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幼儿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

A.实物

B.文字

C.口头语言

D.图表

E.图像

3.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有以下特点()。

A.从依赖成人的评价到独立评价

B.从外部行为到内部品质的评价

C.从比较笼统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D.从主观情绪到客观性的自我评价

E.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4.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E.亲密感

5.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

A.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

B.志向水平的差异

C.智力的差异

D.人格的差异

E.学习风格的差异

6.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E.运动技能

7.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包括()。

A.强化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E.同化律

8.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持这种观点的是()。

A.斯宾塞

B.格罗斯

C.拉扎鲁斯

D.皮亚杰

E.弗洛伊德

9.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相应,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游戏()。A.练习游戏

B.角色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游戏

E.结构游戏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E.消退现象

11.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

A.创造性游戏

B.教学游戏

C.无规则游戏

D.有规则的游戏

E.常规游戏

12.吹拉弹唱属于()。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E.外部技能

13.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构成。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能力

E.气质

14.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15.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逊认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A.简单任务时,动机水平偏高

B.中等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中等

C.高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低

D.中等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低

E.高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高

16.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

A.给定的条件

B.达到的目标

C.确定的解法

D.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E.给定的范围

1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E.聚合思维

18.认知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问接动机

E.成就动机

19.下列情境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境是()。

A.王老师对张华的数学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B.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C.老师表扬爱劳动的学生

D.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

E.张华喜欢数学,每天都要学两个小时的数学

20.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同化性迁移

D.顺应性迁移

E.重组性迁移

21.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这是()的观点。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奥苏贝尔的认知观

22.幼儿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

A.儿童多动综合症

B.学习困难综合症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D.儿童厌学症

E.儿童强迫行为

23.儿童多动症高发年龄是().。

A.4~6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E.12~14岁

24.下列强化程式属于延缓式强化的是()。

A.定时距式

B.变时距式

C.定比率式

D.变比率式

E.连续强化

25.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记忆

E.应用

26.美国心理学()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A.斯宾塞

B.格罗斯

C.拉扎鲁斯

D.霍尔

E.弗洛伊德

27.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

A.斯宾塞

B.格罗斯

C.拉扎鲁斯

D.霍尔

E.弗洛伊德

28.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

A.活动定向阶段

B.活动操作阶段

C.认知阶段

D.联结阶段

E.自动化阶段

29.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分为()。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性器期

D.潜伏期

E.生殖期

30.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A.依从

B.服从

C.从众

D.认同

E.内化

二、填空题(共15题,每题l分,共15分)

1.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___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叫________。

3.广义的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________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________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5.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6.游戏的________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它以探讨游戏发生的生理机制与环境的影响为特色,主要代表人物有伯莱恩、哈特与埃利斯。

7.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________与操作技能两种。8.操作技能也叫________、“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9.____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________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________是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11.________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2.________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13.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最高级的是________的需要。

14.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________。

15.________是幼儿和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因此前一阶段发展不好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2.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强调游戏的生物学特性和将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活动等同起来是可以的,但否认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征也是错误的。他指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3.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举重、铁饼、标枪等,就属于这类技能。

4.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和自尊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5.按照新观念对原有观念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另一种是相关类属。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这种学习就是相关归属学习。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2.为何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3.游戏对幼儿有哪些教育作用?

4.如何发展幼儿的移情能力?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幼儿教育实际,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2.运用我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结合幼儿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DE

【解析】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因此,答案选ABCDE。

2.ABCDE

【解析】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因此,答案选ABCDE。

3.ABCDE

【解析】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以下特点: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程度、涉及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的自我评价,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的自我评价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因此,答案选ABCDE。4.A

【解析】根据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部分的论述,l8个月~4岁是成为自主者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因此,答案选A。

5.ABCE

【解析】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因此,答案选ABCE。

6.ABCDE

【解析】加涅按照学习结果将学习分成了五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4)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5)运动技能。因此,答案选ABCDE。

7.BCD

【解析】桑代克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因此,答案选BCD。

8.E

【解析】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

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因此,答案选E。

9.ACD

【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相应,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游戏:练习游戏(0~2岁);象征性游戏(2~7岁);规则游戏(7~11、12岁)。因此,答案选ACD。10.C

【解析】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因此,答案选C。

11.ABD

【解析】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因此,答案选ABD。

12.C

【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因此,答案选C。

13.ABC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因此,答案选ABC。

14.B

【解析】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因此,答案选8。

15.AB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逊认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因此,答案选ABC。

16.ABD

【解析】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因此,答案选ABD。

17.B

【解析】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因此,答案选B。

18.A

【解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答案选A。19.DE

【解析】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答案选DE。

20.CDE

【解析】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

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因此,答案选CDE。

21.B

【解析】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因此,答案选B。

22.ABCDE

【解析】幼儿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儿童多动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儿童过度焦虑

反应;儿童厌学症;儿童强迫行为。因此,答案选ABCDE。

23.C

【解析】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幼儿和小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从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渡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为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因此,答案选C。

24.ABCD

【解析】间隔式强化,又称延缓式强化,分为两类: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和变时距式。定时距式,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变时距式,即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和变比率式。定比率式,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例。变比率式,即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因此,答案选ABCD。

25.ABC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答案选ABC。26.U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例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玩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的活动;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的复演;女孩好玩布娃娃是重演母性的本能等等。因此,答案选D。

27.E

【解析】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因此,答案选E。

28.CDE

【解析】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

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因此,答案选CDE。

29.ABCDE

【解析】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因此,答案选ABCDE。

30.ADE

【解析】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因此,答案选ADE。

二、填空题

1.社会环境

2.场依存

3.行为潜能

4.替代性强化

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6.觉醒一寻求理论

7.心智技能

8.动作技能

9.道德行为

l0.想象的道德情感

11.创造性

l2.外部学习动机

13.自我实现

14.阻碍

15.儿童多动综合症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答:错误。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过度强调游戏的生物学特性和将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活动等同起来是不恰当的,否认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征也是错误的。他指出,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3.答:错误。

细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一般不需激烈的大运动,着重于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进行手、脚、眼的巧妙的协调动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动作等。例如,打字、弹钢琴等,就属于这类技能。举重、铁饼、标枪属于粗放型操作技能。

4.答:错误。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5.答:错误。

按照新观念对原有观念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另一种是相关类属。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这种学习就是派生归属学习。

四、简答题

1.答:(1)相似性。(1分)

(2)原有认知结构。(2分)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分)

2.答:(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1分)

(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1分)

(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1分)(4)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1分)

(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1分)

3.答:(1)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1分)

(2)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1分)

(3)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1分)

(4)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1分)

(5)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分)

4.答:(1)表情识别:即通过对方的表情来判断对方态度、需求和情绪、情感体验。(1分)(2)情境理解:理解当事人的处境,从他的处境去感受他的情绪体验,考虑他需要的帮助。(2分)

(3)情绪追忆:针对一定的情境,通过言语提示唤醒学生以往与此有关的感受,并对这种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事件进行追忆,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境之间的联系。(2分)五、论述题

1.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

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3分)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4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儿童初步尝试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6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此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5)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20岁)(2分)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教师应给进入学校的儿童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儿童理解失败也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与帮助他人。(2分)

2.答: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分)

(1)原型定向(1分)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分)

(2)原型操作(1分)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2分)

(3)原型内化(1分)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2分)

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1分)

第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1分)

第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分)

(联系实际说明,再给1~2分)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小题,共40分) 答题卡 1、在同学聚会上,大家讨论起一个老同学,你在头脑中呈现出这个同学的样子,这种心理现象叫做()。 A、再认 B、回忆 C、记忆恢复 D、识记 2、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是()。 A、发散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3、看小说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 A、无意想象 B、表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4、向幼儿提供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提示,有助于幼儿利用线索,这是幼儿在运用()记忆策略。 A、提取策略 B、视觉复述策略 C、特征定位策略 D、组织性策略 5、自己喜欢,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自己不喜欢,就以为别人也不喜欢。这就是()。 A、自我中心 B、自私自利 C、自说自话 D、自以为是 6、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易冲动 B、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C、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D、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7、儿童思维发生在()。 A、0~1岁 B、1~1、5岁 C、1、5~2岁 D、2~3岁 8、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不包括()。A、运动的刺激物 B、情绪状态 C、有对比的刺激物 D、新异的刺激 9、以下关于幼儿再造想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幼儿的想象中,再造想象是非常少的。 B、幼儿的再造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 C、幼儿的再造想象中的形象是生活中没有见过的。 D、幼儿的创造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10、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婴儿期记忆缺失 D、记忆容量不足 11、幼儿看见图画里的人穿着棉袄,带着手套,就知道“这是冬天,天气很冷”。这种认知属于()。 A、直觉 B、感觉 C、思维 D、记忆 12、幼儿园里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 B、作品分析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13、梦是()的一种极端形式。 A、有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1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其借助的思维工具是()。 A、表情 B、动作 C、表象 D、语词 1、15、新生儿的原始情绪是()。 A、怕怒爱 B、喜怕爱 C、怕笑爱 D、怒怕笑 16、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A、主观被动的 B、能动主动的 C、能动主动的 D、消极客观的 17、一系列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被称为()。 A、问题解决 B、发散性性思维 C、抽象思维 D、思考 18、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动作停止,他们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这种依赖实际动作的思维被称为()。

最新幼儿心理学试题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班级:__ 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分60分)。 1、人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是()。 A、感觉和视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2、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具有重要的()价值。 A、报到 B、社会 C、心理 D、生理 3、“视崖实验”可以测查婴儿的()。 A、方位知觉 B、深度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4、看小说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 A、表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无意想象 5、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现象 C、心理过程 D、个性倾向性 6、3岁儿童已经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能正确辨别前后,部分5岁儿童开始能以()为中心辨别左右。 A、他人 B、同伴 C、自身 D、父母 7、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和()。 A、涵括性 B、组织性 C、集中性 D、指向性 8、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情绪易冲动

C、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D、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9、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不包括()。 A、新异的刺激 B、运动的刺激物 C、有对比的刺激物 D、情绪状态10、向幼儿提供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提示,有助于幼儿利用线索,这是幼儿在运用()记忆策略。 A、特征定位策略 B、组织性策略 C、提取策略 D、视觉复述策略 11、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A、记忆的潜伏期 B、客体永久性 C、回忆 D、习惯化 12、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A、想象 B、表象 C、感知 D、记忆 13、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是()。 A、具体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自我中心性思维 D、直觉行动思维 14、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5、幼儿看见图画里的人穿着棉袄,戴着手套,就知道“这是冬天,天气很冷”。 这种认识属于()。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16、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 A概念B思维C动作D语言 17、人脑中所保持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是指()。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幼儿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 A.实物 B.文字 C.口头语言 D.图表 E.图像 3.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有以下特点()。 A.从依赖成人的评价到独立评价 B.从外部行为到内部品质的评价 C.从比较笼统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D.从主观情绪到客观性的自我评价 E.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4.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E.亲密感 5.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 A.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 B.志向水平的差异 C.智力的差异 D.人格的差异 E.学习风格的差异 6.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E.运动技能 7.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包括()。 A.强化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E.同化律 8.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是儿童借助想象来满足自身欲望的虚拟活动,持这种观点的是()。 A.斯宾塞 B.格罗斯 C.拉扎鲁斯 D.皮亚杰 E.弗洛伊德 9.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游戏发展水平与智力发展相应,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游戏()。A.练习游戏 B.角色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游戏 E.结构游戏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E.消退现象 11.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可以将幼儿游戏分为()。 A.创造性游戏 B.教学游戏 C.无规则游戏 D.有规则的游戏 E.常规游戏 12.吹拉弹唱属于()。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E.外部技能 13.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构成。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能力 E.气质 14.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中职幼儿心理学期末试卷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 生 答 题 不 得 过 此 线 …………………………………装……………………………订…………………………………线……………………………院系: 专业: 级 班 姓 名: 学 号: 座位号: …………………………………装……………………………订…………………………………线……………………………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制冷技术学院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人文艺术系18级音美班 《 幼儿心理学》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读《红楼梦》脑中浮现出林黛玉的形象,属于 (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2、记忆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 A .保持 B 、识记 C .再现 D .强化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在学习后( )进展最快 A.31天 B.6天 C.20分钟 D.1天 4、中班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 ) A.3-5分钟 B.10分钟左右 C.15-20分钟 D.20分钟以上 5、幼儿最初不能辨认的颜色是( ) A.绿色 B.蓝色 C.红色 D.紫色 6、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人的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 )。 A .意识 B .心理 C .动机 D .意志 7、看同一部电影,人们的感受和看法却不一样,这说明( ) A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B .心理是历史性的 C .心理是脑的机能 D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下列各项中,不是用来描述个性的词是( )。 A .自私自利 B .心胸狭窄 C .宽容大度 D .相貌出众 9、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幼儿基本情绪表现不包括( )。 A .爱 B .怒 C .哭 D .怕 10、测的一名儿童的智商为60,他属于( ) A.正常儿童 B.智力超常儿童 C.弱智儿童 D.聋哑盲儿童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 )1、婴儿刚出生就有生理需要。 ( )2、心理现象是人类和一些高级动物所独有的。 ( ) 3、对新生儿和婴儿来说,感知觉是他们心理的主导活动。 ( ) 4、幼儿不适用意义记忆。 ( )5、大班幼儿情绪具有内隐性。 ( )6、动物也有情感。 ( ) 7、爬行对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 ) 8、3岁左右的幼儿认识特点是先想再做。 ( ) 9、幼儿画画时,突然又玩起了手中的彩笔这是幼儿注意的转移。 ( ) 10、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包含遗传因素。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30分) 1.可以在较短时间获得大量资料,较易作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A.问卷法B.谈话法C.观察法D.实验法 2.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A.任何时候B.关键期C.最佳期D.敏感期 3.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A.认识依靠行动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C.开始接受任务D.最初步生活自理 4.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A.感觉的概括性B.知觉的概括性C.思维的概括性D.记忆的概括性 5.四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D.20分钟 6.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7.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A.视觉B.听觉C.触觉D.运动觉 8.下列哪种推理属于传导性推理?() A.爸爸告诉孩子:“地上一道一道的是车沟。”孩子就说:“爸爸脑门上也有车沟。” B.孩子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认为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也像母鸡。 C.有个孩子认为金鱼是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因

为它总是摇头晃脑的。D.有人喊孩子的爸爸,爸爸没回答,孩子就说:“爸爸没听见。” 9.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A.图上有些什么呢? B.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C.这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10.下面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的是()A.榜样B.强化C.移情D.挫折 11.下列活动属于“言语过程”的是()A.听故事B.练习打字C.弹琴D.练声 12.下面属于4~5岁幼儿想象特点的是()A.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B.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C.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D.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 13.下列哪种活动反映了儿童的形象思维?()A.做游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 B.过家家,用玩具锅碗瓢盆做饭、吃饭 C.给娃娃穿衣、喂奶 D.儿童能算出2+3=5 14.用以控制幼儿情绪的“消退法”,其理论依据是()。A.行为主义理论B.认知理论C.人本主义理论D.精神分析理论 15.让一个4岁半的幼儿看“牛、人、船、猪”四图,要求拿出不同的一,他拿出了“船”,是因为()。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2016—2017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幼儿心理学)班级姓名座位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2、心理是人脑对()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3、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是() A、方位知觉 B、大小知觉 C、时间知觉 D、距离知觉 4、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反应不一,总是舍弃一些信息、这是注意的( )功能 A、调节 B、整合 C、维持 D、选择 5、儿童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儿童注意的( )较差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6、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这种现象属于( ) A、再认 B、再现 C、习惯化 D、条件反射 7、小朋友听老师讲《西游记》的故事,仿佛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景,这是()。 A、逻辑思维 B、创造想象 C、综合想象 D、再造想象

8、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发现,生后头4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最快,已经发展了()。 A、70% B、60% C、65% D、50% 9、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的成分。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觉醒 10、一般不会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是() A、社会生活环境 B、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C、移情 D、遗传基因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依恋的类型()()() 2.儿童社会化的前提() 3.儿童攻击性的两种表现()() 4.个性的特征()()()() 三、名词解释(每个2分,一共10分) 1.社会化 2.亲社会行为 3.个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新生儿出生时身高约为()。 A.30cm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 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 作 5、下列哪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6、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7、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8、下列属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A.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B.初步的间接性、概括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9、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10、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 1岁半—2岁—5岁—6岁—4岁 11、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1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13、()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A.遗传 B.遗传素质 C.生理成熟 D.生理特征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2017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许昌学院 2017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批次专业:2017年春季-初等教育(高起专)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高起 专) 1. ( 单选题) 下列特征中,( )不是前运算思维的特征。(本题4.0分) A、思维不可逆性 B、思维缺乏同一性 C、思维缺乏互补性 D、思维的可逆性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4 2. ( 单选题) ()认为儿童是“高尚的野蛮人”,因为他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高尚的观念和品性。(本题4.0分) A、霍尔 B、格塞尔 C、卢梭 D、洛克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4 3. ( 单选题) 皮亚杰主要从儿童的( )中来研究道德认知发展。(本题 4.0分)

A、道德判断 B、道德体验 C、法律观念 D、道德行为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4 4. ( 单选题) 在_(1)_,儿童的再现记忆开始发展起来(本题4.0分)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前幼儿期 D、幼儿期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0 5. ( 单选题) 在产前发展过程中,对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最敏感的阶段是_(1)_。(本题4.0分) A、合子阶段 B、胎儿阶段 C、胚胎阶段 D、围产期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4

6. ( 单选题) 在( )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本题4.0分) A、1-2岁 B、2-4月 C、7-9月 D、5岁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4 7. ( 单选题)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的潜伏阶段的儿童的年龄为( )。(本题4.0分) A、1-3岁 B、6-12岁 C、3-6岁 D、2-12岁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4 8. ( 单选题) 在()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本题4.0分) A、1—2岁 B、2—4月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2.无意注意 3.观察 4.机械记忆 5.直观行动思维 二、填空题(每格为1分,共10分) 6.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7.幼儿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情绪和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 9.3~6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儿童思维 10.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的长短指的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选择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广度 11.( )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A.感知觉 B.注意 C.思维 D.想象 12.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是( )。

A.以有意记忆为主 B.以词语逻辑记忆为主 C.以无意记忆为主 D.以意义记忆为主 13.在掌握概念上,幼儿总是( )。 A.先掌握空间概念,后掌握实物概念 B.先掌握数概念,后掌握实物概念 C.先掌握实物概念,后掌握数概念 D.先掌握科学概念,后掌握数概念 相关推荐: 14.中班幼儿爱告状是孩子( )发展的表现。A.美感 B.理智感 C.内疚感 D.道德感

2011年7月国开学前教育本科《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号:1311 2011年7月中央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6月2日; 2017年春期考试时间:2017年6月24日08:30至10:00。 一、选择题 1.在()的情况下,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跨性别玩具选择行为。 D.单独选择玩具 2.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语言加工中枢和()中枢。 B.积极情感表达 3.属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的是()。 B.强制性颈反射 4.儿童早期动作发展遵循()原则和远近原则。 D.头尾 5.幼儿阶段指的是( )岁。 C.3~6 6.( )是维持幼儿认知操作的重要手段。 A.想象 7.()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C感知觉 8.不属于玩物游戏的是()。 D.趣味竞赛 9.2岁的幼儿会对哀伤的同伴表现出一定的利他行为,这种反应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他们可能会要去打那个让同伴哀伤的人,这种反应方式是( )。 B.激烈式 10.分娩过程共分为()个阶段。 B.3 二、概念题 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学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2.图式 描述儿童表征、组织和解释经验的模式或心理结构,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13.脚本 对熟悉环境中重复发生事件的特定顺序和因果关系的概要性表征,这是为了保持特定经历而采用的一种图式。 14.移情 意识到他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感情或观点,运用言语等方式互相交流感情,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三、简答题 15.请简述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 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分别为: (1)o~1岁,处于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基本任务为学习信任别人,克服不信任。此阶段的儿童需要其自身需要得到及时的满足,作为社会化代理人的母亲需要能积极、敏感的回应孩子的需要。 (2)1~3岁,处于自主对羞愧阶段,基本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自我怀疑、羞耻感,作为社会化代理人的父母亲需要给予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3~6岁,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基本任务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作为社会化代理人的家人需要让儿童承担责任和义务,对孩子的失败给予保护性态度。 16.请就“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进行解释和举例。 1

幼儿心理学考试试题(1)

1..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好问、好学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2.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使什么?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3)感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4)幼儿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常受感知觉的影响。 3.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吼道的作用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4..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5..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自控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5)较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6.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 (3)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7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①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 ②幼儿仍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③在婴幼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 8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社会化一般的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幼儿心理学期中考试试题

幼儿心理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2×40=80分) 1、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写成《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 生 ( ) A、冯特 B、皮亚杰 C、卢梭 D、普莱尔 2、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的儿童。() A、0~3岁 B、0~6岁 C、3~6岁 D、3~9岁 3、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 ( ) A、认知过程和个性心理 B、情感过程和个性心理 C、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4、心理过程中起调控作用的是 ( )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 5、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是 ( ) A、社会生活 B、人脑 C、心脏 D、人际关系 6、人脑中负责高级神经活动的是 ( ) A、小脑 B、间脑 C、大脑 D、脑干 7、人的大脑皮层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的是 ( ) A、枕叶 B、颞叶 C、顶叶 D、额叶 8、根据婴儿对注视时间不同的特点,心理学家还进一步创设了 的研究方法。 ( ) A、行动研究法 B、作品分析法 C、实验法 D、习惯化、去习惯化 9、心理的源泉是 ( ) A、客观现实 B、物质环境 C、社会生活 D、社会实践 10、人们对婴儿的知觉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测量是() A、语言 B、注视行为 C、行为表现 D、情绪情感 11、在托儿所、幼儿园里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12、婴儿期在心理学上是指 ( ) A、出生至1周岁 B、出生后第一个月到一周岁 C、出生至1个月 D、1岁至3岁 13、所谓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寻求之间的关系 ( ) A、刺激――反应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原因――结果 14、最严密、最客观的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15、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是 ( ) A、军事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普通心理学 D、司法心理学 16、人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 )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 17、认知过程的核心是() A、感觉 B、知觉 C、想象 D、思维 18、是心理过程的基础。()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 19、人的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4个机能分工的叶,其中与听觉有关。 () A、枕叶 B、颞叶 C、额叶 D、顶叶 20、生命中最初两三年的事情是没有人能记得,这种现象是 ( ) A、艾比浩斯遗忘曲线 B、自传体记忆 C、婴儿期记忆缺失 D、首因效应 21、儿童解决问题的水平,与他们在头脑中有直接的关系。 ( ) A、记忆 B、想象 C、对信息的编码水平 D、表象的多少 22、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 ( ) A、想象 B、知觉 C、感觉 D、视觉 23、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是 ( ) A、感觉 B、知觉 C、幻想 D、听觉 24、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的典型表现 ( )

学前教育心理学 期末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学习的准备律、练习律以及效果律?(C) A.巴普洛夫 B.苛勒 C.桑代克 D.斯金纳 4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动机关时停止电击,那么电击属于(B) A.正强化物 B.负强化物 C.正强化 D.负强化 5“学生看到别人成功的行为得到肯定,就加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上述情况属于(B) A.直接强化 B.代替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惩罚 6()学派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 A.格式塔学派 B.认知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行为主义学派 7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A )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8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9幼小的生物如小鸡、小鸭子等在出生后不久,会出现对它所遇到的第一种刺激物(可以是母鸡、母鸭,也可以是人等)偏好或追随,这一现象是(C) A.期望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10(B)个月是孩子与父母和照看者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与答案解析(一)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心理是人脑对( )。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2.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3.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 )。 A.选择性注意 B.有意注意 C.定向性注意 D.随意注意 4.小朋友在活动室内进行活动时,突然窗外飞进一只小鸟.小朋友都兴奋地去看小鸟。小朋友这时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5.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是( )。 A.记忆 B.感觉 C.知觉 D.思维 6.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过程在学习后( )内进展最快。 A.31天 B.6天 C.1天 D.20分钟 7.( )幼儿的个性初具雏形。 A.5~6岁 B.4~5岁 C.3~4岁 D.2~3岁 8.1岁至1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 A.单词句 B.电报句 C.简单句 D.复合句 9.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通过对100多个婴儿的观察指出,儿童出生时的情绪反应是( )的。 A.完全未分化 B.高度分化 C.相继分化 D.基本分化 10.在想像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例如,大班幼儿苏立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这是一种( )。 A.经验性想像 B.情景性想像 C.愿望性想像 D.拟人化想像 11.儿童语言最初是( )。 A.对话式的 B.独白式的 C.连贯式的 D.创造性的 12.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是( )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 A.桑代克 B.皮亚杰 C.斯金纳 D.杜威

国开(中央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儿童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儿童心理学》十年期末考试选择题题库 (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试卷号:1311。 资料整理于2019年12月31日,涵盖了中央电大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D)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D.英国洛克 2.(B)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 -反应(R)的学习过程。B.华生 3.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应价值,如____,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应性价值,如____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A)A.眨眼反射和吸吮反射,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 4.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C)”。C.突触 5.“非器质性发育不良”和“心因性矮小症”,是由于(D)抑制了生长素的分泌而导致的生长障碍。D.情感剥夺和爱的缺失 6.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A)为主。A.复述 7.爸爸对爷爷:爸,今天是您的生日,祝您生日快乐! 4岁的浩浩:他是爷爷! 爸爸:是,他是你爷爷,他也是我的爸爸呀。 浩浩:不,他是爷爷!他不是爸爸! 浩浩的反应说明了幼儿词汇发展过程中(D)。D.词义的过度缩小 8.当儿童说:“要牛奶!”时,妈妈说:“哦,你要喝牛奶了。”这时,妈妈使用的回应方式是(A)。A.扩充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A)。A.十九世纪末期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C)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C.普莱尔 3.(B)也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是从怀孕后的第3周开始,一直到怀孕后的第8周结束。这是胎儿发育最快的时期,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正在形成,成长中的胚胎特别容易受不健康因素的干扰。B.胚胎期 4.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要儿大脑的(B),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B.可塑性 5._____和_____都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C)C.脑垂体分泌的生长素,甲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 6._____在要儿期就己经出现了, _____是在两岁左右逐渐出现的。(D) D.再认,回忆 7.成人:浩浩,你长得这么胖、这么可爱,你小时候是吃什么长大的? 浩浩(4岁):我是吃妈妈的牛奶长大的 浩浩的反应说明了幼儿词汇发展过程中(C)。C.词义的过度扩张 8.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如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A)”。A.妈妈语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C)。C.“小型成人” 2.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D) D.高尔顿,华生 3.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_____天左右,其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______。(A) A.270,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4.新生儿的(B)能力是各种感觉能力中是最低的。B.视觉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B试卷

密 封 线 内不要 答 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 考试 《 幼儿心理学 》__B__试卷 适用班级:16级学前教育班 时间:2018 年 1 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5分) 1.按照想象有无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思维是人脑对_________________间接的_______________的反映。 3.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是一种_____________现象,言语是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5.幼儿的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即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6.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思维的两个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8.幼 儿情感主要指幼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9.影响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称之为_______________。 11.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 13.情绪出现较早,多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联系。 14.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幼儿的想象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 16.猛烈爆发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叫做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25分) 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 A.记忆 B.想象 C.思维 D.表象 2.幼儿的游戏情节往往是复制成人的生活,这反映出他们的想象以( ) 的特点。 A.创造想象为主 B.无意想象为主 C.再造想象为主 D.有意想象为主 3.幼儿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如画的大象的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这是幼儿( )影响的结果。 A.愿望性想象 B.拟人化想象 C.情境性想象 D.夸张性想象 4.幼儿的思维主要是 ( )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集中思维 5.幼儿更容易掌握下列的( )概念。 A.数概念 B.空间概念 C.时间概念 D.实物概念 6.儿童口吃的常见期是(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7.情境性言语和连贯性言语的主要区别在于 ( ) A.是否是直接描述具体情景 B.是否使听者能直接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 C.是否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 D.是否存在手势或面部表情等辅助动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