在资本主义萌芽时,农村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进程和发展的道路。在明代中国,几乎全国的土地都掌握于封建体制中,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土地的私有制和数量为根基,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和严密的封建专制等级网络。所谓“封土建业”,亦是此意。此时的中国不像欧洲,在封建制度发展的初期就确立了封建领主制,而是早已演变成封建土地的地主制。这种体制下,明朝政府依然采用实物地租的办法来供养各级官吏。但正是这种形式的地租,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极大了阻碍了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后来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的结症之一。 大家肯定知道新航路地开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而且它还是受一定事物的推动而成。 中国的海上贸易航路自唐代起就曾兴盛一时,到了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无疑又拓宽了这条古老的航路。但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欧洲一样充分利用这条畅通的航路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没有充分利用的需要;二、思想上的不同。中国盛行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本省自产自用,基本上没有依赖外国的意思。它不需要沿途到处殖民、掠虏,也不想要积累什么“原始资本”,根源就在于它不需要这么做,也就是没有如此做的内动力。而且中国自南宋以来,尤其是明清两代,程朱理学盛极一时,占据了学术界的大半部天空。人们受其禁欲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以“和为贵”的传统和谐思想,故而不赞成也不可能自主地发动海外扩张,参与殖民掠夺。何况自然经济下中国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必然相对狭小。步入拥有广大殖民地的国家市场广阔,故在中国明清两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较为缓慢。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