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指在病因学的指导下,对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具体病因的辨证方法。

指在病因学的指导下,对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具体病因的辨证方法。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风邪袭表: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 鼻塞流,喷嚏,咽喉干痒和不 适,舌苔薄白,脉浮缓

风客肌肤:皮肤瘙痒,瘾疹,局部麻木 风袭经络:口眼歪斜,颈项强直,口噤,

抽搐,角弓反张,振颤,蠕动 风历关节:游走性关节疼痛

风淫证候

概念

床表现

风淫证候

治则

疏散风邪

注:内风禁用发散剂,应治其治病之因,或平熄内风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寒客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寒客脉经络气血─冷痛,得温痛减 寒客脏腑─腹痛、呕吐或腹痛泻泄,腹 胀,纳呆

寒淫证候

概念临床

表现

寒淫证候

辨证要点

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治则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

舌红、苔黄、脉虚数。 中暑─卒然昏倒或昏厥,舌绛干燥,

脉濡数。暑淫证候

概念临床

现(轻)(重)

暑淫证候治则

伤暑—清暑益气

中暑—开窍醒神

外感湿邪引起的证候 伤湿—发热、头胀痛、胸闷、身重 痛,舌苔白滑,脉濡缓。 冒湿─头胀痛如裹,遍体不舒,身 重,脉濡弱。 湿痹─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湿淫证候

概念临床表现

外感燥邪引起的证候 凉燥─干(唇、舌咽)、干咳 恶寒发热,鼻流清涕,无汗。 温燥─干(唇、舌咽)、干咳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燥淫证候

概念临

床表现

外感火热病邪引起的证候 热盛─壮热、口渴、面目红赤、烦燥、 谵妄、 狂越、脉洪数。 津伤─口渴冷饮、便秘、尿黄。 动风─抽搐、角可反张。 动血─咳血、吐血、衄血、斑疹 火邪壅滞局部─疮痈红肿高凸。

火淫证候

概念临床表

外感疫毒疠气引起的证候

(1)湿热疫(表、里之分):

憎寒壮热

但热不寒,日晡热甚 (2)暑燥疫:烦渴、 头痛如劈,神 昏、斑疹、绞肠痛绝

(3)瘟黄:壮热、烦渴、 全身发黄、 神昏、口鼻出血

疫疠证候

概念临床表现

疫疠证候

辨证要点

传染性强、症状相似、发病急、病情重、传变快

第二节 情志内伤辨证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情志内伤 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忧)则气消: 恐则气下: 思则气结:

惊则气乱:

概念临床

表现病因辨证

辨证要点

1.询问病史

2.临床有精神失常的症状和体征

3.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4.以心、肝、脾三脏临床表现为主

中医诊断学难错题集之病因辨证

2015: A.痰饮 B.溢饮 C.支饮 D.悬饮 83. 饮邪停于胸者称为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停留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饮溢肢体者为溢饮;支撑胸肺者为支饮。 84. 饮邪停于胃肠者称为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停留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饮溢肢体者为溢饮;支撑胸肺者为支饮。 127. 过度愤怒可导致 A飧泄B呕血C昏厥D薄厥 【参考答案】ABCD 【考查知识点】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兼发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

腹泻等症。《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故选ABCD。 129. 下列各项中,属于“寒从中生”的有 A阳气虚衰,阴寒内生B阳气虚衰,寒饮停聚 C寒邪直中,伤及脾胃D饮食生冷,伤及中阳 【参考答案】ABCD 【考查知识点】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寒从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属于内生"五邪"。脾肾乃先后天阳气之本,故其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寒从中生也是提示阳气虚弱的内部根本原因,而非外邪。故选ABCD。2014: A.热极生风 B.气虚生风 C.阴虚风动

D.肝阳化风 83. 导致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的病机是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瞤动。 84. 导致肢体麻木震颤,眩晕欲仆的病机是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肝阳化风:眩晕欲仆,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语言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136. 寒淫症可见的表现有 A.腹痛腹泻 B.畏寒肢冷 C.咳嗽气喘 D.鼻流清涕 【参考答案】ABCD 【考查知识点】:寒淫证指寒邪侵袭机体,阳气被遏,以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等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临床表现 (一) 伤寒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二) 中寒证1. 寒邪客肺证:咳嗽、气喘、咯稀白痰、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点。2. 寒滞胃肠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3. 寒滞经脉: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4. 伴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A1 1、下列妇科病证中,哪项与寒邪无关 A、痛经 B、月经后期 C、带下病 D、月经先期 E、不孕症 2、外湿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肿 B、闭经 C、子满 D、阴痒 E、经行泄泻 3、下列各项,不属于外热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多 B、产后发热 C、恶阻 D、阴疮 E、子淋 4、抑郁忿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B、月经先期 C、经期延长 D、经间期出血 E、月经过多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经间期出血 C、月经过少 D、月经先期 E、月经过多 6、产后过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产后血晕 B、产后发热 C、恶露不绝 D、产后腹痛 E、产后抑郁 7、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月经过少 C、闭经 D、痛经

8、肝经湿热,蕴结胞中,阻滞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少 B、癥瘕 C、闭经 D、月经后期 E、痛经 9、肾阳虚,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妊娠腹痛 B、带下过多 C、月经过少 D、月经后期 E、闭经 10、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行吐衄 B、妊娠恶阻 C、月经先期 D、经行乳房胀痛 E、经间期出血 11、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先期 B、胎漏

C、滑胎 D、胎萎不长 E、产后血晕 12、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间期出血 B、带下过多 C、经行吐衄 D、滑胎 E、经期延长 13、督脉虚损,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的疾病是 A、经行发热 B、崩漏 C、经行身痛 D、痛经 E、产后发热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带脉失约导致的疾病是 A、滑胎 B、带下病 C、胎动不安 D、子宫脱垂 E、崩漏

癌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癌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摘要】本文从正气不足、邪气距之、阴阳失调、情治内伤、癌基因等方面阐释了癌症发生的病因病机,进而提出了扶正祛邪和对症治疗的标本兼治的中医学治疗方法,同时强调了情志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中医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癌症;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殷墟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癌”这一病名的记载。现存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按照癌瘤发生的不同部位将其分为“筋癌、肠癌、骨癌”等。《周礼》一书记载了“疡知”专科,“掌管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病,根据资料分析:其中的“肿疡”主要包括皮肤癌、口腔癌、乳腺癌、阴茎癌、甲状腺癌和淋巴肉瘤等体表性实体癌瘤。直到今天,文化上受中国影响较大的日本、朝鲜、越南等,还称癌瘤为“肿疡”。元代的朱震亨在他的《丹溪心法》一书中首次对癌症的病因及症候进行详细描述。到了明朝,医学界已经开始用“癌”字统称恶性肿瘤。 1.癌症发生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对于癌症的发生机理,《皇帝内经》认为:肿瘤的发生与阴阳失调、正气不足、饮食因素及情志不畅等多因素密切相关。 1.1正气不足是癌症发生的前提条件。中医所讲的“正气”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抵抗能力。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上,正气具有抗癌、固癌的双重功效,一旦癌毒产生,正气即表现出其抗癌的本能,发挥抗癌能力,正气还能固摄癌毒、抑制癌毒扩散。正气不足可引起血行不畅而成瘀,津液不布而成痰,瘀痰互相作用易成癌。正气不足,还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丧失识别杀伤癌细胞的能力,癌细胞逃逸被杀伤从而形成癌瘤。癌瘤形成后,不可避免地会大量消耗人体的正气,使机体正气不足加剧,癌症的恶性进展更进一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1.2邪气距之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这里所说的邪气是指中医所讲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相当于西医所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将各种有毒的能促进人体正常组织恶性增生的特殊致癌因子称为癌毒,癌毒既可以通过口鼻、皮毛由外而入,也可以由人的脏腑组织代谢异常生成。外感风热、暑热之邪气,可致肺胃津气耗伤,感寒凉之邪气易致肝肾真阴亏耗等。外感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烧废气、化学毒气、致病菌、粉尘及电离辐射等致癌因子造成的环境污染均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癌毒进入机体,长期积聚体内,可导致癌症的发生。过量食用油炸、烧烤、腌制及霉变食物,损伤脾胃气阴,造成气血亏虚,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的癌症。另外暴食暴饮、饮食不规律容易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过量食用辛辣味重之物,误食不卫生或腐败变质的食物,容易导致 湿毒蓄积于体内,从而形成癌毒,诱发癌瘤的形成 [1-2] 。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下列各项,不属于燥淫证的是 (分数:2.00) A.干咳少痰 B.咽喉疼痛 C.脉数有力√ D.大便干燥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考题具有一定难度。燥邪侵袭,易伤津液,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疼痛,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干咳少痰,脉象偏浮等,脉数有力是火热证的表现。 2.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 (分数:2.00) A.无汗出 B.有汗出√ C.大汗出 D.冷汗出 解析: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风邪治病,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汗出;无汗为寒淫证的表现。大汗出见于火热证,冷汗见于亡阳证。 3.患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其病因是 (分数:2.00) A.湿邪 B.热邪 C.风邪√ D.寒邪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属于比较简单题目。风邪的辨证要点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等;湿邪致病起病较缓而缠绵,头痛如裹,脉濡缓或细;热邪辨证要点以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舌黄干,脉数有力等主要表现;寒邪致病表现为无汗;脉弦紧等为主。 4.火热致病的特点是 (分数:2.00) A.发病急剧 B.重浊粘腻 C.游走不定 D.伤津耗液√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湿为阴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故重浊黏腻;火热证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易伤津耗液。 5.暑淫证与火热证的共同点是 (分数:2.00) A.都有明显的季节性 B.脉数有力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在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不管是执医还是执助,中医诊断学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今天中公教育的医疗专家讲师为大家进行典型易错题的剖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在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这一章节中,每一种证候的辨证要点是常考点,今天我们针对陈给大家整理了学习笔记,我们可以依次来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思维导图。 一、风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风邪犯肺);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客肌肤);或肢体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风胜行痹);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相搏)。 二、寒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或为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伏等。 三、暑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四、湿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五、燥淫证候的辨证要点:皮肤干燥甚则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易伤肺),脉象偏浮。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六、火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或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衄血,

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_吴林

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吴 林1,李 鹏2 (1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2 广西中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 摘 要:中医学认为偏头痛病因病机复杂,症见多端,但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多因风、寒、湿、痰、瘀以及肝、肾、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受损,复感外邪而诱使发病,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甚至气机逆乱,湿邪流注,痰浊内蕴,瘀血阻络,寒凝气滞,脑脉失养,气机不畅而发为头痛。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药疗法;病因病机;风邪外袭;脾胃阳虚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4813(2009)02-0238-02作者简介:吴 林(1970-),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学。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是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中医学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有 头风 脑风 首风 雷头风 真头痛 巅顶痛 等名称。病因病机复杂,症见多端,但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本文仅就近年来本病病因病机研究新进展,报道如下。 1 风邪外袭、上犯清空是本病的发生诱因 偏头痛病位在头。 巅高之上,惟风可到 ,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邪上犯阻遏清阳,脑府不荣;又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易夹寒、夹热、夹湿、夹瘀,引起脉络绌急或失养而出现头痛。 素问 风论篇 有 脑风 首风 之名,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 ,此乃外在风邪犯于头脑而致。 医学入门 言 风邪一入,头即痛焉。是以头痛之症,风痛居多 。认为头痛之因是由于风。风何以致痛?这与其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有关。 丹台玉案 其性易入,其气易感,头之诸阳内聚而拒风,风之势内外攻以抗阳,风与阳相争,两不肯伏,交 战至于高之分而头之诸经始病点。 症因脉治 指出: 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风冷所吹,遇风冷则发。 贼风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风邪入脑,清阳被扰,气血不畅,阻遏络道,成为 头风 。因此,风邪易侵袭机体而致头痛。综上所言,偏头痛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邪,侵袭于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何杨伟等[1]认为偏头痛病因为风邪外袭,迁延不愈,邪滞经脉,春至风气升,或情绪波动,风阳易动,内外相引,迅速发病。刘静等[2]认为偏头痛为风热之邪上扰清窍,气血逆乱,络脉阻闭,脑脉痹阻,不通则痛。 2 脾肾阳虚、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基础 本病起病之处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此时其形气未充,加上先天不足,肾元亏虚,脾胃虚弱,后天失养,气血生化无源而致气血两亏。同时脾失健运,津液失布而生痰饮,痰湿内蕴,痰浊上扰,清窍 有重点、有顺序多学科、多角度、多环节进行,促进中医现代化,从而切实提高临床疗效[6]。本研究表明,热毒宁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外感风热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快速退热,且对白细胞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起效快、疗程短、疗效确切,是治疗外感风热证的有效药物。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70. [2]徐辉甫,鲁 芳,肖文军,等.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外感风热证 期临床试验疗效报告[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7,4(3):242 243. [3]鲁法庭,严石林,汤朝晖.同证异治研究现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84 85. [4]张 梅,盖国忠.外感高热的机理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7,27(4):67 68. [5]全世建,刘 妮,林杏娥.方剂配伍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86 87. (收稿日期:2009-01-07) 238

咳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古代医家有“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等说法,咳嗽一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辩证论治。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是肺脏本身的病证,多以风邪为先导,而来寒、热、燥等邪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人体,首先犯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内伤咳嗽常涉及其它脏腑,因肺为娇脏,任何脏腑有病往往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于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乘于肺;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气上犯;肺本身气虚、阴虚,皆能影响肺气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咳嗽,病机均属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日久不愈,可损脏腑,发展成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多邪实与正虚并见,肺卫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咳嗽,可互为因果。辩证论治辩证首先应区别外感还是内伤,论治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见肺卫表证,属于邪实,治以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反复发作,如见他脏引起者,多属邪实正虚,治当去邪止咳,兼顾扶正。1、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主证:咳嗽声重有力,痰清稀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舌苔薄白,脉浮紧。辩证: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故咳嗽,咽痒,鼻塞流清涕;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清稀色白;风寒外束,卫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无汗;经络失和则全身酸软,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象。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2)风热咳嗽:主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辩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伤津液,故见咳嗽不爽,痰黄粘稠,鼻流黄涕、口渴咽痛;风热犯表,卫表不和,故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3)风燥咳嗽: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鼻干咽噪,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辩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干咳无痰,痰少粘稠;燥热灼津则鼻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风燥外客,表卫不和则恶风发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为燥热之象。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2、内伤咳嗽:1)脾虚咳嗽: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胀满,纳少呕恶,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辩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遏,故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不健运,痰湿中阻则胸脘满闷,纳差,呕恶;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神疲无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之象。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2)肝火犯肺:主证:咳嗽阵作,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面赤咽干,胸胁胀痛,口干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辩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阵作,痰滞难出;肝火上炎则面赤咽干,口干苦;肝脉布两胁。脉络失和,故胸胁胀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为肝火肺热之象。治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3)肾虚咳嗽:主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呈泡沫状,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头晕、心悸、形寒肢冷,肢体沉重,腰腿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辩证: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饮内停,上扰于肺,故咳嗽,痰涎清稀呈泡沫状;卫阳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故反复发作;水气上泛则头晕、心悸;水气游溢肢体则肢体沉重;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腰腿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为水湿内停之象。治法:温阳利水,理气化痰4)肺虚咳嗽:主证:起病缓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消瘦神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辩证:阴虚内燥,肺失滋润,故于咳少痰,口干咽燥;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阴虚火旺,则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迫津外泄则盗汗;津液不足而致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和分型治疗

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分型治疗 感冒是指感受触冒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常见外感病。又称“伤风”,如见广泛流行,症状较重,则又称为“时行感冒”。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年龄、性别之间发病无明显差异,有时可呈一定范围的流行。 “时行感冒”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秋轻度呼吸道症状。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大,易引起暴发及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因抗原转变而产生新亚型时,即能引起大流行,约每隔10-15年1次,乙型为4-6年1次,丙型则常呈散发。 病原体: 病原体为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RNA病毒,球形,直径80-120nm。中心核蛋白有型的特异性;囊膜内层膜蛋白也有型的特异性;外层为脂质,上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具有亚型和变种的特异性。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现代医学病理: 流感病毒主要由空气飞沫传入呼吸道。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使粘蛋白水解,糖蛋白受体暴露,继而进入细胞内。病毒的核蛋白与上皮细胞核蛋白结合,在核内组成核糖核酸型的可溶性抗原,并渗透出至胞质周围。复制的子代病毒进一步扩散感染,产生炎症反应。 临床上可引起发热、肌肉疼痛和白细胞减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 在单纯型流感发病过程中,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2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现并修复。流感病毒肺炎的肺脏充血和水肿。气管和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粘膜下层有灶性出血、水肿和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含有纤维蛋白和渗出液,呈现浆液性出血性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点。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病因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P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 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外周关节持续性进行性的滑膜炎,继而引起软骨破坏和骨锓蚀,造成关节畸形。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它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畴,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肌肉、皮肤、甚至脏腑,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治疗较棘手。现将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 认清病机特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历节”等范畴。痹证的成因 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证的病机,即指人体在“虚”、“邪”、“痰瘀”等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痹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由于该病涉及面广,病因繁杂,故其病机也较复杂,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的相互斗争。正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当正气不足时,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而入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络闭阻不通而发病。《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痿论》)。《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适疾风暴 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均说明了正虚在发 病中的重要作用。邪侵是致病的重要条件,在强调“正虚”的同时,也不能否认邪气致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不通”是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运行不利,甚则闭阻不通。若内有痰浊瘀血停滞,则使经络气血更为“不通”。病久邪留伤正,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 亏虚之候,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而风寒痰瘀互结终使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并使病情逐渐中重,缠绵难愈。 2 认清证候特点,重视辨证论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具有痹证共有的关节疼痛、沉重、肿胀 及游走串痛等症状外,主要是四肢多个小关节肿痛,并呈对称性,渐渐导致骨质损害,关节变形,僵硬,活动不自理。根据其发展过程及临床的不同表现,抓住“正虚、邪侵、痰瘀”之病理特点。将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瘀阻络、肝肾两虚(气血两虚)四型。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遇热加重,发热,口渴,心烦,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方予四妙散加味:苍术、黄柏、川牛膝、苡仁、秦艽、茯苓、生地、知母、地龙等。风寒湿痹:症见关节肌肉冷痛、肿胀,患处不红不热,遇冷加重,得热则减,口不渴,舌淡苔薄白或略腻,脉弦或紧或濡。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予蠲痹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姜黄、黄芪、当归、赤芍、桂枝、苡仁、制川乌等。痰阏阻络:在痹证中见痰瘀阻络并非独立疾病,而是久病邪气痹阻,久而产生瘀血,湿邪阻络化为痰饮,痰瘀进一步闭阻经络引起新的症状,除上述痹证本身症状外,见关节僵硬变形、表面青紫,屈伸不利,关节刺痛、固定不移肢体麻木

中医诊断学笔记

二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 “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 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 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 神旺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 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假神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2、做到神形合参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 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一)面部色诊原理 面部色诊原理:面部血脉分部丰富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 而走空窍” (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病因辨证讲义

病因辨证 六淫辨证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临床表现 1.风淫证 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歪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风邪袭表证-----风邪袭表,肺卫失调,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则具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特征症状,并以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 风邪犯肺证-----外邪易从肺系而入,风邪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则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等症。 风客肌肤证-----风邪侵袭肤腠,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肌表,则见皮肤瘙痒、丘疹。 风邪中络证-----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肌肤麻痹,则可出现肌肤麻木、口眼斜等症。 风胜行痹证----风与寒湿合邪,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风水相搏证-----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则见突起面睑肢体浮肿。 2.寒淫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 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伤寒证是指寒邪外袭于肌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等。寒邪袭表,郁闭肌肤,阳气失却温煦,故见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症。 中寒证是指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遏制及损伤阳气,阻滞脏腑气机和血液运行所表现的里实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寒邪客于不同脏腑,可有不同的证候特点:寒邪客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等症;寒滞胃肠,使胃肠气机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等症。 3.暑淫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 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外湿--------以肢体困重、酸痛为主,或见皮肤湿疹、瘙痒,或有恶寒微热,病位偏重于体表,是因湿郁于肌表,阻滞经气所致; 内湿--------以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稀等为主,病位多偏重于内脏,是因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调所致。 5.燥淫证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燥邪有凉燥与温燥之分。除以上临床表现外,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温燥常见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由于燥淫证主要是感受外界燥邪所致,所以除了“干燥”的证候以外,还有“表证”的一般表现,如轻度恶寒或发热、脉浮等。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 感冒 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 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 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 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 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 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 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喘证 概念: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喘脱:喘证严重时出现喘促持续不已,烦躁不安,肢冷,体温下降,汗出如珠,心悸,面唇青紫,脉浮大无根等表现时的一种危重病证。多因病及心肾之阳,致阳气欲脱,阴阳离决而

考研中医综合-病因辨证

中医综合-病因辨证 (总分:4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15,分数:22.50) 1.身热微恶寒,口渴咽干,干咳,胸痛,苔薄黄而干,脉浮数,证属 ?A.伤暑证 ?B.温燥证 ?C.凉燥证 ?D.内燥证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2.寒证一般不与下述哪项证候兼并存在 ?A.暑证 ?B.湿证 ?C.痰证 ?D.燥证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3.八岁小儿脘腹胀痛,呕吐一次,气味酸腐,舌苔厚腻.证属 ?A.食积 ?B.中寒 ?C.湿热 ?D.气滞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4.瘟黄病候初起时的临床表现有 ?A.头痛如劈 ?B.发热恶寒 ?C.斑疹透露 ?D.四肢逆冷 ?E.神昏谵语 (分数:1.50) A. B. √ C. D. E. 解析:[解析] 瘟黄病候为疫疠邪气所致,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分为瘟疫证候、疫疹病候(斑疹透露)、瘟黄病候(卒然身目发黄)三类。瘟黄病候初起时可表现为发热恶寒。 5.寒淫证候的临床表现是 ?A.肢体麻木 ?B.四肢抽搐 ?C.角弓反张 ?D.手足拘急 ?E.皮肤瘙痒 (分数:1.5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 手足拘急为寒性收引、筋脉拘急所致。其余四项可见于风淫证,抽搐、角弓反张还可见于火淫证。 6.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甚则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属于 ?A.悲则气消 ?B.思则气结 ?C.惊则气乱 ?D.恐则气下

(分数:1.50) A. B. C. D. E. √ 解析:[解析] 此因过度兴奋喜乐,使心气涣散而神不守舍所致。 7.对外燥证的下述认识,哪项不对 ?A.以干燥为主要证候 ?B.干燥少雨之地常见 ?C.与内燥毫不相关 ?D.阴液亏少之人易患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8.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见于风淫证候 ?A.发热恶风 ?B.皮肤瘙痒 ?C.半身不遂 ?D.四肢抽搐 ?E.咳嗽 (分数:1.50) A. B. C. √ D. E. 解析:[解析] 半身不遂见于中风病,属肝风内动,为内风。风淫证候属于外风证。 9.下列哪项不属湿证的证候 ?A.全身困重

中医病因学说及辨证概述

病因就是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对病因的论述,包括疾病的发生和致病因素两方面。对病因的认识,除从病史中探索外,主要从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辨认,而形成“病因辨证”。疾病就是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其发生和变化是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人体的内在条件和致病的外在因素,即正与邪的相争。“正”是指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抵抗力。“邪”是泛指一切致病因素,阴阳失调是人体正气虚弱、邪乘虚侵入人体所引起,在正与邪两因素中,“正”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致病因素也是引起阴阳失调的条件,如素问中所指“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病因辨证”是根据发病的客观因素和各种发病原因作用于机体后产生不同证候表现的规律性、分析性、归纲、推求病因、辨别证候的属性,所以称为“辨证求因”或“审证求因”。因不同病因所致的疾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故掌握它对诊断和治疗却有重要意义,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部分。人体正气的盛衰,发病的差异与体质因素、精神状态、饮食习惯、劳逸情况和年龄性别等有关。体质不同则发病也不同,体质壮实,抗病力强,不易发病,或病多属实证、阳证,治疗转归一般较好;体质虚弱,抗病力弱则易发病,病多属虚证,阴证,治疗转归较差,体质的强弱与先天禀赋有关,但后天的锻炼也是重要的因素。精神状态、情志变化可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和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对该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很大影响。饮食习惯对发病有一定影响,如饮食不节、过度,暴饮暴食则伤脾胃而致伤食或食滞;过食生冷易损脾。有阳气而致腹痛、泄泻;过食辛辣、油腻,易生湿热、生痰;饮酒过量,易生湿热,伤人气血。劳逸失常也是影响发病的因素,坚持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气血充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华佗说:“边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自不生”。但持续性过度疲劳则伤气,即所谓劳则伤气。而过度的安逸少动则会引起气血不运,食欲不振、肥胖、多湿少气等。由于年龄性别不同,发病也有差异。如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妇女“产前多热,产后多虚”等。

病因病机分析

一、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关键点(中医最基础的概念点):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疾病粗略的认识(感性的对立统一) 五脏-肝-心-脾-肺-肾:内在五大生理系统(脏腑辨证) 精-气-血-津液:运行不息的生理物质(病性辨证)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病因病性的判断(病因辨证) 有形实邪:瘀血、痰(浊)、食积、结石等(病因辨证) 二、最常见的四大虚证: 辨证要点:病久体弱,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晄白、舌淡胖。 病机分析: 畏冷,肢凉,面色晄白,神疲,乏力,气短,脉沉迟无力:阳气亏虚,温养推动无力。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阳气亏虚,蒸腾、气化无力。 辨证要点:病久体弱,以五心烦热、尿黄便结、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 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少,阴不制阳,虚阳内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阴液亏少,失其滋润、濡养 辨证要点:神疲、乏力、气短、脉虚、动则加重。 病机分析: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作用减退,或脏器功能减退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 头晕目眩:气虚不能上荣 自汗: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 动则诸症加重:劳则耗气,所以活动劳累时诸症加重。 舌质淡嫩:营气虚不能上荣于舌 脉虚/弱/无力:气能行血,气虚血行无力 辨证要点:病体虚弱,面部、口唇、爪甲、肌肤粘膜的颜色淡白,脉细。 病机分析: 头晕眼花,唇、舌色淡,面色淡白或萎黄:血液亏虚,血不荣于上,头面官窍失养。 心悸,多梦,健忘:血液亏虚,血不养心/养神。 手足发麻、肤涩、指甲色淡:血液亏虚,肌肤失养。 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迟或经闭:血液亏虚,冲任失养。 脉细:血液亏虚,脉道失充。

中医诊断学第6章

第六章病因辨证习题

【A1型题】 1.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的目的是 A.辨别病因 B.辨别邪正盛衰 C.辨别病位 D.辨别性质 E.辨别病因与病性 2.下列哪项不是风邪的基本表现 A.恶风汗出 B.咳嗽咽痒 C.皮肤瘙痒 D.筋脉挛急 E.口渴喜饮 3.伤寒证是指 A.太阳表实证 B.里寒证 C.内寒证 D.虚寒证 E.寒邪客肺证 4.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胸痞口腻, 肢体困重属 A.火热证 B.暑证 C.燥证 D.湿证 E.寒证 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寒证 A.寒滞胃肠证 B.寒邪束表证 C.寒滞肝脉证 D.寒滞心脉证 E.寒凝胞宫证 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食积证的主要表现 A.脘腹痞胀疼痛 B.纳呆厌食 C.大便腐臭 D.脉滑有力 E.脘腹隐痛 7.下列何种病证无内外之分 A.风证 B.湿证 C.暑证 D.寒证 E.燥证 8.下列哪项不是湿邪为病的主要表现 A.困重 B.闷胀 C.痠楚 D.无汗 E.舌苔腻浊 9.内燥与外燥致病的共同点是 A.气候干燥少雨 B.燥邪外袭 C.干燥不润(证已删除) D.血虚不润 E.多见于秋季 10.暑邪最易与下列哪种病邪合而致病 A.风 B.寒

E.火 11.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咳嗽,喉痒,鼻塞,脉浮缓,应辨为 A.风寒 B.风湿 C.风水 D.风热 E.伤风 12.下列哪项不是虫积证的特有表现 A.吐蛔便蛔 B.多食易饥 C.蛴周腹痛 D.嗳腐吞酸 E.腹部虫团 13.除哪项外,均是火邪致病的基本表现 A.壮热 B.便秘 C.颧红 D.口渴 E.尿黄 14.七情伤人的主要病位是 A.伤人上部 B.伤人下部 C.直伤气机 D.伤人脏腑 E.伤人气血 15.下列何症是诊断阴虚证的主症 A.头痛 B.目赤 C.咽干 D.眩晕 E.盗汗 16.下列何症是诊断内寒证的主症 A.面色不华 B.四肢乏力 C.少气懒言 D.脉虚缓 E.畏寒肢冷 17.下列何症主要与暑邪相关 A.头眩短气 B.身热恶热 C.咽干口燥 D.脉滑有力 E.但头汗出 18.下列何症不属湿邪致病的辩证要点 A.困重 B.酸楚 C.痞闷 D.腻浊 E.食少 19.下列何症不是燥淫证的特征症 A.口鼻干燥 B.皮肢干燥 C.舌苔干燥 D.大便干燥 E.尿黄尿短 20.下列何症不是火淫证的特征症 A.壮热恶热 B.面赤口渴 C.烦燥出血 D.舌质红绛 E.多食易饥 21.下列何项主要与气下相关 A.惊恐 B.郁闷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练习2011-5-24分析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练习 每组5-6人,讨论后,由其中一人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讲解参考答案 【病案1】 张×,女,43岁,农民。1996年12月23日初诊:患者昨日因进食生冷食物,深夜腹痛剧烈而登厕大便,排稀便少许,但腹痛未减,且恶寒甚而寒战,腹痛欲呕,肠鸣漉漉,因而送来急诊。体检:抱腹呻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苔白滑,脉沉紧。 问题: (1) 请概括本病案的主诉。 (2) 如果医生按诊病人的腹部,有何表现特征? (3) 该病例辨证结论是什么? 【病案2】 郭×,女,21岁,农民。1998年3月5日初诊:患者5日前发病,初起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昨日起病情变化,症见:发烧39.7℃,咳嗽吐黄稠痰,面红目赤,心烦,口渴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问题: (1) 患者的病情分几个阶段? (2) 该病例辨证结论是什么?

【病案3】 钱×,男,46岁,工人。2004年5月16日初诊:患者半年来低热,夜间为甚,五心烦热,夜寐盗汗,时有干咳,痰少而粘,咳甚时偶见痰中带血丝,近3天病情加重,出现咳血,月经先期,量少色红,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问题: (1) 概括本病案的主诉。 (2) 从八纲辨证的角度对此患者应辨为何证候? (3) 病人咳血为何说明是病情加重? 【病案4】 王×,男,26岁,工人。2002年5月12日初诊:患者某日因饮食不慎,食后随即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稀水,臭秽,求治于某医,给以中医温补止泻的药物治疗。服药后,泻虽止,但腹胀更甚,身热面红,胸腹灼热,且神志昏沉,合目欲睡,但时有躁动,手脚冰凉,口唇红燥,小便短少色黄,舌质红,舌苔黑而干燥,脉中取若有若无,沉取有力。 问题: (1) 病人服药前的病证是什么? (2) 医生所给予的治疗正确吗? (3) 服药后的辨证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