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

一、名词解释(5×3=15分)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需求

3、RBD

4、主题公园

5、旅游区

二、选择题(10×2=20分)

1.20世纪30年代__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A.波克 B.皮尔斯 C.克莱门特 D.麦克默里

2.现代旅游业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A.旅游主体、旅游流、旅游媒体

B.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流

C.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

D.旅游客体、旅游流、旅游媒体

3.按照我国国内旅游者的定义,下列哪类人员属于我国的国内旅游者()

A.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B.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港澳台同胞,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C.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华侨,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D.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外国人,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4.在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公式中,R值越大说明()

A.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越大

B.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越小

C.旅游需求时间分配越不均

D.与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无关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因子的是()

A 旅游资源

B 旅游地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C 旅游地的区位关联特征

D 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6关于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 非遍在性旅游资源

B 共性小、独特性强

C 以观光行为为主

D 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7.以下哪一项不是城市RBD的类型()

A.加拿大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 B.中山市孙文西步行街

C.上海豫园旅游商城 D.中国民俗文化村

8旅游环境的容量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以下那个选项是非基本容量()

A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

B 旅游生态容量和旅游地地域容量

C 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D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期望容量

9()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A 客游量 B.旅游交通便利程度 C.基础设施 D.旅游资源的多少

10.旅游区具有的特性()

a系统性b地域性c层次性d优化型e相似性

A、abcd

B、acde

C、abde

D、bcde

三、简答题(5×7=35分)

1、中国旅游地理学在未来的主体发展方向是什么?

2、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3、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有哪些?

4、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有哪些?

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如何产生?

四、论述题(2×15=30分)

1、试述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2、试举例分析旅游偏好是如何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5×3=15分)

1、旅游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学科。

2、旅游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RBD:所谓的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4、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5、旅游区: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基本设施。

二、选择题(10×2=20分)

1—5 D C A A D 6—10 B D C B A

三、解答题(5×7=35分)

1、(1)要注意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应用(1分)

(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2分)

(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的宗旨。(2分)

(4)在研究形式上,应当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2分)

2、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有:

基本层次:游览观光(1分)

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1分)

专门层次:休养;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包括商业,文化交流,大型运动会,登山,探险等。(1分)

相互关系: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层次是各有侧重的,这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性质,旅游者的爱好,消费能力等;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优势出现之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4分)

3、①体验性评价:是指基于评价者对评价客体的质量体验而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又可分为,一般体验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两种。(2分)

②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气候、海滨、温泉等一些国家已初定了相应技术标准可供参考的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2分)

③综合性评价:即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资源作较为全面的评价的一种方法。(3分)

4、1.客源市场: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1分)

2.交通条件:主题公园所在的城市除了客源市场条件好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条件,即可进入性要好。(1分)

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在投资规模和游客的消费水平两方面。(1分)

4.城市旅游感知形象主要影响的是大、中尺度旅游者决策行为(1分)。

5.空间集聚和竞争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增加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1分)

6.决策者行为

(1)投资者决策行为影响投资规模和主题选择。(1分)

(2)政府决策行为目前各地政府都将旅游业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位置,并予以扶持和优惠政策。(1分)

5、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关系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3分)

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构成了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它是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替代性有两种作用:节省交通费用,过滤器作用;游客的可达性与旅游地的价值成正相关,旅游的可达性也是时间的函数,这主要受交通运输工具等因素的影响(4分)

四、论述题

1、答:①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污染。风景区内旅馆、餐厅和娱乐等接待游客的各种设施常以不同的形态结构出现。其建筑特点往往不能与自然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这就产生了建筑污染。(2分)

(2)带状发展和蔓延。海滨风景区,特别是那些缺乏规划控制的地方,其基础设施往往沿海岸线蔓延,以图方便地利用海难。在内地,带状发展也会沿着山谷和风景线出现。(2分)

(3)基础设施超负荷。每到旅游旺季,很多风景区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人的需要,超负荷的结果是造成混乱、污染和旅游者、服务员工健康受损。(2分)

(4)与本地居民隔离。风景区与周围村庄的空间分隔造成社会隔离。旅游者享受的接待设施,本地居民不能享受。旅游者被本地社区居民包围着,难以融合进去。(2分)

(5)交通堵塞。交通堵塞是风景区发展的严重问题。(2分)

②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5分)

旅游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重要活动。设计良好、造型美观、位置适中的宾馆是城市环境的一种财富,它们能帮助恢复和更新城市衰落的地段,也可以刺激传统城市核心带之外的次级中心的形成。但是,城市宾馆的建设征用的土地往往是在城市内居民密度比较高的区域,使城市用地更为紧张。宾馆集中的地方,常因停车场不足,交通流量大而造成堵塞,夜晚由于旅游活动噪声增加,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

2.试举例分析旅游偏好是如何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

答:现代旅游活动成为一种崇尚个性的时尚,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散客客源市场越来越受到旅游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视。这是因为旅游者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但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即旅游偏好差别问题。对旅游偏好的调查与研究,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针对性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3分)

旅游的偏好,可以从年龄、职业、学历三方面去研究。

1、年龄。人的个性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在不断发展变化。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特别对游乐设施感兴趣。青年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新鲜感较强。老年人沉着老练,活动量不如青年人,喜清静之地。(3分)

2、职业。旅游者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学校的师生,有公务人员、干部、军人,还有退休闲居者。由于职业的不同,影响了人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人们爱好的差异。旅游的偏好,往往和人的专业或职业有密切关系。(3分)

3、学历。不同的学历反映旅游者所受的教育不同,大学、中等学校和小学三者在影响人的个性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旅游愿望与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成正相关。高学历的人基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他们对去哪里、看什么目的性较强。中等学历的人产生旅游的愿望更多地受大众媒介的影响,对于去哪里、看什么没有前者主动。(3分)

我们以学历(受教育水平)为例来考察不同受教育水平者在目的地的选择偏好上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西安碑林和华山是两个相距不远的高等级旅游目的地,但一个是历史文化目的地,另一个是山景目的地,二者相比,碑林游客的文化程度高于华山。由相关图表数据得:碑林游客中,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游客就占到67%以上,而华山游客中大专以上文化的被访者为47%。两地其余层次都是自上而下依次递减,但华山游客大专以下各文化程度的比例都高于西安碑林,说明碑林游客的受教育程度总体上高于华山,而且这些游客出游前受报刊书籍介绍影响的比例也较高,为24%。(4分)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1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一) 一、简答题 1.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简述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3.根据旅游需求时空分布集中性原理,说明时间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的意义。 4.简要说明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有哪些? 5.简述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6.简要说明特尔斐法工作步骤? 7.简要说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内容? 8.简要说明RBD 和CBD 的关系? 二、论述题 1.比较分析名山类旅游地和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特点。 2.论述旅游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一)答案 一、简答题 1.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研究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但重点是旅游活动 (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 (3)从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为主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 (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5)参与多学科的融合研究,注重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2.简述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是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 (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 (3)专门层次:修养、疗养旅游、会议旅游、宗教朝拜旅游、科学考察旅游。 三个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优势出现之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3.根据旅游需求时空分布集中性原理,说明时间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的意义。 (1)时间集中指数:也称为季节性强度指数,() ∑=-= 12 1 2 1233.8i i x R R 值越接近于零,

旅游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每个 4 分, 4*5=20 分)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者: 3、旅游需求: 4、主题公园: 5、旅游交通: 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 24h 以上的人。 3、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 游产品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4、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 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5、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 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 得分 阅卷人 .连线题(每个 4 分, 4*8=32 分) 北魏 东晋 1967—1969 年 调查 1963年 1955 年 念 20 世纪 30年代初 巴特勒 郦道元 沃尔特·迪 拉佩芝 迪斯尼乐园 首次提出环境容量的概 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 得分 阅卷人 三、简答题(每小题 6 分, 6*5=30 分) 1 根据布兰特和彼特科维奇的观点, 人们选择城市作为 旅 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是 2、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喀斯特石林旅游地 3、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旅游活动的适宜性有什么影响? 得分 阅卷人 五、论述题(总分 18 分) 试论述我国旅游交通应采取怎样的发展对策? 、1、旅游地理学: 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 休憩疗养、 水经注》 美国学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加拿大 罗杰斯 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 第一次试验性全国游憩 空间竞争主要因素 4、主题公园的特点有哪些?

系》 四、1(1)城市人口密集,使到城市探亲访友的频率也高; ⑵城市往往是旅游交通中转枢纽或终点站; ⑶商业、金融、工业、生产服务的功能都集中于城市,带来会议、展览和商务 旅游; ⑷城市提供了大量文化、艺术和娱乐方面的体验; 2、1)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特点: ⑴非遍在性旅游资源 ⑵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⑶共性大,独特性小,以观光行为为主 2)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主要因素:是石林的地位级别和可进入性, 而以地位级别为主。 当多个石林在同一地域同时出现时, 大尺度的旅游者往往只 选择地位级别、知名度最高的石林,而放弃地位级别较低、知名度小的石林。 3、(1)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是观赏冰雪开展并上活动的旅游地; (2)我国南方的闽粤,海南岛台湾岛及海南诸岛等地,长夏无冬,春秋相 连,终年适宜旅游,极其适于冬季避害; (3)四季分明的中部地区,春季气温适中,秋季天高气爽,是最适宜旅游 的季节; (4)内陆干旱地带风沙大, 秋季降雨量相对而言较多, 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4 (1) 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主题公园如果缺乏个性则很难成功,但同时 主题公园的内容对游客来讲又要有普遍的适宜性, 要能吸引不同年龄、 不同层次 的游客。 (2) 被动游憩形式。游客在主题公园游玩是一种被动游憩形式,这是主题公 园经营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特点。 (3) 投入高,占地规模大。大型主题公园投资额和占地规模大。如美国洛杉 矶迪斯尼乐园用地 0.76 平方千米,国内主题公园投资和占地也很大,锦绣中华 微缩景区投资 1 亿元,占地 0.2 平方千米。 (4) 高门票,高消费。为了还本付息,维持经营和赢利,伴随着高投入的是 高门票和区内的高消费。 五、答 1、改变观念,树立以路兴旅思路:旅游交通业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 “瓶颈”。 由于我国旅游景区分散, 旅游交通条件与旅游景区脱节的矛盾比较明 显,因此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要兴旅,先修路”的思路,给旅游交通来个大 的投入,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2、改善经营,完善旅游交通服务:旅游交通的服务对象是游客,必须适应 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 提高服务质量。 3、理顺关系,做好协调管理工作: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方 面关系, 美国学者 加拿大学者 北魏 东晋 1967—1969 调查 1963年 法显 伯特·麦金 巴特勒 郦道元 沃尔特·迪斯尼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水经注》 《佛国记》 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 第一次试验性全国游憩 1955 年 念 20 世纪 30年代初 拉佩芝 迪斯尼乐园 首次提出环境容量的概 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 杰斯 麦克默里

旅游地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与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作的安排。 3、旅游地的空间竞争: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出现时引起的,各自吸引力此消彼长或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市场结构的再组织。 4.旅游心理容量:这是需求方面唯一的一个容量概念,它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即旅游者于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也称感知容量 6、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7、旅游决策: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反感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8、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被旅游业开发利用,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10、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简答 1、RBD与CBD的关系。 答RBD是相对CBD提出来的,所不同的是,(1)在区位选择上,CBD通常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和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段,而RBD的区位则常常决定于自然的或历史的景点;(2分)(2)在形态上,相对于CBD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RBD都是呈长条形的,以步行街形式设计(2分)(3)在功能上,RBD是从CBD的功能分化出来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分) 2、旅游需求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收入和闲暇、职业和教育水平、资源和交通、价格和汇率。 3、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 答:(1)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旅游空间行为以决策行为为基础,空间行为中的许多特征是由决策行为的原则所决定的 2)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力图采用环状路线。 (3)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旅行线路影响旅游效果 4.旅游业的经济特征。 (1)旅游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 (2)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3)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旅游产品不能贮存,但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又非常大,旅游需求受外部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难以比较,旅游对于价格和收入的弹性很大。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 1.闲暇和游憩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需要和旅游需求关系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渴求或欲望,它是旅游者的一种潜在需求,即旅游者自身感到缺少某种东西,又期望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

旅游地理学第二套试题 一、名词解释(5×3=15分)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需求 3、RBD 4、主题公园 5、旅游区 二、选择题(10×2=20分) 1.20世纪30年代__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A.波克 B.皮尔斯 C.克莱门特 D.麦克默里 2.现代旅游业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A.旅游主体、旅游流、旅游媒体 B.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流 C.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 D.旅游客体、旅游流、旅游媒体 3.按照我国国内旅游者的定义,下列哪类人员属于我国的国内旅游者() A.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B.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港澳台同胞,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C.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华侨,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D.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外国人,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六个月的游客。 4.在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公式中,R值越大说明() A.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越大 B.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越小 C.旅游需求时间分配越不均 D.与旅游需求淡旺季差别无关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因子的是() A 旅游资源 B 旅游地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C 旅游地的区位关联特征 D 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6关于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 非遍在性旅游资源 B 共性小、独特性强 C 以观光行为为主 D 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7.以下哪一项不是城市RBD的类型() A.加拿大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 B.中山市孙文西步行街 C.上海豫园旅游商城 D.中国民俗文化村 8旅游环境的容量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以下那个选项是非基本容量() A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 B 旅游生态容量和旅游地地域容量 C 旅游合理容量和旅游极限容量 D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期望容量 9()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A 客游量 B.旅游交通便利程度 C.基础设施 D.旅游资源的多少 10.旅游区具有的特性() a系统性b地域性c层次性d优化型e相似性 A、abcd B、acde C、abde D、bcde 三、简答题(5×7=35分)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研究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如家庭休闲(包括阅读、园艺、社交、看电视等);日常休闲(如看戏、上餐馆、运动、看球赛等),也包括一日游或旅游等。 不同国家概念的差异 1、英国:旅游地理学、旅游与游憩地理学 2、加拿大:游憩地理学 3、日本和韩国:观光地理学 旅游系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是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的,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这三个成分。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3、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具有应用特点的科学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地域性、综合性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萌芽时期 2、开端时期(二战前) 3、发展时期(二战后到60年代初) 4、多样化研究(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5、理论与方法同一(70年代中期以来) 6、发展趋势将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重点是旅游活动 理论与实用研究并举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 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 古代旅游地理知识的积累近代旅游地理知识的发展 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初创阶段(1979—1985年)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旅游动机旅游的动机是为了摆脱现实环境中的个人环境(即个人遇到的麻烦、问题、困难和挫折)或人际关系(即合作者、家庭成员、朋友邻里)矛盾,并获得个人的补偿(自主决策、能力意识、挑战、学习、探险和放松等)与人际关系的回报(主要指扩大社会交往)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1950)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 1、旅游动力构成: 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收入、闲暇、交通条件)。 2、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的作用的三个条件: 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旅游地理学资料整理

旅游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旅游者:任何一个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在访问地停留24小时以上的人。 3.旅游行为: 4.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5.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 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 6.特尔非法: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 又称专家调查法。 7.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 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 8.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商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它条 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9.旅游地生命周期:关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有众多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 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在80年代提出的。他把旅游地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 10.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 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11.旅游商品: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有形和无形服务(无形商品)的总和。如旅游景观,旅游服务,旅游线路,旅游故居,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等都称作旅游产品是不对的,不科学的。应称其为旅游商品。12.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 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13.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有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 闲娱乐产业。 14.城市旅游形象: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 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15.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生态容量(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指对一个旅 游点或旅游区环境不产生永久性破坏的前提下,其环境空间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16.旅游区划:按照旅游的某一些方面的统一性(相似性)与差异性来探讨旅游或旅游的某 些方面的特征及开发利用和发展旅游业等重大问题进行自上而下的区域划分或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 17.旅游区: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 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是想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18.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旅游 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旅游规划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因此,旅游规划必然要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旅游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旅游地理学试卷期末测试题及指导性答案教学总结

期末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6*5=30 1.旅游流 2.条件价值评估法 3.旅游感知容量和接待地社会容量 4.乡村旅游 5.区域旅游合作 6.地理信息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二、简答题4*10=40 1.从社会经济背景角度,试述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 2.简述旅游决策过程 3.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4.简述旅游规划管理系统组成 三、论述题2*15=30 1.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用案例来说明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2.论述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六个阶段的特征表现。

指导性答案 一、名词解释6*5=30 1.旅游流 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括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资金流、旅游能流等在内的复杂系统。 2.条件价值评估法 条件价值评估法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评估法,是在假想市场情况下,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某一资源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的支付意愿或者对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3.旅游感知容量和接待地社会容量 旅游感知容量是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接待地社会容量指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开化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4.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5.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目标和原则下,制定协议、章程、合同,将旅游资源和各种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与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知名度更高的旅游产品和市场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6.地理信息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是一些与地球表面空间位置数据相关联的信息。 (2)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是对旅游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可视化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地理的区别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和阐述,以分析论述为主 旅游地理:在理论的指导下对某一特定区域内旅游实事的记述和分析,以叙述说明为主 2、三个基本概念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休憩: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休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 旅游: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休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3、旅游地理学是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和环境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4、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旅游规划,旅游区划,旅游区划影响,旅游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意义和旅游者感应气氛),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产生的条件和地理背景。 5、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类比法,计量法,实地调查法,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 6、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与地理学学科关系:自然地理学旅游资源自然部分 人文地理学旅游行为偏社会文化 经济地理学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经济产业 概念: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1、谈谈你对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国外: 各国学者虽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称谓略有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是旅游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区域规划等。 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为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的推销、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等 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 国内: 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在研究内容上从目前的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

2020旅游地理学复习题

2020旅游地理学复习题 2020旅游地理学复习题难度(0~1): 0.5 区分度(0~1): 0.5 原作者:所属章节:- 所属课次:- 所属知识点: - 满分分数:0.0 时间限制(分钟): 0 关键字: 评分标准: 试题内容名词解释 1、旅游地理学:研究人类旅游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科学。 2、旅游客流: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必然会产生具有一定流向和流量的旅游者群体,这一旅游者群体便是旅游客流,是旅游的本质特征之一。 3、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政治、军事、经济、科

学和文化艺术等某一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并积淀和保存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城市。 4、风土人情:泛指各民族长期形成的独特的风尚和习惯。 5、雾淞:俗名树挂,是气温在0℃一下,大雾弥漫或细雨蒙蒙气候条件下,雾滴附着在低温物体上迅速冻结凝成一层毛茸茸的乳白色外壳,构成玉树琼花的特殊景观。 简答 1、旅游动机的类型有哪些类型? 答:国外流行的两种旅游动机分类法。①田中喜一分类法。日本学者田中喜——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即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②麦金托什分类法。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也将旅游动机分作四类: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地位与声望的动机。 2、影响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答:(1) 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对旅游动机的影响。(2) 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3) 心理因素。旅游动机是个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必然受到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 3、列举北京游览区的三条旅游线路。 答:①北京市中心皇家建筑游览线:天坛——天安门广场——故宫——景山——北海——恭王府——鼓楼;②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为主的游览线:颐和园——圆明园——大钟寺——动物园;③外环线现代大都市人文景观旅游线:亚运村——钓鱼台——大观园——世界公园;④远郊长城及明清黄陵游览线:长城——明十三陵——清东陵;⑤西郊名山古寺游览线:香山——碧云寺——卧佛寺——八大处——潭拓寺;⑥西南远郊古迹山水风光游览线:卢沟桥——周口店——十渡——野三坡。(任选3条) 4、常用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有哪些? 答:答:①体验性评价:是指基于评价者对评价客体的质量体验而作出评价的一种方法。又可分为,一般体验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两种。②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气候、海滨、温泉等一些国家已

旅游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旅游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者消磨的时间。 游憩: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内容有哪些?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交通;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3.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以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

科。 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及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园林学,建筑学,经济学,环境学,交通运输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古典文学,美学,心理学,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P7模型1.3) 4.从学科的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对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在研究方式上,应该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 整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

旅游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物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言之,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达某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史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1.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领域,如农业,城市和区域规划,交通等;3.地理学者对旅游的研究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国内: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对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应该提倡跨学科性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收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 游客:指因为休闲、娱乐、观光、探亲访友、购物、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等活动离开常住地到其他地(国),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按出游地分为国际游客(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游时间分为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不过夜游客)。 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感知环境:收集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 2.最大效益原则: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教育三方面去研究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只游玩目的地附近级别较高的旅游点。 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旅游地理学试题(第五组)

课程名称旅游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4*6=20分)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者 3、旅游需求 4、主题公园 5、旅游交通 二.连线题(每线1分,1*16=16分) 美国学者法显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加拿大学者伯特·麦金托《水经注》 北魏巴特勒《佛国记》 东晋郦道元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1967—1969年麦克默里迪斯尼乐园 1963年罗杰斯第一次试验性全国游憩调查20世纪30年代初沃尔特·迪斯尼首次提出环境容量的概念1955年拉佩芝《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 三、填空题(每空1分,1*30=30分) 1.旅游需求预测模型可以分为四类: 趋势外推模型; ____________仿真模型; ___________。 2.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基点在于有一个同旅游地承受的旅游活动相对应的适当的____________。 3.旅游区具有下列特性:系统性、地域性、层次性和____________。 4.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____________。 5.城市RBD的类型:____________ ,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____________。 6.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_______。 7.我国以雾凇景观而著称于世的城市是____________。 8.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是____________ ,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是 __________。 9.桂林旅游区以_____为特色,而贵州红枫湖风景名胜区以_____为特色。 10.台湾四大温泉是_____、_____、_____和四重溪温泉。 11.新疆地形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即中为天山山地,北为阿尔泰山地,南为昆仑山地及帕米尔高原,三山之间则为_____和_____两盆地。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一、客观题部分:(填空) ★考核知识点: 我国四大道教名山 附1.1 (考核知识点解释):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 ★考核知识点: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附1.2 (考核知识点解释)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考核知识点: 长江干流流经地 附1.3 (考核知识点解释):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考核知识点: 黄河干流流经地 附1.4 (考核知识点解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考核知识点: 长江干流自上而下依次流经我国的特大城市 附1.5 (考核知识点解释):重 庆、武汉、南京、上海 ★考核知识点: 我国古代五大名泉 附1.6 (考核知识点解释) 济南趵突泉、镇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苏州观音泉、杭州虎跑泉 ★考核知识点: 植物的装饰作用 附1.7 (考核知识点解释): 植物堪称是山水的肌肤、风景的容颜 ★考核知识点: 植物的装饰作用

附1.8 (考核知识点解释)古人云:“山之体,石为骨,林为衣,草为毛发” ,“山得草木而华”、“得树而妍”。 ★考核知识点: 我国的名木古树 附1.9 (考核知识点解释):我国被列入世界三大“活化石”的稀有树种是:水杉、银杏、鹅掌楸 ★考核知识点: 我国的四大国宝动物 附1.10 (考核知识点解释):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白唇鹿 ★考核知识点: 我国的七大古都 附1.11 (考核知识点解释) 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安阳、杭州 ★考核知识点: 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处古建筑群 附1.12 (考核知识点解释):北京的明清故宫、山东曲阜的孔庙、山东泰安的岱庙 ★考核知识点: 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附1.13. (考核知识点解释):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 ★考核知识点: 我国岭南的四大名园 附1.14. (考核知识点解释)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十二石斋、番禺余荫山房 附1.15. (考核知识点解释): 甘肃敦煌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考核知识点: 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三绝 附1.16. (考核知识点解释):福建脱胎漆器、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 ★考核知识点: 旅游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附1.17. (考核知识点解释)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相互作用

旅游地理学复习重点

1、旅游: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2、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这种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亦即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资源:是指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人工创造物。 4、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5、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填空(每空 1分,共27 分) 1、按旅游资源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中国旅游资源分如下6大类: 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消闲求职健身类,古迹与建筑类,购物类。 2、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包括基本容量与非基本容量,基本容量包含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而非基本容量有旅游合理容量与极限容量,既有旅游容量与期望旅游容量,以及景点、景区、旅游地、区域等旅游容量。 3、按性质划分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开发规划。 4、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历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止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5、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组成。 三、简答题(共19分) 1、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基本层次-游览观光;(2)提高层次-娱乐购物;(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 2、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评价的理论基础(每点1分,共3分) 答:(要点)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如下三点。(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对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2)技术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从事特定旅游活动适宜程度的评价;(3)综合性评价:着眼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整体价值评价。 3、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引力模式(共3分) 答:(要点) 引力模型:T ij = G * (P i*A j / D b ij) T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的旅游次数的量度;P为客源地I的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亮度;A为目的地的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为两地距离;G与b为经验参数。 假设A1与A2为同一地域内的两个旅游地的吸引力,那么它们对客源地I的竞争力大小为:T i1 / T i2 = A1/A2 * (D i2/D i2)b 4、主题公园的特性(每点1分,共5分) 答:(1)其是一种产业,其投资是一种企业行为;(2)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3)必须有特定且易于理解的主题;(3)圆内所有内容都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构成的;(5)是一种非日常化、戏剧化的舞台空间。 5、旅游区的一般特性(每点0.5分,共2分) 答:(要点)(1)系统性;(2)地域性;(3)层次性;(4)优化性。 6、旅游区划的目的与意义(共3分) 答:旅游区划的直接目的是确定各个旅游区的范围与界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客观的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性质和特性,揭示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查明其区域的基本特性。为扬长避短在全国形成合理地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论述题(共29分) 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每点3分,共21分) 答:(要点)(0)旅游需求的概念;(1)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需求的决定性要素;(2)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对旅游需求有一定影响;(3)收入与闲暇:旅游需求的实现必须在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以及有空闲时间的基础上;(4)职业和教育水平:职业不同、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陈家刚2012.12

一、名词概念 1旅游地理学P5第2行末 2旅游资源P18第5行末 3原生性旅游资源P20第11行 4萌变性旅游资源P20第18行 5地质地貌旅游资源P36倒数第10行6丹霞地貌景观P40第3行 7峡谷地貌景观P42倒数第12行 8.雅丹地貌景观P44倒数第5行 9风蚀城堡(“风城”)P44倒数第2行10.名山P48倒数第13行 11五岳P48倒数第7行 12.雾凇P64第15行 13、蜃景-------P65大3行 14、.风景P74倒数第8行 15、风景名胜区P75第2行 16.自然保护区P76倒数第10行 17历史文化名城P85第2行 18楼阁P88倒数第5行 19榭P89倒数第11行 20舫P89倒数第8行 21轩P89第13行 22.岭南园林P94第11行 23.长城P98第8行 24景泰蓝P114第7行 25.主题公园P118第15行 26.旅游流P121第9行 27.旅游交通P138第10行 28旅游路线145第4行 29.旅游点P155第13行 30.旅游地P157第14行 31.旅游区P160倒数第1行 32.旅游区划P163第10行

33故宫P184 34天坛P185 35.颐和园P 186 36.八达岭长城P187 37承德避暑山庄P190 38.孔庙P195 39.日月潭P254 40.灵渠P291 41.嘉峪关P 329 42.镜泊湖P353 二、填空 1、我国4大道教名山是:P 49 景观常识 2、我国4大佛教名山是:P 49 景观常识 3、长江干流横贯我国11个省级行政区依次是:P 52 地理常识 4、黄河干流流经我国9个省区是:P52 地理常识 5、长江干流自上游之下游方向依次流经我国哪4座特大城市P52倒数第14行地理常识 6、我国古代5大名泉是:P58第8行景观常识 7、植物堪称是山水的肌肤、风景的容颜P68第15行景观常识 8、古人云:“山之体,石为骨,林为衣,草为毛发”,“山得草木而华”、“得树而妍”。P68第14行景观常识 9、我国被列入世界三大“活化石”的稀有树种是:P71倒数第9行景观常识 10、我国的四大国宝动物是P73第13行景观常识 11、我国七大古都是:P85第9行景观常识 12、我国三大古建筑群是:P87第2行景观常识 13、江南三大名楼是P88倒数第2行景观常识 14、岭南四大名园是:P94第17行景观常识 15、我国四大石窟是:P106倒数第10行景观常识 16、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三绝是:P 114倒数第8行景观常识 17、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流形成的根本原因。P123第14行 18、可达性是旅游流实现程度的最终限制性因素。P124倒数第15行 19、旅游流产生的基本动力是:P121第12行 20、旅游者群体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连续空间移动称之为旅游流。P121 概念 21、旅游交通是区域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P139 旅游交通的重要性 22、旅游点和旅游地是旅游区构成的基本成分P155第9行旅游区的组成 23、旅游点是旅游设计和旅游区构成最基本的地域单元P156第9行概念 24、旅游地是以旅游点为基本单位发展壮大而形成,一般由若干个旅游点构成。P157倒数第8行概念 25、旅游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社区。P158第4行概念 26、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P220倒数第4行景观常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