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实验讲义补充:

1.刚体概念:刚体是指在运动中和受力作用后,形状和大小不变,而且内部各点的相对位

置不变的物体。

2.转动惯量概念: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它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质量

分布、形状大小和转轴位置

3.转动定律:合外力矩=转动惯量×角加速度

4.转动惯量叠加:

空盘:(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1

空盘+被测物体:(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2

被测物体:J3=J2-J1

5.转动惯量理论公式:圆盘&圆环J=0.5m r2,r=0.5r(r12+r12)

6.转动惯量实验仪器:水准仪;线水平;线与孔不产生摩擦;塔轮选小的半径;至少3个

塔轮半径,3组砝码质量

7.计数器:遮光板半圈π;单电门,多脉冲;空盘15圈,20个值;加上被测物体,8个

值;

8.泡沫垫板

9.重力加速度:9.794m/s^2

10.质量:1次读数,包括砝码,圆盘,圆环,以及两圆柱体;

11.游标卡尺:6次读数,包括圆盘半径,圆环内外半径,塔轮半径,转盘上孔的内外半径

(求平均值)

12.实验目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对比

实验计算补充说明:

1.有效数字:质量16.6g,故有效数字为3位

2.游标卡尺:0.02mm,读数最后一位肯定为偶数;

3.误差&不确定度:

(1)理论公式计算的误差:

圆盘:J=0.5m r2(注意:直接测量的是直径)

质量m=485.9g±0.1000g;(保留4位有效数字)

um=0.1000/485.9*100%=0.02058%

半径R=11.99mm±0.02000/1.05mm

若测6次,x1,x2,x3,x4,x5,x6,i=6,计算x平均值

取n=6时的1.05

,我们处理为0

C=1.05,仪器允差0.02mm,δB=0.01905mm

总误差:,ux=0.01905m m

,u

rx

=0.01905/11.99=0.1589% R=11.99mm±0.01905mm

urx=0.1589%

计算转动惯量的结果表示:

J=0.5m r2,总误差:uJ=√[(0.5R2r r)2+(mRu r)2],相对不确定=uJ/J 圆环:J=0.5m(r12+r22),同上.

(2)实验测量计算的误差:

J=rr(r−rr2) r2−r1

根据,,对R(塔轮半径),m(砝码质量),β2和β1求导,

?J ?m=r(r−rr2) r2−r1

?J ?R=rr−2rr2 r2−r1

?J ?β2=

−rr2(β2−β1)−rr(r−rr2)

(r2−r1)^2

?J ?β1=

rr(r−rr2)

(r2−r1)^2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实验讲义补充: 1.刚体概念:刚体是指在运动中和受力作用后,形状和大小不变,而且内部各点的相对位置不 变的物体。 2.转动惯量概念: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它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质量分布、 形状大小和转轴位置 3.转动定律:合外力矩=转动惯量×角加速度 4.转动惯量叠加: 空盘:(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1 空盘+被测物体:(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2 被测物体:J3=J2-J1 5.转动惯量理论公式:圆盘&圆环J=0.5mr2,J=0.5m(r12+r12) 6.转动惯量实验仪器:水准仪;线水平;线与孔不产生摩擦;塔轮选小的半径;至少3个塔轮 半径,3组砝码质量 7.计数器:遮光板半圈π;单电门,多脉冲;空盘15圈,20个值;加上被测物体,8个值; 8.泡沫垫板 9.重力加速度:s^2 10.质量:1次读数,包括砝码,圆盘,圆环,以及两圆柱体; 11.游标卡尺:6次读数,包括圆盘半径,圆环内外半径,塔轮半径,转盘上孔的内外半径(求 平均值) 12.实验目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对比 实验计算补充说明: 1.有效数字:质量,故有效数字为3位 2.游标卡尺:,读数最后一位肯定为偶数; 3.误差&不确定度: (1)理论公式计算的误差: 圆盘:J=0.5mR2(注意:直接测量的是直径) 质量m=±;(保留4位有效数字) um=*100%=% 半径R=± 若测6次,x1,x2,x3,x4,x5,x6,i=6,计算x平均值 , 取n=6时的 ,我们处理为0 C=,仪器允差,δB= 总误差:,ux= m

,u rx==% R=± urx=% 计算转动惯量的结果表示: J=0.5mR2,总误差:uJ=√[(0.5R2u m)2+(mRu R)2],相对不确定=uJ/J 圆环:J=0.5m(R12+R22),同上. (2)实验测量计算的误差: J=mR(g?Rβ2)β2?β1 根据,,对R(塔轮半径),m(砝码质量),β2和β1求导, ?J ?m=R(g?Rβ2)β2?β1 ?J ?R=mg?2Rβ2β2?β1 ?J ?β2=?mR2(β2?β1)?mR(g?Rβ2) (β2?β1)^2 ?J ?β1= mR(g?Rβ2) (β2?β1)^2

恒力矩转动法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相对误差

恒力矩转动法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相对误差实验报告:恒力矩转动法测刚体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刚体的转动惯量及其计算方法; 2.学习使用恒力矩转动法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3.掌握数据处理和相对误差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 1.转动惯量测量装置; 2.刚体样品(如圆柱体、薄壳等); 3.倾角计; 4.动力学测量仪。 三、实验原理: 刚体的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对转动运动的惯性的物理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刚体转动的基本方程可得,刚体的转动惯量与刚体所受的力矩和角加速度之间存在着关系: I=M/α 其中,I为刚体的转动惯量,M为刚体所受的力矩,α为刚体的角加速度。

实验中可以通过施加一个恒定的力矩,使刚体绕固定轴线转动一定角度,并测量转动过程中的时间,再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得到刚体的转动惯量。 四、实验步骤: 1.将刚体样品装在转动惯量测量装置上,使其绕固定轴线转动; 2.使用倾角计测量刚体的转动角度,并记录数据; 3.同时使用动力学测量仪测量刚体在转动过程中所受的力矩,并记录数据; 4.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得到刚体的转动惯量。 五、实验数据: 1. 刚体样品质量m = 0.5 kg; 2.刚体绕轴线转动的角度θ=20°; 3.转动过程中施加的恒定力矩M=2N·m; 4.转动过程中的时间t=5s。 六、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得到刚体的转动惯量: I = M/α = M/(θ/t) = (2 N·m)/(20°/5 s) = 0.5 kg·m² 七、相对误差计算: 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刚体的转动惯量的理论值为0.1 kg·m²。 相对误差ε的计算公式为:

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报告(共7篇)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目的: 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 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 1.刚体的转动定律 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 m = iβ (1) 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 –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和轴摩擦力力矩mf。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β。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 22m(g - a)r - mf = 2hi/rt (2) m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g,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 2mgr = 2hi/ rt (3) 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 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 2a.作m – 1/t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和砝码下 落高度h,(3)式变为: 2m = k1/ t (4) 2式中k1 = 2hi/ gr为常量。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方成反比。实验 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222从m – 1/t图中测得斜率k1,并用已知的h、r、g值,由k1 = 2hi/ gr求得刚体的i。 b.作r – 1/t图法:配重物的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砝码m和下落高度h为固定值。将式(3)写为: r = k2/ t (5) 式中k2 = (2hi/ mg)是常量。上式表明r与1/t成正比关系。实验中换用不同的塔轮半径r,测得同一质量的砝码下落时间t,用所得一组数据作r-1/t图,应是直线。即若所作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实验讲义补充: 1.刚体概念:刚体就是指在运动中与受力作用后,形状与大小不变,而且内部各点的相对 位置不变的物体。 2.转动惯量概念:转动惯量就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它取决于刚体的总质量, 质量分布、形状大小与转轴位置 3.转动定律:合外力矩=转动惯量×角加速度 4.转动惯量叠加: 空盘:(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1 空盘+被测物体:(1)阻力矩(2)阻力矩+砝码外力→J2 被测物体:J3=J2-J1 5.转动惯量理论公式:圆盘&圆环 6.转动惯量实验仪器:水准仪;线水平;线与孔不产生摩擦;塔轮选小的半径;至少3个塔轮 半径,3组砝码质量 7.计数器:遮光板半圈π;单电门,多脉冲;空盘15圈,20个值;加上被测物体,8个值; 8.泡沫垫板 9.重力加速度:9、794m/s^2 10.质量:1次读数,包括砝码,圆盘,圆环,以及两圆柱体; 11.游标卡尺:6次读数,包括圆盘半径,圆环内外半径,塔轮半径,转盘上孔的内外半径(求平 均值) 12.实验目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对比 实验计算补充说明: 1.有效数字:质量16、6g,故有效数字为3位 2.游标卡尺:0、02mm,读数最后一位肯定为偶数; 3.误差&不确定度: (1)理论公式计算的误差: 圆盘:(注意:直接测量的就是直径) 质量m=485、9g±0、1000g;(保留4位有效数字) um=0、1000/485、9*100%=0、02058% 半径R=11、99mm±0、02000/1、05mm 若测6次,x1,x2,x3,x4,x5,x6,i=6,计算x平均值 , 取n=6时的1、05 ,我们处理为0

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数据处理) 一、实验目的 1.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 2.了解刚体的转动惯量的概念和意义; 3.掌握利用转动惯量公式计算转动惯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刚体在绕固定轴线上做匀速转动时,其转动惯量的大小决定了它所受的转动惯量矩的 大小,转动惯量定理表明,在恒定力矩作用下,物体的角加速度与物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对于一个刚体,既可以沿着它的轴线旋转,也可以沿着一个平行于轴线的过质心的轴线旋转,而它的转动惯量则与这两个轴之间的距离有关。 三、实验内容 3.比较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并讨论原因。 四、实验过程 1.实验器材:转速表,万能电机,测量尺子,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实验室提供的 铁球,铝棒等)。 2.实验步骤: (1)将铝棒的一端用万能电机固定在转动轴上; (2)用测量尺子测定铝棒的长度和直径; (3)打开电源,开启电机,让铝棒匀速旋转起来,并测量转速; (4)利用转速表测量铝棒旋转的周期时间,再根据转速和周期时间计算角速度; (5)停止电机后,用测量尺子逐个测量铝棒各个位置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6)利用测量结果以及铝棒的密度和尺寸数据,计算其转动惯量。 (7)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其他形状的物体。 五、实验数据处理 以一个球状物体为例,测量数据如下: 1.球的质量m=0.6kg;

3.球的转动周期T=0.536s; 4.转速表读数n=114rpm; 根据公式I=1/4 * m * d2 ,可以计算出该球的转动惯量为: I=1/4 * m * d2 =1/4 * 0.6kg * (0.1m)2 =0.003kg*m2 另外,根据转速和周期时间可以计算出球的角速度ω: ω=2π/T = 2π/0.536s = 11.704rad/s r(m) I(kg*m2) 0.05 0.0015 上述数据是计算出球的转动惯量的过程中所得到的。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当距离球心较远时,转动惯量较大;当距离球心较近时,转动惯量较小。同时,也可以验证公式I=1/4 * m * d2 的正确性。 六、误差分析 误差主要来源于实验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实验器材的精度、人为操作误差、测量不准确等因素。根据实验结果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球的转动惯量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较为接近,误差较小。 2.误差主要来自于转速表的读数误差,以及物体质心位置的测量误差。 七、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转动惯量具有不同的数值,而数值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尺寸、密度等因素有关,但片状物体的转动惯量通常比球状物体小。 2.利用转动惯量的公式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但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其主要来源于实验的各个环节。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几何形状的刚体的转动惯量,探究不同形状对刚体转动惯量的影响,并验证理论公式。 实验仪器 1.大杠杆 2.小杠杆 3.固定测量装置 4.微秤 5.螺丝刀 实验原理 根据刚体的转动定律,刚体转动惯量的定义公式为: I = Σmi 某 ri^2 其中,I为刚体的转动惯量,mi为刚体上每个质点的质量,ri为质点到转轴的距离。 实验步骤 1.将大杠杆和小杠杆固定在测量装置上,并调整位置使其垂直。 2.将待测刚体固定在小杠杆的一端,使其可以自由转动。 3.在大杠杆上固定一个小质量,并记下杠杆的质量m0。

4.用螺丝刀将待测刚体固定在小杠杆的另一端。 5.将质量m0放在待测刚体上方,使其时刻保持垂直。 6.用微秤测量质量m0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7.测量并记录待测刚体与转轴之间的距离r0。 8.重复多次实验,改变质量m0的位置,分别记录质量和距离的值。 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步骤7和6的数据,计算质量m0乘以重力加速度的值,即 m0g,在每组实验中,根据位置的不同,计算出刚体与转轴的距离ri和乘 积m0gri的值。然后,使用公式I = Σmi 某 ri^2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数据和处理结果,可以绘制出刚体转动惯量与位置的变化关 系图表。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转动惯量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形状 的刚体转动惯量也不同,验证了理论公式。 实验结论 刚体的转动惯量随着位置和形状的变化而变化。测量得到的数据与理 论预测的结果相符,证明了刚体转动惯量的定义公式的准确性。实验中所 使用的装置和方法可以用于测量不同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具有一定的实 用性和可操作性。 实验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和误差 1.实验中可能存在材料制造误差,如刚体的质量分布不均匀等。 2.实验中测量的距离和质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引言: 刚体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惯性的物理量,它对于理解刚体运动以及解决相 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验证转动惯量的 定义及其计算公式,并探究转动惯量与刚体形状、质量分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验装置与原理: 本实验采用了转动惯量实验装置,包括一根水平放置的轴杆、一组质量均匀分 布的物体以及一组质量块。实验原理基于转动惯量的定义:转动惯量等于物体 质量与其离转轴距离平方的乘积之和。 实验步骤: 1. 将轴杆固定在水平台上,并确保其能够自由转动。 2. 将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悬挂在轴杆上,使其能够绕轴杆自由转动。 3. 利用测量工具(如卡尺或尺子)测量物体的质量、长度以及离转轴的距离。 4. 记录测量数据,并计算出每个物体的转动惯量。 5. 重复上述步骤,使用质量块替代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物体的转动惯量。将这些数据 整理成表格,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转动惯量与物体质量、长度以及离转轴距离 之间的关系。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转动惯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当物体的质量增加时,其转动惯量也随之增加。这是因为质量增加意味着物体的惯性增加,对于相同角加速度的转动运动,需

要更大的力矩才能实现。 2. 转动惯量与离转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离转轴距离越大,转动惯量也越大。 这是因为离转轴距离的增加会增加物体的离心力矩,从而增加了物体的转动惯量。 3. 转动惯量与物体长度的平方成正比:物体长度的增加会导致转动惯量的增加。这是因为长度的增加意味着物体质量分布更加分散,从而增加了转动惯量。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转动惯量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并探究了转动惯量与 刚体形状、质量分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转动惯量与物体质量、离转轴距离的平方以及物体长度的平方均成正比。这些结论对于理解刚体的转 动运动以及解决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 1. 实验中测量的长度和距离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会对最终计算得到的转动 惯量结果产生影响。 2. 实验中使用的物体可能存在形状不规则的情况,这会对转动惯量的测量结果 产生一定的误差。 3. 实验中未考虑到摩擦力对转动运动的影响,这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如数显卡尺或激光测距仪,以提高测量长度和距离 的准确性。 2. 使用形状规则的物体进行实验,以减小形状不规则带来的误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