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材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核,又根据汉代民族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加以发展,形成入学独尊,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并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质,探究思想统一对维护和巩固政治统一的作用,理解社会核心思想文化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2)适当补充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比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儒学成为正统”,让学生列举出汉武帝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史实,理解儒学独尊地位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地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指导学生理解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的措施

难点: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及“独尊儒术”的本质,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①制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多媒体课件

②编制预习案,指导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

【导入】PPT展示孔子、孟子、荀子和秦始皇的人物图片。

师:请大家以“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为主题,结合所学和课文中的导言说出这些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

师:对,孔子创立儒学,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儒学,使儒学在战国后期蔚然成大宗。

但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对儒家则“焚书坑儒”,使儒学遭到重大打击。那么,到了汉朝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展示】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上课前预习,此问题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利用图片对视觉的冲击效应,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又通过“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PPT展示】一、从“无为”到“有为”(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出:汉初,统治者采取怎样的治国思想?推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生: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也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长治久安。

师:由此,汉朝统治者现在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

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师:那么又该采纳什么样的治国思想呢?请大家讨论先秦法家、墨家、道家、儒家思想,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有哪些有利和不利之处。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或辩论。

【PPT展示】先秦法家、墨家、道家、儒家思想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有利和不利之处。

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②易导致暴政

墨家: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道家:有利于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儒家: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②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师: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之道呢?

生:集诸家思想之长。

【PPT展示】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说出董仲舒是怎样重建新的儒学体系的?

生: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师:那么,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哪些内容呢?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特点?其本质是什么?

【PPT展示】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四:“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特点?其本质是什么?

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代表发言展示探究成果。

【PPT展示】逐步展示,教师加一点拨。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君权神授”,神化儒学。

3、董仲舒新儒学的本质:

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思想文化专制。

师: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巩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扭转汉初内外松弛的局面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PPT展示】三、儒学成为正统(板书)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生: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PPT展示】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板书)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县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师:汉武帝的尊儒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它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汉武帝尊儒的影响:(板书)

【PPT展示】探究2: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

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浸润)民以仁,摩(砥砺)民以义,节(管束)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

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评价: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

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师:秦汉时期,正是我国由封邦建国走向大一统时期,但是,维护统一的治国思想选择不同,结果各异,秦朝用法,汉初用道,汉武帝用儒,正如史学家顾颉刚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PPT展示】思维拓展1:董仲舒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师:请大家结合所学,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董仲舒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生:小组合作探究,归纳答案,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其他同学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PPT展示】逐步展示:董仲舒的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并加以点拨。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的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的儒学被神学化。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师:可见董仲舒的儒学是迎合时代需要儒学,但是,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今天看来,董仲舒的儒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PPT展示】思维拓展2:董仲舒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生:小组合作讨论、发言。

【PPT展示】逐步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积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推动了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3)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扬弃:

(1)唯心主义思想。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是思想专制。

(3)有神学迷信色彩,为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为适应巩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他的思想,不仅为汉王朝的鼎盛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课堂检测】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

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①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②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③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④“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A.②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董

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天子有警示、劝戒和约束作用的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B.“春秋大一统”

C.“仁政” D.“三纲五常”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材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核,又根据汉代民族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加以发展,形成入学独尊,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并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质,探究思想统一对维护和巩固政治统一的作用,理解社会核心思想文化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2)适当补充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比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儒学成为正统”,让学生列举出汉武帝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史实,理解儒学独尊地位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地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指导学生理解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新儒学的含义,理解并说出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教师提问:西汉初统治者以“黄老之学”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实施黄老政治。黄老政治的施行有哪些积极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黄老之学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景帝时手握实权的窦太后对其十分崇信,不允许有变动。所以当儒生辕固生指斥老子之言,提倡儒学时,引起了窦太后的大怒。不过到了汉武帝亲政时期,黄老之学还是被取代了,这是为什么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多媒体上呈现的图片材料,和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老之学虽然在汉初稳定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汉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是郡国并行制之下地方诸侯势力逐渐壮大,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再加上北方匈奴对汉朝虎视眈眈,导致边患不止,而这些新的问题是黄老之学提倡的“无为而治”无法解决的。因此黄老之学面临危机,不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渴望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因此需要一种符合他政治策略的新的思想学说,究竟是哪一种学说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儒家学说已经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新儒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百家讲坛——董仲舒》视频片段,提问:这套理论体系是什么?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有为” (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思维点拨 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主要是针对当时经济残破、极端贫困的局面,为恢复经济、缓和矛盾不得已而采取的一项统治政策。简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其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形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 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深化理解 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2)结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维点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举措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时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教官,称为“博士”。 ②兴办太学,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判断正误 (1)汉武帝时期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但平民不得任职。( ×)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学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 2.影响 (1)有利于汉武帝强化君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 总第2个教案

教师用: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 6——10DBCCB 材料题: (1)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 扶持的方式。 (4)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 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 (1)背景 ①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潜伏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 [知识点拨]“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形成: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1)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误区警示](1)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神为中心,将人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方面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 ①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汉武帝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地位。 ③汉武帝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误区警示]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独尊儒术”的措施不要误以为全用儒家思想,其中也采纳了其他思想学派的主张。如法家的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等。 主题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汉代新儒学的特点 (1)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2)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汉代儒学对封建统治的作用 (1)“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2)“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3)“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3.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3学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阐释时空构建 1.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政策的历史背景,知道汉初 “无为”的举措,认识从“无为”转向“有为”的历史必然性 2.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概括董仲 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 3.概括汉朝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分析“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 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 目的主张结果 加强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 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 势 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政治方面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细微点拨 [历史纵横] (教材第8页)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历史上“萧规曹随”的故事。曹参为相后,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正是由于他继续推行“无为而治”,才保持了西汉初期政权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使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 [特别提醒] 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同时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这是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 [资料回放] (教材第9页)这段文字是西汉董仲舒说的话。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凡是不属于六艺学科和不关于孔子学术的其他门派学科,都要断绝它们传播的渠道,不能让它们与儒学一同发展。体现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精要点拨] 影响儒家思想地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自身思想的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易错提醒]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其所用的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 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准备 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 效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法家学说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归纳:儒家 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学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汉代儒学的发展介绍。 【讲授新课】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简介 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点导析】 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方法导拨】 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 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要点导学】 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国力日盛。 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_____为患等。为了加强,适应_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要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时期,他曾三次参加______,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内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和“”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宣扬“”,提出了“”和“”学说;同时还提出了后人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组叶玉姣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Ⅲ所列的第一单元要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的课标要求编写的。 本课以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背景、内容及影响为中心讲述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共分三目: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讲述了西汉初年的社会形势;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讲董仲舒新儒学的含义、特点、内容、目的及提出结果;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讲汉武帝将董仲舒新儒学付诸实践的措施及影响。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到:儒家思想在西汉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极大地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故其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将其付诸实践,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学习及观看过许多影视作品的基础上,学生对西汉历史、董仲舒、汉武帝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和历史辨析能力。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多媒体和讲授法相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无为而治”、“新儒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用史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历史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儒学体系的内容及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 突破办法:分别采用史料辨析及合作探究方式解决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 突破办法:通过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相对比的方式解决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思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社会根源是什么?你认为上述思想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需要。即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对后世的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独尊儒术的结果: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 秋》为“五经”。立教官“博 士”。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兴 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 耶 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意义:打破了以往由贵族 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提高了 儒学的地位。 象? ①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

②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④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寻求新的治国之道,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因此。。。。。。 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D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思考: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D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D.①②③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历史iii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 稿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进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进展产生了重大阻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白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明白得“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进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阻碍。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缘故。 用资料分析法明白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明白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固社会、进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进展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明白得及其对后世的阻碍。 四、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摸索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2.教法选择:为鼓舞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若干问题,采纳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3.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因此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看,善于摸索的学习适应,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预备:设置问题让学生课前预备。 问题一、结合课本董仲舒新儒学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版含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时空坐标 1.了解汉初统治思想从“无为” 转向“有为”的原因。 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 容、作用和实质。 3.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的原因和影响。 4.认识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对先 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 (1)背景。 ①国力强盛:经过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潜伏危机:汉初潜伏的社会危机有:b、c、d(填写正确序号) a.无为而治 b.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土地兼并剧烈 d.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 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重视儒学: (1)政治。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兴办太学,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核心概念】 “无为而治” 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它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情境思考】 《史记·曹相国世家》云:“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曹参继任相位后,一应治国理政要务,均按萧何制定的法令规章执行,史称“萧规曹随”,这反映了汉初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史料实证) 提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图解识记】 汉代思想大一统 【易错点拨】 辩证地看待“三纲五常”:“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弘扬。 【情境思考】 熹平(东汉灵帝年号)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鲁诗》《仪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重用。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有利于巩固君权, 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思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社会根源是什么?你认为上述思想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需要。即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对后世的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 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 立地方教育系统。 2、独尊儒术的结果: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 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立教官“博士”。

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史文化学院 10历史 张文婷【授课内容】:儒学在汉代确立其正统地位 【授课年级】:高二 【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学生能够知道儒学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原因。 (二)学生能够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三)学生有能力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导入,学生可以认识“新儒学”形成的原因及内容。 (二)通过对“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比较,学生可以认识统治者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及影响,掌握历史比较方法和“瞻前顾后”的历史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知到“新儒学”给汉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带来的影响。(二)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分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 (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儒学对于后世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教材分析】 儒家学说自形成以来,一直不被重视,中间更是遭到“焚书坑儒”的灾难。那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儒学一跃而成官方正统思想?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本课学习。 本课由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三个部分组成,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原因、内容、利弊分析和影响。 •重点:儒学能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分析。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长】 20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 还有同学记得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儒家思想的名言吗?很好,同学们都还记得,是的,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民贵君轻”,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学说仁和仁政的思想,不过在那个群雄争霸,礼乐崩坏的年代,有谁会接受儒家的尊礼仁爱呢? 春秋战国:不受重视→秦:重法轻儒→汉初:黄老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为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能凌驾于众学说之上,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今天的课堂中。 讲授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形势:战争破坏,社会凋零→黄老无为→与民休息→宽松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知识结构】 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 1.汉初:无为而治 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 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 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 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 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

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 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根本原因)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④兴办太学; 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归纳) 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及突破:

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 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 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开 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 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开展有重要 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但思考问题时往往逻辑性,严密性不够,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旨,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2.教材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开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3.教法学法

教法选择: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围绕重点与难点设置假设干问题,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学法选择:教学的关键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做到论从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5.课时:一课时 【授课过程】 导入:复习上节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提问: 儒家思想从产生到秦朝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 一、从“无为〞到“有为〞------提出背景 【合作探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 1、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安定民心,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经济实力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社会危机问题:①王国威胁中央 ②南北边境不宁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开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开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开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主要内容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奉献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一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西汉初年,天下初定,需要确定皇朝的正统地位和统治基础,儒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董仲舒结合百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倡导“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确立了三纲五常。至此,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课重点讲述了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三目,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阐述了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实际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客观需要。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着重介绍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它适应了当时汉朝统治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采纳。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材重点介绍了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同时叙述了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概括了“独尊儒术”的结果。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系统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教学难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探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设疑讨论,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要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课件展示孔子、孟子像) 提问:在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中,曾经出现过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家认一下,这两位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时期?提出了哪些政治思想?当时,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 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