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10 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病因及发病机制就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各学说均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学说。

临床表现

性别与年龄

年龄多在40 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疼痛部位

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疼痛性质

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疼痛的规律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5 、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扳机点

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表情和颜面部变化

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进食等活动,疼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即“痛性痉挛”,皱眉咬牙、张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颜面以致局部皮肤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紧张、焦虑状态;

神经系统检查

无异常体征,少数有面部感觉减退。此类病人应进一步询问病史,尤其询问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包括腰穿、颅底和内听道摄片、颅脑CT、MRI 等检查,以助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分类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

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是指具有临床症状,但应用各种检查未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

继发性三叉神经(Second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痛除有临床症状,同时临床及影

像学检查可发现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炎症、血管畸形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见于40 岁以下中、青年人,通常没有扳机点,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常呈持续性,部分患者可发现与原发性疾病的其它表现。脑部CT、MRI、鼻咽部活组织检查等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牙痛

三叉神经痛常误诊为牙痛,往往将健康牙齿拔除,甚至拔除全部牙齿仍无效,方引起注意。牙病引起的疼痛为持续性疼痛,多局限于齿龈部,局部有龋齿或其它病变,X 线及牙科检查可以确诊。

副鼻窦炎(Deputy nose)

如额窦炎、上颌窦炎等,为局限性持续性痛,可有发热、鼻塞、浓涕及局部压痛等。

青光眼(Glaucoma)

单侧青光眼急性发作误诊为三叉神经第1 支痛,青光眼为持续性痛,不放射,可有呕吐,伴有球结合膜充血、前房变浅及眼压增高等。

颞颌关节炎

疼痛局限于颞颌关节腔,呈持续性,关节部位有压痛,关节运动障碍,疼痛与下颌动作关系密切,可行X 线及专科检查协助诊断。

偏头痛(Migraine)

疼痛部位超出三叉神经范围,发作前多有视觉先兆,如视力模糊、暗点等,可伴呕吐。疼痛为持续性,时间长,往往半日至1-2 日。

三叉神经炎(Trigeminal nerve inflammation)

病史短,疼痛呈持续性,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过敏或减退,可伴有运动障碍。神经

炎多在感冒或副鼻窦炎后等发病。

小脑脑桥角肿瘤(Pons cerebellum Angle tumor)

疼痛发作可与三叉神经痛相同或不典型,但多见于30 岁以下青年人,多有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并可逐渐产生小脑脑桥角其他症状和体征。以胆脂瘤多见,脑膜瘤、听神经鞘瘤次之,后两者有其他脑神经受累,共济失调及颅内压增高表现较明显。X线片、CT颅内扫描及MRI等可协助确诊。

肿瘤侵犯颅底(Skull base tumor invasion)

最常见为鼻咽癌,常伴有鼻衄、鼻塞,可侵犯多数脑神经,颈淋巴结肿大,作鼻咽部检查检查、活检、颅底X线检查,CT及MRI检查可确诊。

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rve pain)

易于三叉神经第3 支痛相混,舌咽神经痛的部位不同,为软腭、扁桃体、咽舌壁、舌根及外耳道等处。疼痛由吞咽动作诱发。用1%可卡因等喷咽区后疼痛可消失。

三叉神经半月节区肿瘤

可见神经节细胞瘤,脊索瘤,麦氏窝脑膜瘤等,可有持续性疼痛,病人三叉神经感觉、运动障碍明显。颅底X 线可能有骨质破坏等改变。

面部神经痛(Facial neuralgia)

多见于青年人,疼痛超出三叉神经范围,可延及耳后、头顶、枕颈,甚至肩部等。疼痛持续性,可达数小时,与动作无关,不怕触摸,可为双侧性疼痛,夜间可较重。

预防和日常保养

1. 饮食要有规律宜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食流食,

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过酸过甜食物以及寒性食物等; 饮食要营养丰富,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为宜。

2、吃饭漱口,说话,刷牙,洗脸动作宜轻柔。以免诱发板机点而引起三叉神经痛。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洋葱等。

3. 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面; 平时应保持情绪稳定,不宜激动,不宜疲劳熬夜、常听柔和音乐,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 ; 起居规律,室内环境应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同时卧室不受风寒侵袭。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更多三叉神经痛常识: 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流程

附常见的责任血管有:

①小脑上动脉(75%),小脑上动脉可形成一向尾侧延伸的血管襻,与三叉神经入脑干处接触,主要压迫神经根的上方或上内方。

②小脑前下动脉(10%),一般小脑前下动脉从下方压迫三叉神经,也可与小脑上动脉一起对三叉神经形成夹持压迫。

③基底动脉,随年龄增长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底动脉可向两侧弯曲而压迫三叉神经根,一般多弯向较细小的椎动脉一侧。

④其它少见的责任血管还有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血管( 如永存性三叉动脉) 、脑桥横静脉、外侧静脉及基底静脉丛等。责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动脉也可以是静脉。

原文地

中药真定堂子牙疼痛一滴灵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诊疗规范

中药真定堂子牙疼痛一滴灵治疗三叉神经痛的 诊疗规范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中药真定堂子牙疼痛一滴灵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诊疗规范 【诊断依据】 一、注意发病年龄、了解疼痛部位、性质和程度,血压等,每次疼痛的持续时间,间隙期是否完全不痛,经过何种治疗效果如何,目前病情是否减轻,稳定或疼痛更加严重,发作更加频繁。 二、两部三叉神经支配区疼痛,疼痛特点短暂发作性剧痛,呈刀割样、触电样、每次数秒至1~2分钟。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不超越三叉神经的分布范围。 三、检查患病神经分布区扳机点的位置,皮下有无压痛敏感的结节、条索块,以它们作为进针点。注意颞肌和咀嚼肌有无萎缩,肌力是否正常。颜面部有“扳机点”。间歇期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所见。 四、必须与继发性或器质性三叉神经痛(小脑脑桥角肿瘤、鼻咽癌,或半月节肿瘤引起的疼痛),牙痛、舌咽神经痛、偏头痛等鉴别。 【治疗】 1. 子牙疼痛一滴灵疗效:滴耳治疗1-8次,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开始好转。 病史5年内1-3个疗程康复,病史5-10年2-4个疗程康复,病史10年以上3-6个疗程康复,治疗期结束康复后要巩固1个疗程。每个疗程1个月4盒药。 2. 使用时请将药液滴到耳朵眼儿里(不是眼睛里),每次3-5滴,每天2次,第1次滴药3滴即可,治疗4-6次后逐渐加量,每次最多滴5大滴,每次滴耳治疗10-15分钟。每瓶药滴耳12次用完,药量正好。治疗期结束后巩固期每天滴耳1次,每次1-3滴即可。 3. 右边疼痛第1次请先滴到左耳内,第2次用药时再滴到右耳内,左、右耳交替滴入。连续滴治6天休息1天,以利于三叉神经自身功能的恢复。如果疼痛很重,在第1个疗程治疗时也可以不休息连续用药。 4. 滴药时将头侧枕到沙发扶手上,将头平放,使耳朵孔朝上,以免药液外溢。治疗10-15分钟后,请用医用棉签擦拭耳朵眼即可。 5. 若不小心溅入眼内和面部请以清水反复冲洗,本药不可内服。 6. 中耳炎患者,耳朵是干性的,没有脓液,是可以用的。如果单侧耳朵有脓液,可以滴到另外耳朵里。但是鼓膜穿孔(耳朵底子坏的)患者不可以用,耳聋但是鼓膜没有穿孔的患者可以用。 7. 用子牙疼痛一滴灵,滴耳治疗,要坚持按疗程治疗,切忌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就停用,以免半途而废。 8.本药因是外用,不会和其他内服药物产生矛盾。如果您在喝卡马西平,每治疗1-2周减量1片,直至完全停服。 9.治疗期间请尽量少吃辛辣食物,尽量戒烟酒,保持心情平静,少脾气,多树立战胜疼痛的信心!

三叉神经痛的小针刀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小针刀治疗 刘战平 耿华峰 赵军 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462002)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刀医学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126例三叉神经痛的观察治疗,认为其机理原发者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与三叉神经粘连所致,其继发者可能是由于龋齿或齿槽骨化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末梢激发了半月节内的神经元而产生。采用小针刀对扳机区进行闭合性痛点松解治疗。结果: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结论:明显优于其他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针刀/三叉神经痛 闭合性痛点松解术 中图分类号:R24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8914(2006)1220067202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是神经痛中最常见、疼痛最剧烈而又不易治愈的疾病。属于中医学之头痛、偏头痛范畴。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现代医学多采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药物或三叉神经阻滞疗法以减轻疼痛、或减少发作次数。许多病人已产生依赖性。药物治疗无效者采用手术疗法切断三叉神经分支。笔者自1993年至今采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医学疗法治疗本病126例,取得了法简、效速、价廉、安全可靠且无毒副作用的神奇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26例中,男39例,女87例,男∶女=1∶2123;年龄最小35岁,年龄最大78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3~10年;原发者112例,继发者14例;其中眼支(第一支)9例,上颌支(第二支)58例,下颌支(第三支)76例,三叉神经节部102例。 2 临床表现及体征 211 疼痛部位:仅限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多为一侧,以第2、3支最为常见,而第一支很少受累。故以面颊、上下颌等部位的太阳、上关、下关、颊车等穴处痛点较为明显、疼痛最为剧烈。根据解剖部位本病诊断并不困难。 212 疼痛性质及特点:起病急骤,呈典型的阵发性剧痛、刺痛或刀割样、烧灼样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数秒或1~10分钟。 213 扳机区或触发区:三叉神经支配区内某个区域特别敏感,稍加触动即可引发,这些区域称为扳机区或触发区。更有甚者冷风吹拂、声光刺激或身体移动带动头部即可引发,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即使在间歇期,病人也不敢吃饭或大声说话、洗脸等,唯恐引发。 214 本病一般病程较长,多有不发作的缓解期,通常于数周或数月后发生。一旦发病,多次连续的发作相当频繁,而其发作间期也逐渐缩短,重者甚至一日之内可有数次或数十次发作。215 神经系统检查常无异常表现 216 排除其它引起颜面部剧痛的疾病,如牙痛、副鼻窦炎、偏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舌咽神经痛、下颌关节炎及三叉神经半月神经瘤等。 3 治疗方法 检查痛点即为针刀治疗点,紫药水定点,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消毒手套,左手拇指固定痛点,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一般与局部肌肉和神经走向一致,然后突然用力进针刀,待局部出现酸沉酸胀感时即可行切开松解3~5刀或纵行疏通剥离几次即可出针,术毕压迫针孔片刻,创可贴固定。对临床症状较重或发作较频繁者术毕可用2%利多卡因2ml、VitB 12 500μg、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治疗。 4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1次治疗后局部刺痛跳痛症状当即消失或明显减轻或仅留有局部木麻酸沉感,但并非神经损伤之麻木触电感。76例一次治愈,47例24小时后再度发作,但并非原疼痛治疗点而又行本法治疗而告痊愈。1例经3次治疗后,三叉神经节部及下颌支颊部跳痛症状消失后,仅留有右下第2磨牙处钝痛,属于继发性,劝其拔掉右下第2磨牙后,用中西药物调理而愈。2例治疗后疼痛症状虽有缓解,但不能停止而且疼痛再度发作,未愈。余124例均治愈,随访至今均未再复发。治愈率98141%。 5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78岁,西平县人和乡农民,患三叉神经痛5年余,吃饭讲话等即可诱发,每日发作达10余次,曾多方治疗效不佳,靠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以防止发作缓解疼痛,病人十分痛苦,经人介绍来我科诊治,诊为三叉神经节部痛及下颌支痛而行小针刀治疗,治疗后仅感局部木麻酸沉,48小时后复诊自述每日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至3次,每次发作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要求再治疗一次,术后局部封闭,嘱其停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三次治疗后,三叉神经痛症状消失,仅剩右下第2磨牙处留有余痛,劝其拔之,后用中西药物调理而愈,随访三年,未再复发。 6 体会 三叉神经痛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和解剖部位诊断并不困难。其病因病理目前尚不太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无明显病理或器质性改变,针刀医学认为其根本病因是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慢性软组织损伤、颈椎移位和局部电生理线路紊乱所致[1]。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笔者认为:原发者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与三叉神经粘连或局部肌肉痉挛挤压牵拉刺激三叉神经而引发[1],其继发者可能是由于龋齿或齿槽骨化刺激或压迫三叉神经末梢激发了半月节内的神经元而产生[2]。 ? 7 6 ? 光明中医2006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C J G MT C M December2006.V ol21.12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 松原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王瑜马长安学习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掌握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机制、临床表现、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可提高口腔科及神经内外科专业医生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 前言: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就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各学说均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

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 学说。 二、临床表现: 1、性别与年龄: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2、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3、疼痛性质: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4、疼痛的规律: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答案

抗菌药物答案 ()除用于治疗钩虫、蛔虫、鞭虫、蛲虫、旋毛虫等线虫病外,还可用于治疗囊虫和包虫病D. 阿苯达唑 ()单剂可治疗单纯性淋病 C. 头孢曲松 ()的肝癌患者具有HBV感染的背景 C.90% ()的适应证是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预防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A. 秋水仙碱 ()的镇静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性或激动性抑郁症A. 阿米替林 ()对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淡漠木僵及焦虑激动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用于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D. 奋乃静 ()患者禁用碳酸锂B.妊娠的前3个月以及缺钠或低盐饮食 ()禁用胶体果胶铋 D.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 ()可通过胎盘屏障,故妊娠后期母体用量可能增加,分娩后6周须减量C. 地高辛 ()可以缓解输尿管平滑肌痉挛,具有缓解疼痛和排石的作用 B.α受体阻断剂 ()是阿片受体拮抗剂,能逆转阿片类药物所致昏迷、呼吸抑制、缩瞳等毒性作用 B.纳洛酮 ()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的关键 B.早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 ()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关键 C.积极控制感染 ()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 D.直肠指检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是目前治疗躁狂的首选药物 B.碳酸锂 ()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D.组织病理检查 ()是输尿管结石的主要表现,由结石在输尿管内移动所致D.肾绞痛 ()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B.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金标准B.肺功能测定指标 ()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方法,适用于Ⅰb期及其以后各期患者,即使对Ⅳ期也能起到姑息作用 B ()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首选药D.糖皮质激素 ()是最有效的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药物 B.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静与镇痛,是目前复合全麻中常用的药物A. 芬太尼 ()适用于无须肌松的各种表浅、短小手术。不合作儿童的诊断性检查麻醉。全身复合麻醉,亦可用于吸入全麻的诱导,或作为氧化亚氮或局麻的辅助用药A. 氯胺酮 ()岁以下儿童不应用克拉霉素治疗咽炎 A.12 ()为肺癌影像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其对肿瘤分期、定位,了解肿瘤侵犯的部位和范围,搜索位于隐蔽部位的病灶等具有重要意义 A.CT ()为胰头癌患者的常见体征 B.背腰部疼痛 ()严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合用B. 哌替啶 ()药物毒性是利多卡因4倍C. 布比卡因 ()宜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口服B. 阿奇霉素 ()用于慢性迁延型肝炎伴谷丙转氨酶升高者;也可用于化学毒物、药物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者D. 联苯双酯 ()用于敏感微生物所致的耳鼻咽喉部、下呼吸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也可用于军团菌感染,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鸟分枝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A. 克拉霉素 ()用于手术结束时拮抗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的残留肌松作用,用于重症肌无力,手术后功能性肠胀气及尿潴留等A. 新斯的明 ()用于治疗习惯性顽固性便秘C. 酚酞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肠道感染以及脑膜炎、软组织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D. 氨苄西林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三叉神经痛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10 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病因及发病机制就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各学说均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学说。 临床表现 性别与年龄 年龄多在40 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疼痛部位 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疼痛性质 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疼痛的规律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5 、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扳机点 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表情和颜面部变化 发作时常突然停止说话、进食等活动,疼痛侧面部可呈现痉挛,即“痛性痉挛”,皱眉咬牙、张口掩目,或用手掌用力揉搓颜面以致局部皮肤粗糙、增厚、眉毛脱落、结膜充血、流泪及流涎。表情呈精神紧张、焦虑状态; 神经系统检查 无异常体征,少数有面部感觉减退。此类病人应进一步询问病史,尤其询问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包括腰穿、颅底和内听道摄片、颅脑CT、MRI 等检查,以助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 分类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 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是指具有临床症状,但应用各种检查未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 继发性三叉神经(Second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痛除有临床症状,同时临床及影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1-07-06T15:33:57.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高文彤 [导读] 肌松药替扎尼啶可以被很好地耐受但疗效弱于卡马西平,目前仅可作为次选药物或与卡马西平联合应用。 高文彤(黑龙江双鸭山煤炭总院 155100) 【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182-02 【摘要】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其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治疗主要可用抗癫痫、神经阻滞等治疗,无效或失效时考虑其他疗法,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诊断治疗 临床资料:收集三叉神经痛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35-76岁,70%以上为40岁以上,病程最短2年最长30年。发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疼痛从口角附近放射到同侧面部、耳、眼和头部。无预兆,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轻触即可诱发,间歇期可完全正常。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一种濒死样撕裂样的面部疼痛,持续数秒到1分钟左右,几乎总是在一侧(仅5%以下为双侧性发生),其通常由触摸受累区、冷风、吃饭、刷牙,有时甚至谈话可引发。本症中年后期开始,更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40岁以上的患者可达70%~80%,女性较男性略多。 【诊断精要】 1.临床特征与体征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三叉神经的上颌支最常受累(约占60%),下颌支次之(约占30%),但在三叉神经眼支发作者罕见。通常疼痛从口角附近放射到同侧面部、耳、眼和头部。在病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如上、下唇,鼻翼,口角,牙齿,颊,舌等)有板击点或称触发点。三叉神经痛以一阵阵地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可以在发作期间有持续的灼样或疼痛的背景。无症状的期间可以数月或数年。 本病原因不明。患者可没有神经病学体征或提示任何相关器质性损害的其他特征。仔细询问神经病史(如曾有的神经性疾病例如视神经炎)和检查(如面部麻木、角膜反射消失),头颅X片或下列疾病的某些阶段。 2.鉴别诊断 (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其中主要为颅底部肿瘤,陈曼娥等报告12例以颜面痛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颅底部肿瘤,其中前颅底肿瘤3例,中颅底肿瘤5例,后颅窝肿瘤4例。颜面痛表现为典型的三叉神经痛7例,非典型的三叉神经痛5例。这提示颜面疼痛是颅底部肿瘤的重要信号,在临床诊治中应予足够的重视,应避免延误诊断而延误治疗。 (2)多发性硬化:这比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更常见于双侧三叉神经痛。 (3)桥脑小脑角肿瘤。 (4)三叉神经纤维瘤。 (5)基底动脉扩张。 (6)牙痛:为持续性,多局限于齿龈部,不因外来因素加剧或诱发,必要时可作X线检查以鉴别。 (7)三叉神经炎:呈持续性,压迫神经分支所在处疼痛加剧。检查时有三叉神经感觉减退或过敏,有时可伴有运动支功能障碍。其前有炎症、病毒感染及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可以鉴别。 (8)舌咽神经痛。 (9)蝶腭神经痛。 【治疗精要】 三叉神经痛治疗主要可用抗癫痫、神经阻滞等治疗。 【处方选择】 1.卡马西平:开始可给100mg,2/d,口服,如果对副作用能耐受,则随后可很快地加到600mg,3/d,以控制疼痛。 2.苯妥英钠:这是第二个可选择药物,可给予100mg,2/d,口服,每日可达600mg。 3.硝西泮0.5~2.0mg/d,口服。或必要时口服氯苯氨丁酸5mg,3/d,逐渐加到30mg,3/d,用1~2周。 4.神经阻滞治疗 5.如以上治疗无效,或虽有效但不能耐受副作用,则可考虑给予手术治疗。但手术的患者要准备接受术后有可能留有面部麻木,有时甚至可出现面部感觉障碍及保护眼角膜的感觉缺失。手术可有以下几种: (1)酒精注射,暂时阻断面部的三叉神经相应分支,使疼痛暂时缓解。 (2)经皮用苯酚、甘油或酒精注射入三叉神经感觉根神经节。 (3)经皮用热凝或电凝三叉神经感觉根神经节,有报道称首次热凝有效率为90%,2次热凝有效率100%,术后均停止发作,未见有严重并发症。一年内复发率为16%,经再次治疗后又获痊愈。 (4)经颅切开术行神经根切除(因手术的危险性原因已基本废弃不用)。 (5)感觉根减压术,通常从经过三叉神经的一个小动脉减压,不引起面部感觉丧失,但需要经后颅凹手术。 【经验指导】 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首选抗癫痫药,临床已经证实了抗癫痫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卡马西平常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但在撤药时则应每1周或2周缓慢地进行,使停药时不是落在本病的自发缓解期。苯妥英钠则是第二个可选择药物,非抗癫痫药物也常用于临床,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巴氯芬是常用的次选药物之一。抗抑郁药氯丙咪嗪效果优于阿米替林,第二代抗抑郁药安非拉酮有效而且副作用较小。麻醉药及抗心率失常药利多卡因,妥卡尼临床实验证明有效,但妥卡尼血液方面的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应用,而美西律及丙美卡因局部眼麻醉方法未获得肯定疗效。谷氨酸盐受体拮抗剂右美沙芬临床实验证明无效,而氯胺酮用药初期有效,长期效果不理想。肌松药替扎尼啶可以被很好地耐受但疗效弱于卡马西平,目前仅可作为次选药物或与卡马西平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夏养华,牛朝诗,凌士营,计颖,蒋辰,程传东.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与手术治疗—附36例临床分析.《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 一、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三叉神经痛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1.阵发性发作的面部疼痛,持续数秒; 2.疼痛至少包含以下4种标准 (1)疼痛只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分布区 (2)疼痛为突发的、强烈的、尖锐的、皮肤表面的刺痛或烧灼痛 (3)疼痛程度严重 (4)刺激扳机点可诱发疼痛 (5)具有痉挛发作间歇期 3.无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4.每次发作形式刻板; 5.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疾患。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1.药物治疗: (1)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已被公认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加巴喷丁,为新型抗癫痫药,对该病也具有 较好的治疗效果; (2)抗痉挛药物:脊舒和力奥来素,与抗癫痫药物合用效果佳; (3)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匹莫奇特,主要用于抗精神病治疗; (4)维生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6及B12,不仅有促进神经修复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2、神经阻滞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可采用神经阻滞治疗。下颌神经分布区疼痛的患者,可行下颌神经阻滞术;上颌神经分布区疼痛的患者,可行上颌神经阻滞术。对于三叉神经任何一支或多支疼痛者,均可行半月神经节药物或射频损毁术。 3、手术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现多采用的手术为微血管减压术。

二、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 (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二)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三叉神经痛; 2.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患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三)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 天(指工作日)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常规化验:血(尿便)常规、ABO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肿瘤标记物等; 2.胸片、心电图、头颅MRI; 3 患者及家属签署以下同意书:检查及治疗知情同意书,神经阻滞同意书,介入手术知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 (四)根据患者病情及V AS评分,给予药物调整镇痛。 (五)药物控制疼痛不佳者,如其入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可给予神经阻滞、微创治疗或者外科手术。 (六)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V AS评分小于3分,或者疼痛不影响夜间睡眠;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下)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下)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 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 治中心2015-06-0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其人群患病率为182人/10万,年发病率为3~5人/10万,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发病年龄在28~89岁,70%~80%病例发生在40岁以上,高峰年龄在48~59岁。但是,WHO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三叉神经痛正趋向年轻化,人群患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和社交,也增加了医疗支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射频热凝、半月节球囊压迫、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微血管减压手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非主流的治疗方法也在应用,再加上不同地区医疗技术水平之间的差异,许多患者至今不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因此,编写三叉神经痛诊疗专家共识,规范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选择,提升总体治疗效果,是有益于广大患者的必然选择。我们期待分享更多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智慧,也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借鉴和吸收近年来已经报道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力求使专家共识既符合现代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也能最大限度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尤其适合于治疗初发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但药物治疗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不确切。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A级证据,强烈推荐)。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有效(B级证据,推荐)。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匹莫齐特可以考虑用于辅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C级证据)。其他用于镇痛的药物(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原发性三 叉神经痛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卡马西平(200~1 200 mg/d)和奥卡西平(600~1 800 mg/d)。虽然卡马西平的疗效优于奥卡西平,但后者安全性方面的顾虑更少一些。如果以上任何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滞剂无效,下一步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自然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是部分缓解、完全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因此,鼓励患者根据发作的频率来调整药物剂量。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当药物治疗的疗效减退或者出现患者无法耐受的药 物副作用而导致药物治疗失败时,可以尽早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方式有多种,包括经皮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Meckel's囊球囊压迫术、Meckel's囊甘油注射、伽马刀治疗及微血管减压手术。一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消融、球囊压迫、甘油注射1针对三叉神经周围支的外科治疗:如利多卡因注射、冷冻疗法、神经切除术、乙醇注射、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最新版】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日前,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和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联合发布了《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三叉神经痛定义 1756年法国Nicolas Andri首先报道了三叉神经痛,指局限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痛。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病变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感觉神经根内,也可能与血管压迫、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导致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牵拉及营养代谢障碍有关。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常为某一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由小脑脑桥角及其邻近部位的肿瘤、炎症、外伤以及三叉神经分支部位的病变所引起。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痛按病因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按疼痛的症状特点可分为典型三叉神经痛和非典

型三叉神经痛。一、病因分类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特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上将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剧烈疼痛,呈电击样、刀割样和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间歇期完全正常。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和洗脸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如上唇、鼻翼、眶上孔、眶下孔和口腔牙龈等处)而被诱发,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为避免发作,患者常不敢吃饭、洗脸,面容憔悴、情绪抑郁。发作严重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又称痛性抽搐。多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 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继发性损害而致的三叉神经痛。多见于40岁以下的患者。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不同点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发作时间通常较长,或为持续性疼痛、发作性加重,多无'扳机点'。体检可见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部分患者出现角膜反射迟钝、咀嚼肌无力和萎缩。经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症状分类1典型三叉神经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修改稿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个持续进展的过程,早期进行药物干预,可能达到阻止疾病进展的目的。认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是治疗的关键,外周和中枢敏化是许多临床疼痛综合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治疗的重要靶点,但如果疼痛机制完全在于中枢,则仅治疗外周敏化可能是无益的。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虽不够理想,仅有约少于50%的患者可能通过药物治疗达到较满意的疼痛控制效果,但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应建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并认真评估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治疗反应。应同时治疗相关疾病,注意对以往治疗的反应及可能影响治疗的合并疾病。注意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躯体功能改变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停药是试探性的,并采取逐步减量的方法。停药应建立在有效、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上。 2010年IASP和EFNS最新版指南推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α δ配体药物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局部病损时的 2 局部利多卡因贴剂。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和曲马多。当一线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效果不满意时,可使用阿片镇痛药或曲马多,或将这些药物和一线药合用。三线药物包括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文拉法辛),NMDA受体拮抗剂及局部辣椒素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物的选择应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比和患者的临床情况(如:并发症、禁忌症、合并用药情况等),药物选择应个体化,不同种类药物,作用机制可能不同,各种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和主要应用事项见附表。 一、钙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 δ亚基,减少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和P 两者均作用于电压门控钙通道α 2 物质释放。除可能减轻疼痛外也可改善患者睡眠和情绪。药物的吸收受食物影响较小,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基本不经肝脏代谢,没有重要的临床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主要为剂量依赖的嗜睡和头晕,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量。 普瑞巴林具有显著的镇痛及广泛抗焦虑作用,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pDPN)具有A级证据的药物(2011年美国神经病学会、美国神经肌肉和电子诊断医学会及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等共同发布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疼痛处理指

三叉神经痛鉴别诊断

三叉神经痛诊断鉴别 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外,应注意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1.牙痛牙痛也是一种非常疼痛的一种疾病,有时特别是发病的初期,常常到口腔就诊,被误诊为牙痛,许多病人将牙齿拔掉,甚至患侧的牙齿全部拔除,但疼痛仍不能缓解,一般牙痛特点为持续性钝痛或跳痛,局限在齿龈部,不放射到其他部位,无颜面部皮肤过敏区,不因外来的因素加剧,但患者不敢用牙齿咀嚼,应用X线检查或CT检查可明确牙痛。 2.三叉神经炎可因急性上颌窦炎,流感,额窦炎,下颌骨骨髓炎,糖尿病,梅毒,伤寒,酒精中毒,铅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疾病引起,多有炎性感染的历史,病史短,疼痛为持续性的,压迫感染的分枝的局部时可使疼痛加剧,检查时有患侧三叉神经分区感觉减退或过敏,可伴有运动障碍。 3.中间神经痛中间神经痛患者表现特点: (1)疼痛性质:为发作性烧灼痛,持续时间长,数小时,短者也数分钟。 (2)疼痛部位:主要位于一侧外耳道,耳廓及乳突等部位,严重者可向同侧面部,舌外侧,咽部以及枕部放射。 (3)伴随症状:局部常伴有带状疱疹,还可有周围性面瘫,味觉和听觉改变。 4.蝶腭神经痛本症病因不明,多数人认为鼻旁窦炎侵及蝶腭神经节引起。 (1)疼痛部位:蝶腭神经节分支分布区域的鼻腔,蝶窦,筛窦,硬腭,齿龈及眼眶等颜面深部位,疼痛范围较广泛。 (2)疼痛性质:疼痛为烧灼或钻样比较剧烈的疼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的加重或周期性反复性发作,发作时一般持续数分钟到几小时,伴有患侧鼻黏膜肿胀,出现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加,多呈浆液性或黏液性,可伴有耳鸣,耳聋,流眼泪,畏光及下颌皮肤灼热感和刺痛,疼痛可由牙部,鼻根,眼眶,眼球发生,尔后扩展至齿龈,额,耳及乳突部,均为一侧性,严重者向同侧颈部,肩部及手部等处放射,眼眶部可有压痛。 (3)发病年龄:常在40~60岁之间,女性较多。 (4)本病可以用1%普鲁卡因做蝶腭神经封闭或用2%~4%丁卡因经鼻腔对蝶腭神经节作表面麻醉,可使疼痛缓解,即可确诊。 5.偏头痛偏头痛也称丛集性头痛,它是一种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因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与家族,内分泌,变态反应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临床表现特点: (1)青春期女性多见,多有家族史。 (2)诱发原因:多在疲劳,月经,情绪激动不安时诱发,每次发作前有先兆,如视物模糊,闪光,暗点,眼胀,幻视及偏盲等,先兆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之久。 (3)疼痛性质为剧烈性头痛,呈搏动性痛,刺痛及撕裂痛或胀痛,反复发作,每天或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发作一次,伴随有恶心,呕吐,大便感,流眼泪,面色苍白或潮红,发作过后疲乏嗜睡。 (4)查体时颞浅动脉搏动明显增强,压迫时可使疼痛减轻,在先兆发作时应用抗组胺药可缓解症状。 (5)偏头痛还有普通型,特殊型(眼肌麻痹,腹型,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均需要进行鉴别。 6.舌咽神经痛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它是一种以舌咽神经分布区域内阵发性剧痛,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疼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 (1)病因可能与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压迫神经进入区有关,除此之外,可见于小脑脑

如何才能确诊三叉神经痛呢

如何才能确诊三叉神经痛呢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一些疾病也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例如三叉神经痛,本病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疾病,发作起来使患者痛苦不堪,因此人们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而正确的诊断是前提。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可使用反射检查、运动检查、感觉检查。并且根据疼痛部位、疼痛扳机点、疼痛的规律来协助诊断,一般情况下可准确无误的诊断三叉神经痛。 一、三叉神经痛的3个诊断方法 1、反射检查:也可以检查出是否患有三叉神经痛。面部神经系统的机能非常复杂,但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而人体具有很多反射,如三叉神经痛可感觉核发出许多二级纤维,除到达丘脑者外,多在同侧网状结构内上升或下降,其终支和侧支终于脑神经运动核,并组成许多反射弧。 2、运动检查:主要检查咀嚼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的运动情况。检查三叉神经痛的时候,我们发现因咀嚼肌群均止于下颌骨,在三叉神经的运动支支配下,运动颞颌关节,参加咀嚼、言语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参加表情的表达。 3、感觉检查:检查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颜面部的皮肤感觉,主要由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三叉神经感觉根粗大,胞体集中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 二、三叉神经痛的4个诊断要点 1、疼痛部位:三叉神经痛的疼痛部位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向三叉神经逐渐扩散,以神经分支的第二支和第三支最为常见,其疼痛范围不会超过面部中线,一般右侧面部疼痛多见。 2、疼痛扳机点:三叉神经痛有明显的疼痛扳机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即可能激发疼痛发作。 3、疼痛的规律:虽然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毫无征兆,突然即会发作,但疼痛症状是有一定规律的,即每次疼痛的时间较短,大多在数秒至2分钟以内骤然停止,且发病早期疼痛的次数较少,间歇期较长,随着病情发展,疼痛的次数会越来越频繁,间歇期越来越短,痛感逐渐加重。另外,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症状在夜晚很少发作,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4、疼痛性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性质主要有5类,即刀割样疼痛、针刺样疼痛、撕裂样疼痛、烧灼样疼痛、电击样疼痛。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面痛病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挚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第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ICHD -II)。 (1)疼痛多由一侧面部开始,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分布,突然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发作频繁,疼痛剧烈; (2)疼痛性质如钻刺、刀割或火烙,表情痛苦,极为难忍; (3)每次发作时间,最短数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达30 min之久; (4)疼痛常自发产生,也可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说话、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触发; (5)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 (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外袭证:多有感受风寒史,畏寒怕冷,多遇寒病情骤发,面颊剧痛难忍, 得热则减,面颊常怕风,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上犯证:常遇风得热引发,面部痛如火灼,遇热加重,得凉稍减,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胃火上冲证:患者素有蕴热,胃热薰蒸,风火上升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 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4.气血瘀滞证:久病入络或有外伤史者,头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边或舌尖多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涩。 二、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 治疗原则:根据经络辨证,三叉神经痛多属于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因此在取穴时应以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穴为主。 针灸取穴: 主穴: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第一支(眼支):太阳、攒竹、阳白、鱼腰(眶上孔)、外关; 第二支(上颌支):四白(眶下孔)、颧髎、下关、迎香、合谷; 第三支(下颁支):颊车、夹承浆穴(颏孔)、大迎、翳风、内庭; 配穴:风寒外袭,加风池、外关:风热上犯,加风池、曲池;胃热上攻,加内庭;气血瘀滞,加膈俞、内关。可根据受累分支,在面部所选腧穴附近加刺阿是穴。 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临床诊断与治疗

三叉神经痛临床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09-07-08T09:46:09.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丽娜 (黑龙江省庆安县人民医院黑龙江庆安1524 [导读]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反复发作性濒死样撕裂样的面部疼痛【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诊断治疗 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反复发作性濒死样撕裂样的面部疼痛,突发、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几乎总是在一侧,其通常由触摸受累区、冷风、吃饭、刷牙,有时甚至谈话可引发。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以中老年者多见,女性高于男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不明,近年认为邻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性变等,而引起发作性剧烈疼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底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及脱髓鞘等病变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所致。 1 临床资料 收集三叉神经痛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35-76岁,70%以上为40岁以上,病程最短2年最长30年。发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疼痛从口角附近放射到同侧面部、耳、眼和头部。无预兆,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轻触即可诱发,间歇期可完全正常。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2.1诊断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阵发性烧灼、闪电样剧痛,常影响上颌支以及下颌支,上颌支最常受累,下颌支次之,但在三叉神经眼支发作者罕见。三叉神经痛以一阵阵地发作,持续数天或数周,可以在发作期间有持续的灼样或疼痛的背景。无症状的期间可以数月或数年。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部而诱发疼痛;在洗脸、刷牙、进食、讲话等时激发面部触发点,上下唇、鼻翼、硬腭等处为敏感区,亦称“扳机点”,可引起疼痛。本病原因不明。患者可没有神经病学体征或提示任何相关器质性损害的其他特征,根据疼痛的部位、疼痛的发作性、无痛的缓解期和诱发疼痛的因素以及无三叉神经等器质性病变的体征,诊断上通常并无困难。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数病人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加重,也有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以后可缓解数月或数年,但很少有自愈。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发作为阵发性,如同时伴有面部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无力以及其他神经系统损害,或疼痛呈持续性,应考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2.2 鉴别诊断需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病、牙痛、舌咽神经痛、蝶腭神经痛等疾病鉴别。三叉神经痛需与头面部疼痛如牙痛、鼻窦炎引起的疼痛鉴别;三叉神经痛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发作特点与特发性相似,继发性三又神经痛常表现为持续性疼痛,病变区域内有感觉减退,并且迟早有其他脑神经功能障碍等出现。舌咽神经痛,疼痛性质相似,位于扁桃体、咽及舌后部,咽喉、舌根和扁桃体窝可有触发点,用4%可仁因、1%地卡因等喷涂,如能止痛可确诊。蝶腭神经痛较少见,疼痛呈剧烈烧灼样、刀割样或钻样,位于鼻根后方、颧部、上颌、上腭及牙龈部,常累及同侧眼眶,疼痛向额、颞、枕和耳部等处放散,可伴病侧鼻粘膜充血、鼻塞、流泪。每日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无扳机点。蝶腭神经节封闭有效。非典型性面痛,疼痛在头面和颈部,持续时间较长。 3 治疗 三叉神经痛治疗主要可用抗癫痫、神经阻滞等治疗。无效或失效时考虑其他疗法。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 3.1药物治疗 一般止痛剂对轻症有效,严重者常首选卡马西平,开始可给100mg,2/d,口服,如果对副作用能耐受,则随后可很快地加到600 mg,3/d,以控制疼痛。疼痛停止后逐渐减量。服药时应注意副作用如眩晕、走路不稳、皮疹、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肝功能损害等。苯妥英100mg口服,每日3次,必要时可逐渐增加,但最大剂量不超过600mg/日。主要副作用有牙龈肿胀、皮疹、共济失调及肝功损害等。氯硝西泮(氯硝安定)1mg,口服,每日2~3次,可逐渐增加至4~8mg/日,注意副作用,停药后副作用消失。大剂量维生素B12,每次1 000~3 000μg,肌内注射,每周2~3次,连用4~8周为1疗程;部分患者可缓解,或首剂1 000μg,第二次2 000μg,第3次3 000μg并维持至产生明显疗效。无副作用,偶有一过性头晕、全身瘙痒及复视等。其它药物如双氯芬酸、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等。 3.2封闭疗法 适于服药无效者,在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注药阻断传导,用无水酒精、甘油封闭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无水酒精注射疗效较短,甘油注射疗效较长,甘油是高粘度神经化学破坏剂,注射后逐渐破坏感觉神经细胞,数小时至数日方能止痛。副作用为注射区感觉缺失。对年老体弱无手术条件者适用。 3.3射频治疗 适宜于不能耐受手术者,在X线监视或CT导向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插入半月神经节,通电加热至65~75℃,维持1分钟,选择性破坏半月竹后尤髓鞘痛温觉传导Aδ和C细纤维,保留有髓鞘触觉传导Aα,β纤维,疗效达90%以上。射频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经药物、封闭等治疗效果不佳后的较好方法,射频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极为明显,主要由于患者精神高度紧张、热凝加温时剧烈疼痛等刺激引起反身性作用等因素有关,治疗中要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酌用镇静剂,预后服用心痛定等降压药。 4 讨论 三叉神经痛患者多为中老年,无明显病改变,三叉神经痛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首选抗癫痫药,尤其是卡马西平常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但在撤药时则应每1周或2周缓慢地进行,使停药时不是落在本病的自发缓解期。用药时应注意止痛药物的副作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小有效剂量。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即可获得良好效果,但病情较重或出现并发症或需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一般预后良好,教育病人劳逸适度、生活规律,避免劳累、紧张,严格遵守医嘱用药。参考文献 [1] 邝贺龄,胡昌津.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蒋雨平.临床神经病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