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高二历史试卷与试题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高二历史试卷与试题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高二历史试卷与试题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高二历史试卷与试题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自主知识梳理

课时同步测评

二、单项选择题: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变法的宗旨是“

富国强兵”。[每空3分]1.

商鞅变法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内容涉及 经济、 政治、 军事 、 文化 、 习俗等多个领域。[每空3分]2.

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除 井田制 ,承认 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在军事上,废除“ 世卿世禄制 ”,

建立 二十等爵制 ,奖励军功;在政治上,废除 分封制 ,普遍推行 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每空3分]

3.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4分]-----正确答案(C)

1.墨家思想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兵家思想

D 商鞅变法的首要措施是[4分]-----正确答案(A)

2.富国之举

A 强兵之举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文化思想专制

D 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4分]-----正确答案(A)

3.春秋时期

A 战国时期

B 秦朝

C 汉朝

D 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4分]-----正确答案(B)

4.重农抑商A

奖励军功B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C

制定连坐法D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4分]-----正确答案(A)

5.废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A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B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C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4分]-----正确答案(C)

6.

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A 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B 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斗争的实力

C 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

D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4分]-----正确答案(C)

7.发展农业生产

A 限制商业活动

B 增强秦国国力

C 废除旧贵族特权

D 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4分]-----正确答案(D)

8.魏文王

A 李悝

B 吴起

C 商鞅D

三、材料解析题:

参考答案:

(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2)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3)倾邻国而雄诸侯。

四、问答题:

参考答案:

规定: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对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评价:一方面,这一规定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也对封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3)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2分]

9.商鞅变法在土地政策方面有何主要规定?对这一规定应如何评价?[17分]

10.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属于高中历史选修部分,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本课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解释和理性思维能力。 2.教学创新: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将唯物史观的渗透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并在新课教学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搭建起准确的时空框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搜集史料、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并通过师生对史料的共同研读,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对本课内容的客观认识和评判。另外,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要充满人文情怀,关注历史和现实问题。 二、课程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教学目标——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 (1)唯物史观:向学生渗透用唯物史观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等史料搭建起本课内容所在的时空框架,让学生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进行辨析,培养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论从史出和理性分析历史事物的态度与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体会每一种评价背后透露出的不同的家国、人文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2)确立依据:课标、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3)突破方法:史料研读、合作学习、讲授法 三、教法学法 1.生:史料研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2.师:讲授、阅读指导、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唯物史观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 *新课学习 (一)千古毁誉 史料研读: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及其变法的不同评价(司马迁、王安石、朱熹、毛泽东) (二)穿越时空 1.秦国历史简介 2.商鞅其人简介 (三)强秦奇计 环节一——教师介绍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教学案 川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教学案川教版 班级:姓名:授课时间:年月 学习目标 1、识记: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 2、理解: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3、运用: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教学难点 改革派和保守派观点的分歧、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合作探究 (一)、秦孝公求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中的三幅图,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战国时期,随着的普遍使用和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二)、商鞅主持变法 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1、商鞅变法的时间: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2)(3)(4)(5) 3、了解了这些措施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呢 (三)、秦国的变化 阅读教材,完成填空: 商鞅变法是时期一次重要的和改革。 商鞅的变法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废除了,建立了,秦军的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和两大水利工程。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 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 B.重农抑商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人民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word学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班级 姓名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请结合材料,并依据教材内容,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方面思考春秋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 到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和为十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2、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请举例说明。 3、秦国存在机遇和挑战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4、商鞅变法的目的: 性质: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仔细阅读相关的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材料分别反应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各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什么作用?并完成表格。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材料四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通过本节课学习,引导孩子们理清商鞅变法的原因(背景)、内容、结果和历史作用 2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南门徙木”的原因,通过分析“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的原因,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相关视频导入本节课 2 以教材为主线,帮助分析变法原因、措施和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感知商鞅变法的艰辛进程,体会商鞅变法坚韧不拔的精神 2 商鞅变法塑造了秦人“勇于外(公)战,而怯于内(私)战”的精神,这也是以后几千年中华民族不屈服外来侵略精神的源头! 学情分析 武屯镇是商鞅变法的始发地,我们武屯高中近几年生源基础薄弱,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融入课堂,本节课将使用传统的直观教学法-------即变法原因、变法内容、变法效果三部分,同时剪辑了相关的视频,既活跃课堂氛围,又让孩子们能直观领会商鞅变法的效果!从而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特别是军事与经济部分 难点:1 南门徙木的作用 2 为什么说商鞅虽死,但秦法未亡? 教学过程:基本教学过程分四步 第一步:课前准备,预习教材 通过视频导入本节课,在直观感知秦军强大威力中,激发孩子们在教材和本节课中去探寻秦军强大的缘由。 第二步:教学过程 一变法前夕 1 变法背景 1)国内因素 ①经济上: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农业经济落后 ②文化上:秦国社会风气十分落后,民风彪悍,诸子百家中竟没有一个秦国人 ③政治上:由于秦国经济、文化落后,在战国七雄会盟过程中,往往不被重视,刚刚即位的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发布《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 (让同学们明白,秦商鞅变法与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大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 2)时代因素 ①思想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宣扬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就有法家变法强国的思想 ②政治上: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打败别的诸侯国,纷纷走上变法图强的道路,魏文侯率先变法强国,拉开了各诸侯国变法自强的序幕-----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选三十六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习题精 选三十六 第1题【单选题】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但处于震区的如图所示工程虽然建于2000多年前,却没有损毁和垮塌,令人惊叹。该工程是( ) A、葛洲坝 B、三峡大坝 C、都江堰 D、灵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中的这段话是讲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夏令营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再现了西周时期成千上万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场景,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兴盛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劳动力的增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有诗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这是对谁的称赞( ) A、李白 B、李冰 C、李商隐 D、李清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汨汨清流。”这是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对都江堰的赞美。下列有关都江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组织发动民众修建的 B、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起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C、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设计科学 D、都江堰修建在咸阳附近,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填空题1、公元前1300年,商王(______)将都城迁到殷,所以商朝也叫(______)。2、在打败蚩尤后,(______)和(______)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______)和(______)。4、春秋的首位霸主是(______),他打出(______)的口号,借以号召其他诸侯。5、战国时期是我国(_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______)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

最新整理第8课商鞅变法导学案.doc

第8课商鞅变法 【找准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 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 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 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1.战国前期,_______的普遍使用和_______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___________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废除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____________。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 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 _________。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军功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___________。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 使百姓相互监督。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_______和_______改革。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 A .秦穆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孝公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 B.重农抑商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 ) A .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B .正确的军事策略 C .正确的外交策略 D .重视水利,发展生产 5.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 ) ①灵渠 ②都江堰 ③郑国渠 ④白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课前预习 一 二 三

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同步练习

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私有制确立 B. 铁犁牛耕的运用 C. 赋税制的改革 D. 重农抑商政策 2、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等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使平民 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说明变法( ) A. 废除了周朝的等级制度 B.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提升了平民的社会地位 D. 适应了依法治国的需要 3、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賦役的 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 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 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 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②分封制逐渐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逐渐由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周初分封,临近内陆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以“尊尊而亲亲”为治国理念;靠近海滨的齐国是姜太公的 封地,以“举贤而尚功”为治国理念。鲁国渐渐衰落,但齐国国势却日盛。这反映出,齐国崛起得益于() A. 注重事功的观念 B. 工商皆本的思想 C. 开拓进取的精神 D. 贵族特权的废除 6、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举措被称为“户

最新整理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学讲案.doc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目标要求】 1.记住战国前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商鞅变法开始时间及其主要内容; 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3.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 4.理解都江堰的特点、功效 【课堂热身】 活动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1.战国前期,______的普遍使用和______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__________年,在_______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3.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修建年代: 后期,主持者:秦蜀守 。 2.地理位置:成都附近的 上。 工 3.程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 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 4.作用:使 成为“天府之国”。 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合作探究】 探究一:商鞅变法 1.“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_________秦孝公《求贤令》 ①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②想一想商鞅为什么要奔向秦国呢? 2.阅读材料,进一步探讨商鞅变法的原因。 商鞅变法 都江堰的修建

材料一:战国时期图片 (图一)铁农具(图二)鼓风冶铁图(图三)青铜牛尊 材料二:“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 材料三: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于是他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商鞅得到消息,便来到秦国。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你知道战国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2)材料二商鞅的话表明他的什么主张? (3)材料三中包含了变法的哪些原因? (4)请你选出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 A.战国前期经济的发展 B.商鞅主张社会变革 C.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D.魏国占领秦国大片土地 探究二:讨论商鞅变法措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它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活动1: (1)分组讨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好在哪些地方?哪些内容影响到今天? (2)根据讨论所得,各组竞争完成下列问题: ①商鞅变法后,秦国承认的土地所有权,拥有土地的人和耕种土地的人积极性都 提高了,旧的制度废除了,新的制度在秦国建立起来。(老师稍作分析) ②重农抑商促进了的发展。战国后期还修建了,使成都平原成为富 饶之地。 ③商鞅变法措施中对现在行政管理还有影响的是什么? ④归纳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圈画在书上) 政治: 经济: 军事: 活动2:追问改革的结果,体会商鞅为变法而牺牲的人生价值。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作业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时练习作业(四)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据《吴子·料敌》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而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赐田”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故选D项。 【答案】 D 3.“世代高官今不再,厚禄被削特权消。二十级爵靠军功,唯军为荣民尚武。”诗中所描写的措施对秦国的影响有 ( ) 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③使得兵源得到可靠保证④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根据诗句可知该措施是军功爵制度,与农业无关,故④错误。 【答案】 A 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解析】C、D两项说法存在绝对化,故排除;商鞅这种轻罪重刑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注意理解韩非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刑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 B 5.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及焚烧诗书等政策,故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 C 6.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①是主要原因,②③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理论基础。 【答案】 A [能力提升练] 7.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君书·境内》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考点阐讲】 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 (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 (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从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或者说从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是社会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注意新兴地主阶级产生的三个途径和政治经济要求。抓住“破”和“立”两根线索,分析、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一是“破”,即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井田和摧残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这是变法的两上要害问题。二是“立”,即维护、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既得利益和权利。 从变法内容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是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商鞅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一系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3)秦孝当信任、重用商鞅;(4)商鞅有能力,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商鞅变法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商鞅变法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和私有制的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获得政治权利,各国为了实现国强民富,相继进行变法。当时的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政治经济制度相对落后,给其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秦国统治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献公开始就着手改革。大规模的封建改革是在秦孝公统治时期(前361一前338)实现的,而这场改革是秦孝公依靠商鞅进行变法来完成的,故习惯上称之为“商鞅变法”。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对促进秦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变革时代] 本目主要讲述两个问题: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在经济方面,从公元前475年(秦厉公二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相当的发展,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历史在前进。从政治上看,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已经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并建立了封建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魏、楚、赵等国,这些国家经过改革迅速强大起来,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 二是在思想领域的变革。社会大变革引起了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思想文化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出现较早,战国初期又正式出现了法家学派,除此之外,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各自形成为独立的学派,他们利用各种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成为商鞅变法的思想先导。 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是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的前奏。在那风云激变的时代,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其他诸侯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本目讲述了两个问题: 第一,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改革。春秋时期,秦国在各诸侯国中处于劣势地位,到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虽有所发展,但和东方各诸侯国相比还是落后的。秦国的统治者认识到本国的不足,力图改革,但在旧势力的阻碍下收效甚微。直到公元前384年,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秦献公即位,秦国改革时代才真正到来。秦献公曾经有过三十年流离在外的磨炼,目睹东方诸国改革所带来的富强,也深悟本国的旧制度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原各国的封建制发展不适应,必须对奴隶社会的旧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才能使封建制确立下来,才能改变秦国多年积弱的局面。即位后的秦献公立刻与革新派联手,推行新政,为秦国带来新精神、新气象。主要改革措施是:废除人殉的恶习;迁国都;发展商业等。秦献公之后,秦国进行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我看商鞅变法——探究活动(一)习题华东师大版

《我看“商鞅变法”》课后作业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 A.管仲 B.吴起 C.李悝 D.商鞅 2、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 A.秦国B.魏国C.燕国D.赵国 3、商鞅变法发生在()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战国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 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 5、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359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356年D.公元359年 6、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承认私有 B.重农抑商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7、与下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 A.管仲 B.商鞅 C.王安石D.康有为 8、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B.正确的军事策略 C.正确的外交策略 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 9、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①灵渠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白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迁到() A.邯郸 B.大梁 C.咸阳 D.郢都

11、下列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C.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D.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1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D.统一货币、度量衡 13、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A.土地私有 B.奖励耕织 C.奖励战功 D.推行县制 14、见下图商鞅在变法实行之前,通过“徙木赏金”的办法,主要是为了() A.哗众取宠 B.重赏之下发现勇夫 C.确立商鞅讲信用、说话算话的形象,为实行变法寻找良机 D.执行秦王的命令 15、下列是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的故事,不可能的是()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立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国家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所有土地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 16、商鞅变法中,能使秦国国富兵强的措施是() ①改革土地制度②奖励军功③重农抑商④建立县制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第8课 商鞅变法

第8课商鞅变法 教学内容:商鞅变法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课堂表演、讨论法等。 课堂准备: ①、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商鞅变法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 ②、安排几位学生表演“商鞅舌战旧贵族”的话剧,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 ③、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作课件,课件图文并茂,文字叙述简洁易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对教材相关内容做适当拓展和充实。 ④、教师根据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积极引导的应变准备。 活动过程: 上课前事先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如“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 ....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 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营造课堂气氛,以便成功导入“改革”的教学内容) (导入语)(3分钟) 教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时代变化要求改革,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你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惠者。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就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共同对商鞅变法作一番探讨。 (进入新课) (8分钟)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1.相同点 (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 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来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事商贾”即做商人,即要考生回答,普通人做商人,对于国家的危害。 抓关键:由“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可知重农,由“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知抑商。由此可知,其主要指导思想为重农抑商。第(2)问由材料中“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即可得出答案。 扣知识:第(1)问,联系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其思想为重视农业的发展,

高三历史教案: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高三历史教案: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⑴课前导学 [课程规范] 了解商鞅变法的详细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爱才如命,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破除井田管理办法,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标: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获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破除“______________”,鼓舞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紧密的户籍管理办法,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⑵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的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 A.齐国B.魏国C.秦国D.赵国 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抱负,其原因不包括( ) A.出身贵族家庭B.在魏国不受重用 C.秦孝公爱才如命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D.改革社会风俗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同步练习 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课程标准]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下达《__________》,广纳贤士。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1)商鞅设立了__________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新法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新法还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商鞅在奖励军功的同时,也严肃军纪。 (3)建立什伍组织。什伍组织中的成员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________得到保证。 2.经济:废除井田(变法核心),奖励耕织。 (1)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______________,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2)______________,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3)在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在经济领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1)县制取代了西周分封制下的________________,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2)为加强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推行了______________制度。 (3)商鞅还规定______________,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4.思想文化:为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商鞅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1.变法不但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2.变法后的秦国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 3.这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进了当时秦国的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商鞅变法的结果 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最终被五马分尸、车裂而死。但是新法并未被废除,因为它。 知识点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下图为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

七年级第八课《商鞅变法》

第8课《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8级1班I、课题 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 II、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III、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以及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理解生产力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状况。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并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以及让学生分角色讨论,认识商鞅变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落后的状况以及变法后秦国逐渐富强的状况 的讲解,使学生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认识到商鞅主张变法思想的可贵之处。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学习商鞅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IV、课型:新课 V、课时:1课时 VI、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商鞅变法的评价。 二、难点 1、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2、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VII、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法、情境体验法、讨论法 VIII、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共3分钟) 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师:首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ppt展示南门立木的图片】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当时秦国的一位大臣在秦国都城栎阳(陕西临潼东北)的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宣布说,谁能把木头从南门从搬到北门,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十金就是十斤金。老百姓觉得搬一根木头并不是什么难事,却能得到如此高的奖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中肯定有什么问题,所以老百姓都不敢去搬动木头,见此状况,这位大臣就提高了奖励规格,将奖金提升到50金。在重赏之下,就有人将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这位大臣立即兑现奖金。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听说过这个故事,那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 生:商鞅。(若学生不知道,就让学生阅读48页《徙木立信》的故事) 师:对,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商鞅,他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商鞅变法》的主角。那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就让我们一起在今天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请大家翻到书本第44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商鞅变法》。 二、讲授新课(共33分钟) (一)、秦孝公求贤(10分钟) 师:通过上节课《战国争雄》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战国历史的特点之一,就是“乱”,各国纷争,战乱不断啊。而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怎样增强自己的国力是当时各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了增强国家的实力,各国掀起了变法。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ppt显示】等等,从各国的变法活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 (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用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来导入本课的学习:

☆《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又说商鞅是“衰周之凶人”(《汉书·叙传上》)。 ☆唐朝诗人杜甫:“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述古三首》)。 ☆贾谊《陈政事疏》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放弃思想文化的建树而专力于军事政治的进取,竟然导致“秦俗日败”,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浇薄。家族间的亲情纽带也为实际的利益追求所斩断。 ☆北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批评:“他(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朱子语类》卷五六)就是说,只是片面追求国家“富强”,而放弃了执政者首先应当致力于文化建设的基本责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