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1947-l949年,建立美国、希腊海防空军联合作战司令部,镇压希腊人民革命;1950年3月,出兵南朝鲜(同年6月27日,美军正式入侵朝鲜,麦克阿瑟9月15日率部从仁川登陆);

1954-l955年,出动5艘航空母舰入侵我国大陈岛;

1957年,出动海军陆战队人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进遏委内瑞拉;

1958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14000人,占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1959-1960年,在古巴沿海部署海军防战队,反对古巴人民革命;

1961年,派出海军和喷气式战斗机,在多米尼加近海巡逻,威胁人民起义;1961年,派出雇佣军在吉隆滩登陆,入侵古巴;

1961─1973年,侵越战争;

1965一1966年,出动20000名军队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

1970年,出动1500名海军陆战队,进逼黎巴嫩。

1989年12月20日,向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并予以占领。美军将巴拿马政府首脑、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抓到美国,交美国法院审讯、判刑,投入监狱。1990年8月一l991年2月,布什总统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代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湾战争。

1998年8月20日,克林顿总统下令对阿富汗和苏丹实行空袭。从1999年3 月24日起对南联盟实行了历时79天的狂轰滥炸。

1999年,悍然空袭南联盟(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001年,借口911事件,武装入侵主权国家阿富汗。

2003年3月21日,武装入侵主权国家伊拉克。

2006年,美国介入埃塞尔比亚---索马里战争。

1945-2008年63年时间,美国共参加了全球30场战争。

不及持续时间,平均每2.1年卷入或发动一场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1947-l949年,建立美国、希腊海防空军联合作战司令部,镇压希腊人民革命;1950年3月,出兵南朝鲜(同年6月27日,美军正式入侵朝鲜,麦克阿瑟9月15日率部从仁川登陆); 1954-l955年,出动5艘航空母舰入侵我国大陈岛; 1957年,出动海军陆战队人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进遏委内瑞拉; 1958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14000人,占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1959-1960年,在古巴沿海部署海军防战队,反对古巴人民革命; 1961年,派出海军和喷气式战斗机,在多米尼加近海巡逻,威胁人民起义;1961年,派出雇佣军在吉隆滩登陆,入侵古巴; 1961─1973年,侵越战争; 1965一1966年,出动20000名军队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 1970年,出动1500名海军陆战队,进逼黎巴嫩。 1989年12月20日,向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并予以占领。美军将巴拿马政府首脑、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抓到美国,交美国法院审讯、判刑,投入监狱。1990年8月一l991年2月,布什总统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代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湾战争。 1998年8月20日,克林顿总统下令对阿富汗和苏丹实行空袭。从1999年3 月24日起对南联盟实行了历时79天的狂轰滥炸。 1999年,悍然空袭南联盟(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001年,借口911事件,武装入侵主权国家阿富汗。 2003年3月21日,武装入侵主权国家伊拉克。 2006年,美国介入埃塞尔比亚---索马里战争。 1945-2008年63年时间,美国共参加了全球30场战争。 不及持续时间,平均每2.1年卷入或发动一场战争。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许加梅 【内容提要】冷战年代,在对抗中寻求缓和是美苏关系的主题,而控制与合作则是苏联与东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国与东欧的关系是边缘性的,在狭窄的外交空间中寻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目标和东欧的经济目标使得双方关系更加不对称,使得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不能获得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美国苏联东欧国家冷战 【作者简介】许加梅,1973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广州510630) 近代社会以来,国际关系的运行一直以国家利益为主要驱动力,国际政治也主要以强权政治为特征。虽然冷战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是上述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推动冷战时期国际政治运转的基本动力。战后的国际社会已经摆脱了业已存在了几千年的领土兼并与财富掠夺的血腥状态,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实力竞争为显著特征,扩展力量与影响成为每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美国国务院的一位苏联问题专家曾评论说:“我认为从根本上看,苏联人仍然是想要得到同样的基本东西,即扩展其力量与影响。但是他们在改变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1]在以美国与苏联相对抗为特色的冷战时代,美国、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家都在自己的标准下寻求扩展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在现实的国际背景下追求从这一首要目标演绎出的各种现实利益,在美、苏、东欧多向度的复杂关系中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政策向背。

一苏联和东欧的“唇齿”关系 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尽管苏联号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所谓的“真正平等”在以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不过是一种理想和苏联外交的舆论宣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以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为准则。 关于东欧对苏联的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众多的观点,而且论述得也比较充分。美国学者林肯·戈登的分析比较全面。他认为:(1)东欧作为防御的缓冲区是重要的军事考虑。(2)东欧也被看作潜在的进攻战略跳板。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将这个地区看作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和第一成果,是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榜样。(3)苏联也将东欧看作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的一个国际上国家集团的核心。(4)莫斯科进一步将东欧视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源泉,认为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利益紧密相连。(5)最后东欧一度被看作经济财富的来源[2]。 在冷战的气氛下,东欧不仅是苏联维护欧洲均势,与美国“平分天下”的成功标志,不仅对苏联维护安全与利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苏联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国家实际上是苏联‘另一个自我的缩影’,苏联领导人只有看到东欧适当地反映苏联的影响,他们才会感到满意。”[3]在匈牙利事件后,尼赫鲁问及苏联出兵匈牙利问题,苏联方面的有关回答是:“如果没有对匈牙利的干涉,如果帝国主义势力得逞,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施加压力,这无疑会打破欧洲均势,那将直接威胁和平。” [4]

军事理论选择题

《军事技术》章节 一、单选题 1、军事高技术的体系结构是由科学技术体系中面向军事应用的那部分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所组成的,它包括( C ) A、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B、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 C、军事基础技术和军事应用技术 D、军用光电技术和军用航天技术 2、当代高技术包含了信息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生物技术群、海洋技术群和航天技术群,其中基础是( C ) A、新能源技术群 B、信息技术群 C、新材料技术群 D、生物技术群 5、炮兵声测侦察的理论基础是(双耳效应) 6、以下属于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是(B) A、美国的U-2R B、美国的“捕食者”号 C、俄罗斯的米格-25侦察机 D、美国的SR-71 7、创造武器系统采用制导技术的先例的标志时间是(D) A、20世纪70年代 B、第四次中东战争 C、海湾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纳粹德国制造的V1、V2导弹 8、惯性导弹的特点是(能独立进行工作、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抗干扰能力、隐蔽性好) 9、下面属于导弹的是(D) A、人造卫星 B、制导炸弹 C、火箭弹 D、火箭助飞的鱼雷

13、可以有效防可见光探测,也具有防紫外、近红外探测性能的是(迷彩伪装技术) 14、被称为“王牌技术”的是(隐身技术) 26、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是一场空前的全维军事革命,其核心是(军事信息化革命) 27、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作战思想是(全体震慑性打击) 28、采用精确打击特种作战相结合的作战思想的典型战争是(阿富汗战争) 29、未来战争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其核心是信息技术 30、第四代导弹的发展时间为(20世纪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 三、判断题 4、反坦克制导地雷装有一个无声音响传感器和一套通信设备,能发现400米以外的装甲目标,并待其接近至200米时自行引爆。(错) 6、伪装的基本原理是减少目标与背景的特性差别,隐蔽目标或降低目标的可探测特征,从而降低目标被敌方探测的概率。(对) 11、从功能上讲,指挥自动化系统实质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具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和其他作战信息保障功能的军事信息系统。(对) 12、指挥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原理是指系统的工作过程,整个指挥控制过程分为情报获取、评估、方案产生、方案选择、计划和命令下达六个环节。(对) 14、新军事变革将变集结式作战保障为聚集式作战保障。(对) 15、指挥自动化系统自身的发展是指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多媒体、人工智能和通信的新技术、新方法完善提高系统的性能,并把服务对象由指挥员扩大到战斗员。(对) 17、新军事变革是以创新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理论为先导。(对) 18、现代战争史体系对体系的较量,只有多种力量综合使用、各军种密切协同、各种武器系统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整体威力。(对) 19、导弹预警卫星上装有红外传感器和可见光相机,能在导弹发射后80秒内捕捉到导弹尾焰并确定其位置。(错) 20、航天器是到空间完成特定任务的有效载荷。(对) 《军事思想》章节 5、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

《军事理论》第二章 军事思想

12、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且在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B .毛泽东军事思想 正确答案: B .毛泽东军事思想 问题 2 2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B .孙武 问题 3 10、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有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B .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 D .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问题 4 10、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B .人的因素 问题 5 28、从古到今发生的战争的基本起因和根本目的最终是为了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D .经济利益 问题 6 16、哪一项不符合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方法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D .可以适当牺牲国家主权以求和平 问题 7 9、《战争论》的作者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克劳塞维茨 问题 8 4、关于《战争论》的评价正确的有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B .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 D .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问题 9 1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问题 10 11、“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形象地说明 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冷战(练习)(带答案解析)

第16课冷战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2019年北京)“在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经破裂,它们尽管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华约”建立 D.欧洲联盟的成立 【答案】A 【解析】由“在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经破裂,它们尽管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可知,这种“对抗状态”指的是冷战,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选:A。2.(2019河北)马歇示计提出后,中国、苏联、英国三国漫曲家创作了以下体现本同态度的漫画。其中体现当时英国态度的是( ) A.B.C.D.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濒于崩溃,1947年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经济合作计划,美国尽可能地加以援助,这就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便利了美国控制西欧,同时在经济上遏制苏联,达到美国一箭双雕的目的。其中A属于中国的漫画,BC属于苏联的漫画;D 属于英国漫画,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濒于崩溃,需要美国扶植,故D符合题意。 3.《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个论断:“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 A.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B.控制欧洲、遏制苏联 C.遏制欧洲、称霸世界 D.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帮助西欧各国克服经济困难和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7年,美国总统杜

冷战后美国外交补充内容

第七讲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外交(补充) 主要内容: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二、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 三、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四、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议程的变化 五、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六、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战略 七、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及其调整 一、冷战后世界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二)世界大战危险减少,然而局部冲突不断,核扩散和武器技术扩散日益严重。 (三)国家间力量平衡和国际关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四)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各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 (五)各个国家和民族都面临价值观的重建。 (六)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信息时代,给世界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对美国有利的主要因素是: 全球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趋势,使全球协调机制或全球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在塑造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占据着一定的有利地位; 其他大国中不再有对美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的对手; 近期内发生核大战的危险可以基本排除; 俄罗斯和前苏联东欧集团中的其他国家在政治上大体认同西方式的民主模式,在经济上引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南非、菲律宾)国内政治进程和外交方针同美国的利益并行不悖;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的最低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和规范仍然稳固,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遇到根本障碍; 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国家主权的相对削弱,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美国文化价值观向其他地区的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对美国不利的国际环境因素主要是: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的政治向心力减弱,政府普遍面临信任危机,社会问题严重; 它们之间的联盟凝聚力下降,经济矛盾突出; 地区动乱增多,民族主义崛起,增加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危险,造成国际恐怖活动加剧,以及大批难民和移民浪潮; 伊斯兰主义的复兴形成对西方民主模式和文明价值观的强有力抵制; 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亚各国弘扬本民族文明价值观的呼声相互配合,向西方的人权观和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观提出挑战; 全球经济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与美国倡导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原则相悖; 生态环境恶化和其他全球性问题加剧,直接影响美国国内社会发展、稳定和平衡。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不变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帮助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在亚洲建立美国控制的反共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发展。 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最初是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谈话时提出的。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 大纲 一、战略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内容 二、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1.杜鲁门政府时期的“遏制战略” 2.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灵活反应战略” 4.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时期的“现实威慑战略” 5.里根政府时期的“新灵活反应战略” 三、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军事行动与战争危机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 4.营救伊朗人质事件 5.空袭利比亚 6.入侵巴拿马 7.海湾战争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国家安全战略,指在平时和战时维护、建设、发展、使用和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推进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的科学和艺术 C02:国防战略主要是军事力量的建设 C03:军事战略,指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原理和观点 K01:冷战时期,美国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约八年调整一次军事战略,在大约四十年期间,美国共五次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两次从事

力量均势,最终以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 K02: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军事行动与战争危机包括: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至1973年的越南战争、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80年营救在伊朗的人质、1986年空袭利比亚、1989年至1990年入侵巴拿马以及1991年的海湾战争 正文 一、战略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内容 战略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谋求不战而胜。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维护、建设、发展、使用和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推进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这样一种科学和艺术称为国家安全战略;其次是国防战略,谋求先胜而后战,主要是军事力量的建设;军事战略是第三层次,谋求战胜对手,通过军事力量来达到某一目标。美国官方给军事战略所下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军事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运用并受制于国防战略所能提供的资源。上述三个层次不能错乱颠倒,以军事战略凌驾于其他战略之上必然导致穷兵黩武而失败(如德国、日本),以国防战略作为最高层次也会造成军备竞赛而把国家拖垮(如前苏联)。使用军事力量的得失,不仅要以胜负来衡量,主要是看其是否增进了而不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即战后的状况要比战前更为有利。错误的军事战略和武力的错误运用,即便暂时获得了军事胜利,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游离于欧亚大陆这一世界政治经济重心之外,美国最大的安全忧虑,是欧亚大陆被反美的军事集团所控制。冷战时期,因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基本控制了欧亚大陆核心地带,使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制定与调整,均以对抗苏联为其核心内容。 二、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大约八年调整一次。在大约四十年期间,美国共五次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两次从事大

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小议_2012

形势与政策课程随堂笔记

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小议 时间:1947年——1991年 冷战对峙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 以前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阵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 冷战时期,各阵营中国家除了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冷战时美国争取霸主地位的表现,其主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以1947年杜鲁门主义为标志开始,以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柏林墙倒掉为标志结束。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起了资本主义的恐慌,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是,双方都在他国挑起间接的战争对抗,而避免相互间的直接作战冲突。没有一方希望挑动对方直接作战,因为这意味着全面核战争——人类毁灭的危险,双方在这一前提下形成了冷战的态势。 最终,美国战胜了苏联。共产主义在苏联遭到彻底失败——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前,不少前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已纷纷相继抛弃它们

的信仰。昔日的华约早已无处寻觅,而北约则一直活跃至今,并吸纳了不少前苏联阵营的成员国加入其中。 在整个冷战过程中,局部战争一直不断。主要爆发了一下战争: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越南抗法战争 1945年9月---1954年7月 两次印巴战争 第一次:1947年10月22日---1948年12月31日 第二次:1956年8月初---1965年9月23日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 1967年6月10日 美国入侵越南战争 1961年---197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10月26日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11月21日---1971年12月17日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 二战和一战对世界上所有参加战争的国家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但是美国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美国本土没有发生任何战争;相反,美国在经历了大萧条以后,通过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经济的爆发提供了高效的加速器,通过军工企业的发展美国经济迅速恢复并高速发展。二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霸权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发动了冷战,美苏双方在科技方面更进行竞赛。个同盟国之间的战争有各自所属的同盟资助相互征战,对冷战的主要国家---美国和苏联提供了一个缓冲;同时,刚刚经历了第

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考点: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当前世界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直接威胁世界安全。 易错微析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例题1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的战争是()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第四次中东战争 D.科索沃战争 答案:D 解析:四选项所述的战争,发生在冷战结束后的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答案D。 例题2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充分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答案:C 解析: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美国推行霸权的表现, 1.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表明了() A.世界多极化正在不断发展 B.民族和地区矛盾异常尖锐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D.联合国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2.读下图漫画,它提示了在当今世界发展中()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C.国际社会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 3. 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 ①领土争端②民族矛盾③宗教纷争④霸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虽然当今社会冲突频繁,恐怖活动增多,但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仍然是() A.友好与融合 B.冲突与交流 C.和平与发展 D.霸权与恐怖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推荐下载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 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 环型军事基地网。(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 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 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 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 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 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1)“新遏制战略”(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 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 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 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 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 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 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 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 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 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 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 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 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解读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研究 遏制思想作为二战结束后美国针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对外政策贯穿于战后美国政府的各个时期,虽然每届政府对遏制思想的态度不同、理解方式不同、运用该思想的侧重点不同,但遏制思想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冷战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为美国最终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遏制思想的产生 遏制思想是1946年由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首先提出的,但从大的背景而言,遏制思想则是二战结束后初期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凯南自二十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对苏认识之结晶。 从当时大的环境而言,随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相继投降,美国人在如何处理对苏关系上产生了分歧。副总统华莱士、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认为战时同盟虽有芥蒂,但是仍旧可以继续,他们主张保持与苏联合作关系,对苏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国际问题上寻求苏联的合作,通过美苏协商重建战后国际的秩序。而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总统军事顾问李海上将、副国务卿格鲁和美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则对苏联战后的意图与行为表示怀疑,认为寻求与苏联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他们主张以实力为后盾,以经济为筹码对苏联施压,遏制其扩张主义倾向,对其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遵守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美国决策层日益感到需要有对苏联问题熟悉的人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分析,并对美国的对苏战略做全面的规划。史密斯学院教授爱德华?威利特、国务院苏联问题专家查尔斯?波伦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情报委员会等众多专家和机构对苏联的行为动机以及美国的对策做了相应的阐述,但都未能切中要害,因而他们的建议未能被决策层所采纳。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乔治?凯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战后初期美国对苏政策的起草者。 1946年2月,时为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的凯南接到国务院的一封电报,要求其对苏联不愿意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凯南便将自己的对苏认识和想法写成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发回国内。该电文分析了战后苏联对世界的看法,解释了苏联行为的内在根源,指出了苏联对外政策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美国的对策。凯南在电文中指出,克里姆林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行为是俄国传统不安感的产物,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则加强了这些倾向并为其提供了合法的辩护。电文还指出,克里姆林宫的目的在于增强其力量和威望,扩张其势力和影响,与此同时削弱西方世界的力量,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促 使西方大国相互争斗。为此美国应放弃战时的与苏联结盟政策转而采取强硬政策。凯南在八千字电报中的主张与国内的强硬派不谋而合,得到了当权者的青睐,并因此进入了美外交决策层,成为“说话算数”的人。美国著名冷战史专家、耶鲁大学教授约翰?路易斯?盖迪斯对此评论道“很少有一封电报能象它那样深深影响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 凯南之所以对苏联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与其家庭出身和其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凯南1904年2月16日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州的密尔沃基,其祖先为苏格兰-爱尔兰移民。他的父亲是家族中最早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员之一,属于中产阶级阶层。用凯南的话说就是生活在一个“既不是剥削者也不是被剥削者”阶层之中。1921至1925年间凯南就读于东部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主攻近代欧洲外交史。虽然凯南在大学时的成绩平平,但他还是出人意料地于1925年通过了国务院的考试,成为了一名职业外交官。因其祖父老凯南的缘故,凯南选择了俄语和对苏研究,并因此长期在海外工作,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他曾在里加、柏林等地工作并进行语言学习训练,使其俄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与白俄流亡者的交谈中,凯南逐渐了解了俄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俄国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3年,凯南应布里

冷战后中朝关系的转变(深层次原因分析)

冷战后中朝关系的转变 1950年朝鲜战争以后,中国与朝鲜在理念、政治、军事上发展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但是朝鲜并未因中朝力量对比悬殊和中国对朝安全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而选择对中国“搭便车”战略,而是在国内外政策中坚持了较强的自主性。事实上,对朝中关系的错误理解主要是因为无视朝鲜的这种相对自主性或独自生存能力而产生的。这些自主性和独自生存能力主要源于朝鲜推行的“主体思想”、“唯一体制”等特殊理念及政治体制。朝鲜继续推行“自我式的社会主义论”,坚决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体制的变化及改革,1994年金日成逝世后推出的“红旗哲学”、“先军政治”等思想原则,更强烈地表明了其继续坚持朝鲜式社会主义体制的立场。如1999年6月1日《劳动报》以“坚持自立的民族经济建设路线”为题,指责“改革开放是糖衣毒药”,强调“到现在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改革和开放”。同时,以下的国际政治因素也强化了朝鲜对外关系方面的自主性。第一,朝鲜和中国经过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建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1961 年签署的《中朝友好条约》更加强化了两国的军事同盟关系。这种“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主要原则之一就是基于不干涉他国内政的相互平等主义。中国为了应对建国初期来自主权和领土方面的外来威胁,将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不干涉他国内政作为对外政策最重要的原则,并应用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①因此,中国和朝鲜的关系与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第二,20世纪60年代,中苏纠纷的升级给朝鲜提供了可以与中国和苏联两大强国来往的外交支撑。中苏纠纷在给朝鲜生存带来巨大威胁的同时,强化了朝鲜体制的独自生存力。因为这一时期为了确保社会主义阵营内的主导权,不论苏联还是中国都需要朝鲜的合作。第三,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朝鲜对缓解中国与美国的直接对立以及强化中国对东北亚地区的控制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一直对该地区力量平衡的变化反应敏感,如1950年,毛泽东明知中国军事力量处于明显劣势仍决定参加朝鲜战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②当然,测定冷战时期朝鲜的自主性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以上因素说明外部环境很不稳定的朝鲜不选择“搭便车”战略也可以生存。即朝鲜在可以从冷战时期中朝“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模式中获得不小利益的同时,也力求避免可能会出现的非对称同盟关系带来的对外依赖性,维持自主性。但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对外政策上进行了更现实、更实用的调整,这使中朝关系发生了变化。为了引进经济发展所必要的资本和技术,中国致力于改善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关系,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1992年8月,中国与韩国建交也是基于这种新的外交政策。③但中国在朝鲜与美国或日本关系没有得到改善而因核问题等变得越来越恶化时与韩国建交,更强化了朝鲜的外交孤立感,同时加剧了因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体制瓦解给朝带来的经济困难。即是说,中韩建交不仅实质性地打击了中朝关系,还大大伤害了两国间情绪上的连带感。④朝鲜在连续经历了金日成突然去世、与美关系日趋恶化,以及越来越严重的粮食问题后更加倾向于孤立主义。中朝贸易总额自1993 年的9亿美元大幅下降到1998年的4.1亿美元。在对外政策上,特别是与核问题及导弹相关的政策上,朝鲜也更加强调自主性。朝鲜在1998年发射大浦洞导弹(朝鲜宣称为卫星),美日等国在对朝鲜作出强烈反应的同时,也将矛头对准了中国,这让中国觉得非常困惑。⑤这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朝同盟关系迅速恶化,并在转变为新的关系中出现过许多摩擦。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中朝关系开始有所恢复。1999年6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访华,这是自1991年金日成访华8年后朝鲜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中国,可谓是朝中关系的转折点。此后,2000年5月和2001年1月金正日两次秘密访华、2001年9月中国共产党总书记江泽民和2003年10月中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访朝,2004年4月金正日再次访华,两国领导人多次进行积极交流,并重新开始强调两国问“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朝关系进入了新的合作阶段。这种变化是中朝双方对对方的战略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后出现的。20世纪90年中期以后,随着国际局势不稳定性加剧,中国在对外政策方面更加重视安全问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 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 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 统治。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 遇。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 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美国的全 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战略 【摘要】:由于二战苏联在乘美国实行战略收缩之机大规模扩充军备和在世界各地扩张,严重危及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增强实力,"遏制"苏联的扩张,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其结果恢复了美国的实力,扭转了美苏攻守态势,加剧了美苏"冷战"气氛,但同时也加深了美国自身的困难。 美国的外交战略面临新的抉择。 键词】:遏制战略,冷战美国外交政策难民政策. 一. 美国遏制战略 一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目标:在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前提下,为美国垄断资本开辟市场、攫取商业利润服务,维护美国经济安全和繁荣 二美国遏制战略的基本手段:针对前苏联、东欧以及西方盟国,诱压结合,综合运用经济遏制或经济援助,以服务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大战略 (一)经济遏制。遏制战略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大战略,它强调采取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并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去实现战略目标,其中,贸易管制战略就是遏制战略手段的具体化。贸易管制战略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遏制战略。 (二)经济制裁。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战略加剧了前苏联的困难,延缓了前苏联的发展。的。它不像法国和日本那样在重商主义道路上走得很远,美国的商贸一直与开放市场为伍,开放的市场又和政治自由相关联,政治自由则伴有民主,而民主还连同有和平。”[ 三美国遏制战略的实现条件: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在外交上孤立前苏联的同时,迫使前苏联展开军备竞赛以拖垮其经济,从而最终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作为美国外交传统的延续,对经济和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是其重要目标。二是经济手段作为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工具,对美国而言,既保持了其政策的灵活性,又成为了遏制前苏联的有效工具. 二.美国的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 对美国来说,难民政策的核心问题是选择问题,即接纳什么样的人入美的问题。一般而言,难民的流动标志着人心向背。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逃亡,起到了毁损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削弱其凝聚力的作用。接纳难民入美,则可以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加强美国国内的凝聚力,树立美国是“人心所向”的自由国度的形象。因此,利用难民的象征作用、宣传价值,打击共产主义成为美国制订难民政策的指导思想,反共意识形态主导了冷战时期美国对难民的选择。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敌意加深,难民问题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浓厚。 杜鲁门先是呼吁美国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欧国家推行的“解放政策”是其扩大强权政策的具体表 现。美国企图通过对东欧国家进行敌对宣传. 然而,美国在慷慨接纳古巴难民的同时,却对逃离亲美反共的杜瓦利埃独裁 政权的海地难民表现出冷漠和吝啬。古巴革命胜利后,一方面,美国担心海地成 为第二个古巴从而引起社会主义影响在拉美的扩大;另一方面,美国在拉美的战 略也需要海地的支持。例如,海地在“美洲国家组织”中投票赞成将古巴开除出 该组织,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提供港口和机场供美军使用。考虑到海地在美国 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以及双方的友好关系,美国没有抨击杜瓦利埃的残暴统治。所 以,在所有前往美国的古巴人都被美国视为“逃避共产主义迫害”的难民的同时, 逃离海地前往美国的人则从未被认为是通过“用脚表态”反对本国独裁政权的人。越战结束后,美国由于国力衰弱,被迫实行战略收缩,转而推行维持强权政 策。总的来说,美国并未始终一致地在难民问题上表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说冷战时期美国推行难民政策是“以力假仁”似乎也不为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