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趣谈

古汉语趣谈

古汉语趣谈
古汉语趣谈

古汉语趣谈

王立(本站顾问)

汉语使用汉字,语音变化从字面上看不出来.从丁公陶文看出,4000多年前

的汉语句式已与甲骨文句式差不多了.<<尚书>>有古文和今文,古文确实是三代史书,但与楚简对比就知道,现在的版本已经与先秦,秦汉时不一样了.

用S代表主语,用V代表谓语动词.用O代表宾语,汉语基本上属于SVO结构.藏语,羌语是SOV结构,高山族语言是VSO结构.易洛魁人莫哈克部的莫哈克语,宾语在动词两边同时出现.如"我读书",在莫哈克语中是"我书读书","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在莫哈克语中是"我书读书的甜头尝到了书读书的甜头".这是轩辕黄帝的语言吗?羌族是炎帝后裔之一,羌语有声调,与汉语相似,却是SOV结构,与汉语不同.汉语应是不同语言互相影响,彼此融合的结晶.

国外有人推测,大多数印第安语言有亲缘关系,印第安人故乡在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到中世纪,中国人陆续到美洲去,留下了丰富的文献文物证据.从语言学来讲,印第安语言保存了使用者迁出故土时的特征.比如玛雅语与汉语词汇对比发现,玛雅语与汉语分离是在5000年前.这一结论与少昊生活在5000多年前相符,也与玛雅历法大周期从公元前3114年开始相符.如果东亚语言学家能到美洲研究印第安语言,应当能取得更大的突破.这需要有识之士共同努力!

藏语与汉语是否同源?国内外学者已有过不少探索.藏语SOV结构,但有四声(部分方言无声调).藏语名词,代词,数词,动词等许多基本词汇与汉语同源,如数词一至十,代词我,吾,汝,其,发音相近或相同.没有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词靠全部借用.古汉语"其"与藏语gji的用法相对应,更是借用无法解释的,这只能说明,古藏语与古汉语的同源词的真实背景是,变化较小又与其它语言接触少的古藏语保存着原始特征,变化很大的汉语在上古时代的一个基础语言应与古藏语同源.这是中国历史的特点,学者应当予以考虑.

汉语的声调演化可从文献和现代方言来推求.王力先生认为古汉语上古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各分长短.在声调中音高音长都起决定作有,与汉藏语系许多语言里元音分长短的普遍特征相似.古人讲话现在的人听不到,汉语与外族语对译时的译音词成为揭开谜底的钥匙.在梵语来的音译词中.梵语低调音节总译作去声汉字,所以知道去声是低平调.梵语高平调音节总译作上声汉字,所以知道上声是高平调,平声为中平调.东汉时入声有-b,-d,-g,-s韵尾,现代汉语方言中都消失了.

汉字的注音方式主要有反切,就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相拼,如"东,都宗切".一般认为反切从东汉末开始.但这以前已有用例,不是注音,而是正式的表达.<<诗.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鸿历来释为鸿鹄,可鸿鹄怎么会进入鱼网?得到鸿鹄是好事,与上下文意境矛盾.闻一多先生指出,苦龙是蛤蟆的别名,切音为鸿.<<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杼上终葵首",终葵二字是椎的切音,指

圭上尖下贺,首作椎形(黄生<<义府>>).由于语言演变,唐宋时的注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有的已经不同了.如"亥,胡改切",读上声,今读去声.

先秦的书面语与口语差距不太大,<<诗经>>今天读来不太容易,周代则是口头上唱的.时代在前进,语言在发展,可古代文人一味仿古,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许多人还在用文言文.白话文在唐代已经出现,叫变文.元曲,明清小说把人民的活语言融入文学作品,可以说是现代汉语改用白话文的基础.<<山海经>>主要部分在战国时代已成书,可其语言比其它同时代文献平易,这是由于作者或口述者为巫,采用的是口语,比其它文献更接近于中古和现代的语言.

西汉征服西域后,汉语,汉字成为西域的通行语文.朝鲜,日本,越南没有自已的文字的时代,人们学汉语,用汉字写作.日本早期史书<<古事记>>全用汉语,现在的人们学外语觉得难,外国人学汉语同样难,可古代,周边各族各国采用汉语汉字,不也很难吗?这是当时中国文化的地位使然,没有强迫,没有命令,他们自愿学习和使用.

古代汉语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倒着生的,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庄公取名寤生,于是姜氏就很厌恶他。姜氏宠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 到庄公就位的时候,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如果您要其他地方,我唯命是听。”姜氏就请求京地,庄公便让段住到那里,人们称段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邑的城墙如果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祸害啊。先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不人合乎法度,这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会承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我怎能避开祸患?”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假使蔓延,起来就难以设法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掉,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既服从庄公,又归属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分属二主的情形,您对这件事怎么办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假如不想给他,那就请您铲除他,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的。”太叔又收两属之地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了廪延一带。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的土地日益扩大,将会得到广大的人民。”庄公答道:“做不合道义的事情,人民就不会亲近他,土地扩大了,也必将崩溃。” 太叔修葺城墙,聚集民众,整治铠甲武器,准备步兵、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夫人姜氏也将为太叔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探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日期,就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统率战车二百辆,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也背叛太叔段,段就逃到鄢邑,庄公又在鄢邑讨伐段。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逃亡到了共国。 鞍之战 癸酉这天,齐晋两国军队在鞌地摆开阵势。邴夏给齐侯驾车,逢丑父做车右。晋军解张给郤克驾车,郑丘缓做车右。齐侯说:“我们姑且剪除消灭晋军之后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铠甲就驱马进攻。郤克被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上,仍然没有停止击鼓。说:“我伤得很重!”张侯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穿进我的手和肘;我折断箭继续驾车,左边车轮都被染成深红色。怎么敢说伤得很重呢?您还是忍住它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有难走的路,我必定下来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然而您却说伤得很重。”张侯说:“军队的注意力在于我们的旗帜和鼓声,前进、后退都听从它。这辆战车只要有一个人镇守它,就可以使大事成功。怎么能因为受伤而坏了君王的大事呢?穿上铠甲,拿起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重还没有死,您还是努力坚持吧!”解张把缰绳并在左手,右手拽过鼓槌来击鼓,战马狂奔不能停止,军队跟随主帅的车向前冲。齐军大败。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追赶不止)。 韩厥做梦梦见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早晨要避开兵车左右两侧。”因此他代替御者,立在车中央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人,他是君子。”齐侯说:“称他君子而又射他,不符合礼。”于是射他左边的人,左边的人坠落到车下;射他右边的人,右边的人仆倒在车中。綦毋张失去了兵车,跟随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乘您的车。”綦毋张站在韩厥的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立在自己的身后。韩厥低下身把他右边被射倒的人放稳当。

古汉语常见几组文字现象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一)古今字定义 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的一组字。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 清儒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二)古今字形成原因及构造方式 1、同音假借 同音假借是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1)為本來意義造字: 北—背士無反北之心。(《戰國策·齊策》) 孰—熟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成公二年》) 莫—暮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然—燃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 此外还有“西—栖、其—箕、須—鬚、采—採、求-裘”等字。 是即为本字造字,又为假借义造字。 (2)為假借義造字 辟—避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辟—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辟—嬖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 辟—譬辟如行遠必自邇。(《禮記·中庸》) 辟—僻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左傳·昭公十九年》) 舍—捨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 卒—猝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此外还有:“采-採-彩-綵、云—雲、栗-慄、戚-慼、乌-呜”等字。实际上如战栗、忧戚等还用古字的现象。 2、同源分化(引申假借) 同源分化是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的新字。 (1)為本義造字: 奉—捧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賈—價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益—溢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責—債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于薛乎?(《戰國策·齊策》) 此外还有“要—腰、文—紋、止—趾、隊—墜、州-洲、原-源”等字。 (2)為引申義造字 禽—擒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屬—囑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取—娶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經·齊風·南山》) 竟—境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成公二年》) 反—返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 景—影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弟—悌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公元年》) 知—智《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共—供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傳·僖公四年》) 唱—倡扶蘇項燕爲天下唱。(《史記·陳涉世家》)

古代汉语连词

古代汉语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这种关系总的可分为联合和编正两大类。就联合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等小类;就偏正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等小类。例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例(1)“及”连接名词“庄公”和“共叔段”,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性词组;例(2)“则”表示承接关系;例(3)用“况”与副词“犹”关联,表示层进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等。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一、与 “与”字和现代汉语的“和(跟、同)”一样分属两种词类:一是连词,一是介词。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庄子·逍遥游》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与”字用作介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 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介词“与”的宾语也可以省略。例如: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起义》 “与”后省略代词“之”。 二、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而”字所以能连接“六跪”和“二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写的性质。 第二,“而”字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第三,“而”字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有时候表示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例如: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的历法 1、年和岁 2、月 3、晦、朔、望、胐、弦 4、日、时、刻、分、秒 5、四时、节、候 6、盈缩、定朔定气、闰月、岁差 干支纪历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干支纪历分纪年和纪日。 古代的官职 1、官吏的选拔制度 夏、商到西周: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察举又叫荐举,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任子制度是指勋臣子弟依靠父兄的官秩和功劳而被保任为官。 东汉后期:察举 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隋代到清末:科举制 2、中央官制 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将做少府,大夫,郎。 汉代: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九卿:太常、光禄勋、中大夫令、太仆、宗正、少府;大理、大行令(大鸿胪)、大农令(大司农);执金吾,大匠,大夫,郎;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常侍、给事中。 3、地方官制 秦代:郡(郡守、尉、监御史)县(县令或县长)制 汉代:郡(太守、督邮)、国(相);州或部(刺史/牧、司隶校尉) 隋代:废郡,只存州县两级 唐代:州(刺史)/郡(太守)、县;道(黜陟使)、镇(节度使) 宋代:州(知州)县(知县);路(转运使) 元代:行中书省;县(县尹) 明: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县(知县);巡抚、总督 清:省、道、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 4、品阶勋爵 品:古代把职事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 阶:古代给只有虚职的官员分的等级 勋:古代酬赏军攻的称号,亦分等级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转载] 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当然它也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它还可以是助词。作判断动词用,是后来才有的东西。例释如下: 一、作代词和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 和thisis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3.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4.必死是间。《崤之战》 5.晋于是始墨。《崤之战》 6.是何可否之谓也?《柳毅传》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8.是吾剑之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9.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治平篇》 10、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在以上十个句子中,前面的七个句子中的“是”都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与英语的this相当;后三句的“是”是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is。 二、助词,用来标志宾语前置,不能翻译成“是”,也不能翻译成“这”,应不译。 1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 12.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3.鬼神无亲,唯德是依。《左传》 三、作为判断动词,是后来才有的用法,意义与英语的be动词相当。 14.巨是凡人。《赤壁之站》 15.皆是水凿之穴。《雁荡山》 16.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雁荡山》 17.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 四、作为形容词及在形容词上活用的动词,意义是“正确的”或“以……为正确的 ”。

18.虽不谓吾言为是《与妻书》 19.是己而非人。《问说》 五、名词,意义为“国家大事”,但不能等同于“事”。 19.定国是之诏既下。《谭嗣同》 20、共商国是 总之,古汉语中“是”的用法和意义极其丰富复杂,词性也以代词和形容词及名词为主,切不可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来翻译它。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一、默写课文 鲁施氏有二子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趣之方。二子取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之于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二、解释名词术语 1、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2、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徹、澄”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3、倒置:或称“倒装、变序”等,为了对仗、押韵、调平仄或追求新颖等需要而改变语序的修辞方式。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八:“香稻啄余鹦鹉粒 .. .......,碧梧 栖老凤凰枝 .....。” 4、之为言:表示声训,释词与被释词属于同源词,读音相近或相同,。例如:《周礼·秋官·司寇》:“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之。”郑玄注:“辜之言枯也,谓磔之。”《释名·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1、象形:鸟耳户禾鬲鱼马户 2、指事:本上廿牟寸下门丹牟 3、会意:即涉旦采见既陟弃粪采 4、形声:通悲旌题视徒歌江疆徒 四、选择题 1、c 2.cd 3.D 4、ad 5.abd 6.a、b、c 7、bcd 8、ad 9、ac 10. a、d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属于本意还是引申义 1、心忧炭贱.愿天寒。贱:价格低、便宜,本义; 2、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发:启发。引申义。 3、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防:堤坝,本义;

形近字举例

形近字举例 延:诞,蜒 奄:掩,淹,俺, 彦:颜,谚 央:秧,映,殃, 扬,杨,汤,场,肠 羊:详细,样品,洋人,鲜,群 夭:袄,沃,跃,妖, 尧:饶,绕,浇,挠,烧 遥,摇,瑶,谣 舀:稻蹈 也:弛,驰,他,她,施, 业:亚 页:顽,烦,领,顺,须,项颈顾颐颌倾颇以:拟,似, 矣:挨近,埃及,唉声叹气 大:太,犬 义:仪,议 亦:迹,峦,恋,变,弈,奕,蛮 译,择,泽,驿,绎 易:惕,踢,剔,锡,赐 营,莹 永:咏,泳,脉, 甬:通,痛,桶,诵,捅,俑,涌, 用:拥,佣, 尤:忧郁,优秀 由:迪,笛,油,邮,抽,袖,柚,庙 酉:酒,酥,酬,醉,配,酿 又:权,杈, 幼:窈,坳,拗不过 于:宇,吁,迂, 余:涂,途,斜,叙,徐,除 鱼:鳅,鲜,鳍,鲸,鲇 俞:愉,输,愈,榆,喻,偷,瑜 羽:翔,翩,翘,翻,翅,翱 雨:霎,雾,雷,雪,霜,霆,雹 聿:律津

元:远完玩园 员:陨,损 原:愿,源, 援,暖,缓 约:药 月:朋友,膊,脯,育,肓,脊,背 云:芸,动,运,耘 匀:均,钧 赞,替,潜 燥,操,躁,澡,噪,藻, 则:测,侧,铡, 曾:增加,赠送,僧,憎 乍:作,昨,诈,炸, 詹:檐,瞻 斩:渐,崭,暂 展:辗,碾, 占:沾,粘,站,战,黏,帖,贴,玷 章:障,彰,獐子 召:招,照,沼 兆:挑,桃,窕,逃 者:都,煮,暑,署,躇,诸,绪,赌,睹,堵真:慎,填 诊,珍,趁 枕头,热忱,沈阳 争:净,静,挣,铮,睁,琤,狰 正:证,征,歪,焉,惩,症状 之:乏,芝,泛 支:枝,技,歧,鼓,肢,岐山 直:植,值,殖,置, 止:址,趾,耻 只:识,织,职,枳,帜 至:侄,窒,倒,到,致 舟:航天,舰队, 周:凋,调,调(tiáo),绸缎,雕,稠 朱:株,珠, 主:注,往,柱,驻,住, 住:维,推,堆,准稚雅锥雏惟唯雄帷雇椎难售状,壮,妆

古汉语词汇

词汇 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种体现词汇局部的“词汇”。但是,有人把一个词或几个词也叫词汇,那不是严格定义的词汇。 通常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来讨论语言,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汉语的语音,就21个声母(加准声母yw,共23个),基本韵母38个,声调4个,它们共同配合,可以组成一千多个音节。语法方面,从句子构成来看,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构成数量有限的句式;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来看,可以分出实词和虚词共十来个类,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等,这些词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句子。 但是,词汇成分的数量不是用几十几百几千就可以列举完毕的,词汇单位的数量,需要以万计数。并且,一种语言的

词汇到底包括多少个词汇成员,几乎不可能有完整的统计。 词汇内部有以下特点:1,词汇内部个体数量繁多,2,词汇个体(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关系复杂,局部成类现象普遍,3,词汇成分往往有有独立或部分的变化,4,词汇成分的使用面或流行程度不同,5,词汇成分的使用寿命不同,6,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产生和消亡频繁。 这样,在词汇中,有的成员相对稳定,有的成员则变化较多,一些曾经使用的词语或词语的意义,后来人不了解,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是古代汉语词汇学习的重点。 因此,词汇变化包括以下方面:1,新词产生,2,旧词消亡,3,有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多义词,4,有些多义词失去了部分意义。从宏观上看,一些词长期普遍的使用,成为词汇中的基本部分,被称为基本词汇,词汇中这些高度稳定的成分,成为语言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词汇变化的动力,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表达需求;一是人们认识的变化,对原有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或仅仅出于表达方式的创新,产生表达上的变化。 壹,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 一,单音词

粤语中的古汉语文化

浅谈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粤语与古汉语有颇多相似之处,更有人说,粤语就是古代通用语言,虽然这个说法略为荒诞,却也道出了粤语比现时的现代汉语更为接近古汉语的事实。 一、平仄 古代诗词、对联写作讲究平仄,但部分诗词、对联用今日的普通话读来,却并不符合平仄规律,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学海无涯苦作舟(平仄平平仄仄平)。按照对仗规则,学字本应为仄声,若是用普通话朗读,学字却是阳平。但是,如果我们用粤语朗读,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规则,因为“学”在粤语中为入声。又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用普通话朗读,应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并不整齐。但用粤语朗读,则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严格工整。这样的例子还能在对平仄格式规定更为细致、多样的词中找到,如:《渔歌子》: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例: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用普通话朗读时,“西”字应为平,但在粤语中,“西”字为仄;“流”在现代汉语中为平,在粤语中为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粤方言的声调的确更接近古代声调。现代汉语共有四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粤语共有九声六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不难发现,粤语比现代汉语多了入声,而中古四声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由繁到简的演变,入声韵逐渐消失。下面一首小诗,反映的就是方言中塞音韵尾、合口鼻音韵尾的消失: 戏妻族语不正 唐·胡曾 呼十却为石, 呼针将作真, 忽然云雨至, 总道是天因。 另据明代《中原音韵》揭示,当时已发生的声调变化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所以现代汉语是缺少入声的,而南方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却大多完整保留了入声的塞音韵尾和合口韵尾,因而用南方方言朗读古诗,能更容易发现和体会韵律。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粤语更为多样丰富的声调与古汉语中的四声更为接近,利用粤语可以更为直接地研究古音韵,粤语对于我们研究古代韵律,能够提供极大的帮助,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古汉语

句子成分分析法在倒装句句式教学中的作用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一项要求,虽然现在高考试题一般很少直接考查句式,但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式知识,在做文言文试题时,有益于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句式又属于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从概念出发讲解有关句式知识,学生只知皮毛,难有深入的理解,我想,句式教式教学应追本溯源,它属于语法的范畴,我们应从语法角度入手,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在联系,这样便会在教学上事半功倍,产生良好的效果。 但目前初中教学淡化语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学会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代汉语常式句是先期要做的工作,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对掌握文言句式有帮助,对于文言文翻译,辨析词类活用,辨析病句,仿用、改写句子,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等都大有裨益。 所谓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就是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可以用句子成分划分符号在句子中标示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同时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心语和修饰语的概念。所谓中心语包括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和补语中心语。修饰语是中心语前面或后面的修饰成分。修饰语包括定语、状语、补语三种。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补语是谓语中心语后面的补足语。 句子成分的划分符号: 句子成分说明符号举例 主语部分定语 修饰限制名词所做的主语的中心语。()(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主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对象。回答“谁”或“什么”。 1. 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2.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谓语成分状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1.他[昨天]没来上学。 2.这束花[的确][很]美。 谓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内容。回答“怎样”“什么样”的。 1.他教这个班语文。 2. 这个人很好。 补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1.我要学<好>语法知识。 2.他饿<极> 了。 宾语定语限制修饰名词所做的宾语的中心语。()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宾语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主谓之间用“‖”隔开。 例如: (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昨天],(全班) 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由上所述,我们把汉语常式句的语序简单归纳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状语有时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如“他昨天没来。”和“昨天,他没来。”除了强调内容不同外,意思变化不太大。 划分句子的口诀: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古代汉语练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 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编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思考题 一、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 二、熟悉《康熙字典》、《辞源》、《经籍纂诂》等书的分工,解释体例 和检索方法。 三、名字解释:直音法、反切法、四角号码查字法。 作业题 一、试将下列旧注音法注音转换为现代汉语拼音: 生上农去社阴难上 去演切去愿切普班切锄针切 胡郎切都滕切相居切力盐切 二、查检下列汉字在《康熙字典》中所属的部首(以这些字的繁体为 准): 王()兆()丹()中() 及()臾()刍()归() 问()严()亚()鼐() 黌()颖()罪()表() 三、查《辞源》,指出下列词语的出处并加以解释: 1、灭此朝食 2、双豆塞聪 3、匪夷匪惠 4、响遏行云

5、变徵 5、虢公台 7、旧雨 6、祥桑 四、给下面这段短文加上标点: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也 (二)汉字的构造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思考题 一、象形文字与记事图画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二、什么是六书?其分类细目的名称、次序、含义如何? 三、什么是偏旁?什么是部首?什么是文字学部首?什么是检字法部 首? 四、什么是声符?什么是意符?具有怎样关系的声符有互相通用的可 能?具有怎样关系的意符有互相通用的可能? 五、什么是古今字?什么是异体字?什么是繁简字?古今字、异体字、 繁简字的成因如何?古今字与异体字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六、汉字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作业题 一、指出下列汉字结构各属六书中的哪一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玉书、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颐,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天文,历法,乐律(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注: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注: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於东方叫启明,黄昏见於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注:见《诗经·小雅·大东》。)。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注: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注: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坐的αβ两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注: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

在古代汉语中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

古汉语100个字

古汉语100个字 读史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生僻字和地名以及官衔,故下定决心将上述三者归纳。 (1)纛(音“道“)两种解释:一、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二、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2)恚(音“会”)意思为怨恨、愤怒。 (3)彖(音“团”、四声)《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彖辞。 (4)掾(音“院”)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旒(音“留”)两种解释:一、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二、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6)旱魃(音“拔”)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7)杨思勖(音“序”)唐玄宗时期宦官。罗州石城人,本性苏,从小进宫,被杨姓宦官收养后改姓。他跟随唐玄宗平定了宫廷政变,升左监门卫将军。开元年间,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屡立战功,是玄宗得力帮手。专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宠信与高力士相似。他虽然非常勇猛,不过性情也比较凶狠,对待俘虏十分残忍。杨思勖虽然是太监,但生性刚毅果决,有军事才能,只是性情凶暴,每次俘虏敌人,大多生剥其面,甚至剥去头皮,手下士卒,无不畏惧,也因此惟命是从,所向立功。内给事牛仙童出使幽州,被密报接受刺史张守珪的贿赂,唐玄宗大怒,命杨思勖杀之。杨思勖将牛仙童绑起来,生挖其心,砍去手足,割其肉而生吞,残酷无比。 (8)妫(音“归”)姓氏。 (9)姒(音“四”)姓氏。 (10)敕(音“赤”)帝王的诏书、命令。 (11)薨(音“轰”)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12)虿(音“拆”四声)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 (13)貔貅(音“皮休”)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 (14)彘(音“至”)猪的意思。 (15)豸(音“至”)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16)铉(音“眩”)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以提鼎两耳。也用来比喻三公等重臣。 (17)毓(音“玉”)生育、孕育。 (18)彧(音“玉”)意思为: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养,或用于人名,如荀彧。 (19)昱(音“玉”)意思为:明天、照耀。 (20)矟(音“硕”)长矛的意思,同“槊”。

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乐律(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注: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注: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於东方叫启明,黄昏见於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注:见《诗经·小雅·大东》。)。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注: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注: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坐的αβ两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注: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注: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