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政治材料分析题题库

大学政治材料分析题题库

大学政治材料分析题题库
大学政治材料分析题题库

一、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注:如果考生就社会保障内容的某一两点深入展开分析,可酌情给分。)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二、

材料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灾难,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迅速打响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巨大的自然灾害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悲伤的同时,也使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剧创中迸发,在苦难中深化,铸造了一座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历史丰碑。

材料2: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五千多年传承的灿烂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人类文明气势恢弘的新篇章。

材料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确保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请回答: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2)民族精神和内涵和意义是什么?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3)为什么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风范和文化传统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能够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一个民族成为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尤其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维护一个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抗震救灾斗争有力证明,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发奋进取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治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生动体现,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丰富了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在抗震救灾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重建美好家园的力量源泉。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体现了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国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形象。

(3)①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一个国家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动乱。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认识。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举措:①坚持不懈地做好理论武装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加强和改进舆论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推动文化创新;⑤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建设的领导。

三、

材料1:“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又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坚持与时俱进就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

材料2: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前提在于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把握社会前进脉搏,洞察历史发展大势。”——胡锦涛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上述材料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方面的原理?

(2)以上材料的论述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也要不断发展,也就是要与时俱进;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要正确认识时代特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与时俱进要把握社会前进脉搏,洞察历史发展大势;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与时俱进就要富于创造性,不断创新。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现实意义在于:材料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改变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材料指出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材料也阐明了如何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

材料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材料二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和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农业劳动力占

总就业的比重

城镇化比例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

2000年15.9% 50% 36.2% 6280元2253元2020年11.5% 29% 56% 18000元8000元依据材料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全面建设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

答案要点:

(1)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其次,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

再次,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已成为国民经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着其他部门的发展。

(2)总的来讲:“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具体来讲: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坚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如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承包权流转政策、工业支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各种支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科技和物质投入,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及扶贫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

五、

材料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增长给中国人带来的福利毋庸赘言的,2002年中国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2476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是1978年的5.3倍和4.7倍。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世界银行2000年底公布的数据看,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竭损失.二氧化碳污染损失.矿产耗竭损失.森林耗竭损失等)占GDP的比重惊人,70年代初,占GDP的6%—7%,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损失达到峰值,高达GDP的30%。——《南方周末》2004年03月12日材料3:深圳市政府宣布要推迟到2010年才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迟呢?因为深圳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要开始调整。除了GDP之外,他们还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覆盖率,关于就业率,关于社会治安案件的破案率,也关于包括城市规划当中规划到位的实现情况,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等,这些指标的确定

意味着不仅仅是组织部门在考核深圳官员,也有老百姓在考核;深圳的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增长,还有社会就业等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指标。浙江湖州市最近也把社会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环境保护等纳入到其对干部的政绩评价指标中。

——《央视国际》(2004年03月01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解释,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②根据材料2回答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③根据材料1、2、3说明,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答案要点:

①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各种资源的价格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成本,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的成本,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六、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

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请回答:

(1)对材料1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与孟德斯鸠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多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法律、民族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因此,只有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七、

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着不同的观点:

材料1: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3: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和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答:(1)材料2和材料3所表达的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科学技术决定论。二者

都只是从科学出发,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功于科学。

(2)材料1所表达的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的作用和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产生什么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从来不赞成科学技术决定论。

八、

材料 1: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材料2: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材料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请回答:

(1)材料1、2、3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什么原理、什么观点?

(2)材料1、2、3共同说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强调哪些观点?

答:

(1)材料1、2、3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材料1、2、3共同说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强调以—下观点:

①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代表群众利益的观点。

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点。

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观点。

九、

材料1:“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富贵,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列子》)

材料2:“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语)

材料3:“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爱因斯坦语)

请结合人的价值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并分析其错误的实质。

(2)材料2、3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2、3,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答案:(1)材料1属于剥削阶级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其错误的实质是自私的个人主义,只要自己的个人价值,只管自己醉生梦死,不管他人,没有社会责任,不谈社会价值。

(2)材料2、3说明了人的社会价值更重要,人活着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个人价值。

(3)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社会主义价值是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只有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个人才会“对增进人类利益”有更大的作用,才会有所作为,否则,与草木同腐,醉生梦死,枉度人生。

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请回答: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有哪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什么?

(4)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六点: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

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十一、

材料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材料2:“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材料1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些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2中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哪些基本思想?试说明这些思想的意义。

答:(1)材料1的基本思想有:辩证否定的思想;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思想;运动、变化、发展的思想。

辩证地否定就是“扬弃”。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维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

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察。防止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材料2中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实践。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一方面,它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与主观世界相联系;另一方面,它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又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把正确的理论变成现实,从而用实践的结果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要判断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和比较。单纯的主观认识,或者单纯的客观对象,都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都不可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劳动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实践发展

是认识发展的直接动力。认识对象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的,认识视野的扩大,也是有实践的需来决定

的。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客观事物,了解和认识客观对象。同外界绝缘,就不会产生认识。一切真知都

来自实践,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要求我们的主观认识要和认识对象的具体情况相一致,主观认识要和不断发展

变化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

需要一个过程。建国以来经过反复实践,直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及其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

形成,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实现了一个从

未有过的新的飞跃。但这一过程并未结束,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十二、

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材料2:十六大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

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结合唯物史观有关原理,说明材料1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2)结合唯物史观有关原理分析材料2,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答案: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

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仅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

狭隘,材料并没有从根本上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肯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

决定性的因素”,这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也坚持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强调了人民群

众的作用和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材料2的现实意义:我们党任何时候都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相信

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群众服务。这正是“三个代表”所

要求的。

2020考研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文字版)

2020考研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文字版) 34. 【参考答案】 1.“巧”在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尊重和正确利用客观规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承认规律的 客观性为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用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启示之一:联系是普遍的,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 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 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启示之二: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规律是客观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违背 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35【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主要是在近30年的改革开 放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中国式难题” 主要是指在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包 括生态平衡被破坏,雾霾污染严重等等。 2.按照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 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按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 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6【参考答案】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因此“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 下去”。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这就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扫清了 障碍,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 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 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 造性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党不失 时机地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党还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 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符合 中国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 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实践探索,党积 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团结带领人民全力推进社会 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两个不能否定”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当前国际形势、国内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作出的又一个准确务实的判断和清晰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大学政治材料分析题题库

一、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 (注:如果考生就社会保障内容的某一两点深入展开分析,可酌情给分。)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二、 材料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灾难,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迅速打响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巨大的自然灾害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悲伤的同时,也使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剧创中迸发,在苦难中深化,铸造了一座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历史丰碑。 材料2:2008年8月8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五千多年传承的灿烂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人类文明气势恢弘的新篇章。 材料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

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 考研政治共5道分析题,题号是34-38题,分别对应5个科目: 第34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般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35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36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时候是纲要+毛泽东思想) 第37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38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通用模板 一、是什么?(阐述原理) 联系原理: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 照抄方法:**原理要求我们(原理包含的方法论) 二、为什么?(过渡部分) 联系材料: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解释说明:如果有错误观点要批驳(以上观点具有完全的欺骗性,是毫无根据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是把xx问题政治化) 三、怎么做?(行动性的语言) 提出行动 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自然条件+科技(主体、客体、媒介) 分析题:马原(哲学) 1.实践(人与自然,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 2.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核心) 3.必然性和偶然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题模版一:马原(哲学)——实践、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一、是什么 1.实践的定义:

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客观性=物质性=无条件 2.范畴 ①生产②处理社会关系③科学实验 3.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直接现实性);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 4.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 ①人与自身意识 ②人与人(思想道德修养) ③人与自然(马哲) 二、为什么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 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 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③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做:调动三个积极性4点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人) 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科技) ③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 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政治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下“付出”,收获“杰出”! 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方法 ★政治中考中,材料分析题的题型包括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和综合探究题。 ★解题步骤: 一、理解题意。要求认真阅读材料和问题,注意明确材料的中心,又要明确问题的指向。(其中,对漫画材料、图表材料要注意“三看”:看标题、看文字、看画面。) 二、联系教材知识点。要求根据材料和题意,回顾所学知识,找准相关的知识点。 三、完美答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规范答题。注意要点清晰,全面深刻,语言流畅。 ★材料分析题中几种常见的具体题型及其答题模式: 一、 “是什么”类。 ●方法: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信息,归纳答案。 常见的设问有: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反映了什么? 你从材料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答题模式:材料反映了…… / 材料一说明了…… 二、 “为什么”类。 ●方法:主要讲出原因,可以从作用、意义、地位、重要性、必要性等方面作答。 常见的设问: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做? 国家为什么要提出XXX政策? ★答题格式:因为XXX有利于…… / 因为XXX是……的需要。 例1:“国家为什么要重视“三农”问题?” 或“国家为什么要着力解决“住房难、上学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

★[万能答案]: 因为XXX 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 ④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 例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万能答案]: 这是因为①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总依据。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国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 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⑤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⑥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怎样做”类。 ●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回答,如国家、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 如果限定是中学生、青少年的,则可从思想、行动上两方面作答。 常见的设问:请你为实现……提一些合理的建议/提议/方法/措施。 ★答题格式:①国家应该……(可从政策、法律等方面作答); ②社会应该……(落实XXX政策,遵纪守法等); ③个人应该……(树立XXX意识/观念,从我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等)。 常见的设问: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作为青少年打算如何做? ★答题格式:作为中学生应该 思想上:树立……意识/观念。 行动上:A、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 B、坚决与……行为作斗争。 C、从我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 D、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努力为……作贡献,报效祖国等。 ★谨记——材料分析题一定不能丢空,“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题目只要言之有理一定有不少分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材料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材料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⑴根据材料 1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有哪些区别?

⑵根据材料 1 、 2 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 1 .⑴材料 1 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区别。首先,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本原性,但他们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因此,看不到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其次,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由于他们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物质的第一性和决定作用,看不到人对世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作用,亦即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缺陷。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二、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⑵材料 1 、 2 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即: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018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材料分析题篇】

2018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材料分析题篇】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解析 34、(1)如何理解“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答:(1)在矛盾群中存在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主要矛盾和次 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因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根据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说明为什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答:(2)在矛盾群中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 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 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分化从属作用的方面,所以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问题是我们的主要方面,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35、(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需要与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新特点、深刻理解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到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的最大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最关键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要朝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前进。(2)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答:(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36、(1)为什么说 中国共产党是“应运而生”?答:(1)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两大重要历史任务。包括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为了国家出路进行了早期的探索,由于阶级局限而失败。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中 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由“简”而“巨”,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答:(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有了中国

政治材料分析题

政治材料分析题,所占分值大,能力要求高,一直是高考政治试卷的“压轴题”。它的设问五花八门,材料多种多样,学生大多有畏难情绪,得分率普遍偏低,多年来,始终是困扰学生政治考试成绩的难点之所在。学生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深入研究高考试题,准确把握试题命制的思路、趋势和特点,积极探索解题的策略、方法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答题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从政治材料分析题本身来看,它包括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综观历年高考试题,可以清晰地看出,政治材料分析题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材料数量较多,呈现方式灵活,内涵丰富,时代感强,信息量大;而且视觉新颖,设问巧妙,指向明确,要求具体。比如,从材料的呈现方式看,就有文字型,图表型,图表、注释型,混合型等几种。从设置的问题看,可将其归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大类。所以,学生在学习和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注意选取典型题例,进行比较分析,明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材料分析题的上述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分析探讨审题、答题的一系列思路、步骤、策略,以及方法、技巧与规律,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学习效果。 我认为,学生在解答政治材料分析题时,要紧紧抓住试题特点,着重把握和运用好以下五个解题策略。 一、捕捉有效信息,舍弃无效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全面解读材料,准确获取信息,是解好题的基础和前提。而学生所要审读的材料,作为现象的东西,它是以当年的重大社会热点和人们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为背景,来精选材料,设置情境的;它往往是从宏观着眼,微观切入,材料精巧而深刻,提问明确而新奇。所以,学生在审读材料时,必须开动脑筋,要把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经过一番“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方可审清材料,提取信息,把握本质,明了题意。 二、紧抓关键字、词,分析图表数据,把握内在联系。在平时作业和训练过程中,学生要注意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材料的具体特点,采取合理的审读对策,瞄准解读材料的切入点。比如,对文字型材料,要紧扣关键字、词或者重点语句,因为这有助于学生快捷、准确的理解题意;而图表型材料,重点在于对材料所提供的数据,以及图形变化趋势的精准分析。而且,题目所给各种类型的材料,往往会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客观上要求学生只有综合思考,才能真正弄清联系,有效提取信息。 三、审清设问要求,找准问题类型,依据特点作答。高考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设问虽然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但若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它总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问题而设置的。比如,“反映了——现象”,“分析(或说明)——原因(理由、依据),”“分析——(社会、政治、经济)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此题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2讲述的是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她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并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如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放弃了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必然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高一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

高一政治材料分析题答案 33.几年前,某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总资本 为90亿元人民币,国有资金占60%,非公有资金占40%,总资本比 股份制改造前增加近50亿元,企业的经济效益连年增长。 (1)该股份有限公司是什么所有制类型的企业?(2分) (2)我国公有制企业搞股份制改造有什么积极意义?(10分) (1)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企业。(2分) (2)①我国国有企业深化股份制改革,有利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4分)②有利于扩大 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分)③公司制具 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国有企业 搞股份制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 导地位。(3分) 34.读图并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材料一:2009年和2010年我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注:互联网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预计到2030年,互联网产业规模将占据全球生产总值的20%。 材料二:2011年2月21日,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公司宣布, 因有个别供应商涉嫌欺诈被终止服务,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首席运 营官为此引咎辞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致员工的公开 信中表示,诚信是阿里巴巴最珍视的价值观基础,违背公司价值观 的行为丝毫不能容忍。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5分) (2)网络经济市场规模的发展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10分)

(1)材料一说明2009年和2010年,我国的网络经济稳定增长,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经济发展极为迅速(3分)。这一趋势符合 全球经济结构中互联网产业迅速壮大的总趋势(2分)。 (2)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4分);有 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分);有助于带 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分)。 或: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在国家确定实行“优化资本结构”的18个试点城市中,已正式或正在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达151家,其中已破产终结59家。 材料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项“强强联合”行动由金陵石化、扬子石化、仪征公司、南化公司及江苏石油集团有限公 司共同联合组建东联石化集团,被喻为“五鹤齐飞”。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三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及这些做法的意 义?(10分) (2)结合材料四,说明我国公司应怎样搞好经营?(10分) (1)、现象:企业兼并、破产、强强联合; 意义:①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②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③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获取更大利润 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 作用: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两难”问题的解决,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和谐共“舞”。(12分) ①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职工提供

九年级政治_材料分析题

九年级思想品德材料分析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2010年8月19日15时15分,由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昆成车队第二乘务组值乘的K16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宝成线德阳至广汉间时,洪水致使石亭江大桥桥墩倾斜倒塌,造成列车机后5?17节车厢脱线,1318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危急时刻,K165次列车乘务组临危不乱,迅速组织旅客有序撤离,短短15分钟内把所有旅客安全转移,创造了列车无一人伤亡的抢险救援奇迹。英雄列车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无数中国人。铁道部授予K165次列车第二 乘务组“抗洪抢险勇救旅客英雄列车”荣誉称号。2011年2月14日晚,《感动 中国》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西安铁路局K165次列车第二乘务组获特别奖。 (1)、铁道部K165次列车乘务组的责任主要来自于什么?(2分)从他们 的事迹中你有哪些感悟?(4分) (2)、作为中学生,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哪些责任?(4分) 22、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一名普通职工郭明义,被称为雷锋传人。他16年捐出工 资总额的一半参加希望工程,资助特困学生180多人;20载累计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血量的10倍。郭明义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在郭明义的带动下和感召下,鞍山市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 吸引了5800多名鞍钢干部职工和普通市民加入。如今,郭明义精神已经走出鞍山,走向全国。 (1)、郭明义承担了什么责任?(2分)付出了什么代价?(2分)得到了什么回报?(2分) (2)、我们应怎样向郭明义学习,把模范人物的高尚行为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4分) 23、某中学决定举行一次文明班级评选活动。为此,九年级某班同学展开了讨论:小明说:我只管好我自己的事,班集体的事与我无关。小刚说:没有文明的班集体,也就没有我们的健康成长。 小梅说:班集体的事应当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取得文明班级荣誉要靠我们大家努力。(1)、你赞成谁的观点?(1分)说明理由。(3分) (2)、在文明班级评选活动中,作为班级的一员,应承担哪些责任?(6分) 24、今年,“瘦肉精”、“健美猪”、“皮革奶”、“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把“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 肉量。但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皮革奶” 是将皮革下脚料溶

2012中考政治:材料分析题(2)及答案

2012中考政治:材料分析题(2)及答案 1、王明是一名初一的学生。有一天,几名高年级学生摸样的人要他交五十元的“保护费”,否则将受到惩罚,他只好把他手头的零用钱交给了他们。几天后,他们又要他交出一百元,声称不给就划破她的脸,王明又偷偷的借了钱给他们。但又过了一个星期,这些人又来威胁,要他交出五百元……. (1)请你推测一下,王明可能会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来应对新的勒索,并可能导致的后果。(至少写出三种情况)(6分) 答28、(1)王明可能采取的措施和后果有以下情况:①忍气吞声,破财免灾。这样做的后果是加害者会变本加厉,后患无穷。②只身赴险,死拼蛮干。后果可能是造成无谓流血,人财两空。③纠集自己的亲朋好友找他们报复,以暴抗暴。后果可能是害人害己,得不偿失。④打110报警求助,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样做即可惩罚坏人,又可保护自己。(6分)(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你推测的情况进行选择并说明理由?(4分) 答(2)选第四种情况。原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4分) 三、材料分析题 2、材料一2007年12月6日早晨,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哈平路上,203路公交车司机何国强突然将车停在路边,打开车门,转头对乘客说:“我感觉很难受,你们坐下趟车吧!”他在车辆行驶过程突发脑溢血。昏迷前,这名司机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头晕等症状,将公交车稳稳的停在路边,保证了二十多名乘客的安全。材料二以“3.14”事件为起点,中国成为政治歧视、文化偏见和个人野心的牺牲品。而伴随着真相的公开、事态的发展,全球华人和亿万中国人的抗议浪潮,狂飙般兴起。2008年4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爱国主义如何更有力》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爱国不需要理由,但理智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公民,我们有责任冷静理智的表达爱国热情,合法有序的表达爱国意愿,以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维护一个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国强的事迹给我们什么启示?(8分) 答29、(1)何国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他是个有责任感、心中有他人、珍爱生命的人。(2分)他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我们应该负起我们的责任。(2分)我们要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2分)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预先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尽量避免因做错事而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害。(2分)(2)阅读材料二回答:作为一个公民,当前我们应怎样负起我们的责任?(8分) 答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着许多困难,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权利表达我们的爱国热情,也有义务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爱国。(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