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5.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出发,把海德格尔理解的概念扩展到存在性,把解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对待,视解释学现象为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解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理解是历史的。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无论是认识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它。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这一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历史性误读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价方法。翻译正如勒费维尔所言,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信”的译文不可能存在。历史性误读是时代认可的理解,是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价值观等影响的产物。例如晚清时期,面对列强入侵、外族统治,当时的文人志士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的外国小说,在译介到中国时,都被加以一种“政治性阅读”,肩负起了政治任务。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参与理解的主、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性“逗留”。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地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但伽达默尔认为这种偏见是“合法的”。他充分肯定了偏见对理解的意义,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深化了海德格尔关于“前结构”的思想,声称“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偏见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是解释者对处身世界意义的一种选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断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从而对误读不能一概否定与责难,而要重新审视其价值。庞德唐诗英译中的错误在美国引发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50和60年代在美国、日本激起的热潮,易卜生在五四前后中国掀起的波澜,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评价只有“还以背景”,才能“还以公道”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力的表现。庞德曾为自己不“忠实”的翻译辩护道:“我的工作就是要把一个死人救活过来,展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理解决不是理解与对象的绝对吻合,不是消极地复制文本,相反,理解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充分体现出人的精神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在理解者前见中照亮文本,在对文本的体验、感悟中揭示作品的意义。好的翻译是“让一株植物有机地从种子中生长出来,这比那些准确地再现植物的蓓蕾,再把这些蓓蕾用胶水粘连起来的翻译要令人满意得多”。正因为如此,中国译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所译的《哈姆雷特》,与西方译者从Freud的心理分析角度所译的Hamlet各具创造力;而英国Routledge和KeganPaul 出版社出的Clement Egerton翻译的《金瓶梅》,读来更是一部创造了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名著。理解的历史性和由此产生的偏见观,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选择甚至定向的功能。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

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每一次翻译都注定要成为一新事物,成为文化和语言大潮里波动的一刻。

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5.伽达默尔的理解历史性理论 伽达默尔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思想出发,把海德格尔理解的概念扩展到存在性,把解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对待,视解释学现象为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解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理解是历史的。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无论是认识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它。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这一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的历史性误读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评价方法。翻译正如勒费维尔所言,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无论哪一位译者,都会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对“信”的译文不可能存在。历史性误读是时代认可的理解,是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社会历史因素、价值观等影响的产物。例如晚清时期,面对列强入侵、外族统治,当时的文人志士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教化功能,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的外国小说,在译介到中国时,都被加以一种“政治性阅读”,肩负起了政治任务。理解的历史性揭示了参与理解的主、客体都是历史的存在,理解就是主体对文本所作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性“逗留”。要完全消除误读现象,进行纯客观地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 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但伽达默尔认为这种偏见是“合法的”。他充分肯定了偏见对理解的意义,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深化了海德格尔关于“前结构”的思想,声称“偏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的倾向性。”偏见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是解释者对处身世界意义的一种选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断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从而对误读不能一概否定与责难,而要重新审视其价值。庞德唐诗英译中的错误在美国引发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50和60年代在美国、日本激起的热潮,易卜生在五四前后中国掀起的波澜,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评价只有“还以背景”,才能“还以公道”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力的表现。庞德曾为自己不“忠实”的翻译辩护道:“我的工作就是要把一个死人救活过来,展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理解决不是理解与对象的绝对吻合,不是消极地复制文本,相反,理解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充分体现出人的精神存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在理解者前见中照亮文本,在对文本的体验、感悟中揭示作品的意义。好的翻译是“让一株植物有机地从种子中生长出来,这比那些准确地再现植物的蓓蕾,再把这些蓓蕾用胶水粘连起来的翻译要令人满意得多”。正因为如此,中国译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所译的《哈姆雷特》,与西方译者从Freud的心理分析角度所译的Hamlet各具创造力;而英国Routledge和KeganPaul 出版社出的Clement Egerton翻译的《金瓶梅》,读来更是一部创造了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名著。理解的历史性和由此产生的偏见观,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选择甚至定向的功能。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

脑与认知科学

脑与认知科学的区别 脑科学和认知科学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 一.本质上的区别 脑科学是智能科学的本质基础。大脑是人类的核心,是人类高级于其他物种的本质所在,是人类智能的发源地。众所周知,人们的一切思维、行为都受到了脑的控制。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使用大脑,让它来支配我们完成各种事务。脑科学的研究是为了赋予机器与人类相近的智能系统,所以要想让机器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要着手于大脑的探究。? 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中间体。诺贝尔奖的得主弗兰西斯?克里克在其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提出“人的精神活动完全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和构成及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所决定”。因此建立认知科学的激励的一个更深刻的原因是,人们要深入研究人自己的大脑和精神世界。顾名思义,认知科学是研究人认识和适应周围世界的过程以及与认知过程有关的神经系统及大脑的机理,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作为智能科学的中间体,它以脑科学研究为基础,同时也反作用于脑科学,并未智能科学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的区别

人类从三个不同层面全面的研究大脑。第一个层面是生物学家和精神网络专家的战场,第二个层面是脑波技术专家和系统论专家的战场,第三个层面是哲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战场。脑科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神经网络复杂构建中的单 个元件神经元以及神经元通信问题的研究。 2.脑科学对有关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的 机制的研究。 3.发育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是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脑高级功能的研究。主要包括:感觉整合与认知的形成机 理;脑高级功能的功能定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与机理;大 脑神经网络功能连接属性及其动态分析等。 5.脑科学的研究是实现超极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脑科学从 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和整体水平对脑功能和疾 病进行综合研究,并从脑的发育过程了解脑的构造和工作 原理。 认知科学研究目标旨在探索智力和智能本质,建立认知科学和新型智能系统的计算理论,解决对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的若干理论基础和智能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问题。 下面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方面进行总结。 1.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 2.思维、语言认知问题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运用 伽达默尔是西方解释学现代发展的最大代表,不仅在于他创立了哲学解释学,更重 要的在于他将解释学理解为一种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随着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创立,其思想迅速传播和应用于哲学、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学、教育学、文学评论 和宗教等人文社科领域,“‘解释学’成了现代思想中的一个‘流行词’”①,形成了世界性的一种 新哲学形态和“显学”理论。那么,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来说,伽达默尔的 解释学实践哲学又具有什么样的建设性意义呢?作为一种对话的“本文”,作为一种交流的“对象”,它又会在交流的参与中向我们显明一种什么样的新意义的理解与追求呢? 显然,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解释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汤一介、黄俊杰教授 等为代表),二是中国的实践哲学问题(此问题讨论以张汝伦教授等为代表)。自从20世纪 80年代在我国展开了对西方解释学特别是对伽达默尔哲学研究以来,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着 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着力于将西方解释学理论广泛运用于对哲学、宗教、伦理学、 社会学、美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进一步着手探讨“创建中国解 释学”及重新认识中国实践哲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一、解释学与“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从有“史”走向有“学” 西方解释学历史悠久,可上溯古希腊与中世纪,有赫尔墨斯对神的旨意的解释与传达的 神话,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有奥古斯丁关于解释对于理解神之旨意的意义研 究以及对于解释问题零散研究的系统化等努力,特别是在西方有着很长一段时期的对《圣经》解释的历史传统,1654年J·丹豪色最早采用“解释学”(Hermeneutics)一词用作书名。 不过,真正说来,解释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近100多年的事情。自从19世纪施莱尔 马赫、狄尔泰等人将解释学作为一般解释学、作为方法论的解释学之后,解释学才获得了 自身的特殊意义,解释本身才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被加以研究而形成了丰富的解释学理论。随后海德格尔从其基本本体论出发,赋予了解释学以本体论性质,而伽达默尔则将这种具有 本体论性质的解释学上升为一门哲学解释学来研究。这就表明,从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史来看,“学”与“史”是分开的,有解释的“历史”不等于有解释的“学”(即解释理论)。因为“一种 ‘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对其研究的对象有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自觉(即自觉地把它要研 究的对象作为‘对象’来研究,并能为社会普遍所接受的系统的理论与方法)”①。 同样,中国的“解释学问题”可谓由来已久,甚至比西方有更长的历史,但“迄今还没有一套 自觉地把‘解释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且与西方解释理论有所不同的理论体系”②,其根本原 因在于,尽管中国对本文意义的解释古已有之,也非常普遍,但始终没有将解释本身作为对象 来加以研究,没有形成关于解释的一套基本原理和理论。因此,可以说,虽然中国存在着十分 明确的解释实践活动,但却一直不曾有过独立的解释学理论,因而,作为一门理论学科,解释学 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在中国解释学问题上,可以说,有漫长的解释史却无一般的解释学。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阐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即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时间距离等,特别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关于理解循环的三个必要条件,即前理解、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前理解来自同事情本身的关联,并根据完满性前把握这一预设而进行修正,从而达到对事情本身的正确理解。正确理解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前理解学说,则可以同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所谓客观解释划清界限,又同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所谓主观解释表明分歧。本文还探讨了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发展,认为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虽然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发展而来,但由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从而超出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本文作者特别提示,事情本身与完满性前把握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 【关键词】伽达默尔/诠释学循环/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是从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由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历史性深层向度,使之

超出了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而转入一种历史性的哲学诠释学。 一、诠释学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 精神科学的循环结构①在诠释学里很早就形成了一种解释的循环结构,这种结构在诠释学里被称之为诠释学循环(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古代修辞学早就认识到整体与部分所谓诠释学循环,即要理解语句,首先要理解其中的语词,而要理解语词,又必须先理解语句。宗教改革派路德和他的追随者曾把这种从古代修辞学里所得知的观点应用于理解过程,并把它发展成为文本解释的一般原则,即文本的一切个别细节都应当从上下文关系以及整体所目向的统一意义,即从scopus(整体结构)上加以理解;反之,整体结构的统一意义又必须从一切个别细节去理解。当把这一原则用于对《圣经》的理解时,他们反驳罗马教会独断论对《圣经》的解释,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乃是对《圣经》理解和解释的唯一正确原则:一方面对《圣经》的整体理解指导着对个别细节的解释,另一方面,《圣经》这一整体也只有通过对个别细节的理解才能获得。从这里,新教改革派提出《圣经》是自身解释自身的所谓《圣经》自解原则(Schriftprinzip)。 对于古代修辞学这种整体与个别的诠释学循环,伽达默尔在他的《论理解的循环》(1959)一文中写到:“我们必须从个别

伽达默尔视界融合理论对比较教育学的启示

吉林教育 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哲学诠释学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在当前学术界盛行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中,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代表作《真理与方法》自问世以来在西方哲学与美学两个学科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继而扩展到文艺批评理论、历史学、法学、神学等领域。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解释学作为一个新的哲学流派登上历史舞台。其中,视界融合理论对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亦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视界融合理论方面展开论述。 一、思想渊源 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源自西方传统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基础。他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这些思想对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视界融合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诠释学是西方一个重要的哲学派别,在研究和解释典籍资料中,发现被解释的“本文”与解释者的地位、境况、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诠释学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产生于德、法两国,由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创立,强调通过解释来揭示文本中作者的原意。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时间性分析,把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来把握,从而使诠释学从精神科学的方法转变成一种哲学。伽达默尔继海德格尔之后把理解和解释当作人性的内在特征,当作所谓“此在存在”来论述,把诠释学推进到人本主义的阶段。 伽达默尔继承并发展了海德格尔的诠释学思想,把诠释学作为哲学本体论对待。海德格尔认为,人作为此在其最本源的涵义是追问一切存在包括他自己的存在问题。因此理解存在,不是对存在的认知,而是让存在即“现象”在隐藏不露的情况下得以澄明。因此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赖以发生的基础必须是共同参与世界的存在。伽达默尔进一步发展了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他在《真理与方法》中写道:“海德格尔并不是主体诸多行为方式中的一种,而是此在自身的存在方式.” 二、“视界融合”理论 “视界”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胡塞尔提出来的,指的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伽达默尔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真理与方法》的第二章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视界就是“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视界融合是指“在意象活动中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通过相互作用最后归并所呈现的交融状态。”解释者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敞开的,视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由这种经由理解活动所互动产生的理解化的新的视界被伽达默尔称为“视界融合”。作为诠释学的理论,视界融合的核心要义在于“理解”。“理 解”具有以下三重特点: (一)前见性。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这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的。他认为:“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现有、先见和先把握来起作用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先见是合法偏见。解释从来就不是对某个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 伽达默尔借鉴海德格尔的术语,将“合法偏见”称之为“前理解”。所谓前理解,就是相对于某种理解以前的理解,或者说,在具体的理解开始之前,我们就对要理解的对象有了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或信息,它主要表现为成见或偏见。伽达默尔认为:“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从而规定了对完全性的先把握的应用”。 前理解包括了理解主体的精神要素,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知识经验和情感因素等。因此,前理解其实也就规定了理解的视界。只要我们不断地检验我们的所有前见,那么视界就能不断形成,不断完善。前理解是历史赋予理解者或解释者的生产性的积极因素,它为理解者或解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界。不把自身置于这种历史性的视界中,就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视界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它是理解在时间中进行交流的场所。理解者和解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界,使它与其他视界相交融。 (二)历史性。“理解本身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观性的行为,而要被认为是置身于传统事件中的行动,在这行动中过去与现代不断进行中介。”理解的历史性是指理解对象的特定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研究者绝不会生活在真空之中,任何人都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有其特定的民族的心理结构。因此研究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无法超越历史的现实境遇而对原文加以客观理解,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历史性的偏见。偏见是在历史和传统下形成的不确定因素。伽达默尔主张对正确和错误偏见加以区别。每个时代都有它理解文本的方式,文本意义不只是由原作者最初的意图所决定,同时也由解释者的历史处境所决定。 由此达到了伽达默尔“效果历史”这一诠释学核心概念。他指出: “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与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称之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必须具有效果历史意识。“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被给定的‘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 伽达默尔视界融合理论对比较教育学的启示 笙广西师范大学白瑾 摘要: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西方哲学领域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诠释学的角度考察,通过对视界融合理论的论述分析,根据理解的前见性、历史性、交互性三个特征,分别从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三个方面得出对比较教育学的启示。 关键词:伽达默尔视界融合理解 高教科研GAOJ IAOKEYAN 8 吉林教育01/2010

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

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 一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当代解释美学代表人物。1900年生于德国马堡,1922年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博士学位。并于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来到弗莱堡大学,见到在那里任教的胡塞尔,对现象学发生浓厚兴趣。1937年开始任教于马堡大学,1938年转到莱比锡大学任教,1946-1947年曾任莱比锡大学校长。1949年到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同年又去海德堡大学任教。从1949年至去世前一直为海德堡大学教授。曾主持过久负盛名的德国《哲学评论》杂志工作。伽氏一生著述甚丰,主要集中在哲学美学和历史哲学两个领域,其哲学解释学就在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960年出版《真理与方法》一书,此书为其代表作,构思最长,影响最大,曾多次再版,并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发行。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诞生,并成为现代哲学解释学的经典著作,也奠定了伽达默尔作为现代哲学解释学大师与著名哲学家的地位。本书正如其副标题所说"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即着重于揭示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理解"现象的一系列特征。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即从艺术、历史和语言三个部分,阐明理解的基本特征。特别是第一部分"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着力对艺术经验的本体论进行分析,揭示艺术经验的哲学真谛,并展开了"理解"现象一般特征的分析。本书的书名《真理与方法》准确地说,应是《真理或方法》,也就是在真理和方法之间加以选择。实际上,伽氏反对把真理与方法划等号,而是试图凭借解释学本体论深入探讨真理问题,第一部分就是着重探讨"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关于方法与真理的关系,伽氏说道:"因而本书所关注的是,在经验所及的一切地方和经验寻求其自身证明的一切地方,去探寻超越科学方法论作用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1)可见,本书的主旨就是超越启蒙主义以来理性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而去探寻真理的经验。关于艺术问题,他又说道:"为了拒斥受科学的真理窒息的美学理论而保护我们由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对真理的经验,本书的探讨就开始于一种对审美意识的批判。"(2)他又一次对理性主义真理观影响下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意识给予了明确的批判。同时表明,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由艺术作品所获得的对真理的经验"。 伽达默尔写作《真理与方法》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十分明确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正是"二战"之后,人类又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一方面社会取得了进步,另方面人类的生存危机却愈加深重。因此,伽氏所面临的首先是物质进步与精神危机的矛盾。他说:"当科学发展成全面的技术统治,从而开始了'忘却存在'的'世界黑暗时期',即开始了尼采预料到的虚无主义之时,难道人们就可以目送傍晚夕阳的最后余辉--而不转过身去寻望红日重升时候的最初晨曦吗?"(3)在这里,伽达默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物质与精神矛盾的图景。一方面,科技全面发展,但科技统治却使人类"忘却存在"而进入"世界黑暗时期"。面对这样的矛盾,应该怎么办呢?是像尼采那样因"上帝已死",而目送傍晚夕阳最后的余辉呢?还是转过身去寻望红日重升时候的最初晨曦呢?显然,伽氏是取后者的态度,试图以现代解释学理论去克服当代物质进步与精神危机的矛盾,通过改变人的生存状态而去迎接最初的晨曦。伽氏所面临的另一问题就是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所谓人文学科在德语文献中称作"精神科学"。在传统的理论中、包括德国弗莱堡学派的理论中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对立的。在德国,精神科学这个概念最早由狄尔泰提出。以后,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创始人W·文德尔班在其《自然科学史》一书中,又进一步对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作了区分。弗莱堡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凯尔特及其它理论家也都作了不同的阐述。但都立足于两者的对立。当然,在实际生活中,科技拜物教的进一步泛滥,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

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 何华1 [摘 要]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发生的“语言转向”开始于《真理与方法》的第三部分。其主要内容是:首先,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事件,这事实上超越了对语言的工具性认识;其次,语言活动会话是一种追问方式,它超越了“问题—解决”模式;第三,伽达默尔语言观的最终着力点是弥合“主—客”分裂。 [关键词]解释学; 语言转向; 语言工具主义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第三部分的标题是“由语言引导的解释学的本体论转折”(The ontological shift of hermeneutics guided by language)。在该部分,他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语言在此是讨论的主题。《真理与方法》发表后,语言问题也是伽达默尔一直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且认为语言应是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1]我们把伽达默尔对使理解成为可能的一般语言的关注称为“语言转向”。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解读语言转向的内容:首先,在伽达默尔看来语言是事件,这事实上超越了对语言的工具性认识;其次,语言活动会话是一种追问方式,它超越了“问题—解决”模式;第三,伽达默尔语言观的最终着力点是弥合“主—客”分裂。 一、作为事件的语言对工具性语言的超越 语言工具主义的主要立场是:语言是表达的工具。作为工具的语言与世界上其他存在者一样是一种物。工具的本性就在于人能掌握对它的使用,这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器械,人可以完全掌握它,然后按其习性使用之,一旦完成其使用就可以把它放在一边。语言工具主义预设了使用工具的主体和工具应用于的对象。工具的使用表现人的目的和意图。工具本身不是目的,目的体现于工具应用在物。工具总是具有有限性,这种有限性来源于物。物总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限定了工具的应用范围。语言工具主义认为语言应用的范围是由语言本身的特征决定的。语言是表达的工具,有固定的表达形式如逻辑结构、句法等。不能用语言表达形式表达的内容就不是语言要表达的对象。人可以完全掌握有确定形式的语言。人可以自由地知道要表达什么,不去表达什么,而且人能作为纯粹的工能性主体表 1何华(1976,--),男,山西交城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Email: abao_hehua@https://www.doczj.com/doc/0b193657.html,。

伽达默尔理论作业

英汉对比翻译2014.5.14 关于伽达默尔阐释学和翻译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伽达默尔生平简介及其哲学阐释学的起源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其中的三大理论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并理论联系实际,将阐释学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就误读存在的合理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作用和名著重译对文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阐释学、理解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 一、引言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生于1900年,自幼对文学、历史、艺术感兴趣,依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了理论学术研究这条道路。1922年伽达默尔在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那托普指导下,以其对柏拉图思想研究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3年去弗莱堡大学参加海德格尔所主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讨论班,从此成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同时也是同事。在此之前,伽达默尔坚信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运动会给德国哲学界带来新的希望。来到弗莱堡以后,他不同意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观点,更多地倾心于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系统地发展了海德格尔晚年的思想,他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所显露出的解释学危机看作一个“谜”,他没有在这个谜前止步,而是仅仅回避了海德格尔哲学归宿的形而上学问题,沿着海德格尔反心理学和反方法论的哲学方向,进一步推进了本体论解释学,并建立起自己的哲学解释学体系。解释学不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说明哲学解释学研究的是本体论问题。哲学解释学关涉到一个远为根本的问题,即关于真理的问题。传统认识论将真理看作是那种以命题形式出现的判断与对象的符合。伽达默尔追随海德格尔,坚决抛弃异化真理观,确信真理就是存在的敞亮,即展露自身并随之揭示他者的澄明过程。质言之,真理就是去蔽,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本真阐明。因此,伽达默尔标举真理论,而反对狄尔泰的方法论。在《真理与方法》书中,从自己的真理观出发,伽达默尔强调艺术、历史,语言中的真理的经验,进而将解释学分成三个领域,即美学领域、历史领域和语言领域。展开了他著名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等等解释学原则和观点。 二、阐释学概述 阐释学(Hermeneutics)即宣告、口译、阐明和解释的术语。Hermeneutics 这个词的词根Hermes(赫尔墨斯)本是上帝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给人们传递上帝的消息。他的宣言显然不是单纯的报道,而是解释上帝的指令,并且将上帝的指令解释成人间的语言,使凡人得以理解。阐释学的功绩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18世纪的施莱尔马赫把解释活动总结、归纳上升为一种一般的理论,使解释学转变为一种普遍适用于一切文本解释的普遍方法论。19世纪的狄尔泰试图把解释学当作使精神科学获得科学地位的一般方法。20世纪的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使解释学从一种方法论上升为一种本体论。伽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 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 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 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 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 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 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 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 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在这篇 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 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 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 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 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 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对狄尔泰来说, 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他 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 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 重要方法。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 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 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表达”在他那里也 得到严格的规定,它与生命内容应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狄尔泰以为,正是通 过对这些概念加以规定并形成特定的方法,“解释”作为一门学问才得以确立,并且经过体系化,它在本质上真正成为对“确定的生命表现进行理解的学问”。 ①“解释”这个概念现在不只是解释的艺术,而且还是理解的科学,认识生命 的方法。这样,解释学就是作为“对在文字上固定下来的生命表达进行理解的 技巧学。”②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施莱尔马赫对它的认识。 1900年,狄尔泰受到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之启发,开始了由精神科学到解释 学的“转向”。他在《解释学的兴起》中着重从语文学上讨论解释技巧的历史,同时关注解释过程的本质。他在这里赋予了解释学更加重要的意义。概念和范 畴现在不只是被应用在说明生命事实之中,而且还在这种说明之中反过来对概 念和范畴进行考察;解释不再像它原初那样仅仅是对某个人的个性或某部重要 的历史著作的特点加以挖掘,而是发展为对一切“精神创造”(Schoepfung des Geistes)加以阐释,并且直接深入到人类生命本质。 现在,对狄尔泰来说,原先把解释学当做一种方法去探讨“精神世界”已经过 于狭小了,他主张建立一种“系统组织的解释学”,要把应用于生命理解的概 念和范畴扩展到对它们所包含的整个世界的理解,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分析和阐

伽达默尔哲学的七个关键术语

伽达默尔哲学的七个关键术语 本文系帕尔默教授2002年6月27日在安徽师范大学作的学术报告,由江涛译为中文,潘德荣校。 【作者简介】R.E.帕尔默(1933-),男,美国伊利诺伊州麦克默里大学哲学教授,从事诠释学教学与研究30多年,他于1960年写的《诠释学》,系该学科的标准教材。 【内容提要】“存在之显现”是伽达默尔的真理观念。“时间性”指的是通过语言性、书写性、和诗歌的奇迹,产生了文本战胜历史“时间”而具有“同时性”的奇迹。“实践智慧”是伦理方式选择善的理智。“应用”的意思是当我们理解过去的某件事物时,我们同样领会它在今天是如何应用的“传统”是指我们在语言中继承下来的态度和方法,在我们试图弄懂任何事物时都会在我们的意识中发生作用,而“效果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总结在发挥作用的意识。语言最典型地生存于交谈、问答、对话的平等交换之中。使人类团结在一起的节日庆典是真正交流的基础。 【英文摘要】“Emergency into being”isGadamer's concept of truth.Zeitlichreit(timeliness)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hough the miracle of language,writtenness and poetry,comes the miracle of“simutaneity”in a text that overcomes historical time.Phronoesis (practicle wisdom) is the intelligence that chooses the Good in an ethical way.Applicatio(application) means that when we understand something in the past,and we also see how it applies at present.Tradition refers to our seeing that an attitude and way of seeing that we inherit in our language is at work in our consciousness as we attempt to understand anything,whilewirkungschichttichesBuwusstsein (effect consciousness) is a consciousnes in which history is always working.ForGadamer language lives most typically in the give and take of conversation,of question and answer,ofdialogue.Gadamer also argues that the rituals and rites that hold humanbeings together in solitarity are their basis for real communication. 【关键词】真理/实践智慧/应用/传统和效果历史意识/谈话/团结/Wahrheit(truth)/Zeitlichkeit(timeliness)/Pronolisis(practical wisdom)/Applicatio(application)/Tradition and wirkungsgeschichtliches(tradition and effect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Gespraech(dialogue)/Solidaritaet(unity) 一 非常荣幸应我的朋友潘德荣邀请来和你们谈谈伽达默尔的诠释哲学,谢谢大家!在1999年退休前,当我在我的学院讲授“儒教、道教和禅宗”这门课程时[1],我试图在第一堂课中通过较详细地给一些关键术语下定义来解释儒家学说。我选择了下列术语:仁、道、理、孝、文、天和君子。当然,这遗漏了许多,例如象“诚”的重要性,但学生至少在一开始能够紧紧握住一些东西,而我在考试时也有一些东西可以问他们!我不打算在今天的讲座中来考你们,但我想运用同样的策略来向你们解释伽达默尔的诠释哲学。我将讨论他的七个关键术语或者叫概念。 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提一下伽达默尔像孔子的六个方面。我相信成中英教授最近一次会见伽达默尔时也探讨了伽达默尔同儒学的类似之处,但我在这里或许能够谈谈我所想到的几个相似之处。

认知神经科学解读

认知神经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葛查尼革(M.S.Gazz0aniga)主编,1995年出版。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 《认知神经科学》由170多位国际著名学者撰写。全书由11篇,92章,1400多页,百余张插图和27张彩色图组成。每章作者总结其研究领域的实验成果,概述了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 11篇的篇目为: 1 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可塑性(7章),阐明机体对环境反应中的机能和结构的灵活性(flexibility)多变性(Mutability),是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重要基础。 2 神经发育和心理过程的发育(6章),介绍了一些神经生物学研究新技术,用当代脑功能成像成果来说明婴儿脑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 3 感知觉(17章)阐明单一感觉神经元的信息与主观感知觉的变化,神经元间编码和感知觉的多样性,信息加工组合及其对环境制约的关系。 4 运动系统的策略和规划(8章)从神经生物学讨论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对不同运动及其阶段的活动规律。 5 注意(8章)阐明各种感觉刺激在心理定向中的作用。 6 记忆(8章)阐明记忆过程和多重记忆系统的脑结构及其作用(包括海马、边缘系统、颞叶和额叶皮层等)。 7 语言(7章)从神经心理学,语言学和语言发展等方面讨论语言的获得,产生和理解的脑机制。 8 思维与表象(7章)从理论上阐明思维与表象的脑功能实时动态规律,在方法上总结了近年来应用事件相位电位,脑构像技术和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心理学与动物模型研究的成果。 9 情感(9章)阐明从恐惧到情感及其和意识的各种复杂情况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包括杏仁核、脑干、海马、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的理论。 10 进化理论(7章)讨论心、脑机能结构的进化及其种种理论之间的争论, 11 意识(8章)回顾了意识生理研究的历史,和20世纪60-80年代间的快速眼动睡眠与梦的关系,割裂脑病人和失语症等对意识神经问题研究的多种事实。 原著已于1998年编译成中文出版。为了帮助读者对本书形成这门新学科的整体概念,译者沈政撰写了一篇"总论"(见本书正文前),指出原著"为我们描绘出认知神经科学对基本认识过程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当代前沿科学专著。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李晓玲(1983—),女,河南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和外语教学。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李晓玲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现代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翻译;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45—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许多新的译学 研究的视角。人们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来研究翻译。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提到的 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 研究视角。 一、理解的历史性在理解的模式上,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前结构理论:每一种解释都建立在一种前有的基础上,为了理解某个事物,我们总得先要具有这个事物。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对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受“前见”的影响,这种“前见”就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译者只有把自身置身于历史性的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 性”。[1]我们是历史性地存在的。无论是认识的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历史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伽达默尔认为这 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声称“偏 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 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 的倾向性”。[2]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的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庞德唐诗英译中 的错误在美国引起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20世纪50和6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的激潮,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二、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第二大原则。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认为,作为理解者或解释者的译者,其视域并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动态的。因此,作为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译者,其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与其他视域交融,达到一种历时性、共时性的 “视域融合”。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的 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两者都各有自己的视域。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其带来的各种成见所规定的,它们构成了译者现在的视域。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带着当时的时代氛围形成的视域和文本的历史视域相遇和融合。但这种理解 5 41

对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b193657.html, 对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反思 作者:王惠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4期 摘要:伽达默尔提出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因为伽达默尔认为人在交流时都具有前见 性,当前见性不可避免时,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但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无论是理解的主体、理解的文本还是借助的工具——语言都是历史的,因此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偏见是理解的首要可能性条件。[1]若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那人们如何能说明自己与他人的交流 是能互相理解的?本文试图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关键词:理解、诠释学、诠释学循环 自从不可知论和怀疑主义出现,人们就开始对能否掌握真理存疑。人们逐渐发现,我们好像并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见性,我们作为个体处在整体之中,个体很容易就受到整体的影响一个人对事情的理解是通过参照各个部分来确定的,而对每一个单独部分的理解则是通过参照整体来确定的。无论是整件事还是任何单独的部分,都不能不相互参照而理解。但问题是这个整体的背景很多时候还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有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无法理解对方真正的想法。但是伽达默尔认为恰恰是这种偏见才能让人们相互理解,偏见是理解的首要可能条件。本文试图简单介绍伽达默尔对偏见的认识,并反思偏见可能不是理解的首要条件。 一、伽达默尔对偏见积极作用的说明 伽达默尔强调诠释学只能是主观的,其理由是我们体验事物是由我们的特定倾向决定的。因此,人们可以说我们的参与总是建立在主观的基础上的。伽达默尔关于偏见作为预先判断的积极概念与他的解释学方法中的几个观点有关。我们的偏见使我们对所涉问题的看法使这些偏见本身能够得到修正,这表明了伽达默尔的预先判断概念的特点及其在理解中的作用,因为它本身构成了诠释学循环的一个版本。伽达默尔对预先判断的解释优先性也与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结构中问题的优先性有关。此外,预判在理解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伽达默尔对传统解释学概念的重新思考,不仅涉及到解释,而且还涉及到解释应用。在这方面,所有解释即使是对过去的解释,都必然是“先入为主”,因为它总是以提出关切和利益为导向,而正是目前的关切和利益使我们能够与有关问题进行对话。 理解的偏见性意味着,只要我们理解,我们就会参与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既包括我们自己的自我理解,也包括我们对所涉问题的理解。在理解我们的偏見的对话中,不仅因为它们在开放所要理解的内容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因为它们本身在这一进程中变得明显。因此,当我们的偏见对我们来说变得明显时,它们也可以成为质疑的焦点。伽达默尔声称,“时间距离”可以发挥有益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那些对理解有问题的偏见。[2]伽达默尔承认, 偏见有时会扭曲,关键是它们并不总是扭曲的,在理解自身的过程中发生的对话相互作用似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