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程专题(学而思)第1-4讲

行程专题(学而思)第1-4讲

行程专题(学而思)第1-4讲
行程专题(学而思)第1-4讲

学习目标

本讲主要通过例题加深对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历年小升初与各类小学竞赛试卷中,行程问题的试题占的比值是相当大的,所以学好行程问题不但对于应对小升初考试和各类数学竞赛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而且也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主要涉及时间 (t)、速度 (v)和路程 (.s)这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路程 = 速度×时间 可简记为:s vt = 速度 = 路程÷时间 可简记为:/v s t = 时间 = 路程÷速度 可简记为:/t s v =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显然,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例 1】 一段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 1:2: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4:5:6,已知他上坡时每小时行2.5千米,路程全长为 20千米,此人走完全程需多少时间?

【例2】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自行车队8点整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前一半时间每分钟行1千米,后一半时间每分钟行0.8千米。自行车队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

【例3】某人上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5分钟,已知下山的速度是上山速度的1.5倍,如果上山用了3 时50分钟,那么下山用多少时间?

【例4】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例5】甲、乙两车往返于A、B两地之间,甲车去时的速度为60千米/时,返回时的速度为40千米/时,乙车往返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求甲、乙两车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比.

【例6】从甲地到乙地全部是山路,其中上山路程是下山路程的2

3

,一辆汽车上山速度是下

山速度的一半,从甲地到乙地共行7时,这辆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例7】一辆车从甲地行往乙地,如果把车速提高20%,那么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1 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度行驶100千米后再将车速提高30%,那么也比原定时间提前 1 小时到达,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学习目标】本专题主要研究的是行程中的典型相遇与追及问题,在简单行程问题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学习,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线段图,使较具体化、形象化、并融合多种方法,达到真正解题的目的.

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问=路程

【例 1 】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甲车从A地,乙车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相遇后4.5时,甲车到达B地,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A、B两地相距1800米,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后甲又走了8 分到达B地,乙又走了18分到达A地,甲、乙二人每分钟各走多少米?

【例3】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下山速度都是上山速度的1.5倍,而且甲比乙速度快,两人出发后1 小时,甲与乙在离山顶600米处相遇,当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下到半山腰,那么甲回到出发点共用多少小时?

【例4】两辆拖拉机为农场送化肥,第一辆以9 千米/时的速度由仓库开往农场,30 分钟后,第二辆以12 千米/时的速度由仓库开往农场,问

(1)第二辆追上第一辆的地点距仓库多远?

(2)如果第二辆比第一辆早到农场20分钟,那么仓库到农场的路程有多远?

【例5】如图,一个长方形的房屋长13米,宽8米,甲、乙两人分别从房屋的两个墙角出发,甲每秒行3米,乙每秒行2米,问:经过多长时间甲第一次看见乙?

【例6】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处相遇,他们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立即返回原地,途中又在距A地42千米处相遇,求两次相遇点的距离。

【知识储备】

相遇分为:迎面相遇、追及相遇、端点相遇(可以理解为追及相遇,也可以理解为迎面相遇) 设AB两地路程“S”,则:

甲、乙两人在A、B往返行走,均从A点同时同向出发,则第n次追及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差为2nS;

甲、乙两人在A、B往返行走,均从A点同时同向出发,则第n次迎面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和为2nS;

甲、乙两人在A、B往返行走,分别从A、B两点相向出发,则第n次追及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差为(2n-1)S;

甲、乙两人在A、B往返行走,分别从A、B两点相向出发,则第次迎面相遇时,甲、乙两人的路程和为(2n-1)S:

甲、乙两人合走1 个全程中,甲走a,则甲、乙两人合走3个全程中,甲走3a。

1、迎面相遇

2、追及相遇

3、端点相遇

【学习目标】

1. 了解多人相遇与多次相遇问题的特点,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2. 在解答多人相遇问题时,能够利用追及问题的方法求出相遇的时间,最后求出总路程。

3. 在解答多次相遇问题时,利用线段图、S-t图和比例知识,找到第N次相遇点和N+M次相遇点间的距离与全程的关系。

【重点难点】

1. 在解答多人行程问题时要从两个人的情况开始分析,并明确几个人路程、时间、速度的相互联系。

2. 学会用线段图和S-t图分析多次相遇问题。

3. 灵活的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够灵活地转化。

【铺垫】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比是4:3,两人相遇后继续行进,甲到达B地和乙到达A地后都立即沿原路返回,已知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300米,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总结

1. 两人从B两地做相遇运动,第一次相遇共走1个全程,第二次迎面相遇共走3个全程、第三次迎面相遇共走5个全过程,从而可以得到,第N次迎面相遇共走2N-1个全过程。

2. 通过线段图,我们发现了“两次相遇点相距的300米,恰好是2份的路程”这个隐蔽条件。线段图是解答行程问题很好的方法。

一、多次相遇问题

动。设开始时他们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若在距甲地4千米处他们第一次迎面相遇,第二次迎面相遇的地点在距乙地3千米处,则甲、乙两地距离是多少千米?

总结

1.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如果两人的速度比大于2:1,那么在两人第二次迎面相遇前一定会在背后追上一次。

2.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这是近几年重点中学入学考试的热点问题,这一类题需要同学们周密思考把答案做全。

【例2】A、B两地相距950米,甲、乙两人同时由A地出发往返锻炼半小时,甲步行,每分钟走40米;乙跑步,每分钟行150米,则甲、乙两人第几次迎面相遇时距B地最近?

对含有追及相遇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S-t图”+“沙漏几何模型”形象解决。

【例3】A、B两地相距1000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在A、B两地间往返锻炼。

地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

【拓展】甲、乙二人在60米的泳池中往返练习游泳,甲每分游30米,乙每分游20米,两人同时从同一端出发,30分钟共相遇几次?(不算开始那次)

二、多人相遇问题

【例4】甲、乙、丙三人中,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

两人从东镇、丙一人从西镇同时相向出发,丙遇到乙后2分钟再遇到甲,两镇距离的1

4

是多少

米?(第一届迎春杯竞赛试题)

【例5】A、B两地相距203米,甲、乙、丙的速度分别是4米/分、6米/分、5米/分。如果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那么,在_________分钟或_________分钟后,丙与乙的距离是丙与甲的距离的2倍。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

例6 有一辆沿公路不停地往返于M、N两地之间的汽车。老王从M地沿这条公路步行向N地,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中途迎面遇到从N地驶来的这辆汽车。经20分钟又遇到这辆汽车从后面折回,再过50分钟又迎面遇到这辆汽车,再过40分钟又遇到这辆车再折回。M、N两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比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解答一从70分与90分的路程进行比较,得到了人和车的速度和;解答二和三从20分与40分的路程进行比较,得到了人与车的速度比和车速这两个关系;解答四、五从20分与50分、40分与50分的路程进行比较,得到了某一段的路程。这些不同的结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得到的,这样就做到了一题多解。

火车过桥与多人行程

一、火车过树(植树问题)

二、火车过人

1. 相遇

2. 追及

三、火车过桥(典型)

四、火车过火车(错车问题)

1. 相遇

2. 追及

【学习目标】

1. 掌握四大火车行程的基本问题与公式,注意确定路程和速度的方法与技巧.

2. 掌握综合类的火车行程问题,注意使用比较加减法,并注意其中与植树问题的综合考察。【重点难点】

1. 火车行程中的相遇与追及路程的判断.

2. 分析火车行程问题中的速度和与速度差的使用.

3. 分析火车行程与其他行程问题的综合与判断。

【例1】一列火车长280米,铁路沿线的绿化带每两棵树之间相隔2米,这列火车从车头到第1棵树到车尾离开第61棵树用了15秒钟,这列火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巩固】小李在铁路旁边沿铁路方向的公路上散步,他散步的速度是1.5米/秒,这时迎面开来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经过他身旁共用了20秒,已知火车全长390米,求火车的速度。

【例2】小张沿着一条与铁路平行的笔直小路行走,这时有一列长460米的火车从他背后开来,他在行进中测出火车从他身边通过的时间是20秒,而在这段时间内,他行走了40米. 求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例3】一个车队以6米/秒的速度缓缓通过一座长250米的大桥,共用152秒,已知每辆车长6米,两车间隔10米,问:这个车队共有多少辆车?

【例4】列车通过250米的隧道用25秒,通过210米长的隧道用23秒,又知列车的前方有一辆与它同向行驶的货车,货车车身长320米,速度为每秒17米,列车与货车从相遇到相离需要多少秒?

【例5 】(2007年第十二届“华杯赛”初赛)李云靠窗坐在一列时速60千米的火车里,看到一辆有30节车厢的货车迎面驶来,当货车车头经过窗口时,他开始计时,直到最后一节车厢驶过窗口时,所计的时间是18秒。已知货车每节车厢长15.8米,车厢间距1.2米,货车车头长10米。问货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例6】有两列同方向行驶的火车,快车每秒行30米,慢车每秒行22米。如果从两车头对齐开始算,则行24秒后快车超过慢车;如果从两车尾对齐开始算,则行28秒后快车超过慢车,那么,两车长分别是多少?如果两车相对行驶,两车从车头重叠起到车尾相离需要经过多少时间?

【例7】铁路旁一条小路,一列长为110米的火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向南驶去,8点时追上向南行走的一名军人,15秒后离他而去,8点6分迎面遇到一个向北行走的农民,12秒后离开这个农民,问:军人与农民何时相遇?

流水行船

一、基本流水行程问题

二、流水相遇与追及问题

【学习目标】

1. 掌握流水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与基本题型.

2. 掌握流水相遇和追及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及路程,速度和与速度差,及其之间的关系与转换. 【重点难点】

1. 流水行程问题中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之间的关系。

2.分析与判断流水行程中的路程速度与时间关系.

3. 流水相遇与追及问题中速度和与速度差与水速无关的运用.

流水问题是研究船在顺水和逆水中船只速度关系问题,流水问题的典型之处在于船在河流中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动或阻滞,所以顺流而下的速度和逆流而上的速度不同,行船速度除了跟船只本身的速度有关外,还受到河流中的流水速度的影响.

逆水船速=静水船速-水流速度;

顺水船速=静水船速+水流速度;

由以上两条关系式结合和差原理,能得到以下两公式:

水流速度=(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

除此以外,在流水行船问题中还经常运用到一条性质:河流漂流物体速度=水流速度.

在相同的一条河流中,甲乙两船的速度有如下数量关系.

甲船顺(逆)水速度+ 乙船逆(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 (乙船速 水速)

=甲船静水船速+ 乙船静水船速。

同样的在追及问题也有类似的数量关系:

甲船顺(逆)水速度-乙船顺(逆)水速度= (甲船速±水速)- (乙船速±水遮)

= 甲船静水船速-乙船静水船速。

由此我们能总结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水速对相向行驶的两船速度和或同向行驶的两船速度差没有影响,所以水速对于相遇或追及的时间不产生影响。

【例1】甲、乙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分别为33千米/小时和25千米/小时,两船从相距232千米的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后相遇?如果同向而行,甲船在后乙船在前,几小时后甲船可以追上乙船?

【例2】一艘轮船在两个港口间航行,水速为每小时6千米,顺水下行需要4小时,返回上行需要7小时,求:这两个港口之间的距离。

【例3】一艘小船在河中航行,第一次顺流航行33千米,逆流航行11 千米,共用11 小时;第二次用同样的时间,顺流航行了24千米,逆流航行了14千米,这艘小船的静水速度和水流速度是多少?

【巩固】一艘轮船顺流航行80千米,逆流航行48千米共用9时;顺流航行64千米,逆流航行96千米共用12时,求轮船的速度。

【铺垫】一只船在河里航行,顺流而下每小时行18千米,已知这只船下行2小时恰好与上行3小时所行的路程相等。求船速和水速。

【例4】一只帆船的速度是每分60米,船在水流速度为每分20米的河中,从上游的一个港口到下游某一地,再返回到原地,共用了3小时30分,这条船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共走了多少米?

【例5】甲、乙两船的船速分别为每小时22千米和每小时18千米。两船先后从同一港口顺水开出,乙船比甲船早出发2小时,如果水速是每小时4千米,问:甲船开出后几小时能追上乙船?

【例6】一只小船从甲地到乙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8千米,因此第2小时比第1小时多行驶6千米。那么甲、乙两地距离是多少千米?

行程专题(学而思)第1-4讲

学习目标 本讲主要通过例题加深对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历年小升初与各类小学竞赛试卷中,行程问题的试题占的比值是相当大的,所以学好行程问题不但对于应对小升初考试和各类数学竞赛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而且也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主要涉及时间 (t)、速度 (v)和路程 (.s)这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路程 = 速度×时间 可简记为:s vt = 速度 = 路程÷时间 可简记为:/v s t = 时间 = 路程÷速度 可简记为:/t s v =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显然,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例 1】 一段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 1:2: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4:5:6,已知他上坡时每小时行2.5千米,路程全长为 20千米,此人走完全程需多少时间?

【例2】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自行车队8点整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前一半时间每分钟行1千米,后一半时间每分钟行0.8千米。自行车队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 【例3】某人上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5分钟,已知下山的速度是上山速度的1.5倍,如果上山用了3 时50分钟,那么下山用多少时间? 【例4】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例5】甲、乙两车往返于A、B两地之间,甲车去时的速度为60千米/时,返回时的速度为40千米/时,乙车往返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求甲、乙两车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比.

行程问题答案及详解

关于行程问题 一、为什么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学不好? 1 、行程问题的题型多,综合变化多。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多个物体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行程问题每一类型题的考察重点都不一样,往往将多种题型综合起来考察。比如遇到相遇问题关键要抓住速度和,追击问题则要抓住速度差,流水行船中的相遇追及问题要注意跟水速无关等等。 2 、行程问题要求学生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奥数中静态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学会。打个比方,比如数线段问题,学生掌握了方法,依葫芦画瓢就行。一般情况,静态的奥数知识,学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容易做出来。行程问题难就难在过程分析是动态的,甲乙两个人从开始就在运动,整个过程来回跑。学生对文字题描述的过程很难还原成对应的数学模型,不画图,习惯性的在脑海里分析运动过程。还有的学生会用手指,用橡皮模拟,转来转去往往把自己都兜晕了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个过程,更别说找出解题所需要的数量关系了。 二、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 、九大题型: 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五大方法: 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 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 :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 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 :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 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 :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⑹假设法:在速度发生变化、或提前(晚)出发等数值发生变化的的行程问题中,假设速度没变或时间统一,往往非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其有利于解决行程问题。 三、怎样才能学好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很多学生已开始就会有畏难心理。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力争学一个知识点就要能吃透它。学习奥数有四种境界:第一种:课堂理解。就是说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题目。第二种:能够解题。就是说学生听懂了还能做出作业。第三种:能够讲题。就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能够讲给家长听。 第四种:能够编题。就是自己领悟这个知识了,自己能够根据例题出题目,并且解出来。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行程问题“九大题型”与“五大方法”。 很多学生对行程问题的题型不太清楚,对行程问题的常用解法也不了解,那么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1、九大题型: ⑴简单相遇追及问题;⑵多人相遇追及问题;⑶多次相遇追及问题;⑷变速变道问题;⑸火车过桥问题;⑹流水行船问题;⑺发车问题; ⑻接送问题;⑼时钟问题。 2 、五大方法: ⑴公式法:包括行程基本公式、相遇公式、追及公式、流水行程公式、火车过桥公式,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而且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折线图,还包括列表。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问题中,画图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ps:画图的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图形是最有利于我们分析运动过程的,可以说图画对了,意味着题也差不过做对了30%! ⑶比例法:行程问题中有很多比例关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时,用比例法可求得具体数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题目中,有些条件(如路程、速度、时间等) 往往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只能用比例解题。 ps: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

⑷分段法:在非匀速即分段变速的行程问题中,公式不能直接适用。这时通常把不匀速的运动分为匀速的几段,在每一段中用匀速问题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结果结合起来。 ⑸方程法:在关系复杂、条件分散的题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难求解时,设条件关系最多的未知量为未知数,抓住重要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顺利求解。 ps:方程法尤其适用于在重要的考试中,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四、怎样才能学好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很多学生已开始就会有畏难心理。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多,力争学一个知识点就要能吃透它。学习奥数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课堂理解。就是说能够听懂老师讲解的题目。 第二种:能够解题。就是说学生听懂了还能做出作业。 第三种:能够讲题。就是不仅自己会做,还要能够讲给家长听。 第四种:能够编题。就是自己领悟这个知识了,自己能够根据例题出题目,并且解出来。 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习奥数都只停留在第一种境界(有的甚至还达不到),能够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学生考取重点中学实验班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而要想在行程上一点问题没有,则要求学生达到第四种境界。即系统学习,还要能深刻理解,刻苦钻研。而这四种境界则是学习行程的四个阶段,或者说是好的方法。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

行程问题中的图示解法

第十一讲行程问题中的图示解法补充练习 1、龟、兔从同一起点进行200米赛跑,兔子在途中 睡觉休息,直到乌龟从身边跑过一段时间后,兔子 醒来再起身向前跑去。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则兔 子醒来再起身以每分钟______米的速度才能在和乌 龟同时到达终点。 2、甲、乙两人在相距180米的直路两端同时出发来回散步,甲每秒走2米,乙每秒走2.5米,每人都走了6.5分钟。那么这段时间内他们共相遇了(迎面或同向)多少次? 3、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出发同向而行去往B地,甲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二人相遇后继续行进,甲、乙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A地。已知两个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距离第三次相遇的地点20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52千米/时和40千米/时,他们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在A、B两地间往返而行,从开始走到第三次相遇,共用了6小时。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六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答案: 1、解析: 兔子开始的速度150÷5=30米/分钟。 乌龟的速度150÷30=5米/分钟。 乌龟到达终点的时间200÷5=40分钟 兔子醒来后需要以(200-150)÷(40-39)=50米/分钟的速度才能和乌龟同时到达终点。 2、解析:甲行全程用180÷2=90秒,乙行全程用180÷2.5=72秒。画出柳卡图: 由图得,一共相遇5次。 3、解析: 4、解析:同向出发,第一次相遇时,两车走的路程和是2个AB之长;而到第三次相遇,两车走的路程和是2×3=6个AB之长,是(52+40)×6=552(千米),所以,A、B两地相距552÷6=92(千米)。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小升初之行程问题的解法---比例法 根据近千套各类奥数竞赛和"小升初"数学考试试题的分析,平均每套试卷按12道题,满分100分计算,就有道试题为行程问题(即每120道试题中有18道是行程问题),分值为21分。行程问题占一套试卷分值的1/5左右,所以行程问题不论在奥数竞赛中还是在"小升初"的升学考试中,都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都是命题者偏爱的题型之一。 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是弱项,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行程分类较细,变化较多。 行程跟工程不一样,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行程则没有关键点可以抓住,因为每一个类型关键点都不一样。 二、要求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行程问题的题目语言叙述本身就很长,加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很难从复杂的语言叙述中提炼出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 三、行程是一个壳,可以将各类知识往里面加。 很多题目看似行程问题,但是本质不是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掌握各类行程问题的解题关键点。 下面举例讲解用比例法求解一类行程问题。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 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 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求解。 能用比例法解决的行程问题的特点: 能直接或间接地求出速度比或同一时间内的路程比

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52 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 3 。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已知甲车行1小时距B地340千米,乙车行1小时距A地36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20) 2、客车由甲城到乙城需行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需行15小时,两车同时相向开出,相遇时客车距离乙城还有192千米,求两城间的距离。

六年级奥数第七讲1行程问题教师版

第七讲行程问题(一) 知识点拨: 发车问题 (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 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 (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 火车过桥 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 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与车身长度之和. ⑵火车与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与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 ⑶火车与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 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 接送问题 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 (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最常见) (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 (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2个 (4)车速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

标准解法:画图+列3个式子 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 2、班车走的总路程; 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 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 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流水行船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 ①两只船在河流中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江河里相向开出: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船速+乙船船速 ②同样道理,如果两只船,同向运动,一只船追上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与水速无关.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顺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 也有:甲船逆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速-乙船速. 说明:两船在水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同静水中的及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与追及问题一样,与水速没有关系. 例题精讲: 模块一发车问题 【例 1】某停车场有10辆出租汽车,第一辆出租汽车出发后,每隔4分钟,有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在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2分钟后,有一辆出租汽车进场.以后每隔6分钟有一辆出租汽车回场.回场的出 租汽车,在原有的10辆出租汽车之后又依次每隔4分钟开出一辆,问:从第一辆出租汽车开出后,经过多少时间,停车场就没有出租汽车了? 【例 2】某人沿着电车道旁的便道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步行,每7.2分钟有一辆电车迎面开过,每12分钟有一辆电车从后面追过,如果电车按相等的时间间隔以同一速度不停地往返运行.问:电车的 速度是多少?电车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比例法快速解决行程问题中单双岸型问题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比例法快速解决行程问题中单双岸型问题 华图教育滑肖 公务员考试中,行测部分行程问题几乎是每年必考的一个知识点。相对来说,行程问题难度一般来说会比较大,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单、双岸型作为行程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若没有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法,而只靠列方程去解决的话,那会非常地浪费时间。在此,我们给出单双岸型问题的原理及相关的解题方法,以方便考生今后的复习。 单岸型: 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S1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地后立即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S2处相遇,则A、B 两地的路程为多少? 根据题意,我们先画图出来: (图中红色的线代表在整个过程中甲走的路线,黑色线代表整个过程中乙走的路线) 解析:甲、乙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1个全程,此时甲车走了1个S1; 甲、乙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3个全程,则根据比例关系,此时甲车应该走3个S1。根据图中所示,我们有:2AB S+S=2S ? 甲,即有2AB 3S+S=2S ? 1,即 12 AB 3S+S S= 2。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单岸型公式为: 12 AB 3S+S S= 2。 双岸型: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以均匀速度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离A地S1,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S2处第二次相遇,则AB两地距离多少? 根据题意,先画图出来: (图中红色的线代表在整个过程中甲走的路线,黑色线代表整个过程中乙走的路线) 解析:甲、乙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1个全程,此时甲车走了1个S1; 甲、乙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3个全程,则根据比例关系,此时甲车应该走3个S1。根据图中所示,我们有:AB2 S=S+S 甲,即有1AB2 3S=S+S ,即AB12 S=3S-S 。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双岸型公式为:AB12 S=3S-S 。 实际上,单岸、双岸型一次、两次相遇在近年来的公考中有出现,但题量并非很多。但是,求解公式的比例型思想是需要各位考生能够掌握住,因为,用比例法来求解行程问题的题目还是非常多的。 在公考中,我们可以将单岸、双岸型的行程问题进行拓展。如: 拓展一:甲、乙第二次相遇距A地S1,第四次相遇距离A地S2或者甲、乙第二次相遇距A地S2,第四次相遇距离B地S2,求出A、B两地的距离; 拓展二:甲、乙两地同时由A向B地出发,第一次相遇距离A地S1,第二次相遇距离B地S2,求A、B两地的距离;

学而思行程问题第6讲

速度变化的行程'问题 【例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 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在C点,如果甲 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 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 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 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而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甲车原来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小时后相遇在C点,如果甲速度不变,乙每小时多行4千米,且甲、乙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点D距C点10千米,如果乙速度不变,甲每小时多行3千米,且甲、乙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点B距C点5千米,间:甲原来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例3】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走52米,小强每分走70米,二人在途中的A处相遇,若小红提前4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90米,则两人仍在A处相遇,小红和小强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 【例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相遇,如果甲早出发2小时,甲乙相遇时,甲已经走过AB 的中点后还走了 144千米,如果乙早出发2 小时,甲乙相遇时,甲还差48千米才到AB的中点,求甲、乙两人的速度差。 【例5】甲、乙二人在同一条椭圆形跑道上作特殊训练,他们同时以同一地出发,沿相反方向跑,每人跑完第一圈到达出发点后立即回头加速跑第二圈,跑第一圈时,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 的2 3 ,甲跑第二圈的速度比第一圈提高了 1 3 ,乙跑第二圈的速度提高了 1 5 ,已知沿跑道看从甲 乙两人第二次相遇点到第一次相遇点的最短路程是190米,问这条跑道长多少米?

如何用比例解行程问题

如何用比例解“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是小学应用题中的难点,是升学试卷中常见的压轴题。要想在小升初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熟练掌握行程问题的几种数学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大多数同学反映一遇到行程问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心里想画图又不知道该怎么画,尤其遇到多人多次相遇问题时,看到那么长的题就不想读了,不知道哪句话是重要的,心里总是想要是出一道字数少的题就好了,字少的题就一定好做吗?显然不是的。不管题目的字数有多少,只要你耐心读题,读出题中的关键字,知道这道题属于什么模型,相应的方法就出来了。而这个能力需要系统地练习。 行程问题常和比例结合起来,虽然题目简洁,但是综合性强,而且形式多变,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经常考,而且要考都不简单。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如何利用比例解答行程问题。我们知道行程问题里有三个量:速度、时间、距离,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速度×时间=距离;距离÷速度=时间;距离÷时间=速度。如果要用比例做行程问题,这三个量又有什么关系呢?(1)时间相同,速度比=距离比(2)速度相同,时间比=距离比(3)距离相同,速度比=时间的反比。例如:当甲乙行驶时间相同时,如果V甲:V 乙=3:4那么S甲:S乙=3:4;当甲乙速度相同时,如果T 甲:T乙=3:4那么S甲:S乙=3:4当甲乙行驶距离相同时,

如果T甲:T乙=3:4那么V甲:V乙=4:3。下面我们看一道例题来体会比例在行程问题中的应用。 例一、(八中培训试题)甲乙二车同时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这道题给了两车的速度,我们很容易得到两车的速度比。这时我们可以用比例来做这道题。大家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时间相同,速度比=距离比。二、两车第一次迎面相遇时合走一个全程。三、两车在距离中点32千米处相遇,即:两车相遇时,甲比乙多走32×2=64千米。 解:由题意然V甲:V乙=56:48=7:6即:相同时间内,甲走7份乙走6份。两车第一次迎面相遇时合走一个全程。我们可以把AB之间的路程分为(7+6)=13份。两车相遇时,甲比乙多走1份是32×2=64千米。AB之间的路程为13份,AB之间的路程为13×64=832米。这时这道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如果不用比例做这道题,还有别的做法吗?下面我们看以下几种做法: 方法二:两车相遇时,甲比乙多走32×2=64千米。出现距离差属于追及问题,而这道题是相遇问题,我们可以把相遇问题转化成追及问题。每小时甲比乙多走56-48=8千米。距离差÷速度差=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的技巧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较复杂行程问题的技巧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理清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点; 2、 能够利用线段图、算术、方程方法解决变速变道等综合行程题; 3、 变速变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变”; 4、 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来构建方程,利用方程解行程题. 知识精讲: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 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 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行程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 ⑴公式法 即根据常用的行程问题的公式进行求解,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种变形形式;有时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这就需要对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条件; ⑵图示法 在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中,为了明确过程,常用示意图作为辅助工具.示意图包括线段图和折线图.图示法即画出行程的大概过程,重点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点.另外在多次

小学奥数 比例解行程问题.学生版

1. 理解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2. 掌握寻找比例关系的方法来解行程问题.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 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 ;;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 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 =??甲甲甲 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 速度比的反比。 知识精讲 教学目标 比例解行程问题

完整word版奥数六年级千份讲义1196.第五讲比例解行程问题.docx

第五讲 比例解行程问题 知识点拨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 “压轴知识点 ”的 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 “得天独厚 ”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 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 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 2 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 我们将甲、 乙的速度、 时间、路程分别用 v 甲 , v 乙; t 甲 , t 乙; s 甲,s 乙 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 2 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 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甲 v 甲 t 甲 s 甲 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 t 甲 t 乙 t ,所以由 t 甲 ,t 乙 s s 乙 v 乙 t 乙 v 甲 v 乙 s 甲 乙 s 甲 v 甲 得到 t s ,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 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v 甲 v 乙 s 乙 v 乙 2. 当2 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 走过相同的路程时, 2 个物体所用的时间 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甲 v 甲 t 甲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 s 甲 s 乙 s ,由 s 甲 v 甲 t 甲, s 乙 v 乙 t 乙 s 乙 v 乙 t 乙 得 乙 , v 甲 乙 s 甲 t 甲 乙 t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 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v v t v 乙 t 甲 例题精讲 模块一、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小学奥数比例法行程问 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根据近千套各类奥数竞赛和"小升初"数学考试试题的分析,平均每套试卷按12道题,满分10 0分计算,就有1.8道试题为行程问题(即每120道试题中有18道是行程问题),分值为21分。行程问题占一套试卷分值的1/5左右,所以行程问题不论在奥数竞赛中还是在"小升初"的升学考试中,都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都是命题者偏爱的题型之一。 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是弱项,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行程分类较细,变化较多。 行程跟工程不一样,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行程则没有关键点可以抓住,因为每一个类型关键点都不一样。 二、要求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行程问题的题目语言叙述本身就很长,加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很难从复杂的语言叙述中提炼出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 三、行程是一个壳,可以将各类知识往里面加。 很多题目看似行程问题,但是本质不是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掌握各类行程问题的解题关键点。 下面举例讲解用比例法求解一类行程问题。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 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 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求解。 能用比例法解决的行程问题的特点: 能直接或间接地求出速度比或同一时间内的路程比 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6.5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52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小学的奥数比例法行程问题

标准实用 文案大全小升初之行程问题的解法---比例法 根据近千套各类奥数竞赛和小升初数学考试试题的分析,平均每套试卷按12道题,满分100分计算,就有1.8道试题为行程问题(即每120道试题中有18道是行程问题),分值为21分。行程问题占一套试卷分值的1/5 左右,所以行程问题不论在奥数竞赛中还是在小升初的升学考试中,都拥有非常显赫的地位,都是命题者偏爱的题型之一。 小学生行程问题普遍是弱项,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行程分类较细,变化较多。 行程跟工程不一样,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是行程则没有关键点可以抓住,因为每一个类型关键点都不一样。 二、要求对动态过程进行演绎和推理。 行程问题的题目语言叙述本身就很长,加上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很难从复杂的语言叙述中提炼出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 三、行程是一个壳,可以将各类知识往里面加。 很多题目看似行程问题,但是本质不是行程问题。 因为行程的复杂,所以学习行程一定要循序渐进,掌握各类行程问题的解题关键点。 下面举例讲解用比例法求解一类行程问题。 方法指导:复杂行程问题经常运用到比例知识: 速度一定,时间和路程成正比; 时间一定,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分析时可以抓住题中含有比的句子进行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一步一步求得结果。也可以从题意的叙述中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得出所需的数量之比,再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求解。 能用比例法解决的行程问题的特点: 能直接或间接地求出速度比或同一时间内的路程比 标准实用 文案大全例1: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4:7,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边讲边练: 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7:5,相遇时距中点12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6.5小时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52千米,乙车的速度是甲车的23。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学而思奥数网奥数专题行程问题火车过桥a

学而思奥数网奥数专题 (行程问题) 火车过桥 1、四年级行程问题:火车过桥 难度:中难度 答: 2、四年级行程问题:火车过桥 难度:中难度 答: 3、 四年级行程问题:火车过桥 难度:中难度 答: 一人每分钟60米的速度沿铁路步行,一列长144米的客车对面而 两列火车,一列长120米,每秒钟行20米;另一列长160米,每秒行15米,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需要几秒钟? 某人步行的速度为每秒钟2米,一列火车从后面开来,越过他用了10秒钟,已知火车的长为90米,求列车的速度。

4、四年级行程问题:火车过桥 难度:中难度 答: 5、四年级行程问题:火车过桥 难度:中难度 答: 学而思奥数网奥数专题(行程问题)2010年12月06日答案 1、四年级火车过桥问题答案: 解答:【可以看成一个相遇问题,总路程就是车身长度,所以火车与人的速度之和是144÷8=18米,而人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也就是每秒钟1米,所以火车的速度是每秒钟18-1=17米. 2、四年级火车过桥问题答案: 解答:如图: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两列火车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辆火车的车身长度之和,即120+160=280米,所以从车头相遇到车尾离开所用时间为280÷(20+15)=8秒. 3、四年级火车过桥问题答案: 解答:【分析】此题是火车的追及问题。火车越过人时,车比人多行驶的路程是车长90米,追及时间是 一辆长60米的火车以每秒钟50米的速度行驶,在它的前面有一辆长40米的火车以每秒钟30米的速度行驶.当快车车头与慢车车尾相遇到 两列火车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两车错车时,甲车上一乘客发现:从乙车车头经过他的车窗时开始到

学而思四年级第七讲(环形跑道)

第七讲 环形跑道问题 一、行程问题三要素 环形跑道问题属于行程问题的一类。对于行程问题,同学们一定要马上反应出路程(S)、速度(V)、时间(t)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S=V·t V=S÷t t=S÷V ……公式变形 即,在行程问题中,只有知道S、V、t中的其中两个要素,一定能求出第三个! 二、行程问题基本型 1、相遇问题 关键词:同时、反向 公式: S和 = V和 ·t遇 2、追及问题 关键词:同时、同向 公式: S差 = V差 ·t追 注:我们判断是相遇还是追及主要就是看方向,但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相遇还是追及,其过程一定是二人同时进行的,所以抓住“同时”也很重要。当题目中不是同时发生的,要学会如何转化为“同时”。 三、环形跑道问题 环形跑道问题不过是把“行程”的过程搬到了环形跑道上进行,它仍然符合行程问题的公式。但要注意S与跑道有关系。 做题时,我们要注意 1、确定方向: (1)反向即为相遇问题,就有S和 = V和 ·t遇 (2)同向即为追及问题,就有S差 = V差 ·t追 2、确定起始点 (1)同地:周期现象 反向(相遇), 第1次相遇,共合跑1圈 第2次相遇,共合跑2圈 …… 第n次相遇,共合跑n圈 同向(追及), 第1次追上,共多跑1圈 第2次追上,共多跑2圈 …… 第n次追上,共多跑n圈 (2)异地:第1次特殊,从第2次开始即为周期现象

四、例题解析 课前回顾 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200米/分,(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1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 解析:(1)同时同地反向,是相遇问题。 S和 = V和 ·t遇 500米 1分钟 第一次相遇,即合跑一圈,即合跑500米,S和、t遇都知道, 那么就可求速度和,得500÷1=500(米/分) 小张的速度: 500-200=300(米/分) (2)同时同地同向,是追及问题。 S差 = V差 ·t追 500米 300-200 第一次追上,即小张比小王多跑一圈,即S差是500米,速度差也可算出来, 那么可求追及时间:500÷(300-200)=5(分) 小张共跑了多少米:300×5=1500(米) 小张跑了多少圈:1500÷500=3(圈) 例1 在300米的环形跑道上,田奇和王强同学同时同地起跑,如果同向而跑2分30秒相遇,如果背向而跑则半分钟相遇,求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析: 同时同地同向——追及问题,S差 = V差 ·t追 300米 2分30秒 同时同地反向——相遇问题。S和 = V和 ·t遇 300米 半分钟 根据分析,根据追及过程可求出速度差,根据相遇过程可求出速度和,接着再用和差问题即可求出两人的速度了。只是注意单位要统一,时间单位我们统一为秒。 速度差:300÷150=2(米/秒) 速度和:300÷30=10(米/秒) 快的速度:(10+2)÷2=6(米/秒) 慢的速度:(10-2)÷2=4(米/秒) 或 6-2=4(米/秒) 例2 巍巍、铮铮两人骑自行车从环形公路上同一地点同时出发,背向而行。这条公路长2400米,巍巍骑一圈需要10分钟,如果第一次相遇时巍巍骑了1440米。 请问:(1)巍巍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2)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用时多少分钟? (3)铮铮骑一圈需要多少分钟? (4)再过多久他们第二次相遇? 解析:我们做行程问题要敏感,任何一个行程过程,只要知道三要素的两个,一定要反应出马上能求出第三个。 (1)“公路长2400米,巍巍骑一圈需要10分钟”,可知巍巍的速度:2400÷10=240(米/分)(2)“第一次相遇时巍巍骑了1440米”,那么可知巍巍用时1440÷240=6(分),这个也是他

小学数学比例解行程问题含答案

比例解行程问题 知识框架 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后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仿佛扮演着一个小学“压轴知识点”的角色。 从一个工具性的知识点而言,比例在解很多应用题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巧妙性上,使得一道看似很难的题目变得简单明了。比例的技巧不仅可用于解行程问题,对于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也有广泛的应用。 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 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 ;;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 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 ,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 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 ,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 v t v t =甲乙乙甲 ,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例题精讲 【例 1】甲、乙两人同时A 地出发,在A 、B 两地之间匀速往返行走,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每次到 达A 地、B 地或遇到乙都会调头往回走,除此以外,两人在AB 之间行走方向不会改变,已知两人第一次相遇的地点距离B 地1800米,第三次的相遇点距离B 地800米,那么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B 地 。 【考点】行程问题之比例解行程 【难度】3星 【题型】填空 【解析】 设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为1v 、2v ,全程为s ,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B 地x 米。

学而思行程问题

学习目标 本讲主要通过例题加深对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历年小升初与各类小学竞赛试卷中,行程问题的试题占的比值是相当大的,所以学好行程问题不但对于应对小升初考试和各类数学竞赛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而且也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问题,总称为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主要涉及时间(t)、速度(v)和路程(.s)这三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路程=速度×时间可简记为:s vt = 速度=路程÷时间可简记为:/v s t = 时间=路程÷速度可简记为:/t s v =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显然,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例1】一段路程分为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1:2:3,某人走这三段路所用的时间之比是4:5:6,已知他上坡时每小时行2.5千米,路程全长为20千米,此人走完全程需多少时间? 【例2】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自行车队8点整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前一半时间每分钟行1千米,后一半时间每分钟行0.8千米。自行车队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 【例3】某人上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下山时每走30分钟休息5分钟,已知下山的速度是上山速度的1.5倍,如果上山用了3时50分钟,那么下山用多少时间? 【例4】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时的速度返回甲地,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例5】甲、乙两车往返于A 、B 两地之间,甲车去时的速度为60千米/时,返回时的速度为40千米/时,乙车往返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求甲、乙两车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比. 【例6】从甲地到乙地全部是山路,其中上山路程是下山路程的23 ,一辆汽车上山速度是下山速度的一半,从甲地到乙地共行7时,这辆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