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学笔记(DOC)

细胞学笔记(DOC)

细胞学笔记(DOC)
细胞学笔记(DOC)

第一章绪论

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它是由膜围成的能独立进行生长繁殖的原生质团。

脱离开细胞,现代生物学的所有分支学科都将失去意义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于2007年10月8日宣布,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来自美国的马里奥·卡佩奇、奥利弗·史密斯和来自英国的马丁·伊文思因胚胎干细胞研究获该奖项。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细胞内的基因组;基因表达的产物如何装配的;基因表达的产物如何调控生命活动的——信号传递

当前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研究的若干重大课题: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细胞结构体系的组装。

1595年, 荷兰眼镜商H & Z. Janssen 设计的放大镜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obert Hooke 显微镜R. Hooke在书中使用“cellar”一词来表示所观察到的空洞。

1671年, A.V. Leeuwenhoek(荷兰) 布店学徒:为检查布的质量,才开始磨制显微镜历史上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人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M.Schleidon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T.Schwann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M.Schleidon和T.Schwann两人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学说(Cell Theory)。

细胞学说 (Cell Theory):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的;2) 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有所助益;3) 细胞来自细胞。

细胞学说补充:Sichold证实原生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Albert Kolliker证明了生命个体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繁殖和分化的连续过程;Virchow指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机体的一切病理表现都是基于细胞的损伤。

细胞生物学的经典时期:原生质理论的提出;细胞分裂的研究;细胞器的发现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原生质(protoplasm):指活细胞的全部活物质,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类核)。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细胞的基本共性:所有的细胞都有相似的化学组成;脂-蛋白体系的生物膜; DNA-RNA的遗传装置;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

20世纪60年代著名生物学家H. Ris提出把细胞划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型。进而将生物界划分为两大类群: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原核细胞基本的特点:遗传信息量小,主要的遗传信息载体仅由一个环状DNA构成;细胞内没有分化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

原核细胞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放线菌与兰藻

除支原体而外,原核细胞均有细胞壁。

古核细胞:极端嗜热菌(themophiles):极端嗜盐菌(extremehalophiles):极端嗜酸菌(acidophiles):极端嗜碱菌(alkaliphiles):产甲烷菌(metnanogens):

显微水平上可将真核生物划分为三大体系:生物膜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结构系统(核酸与蛋白质组成)和细胞骨架系统。

生物膜概念:是细胞膜以及细胞内膜的总称。厚度为8-10nm。生物膜构成各种细胞器

细胞最大体积极限与哪些因素有关:(1)细胞体积与相对表面积成反比关系:(2)核质比:(3)

细胞内物质交流与细胞体积的关系:

真病毒:主要是由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类病毒:仅由一个有感染性的RNA构成(无蛋白质)。

朊病毒:仅由有感染性蛋白质构成(无核酸)。

第四章细胞质膜

E. Overton 1895 发现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质很容易透过植物的细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某些细菌质膜上的心磷脂具有4个非极性的区域。

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膜蛋白的基本类型:1.内在(整合)膜蛋白:水不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需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2.外在(外周)膜蛋白: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膜脂分子结合,易分离;3.脂质锚定蛋白:通过与之共价相连的脂分子(如脂肪酸或糖脂)插入膜的脂双分子中,从而锚定在细胞质膜上。

样品经冰冻断裂处理后,细胞膜可从脂双层中央断开,各断面命名为:ES,细胞外表面(extrocytoplasmic surface);

EF,细胞外小页断面(extrocytoplasmic face);

PS,原生质表面(protoplasmic surface);

PF,原生质小页断面(protoplasmic face)。

膜骨架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第五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物质通过细胞膜转运主要有三种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作用

膜转运蛋白: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载体蛋白及其功能

载体蛋白又称做载体(carrier)、通透酶(permease)和转运器(transporter),有的需要能量驱动,如:各类ATP驱动的离子泵;有的则不需要能量,如:缬氨酶素。

载体蛋白与酶的异同

1.有特异性结合位点,可同特异性底物结合,通常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

2.有饱和动力学特征;

3.既可被底物类似物竞争性的抑制,又可被某种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

4.载体蛋白对转运的溶质分子不作任何共价修饰。

通道蛋白根据激活信号的不同区分为3类: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应力激活通道。

气味分子与化学感受器中的G蛋白偶联型受体结合,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开启cAMP 门控阳离子通道(cAMP-gated cation channel),引起钠离子内流,膜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形成嗅觉或味觉。

离子通道与载体蛋白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1.离子通道具有极高转运速率;

2.离子通道没有饱和值;

3.离子通道并非连续开放而是门控的。

渗透:由于质膜对水的可透性,水会从低溶质浓度一侧(高水浓度)向高溶质浓度一侧(低水浓度)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渗透。

脂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大,水溶性越高通透性越小;

非极性分子比极性容易透过,小分子比大分子容易透过。

物质的带电性:所有带电荷的分子(离子),不管它多小,都不能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是指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如糖、氨基酸、核苷酸以及细胞代谢物等,需借

助于质膜上特定蛋白质的参与,帮助其完成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移,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这一过程称为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可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即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跨膜转运的方式。质膜具有一定的“主动作用”,但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

ATP间接供能 ATP直接供能光能驱动细菌视紫红质质子泵根据泵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ATP 驱动泵可分为四类:P 型F型V型ABC型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原生生物应付低渗膨胀的机制p111

协同运输又可分为:同向协同(symport)和反向协同(antiport)。

主动运输对维持生命的活力“的意义? ①保证了细胞或细胞器从周围环境中或表面摄取必需的营养物质,即使这些营养物质在周围环境中或表面的浓度很低;②能够将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如分泌物、代谢废物以及一些离子排到细胞外,即使这些物质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的浓度高得多;③能够维持一些无机离子在细胞内恒定和最适的浓度,特别是K+、Ca2+和H+的浓度。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

动作电位:在刺激作用下产生行使通讯功能的快速变化的膜电位。

极化:静息电位是细胞质膜内外相对稳定的电位差,质膜内为负值,质膜外为正值,这种现象称~。

质膜反极化:内正外负。

超极化:内负外正,超过原来的静息电位。

根据胞吞物质的性质及膜泡的大小不同,胞吞作用可分为两类: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根据内吞物质是否有专一性,胞吞作用可分为两类:受体介导的胞吞和非特异性胞吞

受体可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并引起细胞发生反应的质膜蛋白

胞吐作用可分为:组成型胞吐作用:存在所有细胞中和调节型胞吐作用:只存在于分泌细胞中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与叶绿体

线粒体外膜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内膜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膜间隙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基质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或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传递电子的一组酶的复合体,、由一系列能可逆的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组成,它们在内膜上相互关联的有序排列成传递链,称为~。

电子通过呼吸链的流动称为电子传递。

两条主要的呼吸链

复合物Ⅰ(NADH脱氢酶)、Ⅲ(细胞色素还原酶)、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组成主要的呼吸链,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Ⅲ、Ⅳ组成另一条呼吸链,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

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泛醌、铁硫蛋白和铜原子。

1979年Boyer P提出结合变构机制。其要点如下: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发生构象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2.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在特定的时间,三个催化位点的构象不同(L、T、O),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3.质子通过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γ亚基旋转,由于γ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β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周期性变化(L、T、O),不断将ADP和Pi加合在一起,形成ATP。

光反应又分为原初反应和电子传递及光合磷酸化。

当植物在缺乏NADP+时,电子在光系统Ⅰ内流动,只合成ATP,不产生NADPH,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叶绿体蛋白质的合成:1.一部分是在叶绿体中由它自己的DNA编码,经过mRNA转录和翻译形成的;2.有一部分则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形成后转入叶绿体的;3.还有一部分是由核基

因编码,在叶绿体的核糖体上合成。

线粒体来源于已有的线粒体的分裂。分裂方式有三种:1.间壁或隔膜分裂:鼠肝、植物分生组织;2.收缩分裂:蕨类、酵母中;3.出芽:酵母、藓类。

第七章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内膜系统(intracellular membrane):细胞质内由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关的膜围成的小管、小泡和扁囊所组成的系统。

各内膜之间可通过出芽和融合而相互交流, 但线粒体和叶绿体不参与此类交流。

细胞内区室化:细胞质基质细胞内膜系统其它由膜包被的各种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一) 中间代谢反应的进行;(二) 细胞形态与运动、胞内物质运输及大分子定位;(三)蛋白质的修饰与选择性降解;(四)维持细胞内环境(pH、离子环境)的稳定性

N-端的第一个氨基酸残基:Met、Ser、Thr、Ala、Val、Cys、Gly或Pro:稳定 !

内质网的功能:RER功能: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膜的生成,物质的运输,贮积钙离子;

SER功能:脂类的合成,解毒作用,糖原代谢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与糖基化和寡糖加工有关的酶都是整合膜蛋白。

溶酶体的标志酶为酸性磷酸酶。

溶酶体膜虽然与质膜厚度相近,但成分不同,主要区别是:①膜上有质子泵,将H+泵入溶酶体,使其pH值降低,②膜蛋白高度糖基化,可能有利于防止自身膜蛋白降解,③具有多种载体蛋白用于将水解的产物向外转运。

溶酶体的功能1、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及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2、防御功能3、其它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细胞内消化:细胞凋亡: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形成精子的顶体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又称微体是一种具有异质性的细胞器由单层膜围绕而成。

共同特点是内含一至多种依赖黄素(flavin)的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标志酶),

细胞类至少存在两类蛋白质分选的信号: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存在于蛋白质一级结上的线性序列,通常15-60个氨基酸残基,有些信号序列在完成蛋白质的定向转移后被信号肽酶(signal peptidase)切除。

信号斑(signal patch):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1975年G.Blobel和D.Sabatini依据实验证据提出了信号假说

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共翻译转运途径翻译后转运途径

蛋白质的分选运输途径主要有四类:1、跨膜运输(transmembrane transport):2、膜泡运输(vesicular transport):3、门控运输(gated transport):4、蛋白质在细胞基质中的运输(细胞骨架体系)。

已知三类具有代表性的衣被蛋白及其介导的膜泡运输,

即:笼形蛋白(clathrin)、COPI和COPII,笼形蛋白衣被小泡介导高尔基体到内体、溶酶体、植物液泡的运输,以及质膜到内膜区隔的膜泡运输。 COP I衣被小泡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escaped proteins)返回内质网。COPⅡ衣被小泡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

内质网通过两种机制维持蛋白质的平衡:一是转运泡将应被保留的驻留蛋白排斥在外

二是通过对逃逸蛋白的回收机制,使之返回它们正常驻留的部位。

组装方式大体可分为自我组装、协助组装和直接组装。

组装的生物学意义: 1.减少和校正蛋白质合成中出现的错误; 2.可大大减少所需的遗传物质信息量; 3.通过组装和去组装更容易调节与控制多种生物学过程。

第八章信号转导

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信息通过介质(又称配体)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

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的作用方式①内分泌:②旁分泌:③自分泌:④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

胞外信号介导细胞通讯步骤

细胞内化学信号分子的合成与释放;化学信号分子转运至靶细胞;信号分子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并释放信号分子;活化受体启动胞内一种或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引发细胞功能、代谢或发育的改变;信号的解除并导致细胞反应的终止。

信号分子:是细胞的信息载体,种类繁多,包括化学信号(各类激素、局部介质和神经递质),以及物理信号(声、光、电和温度变化等)

化学信号分子根据其溶解性分为:亲脂性信号分子和亲水性信号分子

受体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配体结合功能域和产生效应的功能域。

受体的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高度的亲和力。

根据存在部位分为: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

根据信号转导机制和受体蛋白类型的不同,细胞膜表面受体主要有三类:①离子通道型受体(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②G蛋白耦联型受体(G-protein-linked receptor);③酶耦联的受体(enzyme-linked receptor)。

第二信使学说:细胞外化学物质(第一信使)不能进入细胞,它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而导致产生胞内第二信使,从而激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后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第二信使的降解使其信号作用终止。

第一信使:指细胞外信号分子(配体),可与膜上受体特异结合。

第二信使:胞内产生的小分子,其浓度变化应答于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并在细胞转导中行使功能。如cAMP,cGMP, Ca2+,三磷酸肌醇(IP3),二酰基甘油(DG)

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由两个催化亚基和两个调节亚基组成。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使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解离,释放出催化亚基,激活蛋白激酶A的活性。

G蛋白耦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以肌醇-1,4,5-三磷酸和二酰甘油作为双信使的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和G蛋白耦联离子通道的信号通路。目前所知酶联受体至少有以下5类: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磷酸酯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酪氨酸蛋白激酶联系的受体

细胞对信号反应表现发散性或收敛性特征。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它对于维持细胞的形状、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的分裂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骨架由以下组分构成微丝(microfilament)微管(microtubule)中间纤维(intemediate filament)

细胞骨架组分的主要功能:微丝确定细胞表面特征,使细胞运动和收缩;微管确定细胞器位置和作为膜泡运输的导轨;中间纤维使细胞具有张力和抗剪切力;形成贯穿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外的一体化网络结构。

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可切断微丝纤维,并结合在微丝末端抑制肌动蛋白聚合到微丝纤维上,特异性的抑制微丝功能。但对解聚没有影响。

鬼笔环肽(phalloidin)与微丝能够特异性的结合,对微丝解聚有抑制作用,使微丝纤维保持稳定状态而抑制其功能。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可特异性的显示微丝。

秋水仙素—阻断微管装配,Ca2+、高压、和低温直接破坏微管

紫杉醇、重水—能促进微管装配、增加其稳定性。

微管的聚合从特异性的核心形成位点开始,这些核心形成位点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

为微管组织中心

细胞核的主要结构包括:

①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②核纤层(nuclear lamina)、③核基质(nuclear matrix)、④染色质(chromatin)、⑤核仁(nucleolus)及⑥核体(nuclear bodies)等部分。

DNA的二级结构存在3种主要类型,即:B-DNA、Z-DNA、A-DNA。其中B-DNA活性最高

非组蛋白的不同结构模式a螺旋-转角-a螺旋模式,锌指模式,亮氨酸拉链式模式,螺旋环螺旋结构模式,HMG框架结构模式

按功能状态不同染色质分为:活性染色质(active chromatin)和非活性染色质(inactive chromatin)。活性染色质: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非活性染色质: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乙酰化是活性染色质的标志;甲基化和磷酸化则在活性染色质和非活性染色质上都存在。

基因座控制区(locus control region, LCR)是染色体DNA上一种顺式作用元件,

着丝粒含3个结构域,即:动粒结构域(kinetochore domain)、中央结构域(central domain)和配对结构域(paring domain)。

为确保染色体的复制和稳定遗传,染色体具有3个基本元素,即:自主复制序列(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DNA sequence, ARS)、着丝粒序列(centromere DNA sequence,CEN) 和端粒序列(telomere DNA sequence,TEL) 。

核型(karyotype):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方面。

核型分析:是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

核型模式图: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个按其特征绘制下来,在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象称为核型模式图。

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1881年意大利的Balbiani发现双翅目摇蚊幼虫的唾腺细胞的

灯刷染色体(lamp-brush chromosome)1882年Flemming首次报道,这种染色体最早发现于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双线期。

核仁的超微结构1.纤维中心(FC);2.致密纤维组分(DFC);3.颗粒组分(GC)

核仁相随染色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核仁周围,称为核仁周染色质,属异染色质,一部分位于核仁内,为常染色质,即核仁组织区,是rDNA所在的位置。

核仁的主要功能是核糖体的生物发生,包括rRNA基因转录2、rRNA前体的加工3、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

真核生物的5S rRNA基因不定位在核仁,通常定位在常染色体,人大约有2000个5S rRNA基因,串联成簇,由RNA酶III负责转录。

广义的核骨架概念:核骨架包括核纤层、核孔复合体、染色体骨架、核基质、核仁骨架等。

狭义核骨架(nuclear skeleton or nucear scaffold)=核基质(nuclear matrix )

核骨架与DNA复制、基因表达及染色体的构建和包装密切相关。

核糖体存在形式:(1)游离型:原核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真核细胞:游离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与叶绿体基质。(2)附着型:原核细胞:结合于细胞膜内表面。真核细胞:结合于内质网表面构成粗面内质网。

核糖体大小亚基常游离于细胞基质中,当小亚基结合mRNA后,大亚基才与其结合,形成完整的核糖体。

核糖体蛋白质和rRNA的功能,核糖体上具有一系列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结合位点与催化位点:1、与mRNA的结合位点;2、 A位点(氨酰基位点,与新掺入的氨酰tRNA结合);3、 P位点(肽

酰基位点,与延伸中的酰肽tRNA结合);4 、E位点(肽酰转移后与即将释放的tRNA结合);5、与肽酰tRNA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有关的转移酶的结合位点;6、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位点;

核糖体常几个或几十个串联在一条mRNA分子上高效地进行肽链合成,形成多聚核糖体。

细胞周期: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经过物质积累过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称为细胞周期。

根据细胞周期对细胞的分类:周期中的细胞:G0期细胞:终末化细胞:

细胞周期时间: G1期长短不一。M期时间最短S期经历时间最长。

细胞同步化(synchronization)是指在自然过程中发生或经人为处理造成的细胞周期同步化,前者称自然同步化,后者称为人工同步化。

细胞同步化分为自然同步化和人工同步化;其中人工同步化又分为人工选择同步化包括有丝分裂选择法和细胞沉降分离法;及诱导同步化包括DNA合成阻断法和分裂中期阻断法:

无丝分裂:不形成纺锤丝也不形成染色体

有丝分裂形成纺锤丝出现细丝状染色质

减数分裂形成纺锤丝出现细丝状染色质染色体数量减半

细胞有丝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1)在生物体细胞世代之间维持染色体倍性的稳定性。

(2)维持生物体细胞前后世代性状的一致性起重要作用。

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发生部分交换,出现遗传物质的新组合,结果使配子的遗传基础多样化,由这些性细胞所产生的后代,发生遗传性变异有可能出现新的性状,从而使后代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更大的适应性。有利于生物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2、减数分裂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前的某一时期,所以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均为单倍的。受精后才由单倍体又变成二倍体。这样,由于减数分裂使每种生物受精后产生的合子总是保持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每种生物,亲子两代在染色体数目上的恒定。

染色体超前凝集:1970 年Johnson和 Rao将Hela细胞同步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然后将M 期细胞与其它间期细胞在仙台病毒的介导下融合,并继续培养一定时间。他们发现与M期细胞融合的间期细胞产生了形态各异的染色体凝集,并称之为染色体超前凝集(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 ,PCC)。此种染色体则称为超前凝集染色体(prematurely condensed chromosome,PCC )。

G1期PCC为单线状,因DNA未复制;S期PCC为粉末状,因DNA由多个部位开始复制;G2期PCC为双线染色体,说明DNA复制已完成。

周期蛋白Evans等于1983年报道,在海胆卵细胞中存在两种特殊的蛋白质。这两种蛋白质的含量随细胞周期进程变化而变化,一般在细胞间期内积累,在细胞分裂期内消失,在下一个细胞周期中又重复这一消长现象。因而他们将这两种蛋白命名为周期蛋白。

MPF:1971年Masui和Markert用非洲爪蟾卵做实验,他们发现在成熟的卵母细胞质中,必然有一种物质,可以诱导卵母细胞的成熟。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作促成熟因子,即MPF,经研究证明,它含两个亚单位,即Cdc2和周期蛋白。当两者结合后,表现出蛋白激酶的活性。Cdc2为其催化亚单位,周期蛋白为其调节亚单位。

Wee1可以促进Thr14和Tyr15的磷酸化

Cdc25可以促进Thr14和Tyr15的去磷酸化

MPF在细胞周期中如何调控的

MPF Cdk=M-CdK= CdK1(CDK1)=cdc2 kinase

MPF cyclin=M-cyclin=CyclinB,浓度随细胞周期变化而变化

CAK=CDK1-Activiting Kinase,

①细胞进入G2 期,CyclinB浓度及活性升高,它与CDK1结合,使CDK1的活性位点暴露出来,

此时CAK进一步磷酸化CDK1,但是由于CDK分子内尚有另外两个抑制性位点被Wee1磷酸化,使CDK1仍处于抑制状态,属于负调控。

②到G2 期末,磷酸酶cdc25使CDK1的两个抑制性位点去磷酸化,解除了Wee1的抑制作用,使CDK1有活性,属于正调控。

③到了M中期末,CDK1的激酶活性达到高峰,通过一种未知的途径,激活后期促进复合物(anaphase promoting complex, APC)。APC负责将泛素连接到M期周期蛋白上使其降解。

动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有凋亡、坏死和自噬

细胞凋亡的检测(1).形态学观测:中性红,活细胞染成红色,死细胞不着色;台酚蓝,活细胞不着色,死细胞染成蓝色;(2).DNA电泳;(3).DNA段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4).彗星电泳法;

(5).流式细胞分析:

细胞凋亡的因子物理性因子:紫外线、γ射线、较温和的热激、冷激刺激等。

化学及生物因子:活性氧基团或分子、视黄酸、细胞毒素、DNA与蛋白质的抑制剂等。

细胞衰老一般的含义是复制衰老,指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后,停止分裂,细胞形态和生理代谢活动发生显著改变的现象。

Hayflick界限:正常的体外培养的细胞寿命不是无限的,而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约50次)的增殖。由美国生物学家Leonard Hayflick提出,因此称为Hayflick界限。

细胞衰老的形态特征:(一)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二)内质网的变化:粗面内质网减少;(三)衰老过程中线粒体的变化:线粒体变大并且减少(四)致密体的生成;(五)膜体系的变化:膜常处于凝胶相或固相;此外,细胞的间隙连接明显减少,组成间隙连接的膜内颗粒聚集体变小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维持细胞基本功能所必需的基因,在所有细胞类型中均表达。组织特异性基因(tissue-specific genes): 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特异性地表达,使细胞形成特定的形态结构,行使特定的功能。

调节基因(regulatory genes): 其产物调节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起激活或抑制作用。

决定:是指一个细胞接受了某种指令,在发育中这一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将区别与其它细胞而分化成某种特定的细胞类型,或者说在形态、结构与功能等分化特征尚未显现之前就已确定了细胞的分化命运。

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外因):1,胞外信号分子对细胞分化的影响;2,细胞记忆和决定;3,受精卵细胞质的不均一性对细胞分化的影响;4,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位置效应;5,环境对性别决定的影响;6,染色质变化与基因重排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癌细胞的特征:1,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2,具有浸润性和扩散性;3,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改变;4,mRNA表达谱及蛋白质表达或蛋白活性改变;5,体外培养的恶性转化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永生化;贴壁性下降或不贴壁(悬浮);接触抑制性(contact inhibition)丧失。

原癌基因:为细胞的正常基因,多编码控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各种调控因子和活性蛋白,是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

?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常基因的一种突变形式,能引起正常细胞的癌变。

原癌基因产物: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组分;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凋亡调节蛋白;转录因子

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因子,它编码的蛋白往往在细胞周期的检验点上起阻止周期进程的作用。

肿瘤的发生时基因突变逐渐积累的结果:1.癌的发生是由多个相关基因(cancer-critical genes)突变的共同作用引起的;2.并不是基因组的每一次突变都被积累下来,细胞中有DNA损

伤修复机制,及复制纠错机制,阻止突变细胞继续分裂;3.当细胞逃脱了纠错机制的监控进入分裂,就有可能转变为癌细胞;而癌细胞的快速增殖助长了有害突变的积累;4.环境中的各种诱变因素(辐射、化学诱变剂、病毒……)增加突变几率,诱发癌症。这种作用也是可积累的。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调控水平:转录水平的调控;加工水平的调控;翻译水平的调控;翻译后水平的调控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与转录调控蛋白特异结合的DNA序列;

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与特定DNA序列结合的调控蛋白因子;

共有序列(consensus sequence):DNA中一小段保守序列(有时也指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能够被特定的蛋白结构域所识别,在转录起始调控中起重要作用;e.g., TATA-box, CAAT-box, GC-box, etc.

通用转录因子(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与核心启动子元件相结合(如TATA-box),启动转录;

特异转录因子(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 ):与基因的特异调控元件相结合,起调节作用(促进或阻抑);

增强子(enhancer):能够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顺式作用序列。

如何理解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复杂性

一、转录水平的调控:(一)、转录因子与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二)、DNA的甲基化对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调控

二、加工水平的调控:(一)初始的RNA转录产物的加工:有选择性剪接和组成型剪接;(二)、翻译水平的调控:1、mRNA 翻译的调控;2、RNA 稳定性(RNA stability)的调控;3、mRNA 的细胞质定位对翻译的调控

细胞连接三种方式:(一)封闭连接特点:1.紧密连接是其典型代表,一般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

2.它将相邻细胞的质膜密切地连接在一起阻止溶液中的分子沿细胞间隙渗入体内,起封闭作用;

3.同时还将上皮细胞的游离端与基底面质膜上的膜蛋白相互隔离,以行使各自不同的膜功能,起隔离和支持功能;(二)锚定连接(细胞主要连接方式)1.桥粒和半桥粒2.粘合带和粘合斑;(三)通讯连接包括1.间隙连接:基本单位是连接子,几乎所有的动物组织中都存在间隙连接。

2.胞间连丝: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完成细胞间的通讯联络。

3.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细胞黏着特点:1.同种类型细胞间的彼此粘连是许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2.细胞与细胞间的粘连是由特定的细胞粘连分子所介导的。3.粘连分子均为整合膜蛋白,在胞内与细胞骨架成分相连;4.多数要依赖Ca2+或Mg2+才起作用。5.目前粘连分子主要有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联蛋白家族。

细胞黏着分子及其功能

目前粘连分子主要有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联蛋白家族。

细胞外基质: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 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细胞外被: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黏多糖物质

初生细胞壁与次生细胞壁及中胶层顺序

2015(完整)刑事诉讼法司法考试笔记

刑事诉讼法 刑诉法的渊源宪法,刑事诉讼法典,有关法律规定、解释(立法、司法),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国际公约、条约(我国加入的、批准的)。 刑诉法和刑法的关系工具价值 (针对刑事实体法) 重点 1、组织上的保障:明确公检法机关职权,为调查和明确案件事实,适用刑事实体法上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2、程序上的保障:为实体法提供程序上的保障 3、证据上的保障:证据的收集、运用、非法证据排除 4、由于上述三个保障,避免、减少案件实体上的误差:防止冤假错案。 5、保证处理案件的效率: 独立的价值(本身价值) 重点 1、本身所规定的诉讼结构、原则、制度、程序,体现着程序本身的民主、法治、人权精神,也反映出一国刑事司法制度的进步、 文明程序 2、弥补刑事实体法不足,并“创制”刑事实体法的功能 3、阻却或影响刑事实体法实现的功能。(如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死亡了,于是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刑诉法和法治国家的关系 重点刑诉法和法治国家1、刑诉法在实现法治国家方面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和宪法的关系之中。 2、刑诉法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从而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和自由的基石。此正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 刑诉法和宪法关系1、一方面体现在其在宪法中的重要地位。宪法是静态的刑诉法,刑诉法是动态的宪法。关系密切。 2、各国刑诉法律规范中规定了刑诉的程序等规定,都直接体现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关于公民人身、住宅、财产保护的规定。 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1、惩罚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保障人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诉讼参和人的权利。 3、两者对立统一,发生冲突时,应当侧重保障人权。(非法证据排除的体现程序公正,保障人权) 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重点 1、程序公正:刑诉程序过程中的公正。审判中立,控辩平等,实体权利。 2、实体公正:定罪结果的公正。体现在,认定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准确。 3、两者对立统一,发生冲突时,应当侧重程序优先。(如:二审法院发现一审法院裁判程序违法,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时,应当撤销 原判,发回重审) 诉讼效率审前不得拖延→羁押期间严格限定→庭审中遵循不中断审理(集中审理)原则→广泛建立简易程序加速刑事案件处理。(期间)刑诉中,公正第一,效率第二。公正优先,兼顾效率。 刑诉诉讼目的我国 通说根本目的广义目的:维护社会秩序 直接目的具体目的: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其他学说重点犯罪控制模式控制犯罪。刑诉目的是以控制犯罪为最主要机能。 正当程序模式刑诉目的不单是发现实体真实,更重要是以公平和合乎正义的程序为保护被告人的人权。 家庭模式以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关系为喻。目的不单是打击犯罪,而是更侧重于解决和谐、稳定的问题。(如未成人案件,圆桌会议审判方式)实体真实主义刑诉旨在追求案件实体的真实的诉讼目的。分为积极实体真实主义、消极实体真实主义 积极实体真实主义(肯定式)也称为传统实体真实主义。认为:出现了犯罪,就应当毫无遗漏地加以发现,认定并处罚。以发 现真相为目的。 消极实体真实主义(否定式)将发现实体真实和保障无辜相联系。发现实体真实中,包含力求避免处罚无罪者的意思。 正当程序主义刑诉目的,是维护程序正当,保障人权。 刑诉讼价值秩序价值1、通过惩治犯罪,来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秩序) 2、追究犯罪的活动是有序的进行(诉讼秩序) 公正价值处于核心地位。刑事诉讼公正价值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效益价值包括效率,及在保证社会生产方面所产的效益,即刑事诉讼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效益 刑事诉讼职权审判中立,控、辩平等。控、审分离。三方职权。检院起诉什么,法院判什么,不告不理。注意:证人独立于控辩双方,不行使任何职能。 刑事诉讼构造重点概念刑事诉讼中,控、辩、审三方之间的地位、相互之间的关系。刑事诉讼的价值观,影响刑事诉讼的构造。注意:不是决定。 弹劾式诉讼(奴隶制)不告不理、私人追诉、原告自己负责传唤被告,原被告地位平等,并处于主导地位,法官听取诉讼主张,并据此作出判决。也就是神明裁判。奴隶时期。和纠问诉讼相反。 纠问式诉讼(封建制)不告而理,法官集侦查、控诉、审判于一身,封建时期,包公审案。 职权主义诉讼(大陆法系)专门机关积极主动。当事人消极被动。诉讼主动委于国家专门机关,适用实体真实的诉讼目的。大陆法系 当事人主义诉讼 (英美法系) 当事人积极主动。专门机关消极被动。推动诉讼委于当事人,当事人处于主导地位,适用于程序上的“保障人权”的诉讼目的。英 美法系 混合合义诉讼(我国)职权主义+当事人主义,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实体真实的诉讼目的和保障人权的目的相统一,冲突时,保障人权优先 刑事诉讼主体 国家专门机关 公安机关 侦查机关。上下级关系:领导关系军队刑事诉讼专门机关 侦查机关军队保卫部门检察机关 侦查机关,法律监督机关。上下级关系:领导关系 层级:最高检、分州市检察院,县区检察院 检察机关军事检察院法院 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上下级关系:监督关系。 层级:最高院、省高院、市中院、县区法院 审判机关军事法庭专门机关的人:三机关工作人员,及其所属的勘验人。注意:他们不能称之为诉讼参和人。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二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本书观点):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揭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③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或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即传播系统)中进行,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活动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使社会信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 绪论 一、刑法学与刑事法学 最广义的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一切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实体的刑法规范,犯罪原因与对策、刑事诉讼程序、刑罚的执行内容等(即刑事法学)。 广义的刑法学是指解释现行刑法(刑法解释学)、研究刑法历史(刑法史学)、比较不同刑法(比较刑法学)的学科。 狭义的刑法学,仅指刑法解释学。 19世纪以前的刑法学是指刑事法学。 一、刑法解释学与刑法哲学的关系 刑法解释学以解释现行刑法为主要任务,刑法哲学以研究刑法关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的哲学基础为主要任务二者的关系是:离开哲学的解释学没有哲学基础,容易出现就事论事的解释,难以使刑法学深入发展,离开刑法解释学的刑法哲学,由于未涉及刑法的具体规定容易出现空泛的议论,难以适用于司法实践,诚所谓“没有诠释的议论是空泛的,没有分析的诠释是盲目的。” 三、学派之争与学术发展 (一)旧派与新派的产生 一)旧派分为前期旧派和后期旧派 前期旧派是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前半期的旧派,这一时期的旧派刑法理论以社会契约论、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否定封建刑法,封建刑法的特点有: 1、干涉性 2、恣意性 3、身份性 4、残酷性 上述四特点的成因在于国家权力的集中性、庞大性与绝对性。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贝卡利亚:国家权力是市民在最小限度内提供的自由组成,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 成刑罚权,刑罚超过了保护集存的公共利益这一需要,他本质上就是不公正的。——排除恣意性,刑罚越公正,君主为臣民保留的安全就越神圣不可侵犯,留给臣民的自由就越多———排除干涉性,以死刑证明法律的严峻并无益处——排除严酷性。 2、费尔巴哈:限制国家刑罚权。1)、罪刑法定原则2)、科刑以行为为标准而非行为人标准费尔巴哈最大的功绩在于将罪刑法定主义、法律与伦理严格区别的思想纳入刑法理论体系之中。 3、边沁:国家权力具有无限性和不可分割性,但国家权力必须受其存在目的——保证臣民的福利的限制。为此,他主张四种其情况下不适用刑法1、不存在现实之罪时2、不会产生好效果时3、通过更温和的手段同样可行时, 4、刑罚之恶超过罪行之恶时 边沁反对肉刑,认为,死刑不是唯一能够抑制杀人欲望的刑罚,对轻微之罪不得适用死刑。 3、泷川幸辰:刑法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是犯人的大宪章。 概言之,前期旧派基本上都主张自由意志、行为主义、道义的责任、报应刑、一般预防。后期旧派:是在前期旧派反驳新派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二)新派 新派产生的原因: 1、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的、经济的变化,反映在犯罪领域,犯罪率上升,累犯特别是 常习犯、少年犯急剧增加,德国的当时的刑法对此现象未作考虑,从而在新的犯罪现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运动解剖学笔记 十

运动解剖学笔记十 《运动解剖学》 内容提纲

绪论 一、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学习目的和任务: 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基本观点(二)基本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发展史 五、解剖学定位术语 (一)人体解剖姿势:人体标准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脚尖向前。 (二)常用方位术语: 上:靠近头部下:靠近足部前:靠近腹侧后:靠近背侧 内侧:靠近身体正中面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浅: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深: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近侧端:四肢的近躯干端远侧端:四肢的远躯干端 桡侧:前臂的外侧尺侧:前臂的内侧腓侧:小腿的外侧胫侧:小腿的内侧(三)人体基本面: 1、水平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之切面,亦称横切面。 2、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切面称为正中面。 3、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亦称冠状面。 (四)人体基本轴: 1、额状轴:横贯身体,,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又叫冠状轴。 2、矢状轴:前后贯穿身体,垂直通过额状面的轴。 3、垂直轴:纵贯身体,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细胞和细胞间质 一、细胞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立方形、扁平形、菱形等 人体最大的细胞如卵细胞;最小的细胞如小脑内的颗粒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功能: 1、细胞膜 结构:由双层脂类分子嵌入一层蛋白质分子构成,称为单位膜。 功能:A、保持细胞的完整性。B、选择性的通透作用。C、调节作用。 2、细胞质:半透明的胶样物质,叫基质;悬浮两种颗粒——细胞器和包含物。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官。包括: A、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内质网: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C、内网器:与细胞的分泌机能有关。

司考之刑法笔记1总则

刑法总则 一、犯罪构成 ?刑法:我国1997年刑法修订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仅颁布一个单行刑法,即《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至今有7个修正案。 ?罪行法定原则:1.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2.具体要求是禁止溯及既往、排斥习惯法、合理解释刑法,禁止类推解释、确定的罪行法定。 ?刑法的空间效力: A.属地管辖:1.国内犯(其他都是国外犯罪);2.领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航空器、船舶(只要挂有本国国旗,不论停放何处)(汽车不是);3.包括行为地(实行地、预备地)和结果地;(共同犯罪部分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在国内,对该共同犯罪都可适用我国刑法;在未遂犯场合,行为地与行为人希望结果发生地、可能发生结果地,均为犯罪地。 B.属人管辖:1.凡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国外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2.其他普通公民在国外犯罪的,原则上都适用我国刑法,但法定刑最高为3年以下的,可以不予追究。 C.保护管辖:条件1.针对外国人在国外犯罪;2.侵犯的是我国国家或公民利益;3.按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4.按犯罪地法律也应受处罚。域外犯罪虽经外国审判仍可适用我国刑法,但已经受过刑法处罚的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 D.普遍管辖:1.必须是危害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如毒品罪、劫持民用航空器罪);2.管辖国应是有关公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3.管辖国的国内刑法也规定为犯罪;4.犯罪人出现在管辖国领域内;定罪量刑的法律根据是国内刑法; ?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要件。犯罪构成要件由具体要素组成,有客观(如行为)和主观(如故意)的构成要素要件、记述(如贩卖、妇女、毒品、儿童)和规范(淫秽物品、猥亵、侮辱、情节严重)的、积极和消极的、共同(如行为)和非共同(如身份)的、成文(绝大多数)和不成文(如盗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危害行为:人在其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不作为犯罪:行为人负有积极义务(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职务或业务要求、法律行为引起的、先行行为引起的),能作为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不作为犯罪构成犯罪的前提是作为义务。 ?因果关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主要指必然因果关系;偶然因果关系通常对量刑有一定意义,特定情况下对定罪也有一定影响。因果关系和行为人主观能否预见无关; 因果关系的中断:如果介入因素(自然事件、他人行为、被害人自身行为)的出现是异常的,且介入因素本身独立于先行行为的,因果关系被切断而导致不存在刑法意义的因果关系。 ?正当防卫: 1.起因:现实的不法侵害;否则为假象防卫(有过失为过失犯罪,没有过失的属意外); 2.时间:正在进行;否则为防卫不适时(按犯罪处理); 3.主观:具有防卫意图;保护非法利益、防卫挑拨、相互斗殴等,按犯罪处理; 4.对象:不法侵害人本人;否则为假象防卫或紧急避险或故意犯罪(有过失为过失犯罪,没有过失的属意外,也可能故意犯罪); 5.限度: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否则为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 特殊防卫权/无过当防卫:对象必须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重伤害、强奸、抢劫。 防卫装置:如果危及到公共安全,触犯公共安全的犯罪;如果没有危及,具体分析是否超出防卫限度。 如果明知侵害人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者或是精神病人,要尽量采取其他方法避免损害;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对其实施防卫打击。 ?紧急避险(不得已为之;对象是无辜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小于可能造成的损害)vs正当防卫(危险来源仅限人为的;可以等于或大于可能造成的损害) ?在财产性违法犯罪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被当场发现并同时受到追捕的,一直延续到不法侵害人将财物藏匿至安全场所为止,追捕者可以适用正当防卫。(vs自救行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刑事责任年龄:1.完全无刑事责任:x<14; 2.相对负刑事责任:14≤x<16;【8种故意犯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故意杀人、强奸罪、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如果绑架过程中又杀害人质,拐卖妇女、幼女过程中又强奸的,故意决水、故意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等,造成他人死亡的,应对故意杀人罪、强奸罪等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16≤x;自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算满; ?刑事责任能力: A.完全无:1.x<14;2.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B.限制:1.14≤x<18(应当从轻、减轻处罚;不适用死刑); 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障碍者(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3.聋哑人、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C.完全;【对间歇性精神病人,正常状态,完全责任,发病状态,不负责任;】 ?犯罪主观方面:认识因素+意志因素=罪过形式 认识到必然发生希望发生直接故意; 认识到可能发生放任发生间接故意; 轻信不发生过于自信的过失; 没有认识到会发生反对发生疏忽大意的过失; ?间接故意的存在情形:1.为了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2.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出现;3.在突发性暴力事件中,行为人没有明确目标和具体目的,一时冲动、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例:私拉电网且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有可能致他人伤害,属于间接故意。 ?法律认识错误:普遍观点“社会危害性认识为主、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为辅”,即只要行为人能认识到其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道该法律且因此影响对其行为及后果的社会危害性评价时,有可能影响犯罪构成; 事实认识错误:1.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量刑;(典型:甲开枪杀乙,而乙是因坠崖而死,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2.对象认识错误:只要出现死亡结果,都属故意杀人罪既遂;若对象不存在,可能导致未遂;3.打击错误;4.工具或手段认识错误;5.客体、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典型如假想防卫、假想避险)。【处理规则:分析有无犯罪故意;若有,是犯罪既遂或犯罪未遂;若无,是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事前的故意:指行为人误以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导致的预期结果,这样第一行为与预期结果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重叠的因果关系: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行为,单独不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一起造成了结果时,就是重叠的因果关系;由于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两个行为和结果都有因果关系。】 ?期待可能性: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做出该违法行为以外的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情形:1.行为人因自然灾害、生活所迫而与他人重婚,缺乏期待可能性,不能以重婚罪论处;2.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机动车辆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运动解剖学笔记

《运动解剖学》内容提纲

绪论 一、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学习目的和任务: 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基本观点(二)基本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发展史 五、解剖学定位术语 (一)人体解剖姿势:人体标准解剖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脚尖向前。 (二)常用方位术语: 上:靠近头部下:靠近足部前:靠近腹侧后:靠近背侧 内侧:靠近身体正中面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浅: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深: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近侧端:四肢的近躯干端远侧端:四肢的远躯干端 桡侧:前臂的外侧尺侧:前臂的内侧腓侧:小腿的外侧胫侧:小腿的内侧 (三)人体基本面: 1、水平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之切面,亦称横切面。 2、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切面称为正中面。 3、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亦称冠状面。 (四)人体基本轴: 1、额状轴:横贯身体,,垂直通过矢状面的轴,又叫冠状轴。 2、矢状轴:前后贯穿身体,垂直通过额状面的轴。 3、垂直轴:纵贯身体,垂直通过水平面的轴。 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细胞和细胞间质 一、细胞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大小和形态: 细胞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立方形、扁平形、菱形等 人体最大的细胞如卵细胞;最小的细胞如小脑内的颗粒细胞。 (二)、细胞的结构、功能: 1、细胞膜 结构:由双层脂类分子嵌入一层蛋白质分子构成,称为单位膜。 功能:A、保持细胞的完整性。B、选择性的通透作用。C、调节作用。 2、细胞质:半透明的胶样物质,叫基质;悬浮两种颗粒——细胞器和包含物。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 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传播基础论 1、传播的含义 (1)传播与“communication” 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 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刑法笔记

刑法 绪言: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刑法学的作用:1,指导刑事立法 2,促进刑事司法 3,繁荣法学教育,丰富法学研究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阶级分析,一般分析方法)比较历史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上编刑法总论 第1章刑法概论 第1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1,概念: 1,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即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一直,规定哪些行为时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 犯罪人何种刑罚的法律。 3,分类:广义分类:所有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的法律规范总和 狭义刑法:系统地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普通刑法:刑法典 特别刑法:仅适用特定的人、时、地、事的刑法(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2,刑法的性质: 1,刑法的阶级性质:a,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b,刑法的阶 级本质是由国家阶级本质决定的c,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刑 法,但是所有的以生产资料为基础,反映剥削阶级意志并为 剥削阶级服务,它们都是镇压人民的工具,这是剥削阶级的 国家刑法的共同阶级本质。

d, 社会主义刑法:简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 志,保卫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保护广大公民当前及长远的利 益。 2,刑法的法律性质:a,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刑事法特征){涉及经济基础,也涉及上层建筑;刑法是其 他部门法的保护法},b, 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直接同犯罪 作斗争。 3,公法的特征: 刑事法特征:可调整所有法律关系 程序性:规定实现实体法过程中有关诉讼程序和手续的法○实体法:规定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等实际关系中权 利和义务的法律。 第2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 我国刑法的创制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1,1979年7月6日我国第一部刑法典正式颁布生效 2,1997年10月1日施行《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 a,实现了刑事法律原则和加强刑法保护功能 b,贯彻了刑事法治原则和加强刑法保障功能 c,实事求是同时适当借鉴国外先进制度相结合 第3节刑法的根据和义务 一,制定刑法的根据:法律根据时间根据 1, 制定刑法的根据:宪法 宪法是母法,刑法是子法子法必须是贯彻母法的基本要求 并保障母法的实施服务 2,制定刑法的实践根据: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 情况 我国刑事立法的根本指导原则: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 2,刑法的任务 1,刑法第2条规定 2,我国刑法任务包括惩罚和保护两个方面 惩罚是犯罪的手段保护人民是目的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主义制度 b,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刑法分则笔记

刑法分则重要知识归类 一、特殊主体归纳 1. 不真正身份犯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国家工作人员犯本罪从重处罚 骗取进出口退税罪→国家工作人员参与骗取出口退税的从重处罚非 法拘禁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的从重处罚 诬告陷害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的从重处罚 叛逃罪→ 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犯本罪从重处罚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司法工作人员犯的从重处罚非法搜 查罪→ 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的从重处 罚 窝藏、转移、隐藏毒品、毒赃罪→缉毒人员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掩护〃包庇的从重处罚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缉毒人员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掩护〃包庇的从重处罚 招摇撞骗罪→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从重处罚妨碍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从重处罚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承担资产评估〃验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此罪的加重处罚偷税罪——税务人员与纳税人勾结偷税的〃以偷税共犯从重处罚(排斥受贿罪) 2. 真正身份犯 刑讯逼供〃暴利取证罪(转化犯)——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罪——司法 工作人员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司法 工作人员 招摇撞骗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罪——国家机关 工作人员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虐待被监管人最(转化犯)(排斥教唆犯)——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邮政工作人员

违法发放贷款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吸收资金不入 账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 保证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遗弃罪——对被害人负 有抚养义务的人虐待罪(告诉才处理)——相互之间有抚养〃扶助义务的 人 虚假广告罪——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保险诈骗罪——投 保人〃被保人或受益人(包括单位 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承担资产评估〃验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人员 冒出军人招摇撞骗罪——军人 纯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共犯)→国家工作人员共犯中可构成此罪 贪污罪→ 非国家工作人员共犯中可构成此 罪 3. 国家工作人员主体 贪污罪→ 包含全国国家工作人员范 围私分国有资产罪→ 集体行为 挪用公款罪→ 不含“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 → 务的人员” 4. 正不作为犯 遗弃罪不解救被怪卖〃绑架妇女儿童 罪丢失枪支不报罪不报〃谎报安全事 故罪 5. 单位犯罪 强迫职工劳动罪——用人单位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用人〃用工单 位私分国有资产罪——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非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受贿罪(包含单位)→ 行贿罪不包含单位掩饰〃 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包含单位)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