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九)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九)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

课后优化训练(九)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下是史料记载1840—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

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

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

D.随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

【答案】 B

【解析】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材料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A项错误;从题干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1840—1886年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并且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答案】 C

【解析】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一些地区的手工纺织业破产,耕织发生了分离,自然

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六校联考)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设立总理衙门开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

A.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

B.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指的是人才,故A项排除;“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反映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随着世界的日益整体化,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没有停止过,其着眼点在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均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故C项排除;洋务运动的核心是“中体西用”,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无关,故D项排除。

4.(2019·某某外国语学校期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 )

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

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

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

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

【答案】 C

【解析】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故A项错误;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是“乾嘉”时期学术变化的特点,故B 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有利于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在学术上主X“经世致用”,

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故D项错误。

5.(2019·某某模拟)1863年3月7日,在某某首份中文报纸《某某新报》上,刊登了森泰照相馆的广告:“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贵商欲印小照者,请至本馆可也。”这反映了( )

A.西方生活方式影响中国

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报纸、广告、照相馆都是西方舶来品,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是经济结构的变动,故D项错误。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某某、某某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D.上述地方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答案】 D

【解析】近代东南沿海地区较早受到外国的侵略,外来商品的冲击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

7.(2019·某某哈三中模拟)1882年,美商魏特摩等拟在某某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华商入股,不准他人再设,业已奏明在案……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

A.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排斥民族资本与外来资本设厂,因而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厂,因而B项与题意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洋务企业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抵制作用,故C项错误;洋务企业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但这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8.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X。1894年X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

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

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

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A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前者属“中体西用”思想,后者质疑洋务运动,都与洋务运动相关,C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X观应主X不仅学技术,还应学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两人都主X 学习西方,探索救国之路,都有进步意义,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项。

9.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答案】 B

【解析】“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

10.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某某为用”的思想。X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

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某某自由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X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某某为用”宣传了自由某某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某某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某某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某某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11.“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

A.学习西方技术B.学习西方制度

C.中体西用精神D.全盘西化理论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仅是表象,“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

不是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批判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

12.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后,旧式学者叶德辉攻击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托古改制的理论是“假素王之名号,行X角之秘谋”;御史文悌在奏折中,严参康有为“灭圣经”“乱成宪”的叛逆行为,要求将该书毁版,将康有为处死。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强烈

B.维新变法已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C.顽固势力试图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趋于土崩瓦解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旧式学者叶德辉”和“御史文悌”等激烈要求严惩“康有为”,是站在清王朝统治立场上,反对维新变法,可见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很大,A项正确;就激烈反对康有为而言,说明维新变法没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B项排除;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的道理,并没有否认孔子的权威,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清王朝的统治趋于土崩瓦解,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1 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 521两,1833—1834年达451 565两。

——《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某某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某某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

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货进口与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16分)

【解析】第(1)问,中国“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提高,商品物美价廉;另一方面是对外商品输出的需要。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冀稍分洋商之利”可知,具有抵制经济入侵的目的性;由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可知,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由材料三“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得出缺乏自主创新性,以官办企业为先导。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即可。

【答案】(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提高了棉纺织业生产能力;英国机器制造的棉纺织品优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品;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扩X。

(2)特点:具有抵制经济入侵的目的性;缺乏自主创新性;以官办企业为先导;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影响:向中国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发展;改变了中国民众传统的生活用品结构。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务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作法常常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

——摘自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拟定一个观点,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如果赞成,则主要论述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统治能力的政治目

的,其政治目的性最终使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如果反对,则主要论述洋务运动中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不自觉地遵循了市场和经济规律,也取得一定成效。评述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观点一: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正确。说明:洋务运动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的情况下,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洋务运动中无论是军事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统治能力;民用企业中虽有些涉及国计民生,但也是为了服务于军事企业或与洋人争利的政治目的;因而尽管洋务运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但并没有使中国完成近代化转型;由于其政治目的性,最终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

观点二: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不正确。说明: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但其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尤其是洋务运动中在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现代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遵循;同时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如果没有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也不会取得成效。(注:或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优化训练(九)晚清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

课后优化训练(九)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下是史料记载1840—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据此表明( ) 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 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 D.随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 【答案】 B 【解析】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只反映了材料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A项错误;从题干数据来看,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再结合1840—1886年的时代背景很容易得出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并且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答案】 C 【解析】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一些地区的手工纺织业破产,耕织发生了分离,自然

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六校联考)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设立总理衙门开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 A.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 B.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指的是人才,故A项排除;“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反映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随着世界的日益整体化,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没有停止过,其着眼点在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均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故C项排除;洋务运动的核心是“中体西用”,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无关,故D项排除。 4.(2019·某某外国语学校期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 ) 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 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 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 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 【答案】 C 【解析】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故A项错误;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是“乾嘉”时期学术变化的特点,故B 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有利于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在学术上主X“经世致用”,

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1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Word版含答案

第1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知识点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经济 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通常以家庭为单位,其特点是耕织结合。 2.变化原因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变化表现 (1)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织”“耕”分离。 (2)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 (3)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4.变化影响 (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知识点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1.发起: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背景 (1)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2)内忧: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壮大。 (3)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3.表现 创办军用企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②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③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官办军用企业

创办民用企业①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 ②1881年投产使用机械开采的开平煤矿,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筹划 海防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十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新式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 (1)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我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迈入近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知识点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1.产生 (1)原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前提)。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 (2)途径: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手工工场转变而来。 (3)代表企业:以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民族工业。 2.初步发展 原因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热潮,涌现出张謇、荣宗敬等一批实业家 ③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表现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投资数额增大;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意义①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 生存环境①列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和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又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成本 ③民族工业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者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 主题一“欧风美雨”下的晚清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史料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自然经济瓦解的特点

海头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综合学案)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现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运动中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生活方式及社会礼仪受到冲击。 【考点碰撞】 必修 政治: 一、两次鸦片战争(考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 A\背景: ①清朝开始衰落,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西方列强由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③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B\时间:1840年至1842年。 C\影响:①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南京条约》: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 反思: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①鸦片战争及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未能满足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 料的需求 ②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③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处于困境。 (2)时间:1856年至1860年,英国、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3)条约: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7讲

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5·高考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知识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方法指导 时空观念根据1852年的时间提示,可以看出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历史理解英国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其包装物由原先的中国土布变为已经输入中国市

场的上等棉布,表明这些上等棉布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而面临无人问津 的窘境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D (2016·高考全国卷Ⅲ,T30)如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知识定位】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方法指导 根据1932年和图案文字“抗敌”,可以看出这是有关抗日战争的时空观念 事件 实物史料是1932年的“抗敌牌”火柴图案,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史料实证 抗日救国的时代特征 【解析】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A项错误;利用人民的爱国心理推销国货,在民族工业发展初期已经出现,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思潮兴起,C项错误;由图中“抗敌”“十九路军”等信息可知,这与十九路军英勇抗击日军侵略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讲义:第六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第15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第15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原因 (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代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3.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轻巧识记“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2)代表 人物代表作主张(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 (4)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易错辨析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 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 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 (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1.形成 (1)过程 ①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阐发:在《民报·发刊词》上,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②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3)评价 ①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②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4)实践 ①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②《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 第17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

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时规X 训练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2017·某某某某联考)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某某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解析:选B。注意时间1847年,可知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理解“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说明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答案为B项。A、C两项反映的是表象,不是本质,可排除;D项表述错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2017·某某某某质检)下表为鸦片战争初期中国的茶、丝出口量,反映了( ) A. B.国内税收政策逐渐宽松 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传统手工业制品质量高且成本低 解析:选C。从表格数据分析来看,鸦片战争后我国丝、茶出口量不断增加,说明清代在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C项正确。丝、茶出口量的增加并不能代表整体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数据无法反映当时的国内税收政策,故B项错误;丝、茶是农产品,不是传统手工业制品,故D项错误。 3.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②农村商品开始进入到城市市场③近代资本主义性

质的企业开始出现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中国农村商品很早就开始进入到城市市场,故②不符合题意;①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③④也是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4.(2017·某某某某调研)下表是中国19世纪茶叶销售情况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茶叶销售情况表单位:万担 ④列强对华倾销加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选A。到1894年中国茶叶外销超过内销,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①正确;西方国家操纵着茶市场,使中国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故②错误;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③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列强对华掠夺原料,没有涉及对华倾销商品,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5.(2017·某某齐鲁名校协作体调研)“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这是近代有人对轮船招商局评论。对该局作用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大大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B.扭转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改变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出超格局 D.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 解析:选D。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仅仅涉及中国航运业的发展,不涉及对外贸易的发展,故A项错误;扭转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航运业的发展并不能改变贸易的出超、入超格局,故C项错误;轮船招商局的设立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故D项正确。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8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答案

单元小卷(八)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世纪60年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江北部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迅速,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发展。这一发展() A.导致了广大农村经济凋敝 B.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 C.促进了近代企业大量出现 D.瓦解着传统的经济模式 2.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他作物,如平江县“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近代中国第一家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成立伊始就从英国进口辊轴式轧机和织机,从美国进口环锭纺机和500马力的汽炉。材料表明该企业() A.受外国资本的严密控制 B.是由洋务派最早创办的 C.创办初期重视引进技术 D.在当时得到了外国扶植 4.有人说,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材料意在() A.对洋务运动的失败进行反思 B.对西学东渐进行肯定 C.肯定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D.指出明治维新的成功之道 5.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高考历史复习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学案

八、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考点导图】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洋务运动 (1)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 务运动。 (2)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评价: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早期近 代化起了推动作用。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表现①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②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4. 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 ③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 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及著作 影响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 制夷;《海国 图志》等 “开眼看世界”的思 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 潮;探究、学习西方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18·洛阳模拟)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 A.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C.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中表格内容可知鸦片战争时期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但这并不会加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鸦片战争后导致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英的战争赔款,故A项错误;因银贵钱贱,但农民交纳赋税时必须出卖粮食将铜钱换成白银,这样就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因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中银贵钱贱现象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银贵钱贱现象与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2.(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28)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 ) A.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 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农村自然经济逐步丧失统治地位 D.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答案 A 解析表格表明棉质土布始终在国内棉布市场上占据60%以上的比重,表明中国的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故A项正确。 3.(2019·莆田模拟)“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这种现象反映(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可看出百姓种茶与世界市场关系紧密,故B项正确。 4.(2019·唐山模拟)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这种现象说明( ) A.洋务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B.商办是解困出路之一 C.官办是洋务企业的病因 D.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 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且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大多资金出现困难,这种情况下引进商人资本才是解决资金难题的出路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洋务企业中官办企业在资金方面的不足,不能体现整个洋务企业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洋务企业中官办企业在资金方面的不足,没有体现影响洋务企业发展的环境,故D项错误。 5.(2018·厦门模拟)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 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主张商办而张之洞主张官办,故A项正确;盛宣怀、张之洞都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二者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政见不同,故D项错误。 6.(2018·郴州模拟)《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系。这是鸦片战争后不断困扰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甲午战败也揭示了其缺陷。在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下( ) A.国人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B.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C.全国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变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官方或准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观,它所要回应的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传统与近代的关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必修第8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河南信阳高三调研)中国近代有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B.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西餐已经普遍盛行 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在寿宴上反对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的喜庆的氛围,因为“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材料中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东西方文化、文明的冲突,故A项正确。 2.(2016·江西鹰潭高三模拟)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解析:选C。依据材料“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可知城乡居民对自来水的应用经历了从抵触到接受的一个变化过程,故C项正确。 3.(2016·山东临沂高三模拟)近代前期,中国整个知识阶层都在浓墨刻画女性的病态形象,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认为人种弱,则国弱;人种强,则国强。如此营造女性形象的思维逻辑是出于() A.女性柔弱的现实B.塑造人格的要求 C.救亡图存的需要D.男女平权的期盼 解析:选C。从“将女性个人权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认为人种弱,则国弱;人种强,则国强”,可知营造女性病态形象是为了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 4.(2016·江西赣州高三摸底考试)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当时()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 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 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 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 解析:选C。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后,人们失去辫子,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兴起戴帽子,故C项正确。 5.(2016·石家庄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反映出() A.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2.(2017·高考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 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点睛:(1)“ 1897年”与“兴办实业”“阻力大减”有何关联?(2)时空观念。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天津亦有小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D项正 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 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答案:D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近代中国几种主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 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征①经济形式:由单一的自然经 济形式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元合一的经济形态。②生产方式: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 代机器大工业产生,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工厂,轻重工业部门并存。③商品流通:国内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来商品大量涌 入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效应对中国加大。④阶级分化:

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出现了买办阶层和产业工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也催生 了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3)多角度理解经济结构变动①从整体史观看: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的变 动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融入世界的体现。②从文明史观看:经济结构的变动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 合的产物。③从近代化史观看:经济结构的变动促使近代中国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④从条件看,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与中国救亡图 存紧密相连;从过程和影响看,经济的近代化推动制度的进步。2.东西方文明碰撞对近代中国转型的影响(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 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2)政治领域: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 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构。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3)思想领 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是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思 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4)文化领域: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 观念新旧碰撞,也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5)社会领域:“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产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 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

[配套K12]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下达标练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孙中山割辫子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这说明剪辫( ) A.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B.是观念与立场变革的象征 C.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D.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 解析:选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孙中山割辫子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故A项错误;孙中山剪辫子表明他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的决心,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说明他为了夺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而假装共和,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说明辜鸿铭的思想里还有封建意识,故B项正确;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这个结论不正确,故D项错误。 2.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国内舆论除《益闻录》外,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上海的《申报》等均予报道,《国闻报》以《割辫创闻》为标题,揭明该事为首创,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这说明当时( ) A.国内舆论对政治敏感问题并不关心 B.民国政府推行剪辫易服遭国人抵制 C.剪辫运动最早是由国外华人发起的 D.国内舆论对剪辫之事态度比较谨慎 解析:选D。新加坡华人倡议剪辫,“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上海的《申报》等均予报道”说明国内舆论对于社会风俗的变化很关注,尤其剪辫是当时一个政治敏感问题,故A项错误;民国政府的建立与题目中1898年不符,故B项错误;在洋务运动时期,留美幼童开始剪辫易服,并且作为一场运动,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剪辫易服,进行社会风俗的改革,并不是由海外华人最早发起,故C项错误;据题目“以‘深堪诧异’四字评语,示其惊奇”“而湘、申二报则几无评论”很少甚至不加评论,说明当时国内舆论对于剪辫这样一个政治敏感话题所持态度比较谨慎,故D项正确。 3.从晚清到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均试图厉行禁止鸦片,都未能完全肃清鸦片烟毒。而1952年新中国开展的全国禁毒运动则取得了成功。这一现象说明( )

高考历史分项汇编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解析版)

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年) 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D 【详解】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6浙江·高考真题)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下列项中,主要的抵抗行动有() ①收复雅克萨之战②黄海海战③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④左宗棠收复新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主要的抵抗行动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②③④D项正确;收复雅克萨之战是在康熙时代,不是中国近代,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2·1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2023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晚清的危机与变革 选择题 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 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晚清的危机与变革 选择题专项训练 1.《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D.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它是1898年中国最轰动的出版物,它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这部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B.严复的译著《天演论》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D.鲁迅的《狂人日记》 3.“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体现这一思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4.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实际上,中国近代的某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新文化运动④辛亥革命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5.某同学通过制作示意图以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示意图空白方框内应填入的内容是() A.洋务运动兴起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6.船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一段段兴衰荣辱。下列关于“船”的评述不合理是() ①“郑和宝船”:航海壮举,加强中国和欧亚各国的友好关系 ②“示威南京的英舰”:签订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嘉兴南湖红船”:开天辟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哥伦布船队”:发现了美洲,也带去了灾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7.观察如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习题:单元提升练(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解析

单元提升练(八)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 1.(2016·江西重点中学考试)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近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使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进程中。”对材料的理解最确切的观点是()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 D.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可知材料最确切的观点是阐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工业的产生,故A项正确;B、C项仅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一方面内容,具有片面性,故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广东清远模拟)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C.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D.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解析近代资本主义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从而促进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中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外国商品不断打开市场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故B项正确,不符合

题意;中国近代工业在中国市场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排挤,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运输业的发展都对商品打开市场起到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3.(2017·山西阳泉调研)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两幅图可以说明的问题是() A.棉纱进口增多导致棉布出现了滞销 B.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近代纺织业在逆境中无从发展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左图棉布进口总体上稳中趋减,不能反映滞销,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体现于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材料中列强向中国输出棉布棉纱,故B 项正确;根据材料“19世纪60至80年代”以及右图棉纱的进口增加可知,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在逆境中成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云南昆明检测)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A.规模经营呈良性发展 B.垄断了商民交通运输 C.与洋商交通运输争利 D.开创收购外企的先河 解析材料中仅体现轮船招商局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没有体现轮船招商局的发展规模及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航运业中有中国轮船招商局,也有外国资本主义参与,所以轮船招商局并不能垄断航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可知轮船招商局与洋商争利,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轮船招商局是第一个收购外企的公司,故D项错误。 答案 C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专练02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含解析)

专练02 中国近代史90题 考点4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 (1840年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1.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甲乙 A 鸦片战争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故A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把封建社会,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B错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D错误。 2.如表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其意图是 爆发前夕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 英军攻占广州 之后 对清军的战败、清朝官员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 战争进入尾声 时期大量发表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报道文章和评论,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 强硬的措施 A.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B.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 C.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D.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人对

“亚罗号事件”进行舆论塑造及呼吁对华采取强硬措施等手段来渲染侵华战争的合理性,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英国人的报道主要是为美化侵华战争,而不是为还原事件真相,故A选项错误;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不是材料所述英国人报道的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故B选项错误;吸引读者也不是材料所述英国人报道的主要目的,而是为渲染侵华战争的合理性,故D选项错误。3.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A.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B.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性质,A项表述错误;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B项不符合史实;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D项不对;根据材料案件“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可知客观上有利于传播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 【名师点睛】领事裁判权从它本身的性质和含义来看,这是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然而这并非是指他们可以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清政府曾提出领事裁判权只是一种根据外国在华侨民本国的法律,由他们各自本国的驻华官员按照他们本国所准许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权。总理衙门也曾明确表示外国人应和中国人一样遵守中国的法律,如果违反应按照他们本国对类似案件所规定的法律予以惩罚。 4.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无本质的区别 C.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D.“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答案】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