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而对中国古典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的道家学派,则主张“道”作为宇宙的终极始因,把体道作为人得的存在的最高价值境界,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出现,将先秦时代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的具有人格化意味的“天”的观念,引向初具形而上色彩的抽象的理论层次。“道,可道也,非恒道也。”8“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9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在宇宙的意义上被称为宇宙动力学始点而近于“一”,或在本论意义被作为万有物的终极本体而近于“无”,道即一即无,道不可道,道即是从自然运作中抽象出来的统摄万有的无为无不为的最高宇宙法则。10但老子的思想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朦胧而深奥,而作为“老庄”之一的庄子继承了老子之道,并认为谈天轮道目的在于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种有宇宙的色彩和本体论意味的绝对价值境界,因为庄子哲学哲学中引入了“天”、“人”、“吾”、“我”四者的关系。“无为为之之谓天”11,“天”在庄子的哲学中表达了“天帝”、“天帝”等人格化或宿命的意义,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的本然状态和生命的本真状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儿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

与天地也。”12真正能观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便是那种顺其自然的人。道家美学是一种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美学。与注重社会总体的理性和谐、强调化性起伪,以理节情,将人类感性生活置于强烈的伦理觉醒之下的儒家美学不同,道家美学将人类存在尤其是个体的感性存在的现实受动性及自由的可能性,这一重大主题置于文明与自然的二律这一大背景之中,从而使道家美学隶属乃至直接成为一种关于人的存在的自由哲学;一指向率性真,尽物之性,达生命之情,任大才之美,将自然存在无为而无不为,无目的而无不合目的的开放的可能性作为人类自由的理想范本,从而开辟了作为新道家玄学并与大乘佛教交汇,最终导致了禅宗的产生,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传统和美学传统。中国古代盛行一时的的“无为而治“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诗词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清代的诗人谭元春说:“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于纸上,绝不与众人言伍。而自出眼光之人,专其力,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瞩人。思亦非苟然而已”13这告诉我们要站在古人的角度上去品诗。其实我们在品味诗的时候,还可以从两方面来卡。一是: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常浮于纸上”就意味着当时的文人骚客,因为在生活中或思念家乡,或仕途遭遇挫折,或忧国忧民,而有感而发,将之抒发在纸上。在诗人抒发的情感上,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体味到的心灵美。而诗人通过写诗词戏曲,已达到发泄心中得情感或表达的心里感受的目的。其二是:为什么这样写?在古代诗词中,有的诗豪放派,有的是婉约派,不同的派别的写作方式诗不一样的,给人得感受也会不一样。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4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15给人美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古典诗词还讲究结构美和音韵美,其中唐诗、宋词、金曲在结构和音韵上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世事的变迁,从四言五言格律诗到后来的大调小调的戏曲,从讲究结构上得严谨到后来的音律美,可谓是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同的诗被每个时代的人们所推崇,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文学美学感受。现代作家陶文鹏先生说:“既然诗歌是心灵的音乐,我们必须深入到诗人的心灵中去探讨、捕捉诗人从受到自然社会人生的刺激到灵感触发的微妙心灵律动,准确地把握诗人怎样把他的心灵律动外化为宣与旋律、节奏的诗歌语言形式.”16这告诉我们要用心材能体味到诗中的美。

书画同样在中国古典美学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画指的书法和山水画。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感受,艺术的陶醉。俗话说:一个人什么样子,看他写的字就知道了。当然这关系到审美者和被审美者的自身修养的高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17做得少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书法中得奥妙。书法讲究三个方面:一是线条和谐美和动态美。和谐美指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穿插、搭配和谐,不打破字本身的美。动态美指的写字“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力感与势态造成了动态美。二是用笔节奏美。提起笔的节奏与音乐、戏剧、舞蹈是相类似的。在欣赏书法时很容易引发人的联想,和音乐一样。一个人心情舒展,写出来的线条流畅,不温不火,书法功力来自于人的性情修养,人的性情修养实际上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三是结构组合美。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可算是书

法星空中的北极星。帖中有21个“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毛笔作为我国古代主要写作工具,所以书法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各种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随势生、呈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的真挚、强烈的感情思想灌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感动,产生思想的共鸣。

中国山水画的开创人可以推到六朝、宋时的画家宗炳和王微。他们两人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的建设者。“今张绡素以远映,则鲲之形可围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18道明了中国山水画的是一种朦胧的美。他认为绘画不是写实和实用的。绘画不是面对实景,画出一角视野,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一笔道出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画的区别。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是绘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中国人对于空间和生命的态度却不是正视的抗衡,紧张的对立,而是纵身大话,与物推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19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是“不似之似似之”。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如果一味追求描绘对象的具体的、真实的形和色的相似,无疑会压抑画家创作灵感的焕发和艺术意境的营造。所以作家要让自己的灵感和意境感染欣赏者,进而达到感情的共鸣,画家既不能“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20,也不可过分追求形似,只能是“不似之似似之”。这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常识”,其实在欣赏画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受美得过程。作为资深的欣赏着还能看的出画家当时的心态感受,甚至于知道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便如浩瀚的大海一般,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深究、探索,才能使之发扬光大,而如今中国古典美学正面临着西方美学、现代美学、历史等的挑战,并在较量中逐渐败下阵来。中国古典美学是华夏几千年来的结晶,丢之可惜,不顾之悲哀,愿每个中国人都能关注中国古典美学,并将之发扬光大。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 摘要:书法,绘画,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和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客观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取向发展。通过对书法,绘画,园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书法山水画园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学方面更是如此。“天人合一”既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最终归宿。这是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最初构想,师承自然,与自然相互融合。“天人合一”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母体,人们对自然美的信仰和追求始终是中国古典美学理念的思想基础。书法,绘画,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和典型代表,它们的形式和内涵的发展演化过程能够客观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取向发展。通过对书法,绘画,园林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感受,艺术的陶醉。俗话说:一个人什么样子,看他写的字就知道了。当然这关系到审美者和被审美者的自身修养的高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做得少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书法中得奥妙。书法讲究三个方面:一是线条和谐美和动态美。和谐美指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穿插、搭配和谐,不打破字本身的美。动态美指的写字“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力感与势态造成了动态美。二是用笔节奏美。提起笔的节奏与音乐、戏剧、舞蹈是相类似的。在欣赏书法时很容易引发人的联想,和音乐一样。一个人心情舒展,写出来的线条流畅,不温不火,书法功力来自于人的性情修养,人的性情修养实际上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三是结构组合美。书圣王羲之,他的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可算是书法星空中的北极星。帖中有21个“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毛笔作为我国古代主要写作工具,所以书法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各种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随势生、呈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于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的真挚、强烈的感情思想灌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感动,产生思想的共鸣。书法艺术无法像绘画一样通过图像的具体色彩、构图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相比之下更为抽象晦涩,它必须将自然事物转化为一种富于动感的线条。唐朝的孙过庭曾经评说书法:“现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莺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古代书法家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最终将自己对于自然的感悟幻化成为笔下连绵的线条。 中国山水画寓意抒情、追求天人合一的感人境界。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形神兼备不仅指自然景观本身的形神,更主要的是指画家得到客观景观感染而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的“意象”之形神。意象妙得是指在意象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是升华。这里所说的景,不仅是指直接唤起感情的具体景色,而且包括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把握之后,因景生情、因情生意、因意立法,意法融而意象生的整个形成过程。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独特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中留下的痕迹就是笔墨。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形式丰富多变。勾、皴、擦、点、染、泼、破……不胜枚举。时代的发展不断

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朴素美

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朴素美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一.朴素美 (4) 1.1朴素美的由来 (4) 1.2 朴素美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意义 (5) 二.朴素美在古代美学中的分论 (5) 2.1老子:语言真诚朴素之美 (5) 2.2庄子:文学平淡真实之美 (6) 2.3孟郊:诗歌淳朴素淡之美 (7) 2.4李贽:提倡简朴质直之美 (8) 2.5阿炳:音乐情真意切之美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

朴素美显示出质朴无华、淡雅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朴素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或审美趣味,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美学思想朴素美中国传统文化 自然平淡 Abstract

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shows its simple,plain and elega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is not only a basic living principle but an acceptable belief of aesthetics. What's called the utmost qualities of beauty are simplicity and plain,purity and natural. Regarded as one of the styles of art forms and an aesthetic pleasure,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had its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 Key words:aesthetic thought simple beaut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ature flat

文艺美学尔雅满分答案

————————————————————————————— 文艺美学(上)已完成 1 审美对象不包括?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正确答案:B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审美对象 B、审美经验 C、审美体验 D、审美提升 正确答案:D 3 不属于文艺学研究的内容是 A、文学文本 B、文学史 C、文学批评 D、社会学 正确答案:D 4 美学主要谈什么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都是 正确答案:D 5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的重要著作。() 正确答案:√ 6 自然美没有阶级性 正确答案:√ 7 孔子删定以后《诗经》多少首 A、100.0 B、205.0 C、305.0 D、450.0 正确答案:C

8 不属于审美经验特点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历史的 D、个人的 正确答案:D 9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统称为什么 A、审美原则 B、审美主体 C、审美对象 D、审美经验 正确答案:C 10 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的区别就是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区别正确答案:√ 11 美学主要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正确答案:√ 12 美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自然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心灵美 正确答案:D 13 审美对象的内容包括四类。 正确答案:× 14 审美体验指的是个人的。 正确答案:√ 文艺美学(下)已完成 1 关于审美经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观的 B、共通的 C、变化的 D、历史的 正确答案:C 2

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用什么看艺术美? A、审美经验 B、审美体现 C、审美体验 D、审美对象 正确答案:C 3 审美主体包括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 正确答案:√ 4 朱光潜是哪个大学的教师 A、清华 B、人民大学 C、北大 D、川大 正确答案:C 5 宗白华是艺术美学论 正确答案:√ 6 朱光潜是主客观统一论 正确答案:√ 7 《美学散步》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B 8 《西方美学史》作者是谁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高尔泰 正确答案:A 9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是艺术论美学 正确答案:√ 10 哪位学者的美学是主客观统一论 A、朱光潜 B、宗白华 C、高尔泰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 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之美 “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此寓言的真实含义在于“真”是浑沌的精神实质和本源,而儵与忽为浑沌凿七窍的行为破坏了浑沌的本来面目,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生命,最终导致了浑沌的死亡。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以人灭天的做法会使自然丧失其本性,而毫无美可言。正如庄子在《天应篇》中的所讲述的“丑女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蹙眉被视为美,而丑女仿效西施病心蹙眉却被邻里视为丑。以庄子的审美尺度,西施之美本自然,病心蹙眉也出于自然,故美得有理;丑女之丑本为天生,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如《德充符》篇中的哀骀它一样,但丑女因为“彼知宾美而不知宾之所以美”而忸怩作态、弄巧争美,不但不美,由于掩盖了自然面貌,反增其丑。可见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自然之美和本真之美。 (二)虚静之美 “虚静”是庄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看来,这是作为生命底蕴的气的一种本原状态。每当庄子谈到“至人”、“圣人”、“神人”这些理想人格时,总在突出他们的特征:不待于物,不害于物。“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在《齐物论》里讲至人神妙之处时的描述。在这种状态中,一个神全形具的至人,虽涉及到世界万物的变化,对于利害、生死却能超然物外,虚怀若谷。在自然中,虚意味着无,在精神上,便是一种“心斋”。在《人间世》中,叙述了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的故事,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庄子乃是借孔子之口,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最高境界视为以气合气,这种境界便是虚,便是心斋,而它的特征乃在于

北京大学0607年文艺学专业卷及基础所有试题(完整版)

北京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文艺学专业及基础试卷 一、名词解释: 文学象征,文学风格,文学典型,召唤结构,女性主义,文化输出,隐秀神韵 二、简答: 1、简述对文学价值的认识 2、你对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的理解 3、试简述孟子以意逆志的看法 4、简述文学言象意的关系三 三、论述: 1、试论文学与生活之间的辨证关系 2、谈谈对雅各布森文学性理论的认识 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 诚斋体,《汉宫秋》,诗界革命,沉钟社,新感觉派,《草叶集》,俄国自然派,英国湖畔派 二、简答: 1、谈谈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艺术成就的认识。 2、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成就。 三、问答: 1、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巴金小说的艺术成就以及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北京大学2007年文艺学专业卷及基础所有试题(完整版) 上午的文艺学专业试题 A卷(文艺学专业) 一.术语解释:(每题5分) 1.通变2.妙悟3.文学性 4.期待视野5.新历史主义6.艺术想象 二.简答题(每题15分) 1.评述精神分析文论 2.简释“意境”的要义 3.简析“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文学主张 4.简述文学语言的特性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文学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关系 2.论述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演变。 B卷(文艺美学方向)

每题50分 1.论述艺术本体论的演进及当代非本体论的价值问题。 2.论述审美现代性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影响。 3.论述赛义德的《东方学》的意义与东亚文化价值创新。 C卷(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向) 一、术语解释:(每题5分) 1.诗言志2.心声心画3.疾虚妄 4.直寻5.意、趣、神、色6.因文生事 二.论述题(每题40分) 1.论述孟子的文艺思想 2.阐释刘勰的风格理论 3.分析沈德潜的诗歌理论。 专业基础卷 A卷 一.术语解释:(每题5分) 1.永明体2.拟话本3.《生死场》4.魔幻现实小说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关汉卿杂剧创作的特色与成就。 2.简述鲁迅《野草》的特色与成就。 3.简述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1.联系具体作品论述“盛唐气象”。 2.论述19世纪欧洲文学潮流的更迭与演变 B卷 1、风雅颂的内涵及其对后世创作的影响。(30分) 2、宋明理学对文学的影响。(40分) 3、《老人与海》的失败的英雄的精神性意义。(30分) C卷 1、具体举例说明《诗经》、《离骚》的不同审美风格。(20分) 2.论述陶潜诗歌“又协左思风力”的审美特性。(15分) 3.论述汤显祖戏曲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25分) 4.阐述文学接受主体的能动创造特性。(20分) 5.论述文学自身变革演进的特殊规律。(20分)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而对中国古典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的道家学派,则主张“道”作为宇宙的终极始因,把体道作为人得的存在的最高价值境界,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出现,将先秦时代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的具有人格化意味的“天”的观念,引向初具形而上色彩的抽象的理论层次。“道,可道也,非恒道也。”8“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9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在宇宙的意义上被称为宇宙动力学始点而近于“一”,或在本论意义被作为万有物的终极本体而近于“无”,道即一即无,道不可道,道即是从自然运作中抽象出来的统摄万有的无为无不为的最高宇宙法则。10但老子的思想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朦胧而深奥,而作为“老庄”之一的庄子继承了老子之道,并认为谈天轮道目的在于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种有宇宙的色彩和本体论意味的绝对价值境界,因为庄子哲学哲学中引入了“天”、“人”、“吾”、“我”四者的关系。“无为为之之谓天”11,“天”在庄子的哲学中表达了“天帝”、“天帝”等人格化或宿命的意义,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的本然状态和生命的本真状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儿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答:“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一般认为,它作为一个独立而有重要影响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席勒从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的作用等层面全面地阐发了他的基本思想。他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出发,把美育放到与体育、智育、德育相并列的独立地位进行强调。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培育和养成完整的人,而不是分裂的、冲突的人。 2、艺术作品的内形式 答:是指内容的内部结构态势,即由作品意旨或情趣所制约的题材各因素、各部分之间的那种内在联系和组织方式,因此内形式实际上所构成的就是形象、形象体系即各种各样能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态 3、物象、表象、意象:具象,亦称物象, 答: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可以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始材料而存在。表象是物象被反复感知强化之后,在主体思维中形成记忆并随时可以复现的映象。意象(审美意象)是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会进主体思想情感的产物。它是意与象 的统一,审美者“我”与审美客体“物”的统一。 4、康德的“崇高”观 答: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之特征是无形式,这里的无形式不是体积、大小、力度的无,而是对象在形式上的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数学的崇高),力量的无限大(力学的崇高)。这种无限的巨大、无穷的威力超出了主体想象力所能把握的限度,对象压倒了主体,但同时,作为具备理性能力的主体又能战胜无理性的对象,因而唤起了主体的崇高感。 5、自然美欣赏的三阶段: 答: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1)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2)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形成时期:春秋 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3)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6、休谟的“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答案: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中强调的,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别人的感觉。休谟强调,应该充分重视经验的特殊性,诚其特殊,使得诸种审美活动,包括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均不再能够放在普遍主义的框架中进行讨论。这也意味着,没有某种纯粹的、抽象的、同质化的审美趣味。 7、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答: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的著名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8、大地艺术 答:又称“地景艺术”、“土方工程”,它是指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

广播影视文艺学

广播影视文艺学 广播影视文艺学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广播影视文艺学属于自设专业(自设专业是指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中没有,而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立的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本专业以广播影视文艺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文艺节日、文艺栏目、文艺频道等节目形态为对象,深入研究其创作特征、创作规律、创作风格和创作走向,以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广播影视文艺理论体系。广播影视文艺学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繁多的研究领域,它可以反映出当代最前沿的审美思潮、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对它的研究既需要相对理论定性,更需依据其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态势,进行新的理论开拓和理论建设。广播影视文艺学理论研究,拥有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并互为促动的鲜明特点。因此,还需特别注重应用理论的研究领域。 2.研究方向: 广播影视文艺学的研究方向有: (01)影视理论与批评 (02)影视史研究 (03)比较影视研究 (04)广播电视文艺与文化 (05)电视剧研究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四川大学为例) 3.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35文学评论写作 ④914中国文学(含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 复试科目:文学理论(含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四川大学为例)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从事广播影视艺术事业的节目创作、管理及科研、教学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好的创新能力;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三.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二级学科) 0***** 文艺学、0*****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 汉语言文字学、0***** 中国古典文献学、0***** 中国古代文学、0***** 中国现当代文学、0*****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招收此自设专业的院校及开设年份 四川大学(20XX) 五.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文艺创作单位、专业剧团、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影视创作、评论、导演及制作工作;也有在大专院校和专业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也有在文化传播公司、文艺节目制作公司、文化事业公司、影视广告公司及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创作、高层次节目策划、编导、制作等工作。 六.就业前景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西南大学与网络教育《文艺美学》作业答案全

文艺美学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述题: 1、中国文论的传统是什么? 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理论来看,虽然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文论是经验式的、散在的,没有系统的体系的。但它并不是就因此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潜在的逻辑体系的。一个文学艺术体系大致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论大致有下面这样的几个传统: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2)、文学作品本身:深于取象的传统;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所谓言志也主要是对重大的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看法和评论,具有极为严肃的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是这却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把文学看作是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自然表达的传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觉醒,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开始成为诗歌重要内容。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诗同人的个体情感抒发联系起来。而且从《诗经》里大量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中更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已不全是严肃的政治内容了,而是抒发人们的性情感受了。西汉时

的《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之所之?的志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言看成是二而一的东西,正如唐朝孔颖达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所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把抒发个人感情的?情?和言说崇高志向的?志?合二为一,看成一个东西,言志缘情此后一直以来成为文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吟咏性情?成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基。重情一直是中国文学所强调的传统。正如白居易所言?根情、苗言、花声、实意?,要求为时为事而作,不著?空文?,韩愈强调?文以载道?,后来汤显祖强调文章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公安派强调?独抒性灵?,石涛强调绘画中?有我?,都是中国文艺言志缘情传统的体现。 (2)、文艺作品自身:深于取象的传统。中国的文艺理论很早便十分注意语言和人们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很早便对表达方式有十分自觉的认识和探讨。庄子认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中介,我们在接受时就应该超越语言,不固着在语言上,而去追寻语言所想要表达的精妙之意。《周易》里的一段话奠定了中国文艺表达方式的基本传统,在《周易系辞上》中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明确提出了尽意的不仅仅是语言,比语言更能尽意的还有具体的"象?,这种象是具体的感性的,?见乃谓之象?,立象以尽意使

文艺美学完整版

文艺美学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选择 1、文艺美学这个学科的名称首先由中国台湾学者王梦鸥提出。 2、《声无哀乐论》作者是嵇康 3、盛行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的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开始流行,学术界对文学艺术的内在审美特性及其规律重新重视。 4、审美经验论之发端是英国的经验主义美学。 5、真正打出艺术的审美经验旗帜的则是杜威,1934年,杜威出版《艺术即经验》一书,标志着经验派美学逐步走向成熟。 6、经验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鲍姆嘉通有关美学是"感性学"的一种恢复。 7、列宁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一文中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8、现象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其创始人是胡塞尔。 9、审美对象只能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也就是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遭遇、相互作用之时。 10、杜夫海纳说:"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区别是:要有审美对象的呈现,必须在艺术作品之上加上审美知觉 11、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在审美主客体" 相遇 "的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一切审美活动的最基本形态。 12、中国古代美学始终以文艺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1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很明显,这里说的"境界"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体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的理论提升。 14、古希腊时期所说的"艺术"包括了一切 "技艺性" 的活动。 15、1746年法国学者查理斯*巴托首次提出了"美的艺术"的概念。 16、欣赏与创作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经验的心理过程是相反的。 17、"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刘勰所说。 18、欣赏和创作这两种审美经验由于心理指向的不同而导致的诸多差别。 19、创作的审美经验是欣赏审美经验的前提,欣赏审美经验又是创作审美经验的延伸。 20、心理经验主义一派包括:格式塔、原型、移情、内模仿。 21、克罗齐的"直觉表现说"。 22、人的心理功能的三个方面认知、情感、意志。 23心理愉悦是指人的想象力受到鼓舞。 24、并不是任何人的任何一次审美活动都能达到精神层面的 "高峰体验" ,这取决于具体的审美对象和具体的审美个性。 25、亚里士多德提出 "净化说",认为对艺术的欣赏不仅使人愉快,还可以起到净化人的灵魂、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净化说属于人文内涵) 26、当代着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思者道说存在,诗人命名神圣"的命题。 27、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和理论代表姚斯,重新举起了席勒所奠定的人道主义审美教育思想的旗帜。 28、中国历史上关于优美的研究起源于对祭祀仪式的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文艺美学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00753--福建师范大学文艺美学期末备考题库100753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论述题: (1)请论述本雅明所说的“光韵的消失”给艺术作品带来了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1)“光韵的消失” 是本雅明提出来的。在他看来,尚未有技术复制支撑的 时代,艺术作品因其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而具有某种神圣性乃至神秘性在艺术作品的周遭凝 聚起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在艺术作品进入技术复制时代以后不可阻遏地崩溃了。因为,艺术作 品借助技术复制实现了从一到多的变化,将其从封闭性和神秘性中解放了出来。 (2)艺术作品的功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艺术作品从原先的膜拜功能到展示功能转变,原先因为光晕的环绕,其神秘性和神圣性是供人向往乃至崇拜的,现今由于有了一到多的改变,作为复制品的艺术作品变得举手可得,这样一种可接近性和可获得性使得艺术作品主要剩下的 是展示功能。 (3)与“光韵的消失”和从膜拜转向展示相关,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特点使得原作固化的一时一地性得到了松动,使得原作实现了从不可更改不可移易到加工甚至改造的转变。因此, 艺术不论在制作还是欣赏上都变得轻而易举了。 (2)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文艺美学史上两位重要的美学家,一位是悲观主义者,一位是乐观主义者,请谈谈你对他们各自美学观念的理解。 正确答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差异性深刻地体现在他们对“美的本质”的不同回答中。 对于柏拉图,他从建设理想的城邦入手,抨击荷马等诗人对“美是理念”的偏离,他们的 摹仿是失真的、歪曲的摹仿,这种失败的摹仿之后果是,不成功的作品将激起受众不安的、动 荡的总之是没有确定性的情绪,大大有害于城邦的稳定。 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情感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有了着落,这些因观看 悲剧而激起的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最终又将得到净化,作为受众的人不仅不会得到坏的影响,而 且可以得到升华。 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最终引向了两个不同的向度——柏拉图是艺术 的悲观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因为对悲剧的维护,自然就荣膺艺术的乐观主义者。前者在他的《理想国》中没有给诗和艺术留下地盘,诗与艺术无家可归,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和艺术 干脆就是人的家园,是供人品鉴和自我提升的栖息之地。 (3)请论述不美的艺术或美和艺术分离的表现。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姓名:何春葵学号:1000705211 班级:10小教2班 (一)诸子时代。先秦最突出的美学思想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由于伦理美学思想本身的不足, 因此产生了与之对立或相补充的其他学说, 并构成了以儒家为中心而向外辐射的美学思想网络,儒墨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使用美学思想, 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儒道的对立与统一产生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 补充了儒家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人的个性自由的不足; 儒法的对立与统一则形成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 确立了美的本质的基本含义, 也使巫史文化向“史”而不是宗教的方向发展, 中国先秦的美学思想为后世中国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西汉初年, 民心、军心、政治之心与审美之心都体现出思静的时代要求, 黄老之学将道家的清虚无为纳入儒家思想规范, 进入政治领域。汉代的新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 将“仁”作为经学基本文化的主题, 提倡天地之美乃是人之美。 (三)魏晋。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成为这有一时代著名的玄学命题和美学呐喊; 西晋元康( 291 -299) 年间,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激烈玄风狂放过甚, 大批士子口尚虚诞, 身则放荡不羁, 于是便有“崇有”一说。才性之辩是魏晋清淡命题之一, 即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充满了关于生命的悲剧感, 是这一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

化。同时, 这一时期, 刘勰5文心雕龙6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美学体系正式建构。 (四)隋唐时期。佛学的中国化, 使渐入的印度佛学原本庞巨的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得以简约, 成为了唐代禅宗的“不立文字”, 对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的由唐人王昌龄所首倡的“意境”本义, 受到了佛教“意境”说的深刻濡染和影响, 艺术审美上的“意境”, 指由一定文本符号系统所传达、召唤的艺术创造与接受的心灵境界。 (五)宋代。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了道佛思想, 具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特点, 很自然地浸染了道、佛思想中的审美气息,加之理学本身也具有性情逼近的切实需要, 从而打开了通向审美感悟之域的路径, 程颢、程颐的道学思想, 朱熹的道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王夫之的气学思想就是宋明理学的代表。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 同时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 以冷色调和女性化为主流, 理学的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 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 宋明理学发展完备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成过程。 (六)清代。王夫之的清代实学的美学思潮, 具有尚物、尚事与尚实的思想与思维是属儒的“实用理性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终结。 (七)近代。世纪之初王国维、蔡元培等先驱者最早在国外接触到美学并将其引进国内, 同时对中国传统美学保持一种批判的姿态, 批判“文以载道”的传统功利主义美学, 张扬个性主义和浪漫倾向以疗

试论电影美学鉴赏_文艺美学论文

试论电影美学鉴赏_文艺美学论文 文艺美学论文 摘要:电影自1895年经卢米埃尔兄弟之手问世以来,就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它的广泛传播有力的证明了影像世界的本体魅力。与此同时,它生生不熄的游动,让电影——这一第七艺术形式发挥出了人类在影像存在之前未曾感悟到的,自身无尽的超然之意。它不仅如诗般超越事物的外在迹象的韵味,更是汇聚了天人合一的内视之美。本文将试图从悟觉与回旋,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论证电影美学上的新理念,还将试图把现象学的某些理论与美学相结合,共同完成对电影美的探讨。 关键词:悟觉回旋生命党派运动 100多年的轮回让电影自诞生起,就在真实和虚幻之间通过音视频的结合转换,吸引了无数研究学者的注意。这种玄妙的影像在人类的超验意念和现实情感间游走飘浮,联结起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框架和精神束链,让观赏者在电影这个大的架构之下同时得到满足的审美愉悦感,形成了美学上所谓的“影像观”。在人们视野这一有限的活动范围内,给予观众最具象的抽象美意味,让人们最大限度的看到了心中隐匿的“我”和眼前真实的“我”的异构。至此,电影通过人类共存体的桥梁作用,完成并逐渐完成着它在各个学科间游动的复杂过程,并试图建立起一种与各学科具体可言的关联。但电影似乎天生就与美学的渊源极其深厚,即便用纯粹客观的角度来鉴赏电影,我们都不得不提到美学的相关内涵。尤其是电影中渗透的人类对艺术品悟觉的欣赏能力,以及电影内蕴中的回旋意味,都值得我们好好把玩。 悟觉 主体的电影艺术创作需要客体的生活原形,而生活的真切反过来又带给艺术家们直觉的提升。悟觉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神遇”,“是一种心物感应的悟觉思维到典型状态,是主客体之间意义的双向渗透所产生的深层次心理反映。神来之时,喻象叠出。”1其实这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感知,也是一种力求获取本真意象的手段。正如同司空图在《诗品·雄浑》中提出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所展现的意境一样,无论是电影艺术的创造者,还是欣赏者,都希望从创作品中得到这股构成天,地,人运转变通的核心力量,按照蒲震元教授的翻译,我们把这它称作道家的灵魂——“道”。有了这个“道”,我们可以在眼前变幻莫测的视听元素中随时把握其间本质的因素和意义,而且这种把握不会有“丝毫的勉强”,“它的呈现”也将“无穷无尽”。2陈凯歌的一部《霸王别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维限,在把万众眼光拓宽到美轮美奂影像框架中的同时,更是引导受众浸入了导演所营造的意识之巅。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与主人公嬉笑怒骂,历经变迁,丝毫未察觉身边时间轴的转动。聪明的导演在艺术世界的白纸上洋洋洒洒的把时间,生命,情爱等不可名状的复杂流态具体化,瞬间凝滞,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被感染,在关闭放映框的同时还恋恋不舍,直到咀嚼数日后才逐渐发觉其味道,虽然不可言明,但却回味无穷。电影的独特美学价值就在于它在不经意间传递出万物万象的内核,个体的理解方式不同,造就了电影内核的多重性,这种多方位,多视角的表意功能让电影不再被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它及时的融入了主流的意识形态,时刻期待营造出与观赏者的“神遇”,在相遇的时候迸发出作者艺术思维认同或异化的火花,促使新的艺术感悟再次进入主导的影像世界,从而开启新一轮的创作循环。而这种创作的循环对于传者与受者本身的情感要求近乎苛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完成对电影表面活动影像背后神秘世界的探求和体悟。 首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和繁荣都必须符合规律,关照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统。 电影初创的起始端是机械技术进步的结晶,而这种无生命的机械运动,却最终通过艺术家们艺术上的震撼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世人惊叹的巅峰。其中的功臣,最能引起人类共鸣的不能不说是自然界变幻莫测的时空迁移。当自然首次以画面和声音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全世界人惶恐,惊奇,随后便如痴如醉般疯狂的沉浸在这精妙的视听元素上,也让身心全部融入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