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山水画教案精修订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山水画教案精修订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山水画教案精修订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山水画教案精修订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山水

画教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课题: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课时:1课时

课型:单一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临摹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是绘画领域中重要的一种绘画形式,同中国花鸟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装饰画、版画、卡通画共同构成高中绘画教材教材,学习这一章对与学生了解学习中国画有非常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中国山水画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材料的性能、基本技法及其运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感受传统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和临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作画步骤及其要领。

教学难点:对工具材料性能的初步掌握和基本技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教法: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辅导练习法、提问法、总结法

2、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教材,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范本50页,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教材,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

一、欣赏《雪景寒林图》《六君子图》

二、中国山水画临摹步骤

1、起稿

2、勾线

3、画出物体体积质感

4、染墨

5、设色

6、题字盖章

三、中国山水画主要技法及其运用

1、纸性、用笔、用水、用墨、用色

2、皴擦点染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胡阶庆一、山水写生之乐画山水画,不走进大山中去写生,是很难把握住山水的灵魂的,山水画写生心得。那么,当你背起行囊走进大山的时候,你便到了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让你超然随想,让你信笔挥洒。在山水间,听鸟唱虫鸣,飞瀑喧泄;观山润花放,云起云落。一派脱除尘俗的感觉。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在山水间写生,就要选择适合写生的地点。就连现在最时尚的旅游都时兴“无景点旅游”,因此,我们写生千万不要到著名的景点去,乡野山村最入画。在写生前,一般我都要先打听,山里能不能住宿。有些景区今天买完票,明天再画还要买票,最好别去,画着不方便。一般我选择买一次票进村,一呆十几天。比如离我们不太远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景区内有农户的,而且这些景点取得游客极少,一种原生态的味道。如果再近,那就是蓟县山区,津围公路和去盘山道路两旁的小岔口,进取都有不错的风景。在山里除了写生、放松心情以外,还感悟自然,写一些山水情怀的体会。比如,我在兴隆写生的时候,看到一株长在山巅的小松,向导说它叫“忍者”,问了原因,才知道:一颗小小的松子,在缺水、少养分的石缝山巅生长,实属不易。向导说这棵树有上百年,可它的粗细、高矮开上去也就像十几年,在旅途中,我有了感悟——正是它不事张扬才寿过百年。如果长得太高太壮,要么因养分不足而苦干,要么在山巅遭雷电击垮,这都难使它保全,正是这种涅槃的状态,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的身姿。由此,我想到人和自然物象是一样的道理,回来后写了一篇散文《走进自然呈大道》。二、写生之险到山里写生,可谓:与自然亲密接触。往往会让人亲历险境,让我们终身不忘。比如,有一年去兴隆写生,向导把我们带到半山腰,然后指出路线,我们便去爬山。但到下午四、五点钟,山雨突至,天马上阴沉下来。这个时候肯定是马上下山,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下山的路。这时,不远处传来大型猫科动物的“咕咕”声响,这更增加了我们的恐惧感。路旁和我们一样迷路的一直戴胜鸟,特别可爱,花纹奇特,可是已经无心欣赏。雨越下越大,我们灵机一动——顺着流水的方向走,

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第五课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山水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2、初步建构山水画的欣赏模式,提高审美能力。 3、体验水墨画的浓、淡、干、湿、焦的笔墨变化效果。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学习写意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传统通常是从程式技法开始的,如书法、戏剧等等。传统的教学有着长期的经验积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如运用移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树的造型进行意义的联想。树的造型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像特定性格的人物,像优美的舞蹈。用拟人的手法去描述树的造型,记忆树的姿态,感受树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启发学生的想像,丰富他们的情感。在技法教学过程中,直接从书法入手,让学生从“写”的过程中体会用笔的方法和情绪的表现。借用书法体现的力度、形状与绘画作品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感受。这样做既便于理解,又利于思维的扩展。同样,把写字的感受直接过渡到画树的用笔上,更利于对笔墨运用的理解和对笔墨效果的体会。 实际教学中,不一定都遵循从欣赏国画作品情感内涵入手的教学流程设计。如果先让学生在临摹动手实践中体会一些程式化的技巧,然后对比感受不同程式化表现对应的情感差异,再引入特定作品欣赏的环节,或许更能提高学生对传统国画程式化艺术的认识水平。 “以点带面”的策略或许是本课更为科学与合理的教学设计思路。在课堂教学中,从作品欣赏、教学演示到学生动手实践,都可紧紧抓住松树这个点来重点突破,这样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学习任务达成的可能性将会更大。当学生大体掌握了一种树木表现的学习方法与途径,相信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独立尝试学习更多类型树木的表现技巧。教材从中国画以松、柏表现所传达的情感入手,设置以物寄情的情境氛围,强调山水画中树木、山石内蕴的人文精神。通过松、柏等绘画作品所传达的不同精神寓意,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绘画以程式化的独特方式追求意境表现的特点,认识艺术创作与大自然内在统一的关系。呈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程式画法以及变化组合的作品样式,讲解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和艺术表现的认识理解,帮助学生了解艺术来自生活的道理以及传统绘画的表现特点。列举运用双勾、没骨、填色、泼墨和泼彩等多种表现技法的中国画作品,穿插画树出枝、点叶、组合等技法和步骤,为学生学习这些程式技法,以及树的组合、画面的构图等方法提供一种学习范本。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山水画教案精修订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山水 画教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课题: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课时:1课时 课型:单一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临摹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是绘画领域中重要的一种绘画形式,同中国花鸟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装饰画、版画、卡通画共同构成高中绘画教材教材,学习这一章对与学生了解学习中国画有非常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中国山水画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材料的性能、基本技法及其运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感受传统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和临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作画步骤及其要领。 教学难点:对工具材料性能的初步掌握和基本技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教法:演示法、讲述法、观察法、辅导练习法、提问法、总结法 2、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教材,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范本50页,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教材,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 一、欣赏《雪景寒林图》《六君子图》 二、中国山水画临摹步骤 1、起稿 2、勾线 3、画出物体体积质感 4、染墨 5、设色 6、题字盖章 三、中国山水画主要技法及其运用 1、纸性、用笔、用水、用墨、用色 2、皴擦点染

山水画_教案

中国山水画 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陈朝贤 2014-03-25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2) 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激发爱国热情 (3)尝试选用铅笔来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学习掌握树的画法及黑白灰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三、教学难点: 用铅笔模拟画中国山水的方法 四、学习材料: 教具:山水画所需用具,教师作品 学具: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也可用铅笔橡皮 A4纸等代替)。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把学生带入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同时展示图片教师作品。中国画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艺术瑰宝之一,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画,我们中国人当然更应该学好我们的中国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有具有中国画特点的中国山水。 (二)欣赏教师作品,教师讲解新课 山水画的概念:主要画自然风光的中国画,西方绘画里叫做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 1. 工笔山水:工整细腻 2. 写意山水:简单概括 备注:只用水墨画的叫水墨山水,上色的叫设色山水。上一点点色叫浅降,颜色浓烈叫重彩。 山水画特点: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画家画的山水都是自己心中的山水加入了很多的情感和想象在里面。我们绝对在自然界找不到一模一样的风景,不像西方风景画追求逼真的效果可以画得像照片一样哟。 备注:中国画讲究留白,天空和水等可以什么都不画就留纸的白色,叫留白,留白可以增加人们的想象力,可以天马行空,任意想象。也是中国画的一种罪重要的手段和技法。 强调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一定要落款,盖章 (三)教师用粉笔示范,用粉笔画出国画山水的味道 传达教学理念,一支铅笔走天下

八年级美术上册中国山水画教案人美版

第五课中国山水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步骤,大胆的进行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能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2)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境抒发情感、表现意境的 (2)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和体验山水画的基础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2)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学画一副简单的山水画小品 教学难点 使所画山水画小品能体现一点笔墨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了画家创作的灵感,我们可以用哪些绘画形式将大自然表现出来呢? 速写、国画、素描、水粉、水彩、油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山水画 二、讲新课 1、比较下面两幅画,在技法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西方风景画:焦点透视,追求光色变化,用明暗色彩真实表现景物。

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用笔墨表现静物,更重要的是表达意境和情感,再现了静物。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意向凝聚。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用积墨法画出山的厚重,大面积使用了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钆谴躍墜腽连綁钛玮氲勁豎袭腻积缕嬰胀哒橱墾濾龚痪赵卤赜顛战凱蔹恒嬋餼审踌煙认攝襯须鲋斬珐詁雳攝尽荣饲柠樅币頏赛窝贝浏紙練岡衔蒞浍钛領。 2、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唐代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完美境界。 魏晋时期萌芽(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隋:独立成画科(隋,展子虔《游春图》——唐、宋:从成熟走向高峰(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明,唐寅《山路松声图》、北宋,巨然《层崖丛树图》、元,倪瓒《六君子图》) 3、名家作品赏析 4、山水画的技法 (一)山石画步骤 画石须先勾出形状——然后用灵活的笔触皴出前后、凸凹等结构和向光、背光的感觉——用干笔侧锋擦出粗糙质感——最后施以湿润的墨色,使其逐渐丰富完整,再点上苔点,注意安排好苔点的大小和聚散 (二)树木画步骤 画树主要应表现出树枝向四面生长的自然形态,叫做“树分四枝”。画时先勾出树形——然后加小树杈,使树形丰满——画好形状后进行皴、擦、点、染——最后点叶,注意叶点的大小和疏密变化 三、练一练 画一画山石、树木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你还记得山石和树木的画法吗? 二、新课导入 山水画步骤 ①先勾勒出整幅画的构图,安排好建筑、树木、天地、山石的位置,用淡墨勾出基本形状 ②分别进行皴擦,表现质感和前后层次

最新岭南版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案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 2、初步了解和掌握山石的基本技法,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的名词术语。 3、通过对优秀山水画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掌握山石的基本技法; 领悟中国古代山水画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用具: 山水画图片、绘画方法图片的课件,以及绘画工具:“文房四宝”等。 毛笔、墨水、生宣纸、碟及水洗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为画想诗,品味《望庐山瀑布》的画意。 老师分析:我们能从诗中看到画意,从画中看到诗意。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融入情景,介绍发展 什么是中国山水画? 以水墨或水墨线条为根本元素,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中国山水画。 3、走近大师体验情景交融的意境 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提问:那位同学分析一下《寒江独钓图》所表达的情感? 马远《踏歌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欣赏 4、借鉴与传承——学习山石的画法 画山石的步骤:教师范画: (1)勾,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关系勾勒出来,它起到撑起骨架的作用。用笔要

肯定、果断、有力。 (2)皴,体现对象的质性。表现出物体的体积。 (3)擦,运用擦笔须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它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或使皴笔浑成,增加过渡墨迹。 (4)染,皴擦后,用淡墨渲染所画之物。 (5)点,也称点苔,它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附生于石、树身上的小植物,或远山(远景)的小树;或提醒画面,使之更趋精神。 5、联系实践,学生训练: 为画作诗,尝试表现一幅山水画小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6、作品展示,教学评价: 每个小组内评选一幅优秀作品,将作品展示在作业展示板上,开一个小型作品展览会。请一些小评委评一评,哪一组是最佳合作小组?请小作者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构思,请同学们评议。 7、预留作业,教学拓展: 联系山水风景与绘画作品,教师提议学生利用课余闲暇时间用宣纸尝试画一幅简单的山水画,发起对山水画的爱好,用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传承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水墨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水墨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 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 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xx: 《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基本信息 作者 图形内容 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绢本设色,43×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展子虔(隋)

2020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5课《中国山水画》教案2 人美版

中国山水画 1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步骤,大胆的进行造型表现。 2学情分析 鉴于八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体验。鉴于学生们欠缺书法的基本功,在造型表现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落墨表现,不要拘泥于太多的专业技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热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对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的把握了解不同种类的山水画。。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技巧和形式表现;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中国山水画 一、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1.概念: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大、小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没骨山水等。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2.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据本人的认识应具有以下要素; 1,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要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气度。(如: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2,有深度,一层一层,向远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如:春水芳洲溥儒) 3,层次感要鲜明。块面要分隔开,让人感觉不同块面,立即知道各个块面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如: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4,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遍文章的中心,应重点描写,交代清楚,其它的衬托部分强调意到,寥寥疏笔,点到为止,中国画强调意境,可以意到笔不一定到,不要面面具到,交代得太清楚,否则会冲淡主题,画蛇添足。 (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 5,山水画中山石,树木力求新,奇,怪,险。让人有种新鲜感,凶险感。容易吸引观众,打动人。(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6,山水画高层次,实景刻画是次要的,关键是“虚”的部分要处理好,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因为“虚”的部分,常常是随意中产生的,搞不好,一副画就因此搞坏了。(如:山色空蒙雨亦奇白雪石 ) 3.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是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图案中,就能找到起伏的山川纹、水波涟漪纹。这些纹样用毛飞动流畅,描线娴熟奔放,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装饰性,不能不说这是古代陶工对自然山川的体验,显示了保持者的高超技艺。目前传世的比较早的山水画,就算展子虔的《游春图》了,但是此画是否展子虔原作有争议。 二、对比了解、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的"写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 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 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观照与 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这一点是目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 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且往往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 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由于国画技法,如山水中的皴法等,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 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 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以所习技法表述真实山水,另一方面,用大自然中山水的万千姿态,印证传统山水程式,明了这些程 式之由来。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且不论古代没有相机、摄像机,对不可能长游细察的山水记上一"异"十 分必要,即使在现代,有了相机等现代化记实工具,但当面对真实 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 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光从临摹上得到体会,毕竟是吃别人嚼过 的馍,"纸上得来终究浅"。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 比照,一不小心便会陷入泥古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这里,直接面 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 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也正是这一点,才是现代山水写生教学向传统山水写生观靠拢的起点。 二、现代山水写生教学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泥古不化"。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 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误区之二:"食洋不化"。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写生中,把国画写生等同于硬笔明暗速写或线描速写。其直接恶 果是当速写得心应手之后,无论平时随手挥写,或严肃的创作,所 画之作几乎全为一副"速写相"。这些画作,如果光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可能也不错,但却不能称是中国山水画。因直露和肤浅,直接 决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当前,"速写相"现象几乎泛滥了全中国,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已无庸多言。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学者和教授者,甚至能够左右美术 发展方向的领导者,仍热衷于此类"嫁接"。一些人全不顾东、西方 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别,结果将中国画体系弄得千疮百孔,自断生路。

第二课 天人合一 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

1、复习。 2、引入:

观看国画大师张登堂的作画视频 思考: (1)、大师使用什么工具材料作画? (2)、大师是否根据写生对象去摹写? (3)、你觉得大师此刻的作画心情如何? 3、新课 (1)、出示题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 (2)出示学习目标,请各小组的组长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分享。(3)、教师导语: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隋唐以来,名家辈出,画风多变,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雅小品,名作遍于画史。高中阶段研习山水画,目的是要提高同学们的基本美术素养,不求全面的把握,重在了解、感受、认识中国山水画,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所以,这节课,第一:我们要了解中国山水画哪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第二:通过分析作品,获得欣赏思路,把握对中国山水画审美内涵的理解;第三:比较中西绘画的不同方法。 (一)、经典作品赏析: 出示《雪景寒林图》 读画、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1)画中有什么景物?观后有什么感觉? (2)从画中的高山、峻岭、积雪、重林、建筑,猜猜画家当时作画的心境?(3)、范宽为什么能画出如此传神之作? (4)、出示《雪景寒林图》作品分析,教师简介画家背景。 范宽(约950—1027)又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常住终南、太华山中,深入体验山水风神画骨,他认为“师于人”不如“师诸物”,“师诸物”不如“师诸心”。即摹仿古人,不如反映现实;反映现实不如表现个人的情思。此画为绢本水墨。古人称范宽“得山之骨”,天下人称宽“善与山传神”。是说范宽能将山水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也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反映到画面中,再去感动别人,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5)、教师小结 赏析《六君子图》倪瓒(元),这是一幅典型的以画抒情的作品。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读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作品中主要画了什么树?这些树有什么涵意? (2)、画中主要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 (3)、画家用“六君子”去命名他的作品有什么意义? (4)、出示《六君子图》作品分析 (5)、谈一谈: (6)、教师阐述: 画家本来出身在富裕的家庭,战乱废了他的平静的生活,从此隐居不出,一生与笔墨为伴。借画抒情,从画面构图布局上,萧疏的气氛,寥落的用笔,都体现了画家的情感,无语地传达了画家的心声。画家黄公望在题画诗中进一步揭示出本画的主题:“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将画家见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心思表达得含蓄隽永,也将中国画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特点诠释得十分清楚。通过赏析了这两幅典型的山水画,同学们:你们说,我们中国画在审美上,表现上,是不是很特别?你能感受到其中丰富的内涵吗?

《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 - 副本

课题《中国山水画》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2 教学目标认 知 领 域 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 技 能 领 域 赏析中国山水画作品,尝试笔、墨运用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对比认识几种常见表现技法,灵活运用。 情 感 领 域 尝试临摹、创作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或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某种自然景色,交流自己在作 画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水墨画 的浓厚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 点 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学画山石的画法 难 点水、墨的焦、浓、重、淡、清、以及干、湿变化的掌握;灵活运用表现技法,构思合理的山水画构图。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图片、中国画工具和材料、衬纸生:中国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板书设计 学画山水画 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 墨色:焦浓重淡清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 些地方? 图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师:说到山水画,或许大家会有些陌生或者觉得太难了。其实不然,每个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都是天生的,而山水画则是表达这个美好景象的优秀绘画形式。今天就让我来带大家走进意境优美,犹如人间仙境的山水画世界里。揭示课题《学画山水画》 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山水画的发展阶段及作品 1、什么是山水画? 师:山水画是中国画科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2、认识山水画的几种表现形式?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3、介绍山水画作品:(欣赏中国最早的山水画)(1)、起源:(石器时代、殷、周、秦汉)(2)、发展: A、全盛:(隋唐) B、成熟:(宋朝) C、兴衰:(元明清)(二)欣赏画家的作品,教师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与特点 (一)总结中国山水画基础知识: 1、笔法:中锋、侧锋、逆风 2、墨色:焦、浓、重淡、清 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风景图片一起走进意境优美自然界。 学生体会不同方法所表现画面的不同效果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画山水画的兴趣 《游春图》最早的三水画 学生体会不同方法所表现画面的不同

山水画写生方法

山水画写生方法 山水画写生方法 说起"写生",就令人想起那种支起画夹,对景描画,一坐半天一天的经历,这一般是西画的写生方法。而在中国画,所谓"写生",往往是"皮袋中臵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观照与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这一点是目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贯穿全过程。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国画技法,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当面对真实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比照,就不能有大收获。直接面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2:山水写生应注意的地方 (1)不要"泥古不化"。 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2)避免"食洋不化"。 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教案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朱晓 邮政编码361101 电子邮箱zhulaoshixm@https://www.doczj.com/doc/0d3596757.html,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高一年学生 2、学科:美术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网上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 (2)网上收集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理解山水画的创作原则。 (3)网上观看视频,学习山水画的创作技法。 二、教学课题 遵循美术的教学规律,以欣赏山水画中的经典作品入手,引导学生从中国哲学思想中感悟山水画的创作原则,课堂教学以认识作者的思想境界为解读山水画意境的立足点;建立“赏析——探究——理解——实践”的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通过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对比,进一步探寻中国山水画造型、造境的审美特点。 三、教材分析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是人美版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的第2课内容。是在学习《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之后,具体学习中国山水画课题;也为后续学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中国花鸟画》内容垫下基础,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艺术风格,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本课学习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中国山水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风景画,虽然都是画山、画水,但山水画是抒情的。对山水画的理解,要认识到作者的思想境界。看画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到画中表达的情感。要善于通过作品去理解画家的心境,逐步做到学会从自然风景或画中去体会山川的美好及无穷变化,丰富自身的感受能力。从表现技巧来讲,笔墨就是表达作者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格调高雅或低俗。内容好坏容易明白,而格调如何,就不是容易一下看穿的。因此,本课应引导学生正确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提高鉴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以期达到整体素养的提高。 1、教学目标: (1)感悟中国哲学思想,理解画家的创作心境。 (2)赏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造型、意境及创作理念;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3)学会从自然风景中体会山川的美好和抒发个人情感。 2、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 (2)学习山水画技法 3、教学难点 借助笔墨技巧,创造山水画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1.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气象雄浑的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在第1自然段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接下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第2自然段先解决“意境”是什么的问题,即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紧接着对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进行理论阐释。第3、4自然段借助两个实例进行具体说明。从第5自然段开始,作者集中探讨“怎么样”的问题。先用设问引出话题,然后自问自答。第6、7、8自然段分两层,结合事例谈具体做法。最后两个自然段强调山水画还需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将意境传达出来,打动人心。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中国山水画》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0d3596757.html,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热爱祖国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中国山水画,并简单谈谈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片段 “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内容?是根据什么画种制作而成的?” 师生交流中国画的简要知识,如中国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等) 、关于中国画你还知道些什么? 2、发展概况: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中国画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

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欣赏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的一些知识。 一、导入、揭题 播放视频资料《央视宣传片——水墨篇》 “这段视频中的内容,和课前看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是体现的一个国家的精神 老师小结:山水画不仅能表述一个故事,而且还蕴含了许多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文化、精神。而早期的山水画主要是呈现了真实的景物,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画家们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了其中 二、山水画知识 师: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山水树木、天地云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山水画画家们把真实的景呈现在纸上,供别人观赏,同时也在这变化莫测的山水间藏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山水画的特点 出示《溪山行旅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画中内容”“画中是怎么表现悬崖峭壁等景物的”“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立轴(又称中堂)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留白: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体现空间的灵活性,

山水画写生中的六个问题

山水画写生中的六个问题 □陈亮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山川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艺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成为历朝历代画家秉持的基本创作观。对于山水画家来说,“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即艺术家的创作既源于现实自然,也源于画家内心的感悟。山水画创作,即画家把自然物象和内心的情思转化成为画面的艺术美。“外师造化”明确自然界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但辩证地讲,中国画创作不是停留于模仿和再现,而是更重视创作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江帆楼阁图李思训 “写生”这一专业术语最早来自西方,是西方写实绘画最基本的观察方式、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它在上世纪初被作为改造中国画的办法和手段引入中国,并迅速被院校美术教育体系广泛接受和采用。对于山水画科来说,教学中依然较大程度地坚持对传统的临摹与学习;但同时,写生也是不可或缺的功课。写生因为可以作为较好的锤炼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和笔墨表现能力的手段而逐渐受到重视,在画家的艺术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写生实践中,每个画家对写生的理解和把握不尽相同,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试从观念和技法两方面分析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画家更好地认识和从事写生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问题之一是仓促上阵,无从下笔。大千世界,精彩纷呈。有些画家因为仓促上阵,面对自然景物感到新奇,激动急迫,但无从下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山水画笔墨语言没有起码的领悟。针对这种问题,画家在写生之前不妨做好临摹的功课,学习前人的笔墨经验,在对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艺术规律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之后再行写生。此外,古代画家总结了许多作画的基本规律和技法,可以作为对景写生的铺垫和支撑。

山水画_教案(1)

中国古代山水画 四川省广汉金雁中学陈朝贤 2014-03-25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2) 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激发爱国热情 (3)尝试选用铅笔来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学习掌握树的画法及黑白灰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三、教学难点: 用铅笔模拟画中国山水的方法 四、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也可用铅笔橡皮 A4纸等代替)。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把学生带入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同时展示图片(二)欣赏教师作品,教师讲解新课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 1 工笔山水:工整细腻 2 写意山水:简单概括备注:只用水墨画的叫水墨山水,上色的叫设色山水 山水画特点: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 备注:中国画讲究留白,天空和水都可以什么都不画就留纸的白色就可以, 强调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一定要落款,盖章 (三)教师用粉笔示范,用粉笔画出国画山水的味道 传达教学理念,一支铅笔走天下 作画步骤: 1,用单线轻轻起稿,定出位置和轮廓。然后双钩树木。强调:抑扬顿挫的用笔 2,山水画中的树皮,山坡,石纹用皴,摖,点,染,来表现 3,落款,先落画的名字,再题诗,在写日期吗,再写自己的名字,最后盖章。强调落款盖章可以使我们的铅笔画更有国画的味道。 备注:在学生工具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用铅笔模拟绘画,加深各种绘画的特点,技法技巧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更加热爱美术热爱画画。

中国山水画教案教学内容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三.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 (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3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2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3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树的技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