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

哲学研究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王炳德

创造动机是个体激发和维持创造行为的内在动力。创造动机是人类诸多动机中的一种动机,由于它是人类独有的,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所以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对创造动机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然而创造动机无论对于人的自身发展,还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其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特别是在我们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创新意识的今天,深入探讨创造动机有着特殊的理论价值。

一、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

要探讨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首先就要探讨人类动机的激发机制,因为创造动机只是人类动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关于动机理论,西方先后提出过本能论、驱力论、诱因论、需要论以及各种现代认知动机理论,我国学者也构造了/动机模式0。尽管上述理论和模式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终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在吸收以往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动机模式,以求教于心理学界同仁。

我们假设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有一个元动机系统,这个元动机系统既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先天倾向性结构,又是在广泛的社会经历、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它有点类似于皮亚杰的/图式0。

元动机系统不等同于动机,在没有刺激的条件上,它只是一个静态的系统,在遇到刺激的条件下,它会活跃起来,但它本身并不能激发人类的行为。元动机系统的功能就在于根据刺激的不同内容、不同强度,在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基础上产生动机。(见图1)

刺激元动机系统动机行为

图1人类动机激发示意图

由于刺激是多元的,那么在元动机系统中就会出现多种需要、意向、愿望、目标等,元动机系统将根据原有结构、刺激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中综合出一种主导需要作为动机,而将其他的需要、愿望暂时压抑在系统中,随着原来主导需要的满足,元动机系统将提供新的主导需要作为动机。

那么创造动机是如何激发的呢?一般说来,不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有可能转化为动机;元动机系统的结构越是倾向于某种事物或特征,就越有可能将该方面的需要提升为动机。所以,创造动机的激发一方面要加强创造诱因的刺激,另一方面,则要对

元动机系统进行倾向创造的培育和调整。

11加强创造诱因的刺激。

这里我们要明确诱因(Incentives)这一概念。在一般的动机理论中,都把诱因看作外在刺激物或外部动机。我们认为诱因是通过刺激引起个体需要的诱导因素,它只是诱导需要,而不是诱导行为。那么诱导需要产生的就不仅仅是外在的刺激,更多的是内部的刺激。例如,当个体处于饥饿状态时,食物的外部刺激会强化求食的需要,而胃的吸缩以及血糖的降低等内部刺激,是产生饱感觉和求食需要的首要的诱导因素。所以,诱因不仅存在于外部,更存在于个体内部。

至于把外部诱因叫外部动机,把内部诱因叫内部动机,更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诱因和动机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诱因和动机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原因,动机是诱因诱发的结果,一个在无,一个在后。诱因是比动机深一个层次的概念,是我们研究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正如马克思在论及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缺陷时所指出的,旧唯物主义至多只是考察了历史活动的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动机背后的动因,因而使他们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所以,诱因(或动因))))动机)))行为(或活动)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可把任何两个混为一谈。其次,诱因和动机的涵义不同。诱因是通过刺激引起个体需要的诱导因素,分为内部诱因和外部诱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动机本身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怎么会存在/外部动机0呢?外部诱因只能叫外部诱因,尽管它可以通过引起需要激发动机,但毕竟不是动机本身。/内部动机0说也存在着严重的同义反复,无法与真正的动机区别开来,所以还是叫作/内部诱因0为好。

所谓创造诱因就是诱发创造需要的因素,如对创造的兴趣,对创造意义的认识、好奇心、求知欲,成就感、价值感、情感、自信感、美感、怀疑感、事业心,以及创造目标、对创造的恰当奖赏等等。这些因素与创造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对于引起创造需要有重要作用,所以要对个体加强这些创造因素的刺激,从而增加元动机系统内创造需要的强度,使其超过或压倒系统内的其他需要而成为主导需要,促使其向创造动机的转化。

21对元动机系统创造倾向的培育和结构调整

元动机系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它的发展和完善是与外部的刺激以及自我的不断调整有关。在接受外界刺激时,元动机系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简单遵从/刺激反应0的公式,它有其内在结构,并有一定的倾向性,是可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系统。元动机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以后,以同化这种刺激的程度而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这就是说,有些刺激的强度并不大,但元动机系统同化它的水平却很高,这样所产生的需要强度就很大;而有些刺激的强度虽然很大,但元动机系统同化它的水平却很低,这样所产生的需要强度就很大;而有些刺激的强度虽然很大,但元动机系统同化它的水平却很低,这样所产生的需要强度就不会很大。所以,动机的激发既与刺激的强度有关,又与元动机系统的同化水平有关。我们要激发创造动机,就不能仅限于创造诱因的刺激,而且要培养元动机系统的创造倾向和调整其结构,使之有利于同化创造诱因的刺激,提高同化水平。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如图2所示:

创造诱因元动机系统创造动机创造行为

图2创造动机激发示意图

这里的元动机系统是关键环节,它把创造诱因与创造动机联系起来,而且正是它的自我调节作用,使得从创造动机的激发,到创造行为的实施成为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它对创造诱因的同化以及对创造行为的反馈,都使得元动机系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结构,使创造动机的激发过程更加和谐有效。

二、激发创造动机的诱导因素

诱导因素我们通常叫它诱因,就是诱发事物的原因。创造动机作为一个事物不是自发产生的,是由其他事物引起的,我们就把引起创造动机的事物叫作创造诱因。创造诱因分为内部诱因和外部诱因。

11激发创造动机的内部诱因

(1)创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创造兴趣表现为人们对创造活动的爱好,对创造活动的主动选择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浓厚的创造兴趣会引起个体对创造的需要,进而激发创造动机。

(2)好奇心有些创造性活动最初都与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说,当我们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同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事物和现象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惊奇0,而我们认识的发展就是对这种/惊奇0的不断摆脱。好奇心会使我们常常对这个世界感到/惊奇0,并刺激个体产生摆脱/惊奇0的欲望,激发创造动机。

(3)创造激情一切创造活动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尤其是在艺术创造中,激情的作用更加明显。托尔斯泰曾经多次谈到激情在创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0。/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0。所以,当人们产生创造激情时,会极大地刺激创造欲望,迸发创造动机。

(4)事业心事业心与创造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为一个把工作作为事业的人,必然要全力以赴,同时更要创造性地工作。强烈的事业心会使人们对创造充满热情,会强化创造意识,强化创造动机,为实现创造目标而不懈努力。所以,事业将导致创造需要,激发创造动机。

(5)成就感成就感强的人愿意接受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开创新的领域,更热衷于创造活动。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取得成就,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所以,成就感意味着有创造的需要,就意味着激发创造动机。

(6)自信感自信感表明个体对自己的充分信任,表明自己具有创造能力,并对创造的成功充满信心。这种自信感能充分启动自己的智力因素,为达到创造目标而发挥效应。所以,自信感能强化创造需要,进而快速启动创造动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激发创造动机的内部诱因,就不一一列举了。

21激发创造动机的外部诱因

(1)创造目标创造目标是创造动机所指向的最终状态,它指引创造行为发展的方向。在没有确定创造目标以前,无论内部诱因的强度多大,都无法激发创造动机。因为创造动机是有方向性或倾向性的,没有目标便没有方向,就无法驱动个体的创造行为。所以在个体内部诱因有相当强度的条件下,创造目标的确立,会刺激创造需要迅速强化,创造动机会立即被激发起来。

(2)奖赏当个体的创造行为达到预定创造目标时,社会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赏,会进一步增强个体的创造需要,从而激发新的、强度更大的创造动机。但我们不能盲目地

乱施奖赏,因为奖赏的强化作用还受到元动机系统的影响。如德西的研究表明(1985),如果奖赏被视为控制,它就会降低随后的行为尝试,而只有在奖赏被视为正的反馈时,它才能起动机作用。韦纳对这种奖励的复杂性也有过精确的论述(1990),/对成功地完成一项容易任务的奖励会使接受者得到他(或她)能力低的反馈,这种信念会影响到随后活动的进行;然而,对成功地完成一项困难任务的奖励会使接受者感到这是他努力和能力大的结果,这种信念会激发更强烈的动机0。

31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的关系

创造动机赖以激发的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1)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相互关联,共同刺激个体,激发创造动机在激发创造动机过程中,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的作用不可分割,二者不可能孤立地激发创造动机。如果我们只一味地强化内部诱因,而不去确立和选择创造目标,创造动机不可能被激发起来;如果我们只一味地确立创造目标,而不去加强内部诱因,个体没有创造的愿望,缺乏内部动力,这也无法激发创造动机。只有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相互协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激发创造动机。

(2)内部诱因是根据,外部诱因是条件内部诱因和外部诱因在激发创造动机中的作用是不相等的,内部诱因是创造动机激发的根据,居于主导地位,外部诱因是创造动机激发的条件,居于次要地位。因为个体创造动机能否激发,主要在于个体内部有无创造需求。如果个体受到内部诱因的刺激,产生了创造需求,就会主动寻求外部的创造目标,从而使创造动机得以激发;如果个体没有受到内部诱因的刺激,没有创造需求,即使有外部诱因的刺激,也不可能激发创造动机。所以,内部诱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诱因是第二位的原因。

(3)在特定条件下,外部诱因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体在大量内部诱因刺激下,产生了强烈的创造欲望,但就是找不到或者无法确立合适的创造目标,无法激发创造动机。这时,解决创造目标就成为激发创造动机的首要问题,它对激发创造动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再如,对一个穷困潦倒的科学家来说,面对大笔金钱的诱惑,可能会激发起他的创造动机,正如有的作用家写作是为了谋生一样。

三、元动机系统创造倾向的培育和调整途径

由于元动机系统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而是用自己的结构去同化刺激,然后作出反应,这样元动机系统在创造动机的激发上就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元动机系统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但是这种自我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是按照其固有的结构和倾向性而运行的。也就是说,元动机系统的结构如果不能同化创造诱因刺激的话,或者这种刺激不足以改变其原有倾向性的话,那么就不能激发创造动机。所以,我们要培育元动机系统的创造倾向,对不适合创造的元动机系统的结构进行调整。其途径和方法是:就目前来说,这种培育和调整只能从个体的外部施加影响,使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培育和调整应该从小抓起,特别是培育元动机系统的创造倾向要从幼儿园做起,年龄越大,其元动机系统的结构越固定,倾向性越大,调整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在小学低年级中开设创造学课程,从教师到学校环境都要适合小学生元动机系统创造倾向的培育和创造动机的激发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元动机系统创造倾向的培育和调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个

体的基本信念和判断。对于各个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们行为的核心因素。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对创造活动的重要性在于:第一,科学的价值观体系重视创造的价值,把创造置于重要的位置上;第二,科学的价值观将指导人们选择创造目标。选择创造目标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目标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判断、抉择过程。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导,就不能选择有价值的创造目标,就创造不出有价值的成果。

(2)性格性格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起核心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中的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等对创造动机和创造行为都有重要影响。第一,性格对个体需要的选择,有时起着支配作用。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性情来选定自己认为合适的目标,当出现需要冲突的时候,个体便会选择适合于自己性格特点的目标。第二,性格对创造行为的制约。创造活动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创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时性格中的意志、情绪特征就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困难和挫折。所以良好的性格培养是完善元动机系统创造倾向的重要因素。

(3)求知欲求知欲是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获得知识的欲望。欲望就是需要,人们对知识的需要是人类进步的不竭源泉。人类要进步就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而获得新知识一刻也离不开创造。求知欲就是创造欲。在曼哈顿计划中负责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小时候就是因为他的祖父给他拿来一块矿石,激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才从此爱上了科学的。所以培养个体的求知欲,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0?是我们从无知走向知识海洋的途径,也是我们打开创造大门的钥匙。

当然培育元动机系统创造倾向和调整元动机系统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创造教育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1张蓁:5创造心理探秘6,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

21张蓁:5论创造动机6,5湖北大学学报61991年第1期。

31张爱卿:5论人类行为的动机6,5华东师范大学学报61996年第1期。

41张爱卿:520世纪动机心理研究概观6,5国外社会科学61999年第2期。

51周昌忠编译:5创造心理学6,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61施建农、徐凡:5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6,5心理学报629卷,1997年第3期。

71张德主编:5组织行为学6,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81董奇:5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6,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91王极盛:5科学创造心理学6,科学出版社,1988年。

101温元凯等:5创造学原理6,重庆出版社,1988年。

111鲁克:5创造心理学概论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1詹姆斯#麦克康纳尔:5人类行为心理学6,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131艾曼贝尔:5创造性社会心理学6,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141马斯洛:5动机与人格6,华夏出版社,1987年。

(作者心理学系访问学者;指导教师肖健教授)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一、导入 每位老师都认同,对于学习的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过分! 然而,学生眼中的学习呢? 用图画和图片反映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 探讨: 为什么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被动、沮丧? 二、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就是动机状态。 ◇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 动机的作用/功能: ◎激发功能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动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探讨:学习动机越强越好吗?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学习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一)外部强化 行为主义提倡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获得奖励(如高分、奖品、赞扬、给予权利或荣誉称号等)的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强化的学生将不会产生动机;被惩罚(训斥、被嘲笑、剥夺权利、低分等)的学生则可能逃避学习。 强化: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强化的依随性——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称为强化的依随性。 普雷马克原理——又叫“奶奶的规则”,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运用强化的注意事项: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 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研究教学提纲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研究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一:选题背景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风不正、学习纪律涣散、成绩下降等现象,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究其原因,学习动机缺乏是根本.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特点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选题的意义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核心作用。要通过对学习目的的教育,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通过加强考试和竞赛,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一部分综述了学习动机的一些理论和这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导向,从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教师和教学的角度提出来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一般原则和策略。这些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三:研究的现状 前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不仅来自于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影响,同时先行的强化也会对学习的动机产生影响。因此,当前的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低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成功的认识的偏失,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偏向于功利化,趋向于用利益或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算得上成功。大学也由以前的由少数人的教育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教育,基本上70%以上的高中生都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上大学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以及能否发展的很好与在学校的学习关系不大,且如今毕业的大学生的结果强化了这一点。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效能期待,因此学习的动机下降。 2、大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来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明确,在校其间也没有一点的压力和忧患意识。对于自己想学什么,学好什么,没有清楚的认识,也没有很好的规划。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大多没有目标,学习动机不强。 3、学校缺乏一种竞争的环境,外在刺激因素不够。当前学校教学,基本上只是以每个学期的奖学金制度做为对学生一种奖励和考核;时效性

动机激发策略

动机激发策略 在课外阅读中,阅读动机可分为两类:内在动机与外加动机。实验证明,外部的报偿不仅会抑制内在的动机,而且还会使学习的质量降低。所以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内部动机的激发上。 然而,内在动机不是一种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动机,它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起来的,所以,我们不会要求开始学习阅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内在动机,而是在阅读活动中逐步地培养他们对于阅读的内在动机。 这儿,尤其要提一下阅读的成就动机,它包括求成功机与避免失败动机两种。求成动机是指一种稳定的追求优异操作的倾向,即把某一件事做好的倾向。避免失败动机,就是一般的避免失败的意向。阅读成就动机也是一种内在动机。 在激发与维持个体的成就动机时,我们按如下原则开展研究与实践: 1、把激发与维持阅读动机看成是智力开发乃至整个教育的手段与目的。 正确的阅读动机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阅读智能开发的效果看,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是个体智力发展的主要手段。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广泛认知兴趣。当这种认知兴趣成为个体的人格特征时,他们将很少需要,甚至不需要外来的鼓励就能自觉地进行阅读,自觉地对自己的发展承担责任。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使用外部奖励时,不仅奖励学生的学业表现,更多的侧

重奖励他们阅读时的努力程度的进步情况,个体有了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之后,学习上的困难也就不难克服了。 2、鼓励学生为“学习目的”而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动机。 我们认为,在课外阅读的教学中,为了外物的奖赏和他人的赞扬,只有学生认识到发展的要求,他的行为才是自觉的、自主的,从动机上说,他才会产生自主性的动机。 根据这种原则,我们在课设计任意一套课外阅读方案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内心的反应,引导他们把阅读智能的开发看成是自身发展的需求,这样,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进行到底。 3、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研究表明,成功会提高个体成就动机的水平,而失败则会降低个体成就动机的水平。从本质上说,阅读动机就是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均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期在努力之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 根据这种原则,在进行阅读活动设计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是以团体为参照进行,而应重视个人的进步,把个体的进步看成是成功的指标,而对其进行积极的肯定与强化。 (二)时间管理策略 如果我们把阅读时间分为名义时间(老师规定用时间)与专注时间(实际使用时间)两类,那么阅读成效就是学生专注时间与名义时间的比例函数: 阅读成效= f()

科技人员创造动机与创造力的研究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2000年第6卷第2期,8-13Applied Psycholog y 2000,Vol.6,No.2,8-13科技人员创造动机与创造力的研究 郭德俊1 黄敏儿1 马庆霞2 (1.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100089;2.北京市东城教育学院,北京100009) 摘 要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我国科技人员创造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及其基本 特征。174名科技人员回答了成就目标、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创造动机和创 造力问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人员有较高的创造力和创造动机水平,在动 机中内部动机水平最高。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上,内部动机对创造力的直接 与间接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负面影响没有达到显著 水平,任务目标对创造力无影响,自我目标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未达到显著水 平。 关键词 科技人员 创造动机 创造力 内部动机 成就目标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020(2000)02-0008-06 1 前 言 Guilford[7](1950)提出:“从狭义上讲,创造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人特征的各种能力……而具有种种必备能力的个体,实际上能否产生具有创造性质的结果,还取决于他的动机和气质特性。”T orrance[1](1958)和Am abile[2] (1983)也认为创造动机是创造力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创造成就的取得不仅仅需要创造能力、创造技巧,而且离不开创造动机的推动。科学技术人员的创造动机是作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动力机制。本文试图对科技人员创造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及其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 1.1 内部动机与创造力 在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的许多研究中发现,内部动机与创造关系最密切,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创造力。 Rogers[12](1954)认为,在创造活动中自我独立于外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Koestler[8] (1962)认为,高的创造力只有在没有压力和控制的环境下才能产生。Crutchfield[4](1962)认为,压力会引发一种与创造过程不一致的动机,使个体产生一种自我卷入(eg o-involved)的动机,在自我卷入动机的驱动下,工作只是达到某个有工具意义的目标,例如为了被群体接受或得到奖励。动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5]认为,如果人们把活动作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作为达到一些外部目的的方法,人们的动机会由内部激发。如果个体由于外部的任何社会因素,如提供奖励、执行命令或者评价的压力等而进行活动,个体的动机则由外部激发。A mabile[2] (1983)把创造力描述为任务动机、与领域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与创造力有关的技能的汇合。在一系列研究中,她发现内部动机有助于创造力。来自于儿童和成人的研究[13]表明外部动机对创造力有消极影响。 1.2 创造动机与创造力 T orrance[1](1958)所提出的创造力结构把创造动机放到与创造能力、创造技巧同等重要的位置。T orrance[1](1958)提出,创造动机是使创造能力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动力,并且编制了《创造动机调查表》。他做的一些研

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后进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现有的研究表明,造成后进的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身心因素。我们可以从学习动机入手,通过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来提高他们的成绩,使他们的学习结果达到教学目标。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又潜在的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动力条

件。学习动机能制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表现出认真、紧张、主动和顽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一致,具有浓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去争取好的学习效果。反之,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合理的动机激发机制,激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必要性。 1、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习目的可以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一般来说学习困难学生追求的近期目标低于学习优秀学生。他们往往安于现状,被迫完成教师家长布置的作业,他们不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他们仅仅为避免家长和教师的惩罚而学习。还有一部分学

生只是将学习视为谋求理想职业或高收入的手段,因而一旦发现“体脑倒挂”、经济收入与知识多寡并不直接相关时,便发出“多读书不如早就业”、“读书无用”等感叹,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近期目标,一个阶段甚至一节课的学习目的。(班主任工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阐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学习这一篇课文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联系,体会到当前的学习是未来参与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准备,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让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目录 3、 参考文献 (1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既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火车之所以能走起来是因为有火车头在拉动,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是对学习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对学习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坚毅精神,产生积极行动。因此,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鉴于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学生学习动机(这里不大对劲哦)的现状,想方设法激发与培养(说培养与激发会不会好些)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培养,激发,意义,现状 一、绪论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同样,人的学习行为也是由动机驱使。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愿望的基础上,没有学习的愿望,任何外界条件(条件这个词放在这不大合适吧)都没有用。学生动机虽然是内在的,但它的产生却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我们应该正确、合理的结合内外部条件此处删掉了一个着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相互转化,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及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这里有必要要逗号吗后面有必要加爱好吗)爱好,对学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 哲学研究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王炳德 创造动机是个体激发和维持创造行为的内在动力。创造动机是人类诸多动机中的一种动机,由于它是人类独有的,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所以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对创造动机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然而创造动机无论对于人的自身发展,还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其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特别是在我们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创新意识的今天,深入探讨创造动机有着特殊的理论价值。 一、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 要探讨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首先就要探讨人类动机的激发机制,因为创造动机只是人类动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关于动机理论,西方先后提出过本能论、驱力论、诱因论、需要论以及各种现代认知动机理论,我国学者也构造了/动机模式0。尽管上述理论和模式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终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在吸收以往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动机模式,以求教于心理学界同仁。 我们假设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有一个元动机系统,这个元动机系统既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先天倾向性结构,又是在广泛的社会经历、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它有点类似于皮亚杰的/图式0。 元动机系统不等同于动机,在没有刺激的条件上,它只是一个静态的系统,在遇到刺激的条件下,它会活跃起来,但它本身并不能激发人类的行为。元动机系统的功能就在于根据刺激的不同内容、不同强度,在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基础上产生动机。(见图1) 刺激元动机系统动机行为 图1人类动机激发示意图 由于刺激是多元的,那么在元动机系统中就会出现多种需要、意向、愿望、目标等,元动机系统将根据原有结构、刺激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中综合出一种主导需要作为动机,而将其他的需要、愿望暂时压抑在系统中,随着原来主导需要的满足,元动机系统将提供新的主导需要作为动机。 那么创造动机是如何激发的呢?一般说来,不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有可能转化为动机;元动机系统的结构越是倾向于某种事物或特征,就越有可能将该方面的需要提升为动机。所以,创造动机的激发一方面要加强创造诱因的刺激,另一方面,则要对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学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学习动机及其 激发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一、导入 每位老师都认同,对于学习的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过分! 然而,学生眼中的学习呢? 用图画和图片反映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 探讨: 为什么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被动、沮丧? 二、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就是动机状态。 ◇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 动机的作用/功能: ◎激发功能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动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探讨:学习动机越强越好吗?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

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学习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一)外部强化 行为主义提倡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获得奖励(如高分、奖品、赞扬、给予权利或荣誉称号等)的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强化的学生将不会产生动机;被惩罚(训斥、被嘲笑、剥夺权利、低分等)的学生则可能逃避学习。 强化: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强化的依随性——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称为强化的依随性。 普雷马克原理——又叫“奶奶的规则”,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运用强化的注意事项: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 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学生孟静 学号 1016800143032 专业小学教育 层次本科 通讯地址定州市怀德小学 邮政编码 073000 指导教师彭泽平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摘要 在学校教育当中,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因素是极其复杂和不断发展的,鉴于学习动机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想方设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采取措施,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以激励为手段,使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反思,分析失误原因;适当开展竞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意义,现状,激发,培养

目录 摘要 (Ⅰ) 一、绪论 (1) 二、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 (1) 1、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动机强烈,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和决心就大,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就强。 (1) 2、学习动机对小学生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它可以增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1) 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既是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1) 4、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5、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它可以唤起、维持、指导人们的学习行为。 (2) 三、当前中小学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2) 1、学习动机不太明确,内部动机薄弱。 (3) 2、外部学习动机很强,长远的社会意义的学习还没有形成。 (3) 四、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建议。 (4)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3、使用多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增强内部学习动机。 (5) 4、以激励为手段,树立学习自信心。 (5) 5、根据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6) 6、对症下药,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孩子学习动力。 (6) 7、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 (7) 8、引导学生反思,分析失误原因。 (8)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旅游动机的激发

旅游动机的激发 郭望娣 (齐齐哈尔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 摘要本文从旅游动机的概念从发,浅析影响旅游动机产生的因素,在对旅游动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激发旅游动机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大峡谷的旅游发展实例,探讨具体情境中如何激发旅游者的动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旅游地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动机;旅游需要;影响因素;激发;清江大峡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国家现代化产业经济增长中所处地位越来越高,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其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结合旅游者心理,如何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是推动一个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旅游动机的概念 要探讨旅游动机的概念首先要从旅游说起。旅游的定义有很多,但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是艾斯特定义,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而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通常生活中所说的旅游就是旅游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地理空间环境的变化中的所有体验的总和。动机一词则源起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移动、推动或引起活动。现代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也就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因此简单地说,旅游动机就是促发一个人有意去旅游以及确定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个体的旅游行为就是在旅游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并维持的。 从心理学上说,动机与需要紧密结合。动机产生于人的某种需要。旅游动机与旅游需要相结合。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人们外出旅游,满足的需要多半是较高层次的,属于精神需要。尽管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也有满足

论分享的动机

论分享的动机 一般情况下,人们与人分享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不管他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除了少数人与人分享是完全出于利他的目的外,多数人的分享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利己的成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人们的分享大致分为利己,在利己的同时能够利他以及利他等三种层次。 第一,出于利己的分享。这一种行为比较典型的就是分享自己获得某种物质财富的愉悦。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在买车的时候,经 常更看重车的外观与造型,这可以被理解为我要让所有人都分享我买到车的喜悦, 而事实上,这种分享可能完全为了满足购车者的虚荣心。试想,一个人买了一辆 外表的特靓性能一般但价格又很贵的车满大街的开,这完全可能是为了引起其他 人的注意,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给其他人带来愉悦的享受(毕竟那车很靓),但 车主分享的目的却可能完全是享受那种引起别人注意和赞叹的快感。我们不能批 判这种行为,一方面因为利己是人类性格中固有的弱点;另一方面,这种分享确 实会给其他人带来快乐,因此这种分享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在利己的同时能够利他的分享。很多人的分享都属于这一层次。比如说着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很多人只知道,爱迪生的创造了电灯是全世界都分享到了光明, 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迫使”爱迪生进行发明创造的,不完全是造福人类的动机, 而是利己(赚钱)的思想,如亚当斯密所说:“我们每天享受到的面包与酒,并 不是出于面包师与酿酒师的仁慈,而是出于他们利己的想法。”这种说法也适合 分享,于是相似地我们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我们现如今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舒 适与便捷,并不是出于发明者们无私的奉献,而是出于两个字:利己。专利不正 是因此而产生的吗?为了保障发明创造者的合法利益和权利,说白了就是赚钱。 爱迪生正是其最有代表性的受益者。虽然这种分享很大程度上处于利己的想法, 但是绝不能否认这种分享带给人类的巨大的物质与精神享受。 第三,完全利他的分享。交流变电机的发明者尼古拉特斯拉,在其一生所发明的1000多项成果中,很少被申请了专利,大部分,如无线电和交流变电机,都完全无偿 地献给了人类,让全世界得以无偿地享受他的发明,这种分享远比爱迪生来的高 尚。再比如说曾经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在其退休之时宣布将捐出其全部580 亿的家产用于资助贫困,在大部分人看来丢到了一切的比尔盖茨却收获了超越物 质财富的给别人带来幸福的愉悦。再比如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仅凭他 的“超级稻育种技术,若申请专利,就可以使他成为中国的首富,而他却放弃了 自己的专利,完全无私地下向全世界分享了了他的成果。这样的人真正达到了分 享的最高境界,即无私。 与人分享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的一种行为方式,不能够与人分享的人是孤独的。因此不管你分享的动机是利己还是利他,只要能够产生积极的意义的,都是值得提倡的。

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谈谈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学习动机的激发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能力。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是“授人以渔”的初始步骤。如果一个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话,他的教学就成功了多半。现代教育推崇的“自主学习法”,实质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本人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老师,相信老师,老师给出的教学指令,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才会容易实现。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因为只有学识渊博,专业精深的教师才能胜任现代化的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钦佩,彰显人格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注重师爱的培养。是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体贴的言语,都会使学生受到鼓舞,情绪振奋,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师爱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潜移默化。 总之,教师对专业的敬业精神,饱满的精神风貌和爱护师生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二、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只有明确认识到当前所学与将来所用的紧密联系,才能激发出对所学学科的学习需要,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克服失败的意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如前所述,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例如,在讲解“蒸汽变水”时,教师问:“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室外说话,空气里会出现什么东西?”学生答:“一团团的哈气。”教师又问:“那么,我们冬天在室内说话,为什么没有哈气呢?”学生一般答不上来,从而构成了问题。这是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以教师设问方式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又如,在讲授“乘法运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加法题,如“两个5是几?”“三个5是几?”“10个5是几?”等,然后提出“100个5是几?”“1000个5是几?”等。这时,学生可能试图写出一百个或一千个“5”的连加算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这样列式会很长,并且算起来相当麻烦,有没有简便算法呢?学生一般找不到。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简便算法是有的,它叫乘法运算。从现在开始,就来学习这种简便运算。”这是从新旧教材的联系引进,以作业方式来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 以上所举的实例,都是讲在教学开始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其实,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先演示实验或学生先按教师要求进行实验操作,然后针对实验中学生看到的现象,要学生说明现象变化的原因。这是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又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提出一个异分

动机的培养与开发

第二章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三、奥苏泊尔的学习内驱力理论 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六、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六、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七、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第二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人不会无缘无故地采取行动。人的行为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足和实现某种欲望和需要而发生的。动机能够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具有策动、驱使有机体采取某种行动的作用。 2.指向功能 动机的激活功能决定人是否开始采取行动,而指向功能决定人接受什么样的信息,采取朝向什么对象的行动。动机能够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决定人的信息接受方向,即具有将行为引向某一特定接受对象的指向功能。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知识分子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产生后,动机推动着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者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目标。 4、强化功能 当行动达到预定目标时,动机会促使有机体强化被肯定行为的发生频率,从而形成一种行为模式或接受习惯。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1)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2)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例如,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师所提供的奖品、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虽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但教师给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赏识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起点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我们知道任何人是喜欢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重视,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中多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用教师特有的赏识滋润孩子的心田。 1、发现学生闪光点是赏识学生的基础 教师要想给学生恰如其分的的评价必须全面的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挖掘、激励。我们在教学中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会发现孩子变的可爱了,闪光点越来越多。原来我所教的学生和别的班级的学生一样出色,在我的眼中,学生变的可爱了。 2、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 为了让学生得到赏识,教师尽可能的创设机会给学生获得赏识的平台,努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的评价中增加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感。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课堂、课间不留痕迹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一个手势,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竖一竖大拇指,轻轻的抚摸等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种内心情感的流露更能直接被学生所认知并能促进其进步与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就是关爱学生,就能促进学生形成“能、行、成”的强势心态。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我想,赏识就是一种激励,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激励性评价。 二、把握评价契机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的关键 1、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合理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并不是指一味赞扬学生,要根据课堂的动态过程,抓住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特殊事件”作为教育契机,运用恰当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思维碰撞处”适时进行评价和引导,加强这种矛盾,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争论中掌握知识,建构了新的科学知识体系,激活学生思维。 2、教师把握评价契机关注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 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受知识、经验的影响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有时思维会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教师微笑着用“开动你的小脑筋再想一想,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这一类语言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反思,对他们的微小的进步都要大力表扬,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谈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众所周知大学英语的学习十分重要,英语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关系密切。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细心分析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并给予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引导他们朝着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培养;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及作用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决定并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同样,学习活动也是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大学生适应高校英语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创造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动员。是实现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个基本措施。 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具有激活、指向作用。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它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第二,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进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认真,还是敷衍,是勤奋,还是懒惰,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这些差异都将取决于学习动机。第三,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成就,学习效率高,成绩优良:而没有动机力量或动机水平很低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还可能有其他不良行为。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明显呈现出多元性的趋势。据调查分析,大体上有四种类型。 (一)考试型 考试和检查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它属于表面性学习动机,一般包括两种情况,被动考试型和主动考试型。被动考试型的特点是: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合格过关为目的。例如:为了能够拿到毕业、学位证书,必须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英语,以便通过国家规定的四级英语水平考试。主动考试型,即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而学习,典型表现就是喜欢考试。由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仍然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评定学生的,学生的绝大多数利益(例如:评先进、奖学金、入党、甚至就业)也和考试成绩相挂钩。所以,他们喜欢参加考试。这类学生,他们往往学习成绩比较好。 (二)兴趣型 感兴趣和充实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这种学习动机是由于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初步了解或个人的性格、爱好或觉得学习能使自己感到充实而产生的。他们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有此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学习效果比较好。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各种学习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便能有的放矢,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我们都应该尝试和探索的。下面就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简单阐述。 关键字:学习动机阐释培养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阐释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学习困难的最大因素是动机,学习优异的最大因素也是动机。教育实践曾证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动机呢我们从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方面来探究。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情形下,其他学生的优异表现或教师的教学风范,都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学习动机,要求自己上进,希望自己也能具有象榜样一样的优良行为。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即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来维持学习动机,虽的确能收到一时之效,但这种只重视外在动机而忽视内在学习动机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正好与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相反,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应专注于学校的功课上,读书学习的教育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任何内容前,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并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让学生们认为学习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所学内容符合他们的需要,而且让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学习,有能力达到教师对他的期望,这样才会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过程。正确培养而不使其学习动机走上歧路或歪路也是很重要的。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一名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白,学习能使自己获得就业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学历并不只是就业的唯一要求,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就业并不一定难的观念,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使其自主的热爱学习。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在这

创作动机论

创作动机论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在某种动力的推动下开始创作的.而这种动力则被文学评论家称之为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在作家心里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由于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它基于人的高层次需要即审美需要产生的,激发创作主体进行文学创作,并把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想象活动、意象活动、言语活动等引向特定的艺术对象,进而把特定的艺术对象熔铸成艺术形象的心理原动力。 创作动机是复杂的,每个人的创作动机都不尽相同。 加斯顿。迈伦就说过“我写作仅仅为了提高文化修养,通过这条写作的路获得文学的语汇。” 君特尔。格拉斯说“我从事写作,因为我不能做其他事情” 蔡智恒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主导动机就是位自己单调苍白的生活留一丝缤纷的色彩,同时也想通过网络创作事先性格上的另一个自我。 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则是由于急着忏悔,想把自己从“暴风雨是的心境中拯救出来”的动机极为强烈。 作家进行创作,其创作动机大致由以下几点原因产生: (一)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的积累写作动机是客观事物、社会生活在作者心理上产生的反映和影响,即作者在客观事物、社会生活的触发和刺激下启动构思,这是启动构思的物质基础和必然性。 (二)生命意志的需求李贽说:凡为文者“其胸中有如许无壮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1(三)情感情绪的积累《诗大序》说诗“发乎情,至乎礼。”这就是说,当人被外界事物所深深感动,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这时大脑记忆的表象便顿时浮上心头,形成一种极其敏锐、活跃的创作心境,推动着作家进入创作过程,对作品加以构思和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感情的火种使作者张开想象的翅膀,迸发灵感,使创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作者的情绪和情感积累是产生写作动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爱憎、好恶等情感评判,那么外界的刺激就不会在他的内心产生反映,也就不可能有写作欲望的出(四)客观事物的触发作者有了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只是为动机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只有在某一特定的事物刺激下才会突然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启动构思的契机,就在于它们与主体内在世界的呼应,看似偶然的触发,在创造主体心灵中却有着积蓄已久、不得不发的必然性。 依据文学创作的复杂性,我们可以把创作动机分为三大类:表层动机、深层动机、临近动机。 表层动机是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的艺术对象的一种动力。表层动机包括兴趣动机、谋生动机、显示文学才能的动机以及自我实现的动机。 就像杨志军写《藏獒》,他的表层动机应该主要是依据兴趣动机吧。正是由于对藏獒的这份浓厚的感情,作者开始了他的创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