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化学下册(华中师大-第四版)-高教社

分析化学下册(华中师大-第四版)-高教社

分析化学下册(华中师大-第四版)-高教社
分析化学下册(华中师大-第四版)-高教社

第一章 绪论

1. 解释下列名词:

(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答:(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一般需要特殊的仪器,又称为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2. 对试样中某一成分进行5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单位μg ?mL -1)分别为 0.36,0.38,

0.35,0.37,0.39。

(1) 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2) 如果试样中该成分的真实含量是0.38 μg ?mL -1,试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 解:(1)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37.05

39

.037.035.038.036.0=++++=

x μg ?mL -1

标准偏差

1

222221

20158.01

5)37.039.0()37.037.0()37.035.0()37.038.0()37.036.0(1

)(-=?=--+-+-+-+-=

--=

mL g n x x s n

i i μ

相对标准偏差 %27.4%10037.00158.0%100=?=?=

x s s r

(2)相对误差 %63.2%10038

.038

.037.0%100-=?-=

?-=μ

μ

x E r 。

3. 用次甲基蓝-二氯乙烷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硼时,为制作标准曲线,配制一系列质量浓度

ρB (单位mg ?L -1)分别为0.5,1.0,2.0,3.0,4.0,5.0的标准溶液,测得吸光度A 分别

为0.140,0.160,0.280,0.380,0.410,0.540。试写出该标准曲线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求出相关系数。

解: 11

58.26

)0.50.40.30.20.15.0(--?=?+++++=

=L mg L mg x B ρ 318.06

)

540.0410.0380.0280.0160.0140.0(=+++++=

=A y

已知线性回归方程为 bx a y += 其中

088

.0)58.2()

318.0)(58.2()

()

)((1

2

1

1

2

1

=---=

---=

∑∑∑∑====n

i i

B n

i i i B n

i i

n

i i

i

A x x y y

x x b ρ

ρ

092.0=-=x b y a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x y 088.0092.0+=。

代入数据可求得相关系数 9911.0)()()

)((2

/111221±=?

?

????----±

=∑∑∑===n

i n

i i i n

i i

i

y y x x y y

x x r 或

9911.0=r 。

4. 下面是确定某方法测定铁的检出限的一组数据:空白信号(相对单位)为5.6,5.8,6.2,

5.2,5.3,5.6,5.7,5.6,5.9,5.6,5.7;10 ng ?mL -1铁标准溶液信号(相对单位)为10.6,10.8,10.6。试计算此方法测定铁的检出限。 解:65.511

7

.56.59.56.57.56.53.52.52.68.56.5=++++++++++=

b x

27.01

)(1

2

=--=

∑=n x x

s n

i b bi

b

46.627.0365.5=?+=+=b b L s k x x

检出限 S

s S x x D b

b L 3=-=

其中 )/(502.0)010(65

.5)6.108.106.10(31

1

1--?=?--++==mL ng mL

ng d dx S ρ ∴ 该方法测定铁的检出限为 11

61.1)

/(502.027

.03--?=??=

mL ng mL ng D 。

第三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1. 解释下列名词:

(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2)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 (3)统计权重和简并度; (4)分子振动光谱和分子转动光谱; (5)禁戒跃迁和亚稳态; (6)光谱项和光谱支项; (7)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 (8)拉曼光谱。

答:(1)由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由分子的各能级跃迁产生的

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2)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如热能、电能等)的作用时,激发到较高能级上处于激发态。但激发态的原子很不稳定,一般约在10-8 s 内返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而发射出的特征谱线形成的光谱称为原子发射光谱;当基态原子蒸气选择性地吸收一定频率的光辐射后跃迁到较高能态,这种选择性地吸收产生的原子特征的光谱称为原子吸收光谱。

(3)由能级简并引起的概率权重称为统计权重;在磁场作用下,同一光谱支项会分裂成2J +1个不同的支能级,2J +1称为能级的简并度。

(4)由分子在振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振动光谱;由分子在不同的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转动光谱。

(5)不符合光谱选择定则的跃迁叫禁戒跃迁;若两光谱项之间为禁戒跃迁,处于较高能级的原子具有较长的寿命,原子的这种状态称为亚稳态。

(6)用n 、L 、S 、J 四个量子数来表示的能量状态称为光谱项,符号为n 2S + 1 L ;把J 值不同的光谱项称为光谱支项,表示为n 2 S + 1 L J 。

(7)荧光和磷光都是光致发光,是物质的基态分子吸收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辐射激发至单重激发态,再由激发态回到基态而产生的二次辐射。荧光是由单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产生的光辐射,而磷光是单重激发态先过渡到三重激发态,再由三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而产生的光辐射。化学发光是化学反应物或反应产物受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激发而产生的光辐射。 (8)入射光子与溶液中试样分子间的非弹性碰撞引起能量交换而产生的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形成的光谱称为拉曼光谱。

2.计算:(1)670.7 nm 锂线的频率;(2)3300 cm -1谱线的波长;(3)钠588.99 nm 共振线的激发电位。

解:(1)1141101047.47.670100.3--?=??==s nm

s cm c

v λ

(2)nm cm 303033001

1

1

==

=

λ

(3)eV nm

s cm s eV c

h E 107.299.588)

100.3()10136.4(11015=?????=?=--λ

3阐明光谱项中各符号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答:光谱项表示为n 2S + 1L ,其中n 为主量子数,其数值等于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S 为总自旋量子数,若N 为原子的价电子数,S 可取

2N ,12-N ,22

-N ,…, 21

,0;L 为总轨道角量子数,对于具有两个价电子的原子,L 只能取值)(21l l +,)1(21-+l l ,)2(21-+l l ,…,

21l l -。

2. 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为1 ~ 20 eV ,计算在1 eV ,5 eV ,10 eV 和20 eV 时相应的波长(nm )。

解:已知E

s cm s eV E c h ??????=??=---)

100.3()10136.4(110115λ 1 eV 时,nm 1241=λ 5 eV 时,nm 2.248=λ 10 eV 时,nm 1.124=λ 20 eV 时,nm 04.62=λ。

3. 写出镁原子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光谱项。

解:光谱项分别为:基态 31S ;第一电子激发态 31P 和33P 。

第四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1. 何谓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和分析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以基态为跃迁低能级的光谱线称为共振线;灵敏线是指元素特征光谱中强度较大的谱线,通常是具有较低激发电位和较大跃迁概率的共振线;最后线是指试样中被测元素含量或浓度逐渐减小时而最后消失的谱线,最后线往往就是最灵敏线;分析线是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谱

线,是元素的灵敏线。

2.解释下列名词:

(1)原子线和离子线;(2)等离子体及ICP炬;

(3)弧焰温度和电极头温度;(4)谱线的自吸和自蚀;

(5)反射光栅和光栅常数;(6)线色散率和分辨率;

(7)闪耀角和闪耀波长;(8)谱线的强度和黑度;

(9)内标线和分析线对;(10)标准加入法。

答:(1)原子线是原子被激发所发射的谱线;离子线是离子被激发所发射的谱线。

(2)近代物理学中,把电离度(α)大于0.1 %、其正负电荷相等的电离气体称为等离子体;ICP炬是指高频电能通过电感(感应线圈)耦合到等离子体所得到的外观上类似火焰的高频放电光源。

(3)弧焰温度即为激发温度,电极头温度即为蒸发温度。

(4)当原子发射的辐射从弧焰中心穿过弧层射出时,被其自身的基态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称为谱线的自吸;自吸严重时会使谱线从中央一分为二,这种现象称为自蚀。

(5)在光学玻璃或金属高抛光表面上,准确地刻制出许多等宽、等距、平行的具有反射面的刻痕,称为反射光栅;光栅常数是相邻两刻痕间的距离,即为光栅刻痕密度b(mm-1)的倒数。

(6)线色散率表示具有单位波长差的两条谱线在焦平面上分开的距离;分辨率是根据瑞利准则分辨清楚两条相邻光谱线的能力。

(7)闪耀光栅刻痕小反射面与光栅平面的夹角i称为闪耀角;闪耀角所对应辐射能量最大的波长称为闪耀波长。

(8)谱线的强度常用辐射强度I(J?s-1?m-3)表示,即单位体积的辐射功率,是群体光子辐射总能量的反映;谱线的黑度S是谱线透射比倒数的对数。

(9)在基体元素(或定量加入的其它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为比较线,又称为内标线。在被测定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灵敏线作为分析线,所选用的分析线与内标线组成分析线对。(10)标准加入法是当测定的元素含量很低时,或者试样基体组成复杂、未知时,通过加入已知的不同量或不同浓度的待测元素的标样或标准溶液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3. 推导出原子线和离子线强度与原子总密度的关系式,并讨论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 答:)/exp()1(kT E N v h A Z

g I i ij ij i

ij --=

α,

影响谱线强度的主要因素有(1)激发电位(E i ),与谱线强度是负指数关系,E i 越低,谱线强度越大;(2)跃迁几率(A ij ),与谱线强度成正比;(3)统计权重g ,与谱线强度成正比;(4)原子总密度(N ),与谱线强度成正比;(5)激发温度,主要影响电离度α,存在最佳激发温度。

4. 谱线自吸对光谱定量分析有何影响?

答:在光谱定量分析中,自吸现象的出现,将严重影响谱线的强度,限制可分析的含量范围。

5. 激发光源的作用是什么?对其性能有何具体要求?

答:激发光源的作用是提供试样蒸发、解离和激发所需要的能量,并产生辐射信号;对激发光源的要求是:激发能力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

6. 常用的激发光源有哪几种类型?简述工作原理和基本特点。

答:目前常用的激发光源有(1)直流电弧光源,其工作原理是:直流电弧被高频引燃装置引燃,阴极产生热电子发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高速奔向阳极,炽热的阳极斑使试样蒸发、解离,解离的气态原子与电子碰撞激发并电离,形成的正离子撞击阴极,阴极不断发射电子,这样电极间形成等离子体,并维持电弧放电,气态原子、离子与等离子体中其它粒子碰撞激发,产生原子、离子的发射光谱;其特点是,电极温度高,分析的绝对灵敏度高,电弧温度一般可达4000~7000 K ,激发能力强,但放电的稳定性差,定量分析的精密度不高,适用于矿物和难挥发试样的定性、半定量及痕量元素的分析。

(2)低压交流电弧光源,其工作原理是:为了维持交流电弧放电,发生器由高频高压引燃电路和低压电弧电路组成。电源接通后,高频高压电路使分析间隙的空气电离,形成等离子气体导电通道,引燃电弧。同时,低压交流电经低频低压电弧电路在分析间隙产生电弧放电。随着分析间隙电流增大,出现明显的电压降,当电压降低于维持放电所需电压使,电弧即熄灭。每交流半周都以相同步骤用高频高压电流引燃一次,反复进行此过程可使低压交流电弧维持不灭。其特点是:弧焰温度可达4000~8000 K ,激发能力强,但电极温度低,其蒸发能力稍差,光源稳定性较好,定量分析的精密度较高,广泛用于金属、合金中低含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3)高压火花光源,其工作原理是:高压火花发生器使电容器储存很高的能量,产生很大电流密度的火花放电,放电后的电容器的两端电压下降,在交流电第二个半周时,电容器又重新充电、再放电。反复进行充电、放电以维持火花持续放电。其特点是:电极温度低,灵敏度低,火花温度高,可激发难激发元素,光源稳定性好,适用于低熔点金属和合金的定量分析。

(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其工作原理是:用高频火花引燃时,部分Ar 工作气体被电离,产生的电子和氩离子在高频电磁场中被加速,它们与中性原子碰撞,使更多的工作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气体。导电的等离子体气体在磁场作用下感生出的强大的感生电流产生大量的热能又将等离子体加热,使其温度达到1?104 K ,形成ICP 放电。当雾化器产生的气溶胶被载气导入ICP 炬中时,试样被蒸发、解离、电离和激发,产生原子发射光谱。其特点是:激发温度高,一般在5000~8000 K ,利于难激发元素的激发,对各元素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低的检出限,ICP 炬放电稳定性很好,分析的精密度高,ICP 光源的自吸效应小,可用于痕量组分元素的测定,但仪器价格贵,等离子工作气体的费用较高,对非金属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较低。

7. 分析下列试样应选用何种光源?

(1)矿石中元素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2)铜合金中的锡(%.0x Sn =ω);

(3)钢中的猛(%.0~%0.0x x Mn =ω);(4)污水中的Cr 、Cu 、Fe 、Pb 、V 的定量分析; (5)人发中Cu 、Mn 、Zn 、Cd 、Pb 的定量分析。

答:(1)直流电弧光源;(2)低压交流电弧光源;(3)低压交流电弧光源;(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光源;(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光源。

8. 简述ICP 光源的工作原理及其分析性能。

答:其工作原理是:用高频火花引燃时,部分Ar 工作气体被电离,产生的电子和氩离子在高频电磁场中被加速,它们与中性原子碰撞,使更多的工作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气体。导电的等离子体气体在磁场作用下感生出的强大的感生电流产生大量的热能又将等离子体加热,使其温度达到1?104 K ,形成ICP 放电。当雾化器产生的气溶胶被载气导入ICP 炬中时,试样被蒸发、解离、电离和激发,产生原子发射光谱。其分析性能是:激发温度高,一般在5000~8000 K ,利于难激发元素的激发,对各元素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低的检出限,

ICP 炬放电稳定性很好,分析的精密度高,ICP 光源的自吸效应小,可用于痕量组分元素的测定,但仪器价格贵,等离子工作气体的费用较高,对非金属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较低。

9. 简述ICP 光源中元素被激发的机理。

答:在ICP 放电中,除了有很高粒子密度的电子和氩离子外,还有很高密度的亚稳态氩原子,它是由较高能态的氩原子通过光辐射或与电子碰撞产生 hv Ar Ar m

+→*

--+→+e Ar Ar e m

这样,在Ar -ICP 中,被测定物质的原子(M )的激发和电离除了与电子、氩离子碰撞激发、电离外,还与激发态氩粒子(Ar*、、Ar m )发生碰撞电离。在在Ar -ICP 放电中,被测定物

质的原子和离子的激发模型可归纳为(1)与电子碰撞热激发 -

*

+-+-+--

*-+→++→++→+e M e M e M e M e M e M 2

(2)离子-电子复合

-

*

-

+

*-++→++→+e

M e M hv M e M 2

(3)潘宁电离激发

-

*

+*

-+*++→+++→+e

Ar M

Ar Ar M e Ar M Ar Ar M m

m )()(

(4)电荷转移激发

Ar

M

Ar M Ar M Ar M +→++→+*

++++

(5)辐射激发 *

→+M hv M

反应式中M*、M +、M +*分别代表被测定元素的激发态原子、离子和激发态离子。

10. 光谱仪由哪几个基本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光谱仪基本上都由四个部分组成:(1)照明系统,主要作用是使光源发射的光均匀而有效地照明入射狭缝,使感光板上的谱线黑度均匀;(2)准光系统,主要作用是使不平行的复合光变成平行光投射到色散棱镜上;(3)色散系统,主要作用是将入射光色散成光谱;(4)记录系统,主要作用是把色散后的元素光谱记录在感光板上。

11. 乳剂特性曲线在光谱定量分析中有何作用?

答:(1)了解感光板的性质;(2)选择合适的曝光时间;(3)选择合适的浓度范围;(4)由S 值推算lg I 。

12. 简述光栅色散原理。

答:光栅的色散原理是光在刻痕小反射面上的衍射和衍射光的干涉作用。一束均匀的平行光射到平面光栅上,光就在光栅每条刻痕的小反射面上产生衍射光,各条刻痕同一波长的衍射光方向一致,经物镜聚合并在焦平面上发生干涉。衍射光相互干涉的结果,使光程差与衍射光波长成整数倍的光波互相加强,得到亮条纹,即该波长单色光的谱线。

13. 简述光谱定性分析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答: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在激发光源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各种元素的一系列特征谱线。在光谱定性分析中,一般只要在试样光谱中鉴别出2~3条元素的灵敏线,就可以确定试样中是否存在被测元素。通常采用两种方法:(1)标准光谱图比较法,又叫铁光谱比较法,定性分析时,将纯铁和试样并列摄谱于同一感光板上。将谱板在映谱仪上放大20倍,使纯铁光谱与标准光谱图上铁光谱重合,若试样光谱上某些谱线和图谱上某些元素谱线重合,就可确定谱线的波长及所代表的元素。这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多种元素的定性分析。(2)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定性分析时将元素的纯物质与试样并列摄谱于同一感光板上。在映谱仪上以这些元素纯物质所出现的光谱线于试样中所出现的谱线进行比较,如果试样光谱中有谱线与这些元素纯物质光谱出现在同一波长位置,说明试样中存在这些元素。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定性分析少数几种纯物质比较容易得到的指定元素。

14. 简述内标法基本原理和为什么要使用内标法。

答:内标法是通过测量谱线相对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在被测定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灵敏线作为分析线,在基体元素(或定量加入的其它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谱线为比较线,又称为内标线。分析线与内标线的绝对强度的比值称为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在工作条件相对变化时,分析线对两谱线的绝对强度均有变化,但对分析线对的相对强度影响不大,因此可准确地测定元素的含量。从光谱定量分析公式a c b I lg lg lg +=,可知谱线强度I 与元素的浓度有关,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内标法可消除工作条件变化等大部分因素带来的影

响。

15. 选择内标元素及分析线对的原则是什么?

答:(1)内标元素与分析元素的蒸发特性应该相近,这样可使电极温度的变化对谱线的相对强度的影响较小。(2)内标元素可以是基体元素,也可以是外加元素,但其含量必须固定。(3)分析线与内标线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应尽量接近,以使它们的相对强度不受激发条件改变的影响。(4)分析线对的波长、强度也应尽量接近,以减少测定误差。(5)分析线对应无干扰、无自吸,光谱背景也应尽量小。

16. 下列光谱定量关系式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1)a c b I lg lg lg += (2)A c b I I R lg lg lg

lg 2

1

+== (3)A r c rb S lg lg +=? (4)A c b U lg lg lg += (5)A c b U U lg lg lg

2

1

+= 答:(1)应用于被测元素含量很低时的绝对强度法光谱定量分析;(2)采用内标法进行元素的定量分析时。(3)在用摄谱法进行定量分析时;(4)采用光电直读光谱进行定量分析时;(5)采用光电直读光谱分析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时。

17. 讨论并绘出下列函数的一般图象。

(1))(H f S =,S ? 谱线黑度,H ? 曝光量; (2))(I f S =,I ? 谱线强度; (3))(lg T f I =,T ? 激发温度; (4))(lg c f I =,c ? 被测定元素的含量;

(5))(c f S =?, ?S ? 分析线对黑度差; (6))(s c f R =, c s ? 加入的标准量。

答:对应的关系式分别为(1))lg (lg i H H r S -=; (2))lg (lg i I I r S -=; (3)T

k Z E N c h A g I ij i

ij i λα)1(4343

.0lg --=; (4)a c b I lg lg lg +=;

(5)A r c rb S lg lg +=?; (6))(s x c c A R +=

绘图略。

18. 已知光栅刻痕密度为1200 mm -1,当入射光垂直入射时(θ = 0?),求波长为300 nm 的

光在一级光谱中的衍射角 ? 为多少度。 解:已知光栅公式 λ?θK d =±)sin (sin ,b

d 1

=,θ = 0?,1±=K ,nm 300=λ,代入公式

得36.0sin =?,∴o

1.21=?

19. 已知光栅刻痕密度为1200 mm -1,暗箱物镜的焦距为1 m ,求使用一级和二级衍射光

谱时,光栅光谱仪的倒线色散率。 解:已知 K f b

Kf d dl d D 1===

λ,m f 1=,1

1200-=mm b ,代入公式可得 1=K ,1833.0-?=mm nm D ;2=K ,1417.0-?=mm nm D

20. 某光栅光谱仪的光栅刻痕密度为2400 mm -1,光栅宽度为50 mm ,求此光谱仪对一级

光谱的理论分辨率。该光谱仪能否将Nb 309.418 nm 与Al 309.271 nm 两谱线分开?为什么?

解:51

102.1240050?=?==-mm

mm klb R

nm nm R 3

5

106.2102.1)271.309418.309(21

-?=?+==?λλ <

nm nm 147.0)271.309418.309(=-

∴该光谱仪不能将这两条谱线分开。

21. 某光栅光谱仪的光栅刻痕密度为2000 mm -1,光栅宽度为50 mm ,f = 0.65 m ,试求:

(1)当cos ? = 1时,该光谱仪二级光谱的倒线色散率为多少? (2)若只有30 mm 宽的光栅被照明,二级光谱的分辨率是多少?

(3)在波长560 nm 时,该光谱仪理论上能完全分开两条谱线的最小波长差是多少?

解:(1)cos ? = 1时,11

385.0200065.021

1--?=??==

mm nm mm

m Kfb D (2)51

102.12000302?=??==-mm mm Klb R (3)51

100.22000502?=??==-mm mm Klb R

nm nm

R

35

108.210

0.2560-?=?=

=?λ

λ。

22. 已知某光栅摄谱仪的一级闪耀波长为350 nm ,试估算该光谱仪适用于一级和二级光谱

的波长范围。

解:光栅适用的光谱波长范围

5

.03505

.0)

1(±=

±=

K nm

K i K λλ

当1=K 时,适用的波长范围为 nm 700~3.233 当2=K 时,适用的波长范围为 nm 3.233~140。

23. 测定钢中猛的含量,测量得分析线对黑度值S Mn = 134,S Fe = 130。已知感光板的 γ = 2.0,求此分析线对的强度比。

解:分析线对的黑度差 R r S lg =?,4130134=-=?S ,0.2=r ,代入得100=R 。

24.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SiO 2中微量铁的质量分数时,以Fe 302.06 nm 为分析线,Si 302.00 nm 为内标线。标准系列中Fe 加入量和分析线对测得值列于下表中,试绘制工作曲线,求试样中SiO 2中Fe 得质量分数。

w Fe / % 0 0.001 0.002 0.003 R

0.24

0.37

0.51

0.63

解:标准加入法的定量关系式为 )(s x c c A R +=,以R 对s c 作图如下

0.0000

0.0005

0.0010

0.0015

0.0020

0.20

0.250.300.350.40

0.450.500.55R

c s / %

当工作曲线与横坐标相交时,0=R ,此时s x c c -=,从图上可得出 %0018.0=x c 。

25.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摄谱分析法测定某合金中铅的含量,以镁作内标,铅标准系列溶液的质量浓度和分析线、内标线黑度测得值列于下表中。试绘制工作曲线,求算A 、B 、C 合金中铅的含量,以mg ?mL -1表示。

编号 S Pb S Mg ρ Pb / mg ?mL -1

1 17.5 7.3 0.151

2 18.5 8.7 0.201

3 11.0 7.3 0.301

4 12.0 10.3 0.402

5 10.4 11.

6 0.502 A 15.5 8.8 B

12.5

9.2

C 12.2 10.7

解:摄谱法定量分析的关系式为 A r c rb S lg lg +=?,以S ?对c lg 作图如下

-0.9

-0.8

-0.7

-0.6

-0.5

-0.4

2

46

810S

lg c Pb

算得A S ?、B S ?、C S ?,由工作曲线查得铅浓度分别为1

26.0-?mL mg A ,

134.0-?mL mg B ,141.0-?mL mg C 。

第五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1.解释下列名词:

(1)原子吸收线和原子发射线;(2)宽带吸收和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4)谱线的自然宽度和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和压力变宽;(6)石墨炉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8)基体改进剂;

(9)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10)共振原子荧光和非共振原子荧光。答:(1)原子吸收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不同的较高能态产生的光谱线;原子发射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光能、电能或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较高的能态,然后从较高的能态跃迁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光谱线。

(2)分子或离子的吸收为宽带吸收;气态基态原子的吸收为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是吸收线轮廓的内的总面积即吸收系数对频率的积分;峰值吸收是中心频率ν0两旁很窄(dν= 0)范围内的积分吸收。

(4)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然宽度;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称为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是由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压力变宽是由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谱线变宽,与气体的压力有关,又称为压力变宽。

(6)以石墨管作为电阻发热体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原子化的方法称为石墨炉原子化法;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氢化物在以电加热或火焰加热的石英管原子化器中的原子化称为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是指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8)基体改进剂是指能改变基体或被测定元素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以避免化学干扰的化学试剂。

(9)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浓度定义为元素的特征浓度;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定义为元素的特征质量。

(10)共振原子荧光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相同时产生的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的荧光称为非共振原子荧光。

2.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为什么要使用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为什么可以发射出强度大的锐线光源?

答:因为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约为10-3 nm,所以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应使用锐线光源;由于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一般在1~20 mA,放电时的温度较低,被溅射出的阴极自由原子密度也很低,同时又因为是在低压气氛中放电,因此发射线的热变宽?λD、压力变宽?λL和自吸变宽都很小,辐射出的特征谱线是半宽度很窄的锐线(10-4~10-3 nm)。加上空心阴极灯的特殊结构,气态基态原子停留时间长,激发效率高,因而可以发射出强度大的锐线光源。

3.试从原理和仪器装置两方面比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异同点。

答:(1)相似之处:a. 都是吸收光谱;b. 工作波段相同190-900 nm;c. 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同,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d. 定量分析公式相似A = Kc。

(2)不同之处:a. 吸收机理不同,分子吸收为宽频吸收,带状光谱,而原子吸收为窄带、峰值吸收,线状光谱;b. 仪器组成部分的排列不同,分子吸收为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原子吸收为锐线光源-原子化器(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单色器作用不同);

c. 光源不同,分子光谱为连续光源,钨灯、氢灯,原子光谱为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

d. 光源的工作方式不同,分子光谱为直流信号,原子光谱为交流信号;

e. 检测器不同,分子光谱为宽频吸收,信号强,普通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原子光谱为窄带吸收,信号弱,必须用光电倍增管。

4.简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准确度一般优于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主要原因何在?

答:在原子吸收测量条件下,测量对象是占原子总数99%以上的基态原子,而原子发射光谱测量的是占少数的激发态原子,温度的变化主要影响激发态原子数的变化,而它们在原子吸收测量条件下占原子总数不到1%,对基态原子数的影响很小,因此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准确度要优于原子发射光谱法。

5.简述原子吸收峰值测量法的基本原理。

答:原子峰值吸收测量是在中心频率ν0两旁很窄(d ν = 0)范围内的积分吸收测量,此时K ν = K 0。在原子化器中吸收线的变宽以多普勒变宽?λD 为主,根据经典理论,峰值吸收系数K 0与?νD 成反比,与积分吸收成正比,??

?=

νπ

ννd K K D 2

ln 20,由于K ν

= K 0

,代入

kN K D

??=

π

ν2

ln 20可得kNl A D

??

?=π

ν2

ln 2434

.0,合并常数后得 Kc A =,即原子

吸收峰值测量的基础。

6. 说明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主要组成部件及其作用。

答: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1)锐线光源,发射谱线宽度很窄的元素共振线;(2)原子化器,将试样蒸发并使待测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蒸气;(3)分光系统,使锐线光源辐射的共振发射线正确地通过或聚焦于原子化区,把透过光聚焦于单色器的入射狭缝,并将待测元素的吸收线与邻近谱线分开;(4)检测系统,将待测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过检波放大、数据处理后显示结果;(5)电源同步调制系统,消除火焰发射产生的直流信号对测定的干扰。

7. 在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谱仪中对光源如何进行调制?为什么要进行光源调

制?

答:采用和空心阴极灯同频率的脉冲或方波调制电源,组成同步检波放大器,仅放大调频信号,为了消除原子化器中的原子发射干扰。

8. 试比较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优缺点,并说明GF -AAS 法绝对灵敏度高的原因。

答:(1)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优点是:试样用量少,液体几微升,固体几毫克;原子化效率几乎达到100%;基态原子在吸收区停留时间长,约为10-1 s ,因此绝对灵敏度极高。缺点是:精密度较差,操作也比较复杂。(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优点是:对大多数元素有较高的灵敏度,应用广泛,但原子化过程中副反应较多,不仅使气态基态原子数目减少,使测定方法的灵敏度降低,而且会产生各种干扰效应。

9. 哪些测定条件影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灵敏度?

答:(1)分析线,通常选择元素的共振吸收线作为分析线以得到最好的灵敏度;(2)单色器

光谱通带,合适的光谱通带可提高灵敏度;(3)灯电流,尽量使用最低的灯电流;(4)原子化条件,在火焰原子吸收中,选择使入射光束从基态原子密度最大区域通过的原子化条件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在保证完全原子化条件下尽量使用低的原子化温度。

10. 下列说法正确与否?为什么?

(1)原子化温度越高,基态气态原子密度越大;

(2)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越大,光源辐射的强度越大,测定的灵敏度越高;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调制光源可以消除荧光发射干扰; (4)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可不用单色器; (5)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

(6)原子荧光发射强度仅与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有关,而与激发光源的强度无关。 答:(1)错,在原子吸收光谱中,基态气态原子密度N 0受温度影响很小,基本不随温度变化;

(2)错,空心阴极灯的电流太大,放电不稳,信噪比严重下降,灵敏度降低; (3)错,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用调制光源是为消除原子化器中的原子发射干扰; (4)对,由于原子荧光的谱线比较简单,可不用单色器;

(5)错,标准加入法的测定中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因此并不能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而它能消除基体干扰和某些化学干扰,故可以提高分析的准确度。

(6)错,N l k I A I f 0?=,N 与c 成正比,所以 c l k I A I f 0?=,f I 与0I 也成正比。

1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背景干扰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抑制和校正光谱背景?简述用氘灯校正背景吸收的原理。

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的背景干扰是由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分子吸收和固体微粒产生的光散射引起的干扰。在实际工作中,多采用改变火焰类型、燃助比和调节火焰观测区高度来抑制分子吸收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常选用适当基体改进剂,采用选择性挥发来抑制分子吸收的干扰;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可采用仪器调零吸收法、邻近线校正背景法、氘灯校正背景法和塞曼效应校正背景法等方法来校正背景。氘灯校正背景是采用双光束外光路,氘灯光束为参比光束。氘灯是一种高压氘气气体(D 2)放电灯,辐射190~350 nm

的连续光谱。切光器使入射强度相等的锐线辐射和连续辐射交替地通过原子化吸收区。用锐线光源测定地吸光度值为原子吸收和背景吸收的总吸光度值,而用氘灯测定的吸光度仅为背景吸收值,这是因为连续光谱被基态原子的吸收值相对于总吸光度可以忽略不计。仪器上直接显示出两次测定的吸光度之差,即是经过背景校正后的被测定元素的吸光度值。

12. 试从原理和仪器装置两方面比较AAS 法和AFS 法的异同点。

答:(1)AAS 法和AFS 法是基本原理完全不同的两种分析方法,前者基于气态基态原子对辐射的吸收,后者基于气态基态原子在辐射能激发下产生荧光发射,属于发射光谱分析法。(2)AAS 法和AFS 法所用仪器相近,均有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和电源同步调制系统组成,不同的是AAS 用的是锐线光源,AFS 除可以使用锐线光源外,还可以使用连续光源;仪器位置不同,在AFS 中,激发光源置于与分光系统(或与检测系统)相互垂直的位置,而AAS 中,在同一直线方向上。

13. 计算火焰温度2000 K 时,Ba 553.56 nm 谱线的激发态与基态原子数的比值。已知g i /g 0

= 3。

解: eV nm

s cm eV hc

E i 24.256.553100.310136.411015=????==--λ

)200010618.824.2(exp 3)(exp 1

500K

K eV eV

T E g g N N i i i ???-

=-=--κ

6

1081.6-?=

14. 在火焰温度3000 K 时,Cu 324.75 nm 谱线的热变宽为多少?(M Cu = 63.54) 解: Cu

D M T

7

10

16.7λλ-?=? 54

.633000

75.3241016.77nm

??=- nm 3106.1-?=

1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单色器的倒线色散率为1.6 nm ?mm -1,欲测定Si 251.61 nm 的吸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五版)下册答案

仪器分析部分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1-2 1、主要区别:(1)化学分析是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仪器分析是利用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2)化学分析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仪器分析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3)化学分析只能用于组分的定量或定性分析;仪器分析还能用于组分的结构分析;(3)化学分析灵敏度低、选择性差,但测量准确度高,适合于常量组分分析;仪器分析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但测量准确度稍差,适合于微量、痕量及超痕量组分的分析。 2、共同点:都是进行组分测量的手段,是分析化学的组成部分。 1-5 分析仪器与仪器分析的区别:分析仪器是实现仪器分析的一种技术设备,是一种装置;仪器分析是利用仪器设备进行组分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 分析仪器与仪器分析的联系:仪器分析需要分析仪器才能达到量测的目的,分析仪器是仪器分析的工具。仪器分析与分析仪器的发展相互促进。 1-7 因为仪器分析直接测量的是物质的各种物理信号而不是其浓度或质量数,而信号与浓度或质量数之间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某种确定的关系,且这种关系还受仪器、方法及样品基体等的影响。因此要进行组分的定量分析,并消除仪器、方法及样品基体等对测量的影响,必须首先建立特定测量条件下信号与浓度或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定量分析校正。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导论 2-1 光谱仪的一般组成包括:光源、单色器、样品引入系统、检测器、信号处理与输出装置。各部件的主要作用为: 光源:提供能量使待测组分产生吸收包括激发到高能态; 单色器:将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并采集特定波长的光入射样品或检测器;样品引入系统:将样品以合适的方式引入光路中并可以充当样品容器的作用;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化为可量化输出的信号 信号处理与输出装置:对信号进行放大、转化、数学处理、滤除噪音,然后以合适的方 式输出。 2-2: 单色器的组成包括:入射狭缝、透镜、单色元件、聚焦透镜、出射狭缝。各部件的主要作用为: 入射狭缝:采集来自光源或样品池的复合光;透镜:将入射狭缝采集的复合光分解为平行光;单色元件:将复合光色散为单色光(即将光按波长排列) 聚焦透镜:将单色元件色散后的具有相同波长的光在单色器的出口曲面上成像;出射狭缝:采集色散后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入射样品或检测器 2-3 棱镜的分光原理是光的折射。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相同介质中有不同的折射率,据此能把不同波长的光分开。光栅的分光原理是光的衍射与干涉的总效果。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光栅衍射后有不同的衍射角,据此把不同波长的光分开。 2-6

《分析化学》习题答案(华中师范大学)

21世纪师范类教学用书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参考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课后参考答案汇编 陕西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合编 刘瑞林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 绪 论 答案:1.仪器分析法灵敏度高。 2.仪器分析法多数选择性较好。 3.仪器分析法分析速度较快,利于批量样品分析。 4.易于使分析工作自动化。 5.相对误差较大。 6.设备复杂、价格昂贵,对仪器工作环境要求较高。 第二章 定性分析 1.解:最底浓度 12005 .01-?=== mL g V m B μρ 610=?G B ρ 466 10520 1010?=== ∴B G ρ 1:G=1:5×104 2.解:检出限量 g V m B μρ510005.0=?=?= 3.答:应选用(2)1mol·L -1HCl 作洗液,因为HCl 含有与氯化物沉淀的共同离子,可以减少洗涤时的溶解损失,又保持一定的酸度条件,避免某些水解盐的沉淀析出,另外HCl 为强电解质避免因洗涤剂而引起胶体现象。 如果用蒸馏水洗涤,则不具备上述条件,使沉淀的溶解损失太大,特别是PbCl 2﹑HNO 3不含共同离子,反而引起盐效应而使沉淀溶解度大,NaCl 则虽具有共同离子,但不具备酸性条件,所以亦不宜采用。 4.解:(1)用NH 4Ac 溶解PbSO 4,而不溶解Hg 2SO 4 。 (2)用氨水溶解Ag 2CrO 4,而不溶解Hg 2CrO 4 。 (3) 用NaOH 溶解PbCrO 4,而不溶解Hg 2CrO 4 。 (4) 用氨水溶解AgCl ,而不溶解PbSO 4 。 (5) 用HNO 3溶解Pb(OH)2,而不溶解AgCl 。 (6) 用氨水溶解AgCl, 而不溶解Hg 2SO 4 。 5.答:(1) H 2O 2+2H + +2e=2H 2O E 0=1.77 V Sn 4++2e=Sn 2+ E o =0.154 V

华师满分在线作业

华师满分在线作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 1.第1题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2.第2题 “学生中没有差生,只有智力结构的差异,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不是某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它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这些观点属于()理论 A.多元智能理论 B.冰山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结构主义理论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3.第3题 班级建设新的发展目标是 A.创建充满活力的民主集体 B.维持良好的班级秩序 C.形成集体学习气氛 D.形成团结精神和统一意志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4.第4题

要使学生爱学,从内在因素来看,就是要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 A.创造力和动力 B.兴趣和动力 C.热情和兴趣 D.信心和创造力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5.第5题 要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 A.对自己的责任感 B.对家长的责任感 C.对国家的责任感 D.对社会的责任感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6.第6题 现代社会形势下,亲和力成为一位教师非常重要的素质,这种亲和力的本质是 A.活泼开朗的性格 B.风趣、幽默 C.大方、不拘小节 D.对学生的爱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7.第7题 一位优秀的重点高中学生,在即将上课时,不小心将老师的电脑从桌上碰跌下地面,造成电脑屏幕与主机间连接处断裂,电脑死机黑屏。那位学生说了一声“对不起!”,就上课去了。老师只好临时放弃使用电脑,凑合着上课。一个上午过去了,那位学生没有找老师。这种情况,表明该学生缺失的是主要是

最新分析化学》第七章习题答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 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答:标准电极电位E′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常为25℃)半反应中各物质都处于标准状态,即离子、分子的浓度(严格讲应该是活度)都是1mol/l(或其比值为1)(如反应中有气体物质,则其分压等于1.013×105Pa,固体物质的活度为1)时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 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E0f)是当半反应中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都为1或浓度比为,并且溶液中其它组分的浓度都已确知时,该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且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的实际电极电位,它在条件不变时为一常数)。由上可知,显然条件电位是考虑了外界的各种影响,进行了校正。而标准电极电位则没有校正外界的各种外界的各种因素。 影响条件电位的外界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1)配位效应; (2)沉淀效应; (3)酸浓度。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中?为什么? 答:一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位大于0.4V(K>106),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于滴定分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例如介质浓度变化、酸度等)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的,因此,只要能创造一个适当的外界条件,使两电对的电极电位超过0.4V ,那么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应用于滴定分析。但是并不是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中。因为有的反应K虽然很大,但反应速度太慢,亦不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物的浓度;2)温度;3)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 答:1)高锰酸钾法.2MnO4+5H2O2+6H+==2Mn2++5O2↑+8H2O. MnO2+H2C2O4+2H+==Mn2++2CO2+2H2O 2) 重铬酸甲法. Cr2O72-+14H++Fe2+===2Cr3++Fe3++7H2O CH3OH+Cr2O72-+8H+===CO2↑+2Cr3++6H2O 3)碘量法3I2+6HO-===IO3-+3H2O, 2S2O32-+I2===2I-+S4O62 Cr2O72-+6I-+14H+===3I2+3Cr3++7H2O 5.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 答: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 (1)反应平衡常数必须大于106,即△E>0.4V。 (2)反应迅速,且没有副反应发生,反应要完全,且有一定的计量关系。 (3)参加反应的物质必须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或能与还原剂或氧化剂生成沉淀的物质。 (4)应有适当的指示剂确定终点。 6.化学计量点在滴定曲线上的位置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电子转移数有什么关系? 答: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中突跃范围的长短和氧化剂与还原剂两电对的条件电位(或标准电位)相差的大小有关。电位差△E较大,突跃较长,一般讲,两个电对的条件电位或标准电位之差大于0.20V时,突跃范围才明显,才有可能进行滴定,△E值大于0.40V时,可选用氧化还原指示剂(当然也可以用电位法)指示滴定终点。 当氧化剂和还原剂两个半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相等,即n1=n2时,则化学计量点的位

分析化学下册(华中师大-第四版)-高教社

第一章 绪论 1. 解释下列名词: (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答:(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一般需要特殊的仪器,又称为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2. 对试样中某一成分进行5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单位μg ?mL -1)分别为 0.36,0.38, 0.35,0.37,0.39。 (1) 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2) 如果试样中该成分的真实含量是0.38 μg ?mL -1,试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 解:(1)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37.05 39 .037.035.038.036.0=++++= x μg ?mL -1 标准偏差 1 222221 20158.01 5)37.039.0()37.037.0()37.035.0()37.038.0()37.036.0(1 )(-=?=--+-+-+-+-= --= ∑ mL g n x x s n i i μ

分析化学第五版习题答案详解下

分析化学第五版习题答案详解(下)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思考题答案 1.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有哪些特点? 答:(1)EDTA与多数金属离子形成1?1配合物;(2)多数EDTA-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较强(可形成五个五原子环); (3)EDTA与金属配合物大多数带有电荷,水溶性好,反应速率快;(4)EDTA与无色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仍为无色,与有色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颜色加深。 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条件稳定常数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引用条件稳定常数? 答: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不受其它反应条件如介质浓度、溶液pH值等的影响;条件稳定常数是以各物质总浓度表示的稳定常数,受具体反应条件的影响,其大小反映了金属离子,配位体和产物等发生副反应因素对配合物实际稳定程度的影响。 3.在配位滴定中控制适当的酸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实际应用时应如何全面考虑选择滴定时的pH? 答:在配位滴定中控制适当的酸度可以有效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防止被测离子水解,提高滴定准确度。具体控制溶液pH值范围时主要考虑两点:(1)溶液酸度应足够强以消去干扰离子的影响,并能准确滴定的最低pH值;(2)pH值不能太大以防被滴定离子产生沉淀的最高pH值。

4.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如何?它应该具备那些条件? 答:金属指示剂是一类有机配位剂,能与金属形成有色配合物,当被EDTA等滴定剂置换出来时,颜色发生变化,指示终点。金属指示剂应具备如下条件:(1)在滴定的pH范围内,指示剂游离状态的颜色与配位状态的颜色有较明显的区别;(2)指示剂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适中,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K’MIn>104,又要容易被滴定剂置换出来,要求K’MY/K’MIn ≥104(个别102);(3)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应易溶于水;(4)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要灵敏、迅速,有良好的可逆性。 5.为什么使用金属指示剂时要限定适宜的pH?为什么同一种指示剂用于不同金属离子滴定时,适宜的pH条件不一定相同? 答:金属指示剂是一类有机弱酸碱,存在着酸效应,不同pH时指示剂颜色可能不同,K’MIn不同,所以需要控制一定的pH值范围。指示剂变色点的lgK’Min应大致等于pMep, 不同的金属离子由于其稳定常数不同,其pMep也不同。金属指示剂不象酸碱指示剂那样有一个确定的变色点。所以,同一种指示剂用于不同金属离子滴定时,适宜的pH条件不一定相同。 6.什么是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和僵化?如何避免? 答:指示剂-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常数比EDTA与金属离子稳定常数大,虽加入大量EDTA也不能置换,无法达到终点,称为指示剂的封闭,产生封闭的离子多为干扰离子。消除方法:可加入掩蔽剂来掩蔽能封闭指示剂的离子或更换指示剂。指示剂或指示剂-金属离子配合物溶解度较小, 使得指示剂与滴定剂的置换速率缓慢,使终点拖长,称为指示剂的僵化。消除方法:可加入适当有机溶剂或加热以增大溶解度。

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等)答案——下册

(a) ICl 4- (b)IBr 2 - (c)BrO 3- (d)ClF 7、 解: 4XeF 平面四边形 2XeF 直线形 3XeO 三角锥 XeO 直线形 13-8用 VSEPR 理论判断XeF 2 、XeF 4、XeF 6、XeOF 4及ClF 3的空间构型。 8、解: 2XeF 直线形 4XeF 平面四边形 6XeF 八面体 4XeOF 四方锥 4ClF 三角锥 13-9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下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反应条件): (a) XeF 2 (b) XeF 6 (c) XeO 3 9、解: )()()(21.0,4002g XeF g F g Xe MPa C ????→?+? )()(3)(66,3002g XeF g F g Xe MPa C ????→?+? HF XeO O H XeF 63326+=+

13-10 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1) XeF 2 + H 2O → (2) XeF 4 + H 2O → (3) XeF 6 + H 2O → (4) XeF 2 + H 2 → (5) XeF 4 + Hg → (6) XeF 4 + Xe → 10、解: 2 4242242632623242222222263122 3 26322 1 2XeF Xe XeF HgF Xe XeF Hg HF Xe H XeF HF XeOF O H XeF HF XeO O H XeF HF O Xe XeO O H XeF O H F O Xe OH XeF =++=++=++=++=++++=++++=+-- 14-5 三氟化氮NF 3(沸点-129℃)不显Lewis 碱性,而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化合物NH 3 (沸点-33℃)却是个人所共知的Lewis 碱。(a )说明它们挥发性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b )说明它们碱性不同的原因。 5、解:(1)NH 3有较高的沸点,是因为它分子间存在氢键。 (2)NF 3分子中,F 原子半径较大,由于空间位阻作用,使它很难再配合Lewis 酸。 另外,F 原子的电负性较大,削弱了中心原子N 的负电性。

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_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分析化学概论 2. 有0.0982mol/L 的H 2SO 4溶液480mL,现欲使其浓度增至0.1000mol/L 。问应加入0.5000mol/L H 2SO 4的溶液多少毫升? 解:112212()c V c V c V V +=+ 220.0982/0.4800.5000/0.1000/(0.480)mol L L mol L V mol L L V ?+?=?+ 2 2.16V mL = 4.要求在滴定时消耗0.2mol/LNaOH 溶液25~30mL 。问应称取基准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KHC 8H 4O 4)多少克?如果改用22422H C O H O ?做基准物质,又应称取多少 克? 解: 844:1:1 NaOH KHC H O n n = 1110.2/0.025204.22/ 1.0m n M cV M mol L L g mol g ===??= 2220.2/0.030204.22/ 1.2m n M cV M mol L L g mol g ===??= 应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1.0~1.2g 22422:2:1 NaOH H C O H O n n ?= 1111 2 1 0.2/0.025126.07/0.32m n M cV M mol L L g mol g == =???=

2221 2 1 0.2/0.030126.07/0.42m n M cV M mol L L g mol g == =???= 应称取22422H C O H O ?0.3~0.4g 6.含S 有机试样0.471g ,在氧气中燃烧,使S 氧化为SO 2,用预中和过的H 2O 2 将SO 2吸收,全部转化为H 2SO 4,以0.108mol/LKOH 标准溶液滴定至化学计量点,消耗28.2mL 。求试样中S 的质量分数。 解: 2242S SO H SO KOH ::: 100%1 0.108/0.028232.066/2100% 0.47110.3%nM w m mol L L g mol g = ????=?= 8.0.2500g 不纯CaCO 3试样中不含干扰测定的组分。加入25.00mL0.2600mol/LHCl 溶解,煮沸除去CO 2,用0.2450mol/LNaOH 溶液反滴定过量酸,消耗6.50mL ,计算试样中CaCO 3的质量分数。 解: 32CaCO HCl : NaOH HCl :

2014年秋季华师在线心理学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作业 1.第1题 “远亲不如近邻”反映了()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A.互补性 B.相似性 C.接近性 D.个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2题 某些灵长类动物和3岁前的儿童主要具有的思维类型是() A.形象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 C.抽象思维 D.分析思维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3.第3题

按智力三元理论的观点,组成智力统合体的三种智力成分分别是组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和() A.情境性智力 B.理论性智力 C.晶体智力 D.流体智力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4.第4题 “一目十行”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5.第5题 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关系。 A.“倒U型”

B.“U型” C.直线 D.不确定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6.第6题 “一心二用”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7.第7题 刚从暗处走到亮处,两眼什么也看不到,经过几秒钟后才恢复正常。这属于(。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补偿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8.第8题 饥觉、渴觉、内脏的痛觉等属于()。 A.内部感觉 B.本体感觉 C.外部感觉 D.动觉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9.第9题 下列哪种效应属于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标签作用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第一章__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一气柜如下图所示: A 假设隔板(A)两侧N2和CO2的T, P相同。试问: (1)隔板两边气体的质量是否相等? 浓度是否相等?物质的量不等而浓度相等 (2)抽掉隔板(假设不影响气体的体积和气柜的密闭性)后,气柜内的T和P 会改变?N2、CO2物质的量和浓度是否会改变?T和P 会不变,N2、CO2物质的量不变而浓度会改变 2.标准状况与标准态有何不同? 标准状况指气体在27.315K和101325Pa下的理想气体,标准态是在标准压力下(100kPa)的纯气体、纯液体或纯固体 3.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与化学计量数有何不同?对某一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说,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和化学计量数的绝对值相同,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为正值,而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为负值,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为正值 4.热力学能、热量、温度三者概念是否相同? 试说明之。 5.试用实例说明热和功都不是状态函数。

6.判断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 (1)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2)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高,表明甲物体的热力学能比乙物体大。× (3)物体的温度越高,则所含热量越多。× (4)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5)同一体系: (a)同一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值。× (b)不同状态可能有相同的热力学能值。√ 7.判断下列各过程中,那个ΔU最大: (1)体系放出了60kJ热,并对环境做了40kJ功。 (2)体系吸收了60kJ热,环境对体系做了40kJ功。√ (3)体系吸收了40kJ热,并对环境做了60kJ功。 (4)体系放出了40kJ热,环境对体系做了60kJ功。 根据ΔU=Q+W, (1) ΔU=-60+(-40)=-100KJ (2) ΔU=+60+40=+100KJ ,(3) ΔU=+40+(-60)=-20KJ (4) ΔU=-40+60=+20KJ因此通过计算可以看出,(2)过程的ΔU最大. 8.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 (1)体系的焓等于恒压反应热。× (2)体系的焓等于体系的热量。× (3)体系的焓变等于恒压反应热。√

大学无机化学期末考试(天津大学第四版)归纳.doc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关系 重要概念 1.系统:客观世界是有多种物质构成的,但我们可能只研究其中一种或若干物质。人为地将一部分物质与其他物质分开,被划分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2.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3.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 、体积V 、温度T 、质量m 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4.状态函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5.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热容,质量,熵,焓和热力学能等。 6.强度性质:不具有加和性,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性质。如温度与压力,密度等。 系统的某种广度性质除以物质的量或者质量之后就成为强度性质。强度性质不必指定物质的量就可以确定。 7.热力学可逆过程:系统经过某种过程由状态1到状态2之后,当系统沿着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的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力学的可逆过程。 8.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 9.化学计量数:0=∑B VB B表示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VB是B 的化学计量数, 量纲为一;对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 10.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当安计量反应式反应时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并不是各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世界所转化的量。 11.反应进度ξ:b b v /n ?=?ξ 对于化学反应来讲,一般选未反应时,0=ξ 引入反应进度这个量最大的优点是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时,可用任一反应物或产物来表示反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总是相等的。 12.习惯对不注明温度和压力的反应,皆指反应是在298.15K ,100kPa 下进行的。 13.一般没有特别的注明,实测的反应热(精确)均指定容反应热,而反应热均指定压反应热。 14.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过程中,能量不会自生自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也叫做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15.热力学能具有状态函数的特点:状态一定,其值一定。殊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值变为零。 16.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温差而交换的热量称为热。若系统吸热值为正,若系统放热值为负。 17.系统与环境之间除了热以外其他形式传递的能量都称为功。系统得功为正,系统做功为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系统体积的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pdV W ,除体积功以外的一切功称为非体积功如电功。 18.功和热都是过程中被传递的能量,它们都不是状态函数,其数值与途径有关。而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热力学能的改变量只有过程的始态和终态决定,而与过程的具体途径无关。 19.化学反应热是指等温过程热,即当系统发生了变化后,使反应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前始态的温度,系统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016华师秋《教育学》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2016华师秋《教育学》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作业 1.第3题 下面哪位教育学家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A.洛克 B.卢梭 C.蒙台梭利 D.裴斯泰洛奇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4题 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A.培养健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培养四有公民 C.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 D.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5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斯金纳 C.维果茨基 D.洛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6题 一般而言,中等难度的题目应占:

A.30% B.40% C.50% D.60%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7题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综合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8题 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9题 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1983年 B.1985年 C.1986年 D.1993年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10题 普通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一般都实行 A.校长负责制 B.集体管理 C.教师负责制 D.校长负责与集体管理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9.第11题 规定了学科的教育目的、任务、知识范围、深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的是

分析化学(第五版下册)期末复习重点

分析化学(第五版下册)期末复习重点 https://www.doczj.com/doc/0a700456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3.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包括:光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 及记录系统。 14.指出下列电磁辐射所在的光谱区 (1)波长588.9nm 可见光(2)波数400cm-1红外 (3)频率2.5×1013Hz 红外(4)波长300nm 紫外 15.常见光谱分析中,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和原子荧光三种光分析方法的分析对象为线光谱。 16.红外光谱是基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 17.L=2的镁原子的光谱项数目为 4 ,其中多重态为3的光谱项数目为 3 。 18.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只有当某波长光波的能量与物质的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差相等时,才发生物质对某光波的吸收,也就是说物质对光的吸收是有选择性。 19.在光谱法中,通常需要测定试样的光谱,根据其特征光谱的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而光谱的强度与物质含量有关,所以测量其强度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0.根据光谱产生的机理,光学光谱通常可分为:原子光谱,分子光谱。 2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钨丝灯,氢灯或氘灯做光源。 22.红外光谱仪用能斯特灯与硅碳棒做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法复习题 1.名词解释: 光谱干扰:由于待测元素发射或吸收的辐射光谱与干扰物或受其影响的其他辐射光谱不能完全分离所引起的干扰。 物理干扰:是指试样杂转移、蒸发和原子化过程中,由于试样任何物理特性的变化而引起额吸光度下降的效应。它主要是指溶液的粘度、蒸气压和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质对溶液的抽吸、雾化、蒸发过程的影响。 化学干扰:在凝聚相或气相中,由于被测元素与共存元素之间发生任何导致待测元素自由原子数目改变的反应都称为化学干扰。 电离干扰:待测元素自由原子的电离平衡改变所引起的干扰。 基体效应:试样中与待测元素共存的一种或多种组分所引起的种种干扰。

2012秋季大学语文华师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第1题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 A.“赋、比、兴” B.《周颂》、《卫颂》、《鲁颂》 C.“风、雅、颂” D.《商颂》、《鲁颂》、《郑颂》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下列哪篇文章()。 A.《徐文长传》 B.《李将军列传》 C.《张中丞传后叙》 D.《五代史伶官传序》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喻世明言》的作者是()。 A.龚自珍 B.吴组缃 C.冯梦龙 D.白居易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满招损,谦受益”一语出自()。 A.《滕王阁序》 B.《论语》 C.《项脊轩志》

D.《五代史伶官传序》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胡适所著的在我国新诗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集是()。 A.《猛虎集》 B.《女神》 C.《尝试集》 D.《死水》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姚纳是下列哪一篇小说中的人物()。 A.《风波》 B.《断魂枪》 C.《苦恼》 D.《舞会以后》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萧伯纳是哪国的作家()。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俄国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拣麦穗》的作者是()。 A.巴金 B.张洁 C.朱自清 D.茅盾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有重要影响的诗集是()。 A.《猛虎集》 B.《女神》 C.《尝试集》 D.《前矛》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前赤壁赋》在结构上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即()。 A.抒情为主 B.描写为主 C.议论为主 D.主客对话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3题 在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中,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

华中师大分析化学教案

绪论 绪论,就是开篇,应回答大家四个问题: 为什么要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什么?(掌握学习主动权) 怎样学?(培养思维方法) 如何用?(倡导创新精神) 下面从四点阐述。 一、分析化学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品位越来越高; 各行各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举例说明(图表或多媒体展示) *“布料怎样?”(是全棉吗?是真丝吗?) 布料感官检验 棉柔软,吸湿易燃,烧纸味,灰散碎 丝柔软,光泽卷缩,臭味,灰颗粒合成纤维弹性,耐热卷缩,冒黑烟,灰小球 例2 “碘盐如何?”(含不含?含多少?) IO3-+5I-+6H+ →3I2+3H2O 用食醋,KI淀粉试纸检验(含不含碘) 用仪器分析测定碘的含量 例3 “哪种主粮营养高?” 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甘薯 蛋白质36.3 碳水化合物76 Vc 32

胡萝卜素 1.32 例4“这套新装修房子能住吗?”(指甲醛) 可用银镜反应或与新配制Cu(OH)2作用来检验。 用仪器分析测定甲醛含量 例5““非典”消毒液如何?“(指过氧乙酸) 用碘量法测定过氧乙酸含量 例6 电子产业 微电子技术生物计算机超导计算机 材料芯片有机物超导材料 需进行成分分析含量测定结构表征。 例7 现代农业(布局、高产、高效) 营养成分分析,有害、有毒物质测定。 *科学研究(如电氟化含氟药物中间体) 需进行氧谱、氢谱、质谱等结构分析。 定义: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测定、结构表征的一门学科。广义讲,是一门获取物质的组成及结构的信息科学。 二、分析方法 1. 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2. 对象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3. 原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4. 用量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 5. 含量常量成分分析微量成分分析痕量成分分析还有例行分析仲裁分析 环境分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 材料分析矿物分析等

分析化学第四版答案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编

第一章绪论 答案:1.仪器分析法灵敏度高。 2.仪器分析法多数选择性较好。 3.仪器分析法分析速度较快,利于批量样品分析。 4.易于使分析工作自动化。 5.相对误差较大。 6.设备复杂、价格昂贵,对仪器工作环境要求较高。 第二章定性分析 1、解:最底浓度 1:G=1:5×104 2、解:检出限量 3、答:应选用(2)1mol?L-1HCl作洗液,因为HCl含有与氯化物沉淀的共同离子,可以减少洗涤时的溶解损失,又保持一定的酸度条件,避免某些水解盐的沉淀析出,另外HCl为强电解质避免因洗涤剂而引起胶体现象。 如果用蒸馏水洗涤,则不具备上述条件,使沉淀的溶解损失太大,特别就是PbCl2﹑HNO3不含共同离子,反而引起盐效应而使沉淀溶解度大,NaCl则虽具有共同离子,但不具备酸性条件,所以亦不宜采用。 4、解:(1)用NH4Ac溶解PbSO4,而不溶解Hg2SO4 。 (2)用氨水溶解Ag2CrO4,而不溶解Hg2CrO4 。 (3) 用NaOH溶解PbCrO4,而不溶解Hg2CrO4 。 (4) 用氨水溶解AgCl,而不溶解PbSO4 。 (5) 用HNO3溶解Pb(OH)2,而不溶解AgCl 。 (6) 用氨水溶解AgCl, 而不溶解Hg2SO4 。 5、答:(1) H2O2+2H+ +2e=2H2O E0=1、77 V Sn4++2e=Sn2+ Eo=0、154 V H2O2就是比Sn4+强的氧化剂,所以H2O2可以氧化Sn2+为Sn4+ (2 ) I2(固)+2e=2I- Eo=0、5345 V AsO43-+4H++2e=AsO33-+2H2O Eo=0、559 V I-就是比AsO33-强的还原剂,所以NH4I可以还原AsO43- 6、答:(1)因为HNO3就是强的氧化剂会把组试剂H2S氧化成硫而沉淀。 (2)用H2SO4代替HCl,引入了SO42-,使Ba2+﹑Sr2+﹑Ca2+及Pb2+离子生成硫酸盐沉淀,将妨碍这些离子的分析。 (3)用HAc代替HCl,则由于它就是弱酸,不可能调至所需要的酸度。 7、答:(1)加(NH4)2CO3, As2S3 溶解而HgS不溶。 (2)加稀HNO3, CuS溶解而HgS不溶。 (3)加浓HCl, Sb2S3溶解而As2S3不溶。 (4)加NH4Ac, PbSO4溶解而BaSO4不溶。 (5)加氨水,Cd(OH)2溶解而Bi(OH)3不溶。 (6)加氨水,Cu(OH)2溶解而Pb(OH)2不溶。 (7)加Na2S,SnS2溶解而PbS不溶。 (8)加Na2S,SnS2溶解而SnS不溶。 (9)加稀HCl, ZnS溶解而CuS不溶。 (10)加稀HCl, MnS溶解而Ag2S不溶。 (11)与组试剂作用,生成黄色沉淀,此沉淀一部分溶于Na2S,另一部分不溶,仍为黄色。

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等)答案下册

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等)答案下册 碳的还原性 1.与氧气反应(燃烧) 2.与石英砂高温反应(工业应用:制硅单质)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如氧化铜、氧化铁(冶炼铁用焦炭,实际的还原剂主要是什么?) 4.被热的浓硫酸氧化 5.被热的浓硝酸氧化 6.高温下被二氧化碳氧化。 *高温下被水氧化生成水煤气。 碳酸盐小结 1.一些碳酸盐的存在、俗称或用途。 大理石、石灰石、白垩、方解石、蛋壳、贝壳、钟乳石—CaCO3;纯碱、苏打—Na2CO3;小苏打—NaHCO3 (可用于食品发泡,治疗胃酸过多症) 菱镁矿—MgCO3(制MgO);菱铁矿—FeCO3 ;碳铵—NH4HCO3;(氮肥)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K2CO3;(钾肥) 暂时硬水的成分—Ca(HCO3)2和Mg(HCO3)2 ;锅垢的主要成分—CaCO3和Mg(OH)2; 炼铁的“熔剂”—CaCO3 (炼钢的造渣剂是生石灰)

制普通玻璃原料—石灰石、纯碱、石英;制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粘土 2.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 (1)相互转化: 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转化(实验现象; 石灰岩洞和钟乳石形成)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转化(碳酸钠溶液跟盐酸反应不如碳酸氢钠剧 烈; 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 除去碳酸钠中碳酸氢钠杂质; 除去二 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杂质为什么不用碳酸钠溶液而用碳酸氢钠溶液等问题) (2)共同性质: 都能跟酸(比碳酸强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盐的检验) (3)稳定性比较: 正盐比酸式盐稳定[稳定性: 酸<酸式盐<正盐,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如HClOCaCO3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版-上册 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第四版)答案 第一章物质得结构 1-1在自然界中氢有三种同位素,氧也有三种同位素,问:总共有种含不同核素得水分子?由于3H太少,可以忽略不计,问:不计3H时天然水中共有多少种同位素异构水分子? 1-2 天然氟就是单核素(19F)元素,而天然碳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2C与13C),在质谱仪中,每一质量数得微粒出现一个峰,氢预言在质谱仪中能出现几个相应于CF4+得峰? 1—3用质谱仪测得溴得两种天然同位素得相对原子质量与同位素丰度分别为79Br 789183占50、54%,81Br 80。9163占49。46%,求溴得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1-4 铊得天然同位素203Tl与205Tl得核素质量分别为202、97u与204、97u,已知铊得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为204。39,求铊得同位素丰度。 1-5 等质量得银制成氯化银与碘化银,测得质量比m(AgCl):m(AgBr)=1。63810:1, 又测得银与氯得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分别为107。868与35。453,求碘得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1-6表1-1中贝采里乌斯1826年测得得铂原子量与现代测定得铂得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相比,有多大差别? 1-7 设全球有50亿人,设每人每秒数2个金原子,需要多少年全球得人才能数完1mol金原子(1年按365天计)? 1-8 试讨论,为什么有得元素得相对质量(原子量)得有效数字得位数多达9位,而有得元素得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得有效数字却少至3~4位? 1-9 太阳系,例如地球,存在周期表所有稳定元素,而太阳却只开始发生氢燃烧,该核反应得产物只有氢,应怎样理解这个事实? 1—10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一种叫“元气”得物质,“元气生阴阳,阴阳生万物",请对比元素诞生说与这种古代哲学。 1—11 “金木水火土”就是中国古代得元素论,至今仍有许多人对它们得“相生相克”深信不疑。与化学元素论相比,它出发点最致命得错误就是什么?

分析化学第五版下册答案答案

分析化学第五版下册答案答案 【篇一:第五版分析化学上册课后答案】 摘:分析化学第五版下册答案答案)析化学概论 第2章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第3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第4章分析质量的控制与保证 第5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mbe: c2=[cl-] (1) [nh3]+[nh4+]=c1+c2(2) cbe:[h+]+[nh4+]=[oh-]+[cl-] (3) 将(1)代入(3) 质子条件式为: [ h+ ] + [nh4+] = c2 + [oh-] 解: a. 对于共轭体系,由于构成了缓冲溶液,所以可以将其视为由 强酸(hcl和弱碱(nh3)反应而来,所以参考水准选为hcl, nh3 和h2o 质子条件式为:[ h+ ] + [nh4+] = [cl-] + [oh-] 即 [ h+ ] + [nh4+] = c2 + [oh-] b.c1 m naoh+c2 m h3bo3 组合法 mbe: c1=[na+] (1) [h3bo3]+[b(oh)4-]=c2 (2) cbe:[na+]+[h+]=[b(oh)4-]+[oh-] (3) 将(1)代入(3) 质子条件式为:[ h+ ] + c1 = [b(oh)4-] + [oh-] b. 参考水准选为naoh, h3bo3和h2o c. 直接取参考水平:h3po4 , hcooh , h2o 质子条件式: [h+] = [h2po4-] + 2[hpo42-] + 3[po43-] + [hcoo-]+[oh-] d. 0.01 m fecl3 mbe: [cl-] = 0.03(1) (2) cbe: 质子条件式为: (3) 9. 解: 已知p ka=5.30,ph=5.60 设原缓冲溶液中盐的浓度为x mol/l, 故 (mol/l) 得x=0.35

无机化学(天津大学第四版答案).

第1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习题参考答案 1.解:1.00吨氨气可制取2.47吨硝酸。 2.解:氯气质量为2.9×103g 。 3.解:一瓶氧气可用天数 33111-1 222()(13.210-1.0110)kPa 32L 9.6d 101.325kPa 400L d n p p V n p V -???===?? 4.解:pV MpV T nR mR = = = 318 K 44.9=℃ 5.解: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 i i n p p n = p (N 2) = 7.6?104 Pa p (O 2) = 2.0?104 Pa p (Ar) =1?103 Pa 6.解:(1)2(CO )n = 0.114mol; 2(CO )p = 42.87 10 Pa ? (2)222(N )(O )(CO )p p p p =--43.7910Pa =? (3)4224(O )(CO ) 2.6710Pa 0.2869.3310Pa n p n p ?===? 7.解:(1)p (H 2) =95.43 kPa (2)m (H 2) = pVM RT = 0.194 g 8.解:(1) = 5.0 mol (2) = 2.5 mol 结论: 反应进度()的值与选用反应式中的哪个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进行计算无关,但与反应式的写法有关。 9.解:?U = Q p p ?V = 0.771 kJ 10.解: (1)V 1 = 38.3?10-3 m 3= 38.3L (2) T 2 = nR pV 2 = 320 K (3) W = ( p ?V ) = 502 J (4) ?U = Q + W = -758 J (5) ?H = Q p = -1260 J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