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鉴真是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他曾6次东渡,历尽千难万险一心弘法。同鉴真一起到达日本的还有其弟子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法成等24人,带到日本的物品计有:佛像8尊、佛具7类、佛经34种、字帖3件。日本朝廷对鉴真的到来给予了盛大的欢迎,举朝上下,无不对其尊敬有加,授予传灯大师之号。天平宝字3年(759 年),日本朝廷按照唐朝寺院布局,完成了唐招提寺的修建,鉴真遂从东大寺移居其内,广传戒律,开创了日本律宗。天平宝字7年(763年)5 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内圆寂,享年76岁。其弟子忍基制作了一尊鉴真的干漆坐像,思托撰写了一部《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成为日本律宗的传教之宝,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一直保存到今天。

鉴真在日10年期间,受到日本人民的深切爱戴,被称之为“天平之甍”,意思是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律宗由中国传至日本,并不始于鉴真,但把律宗的教义完全传入日本,使之建立并成为佛教中一个独立宗派,却应该归功于鉴真和他的弟子们,从而使中国的律宗在异国他乡得到了弘扬。鉴真东渡,将唐代发展成熟的律学传入日本,这对唐代律宗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在律宗思想发展史上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时至今日,日本律宗还有以唐招提寺为本山的律宗与以西大寺为本山的律宗等派别。日本人称鉴真为“日本律宗的初祖”。

鉴真生活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的唐朝,当时中国先进的文明对日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日本天皇授命留学僧普照、荣睿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赴日传法。为了传律授戒,弘扬佛法,鉴真毅然率弟子跨海东渡,不辞辛苦,以酬宏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旧矢志不改,历经11年,先后6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平安抵日。

鉴真到达日本后,进行一系列的佛教活动,为日本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在东大寺设立戒坛,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律宗始祖。鉴真携带不少佛经、佛像、佛具等到日本,用嗅觉鉴定草药,协助校订佛经的讹误。在日本的10年期间,完成了传律弘法的伟大誓愿,同时也使日本佛教走上了严格、正规的戒律之途。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其改变日本僧侣的无序状态,建立了统一规范的“三师七证”制度。鉴真到日本之前,佛教已经在日本存在了200年,但一直没有统一、规范的授戒制度。鉴真抵日后,日本天平胜宝六年(公元754年)的4月初在奈良的东大寺设立戒坛,成为日本佛教史上正规授戒的开始。前已叙及,这种制度在鉴真东渡前是没有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奈良佛教界不能组成授戒必须的“三师”、“七证”(即三位高师授戒,七名高师在场作证)以及佛教界对戒律知识的贫乏,从未举行过正式的授戒仪式。鉴真大师的到来,为建立“三师”、“七证”的授戒制度创造了直接条件。之后,鉴真在东大寺建立戒坛院,成为日本全国的中心戒坛,与后建的西部观世音寺戒坛和东部药师寺戒坛被后人称之为“天下三戒坛”。鉴真的戒律思想是主张僧侣必须严格遵循戒条和提倡启发僧侣的内在自觉,使两者融会贯通。这样的戒律思想既避免了小乘戒统而活的不足,又防止了不注重内心自觉的大乘导致放任自流的弊端。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其携带戒律著作,奠定日本律宗的理论基础。佛教经典的传入受到日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鉴真东渡成功后不久就派专人抄录记载。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共有48部佛书经典,其中大多属于戒律著作。这些戒律著作对于鉴真在日本传经授律,弘扬佛法至关重要。鉴真东渡之后,立即将自己及弟子所带来的经书无私地交付东大寺的写经所,以供他们抄传。据记载其中被抄写的经典大致包括《大集经》、《四分律》、《四分疏》、《菩萨戒疏》、《明了论》、《戒本疏》、《大品经》、《华严经》、《遗教经论》、《禅门》、《音讯》、《梵网经疏》、《补释宗义论》、《大庄严论》、《分别功德论》、《行事钞》等。鉴真及其弟子曾先后在唐招提寺大力讲解这些章疏,这为之后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创立播下了种子,奠定理论基础。不仅如此,鉴真大师还对日本

原有的佛经进行了整理和校订。由于当时日本的佛经大多是由百济僧侣口传得来,其中错漏满篇,即使用别本进行比较,也难以定夺。日本政府将校订佛经的艰巨任务交给鉴真。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凭借他深厚的学识,惊人的记忆力和烂熟于胸的经文,为日本的佛经纠错补漏,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传播佛学思想,促成日本佛教的整肃。这一点也是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最显著、最重要的影响。鉴真东渡以后,弘扬佛法、传律授戒便成为他的第一要务。抵日2个月后鉴真在东大寺大佛殿前登坛主持,为日本太上皇圣武天皇、孝谦天皇以及沙弥等400人授戒。“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之后鉴真得到日本天皇的高度重视,被授予“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759年,在天皇敕施的新田部亲王旧宅的基础上,鉴真率领弟子们建成日本律宗的总本寺——唐招提寺,孝谦天皇亲书“唐招提寺”四字,悬于讲堂。在鉴真及其弟子的经营下,短短几年时间内,唐招提寺已能与当时日本几个较大的官寺如东大寺、兴福寺和大安寺等相提并论,成为日本僧徒的向往所在。759年集聚唐朝庄严风格的唐招提寺落成,掀开了日本佛教史上崭新的一页。唐招提寺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便成为日本的大总寺,是日本众僧侣的向往之地。鉴真在中国时就对天台宗有过相当程度的研究,这些对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鉴真和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流传至今。鉴真东渡使日本佛教走上正轨之路,促使日本政府对佛教施以更有力的控制。同时也杜绝了那些由于疏于管理造成的种种不足,从而使佛教被确定为日本的国家宗教。鉴真被天皇任命为首席大僧都后,自然对僧侣的管理和整肃负有重要职责。鉴真与其他僧侣管理者协力合作,统一意志,共同加强戒律思想的宣传和建立健全的授戒制度。鉴真担任大僧都的数年期间,协助朝廷采取了几次大举措,对整肃佛教产生了重要作用。其中第一次举措是756年在孝谦天皇的号召下,派遣62僧侣的宣讲团,向奈良城各寺院以及各国各地寺院宣讲《梵网经》,声势之浩大实属罕见。后来由于年事已高,鉴真渐渐退出了僧官职位。但是,鉴真的思想已深入日本佛教界,加强戒律,整肃纲纪。维护佛教界的纯洁,已成为日本僧侣的共识。760年,当时的大伯都的良辨和其他僧侣受鉴真思想的启示,联名向朝廷呈递了一项改革建议书,提出“开化众生”、“劝勉三乘”生张。这条建议获得了日本统治者的批准,自此以后奈良佛教界就完成了整肃任务,各宗僧尼克服浮躁,遵循戒规,修道禅行,呈现出佛教传人日本以来从未曾有的繁荣局面。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对鉴真大师东渡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他的到来,改变了日本僧侣的无序状态,建立了严格的“三师七证”授戒制度;他和弟子所携带的戒律典籍,为日本律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十年佛学思想的传播,促成日本佛教界的整肃。现在大师的跫音已远,但他的精神和意志却透过历史的帷幕,长久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当代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整理大师的过往,学习大师的伟大思想,让精神之花永开。

综上所述,中国的隋唐时期是日本佛教发展并完善的重要阶段。通过遣隋使、遣唐使对中国佛教的悉心学习,刻苦研修,以及两国僧人的共同交流,使得中国佛教在日本不断被传播开来。同时日本僧人在移植中国佛教的同时,并非全盘吸收,一成不变的一味被动的接受中国佛教的熏陶,而是不断吸收中国佛教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使日本的佛教不断向前发展、迈进,这是日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佛教最终能够产生的先决条件。

学院:土木工程

专业:城乡规划

班级:2014-2

姓名:白锐

学号:2014223131

《泰戈尔诗集》经典语录中英文对照版

《泰戈尔诗集》经典语录中英文对照版 1.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2.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 My heart, the bird of the wilderness, has found its sky in your eyes. 3.它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 It is the tears of the earth that keep her smiles in bloom. 4.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 5.瀑布歌唱道:"当我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时,我找到了我的歌。" The waterfall sing, "I find my song, when I find my freedom." 6.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 You smiled and talked to me of nothing and I felt that for this I had been waiting long. 7.人不能在他的历史中表现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 Man does not reveal himself in his history, he struggles up through it. 8.我们如海鸥之与波涛相遇似地,遇见了,走近了。海鸥飞去,波涛滚滚地流开,我们也分别了。 Like the meeting of the seagulls and the waves we meet and come near.The seagulls fly off, the waves roll away and we depart. 9.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We come nearest to the great when we are great in humility. 10.决不要害怕刹那--永恒之声这样唱着。 Never be afraid of the moments--thus sings the voice of the everlasting. 11."完全"为了对"不全"的爱,把自己装饰得美丽。 The perfect decks itself in beauty for the love of the Imperfect. 12.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Wrong cannot afford defeat but right can. 13.这寡独的黄昏,幕着雾与雨,我在我的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 In my solitude of heart I feel the sigh of this widowed evening veiled with mist and rain. 14.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that it deceives us. 15.人对他自己建筑起堤防来。 Man barricades against himself. 16.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17.我想起了其他的浮泛在生与死与爱以及被遗忘的川流上的的时代,我便感觉到离开尘世的自由了。 I think of other ages that floated upon the stream of life and love and death and are forgotten, and I feel the freedom of passing away.18.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Do not linger to gather flowers to keep them, but walk on,for flowers will keep themselves blooming all your way. 19.思想掠过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 Thoughts pass in my mind like flocks of lucks in the sky.I hear the voice of their wings. 20."谁如命运似的催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在身背后大跨步走着。" Who drives me forward like fate?The Myself striding on my back. 21.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Our desire lends the colours of the rainbow to the mere mists and vapours of life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此时,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当时(约公元500年前后),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座,僧尼10万余众。 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前后),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院3万所。”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北魏武帝时,佛教在中国受到第一次大打击,即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中的第“一武法难”。一百多年后,又发生了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毁塔寺、焚经像、僧还俗,使佛教受到第二次重创,即“二武法难“。但二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又很快恢复了元气。 佛教界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早期弘传时期。 从隋初(公元581年)到唐武宗毁佛(公元841年),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到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定了度牒制度(出家人证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敕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 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演变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场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来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技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两在部的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法、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②对佛陀的认识。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③对声闻和菩萨的认识。大众部强调菩萨广度众生的慈悲愿力,轻声闻而贵菩萨;说一切有部虽承认声闻、缘觉、菩萨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别,但认为佛与声闻、缘觉所得解脱没有差异。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陀逝世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创始人龙树,阐发“空”、“中道”、“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以后还有清辩和佛护、月称等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中观的思想,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佛陀逝世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尊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其弟世亲,原是说一切有部学者,后从无著改宗大乘,称“千部论师”。无著世亲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此后传承主要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传播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

汉语与佛教的关系

内容提要: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关键词:汉语词语佛教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见之于《吕氏春秋·君守》;《汉书古今·人物表》则说明仓颉是黄帝的史臣;民间传说更把仓颉神话,说他有四只眼睛;《说文解字》则说仓颉是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创造出了文字。由文字而构成词汇,再形成语言,便成为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延续至今。可以说汉语言是构筑灿烂中华文明的基石。 汉语的发展,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因素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强,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刻。在汉语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一是近代由对日本文字的转译而吸收、接受西方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诞生;另一次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的词语。而正如梁启超所言:“夫语言,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自汉代译业初兴到宋代大规模译经活动结束,近一千年间经过像竺法护、昙无竭、道安、鸠摩罗什、慧远、菩提流支、玄奘等大师的先后努力,佛教文化被整体移植到中国。早期的翻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固有名词音译,抽象名词大多沿袭中国旧有词汇,尤其是借用老庄者为多,如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就是注重解决佛经翻译中的“当代化、地域化、大众化”的问题;但随着译经业的逐渐发达,为准确翻译佛经的义理,译者结合汉语特点及佛经义理,创造出了大量新词语;而且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在日常交际与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到宋代赞宁便在《宋高僧传》里总结出了翻译“六例”,如方立天先生所说:“六例总结了汉译佛典的来源、语本、翻译方式和译文差异,区分了译本的语言类别,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翻译中语言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对其整体面貌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主要有以下途径: 直接自佛教经典撷取 汉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与古代印度以佛教为代表的文化相比较,汉民族偏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对精神的超越需求不是很强烈,所以反映在语言上非常朴实,相对而言缺乏想象力。佛教经典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空间。随着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上影响的日渐深远,许多佛教经典中的词语输入进了汉语词语系统之中,尤其是几部普及较广、影响较大的经典,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等。 《楞严经》卷四中,佛陀让25位圣者各自讲述自己的悟道经验,以便使后来“行者”能够“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静。”这一句话中就有两个成语“一门深入”和“六根清净”进入汉语言词汇体系,当然其含义是随着在社会上的应用而逐渐“世俗化”的。该卷还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的说法,“爱河”一词是佛经比喻极其丰富的表现,但中国人却不愿使之干枯,便创造出了“永浴爱河”之类的词语,用于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该书卷八还有“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比喻,借用到汉语中就成了比喻内容枯燥乏味到极点的意思了。 《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中赞扬各位菩萨功德时说:“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为大医王,善疗重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中有多个成语进入汉语词体系:“名闻十方”、“不请之友”、“应病与药”还有“狮子吼”。本来“狮子吼”是说诸佛菩萨能够以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歌赠给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借用此处“狮子吼”的部分含义,说朋友妻子声音特大,对丈夫管教很严,后来便成

鉴真东渡简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简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唐朝高僧,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本姓淳于,十四岁出家,法名鉴真。 他曾在长安、洛阳等地游学,后来定居扬州大明寺,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对医学、建筑学、文学艺术也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 中国和日本早在汉朝就有了往来,到了唐朝,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天皇不断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公元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日本学问僧荣和普照请鉴真派弟子到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但他的弟子们却感到畏难,认为"远涉大海,百无一至".五十五岁的鉴真坚定地表示,为了宣扬佛法,"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深受感动,决心和他同行。鉴真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天动身,由于宫府拦阻,这次未能成行。 公元743年12月,鉴真再次东渡,因为海上遇到风暴,船被打坏,只得返回。以 后他又组织第三、第四次东渡,也都没有成功。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时,海上"风急波峻,水黑如墨",渡船漂流了十四天,才在海南岛南部靠岸。这次鉴真因过度疲劳,加之染上暑热,眼睛患病,医治无效而双目失明。尽管如此,他东渡日本的决心仍坚定不移。 women to rise in revolt, breaking with the feudal ethics. "The village" publicized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ary thought, unity and educatio 公元753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年过花甲的鉴真率领二十多人,和归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了,1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祭良最着名的东大寺。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受戒制度,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坛。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400多人登坛受戒。鉴真所开创的四戒坛,也成为最

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以鉴真东渡为例谈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影响 鉴真是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他曾6次东渡,历尽千难万险一心弘法。同鉴真一起到达日本的还有其弟子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法成等24人,带到日本的物品计有:佛像8尊、佛具7类、佛经34种、字帖3件。日本朝廷对鉴真的到来给予了盛大的欢迎,举朝上下,无不对其尊敬有加,授予传灯大师之号。天平宝字3年(759 年),日本朝廷按照唐朝寺院布局,完成了唐招提寺的修建,鉴真遂从东大寺移居其内,广传戒律,开创了日本律宗。天平宝字7年(763年)5 月6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内圆寂,享年76岁。其弟子忍基制作了一尊鉴真的干漆坐像,思托撰写了一部《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成为日本律宗的传教之宝,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一直保存到今天。 鉴真在日10年期间,受到日本人民的深切爱戴,被称之为“天平之甍”,意思是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律宗由中国传至日本,并不始于鉴真,但把律宗的教义完全传入日本,使之建立并成为佛教中一个独立宗派,却应该归功于鉴真和他的弟子们,从而使中国的律宗在异国他乡得到了弘扬。鉴真东渡,将唐代发展成熟的律学传入日本,这对唐代律宗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在律宗思想发展史上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时至今日,日本律宗还有以唐招提寺为本山的律宗与以西大寺为本山的律宗等派别。日本人称鉴真为“日本律宗的初祖”。 鉴真生活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的唐朝,当时中国先进的文明对日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日本天皇授命留学僧普照、荣睿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赴日传法。为了传律授戒,弘扬佛法,鉴真毅然率弟子跨海东渡,不辞辛苦,以酬宏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旧矢志不改,历经11年,先后6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平安抵日。 鉴真到达日本后,进行一系列的佛教活动,为日本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鉴真在东大寺设立戒坛,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律宗始祖。鉴真携带不少佛经、佛像、佛具等到日本,用嗅觉鉴定草药,协助校订佛经的讹误。在日本的10年期间,完成了传律弘法的伟大誓愿,同时也使日本佛教走上了严格、正规的戒律之途。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其改变日本僧侣的无序状态,建立了统一规范的“三师七证”制度。鉴真到日本之前,佛教已经在日本存在了200年,但一直没有统一、规范的授戒制度。鉴真抵日后,日本天平胜宝六年(公元754年)的4月初在奈良的东大寺设立戒坛,成为日本佛教史上正规授戒的开始。前已叙及,这种制度在鉴真东渡前是没有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奈良佛教界不能组成授戒必须的“三师”、“七证”(即三位高师授戒,七名高师在场作证)以及佛教界对戒律知识的贫乏,从未举行过正式的授戒仪式。鉴真大师的到来,为建立“三师”、“七证”的授戒制度创造了直接条件。之后,鉴真在东大寺建立戒坛院,成为日本全国的中心戒坛,与后建的西部观世音寺戒坛和东部药师寺戒坛被后人称之为“天下三戒坛”。鉴真的戒律思想是主张僧侣必须严格遵循戒条和提倡启发僧侣的内在自觉,使两者融会贯通。这样的戒律思想既避免了小乘戒统而活的不足,又防止了不注重内心自觉的大乘导致放任自流的弊端。 鉴真东渡对日本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其携带戒律著作,奠定日本律宗的理论基础。佛教经典的传入受到日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鉴真东渡成功后不久就派专人抄录记载。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共有48部佛书经典,其中大多属于戒律著作。这些戒律著作对于鉴真在日本传经授律,弘扬佛法至关重要。鉴真东渡之后,立即将自己及弟子所带来的经书无私地交付东大寺的写经所,以供他们抄传。据记载其中被抄写的经典大致包括《大集经》、《四分律》、《四分疏》、《菩萨戒疏》、《明了论》、《戒本疏》、《大品经》、《华严经》、《遗教经论》、《禅门》、《音讯》、《梵网经疏》、《补释宗义论》、《大庄严论》、《分别功德论》、《行事钞》等。鉴真及其弟子曾先后在唐招提寺大力讲解这些章疏,这为之后日本佛教天台宗的创立播下了种子,奠定理论基础。不仅如此,鉴真大师还对日本

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

第十讲中国佛教简史·传译时期 汉—晋时期(2B C-420) ?第一节佛教的初传 ?1、汉哀帝元寿元年(2B C)博士弟子景卢 ?2、汉明帝永平十年(67A D)感梦求法 第二节译经:(早期的译经) 1、《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 2、安世高的译经:146年到达洛阳 小乘佛教禅数学 3、支娄迦谶的译经: 大乘佛教般若经 4、道安的译经 5、鸠摩罗什的译经 第三节求法: ?1、朱士行 ?2、法显 第四节佛教中国化的初步尝试 ?(1)试图依附中国本土文化: ?依附黄老 ?玄佛合流 ?依附儒家 ?依附政权 ?(2)贵族化的佛教 第十一讲中国佛教简史·融汇时期(南北朝时期) 一、学派化:学派与宗派的区别 ?齐:479年禁卫军首领萧道成自立为帝 ?宋:417年灭后秦 ?梁:502年雍州刺史萧衍灭齐 ?陈:557年部将陈霸先称帝 ?北魏(386-534)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 ?迁都洛阳;朝堂禁说鲜卑语 学派: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宗派: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

二、平民化: ?平民化的标志: ?1、凿窟造像: ?佛教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平民面前 ?石窟 2、疑伪经的出现 ?疑伪经的含义 ?疑伪经举例:《父母恩重经》 ?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一般认为是唐代以前或初唐之时所伪撰者。 ?流通于我国及日本,有关其注释之书甚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亦常引用本经经文,故本经堪称为儒教化的佛典之一。 三、地域化: ?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南文北质 ?北方重视禅修、造像、明显依附政治(法果的皇帝如来说) ?南方重视义理、建寺、表面疏远政治(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地域差别的形成原因? 四、冲突与融合的加剧 ?1、梁武帝崇佛:504皈依佛教 ?优待僧侣,奖励义学 ?广建佛寺,盛造佛像 ?扶持翻译佛教典籍 ?著书立说 ?制定戒律

历史趣谈历史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在哪里 导语: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 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有名的圣僧,他们一个西行,而另一个东渡,虽然目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佛学的信仰却是相同的,这两人就是玄奘和鉴真。那么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呢?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享年62岁,在他死后23年后,唐朝再次诞生了一位得道高僧,这个人就是鉴真。鉴真享年76岁,死于日本。这两人都是唐朝少有的高僧,并且做出了很相似的举动。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是却都是对佛学真理的追求,值得后世人尊敬。 玄奘西行这件事由于《西游记》这本名着和电视剧享誉中外,但是鉴真东渡这件事却是很少有人知道的。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首先,玄奘西行是为了佛教的思想分歧去寻找正确的思想才前往印度等佛教发源地,而鉴真东渡是为了向日本传授佛教真理,因为当时的日本是十分落后的,曾多次前往唐朝学习佛教知识。 玄奘和鉴真相似的点是两人都是私自行动。玄奘曾向朝廷请求西行,但是却不被首肯,所以就只身一人独自前行。而鉴真是因为要将本国的佛教思想教授给日本,而且当时他已经是唐朝少有的名僧,朝廷不愿失去这样一个人才,曾屡次派人阻止鉴真去日本。 但最后,玄奘还是西行了,鉴真也东渡成功了。这两位圣僧对佛教思想的追求是十分可贵的,值得后人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毋庸置疑,在当今世界仍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在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息息相关。本文将捕捉佛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剪影,并从整体分析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五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即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官方正式传入。丛汉明传入至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佛教活动被称为“弘译”,即通过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来传播、弘扬佛教的理论、信仰。从汉明帝时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到后来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一批来华梵僧为佛教经典的东传及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综观这一时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其特色为大小乘兼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动乱的社环境下佛教有较大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行动中,有两次均发生在这一时期。三国魏地佛教以大乘般若为主,而南方吴地则有支谦、康僧会为代表的梵僧承安世高小乘佛教译注佛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於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南北朝时期,佛教几经各朝君主大力扶持提倡。在北方,后赵时期,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何等辉煌。门徒中道安大师成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有众多创举。此外还有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创格义佛教的竺法雅。到了後秦鸠摩罗什东入长安,而佛教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

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略探

佛教初传内地的时间略探 弘玄 前言:佛教,始于印度,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对于悉达多,为世人所尊为佛陀。在佛灭后五百至一千年间,佛教传入了中国, 但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将近 的两千年里,几经兴衰,直至作为中国的三大传统文化之一的存在,一直所延续,传 承着。那么,对于佛教的传入中国,说法到底有哪些呢! 对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说法有很多,因为记载的不同,在历史上也很难进行 确切的考证。在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简史》里将其传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认为 在西汉哀帝以前,二是认为在西汉哀帝时,三是认为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说。虽然, 说法各有不同,难以考据,本文在此也将各种说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作为对读者的参考。 一、西汉哀帝以前佛教传入说 1、根据《列子》卷四《仲尼篇》中孔子所说的话“丘闻西方有圣人云云”。这个所谓的西方是指佛陀而言,那么也就是说,佛教早已在前秦时期便有在中国的出现,并为 孔子所耳闻,当然,同样没有更为具体的依据说明此西方圣人就是特指佛陀。所以, 此说法,不能作为肯定佛教在孔子时期就已有传入的一个证据,也不能作为佛教在先 秦时期就传入中国说的依据。不仅如此,作为引据的《列子》一书在学界上认为其为 伪书,所以不能作为可信的证据。在此,不管怎么说,在此将其引出作为参考。 2、在隋朝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一中说,秦始皇四年(前243)沙门释利防等十八个贤人带来佛经,但被秦始皇查经了。在唐朝法琳的《破邪论》卷下也载有同样的说法。日本学者则根据《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禁不得伺,明星出西方“的记载,以”不得“为”浮屠“之异译,以此作为依据,也认为佛教在秦始皇时期就有在中国的出现,我国近代学者马元材在1943年撰文《秦时佛教已流行中国考》同样主张这一说。但,不管如何,因为这一说法不够有具体的依据说明,仍然不能为人所确信。 3、根据北齐佛教收的《魏书,释老志》也有两种关于佛教出现于西汉哀帝以前的说法。一则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讨伐时,得休屠王所供之金人,将其安置于 甘泉宫。对于此霍去病得金像的说法,在《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及《汉书》 卷五十五的《霍去病传》中也有提及,但对于此金人是否就是所特指的佛,却是是所 怀疑,同时也有怀疑此金人乃西域的天神,这也不可而知了,所以此说法,仍然有待 商榷。

佛教 段落及翻译

佛教在大约两干年前的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它的传入和西域的开辟有关,因为这使中印之间的交流比过去容易了。公元67年,两名天竺僧人到了当时的国都洛阳。汉明帝下令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让他们在那里把佛经译成中文。后来,印度和西亚的僧人陆续到达了中国。起初,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才知道佛教。到南北朝时期,佛教才在平民中流传开来。 Buddhism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ich was about 2,000 years ago. This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opening of the Western Regions, which mad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easier than before. In 67 AD, two Indian monks came to Luoyang, the capital of the Eastern Han. Emperor Mingdi, ordered the building of a temple, which vas named White Horse Temple, and asked the Indian monks to translate Buddhist scriptures into Chinese there. Later, they were followed by other monks from India and West Asia. At first, Buddhism was known only to members of the upper classes. It wa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at it vas spread among the ordinary people. 在中国,小孩的满月酒(One-Month-Old Feast)和抓周(One-Year-Old Catch)仪式独具特色。小孩出生满一个月那天,孩子的家人一般要招呼亲朋挚友,邀请他们一起来庆祝孩子满月。小孩满周岁的那天,有抓周的仪式。按照中国的传统,父母及他人不给与任何指导和暗示,任孩子随意挑选,看小孩抓喜欢的东西,并以此为依据来预测孩子可能存在的志趣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以及前途。 In China, One-Month-Old Feast and One-Year-Old Catch of a baby are of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day when a baby is a month old, the family of the baby will invite their friends and relatives to a ceremony to celebrate the occasion.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stom, nobody will give any instruction or cue to the baby so that it is left free to choose by itself. Watching the baby catch the articles it likes, the family can then make predictions about its potential interest, future career and development.

莎士比亚经典语录中英文对照【最新版】

莎士比亚经典语录中英文对照 1、There is a history in all men’s lives。所有人的生活里都有一部历史。 2、Laughter is the root of all evil。笑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3、Love is blind and lovers cannot see the pretty follies that themselves commit。爱情是盲目的,恋人们看不到自己做的傻事。 4、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真爱无坦途。 5、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真诚的爱情之路永不会是平坦的。 6、A proud man,the result is always the pride in his own destruction。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7、Do you not know I am a woman?When I think,I must speak。你难道不知道我是女人?我心里想什么,就会说出来。 8、The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满瓶不响,半瓶

咣当。 9、All that glisters is not gold。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 10、The quality of mercy is not strained。慈悲不是出于勉强。 11、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but thinking makes it so。世上之事物本无善恶之分,思想使然。 12、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13、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Horatio,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无法想象的。 14、Good name in man and woman,dear my lord,is the immediate jewel of their souls:Who steals my purse steals trash;’tis something,nothing。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中最贴心的珍宝,如果有人偷走了我的钱袋,他不过偷走了一些废物,那不过是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罢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佛教英语词汇对照总集

佛教英语词汇对照总集(整理ing...) 究竟菩提心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Amrta (藏文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藏文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萨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 佛性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 Bu ddha),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法道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三种逻辑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圆满次第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大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 缘起Conditioned Existence (梵文SamSara,藏文Kor Wa):即轮回的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