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1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造型设计要求

4.1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造型设计要求

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造型设计要求

--- 欧阳晓怡

西方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西方人认为花可抵抗巫术、闪电和毒药. 在祭典时, 人们用橄榄叶与月桂叶做成花环, 作为膜拜的用具. 将花环戴到头上、脖上, 即可作护身符, 挂在门上和墙上可防邪魔进内.所用的花材则视各国人们的习俗而不同.

?古代埃及人认为睡莲的壁画是幸福和神圣的象征, 喜用印度睡莲和齿叶睡莲, 故在法老墓中有睡莲的壁画和鲜花随葬. 古希腊人除悬挂花环外还常将植物插在落地大花瓶中, 作为新婚夫妇的室内装饰品(图-1), 表示喜庆.

?古罗马人悬挂花环来庆祝"农神节", 并习惯将蔷薇花瓣洒在宴会桌和地板上, 使客人闻香. 德国人爱用枞树叶等.

?罗马帝国席卷欧洲, 建都于拜占庭后, 开始出现神殿仪式用的大型插花, 称拜占庭式圆锥形插法(图-2),

?而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 花环、花索(也称花彩)以及教堂装饰插花得到普及, 直到现在仍为圣诞节的装饰. 当时, 教堂插花多使用百合、鸢尾等象征圣洁的花材, 花型也较简单.

?14-16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种文化的再生运动, 这个运动积极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 也促进了建筑、室内设计、造园设计和花卉设计的发展. 人们将多种鲜花插满花瓶、花篮、果盘, 陈设在室内, 插花成了人们生活的一种情趣. 当时的花卉中心在法国.

?17-18世纪,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战争、贸易和往来, 各地花材得

以广泛交流, 大大促进了园艺的发展. 这时期, 大量的园艺书籍出版, 也使园艺知识和插花技艺得到了传播. 如1633年罗马出版的?花卉栽培与装饰?, 该书介绍了许多关于养护切花的知识和用切花装饰的方法. 如一种专门插花用的"漏壶"(见下图), 壶内分层, 每层的盖面上都有插花孔, 将一支支花插入孔中, 使花朵均匀分布. 插花也成了各国画家们绘画的主要对象. 顺应当时的服装, 胸花应运而生.

?19-20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为英国昌盛时期, 花卉中心逐渐移到英国. 这时, 铁丝的使用也很普遍, 贴花形式也逐渐发展起来, 西方插花逐渐走向系统化、理论化.

?

?荷兰花卉发展自15世纪开始, 当时其航海事业发达, 接触到许多新的植物和插花方式. 今天, 荷兰的切花生产位于

世界领先地位, 插花技艺也很有声望.

?美国开国之初称殖民地时代, 当时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圆型花式, 故美国也称圆型为殖民地型. 后来吸收了东方的线条设计, 使花型更趋完美. 美国人巧妙地配合商业化的需要, 开发了各种新型花式的设计、礼品设计等, 并配合各种节假纪念日, 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等, 利用插花来表达感情, 使花艺设计受到世界的重视, 浸润在大众的生活中.

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西方插花, 一般指欧美各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形式. 欧美各国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似, 因而在宗教信仰、插花艺术等思想文化形态方面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特点, 形成了统一的西方插花艺术体系和风格. 其特点是:

?一是花的种类及数量较多, 多用草本和球根类花卉为主, 花朵丰满硕大, 给人以花枝繁茂之感;

?

?二是色彩浓重艳丽, 气氛热烈, 有豪华富贵之气魄

?三是构图多采用对称均衡或规则的几何图形, 如三角型、圆形、水平型、放射型、L型等, 追求块面和整体效果, 极富装饰性和图案美, 显示出雍容华贵之态.

一. 西方传统插花对花材的要求

?西方传统插花多使用花朵硕大、色彩艳丽的草本花卉. 按花的形状和在构图中的不同作用, 可把花材分成三类:

?骨架花

?焦点花

?补花

骨架花

?外形呈长条状或线状, 在插花构图中主要起骨架作用, 确定造型的形状, 大小方向等。

?一般选长穗状花茎挺拔的单朵团状花或枝叶, 如唐菖蒲、蛇鞭菊、金鱼草、晚香玉、月季、康乃馨、蒲草、苏铁叶、兰叶等。

?唐菖蒲

?晚香玉

焦点花

?外形呈较整齐的圆团状或呈不规整的特殊形状的花材, 一般插在构图的重心位置, 是视线集中的地方,所以要特别注意选用丰腴, 鲜丽的花材, 一茎一花的花材较好。

?如菊花、百合、月季、香石竹、非洲菊、卡特兰、红掌、鹤望兰等。

?菊花

?火炬凤梨

补花

?补花即形体细小、丛状或羽絮的花或叶, 在构图中主要起填充和过渡作用, 使花型丰满, 层次感强, 使骨架花和焦点花和谐地融成一体。

?如满天星、小菊、情人草、珍珠梅、文竹、肾蕨、天门冬等. 肾

二. 西方传统插花对花器和花枝长度的要求

?西方式插花所用花器不像东方式插花那么讲究。一般选用浅色的浅盘或高脚杯等。

?往往花型把花器全部遮掩住不外露, 这时, 就无所谓与花器成比例了。只要按摆设的位置或场地来决定花型大小既可。?如花器外露, 则仍按花枝比花器长1.5倍左右的比例要求.

中性色的容器适应范围广

三. 西方传统插花对花型的要求

?传统的西方插花有许多固定形式, 常见的有:

?圆形、三角形、半球型、椭圆形、水平型、放射型、球型、菱形、倒T型、L型、S型、弯月型、不等边三角型等等, 每种形式的表现都有相应的格式和章法, 但都应该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外形规整, 轮廓清晰

?西方传统插花, 其外形轮廓要求清晰、整齐, 无论花材的多少, 都不能超出图形的边线。

?花材的形状对西方传统插花花型也有很大的影响。插垂直线和水平线时, 应选花梗直挺的花材; 而插弧线时, 则要选用花梗呈弧线弯曲的花材, 如用直挺的花材插弧线, 容易破坏几何形状, 失去美感。

?外形轮廓是由最外围花的顶点连线组成的, 这些顶点连线呈现的形状就是插花作品的花型。

?所以插花时, 各花长短一定要保证不破坏轮廓线, 这也可视作花型的统一点。

2、层次丰富, 立体感强

?各种形式的几何形插花, 不仅从正面看其轮廓要呈相应的几何图形而且从侧面看要呈规则的形状, 即花朵所构成的图形应是空间立体的, 而不是平面的。

3、焦点突出, 主次分明

?任何一个花型都有其结构的重心, 它能使图形得以稳定, 其位置便是各轴线的交汇点, 约1/5-1/4高度位置。

?花材密集于此处, 一些形状特殊或较大的花朵也应插在此处, 成为花型的焦点。焦点是作品中的中心重要之处,与焦点相比, 其他部分是次要的。

?花叶的方向都以焦点为中心, 逐渐按离心的规律向四周转移。上部的花朵向上, 左右两侧的花朵则朝向相对, 各向左右呼应。

四. 西方传统插花对色彩的要求

?色彩是最引人注目、最具感染力的审美因素, 色彩搭配得好与坏, 常常成为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作者艺术造诣高低的体现。

?西方插花, 色彩的表现十分重要, 要求浓重艳丽, 创造出热烈欢快的气氛。

?一般一件作品几种颜色, 传统的插法是将各色花混插在一起达到五彩缤纷的效果;

?而现代则流行集团式插法, 即同一色调的花材集中插在一起, 以造成一片一片的差异, 产生强烈的效果。

?西方插花也有用单色花的习惯, 如在婚礼上使用纯白色的花表示纯洁等;

插花艺术课程标准

《插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插花艺术课程代码: 学时/学分: 32/2 适用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先修课:无后续课:无 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航空学院执笔:陈凤 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年…… 月 审定:(学院院长签字)日期:…… 年……月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插花的历史,掌握插花艺术学的基本知识,领悟插花造型与鉴赏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插花、盆景与压花等花卉艺术品的创作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对花卉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插花的艺术流派及其风格特点 (2)掌握插花的原理,基本造型,花材和花器的选择 (3)熟悉花材的整理加工和保养、造型技法;东方插花艺术的表现方法与要求 (4)掌握西方插花艺术的技法与要求,现代插花艺术及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及评判以及前卫另类插花等 (二)能力目标: (1)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受到艺术熏陶的效果 (3)仿真花的插作;并辅以动手实践

(4)使学生能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初步具备插花艺术造型的技能 (三)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 (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插花艺术概论 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艺术概念 教学要求:插花艺术的特点:生命性、随意性、装饰性,介绍插花艺术的作用。详细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对插花艺术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花道的概念;使用不同的标准对插花进行分类。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二部分:插花艺术基本知识: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修剪、弯曲、固定;插花造型所依据的原则;插花色彩的安排。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修剪、弯曲、固定);插花的步骤(立意构思、选取花材、具体插作、命名、清理现场)。 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三部分: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4学时 教学内容: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插花造型的基本要素:质感、形态和色彩;介绍造型的四条原则:均衡与稳定、多样与统一、对比与调和、韵律与动势。 教学重点、难点:插花色彩的搭配实验或习题要求: 第四部分:插花艺术发简史:4学时

东西方插花艺术特点的比较

题目:东西方插花艺术特点的比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2) 1. 插花艺术的定义及东西方插花的介绍 (3) 1. 1 插花艺术的定义及形式 (3) 1. 1. 1 插花艺术的定义 (3) 1. 1. 2 插花艺术的形式 (4) 1. 2 东西方插花艺术的介绍 (4) 1. 2. 1 东方插花的介绍 (4) 1. 2. 2西方插花的介绍 (4) 2 东西方插花比较 (4) 2. 1 东西方插花发展简介 (4) 2. 1. 1 东方插花发展简介 (4) 2. 1. 2 西方插花发展简介 (4) 2. 2 东西方插花特点的比较 (4) 2. 2 .1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 (4) 2. 2. 2 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 (4) 2. 3 东西方插花风格的比较 (6) 2. 3. 1 东方插花风格特点 (6) 2. 3. 2 西方插花风格特点 (6) 2. 4 东西方插花风格评析 (6) 3. 结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本文针对东西方插花的涵义,形式及发展历史做了相关的介绍,着重从形式、风格方面将东西方插花做了相关论述及比较。插花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奇的艺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插花事业在我国曾几度兴衰。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将丰富多采的文化内涵及艺术创造不断地融入插花之中,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一门高雅艺术,并越来越多地走入大众生活,成为一种能够完美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成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异常的快,特别是插花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东方插花艺术是以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插花为代表。东西方插花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等背景的不同。东西方插花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文化不同的影响,其特点和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由于社会的全球化发展,东西方插花也相互影响。 关键词:插花艺术,东方式,西方式,特点,比较 1

4.1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造型设计要求

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造型设计要求 --- 欧阳晓怡 西方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西方人认为花可抵抗巫术、闪电和毒药. 在祭典时, 人们用橄榄叶与月桂叶做成花环, 作为膜拜的用具. 将花环戴到头上、脖上, 即可作护身符, 挂在门上和墙上可防邪魔进内.所用的花材则视各国人们的习俗而不同. ?古代埃及人认为睡莲的壁画是幸福和神圣的象征, 喜用印度睡莲和齿叶睡莲, 故在法老墓中有睡莲的壁画和鲜花随葬. 古希腊人除悬挂花环外还常将植物插在落地大花瓶中, 作为新婚夫妇的室内装饰品(图-1), 表示喜庆. ?古罗马人悬挂花环来庆祝"农神节", 并习惯将蔷薇花瓣洒在宴会桌和地板上, 使客人闻香. 德国人爱用枞树叶等. ?罗马帝国席卷欧洲, 建都于拜占庭后, 开始出现神殿仪式用的大型插花, 称拜占庭式圆锥形插法(图-2), ?而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 花环、花索(也称花彩)以及教堂装饰插花得到普及, 直到现在仍为圣诞节的装饰. 当时, 教堂插花多使用百合、鸢尾等象征圣洁的花材, 花型也较简单. ?14-16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种文化的再生运动, 这个运动积极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 也促进了建筑、室内设计、造园设计和花卉设计的发展. 人们将多种鲜花插满花瓶、花篮、果盘, 陈设在室内, 插花成了人们生活的一种情趣. 当时的花卉中心在法国. ?17-18世纪,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以及战争、贸易和往来, 各地花材得

以广泛交流, 大大促进了园艺的发展. 这时期, 大量的园艺书籍出版, 也使园艺知识和插花技艺得到了传播. 如1633年罗马出版的?花卉栽培与装饰?, 该书介绍了许多关于养护切花的知识和用切花装饰的方法. 如一种专门插花用的"漏壶"(见下图), 壶内分层, 每层的盖面上都有插花孔, 将一支支花插入孔中, 使花朵均匀分布. 插花也成了各国画家们绘画的主要对象. 顺应当时的服装, 胸花应运而生. ?19-20世纪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为英国昌盛时期, 花卉中心逐渐移到英国. 这时, 铁丝的使用也很普遍, 贴花形式也逐渐发展起来, 西方插花逐渐走向系统化、理论化. ? ?荷兰花卉发展自15世纪开始, 当时其航海事业发达, 接触到许多新的植物和插花方式. 今天, 荷兰的切花生产位于 世界领先地位, 插花技艺也很有声望. ?美国开国之初称殖民地时代, 当时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圆型花式, 故美国也称圆型为殖民地型. 后来吸收了东方的线条设计, 使花型更趋完美. 美国人巧妙地配合商业化的需要, 开发了各种新型花式的设计、礼品设计等, 并配合各种节假纪念日, 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等, 利用插花来表达感情, 使花艺设计受到世界的重视, 浸润在大众的生活中. 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西方插花, 一般指欧美各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形式. 欧美各国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似, 因而在宗教信仰、插花艺术等思想文化形态方面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特点, 形成了统一的西方插花艺术体系和风格. 其特点是: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摘要: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以大量的文学著作、史书以及古物的发现为依据,对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提出见解,系统全面地整理了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脉络,并以插花的特征为纲,分为原始萌芽阶段、初级发展阶段、兴盛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成熟完善阶段、衰微阶段及复苏阶段。虽经几度兴衰,但随着政府的支持及人们的热爱,中国插花必将再现辉煌。 关键词:风景园林插花综述中国发展史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但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说,源于佛前供花;二说,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1) 中国早在公元前11-3世纪的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广义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这从中国的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公元前16-11世纪)和我国杰出诗人屈原(公元前340-278年)的《楚辞》中可以得到证实,如: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引自《诗经——溱洧篇》。此民歌是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相聚相离时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引自《诗经——东门之枌》。荍即锦葵花(Malva sylvetris),椒即一种香草。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引自《楚辞——九歌•礼魂》。这是描述祭神典礼后,击鼓舞花、跳舞送神的场面。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引自《楚辞——九歌•湘君》。这是指在柏木船上装饰许多薜荔(Ficus pumila)香草,船的绸帐上挂满兰蕙,用荪草饰桨,兰花饰旌,乘坐这美丽的花船去寻

东方传统式插花艺术

东方传统式插花艺术 中国和日本是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代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用花枝互赠亲友和以花祭祖传递情感的风俗。日本的花道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自隋唐时代随佛教一起传入,风格和形式都留有中国插花艺术的影迹。因此,东方式传统插花实际上就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插花艺坛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插花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支绚丽多彩的奇葩,最初起源于民间生活,到后来与佛前供花相结合,得到迅速的发展,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是其精髓。东方传统式插花以表现植物的自然形态美见长。 东方式插花的风格特点强调自然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圣洁之尊。自然之真:就是以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木为表现的物象。强调符合植物自然生长规律,提倡“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要求创作者观察、了解植物生长习性,融人个人情感,使作品展现出充沛的自然生命力和美感。人文之善:对花卉人格化,讲求“花德”,让花卉起着人物教化的功能。如松、竹、梅为“寒岁三友”;梅、兰、竹、菊寓意为“四君子”,“以白玉兰、海棠、牡丹寓意玉堂富贵”;兰喻君子,菊喻隐者,牡丹比贵人;竹寓虚心、有气节;荷寓清正廉洁、纯洁等。东方式插花用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借花明志、以花抒怀。故作品常多命名,以引人步人特定境界。艺术之美:艺术之美包括花材美、布局结构美和整体艺术美。中国人赏花注重形、色、香、德,“形”则以“瘦疏古怪为佳”,与中国书、画艺术讲究线条美有关。如梅枝条曲折多姿、清香悠远、严寒开放,被视为最佳花材。花材的位置也按书法、绘画的结构章法,讲究参差不齐、疏密有致、起伏有势、虚实相生、气脉相连。如“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整体艺术是指插花作品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产生的艺术效果。如传统文人插花所指的“花快意”一明窗、净室、古鼎、松涛、溪声等,并提出以茗赏为上、谈赏为次、酒赏为下等。圣洁之尊:东方人认为花是神圣的,常以花祭祀、供佛、以花修道、悟道。把插花作为修身养性之道,讲究“心正则花正”,要求通过插花关注草木,反省自身的正邪,弥补精神的偏颇。总之,东方式插花真、善、美、圣的花艺特点,决定了其多采用写实、写意或两者结合的艺术手法。作品形态自然,线条优美,布局如画,意境隽永,情趣盎然,耐人寻味。是一种唯美和教化结合的花艺文化。 讲究意境,寓意于花:意境,是艺术家审美的再现,与生活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有限的作品中表达无限而深远的内涵。注重花材所表达的内容美,即意境美。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内涵丰富多彩,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遐思,表现诗情画意,以秀丽多姿、清雅绝俗见长,这是西方插花乃至于其他插花中所没有的。(1)寓意于花。人们根据花木生长的特性或特征形态,融入个人感情,赋予花木象征的含义,以借花抒发情怀,寓教于花。 ①以花名的谐音定意。花草的名称或别名及其谐音,往往是花材象征意义的来源。如百合、水仙、万寿菊、桃花、万年青、富贵竹、发财树等。②以花木的形象定意。③以花木的生长习性定意。常以各种花木的生长特性及形、色、香、质、神、性格等来评议。④按传说、时令定意。(2)作品的命名与意境的表达。命名对插花作品的意境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引导欣赏者对作品的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在选用花材上,中国传统插花对待每一片叶、每一花枝都是顺其自然之势,或直或曲、或仰或俯,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宛如生长在自然之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毫无刻意造作之气。即使修剪,也不显露人工痕迹,都是很好地利用各种花材的自然美构成人工的装饰美,是大自然的浓缩与升华。

西方传统插花艺术

论西方插花历史和特点 摘要:插花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西方插花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西方传统插花的研究有益于我们东方学习和认识 关键字:西方插花,特点,发展 金字塔象征着埃及的古老文明。在金宇塔内,法老与干燥的花瓣共室同眠,使人联想到古埃及人对花卉的爱意。从公元前一千四百年的一幅描绘工匠劳动的壁画里,可以看见一个俯身在陶器上作画的工匠背后,有插花造型的图案。此画详实地告诉人们,插花较早地出现在埃及。 欧洲文化的成熟,始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常用植物制成花环和插在花瓶里作为装饰品。古代希腊的一些城邦,尤其是近海的雅典,贸易相当发达。如陶瓶的生产,在前六世纪中叶以后曾垄断了国外市场。陶瓶的样式,从侧面看去不过是外轮廓两条曲线的不同变化.但工匠们却能在这两条线中找出各种不同的比例、弧度和结构上的变化,创造出优雅美丽的陶器。 古罗马的兴起也为插花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当时人们习惯用花瓣来装饰环境.用风信子、香石竹、郁金香和牵牛花插花。公元前一九六年,罗马战胜了马其顿而做了希腊的“保护者”,五十年后,索性把希腊作为罗马的属地。罗马的统治者很茨慕希腊的文化艺术,古希腊的插花对罗马影响很大。 从历史的发展和历史的记载来看.西方的插花是从古埃及的时候开始的。它的发展和形式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历经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插花形式。如公元初期至中世纪.西欧国家先后步入封建社会,教会垄断了社会的文化艺术:插花也染上宗教的色彩。从当时的宗教画中,可以看到插花不仅是装饰品,而且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到了十四世纪之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冲破了思想的禁锢。绘画中,海波、树木、花朵等.倾向于图案化而富有装饰之美,插花也有图案化的几何形体表现。这对以后西方的插花形式奠定了基础。 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由于受其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西方式插花形成了几何形状,用花数量多,色彩艳丽;富有理性等特点。具体如下:1.崇尚人的力量、人的精神——古希腊人认为健全的精神源于健全的身体,产生人的“自我崇拜”,崇尚人类征服自然的威力,以人为本,宣扬人性,追求个性自由,喜欢开敞外露的艺术风格。这与东方插花崇尚自然、讲究含蓄的“藏之愈深,其境愈大”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 2.注重花材整体的色彩美、图案美——不考究花材个体的线条美和姿态美,只强调整体的艺术效果。着重欣赏整体华美的图案和色彩。 3.基本构图形式为规整的几何图形——西方插花的主要构图形式是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如对称式的有等腰三角形、倒T形、扇形、半球形、球形、菱形、椭圆形等;不对称式的有不等腰三角形、L形、S形、新月形等。花材排列较密集而整齐,形成丰满规整的各种图形。 4.作品中花材种类多、数量大、色彩丰富——西方插花作品,为完成色彩缤纷的规整造型,使用花材种类多,数量大,色彩变化多。作品在用色上十分考究,有较高的成就,给人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感受。

插花艺术基础知识教案

《插花艺术基础知识》教案 执教人:蔡美娟教学目标 1、学习插花艺术的定义与范畴、特点与作用和插花艺术的类型等插花基础知识。 2、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净化与陶冶心灵和情操,体会艺术插花的魅力。 3、通过欣赏插花、表达主题和讨论作品,对学生进行一次感恩和生命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插花艺术的特点与作用的学习。 (2)插花艺术风格的欣赏学习。 2、教学难点: 插花作品类型的欣赏与插花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与教案多媒体教室 学具准备:手绘工具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是指教师进入课堂、宣布上课、师生致礼、检查人数、安定秩序等,目的是使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一)引导阶段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春天山花烂漫。人们用花瓶上几朵百合,为居室亮色;养上一盆金银花,为居室添香。花朵无时无刻地为我们的生活添加着色彩。插花是古今中外人们都喜爱的一门艺术,在生活中起了不少作用,往小了说: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活跃生活,往大了说:不仅大大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们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养。 讲解: 第一节插花艺术的定义和范畴 一、定义: 在生活中是怎样了解插花这门艺术的?是以切花花材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构思和适当地剪切整理及摆插,表现花材的活力和自然美。 插花艺术是一门“高雅的造型艺术”、优美的“空间艺术”、“有生命的花卉艺术品 特点: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意在笔先,立意——构思——造型。 插花的花:指广义的花,泛指植物体上具有观赏价值的器官。如花朵、枝、叶、果实、芽、根等统称为花。 插花创作:将各种插花素材巧妙组合插置的过程。 二、专业名词 1、花卉艺术:将花材经过人工处理,赋以花卉自身新的艺术生命的均可称为花卉艺术。包括:园林花卉、盆花、组合盆栽、佩花、篮花、瓶花、盘花等。 2、花卉装饰:凡是利用花卉装饰美化的均称为“花卉装饰”。花卉应用的统称。 用花卉装饰美化其他物品(环境或人),包括切花花材应用、园林花卉的配植应用、盆花的摆设应用。 3、花艺设计:指切花花材的造型艺术设计。 以理性投入为主,带有商业性的产品计。 作品更强调观赏性、装饰性。造型上更具装饰性和时代感。 4、艺术插花:作品创造空间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意念、情感和兴趣,强调作品的艺术性,

浅谈中国式插花

浅谈中国式插花 建筑工程学院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1班 3011205170 凌授珺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方插花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 由于受东方地理位置、民族风格、文化背景、习俗、审美观念、宗教、哲学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注重花枝的姿态与神韵,造型重视线条,优美自然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在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涉足插花者多是文人墨客,能流传于世的插花作品主要以绘画的形式存在。传统插花的理论著作也主要出自诗人、画家、剧作家、文学家之手。如《瓶花三说》的作者高濂是明代诗人、戏曲家;《瓶花谱》的作者张谦德为明代画家,爱好书画;《瓶史》出自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之手;《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篆刻家和画家。另外,象南齐的谢赫(画家),唐代的白居易(诗人),宋代的杨万里(诗人)、陆游(诗人),明代的计成(造园家)等都喜爱插花。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书法、绘画、诗词的创作原则发展起来的,把诗词歌赋、乐曲的韵律感融入插花中,并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插花的线条造型借鉴了书法、绘画中线条的艺术表

现手法。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写道:“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对花枝的剪裁取舍这样描述“以疏瘦古怪为佳。”《瓶花谱》“折枝”一节里也写道:“凡折花须择枝,或上茸下瘦;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偃亚偏曲;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取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全得画家折枝花景象,方有天趣”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重视花枝的“形”,追求其姿态意韵,非常注重线条的表现和应用。花枝的线条有粗细、曲直、刚柔之分,有不同的表现力。 2.用花量较少,色彩清新淡雅 我国古代的插花,除了宫廷插花比较繁复隆重外,文人插花多用花量较少,色彩清新淡雅,这正是我国传统插花的典型代表。《瓶花谱》“插贮”一节说道:“瓶中插花,止可一种、二种,稍过多,便冗杂可厌。”《浮生六记》有这样的叙述:“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这正符合中国传统上儒学所追求的文质彬彬,斯文有礼,谦虚含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思想主张。然而,古人插花也并非绝对不用色彩鲜艳的花材,只是不以色彩的艳丽为追求目的,更注重追求花枝的姿态与神韵,以及插花的意境,而且花朵数量较少,不会显得炫耀刺眼罢了。 3.构图多为不对称的均衡,活泼多变 中国传统插花除宫廷插花的构图比较规则,造型比较丰满外,文人插花讲究构图简洁,花枝少而花色清新,造型不拘泥形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

第一节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 插花艺术自古以来就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也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创造无穷的艺术魁力与 生活乐趣,她与其她姐妹艺术一样,也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均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与经济状况,因此,她的产生与发展也必受社会经济、民族意识、时 代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插花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西方与东方两大流派明显的 区别与特色。东方人性情稳重内向、委婉含蓄,艺术境界寓意隐含,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故在插花的创意与表现手法上,其特点与风格可以用真、善、美、圣这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一、自然之“真” 传统的东方民族酷爱自然、崇尚自然,对自然之美最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 观点,就就是以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木为表现的物象,讲求“物随原境”。“形肖自然”,这就是中国国画与插花艺术的理论基础。即所表现的景观需符合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不能含有明显的人工痕迹。正如袁宏道在书中所论述的“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的境界。这样,就要求插花者深入去观察与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思考其美之所在与其美之精华,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审美,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与表现,使作品展现出充沛的自然生命力与美感,具有能震撼人心灵的感染力,这就是传统东方插花的精髓所在,所以,传统的东方插花又被称为自然式插花。 二、人文之“善”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而儒家美学思想就是以“善”为宗旨,所以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以“善”为核心,在这种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对花卉也赋予了美好的象征含义,讲求材必有义,义必吉祥,如生活中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此象征傲雪凌霜、不畏严寒的品格,取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以此比喻君子之儒雅、脱俗。用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来衬托“玉堂富贵”,用象征、寓意、谐音的技巧,营造一种含蓄与谐的氛围,以借花明志、对花舒怀,并给作品赋以某种命题,使作品展现一种特定的意境,这就是传统东方插花所特有的风格。 三、艺术之“美” 插花创作中的艺术美包括素材美、布局美、色彩美、造型美、构思美与整体艺术美。善用木本花材,突出线条造型。如梅花因其横斜疏影、曲折多姿的姿态美,雅而不艳、幽香远逸的色彩美,逢冰雪而怒放、不畏严寒的内涵美而成为传统艺术插花的最佳素材。 花材的位置也讲究疏密有致、起伏有势、虚实结合、刚柔相济、气脉相连。如“画 苑布置为妙”,“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

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插花艺术基本知识 第一节花材 凡插花所用的植物材料统称为花材。花材的种类很多,插花中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将花材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一、花材的分类 (一)按花材的形态特征分 1.线形花材外形呈细长的条状或线形的花材。 2.团块形花材外形呈较整齐的团形、块形或近似圆形的花材。 3.异形花材外形不规整、结构奇特别致的花材。 4.散(点)形花材外形由整个花序的小花朵构成星点状蓬松轻盈状态的花 材。 (二)按构图作用分 1.骨架花材在构图中定高度和定外形骨架的花材。 2.主体花材完成整个造型轮廓的花材。 3.焦点花材插在整个造型的视觉(兴趣)中心部位(即焦点处)的花材。 4.填充花材填补造型空间部位、完善造型的花材。 (三)按植物的器官分 1.切枝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木本枝条。 2.切叶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叶片。 3.切花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花。有单花与花序之分,但都以观花为主。 4.切果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果实。 (四)按花材性质分 1.鲜花花材即鲜切花。具有生命活力。 2.干花花材经过干燥的植物材料。可保持植物的自然形态,且可人为染 色。 3.人造花花材人工仿制的植物材料。 二、常见花材(名称、寓意、有花时期、水养时间等。见幻灯) 三、花材采集与选购 1.剪取时间 (1)气温较低、无风无日晒时剪取,清晨最好,傍晚亦可。 (2)不同花材剪取时间:发育阶段有区别。如香豌豆,花蕾时剪不能

开放,必须每枝上着生的3-4朵花有一半全开放后才能剪。牡 丹、芍药、香石竹等,以花蕾时剪切为宜,存放时间长,水养能 开放。月季、荷花以含苞剪切为宜。 2.花材选购 (1)茎部挺拔有力,有弹性者好。茎下端粘滑或有臭味者不佳。 (2)花叶叶要翠绿,花选半开者,花蕾的花托应有弹性。 3.花材包扎 花材采集或选购后,应注意包扎。最好用报纸把花朵小心包好,切勿暴晒于阳光下或受风侵袭。茎叶部外露暂无妨。但人们往往正相反,茎叶部包好,花朵却外露,这对花是很不爱护的。用玻璃纸包花,阳光透入也会伤花,也应避免。 四、花材的保养方法 (一)花材过早萎蔫的原因 1?水分供应不足 (1)空气进入导管,气泡阻碍吸水。 (2)乳汁多的植物,乳汁堵塞导管,阻碍吸水。 (3)细菌感染使切口腐烂,丧失吸水能力。 2.温度影响温度过高加快发育进程,使切花早衰。 热带、亚热带花卉,5-15°C储藏。温带花卉,0-4 °C储藏。 (二)花材保养方法 1?减少水分损失 1)及时插入水中;2)湿棉包扎基部;3)喷水;4)避免风吹、日晒、烟重 八、、 2.增强花材吸水能力 (1)水中剪切:适于一切花材。把花枝茎干浸入水中,在水中将其下端剪去1-2cm,如花材已呈萎蔫状,可在水中连续剪2-3次。水中剪切的作用:一是剪去在采运过程中导管已吸入空气的茎段,并使重新剪切的切口与空气隔绝, 避免空气进入切口部位的导管,保证导管吸水通畅。二是剪去被污染的切口。 (2)深水养护:常与水中剪切法配合使用,是萎蔫花材急救的好方法。即在水中剪切后,将花材浸入深水中养护。一般浸水深度可达到除花头以外的各个部分,利用水压将水压入导管内,可使花在1-2h内吸水恢复。 (3)倒淋法:将花头朝下、根部朝上,倒提着用水反复冲淋几次,然后用报纸松松地包上枝梢和根部,并用水把报纸浇透,将花材横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经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刚刚开始发芽的时候,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纹饰雕刻在上面。中国战国时期的诗集《离骚》中有这样的话“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 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到了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前的供花。人们为了保持花朵的新鲜,开始尝试将花插入水中养殖。《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在此时,人造假花开始出现。《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花朝节在唐朝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传说是百花之神诞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去郊外踏青赏花,市集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饰品,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插花开始了艺术高雅化,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开始追去自然美。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开始不局限于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铜或瓷的盘盆容器,扩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摆放在桌子上,出现了壁挂,吊挂。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总之,这时的插花追求自然情趣,朴实而又不失洒脱。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受理学观念影响,此时的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也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宋代的蓝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插花艺术自古以来就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也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创造无穷的艺术魁力和生活乐趣,她与其他姐妹艺术一样,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均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经济状况,因此,她的产生与发展也必受社会经济、民族意识、时代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插花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西方与东方两大流派明显的区别与特色。东方人性情稳重内向、委婉含蓄,艺术境界寓意隐含,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故在插花的创意与表现手法上,其特点与风格可以用真、善、美、圣这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一、自然之“真” 传统的东方民族酷爱自然、崇尚自然,对自然之美最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就是以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木为表现的物象,讲求“物随原境”。“形肖自然”,这是中国国画和插花艺术的理论基础。即所表现的景观需符合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不能含有明显的人工痕迹。正如袁宏道在书中所论述的“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的境界。这样,就要求插花者深入去观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思考其美之所在与其美之精华,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审美,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和表现,使作品展现出充沛的自然生命力和美感,具有能震撼人心灵的感染力,这是传统东方插花的精髓所在,所以,传统的东方插花又被称为自然式插花。 二、人文之“善” 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而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善”为宗旨,所以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以“善”为核心,在这种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对花卉也赋予了美好的象征含义,讲求材必有义,义必吉祥,如生活中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此象征傲雪凌霜、不畏严寒的品格,取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以此比喻君子之儒雅、脱俗。用玉兰、海棠、牡丹、桂花来衬托“玉堂富贵”,用象征、寓意、谐音的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1)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 艺术风格是一种艺术表现,它既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性情的再现,也是艺术家个人气质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必然受本国家本民族及本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与各自时代精神相呼应。所以任何一门艺术的风格和特点都应当很好地体现本民族、本地域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方乡土气息。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重形尚意,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而深邃的意境美则是其创作的最高目标。作为中华优秀古老文化一部分的传统插花艺术,它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例如在选用花材上,中国传统插花对待每一片叶、每一花枝都是顺其自然之势,或直或曲、或仰或俯,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彼此和谐共处斗起i宛如生长在自然之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毫无刻意造作之气。即使修剪,也不显露人工痕迹,都是很好地将各种花材的自然美构成了人工装饰美,是大自然的浓缩与升华,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形肖自然”理论的典型体现。又如中国传统插花的构图中无论采用对称式造型酮巨对称式造型;都遵循既有形式又不拘于形式,既规范而又不规范化的法则,对于花材的 天香远溢 剪截组合以及与容器的比例关系虽定为7:5:3近似黄金分割率的尺度十但对每个花枝的位置伸展方向与角度绝无固定程式和严格要求;是以顺乎花枝自然之势富有自然之趣以及合乎自然之理为原则,而在保存花材原有自然形态之下,灵活插制,随意造型,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境界。表现了构图上的自由活泼,形式上的丰富多样的变化性。 中国传统插花虽然崇尚自然,追求花枝自然情趣,但是绝不是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抄袭自然或只注重花材在形、色上的自然属性美的展现,而是通过对花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观察与感受,萃取精华,倾注情感,并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性或谐音、谐意等,借以表达作品的主题内涵与神韵意趣,以有限的形象表达无穷的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充分表现了构思上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深邃的意境之美,这种运用诗的意境、画的构图的创作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含蓄而又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与雅俗共赏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其独 (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 } 特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中国传统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更是有灵性、有情感之物,所以中国人历代都有寄情花木之凤,赋予各种花木许多象征性和寓意,被人格化和神化,借以明志,寄托情思,舒展情趣。在插花中也自然视各种花材不单纯是造型的素材与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是构思传情的语言和工具,是创造和表现意境美的重要要素。因此自古以来,插花以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为创作的中心与主题,以追求枝情花韵之美,突出花品花格的表现为最高艺术境界。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视为清净高洁,称为净友,常用于佛前供花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称为“花中之王”,是富有和显贵的象征,是唐代宫廷插花的

浅谈插花艺术的风格及意义汇总

浅谈插花艺术的风格及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城市一年四季都有品种繁多的鲜花供人们选择,以满足家庭和单位各种庆典、迎客、结婚以及装点家居的需要。说到家居装点、美化环境,就不得不提及艺术插花。 艺术插花就是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作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秘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插花看似简单容易,但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它并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是融生活情趣、文化知识、艺术修养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因此,插花用心来创作花型,用花型来表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 艺术插花的种类多样。大致可如此分类:从形式上可分为瓶插、盆插、悬挂式插花、异型花器插花、花篮插花、花架插花、人造花插花等。从风格上可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现代自由式插花。 东方式插花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种插花形式。由于受东方各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影响,它和东方园林一样特别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善于利用花材的自然美来感人。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东方式插花选材讲究简练,以少而精的花材有机组合取胜,造型注重自然,以流畅线条勾勒为主,形体小巧

论东西方插花艺术的异同

学号1301010216 天津城建大学 结课论文 东西方插花艺术特点及其原因 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学生姓名 雍直昱 班级 13级建筑2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建筑学院 2015年12月23日 东西方插花艺术特点及其原因 摘要: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插花,具有用花量少、追求线条、色彩淡雅、富有意境的特点。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的西方插花,具有用花量大、注重几何造型、色彩浓艳、富有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与东西方文化背景和东西方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关键词:东方插花;西方插花;特点;原因 由于地域、环境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插花从起源和发展的风格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即东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东方式插花以中国和日本插花为代表,西方式插花以传统的欧洲插花为代表。东方插花注重线条感,使用花枝的数量并不多,形式追求线条、构图的完美与变化,多采用青枝绿叶,着重于天然姿态美,轻描淡写,清雅绝俗,插花用色淡雅,以幽雅见长,一般只用二三种花色,简洁。西方插花讲究强烈的美感,给人以奔放热烈的印象。大多喜欢用色彩鲜明的花朵聚集在一起,给人视觉上的艳丽震撼。因为是大把大把的花聚拢,因而并不讲究造型与意境,只是为了突出花草的茂盛华贵,使气氛热闹。西方插花很注重几何构图,喜欢用S型和圆形。

东西方插花发展: 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早在西汉时,已有把花枝均匀地插在盆中的简单的插花形式。到东汉末年,插花成为佛事活动的供养物之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插花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隋唐时,插花从佛前供花扩展到宫廷和民间,出现了花文化,插花艺术日趋成熟,并于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的交流开始传入日本。 日本花道在中国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大约于500年前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格和花道精神:流派颇多,有以草月流、小原流、古流派为代表的大约有300多个流派。对东西方插花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起到巨大的作用。 西方插花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就有将植物材料用于装饰目的的做法。中世纪的宗教仪式中百合花为主要材料的插花成了宗教信仰的象征;文艺复兴后,插花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传统的几何形、图案形风格,初步形成了西方大堆头式插花风格。 20世纪随着东西方插花艺术的交流,西方插花也吸收了东方插花的一些特点,开始注重用枝、叶表现线条美,构图上也开始追求下垂、弧形、不对称的倾斜等流畅线条,出现了大堆头-线条混合式构,更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西方艺术插花的风格。 1 东方插花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和日本等国的东方式插花,在东方传统文化积淀下,插花花艺逐渐形成了自然简洁、重视线条美、意境鲜明、色彩淡雅等风格特点。具体如下: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为第一宗旨 力求表现花材自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反对刻意造作。形式自由活泼,既有规范,又不规范化。以顺乎自然之理,富有自然之趣为原则。“虽由人作,宛白天开”,是插花作品的最高境界。 讲究诗情画意,注重意境创设 不仅注重花材形体美和色彩美,而且更讲究以花传情,以花达意,形神兼备,即追求插花作品内涵和富于诗情画意的意境美。欣赏了作品外在的形态和色彩美,并进而深入欣赏其意境美,在作品内涵的广阔天地里遨游,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诠释插花作品。 1.3线条造型,重视个体的线条美 东方插花选用花材十分考究而精练,不以量取胜,而以花材的姿态和质量为先,着力展现花材个体的线条美,所以作品中用花种类少,数量也少,色彩简单。如清代沈复说:“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线条造型是东方插花的一大特色,花材线条的粗细、平斜、曲直、张弛、高下等变化,给人感官以不同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1.4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 东方插花作品外形轮廓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虽然有直立式、倾斜式、平展式、下垂式等4类基本构图形式,但是并没有严格的不变格式,通过高低错落、动势呼应、俯仰顾盼、刚柔曲折各得自然之妙,形成变化万千的不对称式图形。其作品清新自然,秀丽多姿,不受任何形式或格式的限制,可以根据主题或环境布置的需要,充分发挥作者的创作才能。 1.5花材人格化 自古以来,人们在爱花、赏花中,对花草树木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以花为伴,以花为友,流传下来很多动人的故事。如陶渊明与菊花、李白与牡丹、林和靖与梅花等。中国在隋唐以后,树木花草多被人格化,被赋予种种深刻的寓意,表达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在插花创作中,根据主题选用,会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1.6重视季节特色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开,每个季节都有其代表性的花材,表现季节的主题,就用代表那个季节的花材来插作。这种应时的特色,使作品富有现实的感染力,使人真切感受到该季节的动人景象。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插花艺术中的文化观与艺术观 ——浅谈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冯珞 (东纯花艺学校高级讲师、林大教授) 摘要: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园林艺术中的一个奇葩,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了用采摘来的花草寄情,佩戴装饰的记述。插花是人们对美及自然的爱好及追求,当插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及文化活动后,受到不同时期文化思潮及审美观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插花艺术风格及特点,也是在这种文化观及艺术审美理念的影响下,不断地吸收、完善、总结最终升华到具有独特艺术理论及技艺的一门艺术形式。它包融了深邃的艺术内涵及思想,而对其艺术理念及思想内涵的深入思考和挖掘,对弘扬、发展及创新传统插花艺术,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插花文化观艺术观审美 一、传统插花中的文化观与艺术观 插花艺术是人们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说到底是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在插花艺术的活动中必然会反映出作者对自然、艺术、人生及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借助于插花艺术的形式,通过艺术的构思、造型,意境的表达折射出作者对生活、艺术、自然及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即包含了老庄、魏晋玄学留给后人的“自然”、“清幽”、“虚静”、“无为”、“反朴归真”、“复归于朴”的思想,也包含了儒道诸家的“天人合一”观,同时还兼有释家清净恬淡,“物我合一”,“梵我和一”,淡泊清幽,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如诗如画般的“禅思”、“禅趣”,自然、凝练、含蓄的艺术手法,以及幽深旷邈的意境。就其艺术的内容讲,它所追求的是“初发芙蓉”的美,同时又不失“错彩镂金”的富丽。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审美意识。插花中或清幽、含蓄、隐喻的意境表达,或雍容、华贵、富丽的造型以及和谐、多姿的色彩,精巧的配饰及陈设,无一不在演示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精神。插花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还要能取其形、求其意、悟其道。花传形外意,意生花内情。这意境当使人心襟豁然、萧然忘羁,于是艺术的神韵便油然而生。它升华了,达到了一种‘事外有远致,花中多远音’的气象,这气象即是一种不滞于物的自由自在的精神,这精神使人超然于物外,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中国式的插花艺术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沿革过程中,说到底是历代的文人、士大夫们赋予了它思想、形式和灵魂,因此,今人在插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间地在吸收、传承、沿革着传统文化的艺术观和文化观,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理念给了它骨血与灵魂,而诗歌、绘画、造园艺术等则给了它外形与肉身。老庄、魏晋玄学中自然、无为、清幽的意趣以及禅宗的将自然融入于人的内心世界的人生境界、审美情趣沿展着这一传统艺术观和文化观。正是这种文化观及艺术观影响了插花艺术的艺术思维和意境的表达。“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的精神,才能启示艺术境界的灵感”。(宗白华·《艺境》[1] 二、传统插花艺术的特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