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刚性悬挂的介绍(乌鞘岭隧道)及设计施工优化

刚性悬挂的介绍(乌鞘岭隧道)及设计施工优化

刚性悬挂的介绍(乌鞘岭隧道)及设计施工优化
刚性悬挂的介绍(乌鞘岭隧道)及设计施工优化

为了减少开挖土方,降低净空和方便维护。所以地铁采用低三轨供电。但是第三轨距离地面较近,绝缘和安全难度大,这就限制了电压的提高。较高的电压在同等条件下能够传输较高的功率,因而更有利于速度的提高。刚性悬挂接触网就是采用绝缘子来悬挂刚性导体,如同把第三轨驾到了隧道顶部,省去了柔性悬挂的腕臂和弹性支座,既增大了对地距离,又降低了车辆上方空间。

优点:组成简单,配套零部件少,安装空间省,施工简便,接触线无张力,载流能力强(特别是直流供电系统中),安全可靠性高,系统抗灾能力强。

缺点:系统感抗较大,适应高速及交流供电系统的能力差,造价高。

适用于低净空、长大隧道以及地下铁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架空刚性悬挂也具有跨距(支撑点间距)小,一般不大于10米,悬挂点密集,故隧道外很少采用。

除了材料自身的弹性外,刚性悬挂表现为纯刚性。机车向上振动时,网不会随着弓向上移动,增大了接触压力,收缩达到设计许可值时便形成了硬点。实际工程中可以对常规旋转头螺栓中部螺栓,使旋转头在支架内具备一定的自由行程。这样,当机车突然向上振动的时,可以通过旋转头的弹性,减少受电弓与接触线之间的碰撞,从而减少磨损,提高弓网受流质量。

国内对刚性悬挂接触网的开发应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当时仅限于地铁直流系统采用。2002年首次在陇海线天兰段成功应用该悬挂方式,石门至坏话铁路石门山隧道为解决地净空问题亦采用刚性悬挂,此后为保证接触网设备长期安全运营,减少运营维护的工作量、做到设备少维护、免维修,2004年兰武线新建的乌鞘岭特长隧道(20.05公里双单线隧道)首次设计采用160km/h刚性悬挂接触网。乌鞘岭隧道自2006年9月开通以来,采用刚性悬挂技术,虽然在设备可靠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供电质量及受流关系并不理想,硬点多而且冲击大,机车受电弓离线情况突出、受电弓拉弧现象非常明显。导致乌鞘岭隧道接触网刚性悬挂供电的深沟牵引变电所213、214开关(馈线上的断路器)跳闸频繁,跳闸原因84%为受流关系。2007-2009三年间共发生跳闸237件,重合成功133件,累计停时357min,对行车存在较大的影响。乌鞘岭隧道刚性悬挂接触网设备发生跳闸原因主要有:

1、接触线在相邻定位点处高差较大,硬点突出,机车对受电弓的冲击力和离线情况出现拉弧,引起跳闸。

2、个别处所的碰撞关节II型梁出现塌腰现象,受电弓通过定位点和膨胀关节时容易引起弧光,导致跳闸。

3、一旦机车速度超过120km/h时,机车受电弓与接触网间的离线现象就尤为突出,拉弧现象严重引起跳闸。

4、刚柔过渡段和承力索间的压力和坡度变化较大,不是平缓顺滑过渡,其过渡段不是逐渐向一个方向变化(逐渐抬高或降低),而是在变化过程中,往往有一个或整个变化趋势不协调的突变点,此即为硬点,不但冲击力较大,而且容易产生拉弧,引起跳闸。

5、电力机车受电弓的接触压力大,造成受电弓工作过程中不正常的磨损和个别机车受电弓弹性不好,与刚性悬挂接触不正常,形成电弧,从而引起跳闸。设计施工可以优化地方:

1.优化跨距

刚性悬挂的允许跨距和行车速度有关,还受驰度的限制。所以要尽量优化跨距,尽量在膨胀关节处设置定位点,适当增加悬挂点,以保持其水平,保证受电弓平滑过渡。

2.优化悬挂安装方式

根据隧道不同、净空高度不同、直线曲线不同及一些特殊地段,要设计不同的悬挂方式,满足各个地段的要求。

3.优化膨胀关节

对每条接触线端头过渡不平滑的进行打磨处理,检查其过渡平滑并符合要求,避免膨胀关节拉弧严重、硬点突出、冲击力大。

4.优化刚柔过渡段

在刚柔过渡段的施工时,要避免出现强硬点或升降导线高度而导致导线磨耗严重的情况。施工完了要进行检查调整,要根据刚柔两端导高参数确定在3-5个跨距内进行调整,努力达到导线的平顺度。

5.优化中心锚结

中心锚结绳下锚绝缘子隧道壁侧裙边与汇流排水平及垂直距离要符合标准,要保证中锚辅助绳有一定尺度防止辅助绳过紧造成中锚与汇流排连接固定出汇流排上下无弹性。

6.优化分段绝缘器

要保证滑道间与轨面连线水平,使受电弓通过时平滑、平稳。保证绝缘子下裙边不能低于主滑道,分段绝缘器中心(顺线路方向)与受电弓中心偏移不得超过规定。

刚性悬挂的介绍(乌鞘岭隧道)及设计施工优化

为了减少开挖土方,降低净空和方便维护。所以地铁采用低三轨供电。但是第三轨距离地面较近,绝缘和安全难度大,这就限制了电压的提高。较高的电压在同等条件下能够传输较高的功率,因而更有利于速度的提高。刚性悬挂接触网就是采用绝缘子来悬挂刚性导体,如同把第三轨驾到了隧道顶部,省去了柔性悬挂的腕臂和弹性支座,既增大了对地距离,又降低了车辆上方空间。 优点:组成简单,配套零部件少,安装空间省,施工简便,接触线无张力,载流能力强(特别是直流供电系统中),安全可靠性高,系统抗灾能力强。 缺点:系统感抗较大,适应高速及交流供电系统的能力差,造价高。 适用于低净空、长大隧道以及地下铁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架空刚性悬挂也具有跨距(支撑点间距)小,一般不大于10米,悬挂点密集,故隧道外很少采用。 除了材料自身的弹性外,刚性悬挂表现为纯刚性。机车向上振动时,网不会随着弓向上移动,增大了接触压力,收缩达到设计许可值时便形成了硬点。实际工程中可以对常规旋转头螺栓中部螺栓,使旋转头在支架内具备一定的自由行程。这样,当机车突然向上振动的时,可以通过旋转头的弹性,减少受电弓与接触线之间的碰撞,从而减少磨损,提高弓网受流质量。 国内对刚性悬挂接触网的开发应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当时仅限于地铁直流系统采用。2002年首次在陇海线天兰段成功应用该悬挂方式,石门至坏话铁路石门山隧道为解决地净空问题亦采用刚性悬挂,此后为保证接触网设备长期安全运营,减少运营维护的工作量、做到设备少维护、免维修,2004年兰武线新建的乌鞘岭特长隧道(20.05公里双单线隧道)首次设计采用160km/h刚性悬挂接触网。乌鞘岭隧道自2006年9月开通以来,采用刚性悬挂技术,虽然在设备可靠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供电质量及受流关系并不理想,硬点多而且冲击大,机车受电弓离线情况突出、受电弓拉弧现象非常明显。导致乌鞘岭隧道接触网刚性悬挂供电的深沟牵引变电所213、214开关(馈线上的断路器)跳闸频繁,跳闸原因84%为受流关系。2007-2009三年间共发生跳闸237件,重合成功133件,累计停时357min,对行车存在较大的影响。乌鞘岭隧道刚性悬挂接触网设备发生跳闸原因主要有: 1、接触线在相邻定位点处高差较大,硬点突出,机车对受电弓的冲击力和离线情况出现拉弧,引起跳闸。 2、个别处所的碰撞关节II型梁出现塌腰现象,受电弓通过定位点和膨胀关节时容易引起弧光,导致跳闸。 3、一旦机车速度超过120km/h时,机车受电弓与接触网间的离线现象就尤为突出,拉弧现象严重引起跳闸。 4、刚柔过渡段和承力索间的压力和坡度变化较大,不是平缓顺滑过渡,其过渡段不是逐渐向一个方向变化(逐渐抬高或降低),而是在变化过程中,往往有一个或整个变化趋势不协调的突变点,此即为硬点,不但冲击力较大,而且容易产生拉弧,引起跳闸。 5、电力机车受电弓的接触压力大,造成受电弓工作过程中不正常的磨损和个别机车受电弓弹性不好,与刚性悬挂接触不正常,形成电弧,从而引起跳闸。设计施工可以优化地方: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施工组织设计 第1章概述 1.1 编制范围 本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范围为《野鸡山隧道渗漏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中所有施工内容。 1.2 编制依据 1.2.1《野鸡山隧道渗漏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 1.2.2 公司拥有的施工设备、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和以往隧道工程建设的施工经验; 1.2.3 国家、交通部现行的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

《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2003年版);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GBJ10-89)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1.2.4 国家、交通部、河北省政府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律、规程、规则、条例; 1.2.5 现场调查、勘测资料。 1.3 编制原则 1.3.1 安全第一的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始终按照技术可靠、措施得力、确保安全的原则确定施工方法。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组织施工。 1.3.2 优质高效的原则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质高效。根据我们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的质量目标,贯彻执行ISO9002质量体系,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确保创优规划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施工中加强标准化管理,控制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1.3.3 方案优化的原则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优化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管理的行动指南,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中,对隧道破除、防排水、防护、衬砌等关键工序进行多种施工方案的综合比选,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择优选用最佳方案。 1.3.4 确保工期的原则

乌鞘岭隧道软岩大变形防治技术问题探讨2005323111356983

12 乌鞘岭隧道软岩大变形防治技术问题探讨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卿三惠黄润秋 摘要我国正在修建中国隧道之冠的乌鞘岭特长铁路隧道全长20050m,隧道中部通过祁连山断褶带内F4~F7断层“挤压构造带”长约8000m的岭脊地段,在深埋高地应力的作用下,施工中于F7活动断层泥砾带及千枚岩夹板岩等软岩地段发生了严重的围岩大变形,最大变形量达1000mm以上,致使强大的初期支护遭受破坏并严重侵入隧道衬砌净空,不得不将初期支护全部或部分折除重做。文章分析了隧道围岩发生大变形原因,指出了隧道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隧道大变形防治技术措施,并对乌鞘岭隧道的建设提出了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深埋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变形防治措施建议 1 前言[1]~[3] 我国正在修建的乌鞘岭特长铁路隧道全长20050m,位于改建铁路兰(州)新(疆)线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100m。设计为左、右两个单线隧道,线间距40m。由于工期紧迫,设计采取“长隧短打”措施,增设了13个斜井、一个竖井共14个辅助坑道,均采用复合衬砌,钻爆法施工。该隧道地处祁连山断褶带高地应力区,其中部通过长约8000m的岭脊地段,是一个由主体走向为北北西向展布的F4~F7四条区域性压性大断层构成的“挤压构造带”。在此带中分布的地层为奥陶系安山岩、志留系千枚岩夹板岩、三叠系砂岩夹页岩及薄层煤、加里东期侵入闪长岩及各断层带中的构造碎裂岩、泥砾岩等,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见图1)。在深埋(450~1100m)高地应力(15~33MPa)作用下,围岩压力大,特别是隧道通过F7活动断层泥砾带及千枚岩夹板岩等软弱围岩地段发生了严重的大变形,最大变形量达1000mm以上(见表1),致使初期支护破坏并严重侵入隧道衬砌净空,不得不将初期支护全部或部分拆除重做,工程进度严重受阻。因此,分析隧道围岩大变形原因,探讨研究隧道大变形防治技术,对隧道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2 乌鞘岭隧道工程地质纵图1 乌鞘岭隧道工程地质断面示意图

双向六车道专用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 1.工程概况及重点分析 1.1编制说明 本工程为*****工程土建**标段施工,位于*****附近,主要工程有1#隧道进口段(东线1985m,西线2020m),连接1#隧道匝道(南口东线匝道1105.196m,南口西线匝道733.574m),以及匝道出口连接**路的改建道路,道路全长495.213m。 1.1.1编制依据 ⑴本标段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补遗书等相关资料。 ⑵现场踏勘所获取的有关资料。 ⑶我公司在类似工程中的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及现有的施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科研水平、机械设备配套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 ⑷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以及***在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定。 ⑸国家、部委颁发的其他相关规范和标准及省、市有关规定。 1.1.2 编制原则 ⑴全面响应招标文件的原则 我单位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的基础上编制本投标施工组织设计,遵守、执行招标文件各条款的具体要求,完全响应招标文件关于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质量、进度等相关要求。 ⑵风险可控的原则 根据我单位以往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对本工程的风险进行辨识,并进行分析评估,进而制订相应的风险预案和控制措施,有效控制施工安全风险,确保安全施工。 ⑶质量保证的原则 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贯彻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标准,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和管理。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控制有序”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工程质量目标,结合本工程的特征与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技术先进、措施完善的质量保证措施,努力把本工程建成“浙江省建筑安全及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争创优质工程。 ⑷工期保障的原则

包家山特长公路隧道建设管理经验介绍

包家山特长公路隧道建设管理经验介绍 摘要11.2公里的包家山特长公路隧道是我国在建的第三长公路隧道。为了将该隧道建成一条高质量的、先进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公路隧道,力争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建设单位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着重介绍该隧道的建设管理方法及目前的工作进展情况。 关键词包家山隧道建设管理介绍 1前言 小河至安康高速公路为包茂高速公路在西安以南路段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陕西省规划的“米”字型公路主骨架中南北向的重要经济干线,属陕西省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建设的主轴线之一。本工程项目已列入陕西省交通厅公路基本建设计划,项目法人为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项目执行机构为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小河至安康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处,设计单位为陕西省公路勘测设计院。 小河至安康高速公路位于安康市汉滨、旬阳两县区境内,始于旬阳县小河镇坪槐村,接在建的柞水至小河高速公路,途经小河、桐木、麻坪、茨沟、谭坝、花园、五里等7个乡镇,接拟建的安康至紫阳(陕川界)高速公路及现有国道316线。路线全长57.522公里,计划工期4年,工程投资约51.6亿元,设计行车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米(分离式为12.25米),双向四车道。全线有各类桥梁77座,隧道28座,桥隧累计长度达41.5km,占路线总里程的72%。

包家山特长隧道位于小康高速公路的咽喉部位,是最艰巨的工程地段之一。该隧道进口位于旬阳县桐木沟,出口位于汉滨区茨沟镇路家沟口,穿越了南秦岭山脉的青山和玉皇山两道山峰,地形崎岖,地势险要,山高沟深,植被茂密,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变,工程施工难度大。 该隧道不仅在技术而且在工期上都是全线最大的控制性工程,因此,作为本项目的建设管理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项目管理处从成立伊始,就在兼职工作的情况下,从初步设计预审阶段开始就介入相关工作,通过查询、走访、及“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广泛吸收国内外长大隧道建设管理经验,邀请了包括王梦恕院士在内的全国知名专家召开专项咨询会(2005年元月6日~8日);会同有关部门在督促协调设计单位落实专家预审意见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多层次、多回合会同专家查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设计院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及部、省领导指示,针对包家山隧道增加了技术设计阶段,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于2005年9月13日、10月6日分别对包家山特长隧道的通风系统和防灾救援系统进行了专题研讨。2005年10月14日,项目建设单位就包家山特长隧道的施工组织方案再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该项工程的质量、进度、环保及安全施工等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研讨,广泛吸收各方意见,以此制定了包家山隧道的招标方案和建设大纲。 2006年3月14日,经过公开招投标,中铁十二局集团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公司及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施工单位最终被确认为承包商,武汉大通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中标该隧道的监理单位。 合同段施工单位标段起讫桩号隧道长 度 (m) 斜井 (m) 竖井 (m) 监理 单位

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摘要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的基本依据。根据施工文件要求、隧道工程特点、围岩条件、工期要求、周围环境、施工技术装备和施工力量等技术与经济因素,在确保安全、经济的前提下,编制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其目的是保证工程按设计要求的质量、计划规定的进度与合理的设计预算,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 xx 隧道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对施工工艺、机械装备、监控量测、工序安排、劳动组织、材料供应、工程投资、场地布置等,作出合理的规划,并提出了组织措施和充分预计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 制定了工期保证措施、安全保证措施和环保措施等。另外,根据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基本施工工序、劳动力安排及工期要求等,编制了施工形象进度图、网络计划图和施工横道图。根据隧道工程规模大小、洞口地形特点、弃渣场位置和水源情况及工期要求等,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的原则编制了施工场地布置图。确保隧道施工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本次设计是一次一栋办公楼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在建筑物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确定结构方案;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布置,并初步估算,确定结构构件尺寸,进行结构计算。结构计算包括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及截面设计,并绘制相关的结构施工图。 关键词:隧道;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结构;内力;施工图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 1.1 编制依据及原则 (7) 1.1.1 编制依据 ............................................................................................................................ 7 1.1.2 编制原则 .......................................................................................................................... 7 1.1.3 项目目标 ............................................................................................................................ 8 1.2 工程范围及工程数量 . (9) 1.2.1 标段范围 ............................................................................................................................ 9 1.2.2 主要工程数量 .................................................................................................................... 9 1.3 工程地质条件 . (9) 1.3.1 地形地貌 ............................................................................................................................ 9 1.3.2 气象 .................................................................................................................................... 9 1.3.3 地质条件 ............................................................................................................................ 9 1.3.4 水文地质条件 .................................................................................................................. 10 1.3.5 地质构造 .......................................................................................................................... 10 1.3.6 地震烈度 .......................................................................................................................... 10 1.3.7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问题 .............................................................................................. 10 1.3.8 工程特点及难点 .............................................................................................................. 10 1.4 隧道施工环境 .. (11) 1.4.1 施工用水 .......................................................................................................................... 11 1.4.2 施工用电 .......................................................................................................................... 11 1.4.3 通讯 .................................................................................................................................. 11 1.4.4 交通运输 .......................................................................................................................... 11 1.4.5 地材供应条件 (11) 第二章 施工准备 (14) 2.1 现场布置 (14) 2.1.1 主工作面选址 .................................................................................................................. 14 2.1.2 弃渣场地及卸渣道路布置 .............................................................................................. 14 2.1.3 大宗材料堆放场地和材料库布置 .................................................................................. 14 2.1.4 生产房屋和生产设施布置 .............................................................................................. 14 2.2 人员及机械配备 . (15) 2.2.1 队伍安排及劳动力组织 .................................................................................................. 15 2.2.2 施工机械设备的配置 ...................................................................................................... 16 2.3 施工技术准备 .. (17) 2.3.1 熟悉图纸资料和有关文件 .............................................................................................. 17 2.3.2 技术交底 .......................................................................................................................... 17 2.3.3 技术保障 .......................................................................................................................... 17 2.4 施工现场准备 .. (17) 2.4.1 复查和了解现场 .............................................................................................................. 17 2.4.2 确定工地范围 .................................................................................................................. 17 2.4.3 清除现场障碍 (17)

市政道路及下穿隧道引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市政道路及下穿隧道引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目录 (01) 第一章概述 (02) 第一节编制依据 (02) 第二节工程概况 (02) 第二章施工组织及现场管理 (03) 第一节施工组织机构的建立 (03) 第二节施工组织机构图 (03) 第三节管理职责 (04) 第三章施工前期准备 (08) 第一节技术准备 (08) 第二节施工现场准备工作 (09) 第三节工程测量放线 (09) 第四章施工总平面布置 (10) 第五章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11) 第一节施工总体安排 (11) 第二节保证工期的措施 (11) 第六章主要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15) 第一节路基工程施工方案 (15) 第二节雨污水管道及配套井施工方案 (16) 第三节路面工程施工方案 (22) 第四节路肩墙 (30)

第五节桥梁工程 (30) 第六节涵洞工程 (38) 第七节排水工程施工 (40) 第八节标线施工 (41) 第七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42) 第一节工程质量组织管理保证措施 (42) 第二节工程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42) 第三节工程质量资源保证措施 (43) 第四节施工质量管理 (43) 第五节工程试验及质量检测程序 (43) 第八章劳动力安排计划 (49) 第九章材料供应计划 (50) 第十章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52) 第十一章雨季施工措施 (56) 第一节雨季施工措施 (56) 第十二章文明施工措施 (58) 第一节现场总平面管理 (58) 第二节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58) 第三节文物保护措施 (58) 第四节粉尘控制措施 (59) 第五节废气控制措施 (59) 第六节污水处理 (59)

特长公路隧道发展趋势及其安全问题

特长公路隧道发展趋势及其安全问题 (1)特长公路隧道及其隧道群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实施,在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特长隧道及其隧道群的建设成为重庆、福建、贵州、云南、浙江、陕西等隧道大省市别具一格的风景。譬如,渝黔高速“雷崇”段全长约48.2km,全线共有隧道7座,隧道总长10.012km,约占路段长度的20%;广东汕梅高速公路北斗至清潭段路段全长7.53km,该路段共有隧道4座,隧道总长4.921km,约占路段长度的65%;浙江雨台温高速公路猫狸岭隧道群分布在8.17km路段内,隧道占64%。其中最长的莲花山隧道单洞2790m,最短的拾荷隧道单洞200m,隧道之间最短距离为400m,最长也不过1200m;浙江台缙高速公路苍岭隧道群区段全长15.7km,该路段共有隧道7座,隧道总长9.171km,约占路段长度的58%;浙江台缙高速公路法莲隧道群区段全长5.6km,该路段共有隧道3座,隧道总长2.672km,约占路段长度的48%;浙江括苍山隧道群共有隧道10座,隧道总长度12914.008m,占两互通间线路总长度的46.79%;台湾东部公路苏澳花莲段全长86km,本路段共有11座隧道,隧道总长39.8km,约占路段长度的46%;台湾北宜高速公路总长31km,东西双向共设有南港、石碇、彭山及雪山等11座隧道,隧道总长度20.1km,占路段长度的65%;重庆市高速公路隧道不但数量多,而且隧道群多,隧道间距很近,其中间距在100米以下的占隧道总数的7.6%。在己通车的几条高速公路中,隧道所占路线长度的比例一般为5%-10%,而在建或拟建的高速公路中,隧道占路线长度的比例一般均达20%以上,其中武隆至水江高速公路隧道占路线长度的比例高达52.6%;湖南邵怀高速公路洞口至江口段,全长16.225km,本路段共有10座隧道,隧道总长6.369km,约占路段长度的39%。表1-1为部分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及其隧道群的构成情况。

守护隧道的武警

亚洲最长的山岭铁路隧道甘肃武警常年守护着隧道的安全在祁连山深处的乌鞘岭,有一条横贯两个行政区划,长达20公里的铁路双线隧道,东起天祝藏区自治县,西至武威古浪县,它是亚洲最长的山岭铁路隧道,被称为“亚洲第一隧”。武警甘肃总队武威支队三中队官兵常年守护着隧道的安全。 五月中旬,记者来到乌鞘岭隧道的哨所,探访隧道的守护者。指导员杜才中告诉记者,到中队任职4年来,他已经记不得走了多少次隧道,数了多少次火车。乌鞘岭是祁连山支脉,海拔3170米,四周的大山海拔都在五千米左右,是通往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咽喉要道。隧道进出口的两个执勤点,分别在天祝和古浪两个县境内,也是全国唯一驻地横跨两县的中队。隧道进出口分别有我们战士守护,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隧道进出口的控制,防止不法分子捣乱破坏,防止无关人员和牲畜进入,确保每趟列车安全顺利通过隧道。” 望不到尽头的钢轨是官兵日夜的牵挂,6米多高的洞口是官兵警惕的聚焦。每天140多列火车,平均十分钟就有一列,有时甚至不到五分钟一列,官兵便把对亲人的思念寄托在那长鸣的汽笛声中,沿着两条坚定的轨迹,向着远方延伸。 在中队采访时,新战士徐龙腼腆的告诉记者:“列车进出隧道时,按规定都要鸣笛,执勤的时候因为高度警惕,还能忍受,最难忍受的还是晚上下哨后,根本睡不着,刚有点睡意,火车就鸣笛通过,我来中队已经一个月多了,还没有适应,听老兵说三个月以后就会习惯了,到那时如果没有火车的声音反而睡不着了。”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这里的环境,但他一站在哨位上就会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光荣感,徐龙骄傲地告诉我,他第一天上勤,就和战友们一起,护送神舟十号安全通过了隧道,这将成为他军旅生涯永远的美好记忆。 “差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的好地方。”这是驻点官兵常说的一句话。在大山深处执勤没有那么多引人注目,没有那么多英姿飒爽,但有的是武警战士一样的无限忠诚、一样的神圣自豪。代理排长刘金荣,2006年从山东入伍,是这个中队最老的兵,2007年从陇海线松树湾隧道转隶来到兰新线的乌鞘岭特长隧道,从一座大山深处又来到了另一座更高的大山深处,当了七年兵,守了七年铁路隧道。这七年,有平常的站岗执勤,也有过生死考验。 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官兵们把中队当自己的家来建设,由于这里海拔高,树木成活率低,战士们每人主动承包一株草、一棵树,悉心呵护,美化了营区,营造了拴心留人的环境,如今中队营院成为铁路线上一抺靓丽的风景。 有一位军旅作家来到乌鞘岭隧道,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守卫的地方,花儿开得很迟,我守卫的地方,草儿黄得很早,我却知道,我的岗位联着遥远的北京,我却明白,我的脚下就是祖国的前哨。 马晓文是今年刚调整的中队长,记者采访他时,正好中队长马晓文的爱人赵晓霞正好来队,她是一位小学老师,平时工作很忙,他们上幼儿园的儿子今年只有五岁,还有四位老人需要照顾,家庭的重担就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的肩上,作为大山深处守隧兵的妻子,她付

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书

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书 1编制说明及工程概况 1.1编制说明 因施工图纸等技术资料不全,此设计仅为初稿,资料齐全后在做修改,此隧道邻近既有线施工,距既有线线间距只有10米,因此施工中保证既有线行车安全是安全工作的重点。 1.2xx成隧道工程概况 xx成隧道起讫里程为ZDK552+277.85~ZDK555+892,总长3614.15m,位于既有大成隧道左侧。 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岩层产状变化较大,厚层至巨厚层状砂岩的节理不发育,泥岩夹砂岩的节理较发育,节理呈密闭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水文地质特征:地表ZDK554+954支沟和隧道出口段右侧溪沟中常年有水,水量随季节变化,暴雨后较大。其他沟、槽有季节性流水。地下孔隙潜水附存于隧道顶沟槽覆盖土层中,水位埋深约1~3m,随季节变化,由地表水补给。地下基岩裂隙水较发育,并具有承压性。进口端地下水储存条件较好,围较大,涌水量较大;出口端地下水储存条件较差,涌水量较小。水质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隧道ZDK555+550~+640,经过粉质粘性松软地层、埋深较浅覆盖层薄,拱顶以上仅1~4m,故该段采用暗洞明做施工。 2施工组织概述 2.1xx成隧道施工方案概述新大成隧道施工方案概述见表一:

新大成隧道施工方案表表一

2.2工期安排 根据上述工期要求,本着“平行作业,全面展开;科学组织,均衡生产;确保工期,力争提前”的原则,开展3个工作面组织施工,实际安排的工期如下: 开工日期:2005年8月31日; 竣工日期:2007年4月31日; 总工期:20个月。详见“新大成隧道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2.3施工劳动力、机械设备的配备及材料计划 (1)劳动力使用计划 为了保证隧道按期优质地完成,保证施工技术力量到位,技术工种配套、齐全、数量充分,并略有富裕。新大成隧道两个隧道施工队每队

包家山特长公路隧道建设管理经验介绍

包家山特长公路隧道建设管理经验介绍 摘要 11.2公里地包家山特长公路隧道是我国在建地第三长公路隧道.为了将该隧道建成一条高质量地、先进地、符合科学发展观地公路隧道,力争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建设单位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收到了明显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着重介绍该隧道地建设管理方法及目前地工作进展情况. 关键词包家山隧道建设管理介绍 1前言 小河至安康高速公路为包茂高速公路在西安以南路段地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陕西省规划地“M”字型公路主骨架中南北向地重要经济干线,属陕西省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建设地主轴线之一.本工程工程已列入陕西省交通厅公路基本建设计划,工程法人为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工程执行机构为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小河至安康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管理处,设计单位为陕西省公路勘测设计院. 小河至安康高速公路位于安康市汉滨、旬阳两县区境内,始于旬阳县小河镇坪槐村,接在建地柞水至小河高速公路,途经小河、桐木、麻坪、茨沟、谭坝、花园、五里等7个乡镇,接拟建地安康至紫阳<陕川界)高速公路及现有国道316线.路线全长57.522公里,计划工期4年,工程投资约51.6亿元,设计行车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M(分离式为12.25M>,双向四车道.全线有各类桥梁77座,隧道28座,桥隧累计长度达41.5km,占路线总里程地72%.包家山特长隧道位于小康高速公路地咽喉部位,是最艰巨地工程地段之一.该隧道进口位于旬阳县桐木沟,出口位于汉滨区茨沟镇路家沟口,穿越了南秦岭山脉地青山和玉皇山两道山峰,地形崎岖,地势险要,山高沟深,植被茂密,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变,工程施工难度大.该隧道不仅在技术而且在工期上都是全线最大地控制性工程,因此,作为本工程地建设管理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工程管理处从成立伊始,就在兼职

元墩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元墩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元墩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路桥施工_道路施工,本站全部市政施工组织设计、市政方案、路桥设计、道路施工组织设计、隧道施组方案等资料由整理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建筑资料库第一门户- 表1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 一、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 招标文件要求,本合同段工期为20个月。根据我单位承建类似工程的经验和资源配置情况,计划实用工期为18个月(其中施工准备30天)。详见表7施工总体计划表。 1、工程所用施工设备全部由我方自备,拟配备先进的、性能良好的施工机械,以满足工程需要。详见表3拟投入本合同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表。 2、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合同工期要求,分三个阶段合理组织人员,设备进场。第一阶段:施工准备阶段,组织人员、机械设备进场,安装调试,进行临时设施的施工,施工图等技术资料的审核,线路复测及建筑物的放样,制定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质量计划,现场劳力投入约为300人。第二阶段:完成所有桥涵工程,对路基开挖及填筑、路基防护及排水和隧道工程等展开均衡施工,现场高峰期投入2200人左右,第三阶段:工程整理与竣工资料移交等工作,现场人数约200人左右。 3、人员设备均根据工程特点由我单位统一调配,组建本工程

项目管理机构,投入专业配套施工机械,抽调专业施工队伍,按三个施工阶段组织进场。各阶段人员、机械设备用汽车直接运至工地。 4、工程所需的主要工程材料如钢材、钢绞线、锚具、水泥等统购材料由项目部统一计划采购。其他主要的工程物资,将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经采样检验合格后确定最终的合格供应商,严把材料关,砂、碎石、片石、块石等地材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料场联系采购,经检验合格后,用汽车分期分批运至工地。 二、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一) 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 1、工程设计概况 两隧道均为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驶2车道隧道。元墩1号隧道上行隧道里程为K0+875~K1+175,长300m,为3.685%上坡;下行隧道里程K0+853~K1+160,长307m,为3.800%上坡。元墩2号隧道上行隧道里程为K1+267~K1+730,长463m,为3.681%下坡;下行隧道里程为K1+240~K1+593,长353m,为2.689%下坡。 两隧道设计净宽9.75m,净高5.0m。Ⅱ类围岩最大开挖宽度12.44m,最大开挖高度9.88m。隧道采用锚喷砼做初期支护,复合式衬砌。 2、工程特点及主要技术措施 2.1工程特点 元墩隧道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文字)

一、编制依据、范围、原则 (一)编制依据 1 、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册~第四册);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修改预设计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设计图(第一批)。 2、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方案(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 3、乌鞘岭建设指挥部《乌鞘岭隧道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4、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对乌鞘岭隧道施工要求及指示精神。 5.当地气候环境及现场踏勘资料。 6.铁道部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试验规程》。 (二)编制范围 改建铁路兰新线兰州至武威段增建第二线DK177+000~DK184+800段的乌鞘岭特长隧道出口段右线隧道工程及左、右线隧道出口段洞外的路基,主要工程项目有隧道正洞6190m、辅助导坑905.34m(其中11#斜井671.51m,13#斜井233.83m)、路基土石方、路基挡护圬工、大桥4座、涵洞一座。 (三)编制原则 1.尊重科学,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 2.组织机械化、专业化施工,实施设备大功率大能力配套。 3.针对不良地质,实行超前预报、提前准备、宁强勿弱的安全施工原则。 4..加强过程监控,强化高度协调,实现快速施工。 5.坚决执行验标及施工规范要求标准,确保质量第一。 6.坚决执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关心职工健康安全。 7.坚决执行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保护自然生态、施工环境。

(四)采用的技术规范 施工组织编制中,采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铁路砼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等规范、标准。 二、工程概述 (一)设计主要技术标准 隧道建筑限界:采用40ft国际超高箱与20ft国际高箱装载组合方案所需限界。隧道净高采用7225mm。 隧道内轨道按重型轨道标准设计,预留特重型轨道条件。钢轨采用60kg/m,BnbRE 高强耐磨钢轨,一次铺设超长无缝线路。 隧道内道床采用套靴式弹性支承块整体道床结构,支承块每公里铺1760对。整体道床过渡段设在两端洞口外,用碎石道床,铺设YII-F型混凝土枕,过渡段内设混凝土道碴槽。 (二)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兰武复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

(完整word版)高速公路及隧道机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高速公路及隧道机电工程施工组织 八、初步施工组织计划 一、施工组织机构、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总体进度计划表 1.1施工组织机构图 1.2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1.3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及措施 二、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包括总工期、节点工期)、安全目标 三、对项目重点、难点工程的理解及施工方案、工艺流程 四、保证措施 4.1质量体系与保证措施 4.2工期保证措施 4.3人员安排与保证措施 4.4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4.5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施工后期的场地恢复措施 4.6 支付保障措施

一、施工组织机构、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总体进度计划表 1.1施工组织机构图 项目管理层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主管、质量主管等成员组成,在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监理单位的共同指导下,负责对本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对各生产施工要素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项目经理部对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管理。 1.2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的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现场的道路交通,材料和工艺设备的仓库储场、现场加工制作场所、办公生活房屋做出合理规划布置。

1.3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及措施

1.3.1施工管理程序 1.3.2施工总体进度计划表

二、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包括总工期、节点工期)、安全目标 1、质量目标 工程质量达到设计的功能与标准,交工验收为合格,竣工验收为优良。 2、工期目标 工期目标: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节点工期目标祥见1.3.2施工总体进度计划表。 3、安全目标 杜绝一切人身、行车、设备责任事故,保证施工期内负伤率为零。 三、对项目重点、难点工程的理解及施工方案、工艺流程 3.1工程难点 (1)技术要求和系统集成度高 (2)防护要求高 (3)施工安全难度大 (4)施工界面及集成接口复杂 3.2工程重点 (1)施工图设计 (2)前期土建工程检查确认 (3)设备采购 (4)设备安装、调试质量的控制 (5)与相关工程的协调配合

特长隧道施工方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3) 二、特长隧道概述 (3) 三、施工方案 (3) 1、施工方法 (3) 1.1、洞口段施工方法 (3) 1.2、洞身施工方法 (4) 2、主要施工工艺 (7) 2.1、明洞施工 (7) 2.2、停车带施工 (7) 2.3、隧道开挖及爆破 (8) 2.4 、出碴 (10) 2.5、初期支护 (10) 2.6、防排水 (11) 2.7、二次衬砌 (13) 2.8、横通道施工 (14) 3、组织安排及施工场地布置等 (14) 3.1、组织安排 (14) 3.2、场地布置 (15) 3.2.1施工用水 (15) 3.2.2施工用电 (15) 3.2.3隧道通风 (15) 3.2.4施工排水 (15) 4、超前地质预报、测量及量测 (16) 4.1、超前地质预报 (16) 4.2、测量 (16) 4.3、监控量测 (17) 四、安全、环保及质量保证措施 (17) 1、隧道施工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17) 1.1、开挖质量保证措施 (17) 1.2、超前支护质量保证措施 (18) 1.3、初期支护质量保证措施 (18) 1.4、锚杆网喷混凝土支护 (18) 1.5、喷射混凝土 (18) 1.6、钢拱架支护 (19) 1.7、隧道防排水质量保证措施 (19) 1.8、衬砌质量保证措施 (19) 2、隧道施工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19) 2.1、隧道施工安全 (19) 2.2、洞身爆破安全措施 (20) 2.3、不良地质地段安全措施 (21)

2.4、隧道衬砌 (21) 2.5、隧道安全防护 (22) 2.6、隧道洞内通风 (22) 2.7、隧道洞内路面施工 (23) 2.8、其它 (23) 3、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3) 3.1、隧道工程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3) 3.2、混凝土工程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3) 3.3、砌筑及排水工程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4) 3.4、拌和站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4) 3.5、生活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4) 3.6、油料环境保护的技术保证措施 (24) 4、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25) 4.1、雨季施工的一般措施 (25) 4.2、隧道工程雨季施工措施 (25) 五、文明施工 (25) 1、职工文明上岗制度 (26) 2、施工现场 (26) 2.1、施工场地美化 (26) 2.2、生活和环境卫生 (26)

乌鞘岭特长隧道简介

乌鞘岭特长隧道简介 乌鞘岭特长隧道是中国第三长的铁路隧道——20.05公里(最长的是石太客运专线上的太行山隧道,左线全长27839米,右线全长27848米;第二长的铁路隧道是吕梁山隧道,全长20785米)。于2006年8月23日上午实现双线开通,兰新铁路兰武段(兰州西至武威南)新增二线铁路全面建成,欧亚大陆桥通道上的“瓶颈”制约被消除,连云港至乌鲁木齐3651公里间全部实现双线通车。 乌鞘岭祁连山支脉,海拔3650米,一年中冬季长达7个月,东西长17公里、南北宽10公里,四季雨水丰沛,山顶积雪终年不化,为坐落在东西两面的的天祝和古浪两县人民提供了醇美不竭的水源和辽阔肥美的草场。作为河西走廊的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就是连通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 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 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m,隧道出口段线路位于半径为1200m的曲线上,右、左缓和曲线伸入隧道分别为68.84m 及127.29m,隧道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武警进驻乌鞘岭隧道线间距40m,两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的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3m,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隧道左、右线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先期开通。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5座,其中斜井13座,竖井1座,横洞1座。

乌鞘岭共8个施工单位参与施工,分别为中铁一、二、五、隧道局和中铁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局,各单位对该隧道的施工相当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该隧道的施工现状反映了中国现在钻爆法施工的真实情况。 乌鞘岭隧道“咽喉”工程———施工难度最大的F7断层于2005年3月18日顺利贯通。2006年8月23日上午实现双线开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