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绪论

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

(1)简称“物探”,是通过观察存在地球及其周围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和岩石的各种物理特性来研究地质规律和勘查各种矿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2)是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利用电子学、计算机的数字处理、信息论等科学技术中的新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勘探地下矿产的方法。(3)是借助于各种物探仪器在地面观测地下岩石的各种物理参数,从而解释和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特点、岩石性质等,从而到达勘查地下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煤、油气等等)的目的。

2、地球物理勘探的分类,不同勘探方法的优缺点。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放射性勘探:利用岩石的放射性差异

地震勘探的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穿透深度大,能较详细地了解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地质规律。缺点:成本高

3、地震勘探的概念、分类,目前地震勘探以何种方法为主。

概念: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察。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下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达到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的一种物探方法。

分类:地质法(优:在找油初期,可以起到一个指向作用,避免了盲目性,成本低。缺:野外地质方法很难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法(优点:精度最高,缺点:一孔之见,而采用大量的钻井,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物探方法(优点:精度高于地质法,成本低于钻探法;不足:精度低于钻探法,成本高于地质法)。

应用最多的方法:物探方法

4、地震勘探的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地震资料室内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第一章

各种介质的概念

重点:①物体是否为弹性、塑性介质与受力大小、时间及温度有关。②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

(1)理想弹性介质:当介质受外力后立即发生形变,而外力消失后能立即完全恢复为原状的介质;

(2)粘弹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是立即恢复原状,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原状的介质称为粘弹性介质。

(3)塑性介质:当外力消失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保留了一部分形变的介质称为塑性介质。(4)各向同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5)各向异性介质:凡介质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

(6)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不随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是常数。

(7)非均匀介质:弹性性质(波速)随着空间坐标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定值。

(8)层状介质:如果非均匀介质的物理性质呈层状分布,则称这种介质为层状介质。层状介质中各层的弹性系数是不变的。层状介质模型已经成为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物理

模型。

(9)连续介质:层状介质的层数无限增加,每层的厚度无限减小时,层状介质就可以视

为连续介质。

(10)单相介质:对介质,如果只考虑单一的岩相,如砂岩相、页岩相等,则这样的介质称为单相介质。

(11)双相介质:同时考虑岩石骨架和孔隙中的填充物两种相态构成的岩石称为双相介质。(12)均匀介质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关系:(重点)

①、均匀和各向同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均匀性是属于整体的性质,而各向同性

是属于局部的属性。

②、均匀介质不一定是各向同性介质,而各向同性介质一般是均匀的。

③、在地震勘探中,宏观上大部分沉积岩都是由均匀分布的矿物质点集合体组成,

如砂岩、页岩、灰岩等,因此,在一个局部的范围内可以把沉积岩近似地看成

是各向同性介质。

④、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简化,使地震勘探出现了多解性。

第二章

1、弹性波动方程1.2-1中各变量的物理含义。(教材P3页的1.2-1式)(重点)

矢量U:介质质点受外力F作用后的位移(位移矢量)

矢量F:对介质作用的外力

常量λ和μ:介质的弹性常数,称为拉梅系数

常数ρ:介质的密度

标量θ:体变系数

算符:拉普拉斯算子

2、式1.2-6的物理含义(教材P4)。式1.2-9的物理含义(教材P4)。(重点)

1.2-6物理含义:该式描述了只有在胀缩力作用时,弹性介质只产生与体变系数θ有关的扰动;该式为用位移表示的纵波波动方程;

1.2-9物理含义:该式描述了只有在旋转力作用时,弹性介质只产生与形变ω有关的扰动;该式为用位移表示的横波波动方程;

第三章

1、弹性波的三个分量。

P波、SV波、SH波

2、式1.3-9的物理含义。(教材P7)(重点)

物理含义:加号前一式为发散波,后一式为会聚波

3、式1.3-15、式1.3-18的物理含义。(教材P8)(重点)

式1.3-15:教材P8;式1.3-18:教材P8

4、近震源、远震源球面纵波的传播特点。(重点)

(1)在近震源区域,质点振动规律(波函数)主要与震源函数有关;而在远震源区域,质点振动主要与震源函数的导数有关。(2)在近震源区域,质点振动的位移振幅主要与传播距离的平方(r2)成反比,衰减较快;而在远震源区域,质点振动的幅度主要与传播距离r成反比,衰减较慢。当传播距离r很大时,地震波的振幅趋于稳定,在一个波动带内r可视为常数。

5、波前、波带、波尾的概念。(教材P10)

波前:波从震源点出发,经过到达q点,再经过时间到达p点,称p点为波前。

波带:r1和r2之间正在扰动的部位为波动带,简称波带

波尾:q 点为波尾

6、波剖面、振动图。

波剖面:在某一固定时刻,观测波动带内,沿波的传播方向(r)各质点的位移状态图形(u p -r)。正值表示压缩,负值表示膨胀。正峰值为波峰,负峰值为波谷

振动图:在某一传播距离处,观测波动带内某个质点随时间的位移变化状态图形(u p -t) 。振动图的极值(正或负)称为相位。极值的大小为振幅。

7、 地震波的能量和球面扩散(牢记)(教材P11) (重点)

(1) 地震波的传播实质上就是能量的传播。波的能量与振幅平方、频率平方、介质密

度和体积成正比。波的强度正比于波的振幅平方、频率平方、速度及介质密度。

(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地震波的振幅A 与√I,成正比,I 大则A 大;在I 、ω、△V 一定时,密度大的岩石与密度小的岩石相比,其振幅要小,即在致密岩石中要获得相同的振幅就需要更多的能量(未考虑吸收)。高频的波与低频的波,要获得相同的振幅,则需要更多的能量。

(3)波的强度与传播距离成反比;波的振幅与传播距离成反比;是几何扩散,不存在能量损失,仅是能量的重新分配,这种能量变化与地下岩石弹性参数无关。

8、 菲涅尔-惠更斯原理。(重点)

在空间中,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点源,并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元波前,各个元波前的包络就是下一个时刻的新波前的位置。

9、 费马原理及波的射线 (重点)

波沿垂直于波前面传播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这个路径就是波场的射线方向,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射线方向上或者是在射线附近。

10视速度定理。 (重点)

视速度:沿测线方向观测的速度。

真速度: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

视速度定理:

式中角度为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

第四章 (1、3、4、5、6为重点)

1、斯奈尔定理。(牢记)

参考工程物探(教材18)

2、P 、SV 、SH 入射情况下波的转换问题。

参考工程物探(教材19):入射波是SV 时,可类似推导出反射SV-SV 、SV-P 和透射SV-SV 、SV-P 波;入射波是SH 波时,只产生反射SH-SH 和透射SH-SH 波。

3、垂直入射情况下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的公式。 (牢记)

教材P21 公式1.4-10

4、折射波的形成

重点是折射波形成的条件,参考工程物探

5、 根据AVA 曲线说明波振幅随入射角的关系。

教材P23~24

6、 面波的传播特点。

1) 质点在平行于波的传播方向,且垂直于自由面的平面内振动

2) 瑞雷面波传播时,介质质点位移轨迹呈逆时针椭圆形运动,因此,瑞雷面波为椭圆极化波,属于非线性极化波。长轴在z 方向,短轴在x 方向。

3)当z>o 时,面波位移沿z 方向增加呈指数衰减。

4)地表完全自由的瑞雷面波无频散现象,存在疏松的覆盖层时, 速度是随波长、频率而变αsin cos V e V V ==*

化,是发散的,波形随距离而变化,具有频散现象。

5)瑞雷面波具有低频、低速特性,其频谱不是一个尖峰,波长变化很大。面波的速度小于横波速度、纵波速度。

(亦可参考工程物探)

第五章 (全是重点)

1、在粘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和大地滤波作用(教材27、28)

大地滤波作用:弹性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实际介质就相当于一个滤波器,滤掉了高频部分而保留了低频分量

在粘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弹性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传播时,质点振动的能量将有一部分要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而被消耗。从而使弹性波的波形和振幅发生变化,损失掉弹性波中的高频成分,振幅近似按指数衰减。这种现象叫做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作用。

2、 地震勘探中的薄层问题(教材30、31、32)

薄层的概念是相对的。是以地震的纵向分辨率为依据的。

对地震子波而言,不能分辨出地层顶、底反射的地层为薄层

通常定义为:厚度 满足下列不等式的地层为薄层。

或 其中 为地层厚度, 为波在薄层内传播的双程旅行时,T 为视周期。

薄层的干涉效应:薄层内一次反射波和多次反射波相互叠加干涉所产生的效应称为薄层的干涉效应。

3、 绕射波 (教材33、34)

根据惠更斯原理,波传播到空间中的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点源,这些点源都会产生新的绕射。如果把空间中的每一个点都看成是绕射点,就是广义绕射。如果只考虑断层和尖灭等绕射点,就称为狭义绕射。一般,我们指的是狭义绕射。

产生条件:1)几何点或线是不可能得到具有可观测能量的绕射波。(产生相干干涉反射波的区域就称为菲涅尔带)

2) 断块长度要满足

小于1/10,则不能产生绕射或者说

观察不到绕射; 大于1/2,产生的是反射波。

4、地震分辨率

地震分辨率分为横向分辨率和纵向分辨率,具体参考工程物探

第六章

1、几何地震学的相关概念

几何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空间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之间的几何关系。

正演问题:已知地下界面的产状要素(倾角、倾向、深度)、地下地质结构(界面形态、岩性、物性)及速度参数,求取地震波时间场(或者地面观测到的时距曲面或曲线)。

反演问题:已知地震记录(地震波的时间场(时距曲线))反求地下界面的产状和速度参数等等(比如,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都属于反演问题)。

时距关系:在地面上观测时,地震波到达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关系。(时距曲线、时距曲面)

2、反射波时距曲面方程(重点)

几种深度的概念,几种深度的关系,视倾角与真倾角的关系。

法线深度(h):在射线平面内,过激发点到界面的垂直深度h

真深度(H ):激发点至界面的铅垂深度。

视深度 ( ):在射线平面内由激发点垂直向下至界面的深度。

h ?2/T <τ4

几种深度的关系:

视倾角与真倾角的关系:

时距曲面的形状

旋转双曲面:双曲面的极小点在虚震源垂直地面投影点的正上方,由此可判断界面的倾向。 用包括测线在内,且垂直地面的曲面去切割时距曲面,两个曲面的交线就是该测线的时距曲线。 如果用平行于xoy

的平面去切割时距曲面时,可得到一系列的反射波等时线,投影到地面则是以O 1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地面布置的观测线与这些等时同心圆的交点时间t 和坐标的关系就是该观测线的时距曲线.

3、单个水平界面、单个倾斜界面、多层界面的时距曲线。(可参考工程物探)(教材P40~45)(重点)

单个水平界面:反射波(以坐标原点O 为对称的标准双曲线)

直达波(过原点O 以速度的倒数为斜率的直线)

单个倾斜界面:反射波(标准双曲线)直达波(直线)

多层界面:近似双曲线(高次曲线)

单个水平界面时距曲线的特点(极小点,渐进线方程,正常时差的概念)

渐近线方程:

正常时差:由于非零炮检距而引起的时间延迟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同渐近线方程

单个倾斜界面时距曲线的特点(极小点与界面倾向的关系,倾角时差)

极小点与界面倾向的关系:极小点一定在激发点的上倾方向,由此可定性判别界面的倾斜方向。

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即由表层起伏不均匀而引起的时差)

界面曲率对时距曲线的影响:弯曲界面可分为凸界面和凹界面,凸界面对反射波反射线有发散作用;凹界面具有聚焦作用

多层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速度问题(几种速度的概念)

真速度:在介质中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

α

cos φsin φsin x ?=

视速度:沿观测线传播的速度

层速度:地震波在不同岩层中传播的速度,即在实际地层中传播的速度,与岩性相关。

射线速度:沿射线传播的速度

平均速度:当地震波沿界面法线方向入射时,穿过各层的总厚度与波单程旅行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

等效速度

连续介质中波的时间场和反射波时距曲线

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为一条对称于爆炸点O的双曲线

4、地震折射波时距曲线

一个水平、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距曲线的特点、盲区、相遇时距观测系统)(重点)

1)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对称于t轴的直线,直线的

斜率是

2)x=0时,又称交叉时,交叉时在折射波时距曲线上是观

3)D点为折射波的始点,D点以后才能出现折射波,界面越深,盲区越大,下层速度越大,盲区越小;在始点D处,反射波和折射波相切。

4)从图上可看出:除D点以外,折射波总是比反射波先到达,W点直达波和折射波相交,从D点到W点,直达波在反射波和折射波之前到达,从W点以后,折射波最先到达,形成了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

5)可以从视速度定理的角度说明折射波是一条直线。

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折射波时距曲线仍然是一条直线。

相遇观测系统:在上、下倾方向分别激发和接收的观测方式,通常称为相遇观测系统;所得的这两支时距曲线称为相遇时距曲线。

多个水平层折射波时距曲线:多个水平层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均为直线,直线斜率的倒数为折射波界面下层介质的速度。

弯曲界面的折射波、穿透现象:弯曲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与界面的起伏呈镜像对称关系;对凹界面,时距曲线是向下弯曲的形状;凸界面则相反,为向上弯曲的界面。

5、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时距曲线的特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区别与联系)(重点)

特点:1)仍为双曲线,中心坐标D1(d,0)。顶点坐标为(d,t min),双曲线极小点位于断点的正上方。

2)x=2d时,反射波和绕射波同时到达M点,两波的时距曲线相切。M点是反射波的终止点。除M点以外的其他点绕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比反射波大。

3)如果移动爆炸点,D点绕射波时距曲线形状不变,只是曲线相对向上平移一个时差:

4)对不同的激发点,同一点的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是彼此平行的。极小点的位置不变5)互换时间tr:是识别反、绕射波的标志。

6)绕射波时距曲线自激自收时间要比反射波的大;

7)同一界面R上断点的绕射波时距曲线比反射波的时距曲线要陡。经定量计算,绕射波的正常时差是反射波正常时差两倍。

6、多次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多次波时距曲线可等效为一个虚拟界面的一次波,该虚拟界面相对产生一次波的实际界面倾

01

t

t<

角增大,深度增加,多次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相对一次波更偏离激发点。这些标志均可用于识别多次波

7、τ-p域各种波的特点(教材P58~59)

t-x域内为双曲线的反射波,在τ-p域内为椭圆(长半轴为1/V,短半轴为t0 );直达波、面波(声波)、折射波都是直线型,P为定值,因此在τ-p域内均为一个“点”。8、反射横波运动学特征(了解)

第七章(1、2重点)

1、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岩性、岩石弹性常数、孔隙度(基本因素)和含水性、岩石密度、构造和地质年代、地层埋深、孔隙中填充物的性质。

2、浅层及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低速带对地震波有很大的影响:

①对地震波的能量吸收较强;对地震高频成分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在低速带内,较难激发较强的地震波。通常要在低速带以下的激发较好。

②改变射线的方向,使射线近垂直于地表出射,因此,纵波采用垂直检波器接收;横波采用水平检波器接收。

③产生多次波;增加了地震反射记录的复杂性;

④使波的传播时间加大,从而影响到地震剖面的成像和地质构造形态的识别;

深层地震地质条件:指地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

要取得良好的勘探效果地下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地震层位与地震地质层位一致;

具有较好地震标准层;

良好的地震波组关系;

明显的地震相特征;

地震剖面的均匀性(没有高速厚层)

第一章(野外)

1、勘探阶段的划分、不同勘探阶段的任务、要求;(了解)(教材68)

勘探阶段的划分:区域普查阶段(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特征),面积普查阶段(研究地层的分布规律,查明大的局部构造带(可能的储油构造)),面积详查和构造细测阶段(研究已知构造的地质构造特点(范围、形态、目的层厚度,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高点位置,与相邻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分布大小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圈闭。)

2、观测系统的绘制(重点)

测线布置的原则:

1、正确地详细分析工区以前完成的全部地质-地球物理勘查的结果;

2、主测线最好垂直构造走向,联络线平行于走向。能更好地反映构造形态;

3、测线最好是直线。

4、测线的间距随着勘探程度提高,由疏至密;

5、如工区有钻井,地震测线最好通过钻井。以进行地震层位和钻井层位的对比。

绘制步骤:(1)从各接收点出发有一条与测线成45°画直线(虚线或细实线)。

(2)将所有炮的排列线如法画成,就得到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

3、地震排列的相关要素(炮检距、道间距、炮间距、偏移距、反射点距)(重点)

参见工程物探

4、覆盖次数的计算(重点)(参见工程物探)

第二章(野外)

1、炸药量与地震脉冲(波)主频、振幅的关系(重点)

答:

能量与炸药的关系为:

对小药量,能量随炸药成正比增加,而对大药量,增加到一定值后,振幅不再随药量的增加而增大。能量主要用于破碎带。

地震主频与药量的关系:

成反比关系,小药量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频率要比大药量的高。大药量不利于产生高频,所以药量要适中。

药量的选取原则:在保证主要目的层有足够的能量情况下,尽量采用小药量生产

2、爆炸能量与岩石介质的耦合关系(了解)

答:

炸药与激发介质的耦合分几何耦合和阻抗耦合

几何耦合:炸药与激发介质接触的紧密程度,要求接触越紧密越好,当爆炸包直径与爆炸井直径相等时,几何耦合为100%.

阻抗耦合:炸药的特性阻抗(炸药密度×炸药起爆速度)与介质的特性阻抗(岩石密度×岩石中纵波的速度)之比。越接近越好,等于1时,激发的波的能量最大。

3、横波的激发(了解)

答:要求:震源激发后在地下产生水平振动.

激发横波的震源有以下几种: 1、普通炸药(“对称爆炸”)。 2、撞击震源 3、可控震源

第三章(野外)

1、掌握常见的几种规则干扰波及其压制方法;

(如:面波、声波、折射波、多次波、侧面波等)

1、面波:在地震勘探中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面波的压制方法:检波器组合法、滤波等

1) 选择适当的激发条件:①激发岩性:疏松地层容易产生较强的面波;②激发深度:越深面波越弱;

2) 采用组合法压制面波;

3) 选择适当的观测系统避开面波;

4) 频率滤波:利用面波与有效波的频谱差异。

2、声波(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

压制方法:改善爆炸条件,处理时通过滤波等

3、虚反射压制方法:采用垂直叠加法或反褶积方法

4多次波 212SN n n S S γγ===式中,表示炮点距道数,是覆盖次数,表示单边放炮,表示双边放炮。

为指数系数为系数;炸药量地震波振幅;11

;1m k Q A Q k A m =炸药量地震波频率;Q f Q k f m 2

21=

产生条件:存在强反射界面

压制方法: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技术,共中心叠加技术及各种特殊处理等

5侧面波

产生条件:1)陆地上地形变化剧烈的地区(黄土高原或直立的隔壁滩);2)海底的凸起;3)断面、不整合面;4)向斜两翼等。压制方法:水平叠加、偏移归位

2、了解常见的不规则干扰波及其压制方法。(无)

3、了解干扰波调查的常见方法。

答:1)浅井或土坑爆炸,小排列(道距1-2m)接收。

2)采用直角排列可查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也可采用方位观测法。

第四章(野外)

1·方向特性——压制面波

统计特性——压制随机干扰

频率特性——低通滤波(重点)

2、不等灵敏度组合及面积组合,理解其组合特性的研究方法——等效变换

答: 1)不等灵敏度组合即在组合范围内,每个接收点放置的检波器数量不同,一般是中心多两边少。压制带更宽,压制区内的极值更小,通放带更陡,压制干扰波的效果更好。

2)面积组合即将组合检波器以圆形,棱形或正方形等分布在一定面积内,压制任意方向的干扰波

3)等效变换原理:假设地震波波前在组合检波器所分布的面积内近于平面,将检波点沿波前面与地面的交线---地面的等时线方法任意移动时,时差不变,方向特性也不变。

目的:压制不同方向的干扰波

3、检波器的埋置方式、道间距的选择(了解)

答:1)各个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的安置条件要求一致。“平、稳、正、紧、直”使检波器的底面与大地连接一起组阻尼良好的成一个振动系统,以提高对波的分辨能力。

2)道间距选择原则:应以经数据处理后能在地震记录或剖面的相邻道上可靠地追踪同一波的相同相位为原则。

第五章(野外)重点

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特点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仍为双曲线,共反射点反映地下一个点的信息。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始终在中心点M的正上方。叠加道的道距是2d,叠加道中第一道检波器(最小检波距离)的距离x1为偏移距。

2、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法压制多次波的原理

3、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法压制随机噪声的原理

4、多次叠加的频率特性和相位特性

答:频率特性:

1)当δt k=0时,P(w)=1。P(w)是与f无关的常数。即对无剩余时差的波(如一次波)没有频率滤波的作用,

2)当δt k=0时,对有剩余时差的波具有滤波作用,相当于低通滤波。

相位特性:

5、多次叠加参数的选择及其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答:1.道间距Δx的影响

随着道间距Δx的增大,通放带变窄、变陡,压制带向左移。有利于压制与一次波速度相近的多次波等干扰波,但Δx也不宜过大,过大,不仅影响波的同相位对比,而且会使一次波产生剩余时差受到压制。Δx过小,q值在很大范围内都处于通放带,这时不利于压制多次波

2.偏移距x0的影响

偏移距越大,通放带变窄,分辨率越高,有利于压制与有效波速度相近的规则干扰波。但也不宜过大,太大,会使某些规则干扰波进入二次极值区,影响压制干扰波的效果,另外也会损失浅层有效波

3.叠加次数n

n越大,压制线越低,对多次波的压制效果越好。同时,n越大,a1,a c的位置变化不大。压制带变宽。N越大,通放带变窄,在高覆盖次数时,对尚存在一定剩余时差的有效波是不利的。

4、叠加速度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过大,校正量偏小;过小,校正量过大,均存在时差

5、界面倾角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当地层倾斜时,仍按水平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进行观测,仅满足CMP,不满足CDP和CRP;反射点分散在界面一定范围,并与界面的倾角有关,存在倾角时差;因此,若用水平叠加方法处理倾斜地层,必然影响叠加的实际效果;必须进行倾斜地层的动校正;

复习题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对油气勘探而言,地震勘探主要以()为主。

(A)折射波(B)反射波(C)透射波(D)直达波

2、在炮点附近,观测不到( )

(A )直达波 (B )折射波 (C )反射波 (D )随机干扰

3、对地震勘探而言,波的传播距离越远,能量越弱。下列哪种因素与此现象无关( )

(A )球面扩散 (B )介质吸收

(C )透射损失 (D )检波器灵敏度

4、下面哪种干扰波的频率为50Hz ( )

(A )面波 (B )工业电干扰 (C )声波 (D )随机干扰

5、能计算空间某一点波场的是( )

(A )惠更斯原理 (B )菲涅尔原理 (C )绕射积分理论 (D )费马原理

6、P 波法线入射时,不能产生( )

(A )反射P 波 (B )透射P 波 (C )半波损失 (D )S 波

7、设反射点间距为D ,道间距为x ?,则两者之间关系为( )

(A )x D ?= (B )x D ?=2 (C )4x D ?= (D )2

x D ?= 8、对线性组合而言,组合数n 为5时,方向特性曲线共有几个零点?( )

(A )2 (B )3 (C )4 (D )5

9、在近源区,位移振幅U 与传播距离r 的关系为( )

(A )U 与r 成正比 (B )U 与r 2成正比 (C )U 与r 成反比 (D )U 与r 2成反比

10、对于大地滤波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震波的速度变快 (B )地震波频谱变窄

(C )地震波延续度增长 (D )降低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11、韵律型薄层相当于一个( )

(A )低通滤波器 (B )高通滤波器 (C )带通滤波器 (D )带阻滤波器

12、时距曲线的“距”是指( )

(A )道间距 (B )组内距 (C )反射点间距 (D )炮检距

13、多层零偏VSP 透射波的时距曲线为( )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一系列直线段组成的折线

1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

(A )激发震源 (B )孔隙度 (C )孔隙中流体 (D )密度

15、在只有胀缩力时,弹性介质产生( )

(A )只产生与形变有关的扰动

(B )只产生与体变系数有关的扰动

(C )既产生与体变系数有关的扰动,也产生与形变有关的扰动

(D )不产生扰动

16、纵波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

(A )相反 (B )垂直 (C )一致 (D )斜交

17、波传播的射线与波前( )

(A )垂直 (B )无关 (C )斜交 (D )平行

18、在倾斜界面情况下,若下层速度大于上层速度,临界角为pp i ,界面倾角为ψ,则当( )时,接收不到折射波。

(A ) 90≤+ψpp i (B ) 90≥+ψpp i (C ) 45≤+ψpp i (D )

45≥+ψpp i

19、DIX 公式反映的是( )

(A )均方根速度与平均速度 (B )均方根速度与叠加速度

(C )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 (D )层速度与平均速度

20、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侧反射问题。( )

(A )测线平行于凸界面 (B )测线垂直于凸界面

(C )测线平行于凹界面 (D )测线垂直于凹界面

二、填空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弹性波由3个相互垂直的分量组成,它们分别是: 、 和 。其中最先反射回地面的是 分量。

2、对反射纵波勘探而言,常见的规则干扰波有 、 、 、 、 等。

3、在陆地上激发地震波的震源可分为两大类 和 。其 中最常用的是 。

4、请写出下列简写的中文全称

AVO : ;

CMP : ;

VSP : 。

5、在p -τ域中,反射波的p -τ曲线为 ,折射波p -τ曲线为 ,面波p -τ曲线为 。

6、品质因素定义为:在一个周期内,振动所损耗的能量与 之比的 。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地震勘探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比,有何优势与不足?

2、简述反射波产生的条件与折射波产生的条件。

3、费马原理与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矛盾吗?为什么?

4、球面扩散是能量的转换过程吗,若不是,那么为什么能流密度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得 分

得 分 得 分

四、计算题

1、计算下列情况下的视速度V *。(真速度V=2000m/s )(9分)

2、如图所示,V 1=2000m/s ,V 2=4000m/s ,31/5.2cm g =ρ,32/6.2cm g =ρ,请计算:

(1)波由第一层介质垂直入射到第二层介质时,界面的反射系数及透射系数。(6分)

(2)产生折射波的临界角。(5分)

习题:

1、某观测系统(二维)的接收总道数为120道,双边放炮,炮点距道数为2,则覆盖次数为( )

(A )60次(B )30次 (C )120次 (D )240次

2、地震勘探主要 、 、 、

几个阶段。

3、在地震勘探中,测线的布置有两条基本的原则:(1)测线应尽量为 线,(2)测线应与地质构造走向 。

4、如图所示地震排列,O 为激发点,Si 为第i 道接收点,N 为总道数,Pi 为第i 道反射点,则图中X 0称为 ,X i 称为 ,△X 称为 。

地表 30° 射线 波前

波前

第1题图

1、由于激发时药量越大,地震波的主频越低,因而激发时药量可任意小。()

2、干燥黄土是良好的爆炸岩性。()

3、纵波勘探中,激发位置一般在潜水面以下。()

4、对于炸药震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激发的地震波能量与所用炸药量关系不大

(B)对小药量,激发的地震波能量与药量成反比

(C)药量与地震脉冲主频成反比

(D)药量与地震脉冲主频成正比

思考题:

1、下列属于规则干扰波的是()

(A)随机干扰(B)面波(C)次生干扰(D)风吹草动

2、在地震勘探中,规则干扰波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请至少列举出5种规则干扰波及其特点)

思考题:

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区别。

2、多次叠加法是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的()来压制干扰波

(A)正常时差(B)倾斜时差(C)剩余时差(D)频率差异

3、影响多次叠加叠加效果的观测系统参数主要有、、。

1、下列哪种情况下波的时距曲线不是双曲线?

(A)单层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B)单层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C)断点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D)单个水平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2、深层凹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一般为()

(A)平缓型(B)聚焦型(C)回转型(D)直线型

3、对单倾斜界面反射波而言,其时距曲线的极小点位于()

(A)界面的上倾方向(B)界面的下倾方向

(C)激发点的正下方(D)不能确定

如下图:若O1为炮点,D为断层断点,D1为在测线上的投影,试示意性地绘出反射波、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在τ-p域中,反射波的曲线为,直达波的曲线为,面波的曲线为,折射波的曲线为。

1、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为直线()

2、对于倾斜界面而言,若该界面能产生折射波,则在地面任何位置都可能接收到折射波()

3、与反射波正常时差相比,绕射波正常时差较小()

2、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因素有()

A)孔隙度B)密度C)孔隙中的充填物性质D)地层埋深E)孔隙中的流体压力

3、DIX公式表示的是()

A)层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关系B)层速度与均方根速度之间的关系C)均方根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关系D)均方根速度与射线速度之间的关系E)射线速度与层速度之间的关系

4、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主要有、、、。

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仅与岩石的孔隙度有关。( )

6、地震波的深层地质条件有哪些,它对地震勘探有何影响?

7、请简述低速带对地震波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北大地震概论复习笔记_第7章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 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 第四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 第五节地震学发展简史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6级以上的地震具有破坏性。我国79%地震烈度在VI以上。 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1556年陕西关中8.0级地震,死亡83万人。 中国经济损失最多的地震:1990年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损失13亿元。 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地震: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大地震,7万人死亡。 ◆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 智利大地震:1960年,9.5级。 唐山大地震:1976年,7.8级。 中国减灾法:1998年3月1日。 印度海啸:2004年12月26日。 国际减灾日:10月的第2个星期三。 汶川大地震:2008年,8.0级。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损失巨大。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XX发布→政府部门;检查监督→地震部门。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 1.1什么是地震学? ◆概念: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内容: ①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 ②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 ③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作者: ————————————————————————————————日期:

本科生课外研学任务书及成绩评定表 题目__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学生姓名____ 黄邦毅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 严家斌____________ 学院____ 地信院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地科0901_______________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一、引言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没有物探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更多圈闭的发现,就没有钻探成功率的提高,也就更不会有油田和储产量的快速增长。宏观看,物探的作用在勘探阶段是客观的目标评价,在开发阶段是精细的油藏描述。因此,油气勘探开发离不开地震技术和地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说勘探技术是石油工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物探技术就是获得油气储量的第一直接生产力。 纵观近些年的勘探技术的具体运用,最常见的莫过于地震勘探,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形,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藏着很多宝贵的资源,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进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目前都在积极寻求开发海洋资源,在海洋的勘探开发中离不开物探,而且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是地震勘探。 二、海洋地震勘探 在茫茫大海里寻找石油最有效的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方法,其中主要是地震勘探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海洋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数据处理技术和解释方法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利用地震资料不仅能确定地下的构造形态、断裂分布,而且能了解地层岩性、储层厚度、储层参数甚至能直接指示地下油气的存在。在油气开发中,地震资料同测井、岩芯资料以及其它地下地质资料相结合能对油藏进行描述和监测。地震技术远远超出了石油勘探领域,已向石油开发和生产领域渗透。 用于寻找海上石油的地震反射法,和陆地的地震反射法相比,在方法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 测量原理 在这类方法中,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从震源O激发出的弹性波投射到反射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其条件是:入射角α等于反射角β。能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08 篇一:北京大学地震概论 08-09-10 年试题合集 2008 春地震概论模拟试题一 1、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A)。 A、台湾、西藏、新疆、云南 B、台湾、西藏、云南、河北 C、西藏、台湾、云南、四川 D、台湾、云南、新疆、陕西 2、本世纪在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 8.7 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 伤亡、财产损失和影响。具体时间是( B) A、2004 年 11 月 26 日 B、2004 年 12 月 26 日 C、2005 年 1 月 26 日 D、2005 年 2 月 26 日 3、大震的预警时间,即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的时间差,一般有(A)。 A、十几秒 B、一分钟 C、三分钟 D、十多分钟 4、下面(D)说法是地震谣言。 (1)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2)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 非常精确; (3)说国外“XX 专家”、“XX 报纸”、“XX 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 (4)说“XX 地震办公室”,“××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己发布了的地震预报;(5)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 震谣传。 A、(1)(5)B、(3)(5)C、除(4)以外都是 D、上述都是 5、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C)。 A、浅源、深源两类 B、远震、近震两类 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 D、远震、近震、中 震三类 6、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C),全球 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 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大洋中脊地震带 C、环太平洋地震带 D、大陆裂谷地震 带 7、我国被世界公认成功的一次地震预报是(A )地震。 A、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 B、1976 年四川松潘地震 C、1976 年云南龙陵地震 D、1976 年唐山地震 8、世界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 B )。 A、1923 年日本关东 8.3 级大地震 B、1556 年陕西华县 8.0 级大地震 C、1964 年阿拉斯加 8.4 级大地震 D、1976 年唐山 7.8 级大地震 9、大震发生后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 D)能有效地减少伤亡。A、不顾一切
1 / 18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论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论文提要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程的最终环节。它包括了地层、构造、沉积以及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等多方面内容,成为油气勘探以及盆地基础地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它也是要把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地震资料转化成我们对勘探区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应用数字处理后提供的大量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或者一块三维数据体等地震资料,再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应用解释工作站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模拟计算、反复对比,最后给出比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绘制成图幅和图表。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在正式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步那就不会得出最后的结果。在野外把数据采集回来,要经过最后的资料解释才能够把数据转换成图表,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 正文 一、地震资料解释 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二、地震剖面特点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垂直地震剖面是相对于前面讲的地震勘探而言。那么什么叫垂直地震剖面(简称VSP)呢?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很流行的垂直地震剖面技术和以往提到的地震勘探不同,它是将接收器放在已打好的深井中,接收线沿井孔布置,并借助推靠器将接收器紧紧贴在井壁上。也就是说,前面讲的地震勘探的接收器是放在地面上,而垂直地震剖面的接收器是垂直地面放在井下,故而得名。工作时首先将一组接收器下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复习 1、油气勘探的三种方法:1、地质法:(Geology Method) 2、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 3、钻探法:Drill Way (Log/Well) 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 合勘探。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概念及分类:它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 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 分类:地震勘探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电性差异 地球物理测井 3地震勘探: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所获得的资料,与其它的地球物理资料、钻井资料及地质资料联合使用,并根据相应的物理与地质概念,能够得到有关构造及岩石类型分布等信息 4、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Elasticity Property Difference ) ?引起弹性波场变化(Elasticity Filed) ?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Elasticity Waves Abnormal) ?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 (Seismograph ) ?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Invers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2015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提纲(2015) 第一章 1、石油勘探中有哪些地球物理方法? 2、弹性、塑性及理想弹性介质、粘弹性介质、均匀介质、各向同(异)性介质 概念。 3、矢量弹性波方程及纵、横波波动方程中各变量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4、有哪些常见弹性参数及所反映的物理意义。 5、弹性波有哪三个分量,各分量弹性波质点位移(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有何关系。 6、球面纵波位移解的物理含义?球面横波位移解的物理含义? 7、远、近震源情况下球面纵波的传播特点。 8、理解波前、波(动)带、波尾的概念。波剖面和振动图。 9、地震波的能量(波的强度与振幅、频率和速度等的关系)和球面扩散。 10、频谱分析的目的是什么?频谱分析有何用途? 11、惠更斯-夫列(菲)涅尔原理、克西霍夫绕射积分理论、费马原理(注意:最小走时与最短路径)。 12、视速度定理。视速度与真速度的关系,注意e角。 13、斯奈尔(Snell)定理。 14、P波、SV波、SH波入射情况下波的转换。 15、法线入射的概念。法线入射时Zoeppritz方程的解及其物理含义。 16、垂直入射时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公式。 17、AVA概念,由AVA曲线分析波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 18、产生折射波的条件;折射波的传播特点。 19、面波的主要类型、传播特点和频散的概念。 20、大地滤波作用的概念,品质因数与吸收系数。实际介质对地震波有什么影响? 21、薄层的定义。薄层对地震记录产生什么影响? 22、绕射的概念。 23、地震道的褶积(卷积)模型。 24、地震波的透射损失、透射损失因子。 25、垂直分辨率的概念。垂直分辨率与地震子波的延续长度和地层厚度的关系。 26、几何地震学、射线平面、虚震源概念;法线深度、视深度、真深度的概念。 27、单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其特征;直达波时距曲线方程、正常时差的概念。 28、单倾斜界面共炮点时距曲线特征及倾角时差。 29、界面曲率对时距曲线的影响。 30、均方根速度、平均速度、等效速度、层速度的概念。 31、单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盲区及盲区半径,弯曲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32、单水平介质反射波、折射波、直达波时距曲线关系。 33、绕射波时距曲线特点及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异同点。 34、多次波时距曲线特点。 35、VSP及相关概念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 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 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 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 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 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08262026-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吉林大学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单位名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课程代码:08262026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其中实验8学时) 面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一.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是应用地球物理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地震勘探原理一起构成了地震勘探研究方向的一个完整体系。是勘查技术与方法专业中应用地球物理方向本科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 本实验课是与理论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熟悉基本的数据处理流程,并进行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本实验课实际上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基本技能 1、掌握常用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了解常用地震记录的数据格式及剖面显示方式; 3、掌握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处理的方法; 4、掌握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和一维、二维滤波; 5、掌握预测反褶积处理技术; 6、了解速度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7、了解地震波场偏移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8、掌握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和分析方法; 9、掌握波动方程地震记录的正演模拟; 10、能编写简单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 三.实验项目内容、学时分配和每组人数

四.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或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采用《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另外可参考以下文献: 1.《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渥.伊尔马滋 2.CWP/SU:Seismic Un*x用户手册 五.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成绩可通过写实验报告,或总结性考核而定,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20%~30%。 六.制定人、审核人、日期 制定人:王德利 审核人:潘保芝 审核日期:2009年9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Landmark系统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解释工作站进行资料解释和综合研究越来越普遍。应用LandMark系统进行地震勘探解释成图与以往成图方法相比,具有省时、高效、成图质量高等优点,尤其对于工区面积大、断块复杂、地震勘探数据量大的项目,运用LandMark解释成图系统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一. Landmark软件简介 Landmark软件是美国哈里伯顿(Halliburton)公司开发的钻井工程专用软件,是一套知识集成系统,主要功能是利用所集成的软件模块协助用户进行专业分析并做出决策。Landmark软件包括六个功能模块,即数据、信息管理及分析软件IMI、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软件Processing、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应用软件GGT、油藏开发应用软件RM、钻井和完井服务应用软件Drilling和Windows平台应用软件Discovery,各个模块都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Landmark软件主要由OpenWorks软件平台和各个应用程序两部分组成。应用程序都是OpenWorks软件平台的插件,均运行于OpenWorks的环境下,受它的管理,遵循其设置的规则和标准。例如,所有应用程序的数据测量系统,投影和坐标系统等都与OpenWorks软件平台的设置一致,这样有利于数据的交换。所有应用程序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地质、地震、测井、人文四大类数据,均存储于OpenWorks数据库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体,即所谓的数据一体化,总体说来,主要有下列三个特点: (1)方便的数据交换:各个应用程序之间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SeisWorks 和StratWorks中的断层多边形、层面网格线、等值线等可以方便地相互交换,MapView的图像也可以转成ZMAP+格式,输出高质量的图像。 (2)数据共享:OpenWorks是一个多用户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一个工区内工作,你可以指定用哪些用户的数据,并可指定应用的次序,达到数据全面的共享。 (3)便利的数据通讯:通讯就是实时的数据交换。Landmark软件各个应用程序之间以及每个应用程序内部都存在广泛的通讯。 另外,Landmark软件还具有多平台系统的特点,软件可以运行在SUN、SGI、IBM三种工作站上。应用PetroWorks的软件开发工具包(ModelBuilder),用户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增强软件的功能。OpenWorks有浮动许可的功能,因此网上的任意一台工作站都可通过许可证浮动的方式运行软件。OpenWorks软件平台所挂接的应用程序很多,其中包括单井处理软件(PetroWorks)和多井处理软件(StratWorks)。 Landmark软件服务对象包括任何国家的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独立石油公司,以及石油服务公司和咨询公司,全世界超过90%的勘探与生产公司使用Landmark软件,为全球排名前20名的石油生产商中的18家提供技术服务,是业界最大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目前有超过150个软件应用,发行了120000套软件许可证,覆盖勘探、开发、钻井、生产和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集成解决方案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油藏管理、钻完井、生产优化、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下面以Processing模块为例,主要介绍一下Landmark软件的应用情况。 二.软件功能简介 1.SynTool(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SynTool是一体化的层位标定工具,用以将地质分层、岩性与地震数据精确地联结起来,它提供了建立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所需的特征参数,并提供了强大的曲线编辑处理功能来帮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 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 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 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 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 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 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 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 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问题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 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 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 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 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 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 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1.简述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根据岩石的弹性差别进行工作的,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和透射,折射.通过测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性质,可以确定障碍物的距离.地震勘探是人工激发地震波.通过在地面布置测线,接收反射波,然后进行一些处理,从而来反映地下构造情况,为寻找油气和其他勘探目的的服务,生产工作包括三个环节: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数据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与其他方法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ICS 73.020 E 11 Q/SH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 Part 3:Data interpretation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

Q/SH 0186.3—2008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 (2) 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 6 基础工作 (4) 7 地震构造解释 (5) 8 地震层序解释 (7) 9 地震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 (8) 10 地震储层预测 (9) 11 综合解释 (10) 12 成果报告与资料归档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表 (11) I

Q/SH 0186.3—2008 II

Q/SH 0186.3—2008 前 言 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 第1部分:采集施工; —— 第2部分:数据处理; ——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闫昭岷、李维然、宋传春、董宁、贾友珠、周小鹰。 III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1 范围 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和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 01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SY/T 5331 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 SY/T 5481—2003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5933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Q/SH 0186的本部分。 3.1 地震资料解释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地震资料解释按资料类型分为二维资料解释和三维资料解释,按地质目标可分为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层序解释、地震岩性解释和地震储层综合预测。 3.2 地震构造解释seismic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地震构造解释主要是利用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和速度等划分构造层,确定反射层的地质层位,了解地层岩性和厚度变化、储集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对目的层层位、断层做出解释,绘制时间和深度构造图等相关分析图件,在此基础上开展构造发育史和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寻找和评价构造圈闭。 3.3 地震层序解释seismic sequences interpretation 地震层序解释是根据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和波组特征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地震相。通过了解生、储、盖层的分布、空间组合关系和目的层段储层分布,研究地层的宏观特征;分析沉积层序、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恢复盆地(凹陷)内地层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格局;预测沉积盆地和区带的油气有利聚集带;评价非构造圈闭及识别含油气性。 3.4 地震岩性解释seismic lit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地震岩性解释是在精细构造解释和层序地层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波速度、属性及地震反演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研究地震波振幅、波形、频谱地震属性与岩性的关系;识别岩性、烃类指示的性质;了解区域性沉积岩相变化、地层的岩性变化;划分含油气的有利区带,进行岩性预测;寻找尖灭、不整合、地层超覆等地层圈闭或岩性圈闭等非构造圈闭类型油气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