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依赖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组织特性:①、目标清晰、明确、理解②、劳动分工,权威分配③、权力集中,控制行为④、组织兴盛,替代,消亡

组织社会学:是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即社会学对组织现象的研究。

研究客体:正式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和有章程的、联合的社会组织。

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设计认识。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基本结构的功能分析、组织运转与规律探求、组织运转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分析

传统组织结构:特点: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组织

运作特点:动员能力强大、人治关系、持续短暂(替代性问题)

单位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结构上:政治组织与具体专业组织合二为一。行为上:专业取向和意识形态的行为取向融为一体。功能上:多元化

科学管理理论

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工人的努力方向,以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内容:A、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使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一个普通工人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完成的最大日工作量,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日工作定额。

B、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

为达到上述的高额报酬,工人必须经过科学的挑选,确保他们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体力与智力上的条件,从而具备完成规定产量的可能。

D、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和持久的合作

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都要服从相同的规范: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对劳动过程的要求。

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基本观点:

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它把组织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规则的关系,以个人间的相互留恋和共同利益为基础,主要调节手段是集体所采纳的行为规范。

1、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

此前的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强调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系统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际关系学派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2、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

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传统强调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作用,在管理活动中施以强大的外界压力,派工头进行严格的监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对立情绪,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际关系学派强调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与此相对应,企业界提出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弹性的”管理方法,出现了“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等各种新的管理方式。

交易成本理论

市场和组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通过组织实现某种交易成本过高时,人们就会离开组织.通过市场来达到目的,用市场形式来完成这种交易;反之亦然,当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人们会离开市场,把这种交易活动内在化,即变成组织内部的一个问题。

市场和组织之间的选择随交易成本而变化,这就是交易成本学派的一个基本思想。具体说来,追逐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效率规律决定了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组织形式和行为的选择。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不同组织之间的合同关系,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不同的组织内部结构,不同的交易成本可以导致市场和组织之间,甚至不问组织之间的选择。

因此,威廉姆森认为,组织间的关系、组织内部的结构过程、经济活动的形式的选择,总而言之,组织内部或组织间的种种差异都可以从交易成本的高低、形式、特点来加以解释。交易成本种类

搜寻信息成本:欲交易者,寻找最适合的交易的对象,查询所能提供的服务与产品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协商决策成本:交易双方为达成交易所做之议价、协商、谈判并做出决策所产生的成本。契约成本:当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准备进行交易时,通常会订定契约,并对契约内容进行磋商所产生的成本即为契约成本。

监督成本:故在订定契约之后,会在执行过程中相互监督所产生的成本即为监督成本。

执行成本:契约订定之后,交易双方相互进行必要的检验以确定对方确实遵守契约,违约时强制对方履行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转换成本:当交易双方完成交易之后,可能持续进行交易。此时若有一方更换交易对象,所

产生的成本即为转换成本。

制度学派:

权变理论的基本思路是: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一个组织的具体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等。

制度学派提出,组织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两种环境对组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两种环境对组织的要求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要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制度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观念,这些文化观念常常不是以人为凿刻的形式出现,而是形成一种被神化的东西,使大家不得不接受。迈耶把这一现象称为理性神话。

从制度环境到理性神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a、社会关系越来越密集,人们逐渐把一个具体领域的问题和逻辑延伸为一个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逻辑。

b、组织环境和组织程度越来越复杂

c、组织所面对的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的观念制度也具有很高的组织程度.有利于这种理性神话的制造。

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A、趋同,类似的结构 B、模仿,生存的能力

组织的对策:内部运作与组织结构分离

一个组织采纳了很多的规章制度但并不实施,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是为了应付制度环境的,和它内部的运作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人们有意识地将这种正式结构与组织内部的日常运作分离计来。换言之,正式结构是适应制度环境的产物,是做给别人看的。而非正式的行为规范是组织运作的实际机制。

合法性机制

“合法性”包括法律制度,也包括了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合法性机制不仅约束组织的行为,而且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往。反之,如果一个企业违反合法性的社会期待,将会受到惩罚。合法性机制怎样产生?

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它是用来协调人们之间关系和行为的。因为制度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它是脆弱的。为个人私利而绕过许多规则。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规则、任何制度都是非常脆弱的,很难建立起来。规则一旦建立起来,人人都要遵守。但如果制度只是约定俗成的,如果有人不同意或者采取搭便车对策,那么这些投机行为很容易削弱以至推翻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规则一定是超越了个人的私利,为大家所承认并接受的,是合乎情理和社会期待的。如果规则建立在功利性的基础上.或者出于实用性,如果只是因为这个规则对大家都有好处我们才接受,那么这种基础上建立的规则永远是个稳定的。

制度不能建立在功利性或实利性基础上,恰恰相反,制度必须建立在人们都能接受的基本的理念规范之上,而这种理念规范常常是隐含在自然或超自然的世界里。建立在自然规则或超自然的世界中的规则才能稳定,大家才都能接受.因为这样的规则超越了我们个人的利益。

A、制度赋予人们身份,塑造人的思维习惯。

B、制度塑造了社会群体记忆和遗忘的功能

C、制度对事物加以分门别类,放进了不同的范畴

趋同现象起源于组织面临的制度化环境。那么是什么动力趋使组织趋同,在组织行为和形式上越来越相似呢?驱动力其中之一是国家制度,另一个就是专业组织

三种机制导致了趋同:A、强迫性机制 B、模仿机制,各个组织模仿同领域中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竞争性模仿:一个领域中的组织模仿自己的竞争对手。制度性模仿:合法性机制导致的同一种形式的采纳 C、社会规范机制

社会网络理论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出发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结构主义的微观基础。

个人和群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建立的关系不是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网络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个人和关系是不可分解的,一个人是带着其他群体的关系和其他人发生关系的。

内嵌性理论

网络关系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不同的行为,网络的位置、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行为。因此,关系网络的不同结构及其个人所处网络中的不同位置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行为

社会网络的功能

(1)有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和没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差异是很大的

(2)传递信息的时间性、内容的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

(3)网络还具有推荐的作用,网络中的关系伙伴可以帮你说话。

(4)社会网络的竞争优势

结构洞就是讲没有重复的信息源,这是最为有效率的网络结构。

组织目标就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和所希望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写为MBO)

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技巧,它指组织上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的愿望严格规定个人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个尺度作为组织经营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

献的标准。

每个人有自己的特定工作目标后, 便可自行负责计划、执行、控制、评量自己的目标。

目标管理的优点:业绩的提高、成本降低、提高工作效率、个人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团队建设、有效的管理工具

目标管理的缺陷:管理层的激励、上下级沟通、短期行为、不可控因素、“运气”

决策:对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办法进行选择,它是人们在行动之前作出的决定。

组织决策:是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具有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决策实施程序:A、判明问题和目标 B、收集和处理有关信息C、方案的制定和选择D、决策方案的实施与评价【环境、资源、困难、风险等】

与个人决策过程相比,组织决策有几个鲜明特点:第一,它是一个多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二,它是在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组织制度中运行的

组织决策模式:

(1)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决策

第一,组织规章制度决定了注意力的分配,从而影响了决策的频率;

第二,规章制度决定了什么人参与决策的过程,从而影响了决策中利益分配的结构和基础;

第三,规章制度决定了信息收集、加工和解释的组织结构,从而影响了决策过程的走向。决策过程中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意味着人们并不总是随时随地追求最大化目标的,而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简化决策过程,表现出持续稳定的组织行为。

首先,规章制度在许多的决策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小的(参与)规则变化可笼会引起重要的后果

其次,规章制度并不总是理性的产物。规章制度内部也充满了矛盾,不同的角色常常会导致非常不同的判断。因此,规章制度下的组织决策并不总能克服有限理性的困难。(2)政治过程中的组织决策

A、组织决策与政治过程关联:

第一、决策中的政治过程意味着组织决策是一个不同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相互冲突、相互妥协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决策是否能够达到理性目标尚是一个未知数;

第二、不同的组织结构、权力结构对组织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在组织过程中,信息不是中立的,而是被各方策赂地使用;

第四,各种利益集团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阶段参与组织决策。

意义:

a、因为不同的利益集团参与组织决策过程,组织目标常常是不一致的、不稳定的。这些目标随着利益集团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b、因为决策信息的策略性,我们不得不从更为复杂的背景下考虑信息的收集、加工、

解释以及质量;

c、组织决策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利益妥协的结果。

(3)组织决策的解释过程

理性决策中,信息是中立的,增加信息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但是,在有限理性的模式里,信息不是中立的。它不仅仅是策赂性的,受政治利益的支配,而且在决策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常常是不一致的,其意义常常是模糊不清的,需要加以解释。

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的解释活动?

第一,人们根据自己过去的经历、经验来解释信息

第二,人们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来解释信息

第三,不同的利益也会导致对同一信息的不同解释

(4)组织决策启动的机制

问题导向过程与答案导向过程是两个相互平行、相互独立的过程,受着不同机制的影响。前者可能由生产过程的具体问题诱发,后者可能是与生产过程毫无关联的制度环境的产物。马奇:垃圾桶理论,“决策就是倒垃圾”

事情往往是顺便办成的。生活不讲道理,应该的事情很多,但事情通常偏偏不按“应该”发生。事情的解决往往“意外”的解决

有四类垃圾流不断在垃圾桶里汇集积聚:问题和事情、解决方案、决策者以及决策时机。

垃圾桶满了的时候,不得不倒;不满的时候,规定的时间到了,也得按时倒——决策必须出台。但决策或政策出台并不一定解决问题。

A、决策者可以努力造势做局,力图彻底解决某个问题。

B、某些解决方案可能在多个决策时机屡屡遇不上合适的问题,于是资源浪费,问题仍是问题。

C、问题可能在组织中碰巧遇到可用的解决方案,得到处理。

“激励”,就是使用物质的或精神上的报酬来促使雇员采取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

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的行为之间需要通过激励加以连接。

激励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A、我们要提供足够的激励让对方进入公司或建立合同关系

B、有关利益兼容的问题,即通过激励机制设计使得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尽心尽力。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这三个方案,固定工资没有激励也没有风险;利润分成有一定激励和一定风险;而出卖有最大的激励同时也有最大的风险。不同的组织设计,不仅要考虑代理人的激励问题还要考虑他的风险态度。在许多情形下,收益分成的第二种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既提高了激励程度,又降低了经营风险

激励原则

(1)有效信息原则

基本思路:委托方在设计合同给予代理方激励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有效信息的指标,

这些指标产生误差的可能性越小越好。就是说:我们只使用真正测量代理方表现的指标(即有效信息),而不采用那些有着许多噪音的信息。

(2)激励强度原则

什么条件下我们应该提高或减弱激励的强度?需要考虑:1.员工努力与产出有什么样的关系?2。测量表现的准确程度3.个人承受风险的能力4.个人或工作性质对激励的反应程度

(3)监督强度原则

一个人的业绩通常是个人努力和环境中随机事件影响的共同结果。监督机制实际上是减少随机因素的影响。我们观察(监督)得越仔细,就越了解随机变量的作用,也就可以更好地区分随机变量和个人努力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可以更为准确地对个人努力进行激励,而不是对随机因素进行激励。但是,监督是有成本的

(4)平衡激励原则

如果我们要求员工对几件事情给予同样的注意力,那么在这几件事情上的激励强度必须是一样的。

激励角度下的组织内部等级制度:

社会学的解释:组织内部等级制度的产生与社会群体机制有关。

组织中之所以出现许多不同的范畴是为了解决组织内部的紧张状态。所以,组织出现许多叠床架屋的机构,大多是为了解决群体内部的矛盾而分化出来的。

索伦森和卡莱伯格的研究:

组织有两种模式:开放性模式和封闭性模式。开放性指的是人来人往、自由流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封闭性是指组织内部形成了垄断,对人员流动形成了严格限制。

沟通: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指令、思想或观念的过程。

A、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信息交流,人只是其中的一个载体,组织的沟通过程实际上就是组织的指令与计划在水平层次和垂直层次上的传递过程。

B、组织内部所传递的信息多种多样,但多数信息均被正式规定,不能进行任意的解释和修改。

C、组织内的沟通是个过程,从发出指令到接收和反馈。

沟通的目的:

(1)控制组织成员行为

成员有没有按照组织目标去行为,不沟通是不知道的。成员也不一定清楚组织要求,需要沟通。

(2)激励组织成员:改善工作绩效

(3)表达情感:工作中的满足或挫败

(4)流通信息:

沟通的过程:通讯者编码渠道解码收讯者

影响编码的四个条件:编码的技巧、态度:沟通筹码的力量、知识:对方是否理解?是否有这方面的知识?、社会文化背景:

有效倾听:提问题、停止讲话、不要批评、不要打断、集中精神、换位思考、控制情绪

1、往上沟通:不出答案,出选择题、准备答案,多个答案、优劣对比,可能后果

2、往下沟通:了解情况、提供方法、接受意见,容许实验

3、水平沟通:主动、谦虚、体谅、帮助才能互助、分析利弊,实现双赢

你的上司怎么看你?

1、自动报告你的工作进度,让上司知道

2、对上司的沟通有问必答,让上司放心

3、充实学习了解上司语言,让上司放松

4、不忙时能主动帮助他人,让上司有效

5、毫不犹豫接受可行任务,让上司圆满

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

社会 2005?3 Society 总第241期无形的观念如何塑造有形的组织对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的一个回顾曹正汉 曹正汉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Abstract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the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late 1970’s.This perspective tries to explain the resemblance in the formal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using the concept of shared values.Its explanatory logic lies in the “legitimacy mechanism ,”which refers to the power of socially shared values in casting the thinking m ode or normalizing the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thus able to induce or en force organizations to adopt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regulations that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ocially shared values.K eyw ords organization ,institution ,shared values ,legitimacy mechanism 一、社会学新制度学派研究的主要问题 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简称“新制度学派”),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它主要用社会的共享观念来解释组织在制度结构上的趋同现象。1977年,迈耶和罗恩(John W.Meyer &Brian Rowan )发表了题为《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的论文,这篇论文后来成为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此后,迪玛奇奥和鲍威尔(Dimaggio &Powell ,1983)、托尔博特和朱克(Tolbert &Zucker ,1983)对该学派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华裔社会学家周雪光教授(Zhou ,1993)也是该学派的重要学者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制度学派进入大发展时期,研究范围从非营利组织扩展到企业和产业组织,

《组织社会学》最终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 ?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 ?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 ?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 ?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 ?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 1 -

组织社会学提纲

一、什么是组织 组织五要素: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 社会结构:分为规范结构和行为结构。二者相互关联但并不相同。集体都有这样的特性:即有制约参与者的规范结构,也有与共同的活动、互动和感知网络或模式相关联的行动结构。参与者:即社会行动者,正是参与者的努力、遵循和不顺从构建和决定了组织的结构。社会行动者一方面保证持续性即结构的再生产,另一方面也带来变化即创新和改革。 目标:组织是一个有机体,目标是有效存续。目标也可被暂时定义为参与者力图通过其行为活动而达成的目的。 技术:强调组织的技术意味着要把该组织当成一个完成某类工作的地方。一个利用能量处理物质的地方和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机制。组织的技术通常部分地植根于机器和机械设备,同时又包含了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 环境:每个组织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 二、组织研究的三个视角 1、理性系统的界定 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集合体。这一定义不仅着眼于组织的独有特性,还关注其规范结构。 2、自然系统的界定 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参与者寻求着多种利益,无论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但他们也认识到组织作为一项重要资源永久存在下去的价值。在参与者之间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结构为理解组织行动提供了比正式结构更为丰富和精确的指导。 3、开放系统的界定 组织是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第一个定义把组织视为寻求特定目标的、高度形式化的集合体。第二个定义把组织视为由一致或冲突而产生的、但始终寻求生存的社会体系。第三个定义把组织视为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下,有着不同利益关系的参与者的联合。 三、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可分为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或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技术环境:组织为实现目标必须和环境发生交换。组织结构应同外部的技术要求和内部的工作系统紧密联系。在描述组织与环境交换时,有的强调环境是资源的储备,有的则认为环境是信息的源泉。 制度环境:从制度规章来看,导致遵从的主要机制是强制力。个人和团体出于权益的考虑而服从规章准则。强调规范要素的认为制度主要是规范性结构,它为社会生活行为提供了道德框架。行为规范被参与者内化。目前的制度研究着重于社会生活认知——文化要素。我们使用连带字符的概念就是为了强调我们所指的并非是个体精神产物,而是支撑社会生活稳定和秩序的普遍符号体系和共同意义。 内外部环境:组织在完成其自己使命的同时,必然与其外部的社会群体或者说社会的某些环节相联系,而这些环节对于组织来说是“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再则,作为组织成员的个体,同时也从属于其他群体,其社会角色会超出他在既定组织中的角色。这些“外部”因素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个体在组织内部所从事的活动。 组织与环境相互依赖。组织不仅仅遵从和解释环境,甚至还能改变环境。环境可以实施决定性影响。通过影响结果,间接作用于组织结构。结构是组织运作和环境反应的共同产物。环境和组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组织嵌入环境。参与者对环境的认知连同组织的注意力结构导致设定性环境的产生,这是环境特征和组织信息系统的共同产物。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依赖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组织特性:①、目标清晰、明确、理解②、劳动分工,权威分配③、权力集中,控制行为④、组织兴盛,替代,消亡 组织社会学:是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即社会学对组织现象的研究。 研究客体:正式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和有章程的、联合的社会组织。 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设计认识。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基本结构的功能分析、组织运转与规律探求、组织运转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分析 传统组织结构:特点: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组织 运作特点:动员能力强大、人治关系、持续短暂(替代性问题) 单位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结构上:政治组织与具体专业组织合二为一。行为上:专业取向和意识形态的行为取向融为一体。功能上:多元化 科学管理理论 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工人的努力方向,以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内容:A、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使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一个普通工人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完成的最大日工作量,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日工作定额。 B、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 为达到上述的高额报酬,工人必须经过科学的挑选,确保他们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体力与智力上的条件,从而具备完成规定产量的可能。 D、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和持久的合作 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都要服从相同的规范: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对劳动过程的要求。 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基本观点: 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它把组织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规则的关系,以个人间的相互留恋和共同利益为基础,主要调节手段是集体所采纳的行为规范。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复习提纲 一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P2 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 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唯实论与唯名论)p69 3.社会的要素:人口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 4.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 能P73 5.社会运行评价的三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6.***微观社会结构: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理解)费孝通 7.**试分析血缘,地缘,业缘关系?P85—88 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的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指以人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8.文化定义:文化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P90 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5.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2)文化具有共享性 (3)文化具有象征性 (4)文化具有全括性 (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6.***文化的区分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辨析题)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了解)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辨析 7.文化的构成: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物质文明 8. 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9 几个文化的概念 *文化堕距: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适应性在变迁过程中产生的落差。 *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另一种文化模式)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方案设计题、材料分析题。 一、简答题(32分) 1、请说明三种常用的组织决策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 规则: 第一,不许批评别人的意见,在没有讲完所有的意见和建议之前,不以任何方式评论它们; 第二,欢迎新思路,思路越宽越好;争取较多的意见,建议越多,越有可能出现高质量的意见; 第三,寻求建议的归纳和补充,欢迎对别人的原建议作出改进。 ②列单法 程序: 第一,公布问题,由各位专家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行办法,不要跟别人商量; 第二,经过规定的时间(一般15分钟),每个与会者开始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每次只能发表一个意见; 第三,当个人发表意见时,记录员在纸上记下这些意见,一直到大家意见发表完毕为止,不记这个意见是谁提出的; 第四;记下的每项意见都按他的优点,可行性和其他特 点进行讨论; 第五,群体对各种意见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投票,得票 多的就成为全体最终决策。 ③决策树 决策树是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各种决策方案及出现 结果的可能性进行分组排列,然后确定最佳方案的决策 过程。 2、研究领导模式的几种重要理论 ①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 (R.Tannenbaum)和沃伦·施密特(Warren H. Schmidt)) 领导方式是一个连续变量,从“独裁式”的领导方 式到极度民主化的“放任型”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 种领导方式。 ②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 ●基本观点: A、任何个人的领导风格都只在某种具体的情境中有效, 影响领导行为效果的情境因素有三个: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即领导者 对职工信任程度,及职工对领导者的忠诚和领导者是否 有吸引力)。 (2)任务结构是否明确(即指下达的工作是常规的、惯 例的、还是非常规的)。 (3)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强弱(即指领导者的职位、权 力与权威、被上级与组织支持程度)。 B、个人的领导风格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增强领导有效 性的方法是帮助领导者认识自己的领导风格,并使之与 情境相适应。 为此,菲德勒设计了LPC量表。这种量表的使用方法是 让领导者对“最不喜欢的同事”作“正反两面”的评 价,从而测量领导者的人格特征与风格。 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表明: ?某一领导风格,不能简单地区分优劣,因为在不 同条件下都可能取得好的领导绩效。 ?这一理论对怎样补缺与选择领导人员;怎样进行 领导者的轮职与调职等都有重要意义。 ③达标理论(埃文斯、豪斯) 达标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者通过指明途径可以帮助下 属实现他们的工作目标,并通过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和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组织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小组协作方式 通过案例可知,该机床厂自推行目标管理之后,企业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企业内部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企业的应变能力随之增强,企业素质也行应得到了提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目标管理在企业运行中至关重要。那目标管理如何具体实施,这也将成为组织所要探究的问题。对此,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 一、首先,我们应注意目标制定的原则。 根据案例可知,该厂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把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目标制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成果评定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目标制定阶段,一般来说,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 (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利,那在案例中应表现为,该厂的目标既要有利于服务对象,还有有利于该厂的员工,同时还要有利于该厂的决策层以及领导层。 (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特征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那该厂的目标制定一定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例如可以将总目标设定成应生产多少件产品,员工出勤率应达到多少等。 (三)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应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例如该厂将目标细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总目标的制订、部门目标的制订、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全厂首先是制定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各个部门又根据总的目标制定部门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部门到个人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使得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二、其次,在目标管理中,我们还要注意目标实施的方法。 目标实施也是该厂目标管理的第二个阶段。该厂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以下三项工作: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加强经济考核、重视信息反馈工作。 (一)加强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由于该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有了具体的、定量的明确目标,所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地、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这种“自

组织社会学第2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组织社会学》第三章至第四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私营企业的主要目标是()。 A、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 B、给员工发放工资 C、给国家上交税收 D、给老板创造利润 2、2009年经济回暖后,广东外向型企业接到了的国际短期订单大增,但企业一时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你认为广东民工荒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西部农民工没获悉广东企业的用人需求 B、农民工到广东的路途远,错过了企业的招聘日期 C、长期的低工资,随意的裁员,使农民工对企业没有归属感 D、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 3、岳飞抗金,未能直捣黄龙府,却因莫须有的罪名冤死,可能的原因是赵构担心抗金胜利后,被囚的两位北宋皇帝救回,自己会失去皇位。据此历史事件,你得出什么结论?() A、信息不对称,岳飞冤死乃秦桧所为,赵构被秦桧蒙骗了 B、效率是相对的,爱国将士的愿望未必是皇帝的愿望 C、秦桧这一粒屎,坏了抗金的一锅粥 D、岳飞愚忠报国 4、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思想,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奖。 A、物理学 B、化学 C、经济学 D、文学 5、()指那些直接关系到组织主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满足的目标。 A、主要目标 B、次要目标 C、隐形目标 D、长期目标 6、下级采取某项行动前,必须事先跟职能人员商量。此时职能人员的职权为()。 A、强制性磋商 B、赞同性职权 C、功能性职权 D、咨询式幕僚 7、主管领导把某方面的权力完全下授给职能人员,职能人员可以直接向下级下达命令。此时职能人员的职权为()。 A、强制性磋商 B、赞同性职权 C、功能性职权 D、个人幕僚 8、主管领导要求下级采取行动前,不仅要征求职能人员的意见,而且必须获得职能人员的同意。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2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2 2007-01-16 09:37 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情况说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情况,包括结构调整的思路,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以及变化。 23、论述社会流动的类型,并说明不同类型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及个人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思路:先要回答出社会流动的类型,这些流动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流动的特点分别回答出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与作用。 24、怎样才能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然后说明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影响。再根据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的影响,提出如何实现它,包括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原则、途径。 25、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思路只要说出社会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内容就可以了。 26、社会制度构成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制度,然后再说明社会制度的构成因素有哪些,是什么?怎么发生作用,就可以了。 2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思路:这道题你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控制。然后说明要想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必须注意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的问题,那么三个维度是什么呢,你分别说明解释一下。紧接着你再回答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通过这三个角度,结合实际地来说明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 28、结合实际谈谈社会越轨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思路:你先要说明什么是社会越轨。然后,解释社会越轨行为都有几种,它们各是怎样的。再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谈它们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以后再看就不难了。 29、社区的特点是什么?思路:先解释什么是社区,然后,再说明社区的四个要素,而每个要素就是社区的特点。 30、简述文化因素对社区有什么影响。思路:先要说明文化因素,然后,再解释其影响。 31、简述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状况。思路:先要说明城市社区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城市社区发展特点论述城市社区发展理论。并说明我国的独特性。 33、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区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路:结合实际题。先要叙述清楚社区的环境都包括什么。然后分别论述这些环境因素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论述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34、社会变迁包含哪些方面?思路:先要说明社会变迁是什么,然后说明社会变迁包含哪些内容或方面。 35、文化传播是怎样引发社会变迁的?思路:先要回答任何社会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然后说明在社会变迁中,内外文化,新旧文化必然会相互碰撞,这就是文化传播。 36、结合实际阐述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概念?思路:一是要结合实际,二是要阐述对社会现代化的几种不同理解,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个概念。 37、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特征和问题。思路:先要说明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然后,针对这些特征阐述其问题。 38、结合实际谈谈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思路:这又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首先要说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然具有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性。然后再结合我国实际说说具体所面临的问题。 39、社会工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思路:主要把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特点说清楚就可以。 40、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哪些人?思路:要说明社会工作的对象是谁,他们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就可以。 41、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思路:先要解释社会保障的概念,然后再说明它在各国中的不同解释。 42、谈谈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哪些?思路:要把社会工作的内容尽可能地说全面,并把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组织社会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方案设计题、材料分析题。 一、简答题(32分) 1、请说明三种常用得组织决策方法 ①头脑风暴法 规则: 第一,不许批评别人得意见,在没有讲完所有得意见与建议之前,不以任何方式评论它们; 第二,欢迎新思路,思路越宽越好;争取较多得意见,建议越多,越有可能出现高质量得意见; 第三,寻求建议得归纳与补充,欢迎对别人得原建议作出改进。 ②列单法 程序: 第一,公布问题,由各位专家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问题得瞧法与解决问题得几种可行办法,不要跟别人商量; 第二,经过规定得时间(一般15分钟),每个与会者开始向大家介绍自己得想法,每次只能发表一个意见; 第三,当个人发表意见时,记录员在纸上记下这些意见,一直到大家意见发表完毕为止,不记这个意见就是谁提出得; 第四;记下得每项意见都按她得优点,可行性与其她特点 进行讨论; 第五,群体对各种意见以无记名得方式进行投票,得票多 得就成为全体最终决策。 ③决策树 决策树就是指使用系统分析方法,把各种决策方案及出 现结果得可能性进行分组排列,然后确定最佳方案得决 策过程。 2、研究领导模式得几种重要理论 ①领导方式得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R.Tannenbaum) 与沃伦·施密特(Warren H、Schmidt) ) 领导方式就是一个连续变量,从“独裁式”得领导方 式到极度民主化得“放任型”领导方式之间存在着多种 领导方式。 ②菲德勒得领导权变模型 ●基本观点: A、任何个人得领导风格都只在某种具体得情境中有效, 影响领导行为效果得情境因素有三个: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得上下级关系(即领导者对职 工信任程度,及职工对领导者得忠诚与领导者就是否有 吸引力)。 (2)任务结构就是否明确(即指下达得工作就是常规得、 惯例得、还就是非常规得)。 (3)领导者得职位权力强弱(即指领导者得职位、权力与 权威、被上级与组织支持程度)。 B、个人得领导风格就是很难改变得。因此增强领导有 效性得方法就是帮助领导者认识自己得领导风格,并使 之与情境相适应。 为此,菲德勒设计了LPC量表。这种量表得使用方法就 是让领导者对“最不喜欢得同事”作“正反两面”得评价, 从而测量领导者得人格特征与风格。 菲德勒得领导权变模型表明: ?某一领导风格,不能简单地区分优劣,因为在不同 条件下都可能取得好得领导绩效。 ?这一理论对怎样补缺与选择领导人员;怎样进行领 导者得轮职与调职等都有重要意义。 ③达标理论(埃文斯、豪斯) 达标理论认为有效得领导者通过指明途径可以帮助下 属实现她们得工作目标,并通过为下属清理各项障碍与 危险,从而使下属得工作更为顺利,又称为路径—目标理

2018雅尔《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组织社会学

机制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埃尔斯特(Elster)提出的这个说法颇有启发——这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系会经常发生。 帕雷托改进(Pareto Improvment):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 帕雷托效率如果某种资源分配方案是自愿参与的各方都愿意接受而没有人愿意改变的话(即总体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方案是最有效率的 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也就是说,各种组织受制度环境制约,追求社会承认,采纳合乎情理的结构或行为。 松散联接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结构关联松散,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每个部门可以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 能力的陷井:即人们在提高适应性、提高效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人们从事在目前做法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得走出已有结构的困难大大增加。 学习性组织理论:组织可以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试错”、“边干边学”等方式来不断提高自己。 问题导向决策模式类似于“救火”式决策模式,即组织只有察觉到“不满意”的状态时才会启动组织决策过程去解决问题,它的启动受以下因素影响: 答案导向的组织决策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是的决策模式,是指组织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它与制度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启动受以下因素影响: 帕累托最优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资源分配方式就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新制度主义 1霍桑试验引出的人际关系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设施、设备并不是生产效率的唯一决定因素 2 二战后韦伯的研究著作被大量地引进美国社会学中,尤其是韦伯对科层制的重要研究得到了美国社会学家们的极大注意。 3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两个大的流派。另外一个学派是卡纳基——梅隆学派,一个是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主要代表人有西蒙(Herbert Simon),马奇(James March)和塞特(RichardCyert 4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组织社会学的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上。 5 经济学假设人们的爱好或偏好是不变的;假设人们的行为是追求私利的

社会学复习大纲

《社会学》 选择题:(例) 1.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阶级划分的条件是 ( )。 A. 共同的生活方式 B.阶级利益 C.教育程度 D.人们的市场能力和生活机遇2.唯名派论的社会学家确认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 A.集体行为 B.个人行为及其细节 C.社会关系 D.生产关系 名词解释 1. 晕轮效应(笔记) 2. 社会化81 3. 本土方法论(130) 4. 角色距离(117) 5. 文化中心主义(73) 6. 社会政策(420) 7.社会整合(362) 8. 社会互动 9. 文化堕距(68) 10. 社区272 11、贝弗里奇报告 12. 社会交换论129 简答题 1. 什么是社会化?并简述社会化的类型。 2. 简述贫困文化论与贫苦处境论的异同点。(笔记) 3.简述社会群体的类型(149-151)。 4. 简述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126) 5.简述婚姻的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170) 6. 简述贫困的类型。 7. 简述集合行为的特点以及与组织行为的区别。(140) 8.简述韦伯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205) 9. 简述社会越轨的类型。 10. 简述阐述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 11. 简述虚拟社区的几个主要特点。(292) 12.简述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的区别。(84) 论述题 1.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的理论有哪些?试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

的社会越轨的社会控制? 2.社会分层的方法和标准有哪些?如何认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3. 试述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以及合理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244、248)。 4. 联系实际谈谈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374-375),并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措施。375 5.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的理论有哪些?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414-416 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Ⅰ 联系当前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区别? (2)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特点? (3)联系实际谈谈关于城乡协调发展应当坚持的原则。 (4)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提出当前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对策措施。 材料分析2 联系当前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试述社会冲突论模式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380)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冲突论阐述环境问题的质疑。374-375 (3)从可持续发展分析提出我国应对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381-382

社会学试题库

社会学 一、判断题 1、社会援助是指由社会向那些生活上处于困境的社会组织提供物质性的救助和支持。( × ) 2、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 ) 3、定量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双变量分析及多变量分析两大部分。( × ) 4、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成制约。( √ ) 5、社会越轨包括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几种类型。( × ) 6、初级群体的功能是单方面的,只有正功能而没有负功能。( × ) 7、社会问题的理论主要有迪尔克姆的社会整合理论、奥格本的文化失调理论,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和冲突与派的社会冲突理论。( × ) 8、边际文化指文化的核心地带,或两种文化核心的交界地带。( × ) 9、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 √ ) 10、政治设置是人类社会中最早的一类社会组织设置形式,是人类本身历史的一种直接写照。( × ) 11、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是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 √ ) 12、价值冲突理论是冲突与派的与者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现代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理论观点。( √ ) 13、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外部非正式规定的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 ) 14、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人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 × ) 15、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 )

16、“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 17、社会政策根据层次可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类。(√ ) 18、社会与组织关系及组织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 ) 19、文化中心主义即是民族主义。(×) 20、社会整合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 ) 二、填空题 21、(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22、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23、我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社会问题的交织性)、(社会问题的突发性)、(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24、(定题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划分; 25、社会的功能包括:(整合的功能)、交通的功能、(导向的功能); 26、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动力结构)、(运作过程)、(运作方法与手段)三个部分组成。 27、(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8、社会与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主要有三种模式: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

组织社会学

1、有限理性及其对组织研究的影响 有限理性概念是西蒙的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有限理性的含义是: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这一思想贯穿于他所有的理论观点中。 影响: 交易成本学派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受科斯影响,在《市场与等级制度》沿用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观点。73、75、76 对组织政治学的影响,按照马奇的观点,组织是不同利益集团组成的,那么组织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很难客观全面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各个集团只会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分析;由于各集团利益不同,很难就组织目标达成一致,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这就是有限理性的组织政治学的 对学习组织的影响:建立在学习机制上的组织遵循的标准常常是满意原则,而并不是最大化原则。由于有限理性的局限,组织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而不是理性选择过程。这样,组织常常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从它过去的历史来解释今天,预测未来。但是过去成功的历史可能会导致今天错误的决定。 因为有限理性的局限,它不可能知道它所面临的所有选择。 这一思想与经济学长期坚持的“充分理性”的假设大相径庭,对分析研究经济现象和组织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2、组织文化及其四种类型(俱乐部型、学院型、棒球队型、堡垒型) 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是组织客观存在的一部分。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包括组织成员共有的人生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杰弗里.桑南非尔德: 1、学院型。培养专业型人才。组织为组织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指导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里从事各种专业化的工作。 2、俱乐部型。培养通用型人才。这类组织文化比较重视组织成员的作用,组织成员的资历、年龄和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非常重视成员的适应性、忠诚感和承诺。政府机关、军队组织是代表。 3、棒球队型。这类组织通常都是冒险家和创新者的天堂。这类组织从各种年龄和经验的人中寻求有才能的人。组织根据成员贡献的多少给付工资和报酬。所以组织成员都会努力拼命工作。咨询公司、广告机构组织是代表。 4、堡垒型。该类组织主要注重于公司的生存问题。它们可能曾经是前三种组织,但是在困难时期衰落了,当前正处于保存自己依然存在的财产。 3、组织文化形成的四个阶段 1、创建阶段。这一时期的组织文化,主要是组织的创始者对组织的形成和运转的一些基本构想,它包括建立一个什么样组织,对组织成员的要求、最终的目标是什么,组织的政策及策略等都有了基本的雏形。 2、群体认同阶段。这一时期的组织文化是群体对已有的“构思”进行认同的过程。包括对已有文化的认知直到取得一种共识。 3、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组织成员按照创业者的思想进行活动,并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4、共同价值观的普遍化。创业者的共同价值观被更多的组织成员所接受和认同,形成确定的行为模式,并作为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明显标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