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第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第二章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TP酶的蛋白质。他所需的能量是由ATP 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

复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里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

电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产生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去极化: 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阈强化: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受到的负荷。与之相对的是前负荷

第三章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第四章

正常起搏点: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每分心腧量:

心动周期:

第五章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

血氧含量:主要是血红蛋白结合的氧还有极小量溶解的氧。

血氧饱和度:Hb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

量)×100%。

第六章

集团运动::结肠运动的一种。是在结肠袋消失后产生的强烈的蠕动运动。可把结肠内容物向直肠推进。这种运动每天仅发生几次,通常在进餐或早晨起床时出现。当结肠内容被集团运动推至直肠时,即有大便感。蠕动:是消化道平滑肌一种基本运动形式,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的反射活动。

容受性舒张:咀嚼或吞咽食物时,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纤维,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胃容积扩大,这种舒张成为容受性舒张。

第七章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氧热价

事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

第八章

水利尿:一次大量饮水1000ml以上,会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一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清除率:它把一肾在一定时间内排出的物质的量,同当时该物质在血浆中浓度联系起来,因而能更她地说明肾排出某物质的能力。包括菊粉清除率即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的量(U×V)应为涌小球滤过量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量和分泌量的代数和

滤过平衡: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液体量逐渐减少,故血液中血浆蛋白的浓度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逐渐升高,因此有效滤过压逐渐降低。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滤过即停止

肾小管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

重吸收::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去的过程

参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

肾糖阈:将开始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一般为180mg/100ml)。

肾单位:肾单位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管-球反馈: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约为19%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

肾小球过滤:肾小球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球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

低渗尿:终尿的渗透浓度如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低渗尿。表示尿被稀释

高渗尿:如果机体缺水,终尿的渗透浓度将高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高渗尿,表示尿被浓缩

第九章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持续作用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脉冲频率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暗适应: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

明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又叫光适应

近点:使眼作充分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称为近点:

远点:眼处于静息即非调节,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

感受器: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第十章

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为人类所特有,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

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A波阻断::a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a波阻断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是指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实质是膜的去极化过程以很快速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播即动作电位的传导

第十一章

激动剂:能与细胞上受体或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相结合并产生天然物质的典型生理效能的化学品或药物,称为激动剂

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呆小症:患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的婴儿出生时身高可以基本正常但脑的发育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出生后数周至3~4个月后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智力迟钝,长骨发育停滞的现象, 称为呆小症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二、问答

第一章

1、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它有何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第二章

1、试比较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异同?

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两者不同之处在于:1,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2,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3,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2、试比较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的异同?

答:相同之处①顺化学梯度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④有特异性。

不同之处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无饱和性并且通道转运受通道闸门(通透性)的影响

3、简述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

答: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依次是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

4、简述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本质、特点?

动作电位(AP)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的本质是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

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性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

5、何谓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

答:“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即在阈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6、肌丝的分子组成?

7、简述肌肉收缩的原理影响及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原因?

答:.横纹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横纹肌收缩时在形态上的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和整条肌肉的缩短。其证据是肌肉收缩时肌细胞的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变短肌球蛋白(粗肌丝)在暗带肌动蛋白(细肌丝)在明带。

因素横纹肌的收缩效能决定于肌肉收缩前或收缩时所承载受的负荷、肌肉自身的收缩能力和总和效应等因8、什么是肌肉的最适初长度?

答: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而能产生最大张力(最佳收缩效果)的肌肉初长度则称为最适初长度

第三章

1、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

答: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其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

2、什么是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如何测定?

答: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其大小用血沉来测定,血沉值越小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值越大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小。魏氏法测得正常男性血沉值为0~15 mm/1 h女性为0~20 mm/1 h。

3、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有哪些? 缺乏后会出现何种贫血?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答:在红细胞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供应。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正常成人体内共有3-4g其中约67%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当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是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DNA所需要的重要辅酶。缺乏时DNA的合成减少,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红细胞体积增大导致巨红幼细胞性贫血

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2)悬浮稳定性、(3)渗透脆性

4、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答: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异物的侵入、如各种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

(1)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于细菌侵入部位和受损组织部位而大量吞噬细菌和消除损伤死亡的各种组织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在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复合物的作用下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如下作用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

(4)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①吞噬并消灭致病的微生物②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③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④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清除衰老的细胞碎片。

(5)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即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5、简述白细胞的分类及各自所占百分比?

答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

白细胞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单核细胞占3%~8%淋巴细胞占20%~40%。

6、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征?

答:生理特征:1黏附,2释放,3聚集,4收缩,5吸附

7、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

答: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形成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

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

(1)血浆中因子Ⅻ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Ⅻa。

(2)在Ⅻa的摧化下,因子Ⅺ被激活为因子Ⅺa。

(3)在Ⅺa的摧化下,因子Ⅸ被激活为Ⅸa。

(4)因子Ⅸa、因子Ⅷ、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摧化因子Ⅹ,使其活化为Ⅹa。

(5)因子Ⅹa、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损伤并释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

(1)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Ⅲ(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Ca2、因子Ⅶ共同组合成复合

(2)在因子Ⅲ、Ca2、因子Ⅶ复合物摧化下因子Ⅹ转变为Ⅺ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

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

8、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答:其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

第四章

1、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的全过程?

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

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心室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

心室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较大,血液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小,血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随后心室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其影响机制如何?

答: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故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心肌的初长度——异长自身调节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机制在一定初长度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可随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在生理范围内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和心房中蓄积。

2,心肌收缩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负荷和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心肌收缩能力是心肌细胞功能状态的一种表述与心脏搏出量或每搏功呈正变关系。搏出量的这种调节与心肌初长度无关而是通过调节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

3,后负荷:心室的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它的变化可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心搏出量。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会直接引起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所以为克服后负荷的增加,必须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量,才能维持一定的搏出量。

4,心率:心率这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增加心输出量但是当心率太快时(>180次/分),由于心室充盈不足,每搏输出量降低,反而使每分输出量降低;而心率太慢时(<40次/分),心室充盈量的增大接近极限,充盈量和每搏输出量不再增加,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及各期的离子流动是怎么样的?

答: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5期,即0期、1期、2期、3期和4期。各期特征:0期为去极化过程,膜内电位由-90 mV迅速上升到+30 mV 左右。主要是Na+内流所致.1期为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 mV 快速降至0 mV 左右,主要是K+外流所致.2期为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极为缓慢,基本停滞在0 mV 左右,形成平台状.此期是心室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主要是Ca2+缓慢内流与少量K+外流所致.3期为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 mV快速下降到原来的-90 mV,由K+外流所致.4期为静息期,膜电位维持在静息电位水平.此期离子泵活动增强,将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Na+、Ca2+泵出,外流的K+摄回.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兴奋前的状态.

4、试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该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及生理意义(1)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3期复极化至-60mv这段时间内,即使给以阈上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2)相对不应期,在膜内电位恢复到3期-60mv ~ -80mv这段时间内,兴奋性低于正常,只有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

(3)超常期,在膜内电位恢复到-80mv ~-90mv这段时间内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因而心肌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与钠通道的状态有关。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持久的泵血功

5、何为心电图?

答:心电图是将心电图机的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变化,把这种电变化经一定处理后并记录到特殊的记录纸上称心电图

6、简述房-室延阁及其生理意义?

答: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生理意义:他保证了窦房结产生的冲动信号先使心房发生兴奋和收缩,在房室结区稍有延隔,再使心室肌兴奋和收缩,从而使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先后有序,协调一致的完成泵血功能

7、什么是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之后为什么会出现较长的舒张时间?

答: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心室肌受到额外的人工刺激或窦房结之外的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所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或期外收缩。

由于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因此在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由窦房结发出并传播而来的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失效结果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出现一次“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收缩。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那些因素有关?

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有效滤过呀与下列四个因素有关:1、毛细血管血压2、组织静水压3、血浆胶体渗透压4、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9、微循环有哪些血流通路?它们各自的生理作用什么?

答: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①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②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③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0、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答: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越高:反之减少。

2、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心室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中血液的抽吸力量大,静脉回流增多。心衰时,由于射血分数降低使心舒末期容积增加,从而妨碍静脉回流。

3、体位的的改变,当人体从卧位转为直立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静脉的可扩张性大,造成容量血管充盈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当骨骼肌收缩时,位于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受到挤压,有利于静脉回流: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在健全的静脉瓣存在前提下,骨骼肌的挤压促进静脉回流(即“静脉泵”或“肌肉泵”的作用)。

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内压进一步降低,使位于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跨壁压增大,容积扩大,压力降低,有利于体循环的静脉回流,呼气时回流减少,同时,左心房肺静脉的血液回流情况与右心相反

11、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包括五个方面

1、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博出量增加使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应搏出量的大小。

2、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脉压增大。因此,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弹性储器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的比例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不能相应改变时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12、说明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答: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 1.33 kPa(10mmHg),生成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约为-1.00 kPa(7.5mmHg),故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此外,有部分组织液可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影响因素有:

①毛细血管血压:微动脉扩张时,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丧失过多的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导致水肿。

③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如果其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中,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故组织液生成增多。

④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在受阻部位远端的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致水肿。

13、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何变化,机制如何?

答:醛固酮的分泌增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

①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对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肾素释放增加

②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滤过和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引起肾素释放增多

③循环血量减少,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均可直接引起肾素的释放。肾

素激活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使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进一步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后二者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意义:醛固酮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压和血容量的恢复

14、试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答:肾上腺素能与α、β1和β2受体结合,特别是对β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因此,对心脏兴奋β1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表现在小剂量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β2受体,使血管舒张(常以此效应为主)。作用于皮肤及内脏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收缩、舒张血管的作用使总外周阻力增加不明显。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α受体,对β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还表现心率变慢这是由于血压升高激发压力感受器反射而致

15、论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思?

答:当动脉血压在8.0~24.0 kPa(60~180 mmHg)范围内波动时,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和主动脉壁被进一步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增强,经窦神经(吞咽神经)及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降低,故称为减压反射(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通过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回升。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

16、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哪些?释放的递质是什么?各有何作用?

答: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各通乙酰胆碱递质或多巴胺和蛋白质受体引起兴奋或抑制

17、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向心端(外周端)引起动脉血压变化的机制是什么?

答: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即刺激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ACh),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即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不同部位的支配有所侧重。一般说,右侧迷走神经主要分布到窦房结、右心房的大部,因而对心率的影响较大;而左侧迷走神经则主要分布到房室传导系统(房室结、房室束)、小部分心房肌及心底部的心室肌,对心脏兴奋传导的影响大。在实验中,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其末梢释放的ACh一方面使窦房结细胞在复极过程中K+外流增加,结果使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另一方面,其4期K+通透性的增加使IK衰减过程减弱,自动去极速度减慢。这两种因素均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心率因而减慢。刺激强度加大时,可出现窦性停搏,使血压迅速下降。刺激去除后,血压回升。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外周端也可使血压下降,但主要是由于ACh抑制房室交界区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Ca2+内流,使其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兴奋传导速度减慢,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而减慢心率,进而使血压下降。故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出现的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的程度均不如刺激右侧时明显,因而实验时多选用右侧迷走神经

18、简述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

1.冠状循环途径短,血流快血流从主动脉根部起,经过全部冠状血管到右心房仅需几秒钟。

2.冠状循环的血流量大在安静状态下,人体冠状动脉血流量200~250ml/min,占心输出量的4%——5%.当心肌活动增强时,冠脉血流量相应增加,冠脉最大限度扩张,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到300~400ml/min.100g 心肌|,为安静状态冠脉血流的5倍。

3.冠脉循环的血压较高由于冠脉开口于主动脉根部,主动脉内压可直接传到冠脉内,再加之其途径短,因而在冠脉血管较细的分支内,其压力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4.冠脉循环血流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心肌的节律性收缩对冠脉循环血流影响很大,尤其是左冠状动脉,当左心室收缩时,心室壁张力升高,可将肌纤维之间的小血管压闭,增加了血流阻力,

冠脉循环血量突然下降,在动脉端甚至倒流;当左心室舒张时,心室壁受到的压力减低,冠脉血管开放,血流量逐渐增多。

第五章

1、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各包括哪些?

答:肺通气的阻力有两种:一是弹性阻力,包括肺的弹性阻力和胸廓的弹性阻力,是平静呼吸时的主要阻力,约占总阻力的70%,二是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约占总阻力的30%,其中以气道阻力为主。

2、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生理作用:

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②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3、简述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答:原理:分子由分压高处向分压地处净转移

过程: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叶里的各个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你吸气时,很多的气泡就鼓起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吸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CO2也透出来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4、简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答:其影响因素是1,气体扩散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气体扩散的速率

增高,则气体交换加快扩散速率减低,气体交换减慢。气体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扩散面积,温度,气体溶解度成正比,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扩散距离成反比。

2,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正常呼吸膜很薄,扩散面积很大,病理情况下,呼吸膜增厚或扩散面积减少,均可导致肺换气减少。

3,通气/血流比值,即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当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时气体交换效率最高,比值加大或减小时肺换气效率降低.

5、何为氧解离曲线?其特点与生理意义如何?

答:氧解离曲线是表示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生理意义:曲线近似“S”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曲线较平坦,相当于Po2由13.3kPa(100mmHg),变化到8.0kPa(60mmHg)时,说明在这段期间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8.0kPa(60mmHg),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有较高的载氧能力,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

(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该段曲线较陡,是HbO2释放O2的部分。表示Po2在8.0~5.3kPa(60~40mmHg)范围内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进而释放大量的O,满足机体对O2的需要。

氧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5.3~2.0kPa(40~15mmHg),曲线最陡,表示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就可以大大下降,使O2大量释放出来,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的需要。因此,该曲线代表了O2的贮备。

6、简述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及其敏感刺激?

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感受器,它们对血液中PO2、PCO2和〔H+〕变化敏感,当主动脉中PO2降低,PCO2升高或〔H+〕升高时,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对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H+〕敏感,CO2也可刺激它,但不感受低O2刺激。

7、co2对呼吸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当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并小于7%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

量增加。但当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7%时,会引起CO2在体内堆积,呼吸受到抑制。CO2是调节呼吸的重要化学因素,可使呼吸运动与代谢相适应,在一定范围内,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是必要的

第六章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

①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敏感②紧张性收缩③自动节律性运动④伸展性

2、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答:(1)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③可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促进Ca2+和Fe2+的吸收⑤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第七章

1、体温调节中枢在哪?

答: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

2、散热部位有哪些?

答:人体的主要的散热部位是在皮肤,因为皮肤与外界接触,且面积较大;而静息是是肝脏产热最多而运动时是肌肉产热最多

第八章

1、简述血管升压素的来源,作用和分泌调节因素?

答:(1)血管升压素也称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的,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并释放入血。

(2)血管升压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3)血管升压素分泌受下列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浆晶体渗透压。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是最重要的调节因素;②循环血量;③动脉血压的改变;④其他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情绪紧张等可促进ADH的释放

2、简述醛固酮的作用?

保持离子浓度,保证渗透压,作用与肾脏,吸钠排钾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

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⑵血浆胶体渗透压⑶囊内压

(二)肾血流量

一般来说: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原尿生成增多,反之,原尿生成减少

第九章

1、感光细胞有哪两种?

答: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

第十章

1、内脏痛的特点有哪些?

答: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即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以迅速转化为剧烈疼痛,定位不准确,定性不清楚,这是内脏痛最为主要的特点,是由于痛觉感受器在内脏的分布要比在躯体稀疏得多,但若病变累到胸膜或腹膜时,由于体腔浆膜壁层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疼痛,称体腔壁痛,这种痛与躯体痛类似,定位较准确,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常有牵涉痛

2、试述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

答: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动作电位)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使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入突触前末梢内。进入前末梢的Ca2+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触小胞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递质,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使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结果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达阈电位,触发突触后神经元轴突始段暴发动作电位,即完成了突触传递的过程

3、简述中枢兴奋的传播特征?

答: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发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

(1)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

(2)突触延搁,需时0.3~0.5ms/个突触。

(3)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放电频率不同。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N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 (5)后发放,发生于环式联系。肌肉的运动状态和被牵拉的信息传入中枢,这些反馈信息用于纠正和维持原先的反射活动。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对缺氧、PCO2↑、药物敏感:如pH↑→神经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释放↓,咖啡因→递质释放↑

4、何为神经纤维?其传导兴奋有何特征?

答:根据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差异,将周围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纤维再分为α、β、δ、γ四个亚类,Loyd 和Hunt在研究感觉神经时,又跟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四类,其中I类纤维再分为Ia和Ib两个亚类。前一种分类法都用于传出纤维,后一种分类法则常用语传入纤维

5、经典的神经递质有哪些特征?(神经递质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②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③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效应

第十一章

下丘脑促垂体区和腺垂体各分泌何种激素?

答: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10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LH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生长抑素(GHRIH)此外还有促黑激素释放因子(MRF)、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催乳素释放因子(PRF)和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这些激素经门脉系统运到腺垂体,调节其功能活动。腺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能分泌7种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均有各自的靶腺、通过调节靶腺的活动而发挥作用,生长素(GH)、催乳素(PRL)、促黑激素(MSH)不通过靶腺、是直接发挥作用。门脉系统中血液不仅由下丘脑流向腺垂体、还可反向流动、所以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也可作用于下丘脑。

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哪些激素?

答:分泌的激素有三类:

①盐皮质激素(醛固酮),②糖皮质激素(皮质醇),③性激素(少量雄激素和雌激素)

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答:对代谢的影响①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级强制耗氧量,增加产热量,这一作可能与甲状腺激素增强Na -K -ATP酶的活性有关。②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正常水平的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肌肉、肝、肾的蛋白质合成,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则促进蛋白质分解,特别是肌肉的蛋白质分解,可促进小肠

上皮细胞对糖的吸收,增加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还可加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的生糖作用,故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又可加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有降低血糖作用,降低血中胆固醇。③对骨骼和脑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④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可提高已分化成熟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侏儒症与呆小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机体的生长受多种因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雄激素等)的影响,而生长素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人幼年时缺乏生长素造成身材矮小,性成熟延迟,但智力发育多属正常,称为侏儒症。甲状腺激素也是维持正常生长与发育不可缺少的激素,对脑和骨的发育尤为重要,患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的婴儿,出生时身高可以基本正常,但脑的发育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出生后数周至3~4个月后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智力迟钝,长骨发育停滞的现象, 称为呆小症。可见,患侏儒症和呆小症时,二者的生长发育均出现障碍,但前者仅表现为“小”,后者不仅“小”且“呆”

试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答: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有:

1,信息传递作用,激素能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但激素既不能添加成分,也不能提供能量,只能影响体内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仅起“信使”的作用。

2,相对特异性,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虽然它们与各处的组织细胞有广泛的接触,但只选择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上存在能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关。

3,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系统。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允许作用

简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调节血钙的的激素有哪些?

答: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①降低血糖。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糖原合成增加,促进葡萄糖转化成脂肪,还可

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的异生,从而降低血糖。

②促进脂肪的合成和贮存,抑制其分解氧化。

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1)血糖的作用,血糖浓度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血糖升高刺激B细胞释放胰岛素,长期高血糖使胰岛素合成增加甚至B细胞增殖。另外,血糖升高还可以作用于下丘脑,通过支配胰岛的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引起胰岛素分泌。

(2)氨基酸和脂肪的作用,多种血氨基酸能增加刺激胰岛素分泌,其中以赖氨酸、精氨酸、亮氨酸作用最强。脂肪酸有较弱的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3)激素的作用①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等胃肠激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这是口服比静脉注射葡萄糖更易引进胰岛素分泌的原因。②生长素、雌激素、孕酮促进胰岛素分泌,而肾上腺素抑制胰岛素分泌。③胰高血糖素可通过对胰岛B细胞的直接作用和升高血糖的间接作用,引起胰岛素分泌。 (4)神经调节,刺激迷走神经,可通过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迷走神经还可通过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2受体,抑制胰岛素分泌

第一章绪论

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

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充当着信使的作用,携带了某种生物信号,调节组织细胞功能的化学物质称为激

素(hormone)。激素作用的细胞称为靶细胞(target cell)。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因而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

过程称为反馈(feedback)。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为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

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消除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根据物质的转运过程是否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帮助,又可将被动转运分为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物质完全以物理扩散的方式所作的跨膜运动,是物质分子随机热运动的结

果。

◆渗透(osmosis)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单纯扩散,即水分子在膜两侧的渗透压差的驱动下,从渗透

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转运,直到两侧的渗透压达到平衡。

◆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被动转运称为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由膜上载体蛋白帮助而实现的极性小分子的跨膜被动转运称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由膜上通道蛋白质帮助实现的离子跨膜被动转运方式称为经通道的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

◆原发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 TP酶活性的的特殊泵蛋白,直接

水解A TP提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继发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是一些物质借助于钠泵的工作所建立的Na+离子在细胞膜两

侧的浓度势能,逆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受体(receptor)是一类位于细胞膜、具有特异地识别和结合外来化学信号的功能蛋白质。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

◆能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一定是能够使细胞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初始去极化的刺激,只有当刺激所引起的

细胞初始去极化程度达到某一临界膜电位即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时,才能引发动作电位。

◆如果所施加的去极化的刺激强度不足以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但仍然可以引起细胞

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这就是局部反应(local response)或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

◆传统生理学将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的反应称为兴奋(excitation)。在现代生理学中,兴奋被看作是动

作电位的同义语或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兴奋性(excitability)指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刺激(stimulation)是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

◆当研究细胞的兴奋性时。则常常将刺激持续的时间也加以固定,测量能使组织或细胞发生兴奋或产生

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后者称为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即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即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

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

第五章血液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量(blood volume)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由于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红细胞将逐渐下沉,

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即血沉。

◆白细胞还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chemotaxis)。

◆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临床上用针刺破人的耳垂或指尖,测出血延续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正常为1~

3分钟。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

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后1 h~2 h,由于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serum)。

◆血液中加入抗凝物质后成为不凝血,不凝血经过自然沉降或经离心后,血细胞因比重较大发生沉降成

为沉淀,在此沉淀上方形成的上清液即为血浆(plasm)。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心肌组织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

(autorhythmicity),简称自律性。

◆心肌工作细胞收缩时,由少量Ca2+的内流引起细胞内Ca2+库释放大量Ca2+的过程称为钙触发的钙

释放(calcium-induced calcium release)。

◆房室交界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交界区这种缓慢传导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

(称房-室延搁)才向心室传播,从而可以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

◆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房与心室的心动周

期均包括收缩期(systole)和舒张期(diastole)。

◆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简称搏出量。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和基础代谢率一样,并不与体重成正比,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单位体表

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cardiac index)。安静和空腹情况下的心指数,称之为静息心指数,是分析比较不同个体心功能时常用的评定指标。

◆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功,称为搏功(stroke work)。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前负荷(心室内压力)时,心肌收缩力量加强,搏功增大。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初长

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自身调节(heterometric autoregulation)。

◆心肌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称为心肌收缩

能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通过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心肌内在功能变数的改变而实现的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称为等长自身调节(heterimetric autoregulation)。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

◆血压(blood pressure)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通常指主动脉压力,即主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管壁的侧压

力。动脉血压常简称血压(blood pressure)。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最根本的功能是进行血液

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一功能就是在微循环部分实现的。

第七章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tidal volume,TV)。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

◆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capacity,FEV),也称时间肺活量(timed vital capacity,TVC),是指尽力

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通常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进入肺泡的气体,还可因血液在肺内分布不均匀等原因,不能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不能与

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称为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加上肺泡无效腔称为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

◆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容量(oxygen capacity)。Hb实际结合的O2量

称为Hb的氧含量(oxygen content)。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的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第八章消化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由消化道黏膜中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称为胃肠激素(gut hormone 或gastrointestinal

hormone)。目前发现的胃肠激素几乎均为肽类物质,分子量约为2000~5000,故又称为胃肠肽(gastrointestinal peptides)。

◆某些胃肠激素不仅存在于消化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这种在脑和消化道双重分布的肽类称为

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蠕动(peristalsis)也是消化道其它各段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由平滑肌顺序舒缩引起,舒张波在

前、收缩波在后,逐步向前推进。

◆胆盐进入肠道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重吸收,其余的随粪便排出。重吸收的胆盐经门静脉重新回

到肝脏,被肝细胞摄取后随同新合成的胆盐一同再次排入肠道,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胆盐的肠肝循环使胆盐能够循环使用,补充肝脏合成胆盐能力的不足以及人体对胆盐的生理需要。

◆分节运动(segmentation)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集团蠕动(mass peristalsis)是一种进行很快且移行很远的强烈蠕动,出现于进食后数小时。集团蠕动

常自横结肠开始,表现为一系列的多袋运动或蠕动,可将一部分大肠内容物一直推送到结肠远端,甚至推入直肠,引起便意。

第十章泌尿系统的结构与肾脏的功能解剖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

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透过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renal plasma flow,RPF)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 mg / 100 ml时,有一部

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是指肾小管可根据肾小球滤过量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进行自身

调节。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Na+和水)都是按固定比例重吸收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67%。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肾小管液中溶质所呈现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如果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高,渗

透浓度也很大,就会妨碍肾小管特别是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下降,小管液中与细胞内的Na+浓度差变小,Na+重吸收减少,NaCl排出增多,引起尿量增多,称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water diuresis),它是临床上用来检测肾稀释能力

的一种常用的试验。

◆清除率(clearance,C)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

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ml / min)。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脑组织中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为神经胶质细胞所隔开。这一结构特征对于物质在

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扩散起着屏障的作用,称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时比较缓慢,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冲动沿传人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该中间神经元转而引起另一中枢抑制。这种抑制称为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中枢神经元沿轴突发出传出冲动的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由它返回抑制

原先发出冲动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由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

为运动单位(motor unit)。

◆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能力暂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spinal shock)。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

一肌肉收缩。

◆脊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屈肌收缩,肢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

屈肌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意义。如果刺激增强,则在本侧肢体屈曲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直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对侧肢体伸直可以保持躯体平衡,维持姿势,是一种姿势反射。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抗重力肌

(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其建立的基本条件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顺

序、多次结合,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是可变的,反射通路不固定,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可消退,典型例子如“望梅止渴”。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

◆激素(hormone)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在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体液调节的物质

基础。

◆环境中一切对机体有害的刺激,如麻醉、感染、失血、中毒、创伤、寒冷、恐惧等因素作用于机体,

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以抵御上述种种有害刺激,称为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在这一反应中,垂体水平的ACTH、GH、PRL分泌立即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也相应增加。糖皮质激素能增强机体的应激反应能力,可增加机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减轻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损伤。

在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如恐惧、惊吓、焦虑、创伤或失血等情况,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急剧增加,其结果出现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流加快、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支气管舒张、血糖升高等反应。上述机能改变即为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其有助于机体与不利情况进行斗争而脱险。

2020年1月中央电大专科《人体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中央电大专科《人体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2116 课程代码:0124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护理学;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 1.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B)。 A.心房压 B.大动脉血压 C.收缩末期心室内压 D.舒张末期心室内压 E.快速充盈期心室内压 2.老年人动脉管壁组织硬变可引起(E)。 A.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加大 B.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都不大 C.收缩压降低,舒张压升高 D.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 E.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 3.肝硬化病人,常有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出血倾向,其原因主要是(A)。 A.某些凝血因子缺乏 B.维生素K缺乏 C.凝血因子不能被激活 D.血小板减少 E.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4.正常人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A.心充盈期缩短 B.快速射血期缩短 C.减慢射血期缩短 D.等容收缩期缩短 E.等容舒张期缩短 5.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C)。 A.复极4期不稳定 B.能自动除极 C.自律性高 D.兴奋性高 E.O期除极速度快 6.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称为收缩压 B.心室舒张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称为舒张压 C.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D.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E.其它因素不变时,心率减慢,脉压变小 7.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因素是(A)。 A.心血管系统中有充足的血液充盈 B.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 C.心脏射血 D.血管阻力 E.心脏的收缩能力 8.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长期活动加强,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形成中有重要意义。其中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是(E)。 A.血管紧张素原 B.肾素 C.醛固酮 D.血管紧张素I E.血管紧张素II 9.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是(D)。 A.收缩压的高低 B.心收缩期的长短 C.心脏收缩力的大小D.心舒期的长短和舒张压的高低 E.心缩期的长短和收缩压的高低 10.关于中心静脉压的叙述,错误的是(B)。 A.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标B.回心血量不足,中心静脉压升高 C.心力衰竭,中心静脉压升高 D.静脉回流加快,中心静脉压升高 E.是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指标 11.关于阈值的叙述,错误的是(E)。 A.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B.阈值是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 C.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D.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成反比 E.阈值即阈电位 12.内环境稳态是指(E)。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D.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E.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13.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C)。 A.兴奋 B.反馈

人体生理学10任务_0004

10任务_0004 一、阅读理解(共 5 道试题,共 100 分。) 1. 男性病人,65岁,15年前查体发现血压增高,最高达180/105mmHg。由于自认为长期服药可能有 副作用,因此,只在感到心慌不适时才吃药,未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血压控制不理想。近5年经常感到头晕、头痛,睡眠差,半年来出现下肢水肿。1天来因左侧肢体乏力,步态不稳来院就诊。查体:P68次/分,BP180/80mmHg,神志清楚,颜面部检查(-),双肺(-),心脏向左扩大,心率整,心音增强,A2>P2,腹部软,双足背轻度可凹水肿,左上肢及左下肢肌力下降。尿常规:尿蛋白()、尿糖(-),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 1). 该病人血压数值偏离正常范围,表现为 A.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 B.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 C. 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 D. 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 E. 舒张压升高、脉压加大 2). 动脉血压增高可导致心脏 A. 前负荷增大 B. 后负荷增大 C. 心肌收缩能力减弱 D. 前负荷减小

E. 后负荷减小 3). 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 A. 水钠潴留 B. 肾素-血管紧张系统失调 C. 高级中枢功能紊乱 D.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E. 胰岛素抵抗 4). 病人长期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厚,以至于心力衰竭,其机制错误的是 A. 长期后负荷加重 B. 心肌经常处于收缩加强状态而肥厚 C.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D. 长期前负荷加重 E. 心肌收缩力减弱 5). 医生给病人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药物降压机制错误的叙述是() A. 能竞争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B. 降低循环和局部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教材中P24: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 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第二个刺激可引起新的兴奋,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

人体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4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人体生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2014年12月修订一.填空题 1.动作电位的除极过程主要是由Na+的内流形成的。 2.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 天。 3.血液凝固包括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凝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和___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三个过程。 4.肌肉收缩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结果。 5.细胞或生物体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称为反应,它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兴奋,另一种是抑制。 6.刺激引起某组织兴奋时,如果阈值较低,表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较高。7.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中介物质是Ca2+。 8.自律性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是Ca2+内流__ 。 9.血液中的CO2可与血红蛋白的氨基_____ 结合而形成_____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COOH)。 10.生理无效腔包括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 11.在呼吸运动的调节中,外周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PCO2、PO2 和H+ 的改变;而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 变化敏感。12.室肌的前负荷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充盈压,后负荷是指_动脉压。13.在颈部切断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后,往往使呼吸变得_____深而慢_____,这主要是由于__肺牵张反射被破坏__的结果。 14.等容收缩期时,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处于开放状态。 15.当心率超过180次呼时,心室充盈时间将明显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16.心室肌的前负荷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充盈压,后负荷是动脉压。17.胆盐在__回肠被重吸收后回到肝脏重新被分泌至小肠的过程称为胆盐的__肝肠循环。 18.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时间内______释放二氧化碳的体积与吸收二氧化碳体积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人体生理学01任务

01任务_000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0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反应 B. 反射 C. 神经冲动 D. 正反馈 E. 负反馈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2. 安静时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是通过 A. 单纯扩散 B. 载体转运 C. 入胞作用 D. 通道作用 E. 主动转运 正确答案:D 满分:4 得分:4 3. 细胞膜内负电位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 A. 极化 B. 反极化 C. 去极化 D. 超极化 E. 复极化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4. 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取决于 A. 前负荷 B. 后负荷 C. 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 D. 前、后负荷之和 E. 初动张力 正确答案:A 满分:4 得分:4 5. 固定肌肉两端,给予一次刺激时产生的收缩形式是 A. 第长收缩 B. 第张收缩 C. 混合性收缩 D. 强直收缩 E. 不完全性收缩 正确答案:A 满分:4 得分:4 6. 关于钠泵的生理意义,错误的是() A. 维持细胞内高钾 B. 维持细胞内高钠 C. 建立膜内外离子势能储备 D. 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E. 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7. 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清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 ATP酶 B. 胆碱脂酶 C. 胆碱二脂酶

D. 脂肪酶 E. 腺苷酸环化酶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8. 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物质通过膜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方式是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 吞噬作用 E. 被动转运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9. 关于Na+泵的生理作用错误的描述是 A. Na+泵能逆浓度差将进入到细胞内的钠离子移出细胞外 B. Na+泵能顺浓度差将细胞外的钾离子移到细胞内 C. 从细胞内移出的Na+可防止水分子进入细胞 D. 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使许多反应得以进行 E. Na+泵的活动要以造成膜两侧的离子势能储备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10. 当达到钾平衡电位时 A. 细胞内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 B.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 C.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E. 膜内侧钾离子的净外流为零 正确答案:E 满分:4 得分:4 11. 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 A. 体液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

?名词解释 ?内环境、阈刺激、兴奋、兴奋性、正反馈、负反馈、阈电位、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第二信使、受体、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兴奋-收缩耦联。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是什么? 2、易化扩散的特点 3、Na+-K+ATP酶的作用和生理意义 4、第二信使物质包括那些? 5、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6、试述神经细胞RP和AP的产生机制,改变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RP和AP幅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7、局部电位的特点是什么? 8、试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 9、试述N-M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10、试述动作电位是如何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11、试述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名词解释 ?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溶解血型红细胞凝集渗透脆性等渗溶液 ?问答题 1,血浆蛋白的功能和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2,红细胞为何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 何因素可影响血沉? 3,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5,试述血液凝固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6,试述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7,肝素的作用是什么? 8,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9,ABO血型凝集素的特点? 10.血管内的血液为何不凝固? ?名词解释 有效不应期、窦性节律、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力储备、中心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 ?问答题 1、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2*、试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并进行对比。 3、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 4、窦房结P细胞如何控制整个心脏的活动?动作电位在心脏的传导路径? 5、何谓房室廷搁?生理、病理意义? 6*、试述心脏泵血过程及心室和动脉的压力变化。 7、心肌的前负荷如何影响心肌收缩力? 8、何谓心肌收缩能力?试举二例说明何方法改变心肌收缩能力,并说明其机制. 9、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心输出量? 10*、试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试举二例日常生活中出现血压变化的例子,并说明其

医学生理学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1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成为射血分数。 4应激反应:机体遇到缺氧、创伤、手术等有害刺激时,可引起腺垂体促肾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并产生一系列代谢改变和其他全身反应。 5 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使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明显增多,以适应在应急情况下机体对能量的需要。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适应性反应。 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年人平均值125mL|min。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基本指标。 7牵扯性痛:由于内脏疾病而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8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时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是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的现象。 9阙值:能引发动作点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阙值。 10肝肠循环:胆盐从肠到肝,再从肝回到肠的循环过程。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胆盐约有95%左右在回肠被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被肝细胞重新分泌出来。胆盐的肝肠循环具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11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用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3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分子层的形式覆盖于肺泡液体表面的一种脂蛋白 14内环境: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不与外环境直接接触,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就是肌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播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6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如果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大,就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吸收,使尿量增多。临床上以使用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药物以增加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和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从而达到利尿的目的,这种方式成为渗透性利尿。 17耳蜗微音器点位: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局部的电位波动,此电位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波型和频率相一致。 18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意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19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20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2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分子结构的假说,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2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23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24分节运动:小肠的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25球-管平衡:肾近端小管重吸收率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动而发生定比例变化的现象。 26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管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27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浆中去的过程。 28内分泌: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从而调节他们的功能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导管排除腺体分泌物的现象成为内分泌。 简答题 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横管膜传播,同时激活膜上的L型钙通道 2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激活连接肌质网膜上的钙释放通道,使连接肌质网内的Ca2+释放入胞质 3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使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而引发肌肉收缩 4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纵行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将胞质的钙离子回收入肌质网,胞质内的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2、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1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 2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 3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及各期离子机制: 1特征: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升支和降支明显不对称,分为0、1、2、3、4期5个时相 2离子机制:0期去极化是快Na通道开放形成,Na+大量内流;1期K+外流;2期平台期为Ca+持久缓慢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使复极缓慢形成平台;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Na+—K+泵启动及Ca2+--Na+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前负荷即心肌初长度,为异长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从而对心搏出量进行调节。心肌初长度改变取决于静脉回心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博输出量增加,反之减少 2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后负荷加大时,心肌射血阻力增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相应缩短,射血速度相应减慢,搏出量减少。进而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度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引起收缩力增强 3心肌收缩力:为等长调节,通过心肌收缩力的改变,影响心肌细胞力学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发生改变 4心率:以40次/分和180次/分为分界点,通过处在不同阶段的心率调节心输出量 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液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增加,使收缩压升高,从而使血流速度加快,,如果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则大动脉中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输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留存血量和搏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使舒张压增高不多,因此搏出量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在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在此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但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故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人体生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刺激2.反应3.阈值4.兴奋性5.适应性6.内环境7.稳态8.反射9.反馈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C) A.新陈代谢 B.适应性 C.内环境稳态 D.生殖 E.兴奋性 2.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 A.阈值 B.动作电位 C.静息电位 D.反应强度 E.刺激强度 3.内环境不包括(D) A.组织液 B.血浆 C.淋巴液 D.消化液 E.脑脊液 4.内环境稳态是指(A) 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B.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D.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E.细胞内、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5.关于反馈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多数情况下,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之间为单向信息联系 B.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间为闭环式回路 C.反馈信息减弱控制信息作用者为正反馈 D.反馈信息减弱控制信息作用者为负反馈 E.正反馈是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 四、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水平上恒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化;二是这种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的相对恒定。 由于内环境是机体细胞所生活的环境,它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又接受来自细胞的代

谢产物,所以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温度、pH、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的相对恒定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能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2.刺激引起的机体的变化称为反应。 3.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4.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为兴奋性。 5.适应性指机体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 6.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7.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8.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为反射,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9.由被控制部分向控制部分发送信息,并对控制部分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称为反馈。 三、选择题 1.C.2.A.3.D.4.A.5.B 人体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练习题及答案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血浆 2.血浆渗透压 3.血清 4.纤维蛋白溶解 5.交叉配血试验 三、选择题 1.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A) A.无机盐 B.葡萄糖 C.球蛋白 D.白蛋白 E.纤维蛋白 2.血沉加快主要是由于(C) A.血细胞比容增大 B.血小板数量增多 C.血浆球蛋白增多 D.血糖浓度增高 E.血浆白蛋白增多 3.血小板减少时会出现(B) A.出血时间缩短 B.出血时间延长 C.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延长 D.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缩短 E.出血时间延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 4.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B)

人体生理学10任务_0003

10任务_0003 阅读理解 一、阅读理解(共 5 道试题,共 100 分。) 1. 男性患者,60岁,慢性咳嗽近20年,晨间较重。稍微活动即感气短。双下肢轻微水肿。检查见桶装 胸,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明显下移;听诊心音遥远,肺动脉瓣区可有第二心音亢进,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肺部有湿罗音。剑突下出现心脏搏动。X线检查见胸廓扩大,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两肺透明度增大;肺纹理增粗和紊乱;右心室肥大。呼吸功能检查,肺活量是正常值的70%(正常为≧80%),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等于50%,最大通气量低于预计值的80%。动脉血气分析为PO254mmHg,PCO262mmHg。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数增高。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 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等是肺气肿的典型表现。从生理 学的角度分析,肺气肿时呼气延长是由于 A. 弹性阻力增大 B. 肺的顺应性减小 C.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D. 肺回缩力增大 E. 肺的顺应性增大 2).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说明有肺动脉高压。与肺动脉高压有因果关系的是 A. 白细胞总数增多 B. 桶状胸 C. 右心室肥大

D. 慢性咳嗽 E. 两肺透明度增大 3). 病人动脉血气分析为PO254mmHg,PCO262mmHg,提示有呼吸衰竭,其机制不包括 A. 肺通气不足 B. 气体弥散障碍 C. 通气血流比值失调 D. 气体运输障碍 E. 呼吸面积减小 4). 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最常用的指标是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其预计值的百分比和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之比。生理学上关于FEV1和FVC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肺活量指的是最大吸气后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B. 用力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动态指标。 C. 正常人第一秒钟用力肺活量(FEV1)为83%。 D. 正常人在5秒钟内基本可呼出全部肺活量气体。 E. 第一秒用力肺活量低于60%为异常,常见于阻塞性疾病患者。 5). 给该病人吸氧时,应采取持续低浓度吸氧,氧疗的目标是PO2在60-65mmHg。以下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1.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反过来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4.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在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由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6.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7.反馈(feedback):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称为反馈。 1.阈电位: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3.前负荷(preload):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它决定收缩前的初长度。 4.终板电位:(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Na+、K+等通过,以Na+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静息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5.去极化(de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称为复极化) 7.峰电位(spike potential):在神经纤维上,其主要部分一般在0.5~2.0ms内完成,(因此,动作电位的曲线呈尖峰状)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故)称为峰电位。 8.电化学驱动力: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有两个:浓度差和电位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9.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0.微终板电位: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每秒钟1次的乙酰胆碱(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并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这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11.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分血计中,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简称血沉。 1.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2.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2028国家开放大学专科《人体生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16)

2028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体生理学》期末试题 及答案(试卷号:2116) 2028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体生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116)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 1.内环境是指(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间液 D.体液 E.血液 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 E.负反馈 3.受控部分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 ) A.反应 B.反射 C.反馈 D.适应 E.自身调节 4.细胞膜内负电位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 ) A.极化 B.反极化 C.去极化 D.超极化 E.复极化 5.静息电位接近于( ) B. Na+内流. A. K+外流 D. K+平衡电位 C. Ca+内流. E. Na+平衡电位 6.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氨基丁酸 E.多巴胺 7.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最低的是( )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静息期 8.关于输血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临床上首选同型血液输血 B.即使ABO同型输血,输血前也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C.异型输血要保证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D.O型血的人可以输给其它三种血型的人 E.Rh阴性者一旦接受Rh阳性血液就会出现血型不合的表现 9.血浆晶体渗透压明显降低时会导致( ) A.组织液增多 B.红细胞膨胀 C.红细胞萎缩 D.红细胞不变 E.体液减少 10.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E.肝素 11.关于交叉配血试验,错误的说法是( ) A. 同型或异型输血,均应在输血前作交叉配血试验 B.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直接配血(主侧) C.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间接配血(次侧) D.如果仅次侧凝集,可进行输血(不宜超过300ml) E.如果主侧凝集,不能输血 12.关于渗透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液 B.溶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 C.渗透压是促使水分子从含水较多的液体透过半透膜向含水较少的液体移动的压力

人体生理学02任务

02任务_0007 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0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1. 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 A. A型血、B型血 B. AB型血、O型血 C. B型血、O型血 D. A型血、O型血 E. O型血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2. A型血的人可以接受() A. A型血、B型血 B. AB型血、O型血 C. B型血、O型血 D. A型血、O型血 E. O型血 正确答案:D 满分:4 得分:4 3. 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与血管容积之比 C. 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E.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确答案:E 满分:4 得分:4 4. 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 A. II B. III C. VII D. IX E. XII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5. 血浆晶体渗透压明显降低时会导致() A. 组织液增多 B. 红细胞膨胀 C. 红细胞萎缩 D. 红细胞不变 E. 体液减少 正确答案:B 满分:4 得分:4 6. 肝素广泛用于临床防治血栓形成,其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抑制纤维蛋白原的溶解 C.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D. 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 E. 去除血浆中的钙离子 正确答案:D 满分:4 得分:4 7. 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原因是() A. 蛋白质吸收障碍 B. 叶酸吸收障碍 C. 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D. 脂肪吸收障碍 E. 铁吸收障碍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8.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皮肤黏膜常自发性出现出血点和紫癜,主要是由于 A. 不易形成止血栓 B. 血管不易收缩 C. 不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D. 血凝块回缩障碍 E. 血液凝固障碍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9. Rh血型不合见于() A. Rh阳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 B. Rh阴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 C. Rh阴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 D. Rh阳性的母亲第二次孕育Rh阴性的胎儿 E. Rh阳性的母亲第二次孕育Rh阳性的胎儿 正确答案:C 满分:4 得分:4 10. 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 无机盐 B. 葡萄糖 C. 球蛋白 D. 白蛋白 E. 纤维蛋白 正确答案:A 满分:4 得分:4 11. 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A. 红细胞不发生叠连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第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第二章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TP酶的蛋白质。他所需的能量是由ATP 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 复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里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 电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产生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去极化: 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阈强化: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受到的负荷。与之相对的是前负荷 第三章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第四章 正常起搏点: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每分心腧量: 心动周期: 第五章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 血氧含量:主要是血红蛋白结合的氧还有极小量溶解的氧。 血氧饱和度:Hb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 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3、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4、反馈Feedback 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6、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7、前馈Feedforward 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的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生理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极的快速而短暂的逆转并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3、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是存在于细胞两侧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4、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5、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6、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通过耗能,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有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之分。 7、兴奋性Excitability 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8、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se 一般将神经、肌肉和腺体这些兴奋性较高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9、阈强度Threshold Strength 指使细胞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10、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绝对值小10~20mV。 11、极化Polarization 指静息电位时膜内负外正的稳定电位差状态。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

人体生理学任务4

1.与结核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是( ) (D) A. 外毒素B. 侵袭性酶C. 菌体表面构造D. 细胞壁类脂E. 内毒素 2.可产生外毒素的革兰阴性菌是()(D) A. 金黄色葡萄球菌B. 破伤风杆菌C. 白喉杆菌D. 霍乱弧菌E. 脑膜炎球菌 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D) A. 荚膜B. 菌毛C. 鞭毛D. 芽胞E. 脂磷壁酸 4.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除外()(E) A. 热原质B. 内毒素C. 外毒素D. 侵袭性酶E. 抗毒素 5.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动物源性细菌的是()(B) A. 白喉杆菌B. 炭疽杆菌C. 伤寒杆菌D. .结核杆菌E. 霍乱弧菌 6.可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因素是( ) (A) A. Tc细胞B. Th细胞C. NK细胞 D. Ts细胞 E. 巨噬细胞 7.与细菌动力有关的细菌结构是()(D) A. 菌毛B. 荚膜C. 芽胞D. 鞭毛E. 性菌毛 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A) A. 伤寒杆菌B. 志贺痢疾杆菌C. 大肠杆菌D. 霍乱弧菌E. 肠炎杆菌 9.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D) A. 荚膜 B. 菌毛 C. 血浆凝固酶 D. 透明质酸酶 E. 鞭毛 10.对外毒素特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A.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 抗原性强 C. 可脱毒制备类毒素 D. 耐热 E. 毒性强烈且有选择性 11.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A. 葡萄球菌肠毒素 B. 霍乱肠毒素 C. 志贺毒素 D. 白喉毒素 E. 破伤风痉挛毒素 | 12.内毒素的毒性作用中不包括() (C) A. 发热 B. 白细胞反应 C. 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殊症状 D. DIC E. 休克 13.体内细菌发生L型变异的原因是() (D) A. 毒力增强 B. 基因重组 C. 基因突变 D. 抗生素用量不足 E. 细菌转化 14.对热原质特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A. 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 化学组成为多糖 C. 可被高压灭菌灭活 D. 微量注入机体可引起发热 E. 抗原性弱 15.在标本采集中的错误做法是() (C) A. 采集局部皮肤应消毒 B. 采取无菌操作 C. 标本容器无需灭菌 D. 采集后立即送检 E. 贴好标签 16.显微镜下呈矛头状,钝端相对成双排列的革兰阳性菌是() (C) A. 金黄色葡萄球菌 B.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 肺炎球菌 D. 脑膜炎球菌 E. 淋球菌17.葡萄球菌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致病物质是() (C) A. 杀白细胞素 B. 溶血毒素 C. 肠毒素 D. 红疹毒素 E. DNA酶 18.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A. 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 判断卡介苗接种效果 C. 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 D. 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E. 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19.活疫苗所不具备的特点是() (B) A. 接种量小,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 B. 易保存,免疫效果好 C. 接种次数少 D. 接种后毒副反应较少 E. 用弱毒株或无毒株制成 20.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A. 鞭毛 B. 中介体 C. 荚膜 D. 普通菌毛 E. 性菌毛 21.可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 (D) A. 破伤风杆菌 B. 肉毒杆菌 C. 白喉杆菌 D. 大肠杆菌 E. 霍乱弧菌 22.破伤风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 A. 阻止中枢神经抑制性递质的释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