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族介绍

土族介绍

土族介绍

土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9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

土族名歌解说词

土族名歌(鲁西、卡西)解说词 一、文化形态 “鲁西”和“卡西”是流传在卓尼县杓哇乡一带的土族民歌。“鲁西”可在一切庆典的酒宴上演唱。“卡西”则按照当地风俗,要在远离村寨的山野、森林等场合演唱。 二、艺术形态 1、曲调:“卡西”的曲调节奏多为二、三混合拍,以使用切分节奏为突出特征。调式中藏族民歌的风格区别在于“卡西”中的宫微调式几乎都与羽调式交替的奇特现象。“鲁西”的曲调却颇具特色,曲式结构由四个乐句构成,后两句重复前两句,调式大多为六式羽调(五声调式加变宫)和七声宫调式两种。宫羽调式相互交替,旋律进行中偶尔有一、两处八度大跳外,一般都为级进间夹杂一些四度跳进。 2、演唱形式:“卡西”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两种。“鲁西”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三种形式。 3、唱词:“卡西”的唱词多在生产生活中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抒发种种不同的情感,随感而发即兴唱出情歌。“鲁西”的唱词多在酒宴上助兴的民歌。均为哲理性颇深的格言,语言运用精辟简练、寓意深刻、涉及包罗万象。 三、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 “鲁西”和“卡西”是卓尼县勺哇乡一带的土族民歌。

其渊源可以追述到距今1560多年的西晋永嘉元年。由于游牧在辽河流域的献卑族慕容部的首领土谷浑因与嫡、弟不睦,率领1700人马向西迁至洮水流域建立了游牧政权。后建都伏城号土谷浑国。到唐龙三年(663年),由于吐蕃王朝的不断侵占,延续了350年的土谷浑国终于瓦解、部众四散、部分部落依附于吐蕃王朝,为其担负守边任务,县境内的哇乡土族就是一部分。土族民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土族虽为土谷浑后裔,但由于长期与藏、汉杂居生活,民歌已明显表现出了藏土融合的特征。 “鲁西”和“卡西”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土族民歌“鲁西”和“卡西”是本族现存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古、现代土族文化的重要依据,是藏、羌与土族文化融合的体现,是藏族与土族人民联系的纽带。 四、濒危状况 1、“鲁西”和“卡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的介入使其演唱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原始的唱词、唱腔面临失传。 2、一些传承老艺人年事已高,享有威望的老艺人越来越少面临逐渐衰弱的危机。 五、保护现状及未来前景 古老的土族民歌“鲁西”和“卡西”老一代传承艺人所剩不多,有些经典的唱词、唱腔搜集的比较少,因此得以保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5篇.doc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5篇 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境内,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1公里,总规划面积6.8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游览区达3.25平方公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互助土族名族村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 土族是我国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互助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信仰藏传佛教,能歌善舞,服装富有民族特色。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等民间节日,互助旅游区内多举行丹麻土族花儿会。 近年来,多数学者根据汉、藏文史资料的记载和群众的传说,认为土族是吐谷浑人的后裔。唐时,留居青海的吐谷浑人,逐渐移居青海东部地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轮子秋是一项土族体育项目的表演,其惊险刺激的场面令人瞠目。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坚立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

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地转动起来,并表演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动作,令人喝彩。观看的人还不时地帮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有时,一大群服装艳丽的男女青年在旁边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势如众星簇月。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 互助土族故土园: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1公里,境内交通便利,西宁飞机场位于互助县高寨镇,青藏铁路、兰西高速公路穿越高寨镇而过,平大公路、威北公路、宁互公路连接境内主要景点。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是中国南"丝绸之路"和蒙藏两地藏传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更是唐蕃古道上的一棵遗珠。全县总人口37.5万人,其中土族6.3万人,占总人口的17.33%。境内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生态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吸力和竞争力。被开辟为国家森林地质公园的北山景区、以山光水色取胜的南门峡风景区,还有"湟北诸寺之母"—佑宁寺、以龙泉和歌会著称的五峰寺、千仞绝壁上的白马寺、古朴醇厚的土族民俗等,构成了一幅西部最具魅力的名胜画卷,常令人魂牵梦绕,20xx年互助土族故土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土族民俗风情:土族是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发展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这个题目,我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或许很片面,或许很幼稚。但是我的的确确在用心看待它。 很小的时候居住在博物馆旁边,后来举家搬入京剧团的宿舍里面。一直以为自己离艺术很近、很近。尤其是作为从会拿笔开始就在纸上涂鸦的自己,不管画得怎样,觉得那就是艺术,或者说是艺术的一部分,自己好像时时刻刻都和艺术相随相伴。甚至还经常傻乎乎地找馆里的爷爷“指点”。再大一点,学了跳舞。再大一点,渐渐熟练遣词造句,也迷上了中国最优美的艺术之一——文字。 但是,现在却有了这样的感觉:艺术就像一直沿墙而上的爬山虎,把破壁残垣装点做一种风景。而我一直都是放学时背着书包的孩子,匆匆忙忙回家完成一篇与“爬山虎”有关的作文,却根本都没有把目光多留一束在我路过的那个墙上——那上面的爬山虎正在静悄悄地行走,一直未有停歇。 如果说爬山虎是“艺术”,那面墙就是“文化”。 在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墙上的爬山虎是会给人带来不同感觉的。不知道这样的比方是否贴切:八十年代的旧阳台下的爬山虎,带有温馨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落日余晖和风琴余韵。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如果披上爬山虎,就像被世人遗忘的国王,骨灰早已不知所踪,灵魂却依旧披着已经落了灰尘的红袍,遥望天空同样孤独的月亮。水泥钢筋的教学楼若是披上了爬山虎,随风张合的绿色手掌就像他们生命体的一部分,一呼一吸,都无比新鲜,清新得如同晨雾中的暖阳。

反之没有“艺术”,那些“文化”注定的宿命,不是永远的的忽略,就是永远的遗忘。 所以,文化是背景,是载体。艺术是画笔,是表现形式。 原谅我打了如此多生涩的比喻,单单为了描叙这一主题。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 举例说明。在经过中世纪缓慢,典雅的贵族艺术之后,文艺复兴爆发了。那种不是节制的,仿佛要整个世界一起复苏的艺术,光彩熠熠。所谓的人文主义强烈地感受着时代精神,这是为何他们将介于古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几百年称为“中世纪”的缘故,在文艺复兴时期,各个领域都有无可比拟的进展。艺术与文化相辅相成,并驾齐驱。比如那个时期的人认为重建罗马是他们文化的重任,而最主要的一项重任就是在圣彼得的坟墓上建一座圣彼得大教堂。这座教堂号称世界第一,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长达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主持设计施工,布拉曼特来了,米开朗琪罗来了,德拉·波尔塔来了,卡洛·马泰尔也来了。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脸肃穆的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礼。圣彼得堡这曾作为罗马史墓碑而存在的巨大建筑,最后竟然重新屹立,成了文艺复兴的里程碑。 “仓廪足而知礼节”因为富足的文化载体,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大胆又自信地挥洒艺术。他们尽情享受生活,不再认为人活着只是为了死后做准备,对物质世界的看法也因此有了改观。在一些时候,精神层面的进步比任何领域都重要。在人们眼中,大自然有了正面的意义。

土族文化介绍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土族原于马背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中国土族集中分布在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黄南州的同仁县和海东地区的乐都县,在甘肃省也有一定的分布。目前有着二十来万人口,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土族人自称“蒙古尔”、“察罕蒙古尔”、“土人”、“土昆”、“土户家”。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土语.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1. 据考证,土族是土谷浑的后裔,它从四世纪初在青海东南部地区繁衍生息,历史上长达300多年的青海土谷浑王国就是他们所建立的,成为中国历史上割据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之一,并对青海高原灿烂的远古文化,对促进东西方交通的沟通、经济文化的发展交往曾有过重大贡献。 2. 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

而成土族的传说。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当时互助县属西宁州治,可与传说印证。明代安定卫的蒙古人受到攻击,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至于霍尔人,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的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近代则已专指土族而言。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传说是因为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据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当然也有人认为霍尔是胡儿一词的同音异写法。源于吐浑、西夏、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辽金时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时期了。但是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党项、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 土族妇女服饰则更加五彩缤纷,复杂多样,以五彩花袖衫最具代表性。在互助、大通、乐都一带,妇女一般穿小领斜襟长袍,两袖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做成。长袍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中青年妇女穿这种长袍时,腰系宽而长的彩带,带子两头有刺绣或线盘的花、鸟、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有些妇女也穿镶有白边的绯红百褶裙,裤子膝下部分套黑色或蓝色的叫“贴弯”的裤筒,

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文化简介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不仅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多种领域,也有丰厚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二、土家族文化简介 1.语言 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 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2.文学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3.艺术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4.风俗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得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

独特奇异的土族文化_走进西北民族走廊上的七彩土族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6日/第005版 独家报道 独特奇异的土族文化:走进西北民族走廊上的七彩土族 本报记者曾江 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黄河及其支流湟水、隆务河日夜奔腾,形成一个个美丽富饶的河谷,这里是土族同胞生活的家园:民和土族生活在黄河边的三川土族之乡;同仁土族在隆务河谷与藏族一起创造了灿烂的热贡艺术;互助等地土族则主要聚居在湟水以北地区。 土族居住的地区都是多民族共居的地区,从县名就可窥见一斑。互助、民和、同仁等县都是1930年前后建县,据有关资料记载,取县名考虑到这些地区各民族混居的情况,“互助”取“互助友爱”之意,“民和”取“民众和睦”之意,“同仁”取“一视同仁”之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族按方言分为互助、民和、同仁三个片区。土族与其他民族同胞和谐共处,创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近日,本报记者东赴民和,南下同仁,探访互助,走进黄河、湟水、隆务河边的一系列土族乡村,对土族进行了连续性的考察。 民和土族:甘青边界独特的三川土族文化 黄河水从积石峡内冲出,打着旋儿向东流去,水浪拍击着岸边的鹅卵石。远望对岸,小积石山横亘南天,烟雾弥漫,山顶在伏天仍有残雪。 记者漫步在喇家村南的黄河边,大河这边是官亭镇,属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对岸是大河家镇,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官亭盆地是河湟谷地的一个小气候区,气候温和,水量充沛,自然环境非常优越,与汉中和川北有些相似。民和三川的土族同胞就生活在黄河北岸官亭盆地的台地上,大约有4万人,因为有三条小河自北而南注入黄河,所以这里叫做三川地区,近年来以三川土族之乡著称。 回到借宿的喇家村土族老乡喇虎家,记者和家里人聊起家常。喇虎家是一户典型的三川土族民居,木柱高大,空间宽敞亮堂。邻居豆哥说,“木屋住着舒服,我们这里建新房还是喜欢使用木柱建架”。 院子正中有一个大花坛,这是土族民居的灵魂所在。花坛里鲜花怒放,院子里色彩明艳,令人心情愉悦。村子里的花坛多是方形的,听说有的地方是圆形的,原来立有经幡。“盖房子先要考虑花坛,在花坛下埋有宝罐,内装宝贝、经书等东西”,喇虎说,“花坛原来有不少禁忌,比如小孩子不能在花坛上玩,近年来没那么讲究了。” 老奶奶刚刚参加完村里的嘛呢会回来。嘛呢会是三川地区土族的一种民间信仰文化活动,近年来也引起民俗学者的研究兴趣。虽然言语不通,老奶奶还是比划着向记者介绍今天嘛呢会的情况。 第二天,记者来到三川一带的乡镇。乘车在乡间穿行,山间树丛里常常看到白塔、经幡。土族是一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在三川地区有一系列寺庙,铧尖寺、文家寺、朱家寺、喇家寺都各有特色,沿黄河一线排开。 三川土族还普遍信仰二郎神,而这种信仰既有土族本身的文化传统来源,又受到汉族和藏族信仰文化的深刻影响,表现出这一多民族共居地带宗教信仰的复杂状态。三川的二郎神主庙位于中川乡。走进庙门,记者发现,主持寺庙事务的是一个藏传佛教僧侣。此人叫土丹多吉,来自附近的朱家寺,他为记者打开殿门。走进大殿,二郎神塑像是藏族格萨尔王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二郎神额头上并没有第三只眼这个最为重要的外貌特征。墙上的壁画内容也完全是格萨尔神话。土丹多吉告诉记者,在这里有两尊二郎神像,另一尊抬到三川各乡镇参加“游神”活动去了。 二郎神在三川又称“河州帝帝”,据文献记载,民国时代三川还曾从河州(今临夏)请来神像,

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第二章

【单选题】(6分) 蒙古族常见男名“帖木儿”的意思是 A. 英雄 B. 结实 C. 钢铁 D. 和平 正确 2 【单选题】(6分) 下列蒙古族男名中有“幸福”含义的一个是 A. 巴特尔 B. 巴雅尔 C. 朝鲁 D. 吉日嘎拉 正确 3 【单选题】(6分) “格日乐”蒙古族女名中的常用词,意思是: A. 月亮 B. 花朵 C.

D. 太阳 正确 4 【单选题】(6分) 乌云其木格、格日勒巴图、巴图斯琴、斯琴格日乐这一组兄妹连名体现的规则是 A. 前缀法 B. 后缀法 C. 连缀法 D. 合名法 正确 5 【单选题】(6分) “罗布桑”是蒙古族人名中一个常见的藏语词,含义是 A. 长寿 B. 金刚 C. 保佑 D. 心地善良 6 【单选题】(6分) 我国土族最大的聚居区在 A.

B. 青海省 C. 湖南省 D. 湖北省 正确 7 【单选题】(6分) 土族头饰土族语叫 A. 土浑 B. 向斗 C. 扭达 D. 藏日 正确 8 【单选题】(6分) 土族头饰中体积最大的一种是 A. 干粮头 B. 簸箕头 C. 蜂儿头 D. 丹凤头 正确

9 【单选题】(6分) 不属于民和三川那顿节的主要内容是 A. 会手舞 B. 面具舞 C. 神舞 D. 唱花儿 正确 10 【单选题】(6分) 那顿节期间巡游各村的“神”是 A. 水草大王 B. 四郎爷 C. 二郎神 D. 九天圣母娘娘 正确 11 【多选题】(10分) 土族自称 A. 土人 B. 霍尔 C.

蒙古尔 D. 察罕蒙古 正确 12 【多选题】(10分) 属于纳顿节面具舞必演的节目是: A. 《庄稼其》 B. 《三将舞》 C. 《杀虎将》 D. 《五将舞》 正确 13 【多选题】(10分) 蒙古族的三大不朽史学名著是 A. 《蒙古秘史》 B. 《蒙古源流》 C. 《蒙古黄金史纲》 D. 《江格尔》 正确 14 【多选题】(10分) 作为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有: A. 马

青海土族婚礼中的“哇日瓦”与“纳什信”及其他

青海土族婚礼中的“哇日瓦”与“纳什信” 及其他 导读:本文青海土族婚礼中的“哇日瓦”与“纳什信”及其他,仅供 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青海土族婚礼中的“哇日瓦”与“纳什信”及其他 作者/鲁占奎 在青海高原,祁连山下,河湟谷地,有个彩虹般的民族,这个民 族的妇女们都身着华丽的七彩袖,一种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人 称七彩袖,土旗语称作“秀苏”,俗称“花袖衫”。从袖子最底层数 起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黄色,象征麦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第 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因而被一些文 人学者称之大“彩虹民族”!它是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一土族。 土族是我国世居青每高原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经过近几百年 来的社会变迁和民族融合,土族先祖从一个从事畜牧业为主的草原马 背民族,逐渐演变为以半农半牧到现在以纯农耕为主的民族。在漫长 的历史岁月中,他们慢慢从高山草甸走向平川,走向谷地,走进适于 农耕生活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并长期定居下来,成为我国56个民族 中的一员,在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

具特色的土族文化,土族婚礼文化,堪称是一部反映土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集中体现了土族人民在天文、地理、神话、宗教,文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婚礼自始至终在歌舞中进行,可以说是一部土族远古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歌舞史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严名录,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学术价值。 有趣的是,笔者每次到外地出差或参加国内一些重要文化艺术活动,与会人员(包括一些外地朋友)谈到土族,自然而然将“土族”和“土家族”混为一谈,以为土族就是土家族。在这里,笔者有必要说明的是,“土族”与“土家族”是有着完全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的两个少数民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高原河湟流域的互助、大通、民和、同仁和其他一些地方,属阿尔泰语种蒙古语系,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土族学者根据汉语拼音字母创制了新的土文,只在互助县官方的民族语言研究部门(局部地方)使用,可惜没有完全推广开来;而“土家族”则主要聚居在云贯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这两个少数民族虽相距千里之外,但在中华大文化背景下共同受中原汉文化影响,在某些文化方面有着相似共同之处,然而它们作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在各自的婚礼习俗上也完全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约定俗称的婚礼习俗。

土族族源研究及其反思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5卷第4期 J O URNAL O F Q I NGHA I NAT I O NAL I T I ES I NST I TUTE VOL.35 N O.4 2009年10月 (soc i a l sc i ences) O ct .2009  收稿日期:2009-04-22 作者简介:祁进玉(1970-),男,土族,青海互助人,人类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群体认同、文化研究与人类学。 土族族源研究及其反思 祁进玉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 要:本文基于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视野对土族族源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学术反思,以期对相关的研究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并结合实践层面的微观个案研究深层考察土族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土族;族源;政治认同;地缘意识;口述史;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K2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47(2009)04-0061-05 关于土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的研究历来是各有说法,争议较大,至今仍扑朔迷离,难解其详。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土语与蒙古语的关系,提出土族源于蒙古族。有学者从历史、服饰、自称、风俗等角度论证土族就是古代的慕容鲜卑的一支———吐谷浑人的后裔。然而,笔者曾于2003年至2007年先后10余次往返于互助、民和、同仁等土族社区,采用入户访谈、回访、问卷调查等方法,试图找到民间土族群众关于本族源于吐谷浑的蛛丝马迹,遗憾的是一次次都无功而返。调查结果更多的却是土族文化与蒙古族、藏族文化的关系密切。无论是宗教 认同(信仰藏传佛教)、民族服饰、语言、生计方式和风俗习惯等,互助地区土族的文化认同更多地倾向于蒙古族,这从他们的自称“蒙古尔”或“蒙古昆”中就可以找到依据,但是在汉文史料记载和当地汉人对土族的他称中,这些自称“蒙古尔”的人群被称为“土人”,甚至20世纪20年代比利时神父许让在《甘肃土人的婚姻》中也认为这群人很有可能就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民和土族则自称“达尼昆”或“吐浑”,现在他们自称是古代吐谷浑人的后裔。同仁土族自称“霍尔”,当地藏族称其为“多日多”。青海民族大学的芈一之、宋挺生和席元麟几位先生曾于1983年在同仁地区做过系统调查,他们从历史史料、语言、口碑材料、风俗习惯、文化、服饰、宗教信仰等角度对四寨子土族进行考察,认为这些人成分复杂,有从内地来的汉兵,也有从互助、民和等地来的 土族。此外,还融入了部分保安人和藏族的成分。但是,同仁土族中的吴屯人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土族,认为土族只是官方认定的身份,他们既不是汉族,也不是土族,而是地道的藏族,祖上来自西藏。 一、土族族源研究回溯 (一)民间传说中的家族迁徙史 土族的起源神话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期,如在民和三川土族地区传唱着一支古老的歌《混沌周末歌》,曲调风格独特,内容是反映盘古出世和女蜗娘娘的故事。仔细考察故事叙事内容及其风格,显然不属土族先民的故事,但是这首《混沌周末歌》已成为民和三川地区的特有古老歌种之一。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有关盘古和女娲娘娘共同缔造宇宙和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经久不息、源远流长,他们已经成为我国西南、西北众多少数民族共奉的始祖。 土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些有关家族或民族迁徙的传说,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民族融合和文化涵化的历史脉络。根据1958—1959年青海少数民族调查组在互助县东沟大庄地区的调查资料,历史上这一地区呈现出多个民族频繁迁徙、不断变动的局面。另据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老人的口述: 大庄土民以前没有姓氏。据说胡家原来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的部将格日利特的后裔,是从哈拉直 沟索布滩(意为蒙古滩)迁上来的,土语叫“索胡昆”。何家和刁家原是裕固族,从甘肃迁来的,被称 1 6

青海省互助县东山乡农村饮用水调查分析报告

青海省互助县农村饮用水调查分析报告 院系:化学系 专业年级:2011级 指导教师:拦继元

青海省互助县东山乡农村饮用水调查分析报告前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也是广大农村人的愿望。为了了解青海农村饮用水的水质状况和农村发展情况,以及由饮用水导致的农村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我所参加的“青海互助县农村饮用水调查分析社会实践队”对互助县东山乡、东和乡、东沟、林川等农村饮用水情况作了细致的调查,并采样进行了实验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2014年7月20日,实践队的9名成员组成调查小组,深入互助县东山乡、东和乡、东沟、林川等地,向村民询问了他们的饮用水状况,并采集了水样。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我们深入到各村各户询问了解村民的饮用水状况,并采样进行了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检测。通过一对一访谈,以入户调查为主,根据县志、乡志等有关文献对东山乡农村饮用水状况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其中,深入农户四十余家,并带回水样进行了分析检测。 二、调查结果与实验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区域概况 在充分考虑缺水情况(东山乡缺水最为严重,水质安全也有较大隐患)和地理位置,以及取样难度之后我们选取四乡之中的东山乡做了详细的走访,其余东和乡、东沟、林川三乡作为对比进行了调查。

东山乡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1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5.6%。面积85.5平方千米。辖大庄、下季、寺尔、连大、吉家岭、贺尔、大泉、岔尔沟、白牙合、下袁保、上袁保、东山12个村委会。 2、气候概况 日照 互助县东山乡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空气干洁,透明度好,云量少,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消弱较少,所以,太阳辐射光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521.7小时,年日照率为57%,强日照时间长,年辐射量134-147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4-8月)辐射量为7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52.2%,这就弥补了高寒的缺点,冬不冷夏不热。 气温 互助县东山乡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也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热量资源水平分布不均衡,垂直地带带差异十分明显,气温分布总的趋势是由北往南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境内北部及东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气温均在0℃以下;年中各月气温的变化又以春、秋最为剧烈,这期间月温差在5.0℃以上,初春的三月升温多在7.0℃左右,秋末的11月降温最为迅速,各地可达7.0℃-8.0℃。夏冬两季的气温均较稳定,月际间变温一般均小于3.0℃。川水、浅山地区3月份起气温大多升到0℃以上,4月和10月两月在3. 0℃以上,5至9月川水及威远镇以下的浅山地区一般超过10℃,其它

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青海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一民间文学(人) 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才智藏族男格萨(斯)尔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 、牛万福土族男布柔哟. 互助土族自治县 、姚玉梅土族女布柔哟互助土族自治县、索德元土族男祁家延西互助土族自治县、韩占祥撒拉族男骆驼泉的传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土老藏族男布由加国的传说称多县 、秋日青蒙古族男汗青格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乔格生蒙古族男辉特美日根特木尼的传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二传统音乐(人) 序号姓名民族性别年龄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罗藏更尕藏族男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湟中县塔尔寺管委会 、罗藏官却藏族男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湟中县塔尔寺管委会 、雷有顺汉族男南佛山花儿会湟中县 、鲁金花土族女土族宴席曲互助土族自治县 、韩永胜汉族男土族宴席曲互助土族自治县 、韩英德撒拉族男撒拉族民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马二子土族女土族民间歌曲“库咕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桂英汉族女花儿(七里寺花儿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吕清兰土族女民和土族婚礼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杨永堂土族男民和土族婚礼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吕建跃土族男民和土族婚礼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国卫蒙古族男青海蒙古族长调音乐都兰县 、古力蒙古族男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乌兰巴特尔蒙古族男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更登东智藏族男隆务寺佛教音乐同仁县 、本吉措藏族女南宗尼姑寺诵经乐尖扎县 、项知卓么藏族女南宗尼姑寺诵经乐尖扎县 、才合杰藏族男藏族拉伊海南藏族自治州 、吉毛加藏族女藏族拉伊海南藏族自治州 、旦正本藏族男青海藏族酒曲海南藏族自治州 、索南卓玛藏族女青海藏族唱经调音乐兴海县 、井国新汉族女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西宁市

土族语言

土族人口有159,426人(1982)。土族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语与国内同语族的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裕固族土族语的一种语言)在语音上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词汇上有大量的同源词,在语法上有很多共同的语法范畴及其形式。词在重音落在末一个音节上,保留着一些古音和古词,汉语借词较多,语法形式简单等。 1 ?回复 ?1楼 ?2010-08-17 23:26 ?举报 | ?我也说一句 ?慕容zi ?后起之秀 7 土族语有十种词类,它们是: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动词、副词、后置词、助词、连词、叹词。前六类为实词,其中名词和代词中的人称代词有数、格、领属等语法范畴,动词主要有祈使式、陈述式、形动词、副动词等语法形式,副词没有统一的语法标志。其余四类则属虚词,只与实词结合表示各自的语法意义。土族语的语序是主语—宾语或补语—谓语,定语和状语均在被修饰成分前头。 ?回复收起回复 ?2楼 ?2010-08-17 23:26

?举报 | ?我也说一句 ?慕容zi ?后起之秀 7 土语分互助、民和、同仁三个方言区。各方言间只有语音的微小差异。青海互助、大通、乐都和甘肃天祝等地的土族语属互助方言,青海民和及甘肃积石山等地的土族语属民和方言,青海同仁的土族语属同仁方言。甘肃卓尼土族历史上已丢失本民族语言,而完全使用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语支的一种方言,与当地藏语接近。卓尼土族除使用藏语外,还使用汉语,其他地区的土族也兼通汉语和藏语。土族语语音系统中主要包括元音和辅音。元音有单元音和复元音;辅音也有单辅音和复辅音,复辅音除个别外只出现在词首。土族语虽然也有元音和谐,但一般仅存在于词干内部。土族于197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回复收起回复 ?3楼 ?2010-08-17 23:35 ?举报 | ?我也说一句 ?慕容zi ?后起之秀 7

青海地域文化

单项选择题(20 个) 1、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3 万年前的()晚期 A、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C 2、约在距今约6000 年前,青海地区进入了()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 A、辛店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D 3、发达而且规模宏大的()是马家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A、制铜业 B、制陶业暨彩陶文化 C、石器制造业 D、青铜器制造业 答案:B 4、齐家文化除铜器之外值得注意的又一文化元素是()。 A、彩陶文化 B、青铜器文化 C、玉文化 D、建筑文化 答案:C 5、()对我们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流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A、宗日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A 6、两汉时期,( )是青海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 、汉族文化 B 、臧族文化 C 、鲜卑人文化 D 、羌人文化 答案:D 7、东晋隆安元年 (397年),河西鲜卑秃发氏首领秃发乌孤在青海境 内建立了( ),存在了 18年,对开拓河湟地区、促进社会进步 作出了贡献。 8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青海境内建立的( 年之久,极大地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A 、前秦政权 B 、后凉政权 C 、南凉政权 D 、吐谷浑政权 )即青海道由于河西的战乱得到 B 、丝绸之路西道 D 、丝绸之路 )开始在青海兴起,对青海社会进步 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 、前秦政权 C 、南凉政权 答案:C B 、后凉政权 D 、吐谷浑政权 答案:D 9、 南北朝时期青海境内的( 了很大的发展。 A 、丝绸之路南道 C 、丝绸之路北道 答案:A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 ),立国达350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导游词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导游词(一) 互助土族名族村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 土族是我国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互助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信仰藏传佛教,能歌善舞,服装富有民族特色。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等民间节日,互助旅游区内多举行丹麻土族花儿会。 近年来,多数学者根据汉、藏文史资料的记载和群众的传说,认为土族是吐谷浑人的后裔。唐时,留居青海的吐谷浑人,逐渐移居青海东部地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轮子秋是一项土族体育项目的表演,其惊险刺激的场面令人瞠目。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坚立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

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然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快地转动起来,并表演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动作,令人喝彩。观看的人还不时地帮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转。有时,一大群服装艳丽的男女青年在旁边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势如众星簇月。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导游词(二) 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距西宁飞机场50公里,青藏铁路、兰西高速公路穿越高寨镇而过,平大公路、威北公路、宁互公路连接境内主要景点,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2017年2月25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A级旅游区。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土族民族风情又是青海省最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而将互助的整个旅游景区统称为互助土族故土园。 景区内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生态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极具特色土族民族文化,发育完好的高原生态系统,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和青稞酒文化构成了互助旅游的四大品牌。土族是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因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青海土族文化艺术,又以其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因素的独特而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8篇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8 篇 The tour guide words of Huzhu Tu nationality homeland garden in Qinghai Province 编订:JinTai College

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8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青海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 2、篇章2: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 3、篇章3: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 4、篇章4: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 5、篇章5: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 6、篇章6:青海互助土族导游词范文 7、篇章7:青海互助土族导游词范文 8、篇章8:青海互助土族导游词范文 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境内,距青海省会西宁市31公里,总规划面积6.81平

方公里,其中核心游览区达3.25平方公里。下面是小泰收集 整理的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篇章1: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的导游词范文 互助土族名族村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北倚 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 土族是我国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互助是我国唯 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信仰藏传佛教,能歌善舞,服装富有民族特色。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等民间节日,互助旅游区内多举行丹麻土族花儿会。 近年来,多数学者根据汉、藏文史资料的记载和群众的 传说,认为土族是吐谷浑人的后裔。唐时,留居青海的吐谷浑人,逐渐移居青海东部地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轮子秋是一项土族体育项目的表演,其惊险刺激的场面 令人瞠目。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把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车轮坚立起来,稳固

土族的族称族源

土族的族称族源 土族的自称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及甘肃省天祝一带,土族自称“蒙古儿”、“蒙古尔孔”、“察罕(汗)蒙古尔”(意为“白蒙古”);民和县三川地区的土族,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的土族,自称“土古”、“树阿罗”,其意为“常家户族”。因当地以常姓为正支而得名,汉语即土户家。 土族的族称族源 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关于土族的来源,众说不一。有代表性的有: 1、吐谷浑说。该说在学术界占有优势。土族是以吐谷浑人为主融合当地别的民族而形成的。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国为吐蕃所灭。东迁的一部分吐谷浑人逐渐融合于汉族;降附于吐蕃的吐谷浑人后来融合于藏族;而留居于故土凉州、祁连山一带、浩门河流域、河湟地区的吐谷浑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并融合了藏、汉、蒙古等民

族成分而逐渐形成为今日之土族。其主要论据为: (1)土族主要居住的地区,与历史上吐谷浑亡国前后吐谷浑人活动的地区相吻合。 (2)“霍尔”原是藏族对青海境内黄河以北部分游牧民族的通称,可能由汉语“胡儿”一词转来。在藏文文献《红史》、《西藏王统记》中将汉文史料所载的“吐谷浑”译为“霍尔赛吐谷浑”(即黄霍尔) 。中唐以后,吐谷浑简称“浑”,“霍尔”是“浑”的对音,霍、浑乃一音之转。“霍尔”成为藏族对吐谷浑人的专称。至今藏族仍称土族为霍尔,在今土族聚居的互助县,有十几个村庄的名字土族语仍称之为吐浑。 (3)土族的族称“土”字,来源于吐谷浑的“吐”字。唐中期以后,被称为“退浑”、“吐浑”,“ 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因此,到元代时,“吐谷浑”演变成为“土人”。 (4)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一半左右的土族语词汇与蒙古语相同或相近。吐谷浑系鲜卑族的一支,与蒙古族先民室韦同属东胡系统的民族,在语言上有着同源关系,也属阿尔泰语系,甚至有的认为也属蒙古语族。 (5)吐谷浑的服饰、丧葬、信仰、姓氏等习俗,在土族中有遗存。 DYCMS_info_next 2、蒙古说。此说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土族是由一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在长期相处中逐渐融合发展而成的。其主要论据为: (1)元代以来,今土族活动地区曾有不少蒙古族进入。在互助县土族群众中也广泛流传着成吉思汗部将格日利特及其属下的蒙古人留驻今互助地区的传说。到明代,进入青海的蒙古部落更加众多,这些人与当地土著,包括吐谷浑人,长期共同生活,逐渐形成为土族。 (2)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约有一半以上的词汇与蒙古语喀喇沁方言相近,在《蒙古秘史》、《华夷译语》等著作中记载的许多蒙古语词汇,至今仍有一部分保留在土族语中,说明土族与当时的蒙古人有着内在的联系。土族即是由一部分蒙古人与当地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CHINA’STUNATIONALITY 中国土族民 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土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土族民俗文化。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土 族自治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站在构建和谐互助的战略高度,以“建设彩虹家园,打造土族品牌,构建 民俗文化特色县”为总体发展思路,着力发展土族民俗文化事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互助土族民俗文化 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研究工程成果突出。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研究和开发土族民俗文化资源,县上确立了“文化包装旅游” 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协调领导小组和民俗文化研究办公室。2007年,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分解为土族歌舞、土族服饰、土族音乐、民俗旅游工艺品、民俗风情画册等十个课题。县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协调领导小组聘请了省内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为民俗文化研究顾问。目前,土族民俗文化研究初见成效:一是土族服饰设计与 展演已成规模。完成了土 族现代服装系列、土族婚礼服装系列、主持人服装系列、歌唱演员服装系列的设计、制作与展演。二是土族歌舞创作有较大进展。完成了《土族婚礼》、《七彩袖》、《轮子秋》 等舞蹈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出; 精选和新创土族歌曲和土族花儿 28首。三是土族民俗工艺品研发 有所突破。设计制作的“土族福娃”系列工艺品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四是编写完成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旅游导游词、土族风情文艺演出主持词。五是着力打造中国土族大型歌舞诗剧《彩虹部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为有效保护民间文化资源,我县创造性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申报和保护工作,普查建档、申报命名、宣传保护等工作有效开展。2005年,互助申报的土族婚礼(民俗)、 土族盘绣(民间美术)、丹麻土族花儿会(民间音乐)和 《拉仁布与吉门索》(民间文学)四个项目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互助申报的《祁家延西》(民间文学)、 土族轮子秋(竞技与杂技)、威远酩馏酒(传统手工技艺)、 互助土族会(民俗)、威远镇“二月二”擂台庙会(民俗)和互助土族服饰(民俗)六 个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入选第二批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的互助 会(民俗)、《祁家延西》(民 间文学)、土族轮子秋(竞技与杂技)和互助土族服饰(民俗)四个项目正在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俗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推出。土族歌舞、土族服饰等是土族民俗文化中的瑰宝,是绽放在河湟艺苑的一支奇葩,土族民俗风情歌舞节目的创编和演出,土族服饰的设 □ 文\ 常平 ?2008? 春季号互 助土族民俗文化 的 发展现状与思考 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