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谟的宗教思想

休谟的宗教思想

休谟的宗教思想
休谟的宗教思想

 

收稿日期:2007-03-12

作者简介:刘厚田(1970-),男,重庆永川人,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法哲学研究;阳渊源(1980-),男,重庆人,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法哲学研究。

休谟的宗教思想

刘厚田,阳渊源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休谟用他的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对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本体论证明及神迹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通过对人性的考察来考察宗教的起源,褪其神圣之光环开宗教现代性的先河。

关键词:设计论证明;神迹说;崇拜;宗教与人性

中图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7)08-0032-03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著名哲学家。

“休谟生活在启蒙时代,在那个时代中思想的杂乱以及社会的动

力使18世纪成为现代事物中重要的部分。”〔1〕

(3)当时英国的宗教领域是新旧杂存、教派林立,宗教教义遭遇各方面的质疑,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之中,注定了对宗教的研究具有强烈的批判特质。休谟对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宗教思想大加批判,甚至断然宣称:“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例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书,那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他投在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分别的,

只有诡辩和幻想。”〔2〕

(145)休谟宗教思想的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剥落了传统宗教的神圣光环;第二,开启了宗教的现代性先河,以至于有人这样评价他:“以后所有的哲学神

学,都不得不考虑休莫的研究。”

〔3〕

(101)休谟一开始哲学研究就把宗教问题联系进来,他对宗教问题的兴趣是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生涯中的。他的目的不是证明宗教教义的权威性和正确性,而是要考察宗教原则和神学证明的哲学根据。他关于宗教的论述有较多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之处,他不是无神论者,也不一概地反对宗教,他在批判各种宗教理论,抨击宗教迷信的危害的同时,仍承认上帝的存在。休谟关于宗教的理论著作主要有《人类理智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 2man Understanding,1748)的第十章“论奇迹”,第十一章“论特殊的天意和来世”,《宗教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 istory of Reli 2

gion,1757),《自然宗教对话录》

(D 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 2ligion,1779),以及若干篇短论。一、关于本体论证明及“神迹说”(一)对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批判

毫无疑问,在西方的宗教理论中,证明上帝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最为重要的题目之一,是具有核心和主导性地位的问题。数

百年来无数的哲学家、神学家、宗教人士都不遗余力地证明着,安瑟伦、笛卡耳、托马斯?阿奎那……其中,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影响十分广泛,而休谟的批判就是针对其中的第五个证明“从自然界事物的合目的性,推出一个有理智的神圣设计者”来的,即所谓设计论的证明(the argument from design )。设计论的证明从自然现象的合目的性和与人工制品的类比推出上帝的存在,此为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是自然神学中的一个流行理论。休谟从经验论出发,认为“这种教条所根据的圣经和传说,我们如果只当他们是外部的证据看,而且我们如果不曾借圣灵的直接感动来心领神会它们,那它们的明验便没有感官的明验那样强烈,因此,那种教条是和我们的感官相冲突

的”〔2〕

(97)。一个聪明人,“即在最终他确定了自己的判断以后,

那种明验也超不出我们所谓可然性(p robability )”〔2〕

(98)。休谟对设计论证明的批判可以归纳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人工作品有设计者并不能推出自然作品必然也有设计者。“假如我们看见一所房子,我们就可以极有把握的推断,他有过一个建筑师或营造者;因为我们所经验到的果与果所从出的恰是属于一类的。但你却决不能肯定宇宙与房子有这样的类似,使我们同样可靠地推出一个相似的因,或者说这样的类比是完全而又完善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如此显著,所以你在这里所推出的充其量也不过是关于一个相似因的一种猜想、一种揣

测、一种假设。”〔4〕

(17-18)。拿房子、家具、机器等与整个宇宙比较其实就是在用部分和全体作比,两者差别太大了,没有可比性,这就如同我们不可能从一根头发的生长推断出人全身的生长,无法从一片叶子的生长推出一棵大树的生长一样。在部分和全体相差很大的前提之下,“我不但决不承认自然的一部分能供给我们关于自然全体起源的正确结论,我并且不容许自然的一部

分作为另一部分的法则”〔4〕

(21)。

第二,归纳法并不适用于由自然作品到最高造物主神的推

2

3 第8期 NO.8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August .2007 

理,因为神是唯一的,我们从未观察过神与自然作品相联系的类似事例。只有我们看见了两种物象恒常会合在一块时,我们才能由这一个推测那一个;假如所呈现的结果完全是单独的,并不能归在已知的种类中,那就完全看不到,我们关于它的原因能有任何猜想或推测。在这类推测方面,我们所能合理地依从的唯一指导如果只有经验、观察和类比,则结果和原因一定得同我们所知道并且看见在许多例证中都会合在一块的别的结果和原因相似才行〔2〕(130)。

第三,认为世界是由神的心灵设计的,神的心灵是世界存在的原因的观点完全是没有根据的假设。因为就因果关系而言,精神与物质世界并无两样,如果物质世界必须有个原因则精神世界也必须有,而且我们同样要求寻找这些原因的原因,以此类推乃至无穷。

第四,“当我们从一个结果推断任何特定的原因时,我们必须使原因和结果相称,而且除了恰恰足够产生那个结果的性质以外,我们决不能允许把其他任何性质归于那个原因。”〔2〕(136)设计者的证明正是犯了这种夸大原因的错误,无限夸大了神的能力和性质,把他变成全智、全善、全能的造物主,这种从有限的结果推出无限的原因的推理是站不住脚的。

第五,从有限的人的特质并不能推出无限的神的特质,根据自然作品与人工作品的相似,也不能推断出他们的原因也相似。

从前面休谟的批判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坚持的是经验论的一个根本原则:从观察经验中不能合理地推出观察经验之外的事实。就对神的证明而言,“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我们没有关于神圣的属性与作为的经验”〔4〕(16)。故从已知的观察经验中推出关于神的存在和性质的一切知识都是不合法的。休谟指出:设计论证明所依赖的类比推理和因果关系都是关于事实的经验推理,经验推理的本性是或然的,他不提供超出经验的必然知识。当设计论证明用类比和因果推论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和性质时,其结论没有逻辑必然性的保证,因此,它只能被当作猜测和假设,而不能当作客观有效的证明。休谟的批判严重地摧毁了设计论证明的哲学基础,是对这个权威神学理论的沉重打击,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与价值。

(二)批判神迹证明

“神迹”一词在英文中通常释做“奇迹”、“奇异的人或事”等。在宗教里,就是指“由神创造出来的奇迹”,具有神性。而休谟为神迹给的定义是:“是由于神的特殊意志,或由于某种不可见力量(agent)的干预,对自然法则的破坏。”〔4〕(115)休谟认为,神迹的证据依赖于经验的推理,它的本性是或然的,神学家们对《圣经》中仅算特殊事实的神迹的绝对肯定是没有根据的,其真实性和可信性只能由我们的观察和经验来决定。对“神迹”概念本身,休谟认为它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他认为,自然法则的存在是神迹存在之前提条件,然而一律的自然法则恰恰又是反对神迹存在的最充分的证据,所以“神迹”概念自相矛盾。

休谟认为,那些所谓神乎其神的“神迹”其实都没有被足够多的有资格的人的证实完全可能是受了人的爱好和相信奇异事情之心的影响,“如果宗教精神和好奇心结合起来,常识就会完结;在这些情况下,人类的证据就称不上有任何权威了”〔2〕(117)。而从信仰者来看,对主要是愚昧之人才容易相信那些超自然的神奇事件,因为在无知和野蛮的人们中间设置骗局是很容易的,而在科学昌明的社会,那些神奇的事情就很容易被揭穿而难以站稳脚跟。而且,即使文明人也相信这些神奇的传说,那也是他们从其野蛮的祖辈处继承下来的。不同宗教间神迹证据各不相同甚至对立也证明了任何神迹的证据都是值得怀疑的。在神迹方面,任何一种证据都有着和它相反的无数证据,这样,不仅神迹本身可以消灭证据的信用,而且那个证据也能消灭自己。于是休谟说:“我们可以确立如下一个公理:任何人类证据都没有充分的力量去证明一个神迹,使它成为任何宗教体系的一个正当基础。”〔2〕(112)

然而,休谟的以上论述是在坚持了一个大前提下进行的,就是“上帝是存在的”。休谟指出,上帝的存在是“明白而重要的真理”,“是我们思维默想中不应一时或缺的惟一原理”〔4〕(2)。由于他坚持了这一个前提,故无论他对各种神学理论进行怎样深刻的批判,他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二、宗教的产生

就宗教的起源问题,休谟认为事实上无可否认,大约1700年以前人类都是多神崇拜者〔5〕(310)。如果我们考虑社会的进步,从野蛮时期到最文明的状态,多神崇拜或偶像崇拜一定是人类最早的、最古老的宗教。〔5〕(310)

多神崇拜并非源于有理性的人对自然的秩序的沉思,而是来源于对控制着人类生活而又反复无常的物事的不可知的原因的恐惧。

所以休谟认为,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理性的推理及证明而是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他通过对人性的考察来考察宗教的起源。

休谟排除宗教观念是由于人的本能和对自然的原始感情造成的可能性。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是没有宗教的,后来人类社会由原始的开端到比较完善状态的发展,才出现了宗教形式:多神论或者偶像崇拜,休谟认为,原始人的生活条件是十分恶劣的,他们不过是贫困的动物,总是处于缺吃少穿的状态之下,故他们只关心与自己温饱密切的事情,他们的一切情感也都系念于此。而此时关于宇宙的构造和变化规则离他们太远,他们不会用心去思考的,“只有人生的普通情感才能对他们发生作用,那就是对幸福的迫切关注,对未来痛苦的忧虑,对死亡的恐惧,对复仇的渴望,对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欲求”〔6〕(39)。“在一切已经信奉多神论的民族中,他们最初的宗教观念不是从对自然作品的沉思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对生活事件的关心,从作用于人类心灵的连绵不断的希望和恐惧中产生出来的”,〔6〕(38)而且,起主要作用的是恐惧。那是由于人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是多种多样、经常对立的,所以原始人认为各种不同的事情是分别由不同的神掌管的,于是多神论产生。而一神论或以“造物主”、“第一因”为神性特征的宗教形式又是在多神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此休谟也设想了演化的几种可能的情况。休谟对多神教和一神基督教进行了比较,认为基督教比多神教更加专制、残酷,更加违背自然、窒

33

 2007年8月 刘厚田,阳渊源:休谟的宗教思想

息理性。从比较中他得出结论说:“最好的东西的腐败则导致最坏的结果。”〔5〕(339)

休谟指出,宗教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无宗教到多神宗教再到一神宗教的历史过程。基督教不只在一开始是带有许多神迹,而且即在现在任何有理性的人离了神迹也不能相信它……任何人如果受了“信仰”的鼓励来相信基督教,那他一定会亲自体验到有一个继续不断的神迹,这个神迹会推翻他的理解中一切原则,并且使他来决心相信与习惯和经验相反的事情〔2〕(116)。

休谟还认为,由于恶劣之条件使得原始人产生出恐惧的情感,而与之相应的是他们认识能力的低下,这就更加强了那些造成宗教观念的情感活动。这实际上是休谟对欧洲站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的贬低和蔑视。

三、宗教的社会功能

休谟通过以上的分析认为,因为人性中具有产生宗教的自然倾向,所以社会发展就很难脱离宗教,而且宗教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认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应该主要起道德方面的作用,在他看来,宗教的最实际用处就在于鼓励节制与服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同时,休谟还以基督教为例子对宗教在人类历史上起的作用进行了考察,认为尽管有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当使用,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休谟认为,近代基督教是由迷信和理论结合而产生的杂种,所以迷信和宗教论证实在是宗教的两大支柱。休谟攻击宗教,中心任务就是要攻击这两个对象:一方面要攻击神迹(也就是迷信),一方面要攻击宗教论证。”〔4〕(5)宗教已经“腐败”,教会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迷信牢牢地控制了统治权,不惜把整个欧洲抛入动荡之中。休谟认为,虚假的宗教总是和荒诞的迷信联系在一起的,是以自私、虚伪、恐惧等等情绪为基础的,而那些使人们陷入动乱的教士们,则利用各种虚假的仪式和礼节让迷信合法化。然而,通观休谟对宗教的论述,除了对虚假的宗教进行揭露和批判之外,并没有明确地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宗教”。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休谟原本并不主张任何宗教,他之所以提出“真正的宗教”是为和“虚假的宗教”做比,是对上帝的存在等启示的真理做“哲学的认可”;第二,休谟的确想要依据人性的原则建立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宗教,在他这个所谓的宗教里,人们按照本性中的“自然倾向”去感受、去理解、去信仰、去生活。这就实现了“真正的宗教”与人性哲学的结合。

然而,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可以看出,休谟的宗教是与他的怀疑主义色彩分不开的,休谟心目中的宗教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之上的宗教了,而是用他的怀疑主义精神排除了各种神学证明的充满人性的宗教———宗教哲学。这就是怀疑主义哲学家休谟的宗教观。

综上所述,尽管休谟并不是一位无神论者,尽管他在对上帝存在的种种理论证明进行批判、对宗教的迷信和虚妄进行揭露和攻击的同时又承认信仰上帝是人的本性,否认关于上帝存在的理论证明是为了使人以极大的热心趋向天启的真理,然而,休谟那充满怀疑主义精神的宗教观对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休谟的怀疑论今天仍然是英国一切非宗教的哲学思想的形式。这种世界观的代表者说,我们无法知道究竟有没有什么神存在;即使有的话,他也根本不可能和我们发生任何关系,因此,我们在安排自己的实践活动时就应该假定什么神也没有。我们无法知道,究竟灵魂和肉体有没有区别,究竟灵魂是不是不死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就假定此生是我们仅有的一生,用不着为那些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事物忧虑。简单地说,这种怀疑论的实践完全重复着法国的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Ernest Ca mpboll Hossner.The L ife of David Hume〔M〕.Oxf 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1980.

〔2〕休谟,关文运译.人类理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3〕詹姆斯?C?利文斯顿,何光沪译.现代基督教思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休谟,陈修斋,曹棉之译.自然宗教对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5〕Hume.The Natural H ist ory of Religi on.〔M〕.The Phjl os ophical Works.Edited by Thomas H ill Green and Thomos Hodge Green.Vol4.1882.

〔6〕克里夫兰.休谟论宗教〔M〕.纽约:世界出版社,1964.

Dav i d Hum e’s Releg i ous Thought

L I U Hou-tian,YAN G Yuan-yua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Manage ment,South 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W ith the hel p of his unique e mp iricis m and skep ticis m,Hume exposed and criticized ruthlessly the western reli2 gi on,es pecially the ont ol ogy and occultis m in the Christian religi on.By means of investigating humanity,he studied the origin of western religi on and ushered in a ne w epoch of modern religi on after its holy ring.

Key words:A rgu ment fr om Design;Occultis m;Worshi p;Religi on and Humanity

43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8期 

休谟的宗教思想

收稿日期:2007-03-12 作者简介:刘厚田(1970-),男,重庆永川人,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法哲学研究;阳渊源(1980-),男,重庆人,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法哲学研究。 休谟的宗教思想 刘厚田,阳渊源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休谟用他的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对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本体论证明及神迹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通过对人性的考察来考察宗教的起源,褪其神圣之光环开宗教现代性的先河。 关键词:设计论证明;神迹说;崇拜;宗教与人性 中图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7)08-0032-03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著名哲学家。 “休谟生活在启蒙时代,在那个时代中思想的杂乱以及社会的动 力使18世纪成为现代事物中重要的部分。”〔1〕 (3)当时英国的宗教领域是新旧杂存、教派林立,宗教教义遭遇各方面的质疑,在这样的宗教氛围之中,注定了对宗教的研究具有强烈的批判特质。休谟对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宗教思想大加批判,甚至断然宣称:“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例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书,那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他投在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分别的, 只有诡辩和幻想。”〔2〕 (145)休谟宗教思想的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剥落了传统宗教的神圣光环;第二,开启了宗教的现代性先河,以至于有人这样评价他:“以后所有的哲学神 学,都不得不考虑休莫的研究。” 〔3〕 (101)休谟一开始哲学研究就把宗教问题联系进来,他对宗教问题的兴趣是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生涯中的。他的目的不是证明宗教教义的权威性和正确性,而是要考察宗教原则和神学证明的哲学根据。他关于宗教的论述有较多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之处,他不是无神论者,也不一概地反对宗教,他在批判各种宗教理论,抨击宗教迷信的危害的同时,仍承认上帝的存在。休谟关于宗教的理论著作主要有《人类理智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 2man Understanding,1748)的第十章“论奇迹”,第十一章“论特殊的天意和来世”,《宗教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 istory of Reli 2 gion,1757),《自然宗教对话录》 (D 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 2ligion,1779),以及若干篇短论。一、关于本体论证明及“神迹说”(一)对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批判 毫无疑问,在西方的宗教理论中,证明上帝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最为重要的题目之一,是具有核心和主导性地位的问题。数 百年来无数的哲学家、神学家、宗教人士都不遗余力地证明着,安瑟伦、笛卡耳、托马斯?阿奎那……其中,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影响十分广泛,而休谟的批判就是针对其中的第五个证明“从自然界事物的合目的性,推出一个有理智的神圣设计者”来的,即所谓设计论的证明(the argument from design )。设计论的证明从自然现象的合目的性和与人工制品的类比推出上帝的存在,此为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是自然神学中的一个流行理论。休谟从经验论出发,认为“这种教条所根据的圣经和传说,我们如果只当他们是外部的证据看,而且我们如果不曾借圣灵的直接感动来心领神会它们,那它们的明验便没有感官的明验那样强烈,因此,那种教条是和我们的感官相冲突 的”〔2〕 (97)。一个聪明人,“即在最终他确定了自己的判断以后, 那种明验也超不出我们所谓可然性(p robability )”〔2〕 (98)。休谟对设计论证明的批判可以归纳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人工作品有设计者并不能推出自然作品必然也有设计者。“假如我们看见一所房子,我们就可以极有把握的推断,他有过一个建筑师或营造者;因为我们所经验到的果与果所从出的恰是属于一类的。但你却决不能肯定宇宙与房子有这样的类似,使我们同样可靠地推出一个相似的因,或者说这样的类比是完全而又完善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如此显著,所以你在这里所推出的充其量也不过是关于一个相似因的一种猜想、一种揣 测、一种假设。”〔4〕 (17-18)。拿房子、家具、机器等与整个宇宙比较其实就是在用部分和全体作比,两者差别太大了,没有可比性,这就如同我们不可能从一根头发的生长推断出人全身的生长,无法从一片叶子的生长推出一棵大树的生长一样。在部分和全体相差很大的前提之下,“我不但决不承认自然的一部分能供给我们关于自然全体起源的正确结论,我并且不容许自然的一部 分作为另一部分的法则”〔4〕 (21)。 第二,归纳法并不适用于由自然作品到最高造物主神的推 2 3 第8期 NO.8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August .2007

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教育引导的思考

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教育引导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到90年代之间,这段时期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是在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又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导致所受到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本课题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进行详细的探究,并对造成这些特征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就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标签: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教育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价值观呈多样性。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期较为特殊,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全方位的改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开来,而学生作为新一代,更能够接受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再加上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更强,他们便能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信息网络等新兴媒介了解、认识和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通过这些信息渠道把握时代的脉搏,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但是由于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性等一系列消极因素也使得大学生的立场和信仰不坚定,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2.独立与依赖心理并存。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一般家庭孩子都不会超过3个,所以家长对于孩子比较溺爱,从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经历过磨难与挫折,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于父母都有着严重的依赖心理,不会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甚至连生活自理都很难做到。但是,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普遍无法理解和认同父母的教育方式,叛逆心理较为严重,时刻想要逃离父母的“掌控”,实现独立,但是却又无法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所以,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思想特点就是独立与依赖心理并存。 3.责任感不断淡化乃至缺乏。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集家人的宠爱于一身,往往是想要什么都会被尽量满足,长期下来便将父母家人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付出。养成一种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性格,只关注自己的心情和喜好,希望所有人都对自己付出而不会有任何回报,不顾他人感受,对他人漠不关心,自然也不会存在什么责任意识,这样的一类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就很难相处,没有人会主动承担集体责任,对集体工作进行协调,责任感不断淡化乃至缺乏便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思想特点。 4.政治思想意识淡薄。虽然当代大学生在整体上政治思想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局面,但是,大学生对于政治的认识是很淡薄且模糊的,很多大学生甚至还对我国的社会性质的认识停留在表面阶段,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将政治问题当作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政治信仰也出现多元化局面。

14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1.下列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是( D )。 A.鲜明的阶级性B:广泛的群众性 C.很强的实践性D.严密的逻辑性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 A )性质的体现。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自由主义D.平等思想 3.高校( C )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A.美育B.体育C.思想政治教育D.智育 4.下列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是( D )。 A.思想发展规律B.高等教育规律 C.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D.循序渐进的规律 5. 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B )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A.家庭教育 B.个人努力 C.学生团体 D.同伴影响 6.一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为系统的、日常的和(D )。 A.联系的 B.一体的 C.特殊的 D.按阶段安排的 7. 下列不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D )。 A.方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8.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是( D )。 A.说理启迪法B.情感交流法C.榜样教育法D.调查研究法 9.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是( A )。 A.说理启迪法B.情感交流法C.榜样教育法D.调查研究法 10.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具体形式包括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和( B )。 A.人生价值观课教学B.思想品德课教学 C.社会实践课教学D.心理评估课教学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包括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和( A )。 A.长期艰巨性B.具体性C.合作性D.理论性 二、填空题 1.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教育和武装学生。 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5.高校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6.高等学校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新生阶段),二、三年级和高年级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中,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注意保持受教育

休谟

休谟 休谟 概述 休谟,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的哲学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休谟 外文名: David Hume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苏格兰爱丁堡 出生日期: 1711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 1776年8月25日 职业: 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主要成就: 首倡近代不可知论 提出著名的―休谟机制‖ 最先讨论到了伦理学 目录[隐藏] 简历 哲学思想 学术思想 著作 历史地位和影响 大卫·休谟 David Hume 休谟(David Hume 、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弗朗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编辑本段] 简历 1711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12岁进爱丁堡大学。1729年起专攻哲学。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继续哲学著述。17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编辑本段] 哲学思想 虽然休谟属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它同时代的哲学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一些休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

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伴随而来的是如何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犹为严峻。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课题,更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跨世纪的课题。 本文写作目的,从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以及青少年思想领域出现的问题入手,试图分析、探讨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出现偏差的根源,进而就如何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教育措施,使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使之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主力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一、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已跨入21世纪,回首过去的20世纪,在党的领导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曾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前列,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党的十五大上,我们党明确地提出了本世纪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那时,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但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奋斗拼搏、共同努力。所以,这一代青少年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能否牢牢抓住发展的主动权,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

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庄严的使命,为使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不负重托,需 要我们审时度势、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 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展了变化。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加入WTO,我们同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深入。这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大量进入我国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宣传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诱发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社会上还出现了黄赌毒、腐败、非法宗教活动、封建迷信活动等社会丑恶观。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干扰着青少年正确的思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式;再一方面,当今时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 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成为思想

功利与习俗_契约论的挑战_大卫_休谟政治哲学析论

功利与习俗:契约论的挑战 )))大卫#休谟政治哲学析论 林奇富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大卫#休谟是继洛克后英国影响较大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继承了洛克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路向,但在政治哲学领域,并没有沿着洛克的方向往前走,而是对包括洛克在内的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理论传统及其信奉者提出了质疑。他一反理性法则规范政治现象的传统立场,主张立足于情感、利益需要和经验习俗来解释社会政治生活,这对后来英国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休谟政治哲学的出现,形成了对社会契约理论传统的全面挑战,预示着古典自然法学说的衰落。 关键词:大卫#休谟;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D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81(2005)03-0014-04 作者简介:林奇富(1975-),男,广东韶关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讲师、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的政治哲学是奠定在他对人性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0[1](p8)。政治学是/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互相依存的人类0[1](p7),是一门尤其与人性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因此,如果我们对人性的研究取得成功后,我们在其他各方面就有希望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通过对人性的研究,休谟为近代政治哲学中开辟出新的视野,他一举摧毁了启蒙时期的契约理论的理性传统,让/启蒙运动的武器转而对准了自己0,并用/合理的分析击败了理性的要求0[2](p1001)。他摒弃以理性法则规范政治现象的传统立场,主张立足于人们利益需要和社会传统习俗来解释政治生活,这对后继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休谟政治哲学的出现,形成了对启蒙时期传统契约理论的全面挑战,预示着古典自然法学说的衰落。 一、以情感挑战理性 休谟政治哲学首先是在方法论上开始了对古典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学说的挑战。近代以来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传统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动物,合理的行为或者是明智的行为应该是使我情绪和情感服从于理性的行为。因此,只有当人用理性支配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情况下,他才完全实现了他的真正本性,或充分表现了他的本质。在人还没有达到这个理想的情况下,他还不是特点分明的人,而只是作为生物界的一部分而存在。人类由群体组成社会,是理性所致;人类选择达致契约进而服从主权者的意志,亦是理性所致。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根据知识和持之有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人,也就是一个理性人。笛卡尔曾明确地表示,/除非运用我们的理智,我们不能作任何判断,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设想我们能判断我们一点也不理解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要同意我们以某种方式察觉的事情,意志是绝对必要的。0[3](p17) 在这里,理性被置于人类行为的最高位置,并被视为启蒙时期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的基石,成为人们评判事物和实践行为的标准。实际上,这种理论的精髓是要在人类社会政治活动中推开上帝,确立人的主体独立性,反对君权神授。而它所推演的一切人类政治义务的根源都是以单子式/理性人0假定为前提的,它假定每一个组成社会的成员个体都是具有理性能力的个体,正是借助理性的指导,人类才有可能走出动物界生存的/丛林法则0,社会才得以可能,文明和进步才得以可能。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理性主义代替神秘主义和愚民政策。他们深信,人们诉诸其独特的理性能力是可以过上优良生活的。因为,所谓优良的生活,就是理性的生活,就是符合自然法则的生活。自然法是人类最高的理性命令,是绝对真理,是人类/理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05-2-17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 见》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现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 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课程设置 (一)本科课程设置 4门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 6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 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二)专科课程设置 2门必修课: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 (三)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有关具体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执行。 (四)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按照本规定执行。 (五)成人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参照本规定执行。 (六)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另行通知。 二、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设置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意见》和本方案实施。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本科、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充分考虑新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从当前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学秩序的稳定,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突出重点、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实施工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从2005级学生开始,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除试点学校外,2005级(含2005级)以前的学生,仍按照“9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 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本科、专科同类课程的开设时间可参照上述相关规定执行。 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在没有作出新安排前,仍按照“9 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 四、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 做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必须把教材建设、教学研

大学生青年思想教育引导论文

青年思想引导 青年是庞大的社会群体,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不能完全贴近青年、贴近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较低。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同志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现今大学生而言,思想意识方面还存在许多消极的思想,本着为我院同学解决思想问题,促进共同提高的目标,我院团总支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交谈等方式细致的 了解了我院学生存在的思想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个体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淡化。2、功利主义的价值观。3、对时政看法比较消极。4、 片解决并结合我院针对青年思想教育展开的一系列工作进行总结,从而探索出一条最适合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式。 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一直是各大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院团总支针对我院学生的思想动态一直关注并加以解决引

导的问题。通过日常交流观察以及网上资料显示,大学生思想观念主要存在以下偏差:一是个体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淡化。大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精神逐步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无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这几年,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大学生发出“郁闷”“、无聊”“、空虚”的感叹,归根结底就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二是出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倾向。过去所提倡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已逐步被注重实用和追求金钱、物质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所取代。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大学生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高消费,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学生追求高消费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蔓延。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生干部则是大学生中的先进集体,他们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起着上言下传、下情上传的作用,而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骨干、表率以及自我教育更是突出了学生干部的中流砥柱作用。因此,以提高学生干部能力、培养学生成才为目标,解决学生

江苏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 (2018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科学、客观、公正评价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工作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素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资格条件。 第二条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我校在职在岗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三条 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敬业爱岗,为人师表。 任现职期间,在规定的任职年限基础上,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延迟申报: 1.坚持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对思想政治表现差或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发生“师德师风负面清单”所列情况且造成不良影响的教师,延迟3年以上。情节特别严重者,撤销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2.伪造学历、资历、业绩或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和学术不端行为者,延迟3年以上。情节特别严重者,撤销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3.年度考核基本合格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 4.发生教学事故I级者,延迟2年;发生教学事故II级者,延迟1年。 5.工作中出现其他重大失误,造成严重损失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继续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相关规定,结合从事的管理工作需要,完成国内外进修、社会实践和知识更新等培训任务,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 第五条 教师资格证书要求 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均须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具有博士学位初定讲师职务可暂不作要求。

对于休谟认识论哲学的思考探究

对于休谟认识论哲学的思考探究 ——读《人类理智研究》有感 牛牧晨2013202867 大卫·休谟是18 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 怀疑论者, 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休谟不是那类在哲学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 他同柏拉图、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人一样, 是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持久而深远影响的哲学家。当我们看到当代的许多哲学巨匠仍在深入研究休谟的思想、并把他奉为理论先驱的时候, 不能不感受到休谟哲学所具有一的种现实的力量。 首先,休谟继承和发展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基本观点贯彻着经验主义的原则——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完全依赖于直接的感知觉经验。他的思路是洛克还有贝克莱的延续。因而我们有必要先从经验主义的起源处谈起,以便于更好的理解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脉络和休谟哲学的独创之处。 洛克的白板说奠定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根基,他从知识的来源出发,将知识分为对于外部事物的感觉和对于内心活动的反省。他认为知识就是人心对于两个观念契合或矛盾所生的一种知觉,知识只有关于观念的。而在洛克这里,观念就是人心在自身所直接观察到的任何东西,或知觉理解思想等任何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它将简单观念分为具有客观性和纯粹主观性的两类观念,再经过处理形成复杂观念。但是洛克这种单纯的认识论立场同样的主观抽象,由此分析得到的简单观念是实际上是一些抽象的感觉知觉经验,本身就是脱离实践的。一句话,洛克将知识彻底的经验化,知识也就完全的主观思维化。 而贝克莱的经验论思想则是对于洛克经验论的主观化发展,“存在即被感知”是沿着洛克的理论发展而来。本来在洛克那里,我们所经验到的存在,是具有着为意识存在的特性的,有些东西就不是自在的,比如颜色气味等纯粹主观性的观念,他们是为他物存在的。但是,洛克同样指出了广延这样一类具有客观性的观念,是具有自在性的。用黑格尔的话讲,洛克没有把纯粹主观的观念即为他物存在的东西当成概念,而是把它纳入到了自我意识的范围里;他所说的自我意识并不是普遍的自我意识,并不是精神,而是与自在相对立的东西。而贝克莱则不然,他把一切存在物和各种规定都当成是被感觉到且是自我意识造成的东西。它的存在就是它的被感知,如果主体感觉不到某物,那么可以说某物对这个主体而言就是不存在的。而实际上我们只能说它对于主体的感知觉不存在。 在洛克所认为的属于对象的基本性质即广延那里,贝克莱却根本否认了这一点,认为是矛盾的。洛克最后达到的抽象实体在他看来也是不可理解的,因而外部现实性也就在此消失了,存在就被作为一种完全主观感觉性质的事物揭露出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不能互相抽离。实质上是对于笛卡尔主义的极端发挥,一旦我们采取了单纯思维主体的立场,将人等同于思维存在进而等同于感知觉经验存在,存在也就仅仅成为思维的存在,而不成为其它。 近代西方哲学的共同主题是回答知识的合法性基础和来源。休谟承袭洛克和贝克莱经验主义的传统,继续对以笛卡儿和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大陆唯理论进行彻底的攻击。休谟不仅要为知识的合法性清理地基,而且企图建立人的科学体系。而休谟首先要探讨的是,人类思维和语言如何能准确把握这个世界。 休谟和洛克一样,为了确定人类认识的性质和范围,他把洛克的观念分解为印象和观念,后者是对于印象的摹仿。同时对于贝克莱对“物质对象包含实体或

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谈话中说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1)因此,正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人生之路,是作为教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我们往往忽视:认为教好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作为教师,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21世纪的建设者。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青少年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将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兴衰。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我们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及“进取型”的道德个性,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教育手段,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何正确把握和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开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全面充分培养社会“四有”新人的目标;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使广大青少年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健康、快乐、更加成熟的迅速成长。 现我就如下几个方面谈谈引导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青少年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 1、青少年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具有活力,多创新,少陈腐,是祖国的希望所在。毛泽东在《论青运动的方向》中提到:“把全国的青少年团结起来,把全国的人民组织起来,就一定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把希望寄于青少年”(2)这一论断说明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所在,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所以,青少年如朝阳,充满活力,精力充沛,头脑敏捷,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2、青少年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半成熟阶段,虽然能够对一些事明辨是非,但由于广大青少年的不完全成熟的思想使其在面对一些具有迷惑性问题时,又显得无能为力。青少年思想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受所处的环境和某种表象所迷惑,随波逐流。邓小平在《邓小平文选》中说:“一部分青年人对社会的某些现状不满,这不奇怪,也不可怕,但是一定要注意加以引导,不好好引导就会害了他们”(3)这一论断切实地说明: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要靠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他们正确引导,使青少年有正确的思想引导,正确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针对青少年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的需要这一实际情况,我在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总结提出: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从休谟的正义理论看正义的多重特征

2007年3月 第34卷 第2期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Mar.,2007 Vol.34 No.2 从休谟的正义理论看正义的多重特征 杨伟清 (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摘 要:正义问题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之一,文章从休谟的正义理论出发,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和密尔以及罗尔斯的相关论述,刻画出正义所具有的多重特征 交互性、涵摄性、功利等级上的高阶性以及动机上的低阶性,并最终分析了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自然之德;人为之德;交互性;涵摄性 作者简介:杨伟清(1978-),男,河南新乡人,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7)02-0045-06 收稿日期:2006-10-23 一 休谟对正义的论述主要是在人性论!第三卷论道德!中。在他改写自论道德!的道德原则研究!中也有论述,不 过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变化。此外,休谟在其一系列的道德政治论文集!中也有涉及。因此,我们将主要以人性论!中的相关论述为主,辅之以其他两处的论述。 论道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德与恶总论#,第二部分为?论正义与非义#,第三部分为?论其他的德与恶#。在后两部分,休谟分别论述了人为之德与自然之德的发生学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而正义是人为德行里面的一个主导性的德行,事实上也是休谟着力论述的对象。这样,休谟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将?人为的#这一特征赋予正义这一德行而将其与其他?自然性的#德行区分开来。在区分的过程中,正义德行获得了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定性。 在自然之德下,休谟包含了柔顺、慈善、博爱、仁厚、温和、公道、伟大的心情甚至自然才能;在人为之德下,休谟主要论述了正义、许诺、忠顺、贞德与淑德。必须指出,休谟虽然认识到这两种德行之间的区别,但对它们的区分是小心翼翼的,因为对自然的含义的不同理解会使两种德行之间的区分的意义发生重大的变化。他首先区分了自然的三种不同含义。首先,如果自然是与宗教上的神迹(miracle)相对而言的话,那么人为的德行如正义也将变为自然的德行。因为在休谟的理论框架中,神迹是反自然的,是最大的不自然。 这样,与神迹相区别之物都将分有自然的称号。其次,若自然是与稀少和不常见(unusual)相对而言的话,则正义这一人为的德行也将变为自然的了。因为正义既然对人类的生存和幸福如此不可或缺,以至与人类不可分离,则它就不是罕见的。只有在自然与人为的相对立的这第三种意义上,人为德行与自然德行的区分才是有意义的。那么,在第三种意义上,?人为#这一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呢?与它相区别的自然的含义又是什么呢?为了阐明自然之德与人为之德(主要是正义)的区别,我们准备引入五个方面的考察。 1.自然之德与人为之德的第一个区别在于前者是人们自然拥有并且会自然赞同的心灵倾向和品质,而人为之德则并非如此。休谟确立了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条基本原理:人性中如果没有独立于道德感的某种产生善良行为的动机,则任何行为都不能是善良的或在道德上是善的[1](P529)。休谟认为,行为的功与过必须由行为 45

休谟

休谟 休谟问题,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首先提出的,是个未能很好解决的哲学问题,主要是指因果问题和归纳问题。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归纳问题 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归纳思考的原则在于假设我们过去的行动可以做为未来行动的可靠指导,论证的或直觉的:这样的思考在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 一、休谟问题的由来 以前的一些哲学家认为,道德可以像几何学或代数学那样论证其确定性,但是,休谟认为,对于道德问题,科学是无能为力的,科学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问题。他在《人性论》中写道:“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经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却是有极其重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种新的关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同时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即这个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的,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不过作者们通常既然不是这样谨慎从事,所以我倒想向读者们建议要留神提防;而且我相信,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尽管休谟自己没有明确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但它的意思却是否定的,即从“是”中不能推出“应该”。 严格说来,休谟问题并非指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而是指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的关系问题,由于事实命题一般以“is”为系词,而价值命题一般以“ought”为系词,所以休谟问题又称“实然与应然问题”。 二、“是”如何推导出“应该” 由“是”推导出“应该”,必须分两步来完成。 1、由事实关系的“是”可以推导出价值关系的“是”。事实关系的“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状态、特性及其规律性;价值关系的“是”反映了“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的状态、特性及其规律性。显然,“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本身就是一种“客观事物”,只是前者比后者更为复杂多样、更为变幻莫测,因为“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品质特性,而且还取决于主体的品质特性和介体的品质特性等众多因素。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对于人的价值”是由众多简单的“客观事物”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即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机地组合而成的复合事物。由此可见,价值关系的“是”是由众多事实关系的“是”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即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复合而成,或者说,价值关系是事实关系的“函数”。实际上,价值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就是按照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有机地、有序地组合起来的能量,即价值是能量的“函数”。 2、由价值关系的“是”可以推导出价值关系的“应该”。当事物的状态与特征只是单一性的、确定性的和清晰的时,对于该事物的状态与特征就可以用“是”来描述;当事物的状态与特征是多值性的、概率性的、模糊性的时,对于该事物可以运用多值函数、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取其中具有最先出现的、最大概率的、最相似的状态与特征确定为“应该”来描述,即“应该”是具有最先出现的、最大概率的、最相似的“是”。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为了追求可持续的利益最大化或

休谟 人性论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至于这个分类原则的标准何在,昨晚我舍友问到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今日看重新看书,休谟提到“知性和情感这两篇是单独构成一系列完整的推理连锁的;我欣然利用这种自然的划分来试一试一般读者的趣味”[见原书第一、二卷前面的通告])。休谟的人性论是建立在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因此他首先是从分解人性组成部分开始----这也是本书难读之处,中国论述人性大多直接提出观点,然后寻找论据,而缺少系统分析,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人性论而仅仅拥有人性观(中国人的研究思维模式大多是从现象中寻找经验概括,后产生理论,再用理论来解释现象;西方人的思维大多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现象来检验理论),而休谟也没有具体的给出人性的确切定义。知性成为休谟考察的起点。 一、知性 因为时间与精力的关系,对于知性部分的阅读并不完全,也因为我所要研读的主要部分在于情感和道德学,所以对于第一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观念的起源于时间与空间观念上。 知觉(perceptuns)是第一个概念,其中包括印象(impressions)和观念(idea)。这两个概念贯穿于整个人性论始终,并且人性中的其他概念都基于此。印象:初次出现于灵魂中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印象和观念都可以分为简单与复合,“一切简单观念和印象都是互相类似的;而复合观念和印象既然由简单观念和印象形成,我们就可以概括的断言,这两类知觉是精确的相应的----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的复现”(p15)。 在印象中,又可以分为感觉(sensation)印象和反省(reflection)印象,前者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后者大部分由我们的观念得来,即由我们反思而得来。是我们对外界可感知的性质(p403)。“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得(p19)”。 观念则可分为记忆(memory)观念和想象(imagination)观念,前者复现于一个印象和一个观念之间,后者复现时完全失去活泼性,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念。想象,这个概念在下面的情感篇里也将占据很重要的位置,通过想象我们的“同情”才能够产生,因而出现骄傲、谦卑等情感。“记忆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保存简单的观念,而在于保存它们的次序和位置;想象可以自由的移置和该变它的观念(p20)”观念是我们对物质的广袤和填充性(p403)。因此,观念之间的推移可以有三种方式: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其中因果关系被休谟看作是我们进行逻辑思维,以及情感推移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进行推断的唯一可能。 构成我们思想和推理的共同题材一般是产生于我们简单观念之间的某种结合原则的那些复合观念,复合观念有三种表现方式:关系(relation)、样态、实体(substance)。 关系,把两个观念在想象中联系起来,并且比较之,即是这两个关系只是在任意的想象中结合起来的。休谟将所有的关系分为7大类:类似关系(resemblance)、同一关系(identity)、空间和时间关系、数量和数目的比较关系、轻重关系、相反关系(contrariety)、相对关系(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由观念所完全决定的关系有类似关系、相反关系、轻重关系(性质的程度)、数量或数的比例;不由观念所决定的关系有同一关系、时空中间的位置、因果关系。 所谓实体,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体的观念。样态则是由一些分散在不同主体中的简单观念所构成,它们所表象的性质不是被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所结合的,即是接合在一起,也不能被认为是复合观念的基础。(概念的)变与不变是区分样态与实体观念的标准。 休谟所提到的空间观念是广袤,我们的观念是广袤的最小部分的妥当表象,因为我们的最小观念限制了我们对空间的再分割,而广袤的无限性表现在于无限的扩张性,并非可分割的无限性(从巴别塔的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追求无限的扩张时,注定会回到原点)。休谟进一步指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概念,即广袤,是由我们的视觉得来的感觉,或是由这些感觉产生的某种内在印象。空间的基本单位是数学点。时间具有连续性,两部分之间不可再分,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刹那。在空间与时间之中填充着真实的对象或存在。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来看,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是接近关系,因为必须先确立时间上因先于果,并且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才能成立。 以上是对知性部分的理解,对于概然推断的缺失,十分遗憾,但时间有限,留待以后再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