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精品课程建设报告

2009年精品课程建设报告

2009年精品课程建设报告
2009年精品课程建设报告

2009年精品课程建设报告

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

所属单位: 建筑工程学院

所属学科:土木工程

负责人: 程海丽

日期: 2009年3月

目录

一、前言 (2)

1、课程发展历程 (2)

2、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3)

二、教学队伍情况简介 (4)

1、课程负责人简介 (4)

2、课程组成员 (6)

3、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7)

二、教学内容 (8)

1、理论教学体系 (8)

2、实验教学体系 (9)

三、教学研究与改革 (10)

1、课堂教学 (10)

2、实践教学 (11)

3、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效 (12)

四、教学条件 (14)

1、教材建设 (14)

2、多媒体教学环境 (14)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15)

六、自我评价 (15)

1、课程特点 (15)

2、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6)

七、课程规划 (17)

1、教材建设 (17)

2、教学内容 (17)

3、教学改革 (17)

4、网络资源 (17)

5、试题库建设 (17)

附录1:课题组教学与科研主要成果 (18)

1、课程负责人 (18)

2、课程组成员 (19)

附录2:实践教学活动 (25)

一、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教学改革深入到具体教学内容领域的关键环节。

建筑材料是土建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系列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在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及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筑材料课程的建设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从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突破口,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规范教学文件的执行,注意收集最新的教学和学术发展动态,选用获奖或公认水平较高的重点教材,建立课程试题库等,力争使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1、课程发展历程

《建筑材料》课程在本校已有25年的历史,建筑材料课程的历史沿革与土木工程系的历史沿革紧密相连。

土木工程系(前身为土木学科)创建于1984年,当年开始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生,1986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业招生。1988年教研组重组成立工程结构学科和建材与施工学科,学科下设测量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和结构实验室。1998年通过国家教委合格评估;1999年学校机构改革时,将原隶属于学科的五个从各自所属的学科分离出来,组成了建工实验中心。1999年工程结构学科和建材与施工学科重组整合为土木工程学科,届时本科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改称为土木工程;2003年土木工程学科与实验中心重组,成立土木工程系。

建筑材料课程从最早是1984年招收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到如今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建筑材料课程历经20多年几代人的奋斗,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同时也由单一门面向一个专业的课程,发展为今天面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几个专业,纵向系列

也由单一的一门课发展到由多门课程(课堂教学类与实验教学类课程)组成的系列课程。

教学大纲已经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几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更加注重其实践性、时代性、先进性的要求。

教学内容依据工程实际发展的需要和行业的特征得到了即时的更新。

教学方式已由原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方式,发展为今天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多媒体网络等多元化的方式,作业习题越来越注重综合性、研究性、实用性。

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逐步提高,教师不仅具有教学能力,同时还具有深厚的科研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科研活动以及将工程实际内容引入课堂的方式,不但使教学水平提到了提高,而且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提高。

建筑材料实验室最初只配合课堂教学开设几个课内验证型实验,随着软硬件条件的改善,现在除课内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实验外,又另外开设了独立于课程之外的四门综合设计性实验,受到学生的好评,每个学期选课人数都爆满,经常有学生反映因课堂容量有限而选不上课的情况。

已连续多年有数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建筑材料方向的毕业论文工作。

已由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拓展为课堂之外的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先后已有上百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建筑材料方向的科学研究活动,将自己课堂所学知识尽快的应用到实际中,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007年本系开始正式招收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2008年项目负责人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

2、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1)培养土建类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人员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科学、缜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意识。

2)以培养土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毕业时具备从事一般土

木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技术工作的专业能力。

3)《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课心课程,为后续专业课《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建筑施工》等打下基础。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运输贮存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

二、教学队伍情况简介

本课程组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人,双学位1人,本科1人。年龄都在30~50岁之间,是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中、青年教学队伍。

建筑材料课程组成员组成

1、课程负责人简介

程海丽,生于1965年7月,副教授,1990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是建筑材料类主讲教师,授课对象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讲授课程共计8门。曾获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指导学生从事科技活动项目5项,并获校“科园杯”奖,因此连续2年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主持教改项目1项,发表专著一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多篇,专利3项,主持

或参加的市、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曾2次获“校级师德个人先进”称号,3次获“校级优秀班导师”称号,曾获“学生心中好老师”称号。

近五年来主讲的课程

近五年来实践性教学及实验室建设

●每年指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5~12人。

●完成实验室40多万设备购买、安装、调试。

近五年主要教学研究成果、教改论文、教学成果奖:

[1]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08年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

第3)

[2] 土木工程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06年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

第2)

[3]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06年校教改基金项目(项目

负责人)

[4] 拓展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功能的探索与实践北方工业大学教改

文集 2006年(第1作者)

[5] 建筑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设想(第2辑)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 2004

年(第2作者)

2、课程组成员

姜德民

高级实验师男41岁,1991年毕业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获双学士学位,1996年在本系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工作,主要承担的课程有《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新型建筑材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近20篇。

在课题组中主要承担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建筑材料类选修课程讲授。

孙世国

教授男49岁,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岩土工程硕士点责任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地基工程、环境保护、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行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先后承担和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国家经贸委课题、煤炭部课题、煤炭科学基金、国家开放实验室课题及各行业部门、企业等科研课题及工程项目50余项。在这些研究成果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六项,市厅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出版专著二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被EI、SCI等收录。

在本课题组中,孙世国教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规划指导方面的工作。

张少波

讲师,男,36岁,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是本系主讲老师,现为土木工程系主任。现从事建筑力学、工程力学及有限元等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工程力学、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复合材料学报、机械强度、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数被EI、SCI收录。

在本课题组中,张少波讲师主要承担教学规划指导方面的工作。

赵俊兰

副教授女47岁,1983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是本系实习实训责任课教师,现为土木系副主任兼建工实验中心主任,在本课程组中主要承担实践教学规划指导方面的工作。赵俊兰副教授先后主持或参加的教学科学项目10余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多篇,并有多项获教学科研奖。

在本课题组中,赵俊兰副教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规划指导方面的工作。3、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关键,它是支撑高校未来发展的一大支柱,直接关系到高校办学的质量和办学水平。本课程建设组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养,结构比较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为适应学校、学院及土木工程系的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尽量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科学研究等方面快速成长。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在青年教师中,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培养青年教师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勤奋治学,严谨治学的优良风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乐于奉献。

以优秀中老年教师为核心,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培养工作。指导教师主要帮助他们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对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法研究和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并定期检查。这样使青年教师不仅很快熟悉了教学工作,而且学到了中老年教师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不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每次研讨会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举行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互相听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课程组从关心、信任、理解和爱护教师出发,努力为教师创造团结和谐的政治氛围,宽松舒畅的工作环境。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我课程建设组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努力实践和探索。

课程组成员的教学科研详细情况见附录1

二、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毕业时具备从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技术工作的专业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应用范围和保管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以及对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能力;能正确、合理地选择使用各种建筑材料;具有学习掌握新型建筑材料的能力。

1、理论教学体系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建类专业的基础的经典的课程,其内容繁杂,毗邻知识多,但又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总使人感觉内容平淡枯燥,再加上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逻辑推理又少,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均较差的特点。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必须注意以各章节材料的性质为主线,使教学内容自然过渡,将相对独立的各章节串起来,注意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因此在授课时将相关知识理成一条主线:即各种建筑材料的制备——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各种建筑材料的建筑性能——各种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上的实际应用、贯穿始终。采用这条主线编排教学内容、使之章节分明、详略得当、又具有系统性。

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所以主讲教师随时把握知识和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教学中一直注意将最新的科技信息安排进教学内容中,如讲混凝土一章时,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增讲了混凝土生产对天然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现状,从而引入绿色混凝土是混凝土发展趋势的内容。在教学中还注意将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科研情况及成果,以激

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型建筑材料》课程是继《建筑材料》课程后的选修课。由于新型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必修课《建筑材料》由于学时数所限,主要是介绍传统的建筑产品(水泥、砂、石、灰、混凝土、钢材等),未涉及较多的新型建筑产品,尤其是新型墙体材料、新型混凝土、新型防水材料等,而这些新型建材产品,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建筑工程不可缺少的材料。因此作为《建筑材料》的一个补充,着重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建材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掌握目前已经大量使用的新型建材产品的基本性能和应用、施工技术要点。

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品种更多、更新换代更快,因此,课堂上更要注重将新技术、新政策、新规范或标准引入,使学生及时了解新材料的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

2、实验教学体系

在早期课内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课内也开设了综合性实验,另外还开设了几门设计性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砂浆配合比设计》,建筑装饰涂料耐候性评定》,《新型建筑材料实验实训》,如《混凝土配合比实验》,综合了粗、细骨料性能、拌合物和易性调整、立方体抗压强度等多项实验,涉及课程相关章节的多个知识点,涵盖了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的性能、新拌混凝土和硬化混凝土的性能测试,成为一套完整的、连贯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该实验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各环节,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编写报告等。开设的《砂浆配合比实验》也有类似的作用,开设这种实验,实验室只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实验设备,指导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程度,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

每年都有数十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科园杯”学生科技活动项目,是北方工业大学与石景山科委联合资助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都有数名学生在建筑材料实验室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课程主讲教师

指导学生参预到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真题真做,研究结论对工程应用具有

可参考价值。

三、教学研究与改革

1、课堂教学

本课程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总使人感觉内容平淡枯燥,再加上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逻辑推理又少,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均较差。为解决以上问题,同时很好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工程中应用的印象,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改革。

以材料的性质为主线,从影响材料性质的内、外因两个方面去理解和掌握相对独立的各章节的内容,将看似繁杂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增加了整门课程的系统性、连续性。

针对内容平淡枯燥的问题,如在讲废品水泥的危害及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时,先是用几年前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的“衡阳大火”的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火灾场面的图片以引起了同学们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并讲述了这场大火造成的生命及财产的巨大损失,然后,告诉同学们,引起这场大火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施工人员在工程中违规的使用了废品水泥。这样一来,同学们对废品水泥的危害有了很深刻和很直观的认识,接下来再讲废品水泥的判别方法时,同学们自然全神贯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们充分认识水泥及混凝土两章中都讲到的有关“碱—集料”反应的概念及对工程产生的危害,将某水塔因“碱—集料”反应破坏的实际照片展示给学生,图片中混凝土由于发生了“碱—集料”反应而产生的巨大的裂缝清晰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使学生们将“碱—集料”反应这一枯燥的概念与工程中实际发生的事故有机的联系起来,既加深了概念的认识,又懂得了其危害,接下来再讲防止措施时,学生们自然会非常认真的听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们很好的掌握和理解为什么在控制混凝土骨料中泥及泥块含量、有害物质限量等技术要求,举出了反面的工程实例:①因骨料中有害物质超标而使新盖的教学楼成为了危楼。②因泥块含量的超标而使铁路轨枕强度明显下降等。在本课程中结合所授内容讲述类似这样的工程或事故实例还很多,这不但在弥补本课程系统性差的缺陷方面收到好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将所学

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减少或消除了学生们普遍认为所学知识离生活很远或在生活中用之甚少的想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的、系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反面的案例还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肩上的责任,对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及时将部分现行的新技术、新标准、新政策等引入课堂,使学生及时了解材料发展的动向,明白作为技术基础课的建筑材料课程不同与一般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仅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知识是不够的,要养成随时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的趋势以及在“实践中学,学中实践”的良好习惯。

将工程事故实例引入课堂,学生们从活生生的反面实例中看到了由于材料不达标而造成的巨大而惨痛的人身财产的损失,逐渐的认识到自已所学专业责任的重大,这对使学生们现在就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认识到对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实践教学

通过拓展建筑材料实验室教学内容与教学功能,改变了实验室过去从属于课堂教学,滞后于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状况,扩大和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视野,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为少部分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研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

近几年在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先后承担市教委项目、校科研基金项目。在承担市教委项目的同时,利用教委的科研经费购买了属于新型建筑材料范畴的实验仪器设备,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偏重于适合传统建筑材料的实验逐渐向适合新型建筑材料实验方向拓展。同时,于200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这也是该年度我校唯一的一项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几篇,有多篇为核心期刊。教师科研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才有可能站在专业发展的前列、才有可能站在较高的平台上将新技术、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或引导

学生去获取,也才有可能指导学生从事初步的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在校时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活动,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特点,建材实验室教师先后指导学生科技活动项目若干项,参加学生人数近百名,获得校“科园杯”奖若干项。内容涉及环境建材、生态建材、化学建材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中学,学中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近几年,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历次活动学生的报名都很踊跃,但由于实验条件和场地所限,每次都有很多同学因报不上名而失望的离开,这也给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希望随着实验室在硬件方面的不断发展,逐渐缓解这一矛盾。

土木97级之前的学生从未进行过有关建筑材料方面的毕业设计工作,从

98级起至今,每年都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班学生在本实验室进行具有实用价

值的专题型毕业论文实验,内容涉及新型环境建材、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功

能性建筑材料等领域。研究内容均是真题真做,研究结论对工程应用具有可

参考价值。

建材实验室近几年改变了以往教学内容只局限于传统建筑材料的局面,无论是土木毕业设计还是新开设的设计型实验课程,均在教学内容方面从原来的传统型验证型向新型和综合设计型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

3、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效

土木工程是采用各种建筑材料修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工程技术,而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因此,土木工程离不开建筑材料的科学知识,不懂建筑材料的的土木工程师也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因此建筑材料课程是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人员所必需掌握的一门非常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

建筑材料业是一个很庞大的行业,涉及内容也及其广泛,建筑材料课程体系中的《建筑材料》课程主要讲述与土木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以结构材料为主的“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内容涉及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砖、钢材、沥青、木材等;主要讲述这些基本工程材料的性

质、用途、制备和使用方法,材料的性质与组成、结构的关系,影响材料性质的因素,以及改善性能的途径等。课程中开设有实验课程,使学生在材料性能的测定、质量的评定等方面不仅加深了课堂知识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学会“实践中学、学中实践”的方法。后续《新型建筑材料》课程,是在此基础上合理而实时的补充,这门课程的开设,弥补了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学时数限制未涉及的新型建筑材料知识,既符合学科发展的特点,也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后需课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砂浆配合比设计》《建筑装饰涂料耐候性评定》是独立设课的综合、设计型实验课程,是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下完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更好的体现了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关系外,更加注重教材与土木工程所用新材料发展之间的关系,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落后或限用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压缩学时,把教材中一些次要的、陈旧的、琐碎的内容忽略不讲。而针对当前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规范和本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时代性,同时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如,烧结砖一章,增讲目前国家对粘土砖的禁用或限用政策及其内在的原因,针对教材中引用的标准落后的情况,及时将新的标准引入课堂,使学生掌握届时这类材料的国家政策和导向,避免盲目选用。又如混凝土一章,增讲了加有粉煤灰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这是因为,粉煤灰的有效再生利用即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资源的再利用,同时又可节约混凝土的成本,改善其性能,是目前工程中已普遍采用的材料,耐教材上却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们更快的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正是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注意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引用教师亲自完成的科研成果教学,能够使学生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科研工作的距离感,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工作,锻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科学研究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如在讲混凝土一章时,就将本人主持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的科研情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因制作混凝土而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数量巨大,对地球环境负荷非常之重,而再生混凝土的循环再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而可行的途径。因此,先后已有数十名学生非常踊跃的报名参加由本人指导的这方面的学生科技活动项目,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们兴趣浓厚,干劲十足,研究成果获得了“科园杯”奖励,也受到了评委专家的好评。

四、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对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两个专业选用的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志源李启令主编的《土木工程材料》是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选用的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五院校合编的《建筑材料》,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的教材。由于材料品种和性能的不断更新,因此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及时关注新标准规范的出现或更新情况,尽量使用最新版教材,以便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

实践教学中,专门针对实验的需求,自编实验指导书,以便更好的帮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亲手实践,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2、多媒体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方面,学校的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逐年的快速改善,使得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可能的将新技术、新品种及时的引入课堂,使学生及时的汲取最先进、最新兴的技术和知识。

实践教学方面,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申报实验室专项基金,最近几年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从原来仅能开设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发展到现在学生可进行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师还可指导相当数量的学生进行科技活动项目,教师也可开展科研活动,并已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相信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更主要的是我们课程组的不懈的努力,我们

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料、实验条件等方面水平将不断的提高。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课堂讲授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将工程中的一些新技术、新标准等引入课堂,同时为了讲授材料质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等内容,常要引入一些工程事故实例,因此非常适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此,我们采用Powerpoint编制了适合专业特点的《建筑材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动态、包含大量图片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采用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的方法讲授,课堂授课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式,形成互动的课堂气氛。还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小论文、小专题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自我评价

1、课程特点

1)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年富力强,人员稳定,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课程负责人及成员不仅具有多年教学经历和经验,而且具有多年科研开发经验和相当数量和高质量的科研学术成果,属教学科研型人才,这是我校定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先决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2)教学定位明确

以培养土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逐渐加大了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例,通过开放实验室,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设计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注重环保意识,贯彻材料可持续发展思想建筑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所需的原材料,大多是天然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过度的开采与消耗已对地球产生巨大的负荷,同时,在建筑材料的加工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气物、废气、废水也对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污染,但有些可再生利用的资源由于技术和政策的原因得不到及时的再利用,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贯彻材料可持续发展思想、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已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基于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已在有意识的将这方面的内容引入课堂,以贯彻和培养这种意识和思想。在科研活动中,已有数十名学生参予了这方面的研究项目,将这种思想和意识化为了实际行动。

2、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教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条件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编写适合本专业培养方向的教材。

2)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需加强和完善。目前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材料在工程中使用情况及由于材料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等问题仅通过课堂讲述的形式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比较难于理解,课程内容也容易流于枯燥,如果增加相应的实习环节、最好是建立实习基地,这一问题就可很好的解决。

3)与同行间的技术交流还不够。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课程教学除进一步与实际相结合外,更应加强与同行的技术交流,但由于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这方面的交流工作做的还不够。4)本门课程的试题库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5)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科学和合理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力的投入,目前的考核方式还需进一步改进。

七、课程规划

建筑材料的课程建设要适应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在更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与创新素质,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1、教材建设

努力计划出版建筑材料教材,将新规范和标准编入教材,将课程的切入点放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上。并计划制作配套相关实验教学光盘。完善现有实验教学文件。

2、教学内容

对建筑材料教学内容继续进行改革,强调发挥它的技术基础作用,突出培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改革

在巩固现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不断走出去,参加相关学术、教学研讨会,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掌握最新的改革成果和趋势,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充实教学内容,使课程建设不断向前迈进。积极探索更加适合于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的科研模式,以科研促教学。

4、网络资源

继续制作和修改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开辟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网络平台,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建立计算机模拟平台为实验教学主要手段,形成高效的教学课堂。

5、试题库建设

加强试题库建设,完善建筑材料试题库。

附录1:课题组教学与科研主要成果

1、课程负责人

近五年主要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奖:

[1]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08年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

三)

[2] 土木工程专业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2006年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

第二)

[3]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06年校教改基金项目(项目负

责人)

近五年主要科学研究成果、专利及获奖:

完成市级和校级科研项目6项,在研2项,支配科研经费近30万元。主要为:[1] 一种环保型砂壁状建筑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2145916.9 2005年授权独立发明人

[2] 载银络合离子坡缕石型无机抗菌剂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0124957.6

2004年授权第三发明人

[3]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北京市教委经费7万2008年完成

[4] 混凝土再生骨料改性强化研究2004年“科园杯”二等奖

[5] 再生骨料型仿“蘑菇石”研究2004年“科园杯”三等奖

[6] 环保型免烧砖的研制学生科技活动项目2006年

[7] 废旧混凝土细粉活性研究学生科技活动项目2007年

[8] 一种环保型改性填料、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064483.1 已通过初审,现正实审独立发明人

[9] 环保型砂壁状建筑涂料产业化技术研究北京市教委经费15万2008年

[10] 再生骨料型GRC景观材料研制学生科技活动项目

专著、学术论文:

[1] 专著:《特种混凝土和新型混凝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 第二作者

[2] 水性膨胀型电缆防火涂料北京建材1998.1(第一作者)

[3] 丙烯酸防火涂料北京建材1999.1(第一作者)

[4] 新型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发展现状及方向探讨绿色建材论文集(第二作者

[5] 新型无机抗菌剂载体--天然纳米坡缕石显微表观结构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

业导刊2001.5(第五作者)

[6] 坡缕石型载银抗菌剂的研制(第二作者)现代化工2001.6

[7] 提高型建筑材料实验浅议北方工业大学教改文集2002(第四作者)

[8] 开发绿色建材,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建筑技术开发2002.5(第一作者)

[9] 钢结构防火涂料存在问题探析新型建筑材料2002.8 (第一作者)

[10]关于企业开展科技开发与产品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获第六届北京工业企业

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第二作者)

[11] 透水混凝土路面砖研制新型建筑材料2003.3(第二作者)

[12] 住宅墙体混凝土裂缝的分析与控制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3(第三作者)

[13]钢结构防火涂料耐久性问题新型建筑材料2003.9 (第一作者)

[14]建筑垃圾取代天然砂配制砂壁状涂料的可行性研究涂料工业2003.9(第一作

者)

[15] 水玻璃对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强化试验研究新型建筑材料2004.12 (第一作

者)

[16] 废混凝土粉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研究再生资源研究2004.4 (第一作

者)

[17] 废砖粉在建筑砂浆中的应用研究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1 (第一作

者)

[18] 粉煤灰与废粘土砖再生混凝土试验研究混凝土与析召制品2005.10 (第一

作者)

[19] 用比强度法分析粉煤灰在再生混凝土中的火山灰效应混凝土2006.2 (第

一作者)

[20] 拓展建筑材料实验室教学内容与教学功能的探索与实践北方工业大学教改

文集2006.12 (第一作者)

[21] 水玻璃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侵蚀性探析新型建筑材料

2008.8 (第一作者)

获的奖励:

[1] 2000-2002年度北方工业大学“校级师德先进个人”

[2] 2003年北京市科协第十三届“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

[3] 2003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技活动第二届“优秀指导教师”

[4] 2003年北方工业大学首届校级“优秀班导师”

[5] 2004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技活动第三届“优秀指导教师”

[6] 2005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7] 2004-2006年度北方工业大学“校级师德先进个人”

[8] 2006-2007年度北方工业大学“优秀班导师”

[9] 2007-2008年度北方工业大学“优秀班导师”

2、课程组成员

姜德民高级实验师

科研项目:

[1]《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生产保温墙体材料的研究》1997年北方工业大学科研

基金项目参加者

[2]《免烧粉煤灰建筑陶粒的研制》1999年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参加者

[3]《生态型路面材料―透水性混凝土的实验研究》2001年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

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4]《钢结构防火涂料耐久性评价》2001年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参加者

[5]《利用莱城电厂粉煤灰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北方

工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第一参加者

[6]《彩色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砖的实验研究》2002年北方工业大学学生科研活动

基金申请者

《管理学》精品课建设结题报告2014.12

《管理学》精品课建设结题报告 《管理学》课程是我院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组结合本校的定位制定了明确的精品课课程建设计划,提出把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水平的教材”作为我们的建设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本着这一目标定位,我们进行了大量扎实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管理学》介绍 1、管理学的地位 《管理学》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起到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的作用。自2002年我院陆续开设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专)、财务管理(本)和市场营销(本)等专业以来就被列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学科基础课。 2、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对所学专业、职业发展有先导性认识,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师资队伍和科研情况 管理课程组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好的教学效果,无论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方面都是比较突出的。课程组负责人李苏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教学管理能力。课程组的教师在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两年来,课程组取得成果有:

1、编写《管理学》教案 2、制作《管理学》电子课件 3、教师《管理学》教学录像 4、编写《管理学》案例与习题 5、编写《管理学》教学大纲 6、编写《管理学基础》教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普通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获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7、撰写论文6篇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坚持以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注重对学科发展趋势和知识创新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把握上,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促进,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材料的编选和组织上,通过自编教材,建议参考书和辅助资料等多种形式、纸质材料和网上资源等多种途径、课外知识和实践案例等多种信息的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以案例教学为导入、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企业管理实践。

体育学院质量工程“篮球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汇报

体育学院质量工程“篮球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汇报体育学院质量工程“篮球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总结根据吉首大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计划,对体育学院篮球精品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汇报如下: 一、篮球课程建设进展情况说明 篮球精品课程自2008年 6 月立项以来,篮球教学团队十分重视该课程的建设,组织讨论课程方案、建设计划、措施以及经费使用,并根据本课程建设规划,突出课程优势,增强学科队伍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条件和提升社会影响力; 进一步完善篮球课程教学大纲、计划以及重新修订教案; 围绕篮球课程,制作教学课件,网络教学视频等网络资源。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课程教学组成员有 1 人获硕士学位,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人参加全国篮球裁判培训,1人获湖南省教学名师、 1 人获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1人指导毕业生篮球论文获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课程教学队伍成员积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课堂,丰富教学的内容,改进了教学手段,积极开展篮球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使篮球教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体育专业学生代表吉首大学参加湖南省大学生篮球比赛获第八名成绩。 (二)完善教学大纲、计划及教案的修订根据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完善篮球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大纲、计划进行了修改。对篮球教学目标和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和教学顺序等,实现篮球教学培养目标。同时对篮球教案进行了修订,使篮球教学更规范、合理,提高了篮球教学质量。(三)进一步完善网络资源。 篮球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

术),主要教学内容都能运用多媒体技术同步演示教学,将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录象(如刘少英、彭长锦、张泰乾、马志军),并完成精品课程录象的阶段任务。还将网络中相关的优秀篮球视频挂在课程网站中供学生欣赏学习,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篮球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近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获 本课程相关课题 3 项,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奖励1 项,发表相关论文7 篇,获奖相关论文7 项,教学录象 4 项。 (一)本课程完成相关情况 1、完成了篮球课程系列教学大纲、计划、教案(理论、实践)、重点技术、战术讲解录像、技术图片、作业习题等电子资源的信息化处理; 2、完善已有的课程资源(修订、增加以及链接等),拓展课程体系内容,增加学练评估、名词术语和专家、论坛,相关网站信息。 (二)本课程相关课题1、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湖南省体育局,2008.52009.9 。 2、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教材建设的研究,校级教改课题,2008-2010。 3(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设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湖南省科研课题,2008-2009 (三)本课程相关获奖 1、创造性思维在篮球专选课战术意识教学中的运用,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 训练研讨会,一等奖,2008.7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一、课程设置 随着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核心之一。控制遗传病,开展优生指导、降低出生缺陷成为重要国策。本课程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在原来的职业基础课基础上,向学生的岗位需求延伸和发展,成为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向教务处提出申请更名为“医学遗传与优生”。目前本课程已涵盖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及护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三大分支。 在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建设中,经过深入临床和学生职业岗位的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优生指导是助产专业重要内容之一,防止出生缺陷是优生指导重要任务,多数出生缺陷与遗传有关。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从遗传学角度,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了解各种出生缺陷的遗传背景,了解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熟悉出生缺陷的遗传学预防;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病的社会调查和优生优育服务。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熟悉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了解助产专业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需求。 在护理等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中,依据工作过程从新开展课程设计,并在07、08级护理及临床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在助产专业的专业技术课中,经过临床教研制定新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和说课课件。注重选取临床常见病例、产前诊断常用方法、如出生缺陷筛查、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并摘要介绍各种诊断治疗措施的遗传机理和遗传规律,传授遗传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课程起始于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探究;终止于临床病例——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进程中,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通过实验课特别是模拟遗传咨询门诊检测学习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建设中,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康复专业特征的“医学遗传与优生”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课件。在介绍医学遗传基础知识基础上,注重介绍脑瘫等精神与运动系统遗传病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前沿科学知识,为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发展服务。 选用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参考如《临床遗传咨询》、《实用优生学》等国内外先进教材及最新研究资料。 参加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职教改教材编写,并正在进行专业技术课《医学遗传与优生》教材的编写。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认真听取外聘教师——来自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门诊专家意见。理论与实践交替并同模拟临床遗传咨询门诊结合进行。 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需要保护咨询者的隐私权,目前暂不便进行临床见习,我们就以社会调查、自查或网络查询病例、同学在教师引导和辅导下,应用学到的遗传理论及查阅文献予以解答,互相讨论和点评。

新增专业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

新增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

————————————————————————————————作者:————————————————————————————————日期: 2

新增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作为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而发展的产业,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目前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每年均有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任务,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 地处中国的最西部,是向西开放的门户。截止2009年底,总人口达到2158.63万人,近年来的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地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工作座谈会的胜利召开,会议将工作提升到了关系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特殊重要战略地位,为确保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及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加快为各民族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的建筑行业也必将迎来快速的大发展时期。 然而,据统计,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数达百万,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约达万人,许多技术岗位是由没有受过专门教育、仅仅经过短期岗位培训的人员占据着,这一现象是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瓶颈,是造成建筑质量低劣、建筑事故不断发生的根源。建筑业的产品多数是公共产品,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工程低劣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故影响极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满足生产一线对建设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将使建设行业的科技水平、生产技术和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知识产业化、学习终身化的时代,建设行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的巨大变化迫使我们必须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建设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本身看,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所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高职因起步较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还不能满足建筑行业的需求。 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分析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日渐突出。目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报告书(新)

《网络安全技术》精品课程2008~2009年度项目建设情况报告书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组 二00九年十月

目录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 二、项目落实情况概述及取得效果 (5) 1、课程目标 (5) 2、课程内容与结构 (6)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7) 4、课程团队 (8) 5、课程研究 (9) 6、课程资源 (10) 7、课程考核 (11) 8、课程效果 (12) 9、课程管理 (12)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3) 四、下一步建设措施 (14)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课程目标 (1)建设目标 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课程目标,体现应用型高技能网络安全人才的职业特点。 (2)建设内容与措施 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和毕业生调查,根据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目标,与合作企业一起修订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使之更加贴近就业岗位技能需求。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 2、课程内容与结构 (1)建设目标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基于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将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2)建设内容与措施 ①确定职业岗位; ②明确工作任务; ③分解专项能力; ④遴选课程内容; ⑤设计学习情境。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建设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将教研教改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革创新,推出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教学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机会,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篇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

专业教学改革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

专业教学改革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师资力量雄厚,培训课在业内阻碍大。 保险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一直特不重视的大事,不仅重视及时调整补充,而且重视培养和提高。按学院要求,凡新调入的专业课教师,都要安排半年时刻到公司实习;凡40岁以下年轻教师均要参加在职硕士进修,拿到硕士证的给予报销学费的85%。只要条件同意,学院尽量安排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或学术活动。近年来,先后有8名教师到国(境)外考察。保险专业现有的16名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

讲师5人,助教2人。年轻教师中有硕士学位的占80%。在国家保险总公司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本专业教师有2人是委员。 保险专业开办17年来,已培养本科毕业生307人,专科毕业生3265人,保险高等专业证书毕业生503人,其中157名毕业生获得英国皇家保险学会与学院联合颁发的CIP证书、12名毕业生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的研究生,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业内享有专门高的声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保险专业历届毕业生统计表

在科研方面,本专业教师已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38部,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不完全统计),科研课题由省部级以上立项或获奖的16项,科研水平得到总公司、保监办和同行赞誉。 在培训方面,学院培训规模达到每年2000人次以上,内容涉及保险业务的方方面面,学员层次多为地市经理、县区经理和业务部门主管,对培训课期望值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强烈。保险专业教师承担了学院历年培训课时的70%以上。由于选题适应业务进展要求,理论分析具有专业化水平,因而有10名左右的老师经常被各家公司请去讲学,不仅为公司咨询、培训、策划提供了服务,也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二、进展前景看好,办学经费有保障 保险职业学院是由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合办的全国唯一一所股份制保险职业学院,其中“国寿”占股份70%,“中再”占股份30%,两大公司资本实力雄厚,特不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2003年已跻身世界500强企业。因而学院办学经费的行政拨款一直稳定,办学收费和培训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新增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

新增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作为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而发展的产业,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目前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每年均有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任务,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 地处中国的最西部,是向西开放的门户。截止2009年底,总人口达到2158.63万人,近年来的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地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工作座谈会的胜利召开,会议将工作提升到了关系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特殊重要战略地位,为确保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及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加快为各民族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的建筑行业也必将迎来快速的大发展时期。 然而,据统计,从事建筑行业的人数达百万,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约达万人,许多技术岗位是由没有受过专门教育、仅仅经过短期岗位培训的人员占据着,这一现象是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瓶颈,是造成建筑质量低劣、建筑事故不断发生的根源。建筑业的产品多数是公共产品,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工程低劣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故影响极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迫切需要加快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满足生产一线对建设人才的需要。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将使建设行业的科技水平、生产技术和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知识产业化、学习终身化的时代,建设行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的巨大变化迫使我们必须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建设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本身看,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所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高职因起步较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还不能满足建筑行业的需求。 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分析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日渐突出。目

英语视听说精品课程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7年度) 总 结 报 告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1.青年教师培养 (1) 2.团队建设 (1) 二、教学改革研究 (1) 1.教学获奖 (1) 2.教改课题 (2) 3.教改论文 (2) 三、网络资源更新 (2) 1.新编教材 (2) 2.课外资源 (2) 3.实况录相 (3) 四、系统软件维护 (3) 1.资源管理与远程备课平台 (3) 2.教学与管理网站 (3) 五、硬件设施建设 (4)

自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以来,我们按建设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师队伍、教改研究、网络资源、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维护和完善工作。 一、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发扬学校和外国语学院一贯坚持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培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1.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课程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制订了多项激励措施: 1)召开课程组例会,分专题讨论,探讨能体现本课程特色和创新的相关教学与理论问题; 2)激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改课题。先由课程组统一规划选题指南,然后结合个人特长选择研究课题或任务,最后由课程组统一审批并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对于结合 精品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一旦发表即给予奖励。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和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 4)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版立体教材的编写和开发; 5)协助青年教师进行录相课的设计、排练和录制。 2.团队建设 实行课程组成员年度滚动制,每年按一定比例滚动。本年度考察和发展新成员1人。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支持下,本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教改研究与实践活动,取了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成绩。 1.教学获奖 1)白解红,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白解红、邓杰、邓颖玲、朱小舟、黄继勇,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3)邓杰,标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4)邓杰,DJ音视频网络教学系统,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一等奖; 5)邓杰,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 6)朱小舟,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湖南师范大学二等奖; 7)罗辉,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外国语学院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优胜奖。

实训室机房建设项目方案论证报告

XXXX学院 实验(训)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论证报告项目名称XXX 实训室建设 项目建设资金预算XXX万元 项目负责人XXX 专业带头人XXXX 建设单位XXXX 系 2016 年7月1日

项目建设队伍基本情况(略) 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目标及所实现的功能(包括原有状况阐述)

1.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 XX两专业实训条件比较薄弱,至今没有自己独立专用的实训室,借用XXX 专业的实训室(计算机远程考试机房)进行相关项目训练,而计算机远程考试机房为WW两专业考试专用,且每周都有相关考试,因此XXX两专业的实训课 程经常遭遇没有实训室可用的困难,出现临时调换教室、调整教学时间等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实训教学。通过建设XXX实训室,为XXX两专业的学生提供 校内实训平台,引进目前XXX企业普遍使用的最新操作软件和真实的单证案例,以真实或仿真模拟手段进行实训环节教学,让学生体验、掌握XXX操作方 法与技能,满足正常的实践教学需要,确保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能尽快适应企业 2.项目建设的目标 该实训室建成之后,可以满足每年XX名左右的XXX专业学生的集中性实践 教学的需要以及一些专业课的课内实践教学的辅助教学。该实训室的集中性实训时间至少为12周,实训学时为196学时,实训人时数为29400人/时数。 主要幵展的实训项目包括:XX操作实训、XXX实训、XXX实训,以及两个专 业的一些专业课的课内实践项目(用于网络资源的搜索、查询与应用、作业成果的制作与展示等),未来也会根据课程的需求和条件幵发新的实训项目。项目建设能形成系统的、兼具拓展功能的XXX专业的综合实训平台,为“理论与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申报论证报告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证报告 我校自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以来,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专业教学计划,结合当地企业用工的需求,不断更新理论与技能教学,服务于襄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具有打字、排版、系统维护、网络、编程等方面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在企事业单位,计算机销售维修单位从事计算机操作、销售、维护的中高级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取得计算机中、高级资格证和其它技术等级证书。几年来,本专业经过了不断的完善,现已发展为学校的重点专业。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成立了专业建设论证工作小组,通过走访企业,外出学习等方式,对本专业进行了认真的论证。 一、社会需求分析 首先,由于中、小企业中不可能配置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在实践工作中一专多能。我们专业设置灵活,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以及几乎所有企业、公司、事业单位都需要的技术,本专业在立足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稳定的前提下,保持专业课程开设的灵活性。 其次,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专业的灵活性同时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上。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一般不低于总学时的50%。编制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通过教学中的大型实训、课程设计等流水线式实践环节的训练,逐步形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动手能力培养。同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提高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需要。 因此,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大、中、小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岗位为主,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的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设备维修、网页制作、软件编程、销售等,同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综上所述,我校开办《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它将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 二、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1、专业设置的思路与方向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用人单位在考察一个人时,都非常重视其学历背后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的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要始终能跟得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能够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调查时经常听到的话。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也同样都非常关注个人素质的培养。学生毕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培育合格的人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经过这几年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各个学校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我们要树立质量意识,把质量作为主线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这不仅可以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且提高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为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从事有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显然仅靠开设一门课是不能做到系统学习的。面向中职教育开办《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本专业决定建立稳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课群,经过努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专业_调研论证报告

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建设论证报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中国加入WTO、广西纳入泛北部湾经济圈建设以及2008年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对财会人员,特别中财务管理人才的质量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熟练的实践能力,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等。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已迫在眉睫。我们经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和论证认为:设置财务管理专业是必要和可行的,在高等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加强专业建设,从前3届本专业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本专业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转型。 根据学校关于制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先进性、适应性和特色性在系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区内相关企业、毕业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通过文献检索,对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转型发展经验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专业建设改革的原则 1?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专业方向。专业建设调整依据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建设情况和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的情况,积极稳妥地设置、调整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 2?专业建设以学校发展、面向市场为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树立现代化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内部各项改革、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 3.专业建设是在教育部本科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及有关行业制定的相关专

业建设标准、业务范围的基础上,依据该专业在本校已经具有的软硬件条件等确定的。 二、专业建设改革的必要性 我们在2012年暑假期间,以企业为主,其次为财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企业选取我校毕业生为2012届、2011届和2010届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30人)及所在的企业进行调查。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转型从人才需求、人才要求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2013年5月,我们教研室全体成员到广西大学商学院和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进行调研,主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方面的经验,就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的内容与两所高校的财经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交流,专家们对我们的方案进行了诊断,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在我们后来的制订的实施方案中得到体现。 1.调研背景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财会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上升的趋 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财会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对我系开办的财会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财会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很多单位有长期需求,由于各行各业、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财会人员,所以整个社会每年对财会类 人才的需求总量是非常大的。同时财会类专业是各类院校中开设非常普遍的专业之 一。随着我国大专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多和企事业单位对 财会人员学历要求逐步提高,整个社会对大专以及以下学历的财会专业毕业生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论证报告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论证报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大力发展工商业,而现代化的旅游管理是工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旅游管理业务的发展方兴未艾,该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加入WTO,中国经济将更加融入国际市场体系,这必将为我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在人们对旅游业的发展日益投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数十万的中、英文导游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正在酝酿着历史性的创新。为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旅游行业的基本管理知识、技能,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动手、组织、决策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和主要国家的风俗习惯、交往礼仪;熟练应用外语、计算机管理和运用相关软件能力的初级旅游应用型人才,为此,我校决定申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 一、社会需求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代。必须实施以现代化的旅游管理积累资金,促进工业、农业与商业,促进经济信息化战略。当前,旅游管理业务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古迹旅游、山水旅游、人文旅游与革命传统旅游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建设日益开发与发展,中外游客不断增加。旅游业正在酝酿着历史性的创新。宾馆、饭店、

旅游公司、旅游社、旅游

景区规划建设等与旅游有关的产业日趋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传统的管理方式正在受到挑战。如何更迅速地将管理方面的国际先进经验,以及有关的新技术、新成果变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和信息化的浪潮,直接引发了面向旅游管理方面的新需求。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国际化又推动了旅游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学校让多批学生到有关的单位实习实训,使学生们迅速地培养为合格的灰领人才。做到知识够用、技术过硬、证书多样。 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充分证实了现代化的旅游管理,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推进电子导游、旅游信息化、旅游经济规范化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管理业务同传统各行业的发展融合。另外,中国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并一步步地向国际市场迈进,引来更多国际旅游专家的注目,目前我国从投融资、税收、现代旅游管理技术、国际性合作旅游、旅游装备、旅游环境、旅游法律法规建设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极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标志着我国旅游管理业务进入现代化整体腾飞的关键历史阶段。 在我国绝大部分大中专院校中,旅游管理类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培养的学生都是“通才”,脱离了企业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分层次、多形式培养大量实用的旅游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我校开办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它将成为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

职高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职高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总结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

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估等活动开支。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分三批划拨,第一批为启动经

职中开设计算机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

职业中学 关于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可行性 论证报告 近几年,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计算机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共十六大也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针,未来信息技术将成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到1997年我国政府机关和工商企业已经普及计算机,不仅政府贸易管理实现了电子化,企业贸易活动也正向信息化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IT人才传统上大多来自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但实践动手能力较为薄弱,同时也不愿到生产一线从事应用与维护性的工作。这样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人才的短缺,因此需要中职类院校培养大量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的应用型人才,以完善我国的IT人才结构。 为此,我校积极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并加强专业建设是有必要的。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职业中学始建于1986年,是我县唯一一所职业中学,担负着当地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普及的重任。学校占地面积30亩,教职工101人,兼职教师20人,现有化学工艺、种植园艺、护理、新能源、会计、食品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十

一个专业,专业实训室7个,在校生875人。学校与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广生胶囊有限公司、永泰福利塑料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关系。 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学习,逐步转变教学思想,深化教学容,改革教学法,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理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基本情况 1、办学经历: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立于2003年。开设以来,学校积极进行专业建设。近年来,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该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我校积极顺应形式和要求,结合我县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和我校专业教学需要,计划在3年逐步增加该专业招生计划,并建立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平台,培训人才服务地。 2、师资状况:学校现有本专业专职教师1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教师5人。同时,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对我校原有专业教师分期进行级、省级“双师型”骨干教师培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3、专业现状:通过充分详实的市场调研,以适应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创新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培养案完善,有完整规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专业现有在校生256人,专业教学成绩优良,从2003年起,我校被指定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站、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点,现可以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