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虚反射(ghost):是指从震源先到达地面或潜水面发生反射后,再向下传播到地下界面形成的反射波。

多次反射波(Multiples):当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多次反射波。

其特点与正常反射波相似,时距曲线斜率较一次波大。

(2)无规则干扰(随机干扰)

主要指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它们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

微震: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统称为微震,外界随机产生;

低频和高频背景干扰:低频和高频背景的特点是整张记录上出现,而且显得杂乱无章。干扰波类型小结:

干扰波分为规则干扰和随机干扰。

规则干扰包括:沿水平方向传播的(面波和车辆引起的干扰)和沿垂直方向传播的(多次波)具有重复性的(面波)和不具有重复性的(人为因素产生的干扰)

随机干扰也分为:重复出现的和不重复出现的

4.压制面波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激发条件:

(1)激发岩性:疏松地层容易产生较强的面波

(2)激发深度:越深面波越弱

(3)采用组合法压制面波

(4)选择适当的观测系统避开面波

(5)频率滤波,利用面波与有效波的频谱差异

群速度:一个波列能量(包络)的传播速度

相速度:特定相位(波峰或波谷)的传播速度

5.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

6.海上地震勘探的特点和特殊性

特点:①广泛使用非炸药

②比陆上更早实现了野外记录数字化;

③使用等浮组合电缆;

④单船作业,不需采用松放电缆的措施就能保证连续工作

⑤全部采用多次覆盖技术,且覆盖次数较高,等浮电缆的道数不断增加。

特殊性:①观测船的前进速度为常数,使用多普勒声纳及时调节船速以保持船速恒定。但船速受风浪、涌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②海流和激发点间距不均匀是影响多次覆盖的因素。海流导致电缆与测线往往具有

一定的夹角,称为电缆偏角。

③需要导航定位,目前广泛使用卫星定位技术。

7.海上特殊干扰波

海上地震勘探中可能观测到的干扰波主要有重复冲击、交混回响或鸣震、侧反射、底波等。鸣震和交混回响:海面和海底是两个反射系数较大的界面,会形成多次反射;当海底起伏不平时,由于地震波的散射和水层内多次波相互干涉造成的干扰称为交混回响。如果海底是比较平坦、反射系数比较稳定的界面,则进入水层内的能量产生多次反射造成水层共振现象,称为鸣震。

8.海上震源:目前海上地震勘探主要使用非炸药震源,包括电火花震源、空气枪震源、蒸汽枪震源等。

9.分析比较陆地与海上地震勘探的异同点

地震勘探

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千米。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海上没有面波。不受复杂地表起伏影响,风化壳影响也小,相对质量要好些。采集时候用船托缆,方便。但海上的多次波相当强,去多次是处理必须仔细进行的。

二.野外观测系统

1.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排列:震源与检波器组中点位置(中心道)之间的关系

排列的类型(二维):

纵排列:端点激发排列和中间激发排列

非纵排列

交叉排列

(二维)观测系统的图示方式:时距曲线

综合平面图:非纵侧线:T型,L型

纵侧线:中点激发,单边激发,端点激发

2.布设地震侧线的基本要求

①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

②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其目的是更加真实的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

3.观测系统图示方法(见课本75页及课件)---三维观测系统图示方法

4.多次覆盖: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multiple coverage)指对被追踪的界面所观测的次数。

多次覆盖的优点:提高信噪比;处理中得到多种信息的记录(CSP,CMP,CRP,CO)

共激发点记录CSP:-从激发点出发的45°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激发点,属于同一激发点的各道记录称为共激发点记录。

共接收点记录CRP:从接收点出发的-45°斜线代表地面同一接收点位置,此线上不同激发点的所有道都是同一地面点接收,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

共偏移距记录CO:与激发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检距情况,各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由此形成的记录称为共炮检距记录。

共反射点记录CRP:-垂直于共炮检距线的垂线表示共中心点(界面水平时为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的位置,此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反射点记录.

5.比较4种记录的差异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①共激发点和共接收点记录用于求取激发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

②在野外作业中,通过显示共激发点记录实行记录质量的监控;

③在资料处理中,需要对共激发点记录进行抽道集,得到大量的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然后进行速度分析、动校正、水平叠加或偏移归位等处理,最终得到用于资料解释的成果数据;

④在速度分析或某些偏移处理时,为了增加数据量或提高处理质量,需要抽取共炮检距记录,用于特殊分析和处理。

6.CSP——CMP:处理中常用记录

叠前反演:AVO,EI(弹性阻抗反演)

叠前偏移输入记录:CMP,CFP(共聚焦点),CIP(共成像点),CA(共入射

角道集)

三.地震波的激发与接受

1.对激发的基本要求

①激发的地震波要有足够的能量,以利于反射波法查明地下数千米深度范围内的一整套地层的构造形态

②激发产生的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在能量,频谱特性等方面要有明显的差异,有利于记录有效波

③激发的地震波要有较高的分辨能力,适用于精细地震勘探和开发地震的要求

④在同一工区内使用的震源类型、激发参数(激发岩性、激发井深、药量等)、记录特征等应该保持基本一致,即记录面貌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影响激发波形特征的主要因素、A~Q和f~Q的关系

@药量的大小、爆炸介质的岩性、药包形状及其与爆炸介质的耦合等因素,对地震波的形状,振幅,频率等特点有重要影响。具体见课本79或课件

@A~Q和f~Q的关系(课本79)

@增大有效波能量的两个途径:增大振幅,如适当加大药量,但受到一定的限制

增大信号的延续时间Δt,但信号的延续时间过长又降低了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

@非炸药震源使用最广泛的是可控震源

@可控震源的工作原理与记录过程:课本80-81

3.控震源相对炸药震源的优越性:

①不产生地不传播的振动频率,从而节约能量

②不破坏岩石,不消耗能量与岩石的破碎上

③抗干扰能力强

④引起地面的损失小,特别适宜于人员稠密的工区工作,但结构庞大复杂,在地表复杂的地区使用不变

4.对接收的基本要求

①具备强大的信号放大功能:微米数量级的地面位移进行可变倍数放大。

②记录的原始地震资料要有良好的信噪比:震仪器必须有频率选择功能。

③具备足够大的动态范围:震波在地层内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的扩散、界面的透过损失、介质的吸收等原因,其能量浅层很强,深层很弱。在地震勘探中,把地震波振幅强弱差别的变化范围称为地震波的动态范围。

④记录的原始地震信息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指在地震记录上区分某地层顶底反射波的能力。在仪器设计方面应该合理选取仪器参数,使仪器的固有振动延续时间不要太长,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

⑤对记录仪器的一些技术要求:求仪器是多道的,且各道间应是高度一致的;原始记录长度应是任意的,但必须大于5秒长度;把记录数据准确地传输到计算机处理中心,便于各种分析与处理;具有精确的计时装置,便于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地震勘探野外作业的自然环境千变万化,要求地震仪器在结构上具备轻便、稳定、耗电少、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等特点,还能经得起颠簸和恶劣的气候变化等。

5.检波器的类型

*检波器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大地振动的地震探测器或接收器,实质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传感仪器

*动圈式电磁地震检波器

*涡流地震检波器

*压电式水听器

*数字检波器

*检波器:速敏检波器:动圈式电磁地震检波器、流地震检波器(陆地)

压敏检波器:压电式水听器(海上)

*检波器的安置条件(课件)平稳正直紧

6.采集站

信号放大,模拟转换,数据传输或存储三大功能

7. *动态范围:在地震勘探中,把地震波振幅强弱差别的变化范围称为地震波的动态范围。*可控震源:

*偏移距: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

*遥测:是利用电缆、光缆、无线电或其他传输技术对远距离的物理点进行测量。

*MEMS:Systems微电子机械系统

*采集站:

*矢量保真度:矢量保真度是指每个分量互相耦合的信号量度

8. 地震仪的4个发展阶段

模拟光点记录地震仪

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

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

遥测地震仪

9地震仪的记录过程(课本91)

10.地震品质分析(PPT)

11.野外采集参数的确定

①最大偏移距Xmax,炮点与排列中最远一道的距离,应大致等于最深目的层的埋深

②最小移距Xmin,炮点与排列中最近一道的距离,应不小于最浅目的层的埋深,它大一些可以消除地震产生的噪声,但可能损失有用的浅层信号

③道间距Δx,定义为相邻两个中心道之间的距离,通常不应该超过设计的水平分辨率的2倍目的是使地下空间采样间隔满足空间采样定理:δx≤λ/2

④最小药量或最小震源强度-课本93

四.低(降)速带测定与静校正

1. *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其下面地层的波速低

得多,该深度范围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降速带:某些地区,在低速带与相对高速地层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

渡区,称之为降速带。

*低速带参数:低速带层数、厚度、速度等。

2.低速带测定的重要性

是野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测定低速带参数有利于地震资料的静校正处理,满足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假设条件

3.低速带测定的基本方法

地震勘探方法常用的有浅层折射法、微测井法,近几年又发展了小反射法和面波法,以及

大折射、深井微测井、小折射结合大炮初至的方法以及基于初至的回折波法和层析反演等方法;非地震勘探方法常见的有地面地质调查、地质雷达、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

(1)浅层折射法(时距曲线法)

浅层折射法或时距曲线法求取低速带参数的步骤(2层,3层介质)课本95-96

求取交叉时的方法:延长时距曲线法;相遇法;追逐法;复合时距曲线法;求界面速

度的方法:差异时距曲线等。

(2)微地震测井的工作方法及微地震测井资料的解释步骤课本97

(3)层析成像法

其方法原理是建立在对地层进行网格化的基础上的,且利用最小走时射线路径的全局算法,即利用费马原理与网络理论构建网络中的最小走时树,可以同时计算出与某点震源相关的所有的初至走时及相应的射线路径

4.τ值时间:从井底到井口的直达波传播时间t

5.静校正的工作内容

*静校正分为野外(一次)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静校正:人为选定一个海拔高程作为基准面,利用野外实测得到的各点高程、低速带厚度、速度或井口时间tuh等资料,将所有的激发点和检波点都校正到此基准面上,用

基岩速度替代低速带速度,从而去掉表层因素的影响

*静校正的目的是满足基本假设条件

(1)井深校正

(2)地形校正

(3)低速带校正具体见课本101或课件

6. 分析说明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假设条件以及低速带测定的目的意义

*基本假设条件:地下界面为水平,介质均匀且界面水平,界面以上速度为速度为一常数*低速带测定的目的意义:准确测定低速带参数有助于地震资料的静校正处理;满足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假设条件。

五.地震组合法

1.地震组合法是利用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压制面波之类低视速度的规则干扰以及无规则的随即干扰

2.有效波与干扰波的主要差别

(1)有效波和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可能不同。

水平界面的反射波差不多是垂直从地下反射回地面的,而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实质上就视速度的差别。针对这一类型的干扰波,在野外施工时,往往采用检波器组合的方法来压制;在进行资料处理时,还可以采用视速度滤波(f-k滤波)进行去除。(2)有效波和干扰波可能在频谱上有差别.

此类干扰波的压制方法主要是野外记录时进行有目的地进行滤波和在室内进行频率滤波处理。

(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

多次波在经过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仍不为0,广泛使用的野外多次覆盖、室内水平叠加技术能较好压制多次波;另外,预测反褶积方法对多次波也有良好的压制效果(4)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它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异。

3. 组合方法的基本原理课本102

*有n个检波器沿直线等距排列,等灵敏度的检波器间距为△x。

*组合就是n个检波器的输出叠加起来作为一道的信号。

*组合的振幅特性:

*组合的相位特性:

(组合后的相位特性相当于第(n-1)/2个检波器的相位特性)*从组合法基本原理的讨论可以看到,组合确实可以视为一个滤波过程,单个检波器信号为该滤波器的输入,多个检波器组合后的信号是该滤波器的输出,滤波器的系统特性就是上述的两个的表达式

4. 讨论组合的方向-频率特性的基本思路(课本105)

*当固定w=wi,即只研究某一频率的简谐波的组合效果时,此时的就是就是就是方向特性,反映了组合对来自不同方向的频率为wi的简谐波的组合效果;当固定

,即只研究来自某一方向的不同频率的组合效果时,此时的

就是频率特性。

*通常用组合后总振动的振幅与组合前单个检波器接收到的振动的振幅的n倍之比值来表示组合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波的相对加强或压制效果,称之为组合的方向特性.

5. 组合特性曲线的主要特点

简谐波压制在压制带,最好是压制在1/n

6.组合的方向效应(即组合对信噪比的改善程度)课本106

在最有利条件下,组合的方向性效应与组内检波器个数相等,检波器个数n越多,信噪比的改善越大

7. 脉冲波的组合特性课本106

*讨论脉冲波组合的方向特性的2种方法

*脉冲波的组合就不能用组合前后的振幅比来说明组合的方向特性,只能用别的参数如振幅极值比、能量比或包络面积比等

*对脉冲波的组合特性的讨论所得到的主要结论:

*脉冲波与简谐波组合特性曲线的通放带宽度基本一致,脉冲波的压制带不是周期性曲线,无零值,但其数值基本上与简谐波的压制带极值相同,为1/n(压制带的基本度量值)左右

8.随机干扰的特点

*平稳的随机过程: 程是指其基本条件在时间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故其统计规律也不随时间而变化的随机函数的集合。

*各态历经性质: 一个随机过程的统计规律在一次实现中已能反映该随机过程的全部特点

*描述随机过程的主要参量:平均值、方差、相关函数

*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就是自相关函数第一个零值点所对应的lΔx值(在lΔx上随即干扰互不相似)

9. 组合的统计效应的结论

*当组内各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大于该地区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m个检波器组合后,其信噪比增大√m倍

*G=√m(统计效应) G=m方向效应)

10. 组合的频率效应与平均效应

(1)频率效应(防止非利用)

*对于平面简谐波而言,组合后的信号频率与组合前单个信号频率是一样的,因此没有频率畸变而组合后信号的相位相当于组内中心位置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的相位。

*组合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组合后信号的频谱与组合前单个检波器的信号频谱有差异,即组合前后的波形发生了畸变。需要说明的是,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虽然组合本身具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但我们不是利用这种频率选择作用进行频率滤波。因此,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着使有效波波形畸变的不良作用,不是利用它,而是要尽量避免这种低通滤波特性。

为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

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2)组合的平均效应(不适合高分辨勘探)

组合的平均效应包两方面内容:

①是对地面的平均效应,组合对地表的平均效应是有利的。

②是对地下界面的平均效应。这对细致研究断块特点不利,所以高分率或高精度

地震勘探要求小组合基距就是为了避免组合对地下界面的平面的平面的平

面的平均效应。

11.分析说明确定组合参数的方法步骤与基本原则

确定组合参数的方法步骤:课本112

(1)干扰波调查

(2)理论分析与计算

(3)组合效果检验

确定组合参数的基本原则:

(1)尽可能使有效波落入通放带,使干扰波落入压制带,要求组内距Δx为:

(2)适当增加检波器的组合数目,但不宜过多过多。

(3)既要考虑方向特性又要兼顾统计效应,组内距Δx应大于随机干扰波的相关半径

(4)从压制干扰波的角度出发,组合基距应为:

实际上

(5)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生产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12. 了解其他组合形式的相关结论课本114

(1)不等灵敏度组合

*不等灵敏度组合就是采用某些办法使同一组内各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幅度不一

样。

*其曲线具有两个特点:

①通放带宽度与组合点数为n的简单线性组合特性的通放带度基本上相同

②压制带极值基本上为组合数为n的简单线性组合压制带极值的平方,所以

它的压制带极值比简单线性组合特性小的多,对干扰波压制效果更佳,这

是等腰三角形分布组合的显著优点

(2)面积组合

*简单线性组合只能压制沿测线方向传播的规则干扰波,而不能压制垂直或斜交

测线方向到达的规则干扰波。如果工区存在来自不同方向的规则干扰波时则干

扰波时则干扰波时,采用面积组合较为合适。采用矩形面积积组合时,通常沿

测线方向检波器多一些,垂直测少一

(3)震源组合(可控震源)简单线性组合课件以及课本

12.组合的实现途径

?野外检波器组合

?野外震源组合

?检波器-震源联合组合

?室内数字组合:若干个地震道信号按比例相加,形成新的地震道(课件图)

13. *视速度:如果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波速,得到的结果就不是

波速的真实值。这样的结果叫做简谐波的视速度

*剩余时差: 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m 之差称为剩余时差。

*时延定理: 设τ为实值常量,而u (t ?) S ),则有 ω(u(t ?) τ±S)ω(e ±jτω

六.多次覆盖技术(multiple coverage)

1.多次覆盖:同一反射点重复观测的次数

水平叠加: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将野外观测的多次覆盖原始记录,经

过抽取共中心点(CMP)或共深度点(CDP)或共反射点(CRP))道集记录、

速度分析、动静校正、水平叠加等一系列处理的工作过程,最终得到能基本反

映地下地质形态的水平叠加剖面或数据体,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法,

简称为水平叠加技术(利用动校正后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剩余时差的差异)

2.多次覆盖技术主要侧重于野外资料采集观测方法,得到的是后续资料处理反演的基础资料即按一定观测系统激发并接收记录下来的原始共激发点(CSP)记录;而水平叠加技术则涉及到室内资料处理的一系列工作过程

多次覆盖和组合都是用来提高信噪比的

3. 多次覆盖的方法原理和具体实现以及主要目的

*多次覆盖的方法原理(具体实现):按照一定的观测系统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多

次观测;

*基本假设条件:地下界面为水平,介质均匀

*具体做法:分别在炮点O1,O2,O3等激发,在D1,D2,D3等接收,保证炮检距相对于中心点M是对称的课本118

*主要目的:提高观测资料的信噪比。

*多次覆盖方法得到的原始资料经过动校正、水平叠加等处理后,可以得到水平得加剖面4.CRP反射波时距曲线

(1)水平界面

以各接收点与对应的激发点的距离(称为炮检距)x为横坐标,以波到达各共反射

点(CRP)道的传播时间t为纵坐标。式中,x为各道的炮检距;h0为共中心点M

处界面的法线深度;v是界面上部均匀介质的波速

(2)倾斜界面

时距曲线方程中的t0记作t0m,且表示共中心点M处的自激自收时时间0 t 5. 共激发点和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异同点

(1)反射波时距曲线都是一条双曲线

(2)极小点位置不同;共激发点:

共中心点:

(3)物理意义上的差别: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一个点R(界面水平时)或R点附近的一个小区间(界面倾斜时时)的情况,而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反映的是一段反射反射界界面的情况。在共激发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激发点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这个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垂直反射时间反射时间

6. 多次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1)全程多次反射波(long-path multiple)-在某一深层界面发生反射的波在地面又发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发生反射,来回多次,又称简单多次波。

(2)短程多次反射波(short-path multiple)-地震波从某一深部界面反射回来后,再在地面向下反射,然后又在某一个较浅的界面发生反射,又称局部多次波。

(3)微屈多次反射波(peg-path multiple)-在几个界面上发生多次反射,多次反射的路径是不对称的,或在一个薄层内受到多次反射,它与短程多次波并没有严格的差别。

(4)虚反射(ghost)-进行井中激发时,地震波能量一部分向上传播,遇到地面再向下反射,这个波称为虚反射,它与直接由激发点向下传播的地震波相差一个时间延迟τ,τ等于波从井底到地面的双程旅行时

7. 全程多次波时距关系的思路及其方程特点

*推导思路为:

①做出一个等效界面,使这个等效界面的一次反射波相当于原来界面的全程多次反射

②用等效界面的法线深度h’、倾角φ’写出它的一次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

③求等效界的参数h’、φ’与原来的界面参数h、φ的关系,再代回到等效界面一

次方程,就可得到原界面的全程多次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

*全程二次反射波与一次反射波之间的两个重要关系:

(1)在激发点O处(x=0)观测到的全程二次反射波的t0时间是:'

当界面倾角较小时,,此时近似有,这是一个常用的识别

近于水平界面的多次波的重要标志-t0标志

(2)等效界面的倾角表明全程二次反射波的等效界面的倾角φ’等于一

次反射界面倾角φ的二倍,这称为全程多次波的倾角标志

8.剩余时差

*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m之差称为剩余时差

*水平叠加是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能够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质量,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多次波),效果好。它所利用的不是频率滤波的频谱差异,也不是组合的方向差异,而是利用动校正后有效波与干扰波之间剩余时差的差异

*课本125页1、2段

*拉东变换去除多次波,水平叠加技术压制多次波,突出一次波,而非去除多次波

*剩余时差

式中分别为多次波和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分别为多次波和一次波的速度

*在速度随深度增加的情况下,,所以大多为正,动校正后表现为校正不

足,影响叠加效果。通常一次剖面上剩余时差随x的加大而增大

*把表达式中与炮检距x无关的项用q代替,即:

q称为多次波剩余时差系数,表达式变为:

*在CSP记录上,来自水平界面的一次反射波同相轴经过动校正后变为一条直线;它反映了一段界面,倾斜界面的反射波同相轴经过动校正后变为一条倾斜的直线,反映一段界面。在CRP点道集上,来自水平界面的一次反射波同相轴经过动校正后变为一条直线,经叠加后变为一条直线,只反映界面上一个反射点的情况;倾斜界面的反射波同相轴经过动校正后很接近一条直线,叠加后变为一道,反映一小段界面(不是一个点)的情况

9. 多次波剩余时差的特点: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是按抛物线规律变化的,并与下列两个参数有关:一是与炮检距x 的平方成正比;二是与界面的埋藏深度或t0时间有关,因为q随t0而变,而V、Vd 在一定的地区也随t0而变,q总的来说是t0的函数

可见,各种波的剩余时差曲线都各具特点和规律,研究各种波的剩余时差曲线的特点既有利于了解突出一次反射波、压制多次干扰波的基本原理,也有助于鉴别波的类型

10. 识别多次波的标志

11. 讨论多次叠加特性的思路以及多次波的叠加特性(课本126-127)

12.脉冲波的叠加特性

多次叠加的相位特性

多次叠加的频率特性(防止,不是利用)

多次叠加的统计效应::提高的倍数,多次叠加的统计效应要优于组合的统计效应13. 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速度、地层倾角(课本135-138)

*倾角的影响:非共反射点叠加

剩余时差的存在影响叠加效果

14.分析说明多次覆盖和组合这两大技术的基本假设条件和方法原理以及压制干扰波的效果差异

多次覆盖组合

基本假设条件地下界面为水平,介质均匀;

方法原理(课本135)分别在炮点O1,O2,O3

等激发,在D1,D2,D3

等接收,保证炮检距相

对于中心点M是对称

组合确实可以视为一个滤波过

程,单个检波器信号为该滤波

器的输入,多个检波器组合后

的信号是该滤波器的输出,滤

波器的系统特性就是K( jw )

压制干扰波靠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不同,对

多次波有很好的压制作用。对

随机干扰,多次叠加比组合的

压制效果要好。根据反射波和干扰波的视速度不同,它能压制视速度较低的面波干扰等,但不能压制与反射波视速度相近的多次波

第四章地震波速度

一.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分析

1.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岩石弹性常量、岩性、密度、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埋藏深

度、孔隙率和含水性、频率和温度

孔隙流体性质影响纵波的速度和反射系数,不影响横波,纵横波速度比是研究孔隙流体性质的有利参数,威利方程是亮点技术的理论基础

2. *泊松比:

*纵横波速度比:

*Gardner公式:式中速度V的单位是m/s,密度ρ的单位是g / cm3

*Wyllie方程:

*频散:传播速度是频率的函数

*与密度的关系:式中速度V的单位是km/s,密度ρ的单位是g / cm3 *与埋深的关系: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垂直梯度可能相差很大,一般地说,在浅处速度

梯度较大;深度增加时垂直梯度减小(往外鼓出)

3. 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

(1)在沉积岩中速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决定于地层的沉积顺序及岩性特点。沉积岩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成层分布。根据形成沉积的各种条件,可将整个地质剖面划分为许多地层,在各层中波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速度在剖面上的成层分布就成为沉积岩的基本特点,而这一特点恰恰是地震勘探的有利前提。

(2)速度与深度和地质年代有关,这个关系基本上是平滑变化。所有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表现出速度变化具有方向性,其方向接近于垂线方向。速度随着深度(或反射波t0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速度垂直梯度的存在也是速度剖面的又一重要特点,速度垂直梯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

(3)由于工区地质构造与沉积岩相的变化,也会引起速度的水平方向变化。一般来说,速度的水平梯度不会很大,但要细致地处理和解释地震资料,考虑速度的水平梯度还是必要的,这个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构造破坏(如断层)可以引起速度的突变。

个别地层中的不整合及地层尖灭都会对速度的水平梯度有显著的影响。

二.各种地震波速度的概念

理解各种速度的引入、基本计算公式、适用条件、主要用途

1.平均速度(最小路径非最小时间)Vav

*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所有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n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平均素的计算公式:

式中,hi,vi,ti分别为每一层的厚度、速度和传播时间

*用途:时深转换

*条件:x=0(垂直入射垂直反射)

2.均方根速度Vr

*定义1:把非双曲线的时距曲线方程简化为双曲线关系时引入

定义2: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视地看成双曲线,求出的速度就是

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计算公式:

式中ti为波在第i层介质中沿着垂直界面的方向双程传播的时间

*适用条件:水平层状介质

*意义:把各层的速度的“平方”按时间取其加权“平均”值,而后取“平方根”值,要注意其中速度较高的层所占比重要大,表明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

线的偏折

3.等效速度

*公式:

*适用条件:倾斜的一个层

*意义:倾斜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道集的叠加效果存在2个问题,即反射点分散和动校正不准确。引入等效速度后,利用按水平界面动校正公式对倾斜界面的共中心

点道集进行动校正,可以取得很好的叠加效果,没有剩余时差。但不应忘

记,从地质效果来说,反射点分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用偏移

叠加才能妥善解决。

4.叠加速度Vav

*引入:在一般情况下(包括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界面均匀介质、覆盖层为层状介质或连续介质等),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共同的式子来

表示

式中Vav为叠加速

*对于不同的介质结构, Va就有具体的意义,例如对倾斜界面均匀介质Va就是等效速度,对水平层状介质Va就是VR 等

5.层速度

在地震勘探中,把某一相对稳定或岩性基本一致的沉积地层所对应的速度称为该地层的层速度

6.影响速度分析精度的因素课本149

7.地震波速度的应用

野外观测系统设计时需要速度来确定具体的采集参数;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过程中的动校正、水平叠加需要叠加速度,偏移归位需要偏移速度,深度偏移需要速度模型或速度场;在地震资料的解释过程中,平均速度主要用于时深转换,以便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和绘制深度构造图;层速度信息主要用于地层、岩性解释,也可用于储层参数、含油性预测。

8.速度的测定方法

(1)实验室测定方法

*岩石物理学

*WS:地震测井(WS-Well Survey)野外观测方法:

*CVL:声波测井

*VSP:地震测井或零偏移距垂直地震剖面

*TLS:时移地震

*弹性参数:

①纵波传播速度:定义为在固体、流体、气体中由于拉-压形变而产生的弹性波

传播速度;②横波传播速度:定义为在固体中由于切变而产生的弹性波传播速度;

③杨氏模量(纵向弹性模量)E:指法向应力与沿应力作用方向引起的伸长之比;

④泊松比(横向压缩系数):指当单轴方向延展时,物体横向压缩与纵向伸长之

比值;⑤剪切模量μ:指表征物体反抗形状变化能力的剪切力与剪切角的比

*确定岩石超声波范围的弹性振动传播速度通常采用三种方法:共振法、脉冲法和超波的干涉测量法

(2)时距曲线分析法

此类方法通常把覆盖层视为均匀介质,并利用实际观测到的直达波或折射波资料获取平均速度。直达波或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直线,该直线斜率的倒数就是介质或折射层界面平均速度。对于均匀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采用x2 ~t2直角坐标系,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可展现为一条直线,该直线斜率的倒数就是介质的速度,利用这种方法求取的速度称之有效速度

(3)井孔测定方法

*井中观测资料包括地震测井资料或零偏移距垂直地震剖面(VSP -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资料和声波测井资料,两种资料都可求取相应的平均速度和层速度

*井孔地震:VSP:零偏移距的VSP->VSPLOG->层位标定(第五章)

非零偏移距的VSP->VSPCDP->水平叠加剖面

IVSP(反VSP)(震源在#中):SWD(随钻地震:钻头作为震源)

3DVSP(移动激发点)

斜井vsp

井间观测:经济效率低

MWD:SWD,LWD,随钻地质导向

*1.地震测井或零偏移距垂直地震剖面方法WS(课本151)

*就求取平均速度和层速度而言,地震测井或零偏移距VSP方法在原理上是基

本是基本一致的

*当地层倾角较大时,激发点应布置在地层的下倾方向,以防止折射波的干扰

*具体过程见课本153

*地震测井资料的整理结果

①利用相应的公式计算t,vav ,先把t0(t0=2t),再把数据绘制在Vav~t0的坐标

系中,就得到平均速度随t0的变化曲线

②把{H,t0/2}数据点绘制在H~t0/2坐标系中,得到地震波沿沿垂直向下方向

传播的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称之为垂直时距曲线

③利用垂直时距曲线上折线段斜率不同进行分层,折线段斜率的倒数就是该

地层的层速度Vn=ΔH/Δt,绘制Vn~H曲线,它反映层速度随深度变化

的情况

2*声波测井方法CVL(课本154)

声波测井从其原理上讲,主要利用沿井壁滑行的初至折射波时差来求取速度参

数,具有简便灵活又能连续观测的特点,将声波探头下到井底,然后边向上提升,

边测量声波时差,其倒数就是层速度

慢度:速度的倒数

声波测井资料的整理和解释是从连续曲线着手,任意深度H的旅行时可由下

下式求取:

而由地至深度H的平均速度为:

用声波测井曲线直接求取的层速,即,这样求出的层速度分层细致、

准确,但分层时应参考岩性柱状图和井径曲线

3* WS与CVL的异同点

共同点:均为获取层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有效方法

不同点:获取速度资料的方法不同

工作条件不同

所得资料不同

(4)速度谱分析方法(求取叠加速度)(课本156)

*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

*求取叠加速度的方法原理:

对道集内某个反射波同相轴用不同的速度进行动校正并分析校正后的叠加效

果,其中叠加效最好的那个速度就是该反射波的叠加速度,具体实现时有叠加

速度谱和相关速度谱。主要用途:可用于求取记录的最佳叠加速度资;检查多

次叠加剖面的质量;发现多次波以便消除它;帮助合地质解释;提供叠加速度

场,用于变速成图或偏移速度场的建立;提供层速度资料进而研究岩性变化、

寻找地层或岩性圈闭等

*叠加速度谱的显示方式:等值线显示方式,能量曲线显示方式,彩色显示方式

*叠加速度的用途:由叠加速度求取偏移速度,动校正,求层速度

(5)速度反演方法(课本156)

*反演:理论:波动方程,褶积模型(第五章,射线理论)

井资料:无井LOG,井→地震,地震→井,多井

反演方法:线性和非线性反演方法

反演的输入资料(2D,3D):叠前反演:CMP,CSP,CA(角度),CO,CIP(成

像)→输出EI(弹性参数反演)

叠后反演:使用成果数据(用于资料解释)

和纯波数据(用于反演)→输出

结果为AI(波阻抗反演)

按地质目标分类:岩性反演、储层参数反演、流体性质反演、地层参数

反演

*主要使用波阻抗反演,即对地震记录做反褶积处理,再把反射系数剖面换算

为波阻抗剖面,消除密度参数便得到速度剖面,用于速度的区域分布或研究岩

性、含油性解释

9.各种地震波速度之间的转换关系

各种速度概念与介质的对应关系:P149

(1)平均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

*射线平均速度:把地震波沿某一条射线传播所走的总路程长度除以所需的时间叫

做沿这条射线的射线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与射线平均速度三者间的关系:(课本158-159)

炮检距为零时,平均速度精度高;随炮检距增大,均方根速度比

较准确;炮检距过大,均方根速度精度降低(课本161图)*结论

?平均速度适于设计井深、时深转换等

?均方根速度考虑了界面上的射线偏折,适用于大多数炮检距,用于水平叠加

?复杂介质,需要使用射线平均速度

(2)射线平均速度的特点:(课本160)

①它是炮检距或出射角或射线参数的函数;

②它比平均速度更精确地描述了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③分析各种速度的精度时可以用它作为一个比较的标准;在数字处理中讨论偏移叠

加速度时,也要用到射线平均速度的概念

①可以用射线平均速度作为衡量其他速度的精度和特点的标准

②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都把介质看成是某种假象的均匀介质

③平均速度一定小于均方根速度

(3)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

①对水平层状介质(或水平界面覆盖层是连续介质),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即

当φ=0时:

②当界面倾角为φ、覆盖层为均匀介质时,求得的叠加速度是等效速度,这时要作倾

角校正,即:

(cosφ的求取方法见课本162)

(4)均方根速度与层速度的关系(课本163)

*DIX公式:

*公式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水平层状介质

求出的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上分清层的顶底,即层厚

*层速度的地质意义:

?稳定沉积环境、岩性和岩相下的速度趋于稳定的数值,称为层速度Vn

?Vn所对应的沉积地层具有一定的厚度,V n数目远小于实际地质上分层数目

?层速度的应用:研究岩性、沉积相、孔隙流体性质、变速成图等*小结: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①平均速度一定小于或等于均方根速度

②由叠加速度计算均方根速度:

?均匀介质下求取的叠加速度就是平均速度

?水平层状介质的叠加速度就是均方根速度

?界面倾斜时,叠加速度是等效速度Vφ,此时,叠加速度作倾角校正后,

得到均方根速度

③由均方根速度计算层速度的Dix公式:

VR,i为第1到第i层的均方根速度

Vi为第i层的层速度

T0,i为第1到第i层的自激自收时间

④平均速度与均方根速度的换算

对于不同的速度模型,方法有所不同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

10.速度的用途及容差一览表

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一.地震剖面的特点

1.处理之后的成果数据→解释(工作站的方式—交互形式)→构造图(课本165)

2.*切片:等t0切片、岩层切片、地层切片

*同相轴:指地震剖面上相同相位如波峰或波谷的连线

*CSP→抽道集得CMP→速度谱分析得Va-t0曲线→NMO,校正,拉伸畸变→切除→

水平叠加剖面(x为CMP)→叠后偏移剖面(不整合面、绕射波、回转波)

3.假设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为Δt,地层间双程旅行时为Δτ

①如果岩层较厚,即时,地面同一点接收的来自界面R1 和R2 的2个反射

波可以分开,形成2个单波,保留着各自的波形特征;

②如果岩层较薄时,层间双程旅行时小于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即,此时

来自相邻的各反射界面的地震反射子波到达地面同一接收点时互相叠加,形成复合波

4.褶积模型的数学表达式(课本168)

假设地震道f(t)是由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组成的,即: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s(t)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式中:w(t)为地震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上式称为地震记录道的时间域褶积模型

时间域的褶积公式在频率域中就是乘积关系:

三者之间的振幅谱和相位谱分别为:

5.褶积模型的物理意义

①时间域的褶积可视为滤波过程,频率域则为线性滤波方程,即S(f)=R(f)·W(f)。

由此可理解为:输入信r(t)是由一系列尖脉冲组成,每个尖脉冲通过滤波器后的

输可视为该滤波器的滤波特性,即w(t),据此褶积模型的物理意义可理解为:一系列不同时间、幅度、极性的尖脉冲依此通过滤波器后的响应的叠加结果

②从褶积的运算过程看,固定r(t),把w(t)以t=ti与r(t)对齐后再对折,再相乘相加

6. 褶积模型的应用(课件、课本169)

①已知W(t)和R(t),求S(t)这是正演问题,如合成地震记录(synthetic seismogram)或

合成地震剖面;

②已知S(t)和W(t),求R(t)这是反演问题,如波阻抗反演(impedance inversion);

③已知S(t)和R(t),求W(t)这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中的子波处理(wavelet processing)问

题。

7.数据存储的格式:SEG-Y、SEG-D |速度分析

获取地震数据的途径:野外采集:CSP→CMP等抽道→动静校正→水平叠加→偏移(成

果数据—用于解释、纯波数据—用于反演)

地震勘探原理 研究生入学笔试 10年回忆版

10年回忆版: 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复试) 2噪声是影响地震的重要因素,请阐述在地震勘探中为了消除噪音所采用的方法技术与原理。 3指出下面地震剖面是什么类型的剖面?得到该地震剖面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工作?该地震剖面上包含有哪些地质现象? 答;水平叠加剖面。包括绕射波、断面波。有背斜、断层。为使同相轴形态与地下实际地质现象尽可能的一致需要对剖面作偏移处理。(大概是一道这样的题) 4 分析说明地震、测井、地质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实现思路,并列举三种资料综合应用的具体例子。 5 时间偏移与深度偏移的区别?深度偏移的优势? 6 如何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构造、地层和岩性油气藏? 7 分析叠加和多次覆盖对干扰波的压制? 8 还有一个是横向分辨率和纵向分辨率的定量描述,极限。。。。。(第一菲涅尔带)具体怎么说忘了,大概是这样 9 层位标定的题 10 提高分辨率,信噪比,保真度(复试) 11 数据处理流程(复试) 12静校正,包括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复试) 我问了几个人,大题应该差不多了。。有回忆的不大清楚的。。红色的应该就是我们考的。。 名词解释我就只记得一个VSP了。。因为当时忘了它的英文怎么写了所以记下了。。 整理的题1 一、填空: 1、静校正量只与(检波器的高程)有关,与(炮点、检波器的位置)无关,在讨论检波器组合的基本原理时,通常采用的研究思路是把组合看成一个滤波系统(每个检波器接收)的信号看成是滤波系统的输入,组合的信号看成滤波系统的输出。 2、水平叠加剖面上常出现各种特殊波,如(断面反射波),(绕射波)、(回转波)等,这些波的同相轴形态并不表示真实的地质形态。 3、测定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地震数字处理下册P131) 二、名词解释(英文的先写中文意思) 1、深度偏移 2、剩余时差 3、时间厚度 4、时距曲线 5、视铅直深度 6、视倾角 7、视速度 8、斯奈尔定律 9、EOR(提高采收率) 10、DMO(倾角时差校正) 三、问答 1、简述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的基本原理。(地震数字处理书上有) 2、如何区别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以前的答案上有区别,在加上自己的话,如果剖面上有绕射波、回转波、等是水平叠加剖面)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

⑴.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通过计算式:v =Δc /Δt来理解其概念: 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消耗的时间(Δt)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Δc)有关; ②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所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表示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哪种物质作为标准。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时,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化学反应mA(g) + nB(g) pC(g) + qD(g) 的:v(A)∶v(B)∶v(C)∶v(D) = m∶n∶p∶q ③一般来说,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进行而逐渐减慢。因此某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实际是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⑵.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I.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Ⅱ.条件因素(外因)(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①. 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活化分子总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物质和纯液态物质的浓度可视为常数; ②. 压强:对于气体而言,压缩气体体积,可以增大浓度,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增大气体压强时,不能改变反应气体的浓度,则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③. 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④. 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等同地改变可逆反应的正、逆化学反应速率。 ⑤. 其他因素。如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光、不同溶剂、超声波等。 2. 化学平衡: ⑴.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 ⑵. 化学平衡的概念(略); ⑶. 化学平衡的特征: 动:动态平衡。平衡时v正==v逆≠0 等:v正=v逆 定:条件一定,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一定(不是相等);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⑷. 化学平衡的标志:(处于化学平衡时): ①、速率标志:v正=v逆≠0;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生成物的产率不再发生变化; ④、反应物反应时破坏的化学键与逆反应得到的反应物形成的化学键种类和数量相同; ⑤、对于气体体积数不同的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体积和压强也不再发生变化。【例1】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 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C ) A.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 ⑸.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举例反应mA(g) +nB(g) pC(g) +qD(g)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平衡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④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 学分: 5 分 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 执笔人:毛宁波 审定人:陈传仁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重点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 ◆难点 ◆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 ◆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 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 ◆重点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平衡基础知识 三、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 ⑴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用“ ”代替“==”。 ⑵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⑶在不同条件下能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不叫可逆反应。如: 2H 2 + O 2 2H 2O ;2H 2O 2H 2↑+ O 2↑ ⑷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在一定条件下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达到平衡状态。 2、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反应的限度就是研究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⑵反应的转化率 反应物的转化率:α=%100 该反应物起始量 反应物的转化量 3、化学平衡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①化学平衡的微观标志(即本质):v 正=v 逆 ②化学平衡的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即随时间的变化,保持不变。 ③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正、逆反应同时开始,都能达到化学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止。 ③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且都不等于零。④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保持一定。对反应物,有一定的转化率,对生成物,有一定的产率。 ⑤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平衡发生移动,最终又会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四、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以可逆反应mA(g) + nB(g) pC(g) + qD(g)为例 1、直接标志 ⑴v正=v逆。 具体可以是:①A、B、C、D中任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生成个数等于反应掉的个数。②单位时间内生成m mol A(或n molB),同时生成p molC(或q molD)。 ⑵各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⑶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⑷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 2、间接标志 ⑴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有颜色,颜色稳定不变。 ⑵当m+n≠p+q时,恒容下总压强不再改变。(m+n=p+q时,总压强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例举反应mA(g)+nB(g) pC(g)+qD(g) 是否平 衡状态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是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是 ④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总浓度一定不一定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m mol A,即v正=v 逆 是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归纳

第1讲 化学反应速率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或生成物浓度的来表示。 2.数学表达式及单位 v =Δc Δt ,单位为或。 3.规律: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但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这些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之比。 4.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由于同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数值可能,所以比较反应的快慢不能只看数值的大小,而要进行一定的转化。 (1)看是否统一,若不统一,换算成相同的单位。 (2)换算成物质表示的速率,再比较数值的大小。 (3)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的比值,即对于一般反应aA +bB===cC +dD ,比较v(A)a 与v(B)b ,若v(A)a >v(B) b ,则A 表示的 反应速率比B 的大。 考点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 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 1为,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反应热为。(注:E 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恒容 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物质浓度(活化分子浓度)→反应速率。 2.恒压 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物质浓度(活化分子浓度)→反应速率。 考点三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在探究相关规律时,需要控制其他条件,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探究这一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变量探究实验因为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因而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有所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清楚实验目的,弄清要探究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然后分析题给图表,确定一个变化的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的情况下,这个变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但在分析相关数据时,要注意题给数据的有效性。 第2讲化学平衡状态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1)定义:在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在方程式中用“ ”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与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平衡特点

高考化学复习化学平衡常数知识点总结

15-16高考化学复习化学平衡常数知识点总 结 平衡常数一般有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下面是化学平衡常数知识点总结,请考生及时学习。 1、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的化学表达式 (2)化学平衡常数表示的意义 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小,K值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2、有关化学平衡的基本计算 (1)物质浓度的变化关系 反应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 生成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 其中,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反应的转化率():= 100% (3)在密闭容器中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在计算时经常用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两个推论: 恒温、恒容时:恒温、恒压时:n1/n2=V1/V2 (4)计算模式 浓度(或物质的量) aA(g)+bB(g) cC(g)+dD(g) 起始m n O O

转化ax bx cx dx 平衡m-ax n-bx cx dx (A)=(ax/m)100% (C)= 100% (3)化学平衡计算的关键是准确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化学平衡的计算步骤,通常是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列出反应起始时或平衡时有关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然后再通过相关的转换,分别求出其他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概括为:建立解题模式、确立平衡状态方程。说明: ①反应起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可能同时存在; ②由于起始浓度是人为控制的,故不同的物质起始浓度不一定是化学计量数比,若反应物起始浓度呈现计量数比,则隐含反应物转化率相等,且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成计量数比的条件。 ③起始浓度,平衡浓度不一定呈现计量数比,但物质之间是按计量数反应和生成的,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一定成计量数比,这是计算的关键。 化学平衡常数知识点总结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考化学知识点栏目。

人教版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1、从不同位置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辨认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方法:在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 小试牛刀: 1、连一连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2、找出下面的物体从前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在括号里写出“前、上、左”)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多个物体 1、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体,所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解析】: ①上、前、左②左、前、上 ③左、上、前④左、上、前

小试牛刀: 3、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 (1)从前面看到的形状是的有哪几个?看到的形状是的有哪几个? (2)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的有哪几个? (3)这几个物体从上面看有形状相同的吗?

1.从上面看如图的立体图形,正确的是( ) A . B . C . 2.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前面看是,从上面看是,从左面 看是( ) A . B . C . 3.一个立方体如图 ,从 面看到的形状是,从 面看到 的形状是,从 面看到的形状是.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请连一连.

5.按要求填一填. (1)从前面看到的是图2中C的有. (2)从左面看到的是图2中B的有. (3)从上面看到的是图2中A的有. 6. 从上面看从前面看从右面看 第三部分:课后作业解析 1.【解答】解: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有两排,里排有三个正方形,外排有一个正方形靠左;从左面看到的是有两层,下层有两个正方形,上层有一个正方形靠左;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有两层,下层有3个正方形,上层有1个正方形靠左;画出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如下: 上面左面前面

化学平衡知识归纳总结(总)

化学平衡知识归纳总结 一、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涵义 1、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方向又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注意:“同一条件”“同时进行”。同一体系中不能进行到底。 2、化学平衡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同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要注意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研究对象: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2)平衡实质:V 正=V 逆 ≠0 (动态平衡) (3)平衡标志: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可用六个字概括——逆、等、定、动、变、同。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逆:化学平衡状态只对可逆反应而言。 (2)等: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即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 (3)定:在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不在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4)动:化学平衡从表面上、宏观上看好像是反应停止了,但从本质上、微观 上看反应并非停止,只不过正反应速率于逆反应速率相等罢了,即V 正=V 逆 ≠0, 所以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5)变:化学平衡实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是相对的,当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6)同: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正逆两个方向达到,如果外界条件不变时,不论采取何种途径,即反应是由反应物开始或由生成物开始,是一次投料或多次投料,最后所处的化学平衡是相同的。即化学平衡状态只与条件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1、同一种物质V 正=V 逆 ≠0 2、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包括物质的量的浓度、质量分数等)、含量保持不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 2、有效波 3、干扰波 4、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 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 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 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 B.反射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 A.一个点; B.许多点. 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 B.反射能量强. 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 B.标准. 5 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 A.突出; B.增强; C.压制; D.变化不明显. 四、 简答题 1、什么是多次覆盖? 2、什么是多次波记录? 3、什么是反射定律? 4、什么是时距曲线? 五、计算题 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速度为3000米/秒.从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为2.25秒,试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2、计算波阻抗Z 知:砂岩速度V=3500m/s,密度ρ=2.7g/cm的立方. 求:Z=?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复习专题 1. 化学反应速率: ⑴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通过计算式:v =Δc /Δt来理解其概念: 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消耗的时间(Δt)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Δc)有关; ②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 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所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表示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哪种物质作为标准。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时,其比 值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化学反应mA(g) + nB(g) pC(g) + qD(g) 的:v(A)∶v(B)∶v(C)∶v(D) = m∶n∶p∶q ③一般来说,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进行而逐渐减慢。因此某一段时间内的化 学反应速率,实际是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I.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Ⅱ.条件因素(外因)(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①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活化分子总数, 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物质和纯液态物质的浓度可视 为常数; ②压强:对于气体而言,压缩气体体积,可以增大浓度,从而使化学反应 速率加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增大气体压强时,不能改变反应气体的浓度, 则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③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

分子百分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④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等同地改变可逆反应的正、逆化学反应速率。 ⑤其他因素。如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光、不同溶剂、超声波等。 2. 化学平衡: ⑴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 ⑵化学平衡的概念(略); ⑶化学平衡的特征: 动:动态平衡。平衡时v正==v逆≠0 等:v正=v逆 定:条件一定,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一定(不是相等);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⑷化学平衡的标志:(处于化学平衡时): ①速率标志:v正=v逆≠0;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生成物的产率不再发生变化; ④反应物反应时破坏的化学键与逆反应得到的反应物形成的化学键种类和数量相同; ⑤对于气体体积数不同的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体积和压强也不再发生变化。 【例1】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 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C )

2019春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2.观察物体(二) 知识点归纳

一、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的方法:从哪一位置观察物体,就从哪一面数出小正方体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形状。 从前面观察,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由几列、几层摆成的;从上面观察,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由几列、几排摆成的;从左、右面观察,可以知道这个物体是由几层、几排摆成的。从左面和右面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如: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下面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 观察可知,这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从前面看有两层,第一层有3个小正方形,第二层正中间有 一个小正方形,即;从上面看有前后两排,第一 排有1个小正方形,第二排有3个正方形,即; 从左面看有两列,第一列有1个正方形,第二列有2个正 方形,即。 解答: 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如:观察下面的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图中给出的是由5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三个不同形状的物体,从上面、前面和左面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再判断相同与否。 观察:从上面观察,看到的都是由3个小正方形横着摆成的长方形,即 ,形状相同。 从前面观察,看到的都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 观察物体时,视线应垂直于所要观察的平面。 易错题: 判断:一个物体从左面看到的 是 ,则这个物体一定是由4 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分析:组成物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不一定是4个,只能说至少是4个。单凭从某一个位置看到的图形,是不能确定组成物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正确答案:?

形,分别是,,,形状不同。 从左面观察,看到的都是由3个小正方形竖着摆成 的长方形,即,形状也相同。 解答:从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前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 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 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 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如何消除?-----动校 正 ?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 4、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时如何消除干扰? ? 5、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能量问题。 ? 6、地下界面的复杂性问题----偏移归位 ? 7、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问题 ? 8、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及油气检测 ? 9、精细的构造解释、油藏描述、储层预测 ? 10、开发地震解释(四维地震、油藏监测) 总论 1波的种类 时距曲线 地震波的种类: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面波和勒夫波)1、纵波(P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2、横波(S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的特征 (1)时间域(空间域): 周期:质点振动一次需要的时间。 频率:质点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振幅: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波峰:最大的正位移。 波谷: 波长: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是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 波数:波长的倒数。 (2)频率域: 波形特征可以转换成频谱特征——完全等价——傅氏变换———将时间域上的波形变换为频率域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通称为频谱) 激发地震波——某时刻刚刚振动的点组成的曲面——波前面(波前) 停止振动的的点组成的曲面叫波尾 射线——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射线与波前垂直 费马定理 波传播——费时最少——最佳路径——垂直于波前面 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折射波的形成 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 折射波盲区 大地滤波作用大地不是完全弹性介质,在弹性波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容易被吸收。从而对震源激发的地震子波起到改造作用,由粘弹性理论证明: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还与地层的物质成分、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一般疏松地层比致密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更大。 波阻抗是速度与密度的乘积 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弹性波的传播规律。弹性~塑性 物质的弹性性质可用几个弹性模量或常量来描述。它们可以定量地描述不同类型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影响速度的因素: 孔隙度、岩石的埋藏深度、变质、脱水、相变等等。 21v v >090c i i = 时,透射角等于

高考化学化学平衡常数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化学化学平衡常数知识点总结 1、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 (2)化学平衡常数表示的意义 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小,K 值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2、有关化学平衡的基本计算 (1)物质浓度的变化关系 反应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 生成物:平衡浓度=起始浓度+转化浓度 其中,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它们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2)反应的转化率(α):α= ×100% (3)在密闭容器中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在计算时经常用到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两个推论: 恒温、恒容时:恒温、恒压时:n1/n2=V1/V2 (4)计算模式 浓度(或物质的量) aA(g)+bB(g) cC(g)+dD(g) 起始 m n O O 转化 ax bx cx dx 平衡 m-ax n-bx cx dx α(A)=(ax/m)×100%

ω(C)= ×100% (3)化学平衡计算的关键是准确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化学平衡的计算步骤,通常是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列出反应起始时或平衡时有关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然后再通过相关的转换,分别求出其他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概括为:建立解题模式、确立平衡状态方程。说明: ①反应起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可能同时存在; ②由于起始浓度是人为控制的,故不同的物质起始浓度不一定是化学计量数比,若反应物起始浓度呈现计量数比,则隐含反应物转化率相等,且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成计量数比的条件。 ③起始浓度,平衡浓度不一定呈现计量数比,但物质之间是按计量数反应和生成的,故各物质的浓度变化一定成计量数比,这是计算的关键。

地震勘探原理浅震实习报告范本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施工设计 (2) 第三章数据采集 (13) 第四章数据处理 (26) 第五章总结与建议 (26) 第六章结束语 (28)

第一章:前言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是面向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开设的实践课程之一,是在地震勘探理论和工程物探等课程之后的实践环节。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对浅层地震仪器的认识和操作,以及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和解释,使学生真正理解地震勘探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该技术在浅层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野外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阶段工作,其任务是为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提供第一手资料。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要有高质量的地震仪器外,还与测线及观测系统设计、地震波的激发技术和地震波的接受仪器有关。 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波的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登诸多因素。具体来讲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二是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 根据不同勘探阶段的精度要求,地震测线的布置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1.区域概查阶段测线的布置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元的预测范围等;2.面积普查阶段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丰”字型;3.面积详查阶段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稍密,线距为2km-3km,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在地震勘探中,资料解释占有什么重要的地位。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经过处理得到的时间剖面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点,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要运用地震波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去伪存真。同时还要把时间剖面转化深度剖面,绘出空间地层构造图。 构造解释即为为由时间、速度获得界面的深度、构造形态,落实构造圈闭。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地震波运动学原理,利用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旅行时差和速度等信息,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狗啊哦图,进行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和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在油气勘探上最终的目的就是寻找圈闭的油气藏。 本次实习的目的: ? 1.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仪器设备、实际应用和勘探任务的介绍,仪器的操作练习,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 2. 地震数据采集参数的设计与论证,包括激发点距、接收点距、接收道数、记录时长、覆盖次数分析等; ? 3. 地震数据的现场采集,摆放接收排列,连接记录仪器,设置各项参数,进行地震波的激发0与接收,对每一次接收的道集数据进行现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4 化学平衡 4.1本章重点与难点 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对定温、定压、定反应进度的化学反应方向限度的判据。不同反应体系的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表达。 各种反应体系标准平衡常数K θ和经验平衡常数K 的表达式及相互间变换。 平衡等温式()ln ()r m G T RT K T θθ?=-的意义与应用,热力学标准态的()r m G T θ ?的测定 方法。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Van't Hoff 方程的定积分式、不定积公式及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的计算。 压力、惰性气体对气相反应平衡移动的影响和组成变化的计算。固体化合物分解压的概念与计算。 溶液(或熔体)反应中的()r m G T θ?的计算。生化标准态的()r m G T θ?与()K T θ 的意义。 非理想体系之化学平衡常数(包括"杂平衡常数")的表达及有关计算。 同时平衡计算原则及方法。 4.2基本要求 明确化学反应平衡面临的问题以及应用热力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理解判据化学反应方向限度所涉及的物理量;如,()T P G ξ ??,r m G θ ?,B B v μ∑等的由来、意义及其彼此间的联系。 掌握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和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在判据反应方向限度上的具体应用。 掌握各种理想系统的平衡常数表达形式与演化。 掌握平衡等温式()ln ()r m G T RT K T θθ?=-之意义,尤其应区别()r m G T θ?与()K T θ的实质 状态,并熟悉()r m G T θ ?测定方法。 熟悉标准平衡常数、实验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定义、计算及它们相互间的逻辑关联。 掌握非理想体系(高压气体或混合物,液态混合物及溶液)之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以及逸度、活度的意义与求法。 掌握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Van't Hoff 方程的不定积分式、定积分式及其应用。 理解温度、压力、惰性气体存在及物料配比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并掌握固体化合物分解压概念与计算。 了解耦合反应平衡和同时反应平衡的意义与处理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