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现在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我们通常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当然中共中央在这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和相对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新中国已经积累了利用、限制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的经验,我们已经积累了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的经验,受到了苏联的启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是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但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什么事社会主义的理解以及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很不成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而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指导理论观点,即认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这个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3年下半年正式形成和制定了这条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反击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一,中国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因而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和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支持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和贯彻,经历了以下的过程: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上讲: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随后,刘少奇、周恩来都较详细地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大致设想。1953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正式进行了讨论,形成比较

过渡时期总路线-概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过渡时期”,就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基本建立的这个阶段。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共于1953年制定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当时估计为十五至二十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个纲领性的目标。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大改造,即使旧的各种私人所有制形式变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也即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跨越。 1953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1919年,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点和性质。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还具体分析了当时俄国的历史特点,指出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基本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这些基本经济形式和基本阶级力量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

重要作用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过渡时期总路线书籍 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因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把社会主义改造比作鸟的“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过渡时期总路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劳动力、资金、粮食、原料和市场,而且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也会出现新的两极分化。因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鸟的“主体”,把社会主义改造比作鸟的“两翼”,两者只有同时并举,才能展翅飞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过渡时期总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毛概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涵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进入1952年以后,民主革命遣留的各项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接近尾声。这时,党的领导人在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机问题上有了新的想法。在建国前后,有关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个重要构想,就是不要将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先搞一二十年经济建设,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一举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但是,此时毛泽东却提出了马上开始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新设想。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原来估计的10年或者更久以后才开始过渡。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发。党中央认为,明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任务,着手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机已经成熟。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2.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人们习惯称之为"一化三改"。"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实行三大改造为两翼,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互相促进的路线。这显然是和当初先建设后改造的思路不同的。这是因为认识到,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改组和代替资本主义工商业,才能用新技术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因此,必须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障碍。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它们就会和工业化产生矛盾,而使总路线的根本目的达不到。因此,必须把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一化"和"三改"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由原来先搞一二十年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将来"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到"逐步过渡",短短两三年间中央的指导思想何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总的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认真总结建国头三年实践经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因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依旧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建国以后,经过三年努力,虽然我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整个经济还十分落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标志的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26.3%,不能制造汽车、飞机、拖拉机以及重型和精密机器,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2.三大改造的历史必要性。当时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因而使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必要性。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是6.9%和71.8%。这种状况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1)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2)在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一是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个体农户十分贫穷,且是分散经营,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无法兴办大型水利建设和发展多种经营,更无法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实现机械化。二是会拖工业化的后腿。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不能满足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同时,处于贫困状况下的农民,购买力低,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积累资本。三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小农经济经不起天灾人祸,一部分农民已将土地典当出卖,农村势必重新出现受剥削受压迫的情况。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理? ①发展才是硬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②发展才是硬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发展才是硬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党的十三正式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理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整准确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

史必然,主要原因是: 首先,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独立和富强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求得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通向富强的必然之路。 其次,土地改革完成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第三,土地改革后,为了避免个体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釆用农业机械化等,这些都要求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是要大力发展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九五三年九月八日) 周恩来 我今天谈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 题目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这个问题本来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从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时起,我们就认定新民主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共同纲领》中虽然没有写社会主义的前途,但这是因为 考虑到当时写上去还不成熟。所谓不成熟,不是说在领 导分子中间还不了解,而是说还要经过对广大群众的宣 传教育。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把它更加明确起来, 使它具体化。 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主席近来在中共中央的 会议上,以后又在全国财经会议上,都曾讲过。他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 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这是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九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 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 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在过渡时期,对国家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还只是基本上实现,而不 是完全实现;只要是基本上实现了,过渡时期就算结束 了。 所谓相当长的时期,究竟多少年,不可能说得那么 准。毛主席说,要经过几个五年计划。过渡时期的长短, 决定于是否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要看我们的努力。 离开了总路线,就要犯大错误。我们在工作中犯一 些小错误,发生一些偏差,是难免的。但如果犯了大错 误,离开了这条总路线,那就很危险,就会走上另外一条 道路,即资本主义的道路。犯这种错误不仅不应该,而且 是不容许的。 现在谈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叫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 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完成这个任务要经过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在我们的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中,不是 要等到那么一天,由国家宣布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国家 所有,而在这一天以前,一切都原封不动毫无变化。这是 不可能的。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后曾宣布把雇工若干人以 上的企业收归国有,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在战后几年也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

作业2:简答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在继承前人的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20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上升到“本质”的高度作了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上的第一次概括。这一概括既包含着以往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又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从突破和创新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突出和全面阐明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第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过去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仅仅停留在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上,甚至把一些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如计划经济等也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肯定。邓小平则从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高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方面剔除了对社会主义本质或特征的种种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切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