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株)在广东小范围试用效果良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2006年5~12月,该病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暴发流行,给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业部随后组织专家开展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活疫苗研制等科技攻关,证实疫情主要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2008年以来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为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今年7月,农业部兽医局决定在广东等6省,对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吉林元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株),进行小范围试用和效果评价试验。我省的试验结果表明,4个厂家的活疫苗免疫效果总体比较理想,免疫安全性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小范围试验情况

试验用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由上述4个厂家提供。试验前,撕掉疫苗标签,分别用A、B、C、D编号代替进行盲样试验。为顺利开展这项试验工作,我所(中心)组织制定了《广东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使用和效果评价方案》,选择惠州、江门市的9个猪场的560头猪,组成12个试验组,分本底调查、试验评估两个阶段进行。

(一)本底调查阶段(6月30日至7月18日)。

试验前,对参试猪场的饲养规模、猪的品种、饲养管理、猪群健康状况、蓝耳病疫苗免疫背景、疫病发生状况等进行调查摸底,并对参试猪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9个参试猪场存栏生猪50~13225头,猪群生长状况良好,未发生猪蓝耳病等疫病,其中,有7个猪场的能繁母猪和3个猪场的仔猪曾注射猪蓝耳病普通株弱毒疫苗。参试猪的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在0~92%之间,有4个场6份血清样品检出猪蓝耳病普通株病毒,但均未检出高致性猪蓝耳病病毒。

(二)试验评估阶段(7月20日至9月20日)。

1.小范围免疫试验。为符合养猪生产实际情况,每种疫苗分别选择管理水平有一定差异的1个场规模较大和1个规模较小的猪场进行一次性免疫试验。每场接种50头猪,其中,25头作为免疫对照,25头跟踪采样并用法国LSI公司试剂监测免疫效果。结果显示,4个厂家活疫苗的抗

—1—

体阳性率免疫后14天在33.33%~70.67%之间,免疫后28天在62.67%~90.67%之间,免疫后60天为100%。

2.四种疫苗同场比对试验。选择管理比较规范、年产3万头瘦肉型商品猪的博罗泰美畜牧有限公司的4个猪群,在相同条件下进行4个厂家疫苗的比对试验。每群试验猪25头,分别接种1头份疫苗,跟踪采样,用法国LSI公司试剂监测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率免疫后14天在40%~60%之间,免疫后28天在48%~100%之间。

3.疫苗安全试验。每个试验组选5头猪以10倍剂量接种,均未出现过敏性休克或死亡现象,注射部位局部反应不明显;副反应主要是发烧、减食、精神欠佳、个别腹泻等,持续时间较单倍剂量长。

4.疫苗毒持续感染时间。应用荧光RT-PCR方法,检测免疫猪体内的疫苗毒感染率。免疫后14天,疫苗毒感染率为62.67%~94.59%。免疫后28天、60天,分别为78%和2.5%(1/40)。

5.疫苗免疫副反应。免疫后5天内,12组试验猪群发烧比例为12.67%~20%。总体趋势是,免疫后的第1~2天发烧逐渐增加,到第3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第5天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其他不良反应主要为个别腹泻、减食、精神欠佳等,经常规药物治疗,可恢复正常,少数猪只出现反复发烧。至免疫后28天,共死亡7头猪,总死亡率1.25%。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测证实,死亡原因与疫苗免疫副反应关系不大。

二、试验结论与建议

综合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一)4个厂家疫苗总体安全,免疫效果比较理想,一次免疫后28天,抗体阳性率在62.67%~90.67%之间。(二)有75%的试验猪疫苗毒持续感染时间超过28天,免疫后60天,疫苗毒检出率为2.5%,免疫后疫苗毒感染呈持续下降趋势。

鉴此,我所(中心)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可以在我省蓝耳病阳性地区的猪场使用。但如何减轻不良反应,使用户乐于使用,需加强宣传培训。10月10日,我所(中心)在广州举办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应用培训班,各市动物卫生监督、疫病防控机构和规模养猪场负责人、主管兽医等280多人参加培训。

—2—

建议省农业厅、省畜牧兽医局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进行政府招标采购,争取在全省秋防中部分应用。并对隐性感染变异毒株的猪群能否使用该疫苗,作进一步试验。

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株)在广东小范围试用效果良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2006年5~12月,该病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暴发流行,给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业部随后组织专家开展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活疫苗研制等科技攻关,证实疫情主要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2008年以来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为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今年7月,农业部兽医局决定在广东等6省,对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吉林元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株),进行小范围试用和效果评价试验。我省的试验结果表明,4个厂家的活疫苗免疫效果总体比较理想,免疫安全性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小范围试验情况 试验用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由上述4个厂家提供。试验前,撕掉疫苗标签,分别用A、B、C、D编号代替进行盲样试验。为顺利开展这项试验工作,我所(中心)组织制定了《广东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使用和效果评价方案》,选择惠州、江门市的9个猪场的560头猪,组成12个试验组,分本底调查、试验评估两个阶段进行。 (一)本底调查阶段(6月30日至7月18日)。 试验前,对参试猪场的饲养规模、猪的品种、饲养管理、猪群健康状况、蓝耳病疫苗免疫背景、疫病发生状况等进行调查摸底,并对参试猪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9个参试猪场存栏生猪50~13225头,猪群生长状况良好,未发生猪蓝耳病等疫病,其中,有7个猪场的能繁母猪和3个猪场的仔猪曾注射猪蓝耳病普通株弱毒疫苗。参试猪的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在0~92%之间,有4个场6份血清样品检出猪蓝耳病普通株病毒,但均未检出高致性猪蓝耳病病毒。 (二)试验评估阶段(7月20日至9月20日)。 1.小范围免疫试验。为符合养猪生产实际情况,每种疫苗分别选择管理水平有一定差异的1个场规模较大和1个规模较小的猪场进行一次性免疫试验。每场接种50头猪,其中,25头作为免疫对照,25头跟踪采样并用法国LSI公司试剂监测免疫效果。结果显示,4个厂家活疫苗的抗 —1—

蓝耳病症状

蓝耳病症状,怎样治疗蓝耳病? 1、高致病性蓝耳病一般最早3-4月在部分猪群中缓慢流行,6月至9月为爆发期,10月底至12月初结束,在这个时候需要密切注意猪群的动向。 2、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临床诊断,一般以下面这样分期更有利于蓝耳病的早期临床确诊,抓住时机治疗,更准确的认识蓝耳病。 I期. 无症状期,此期以单纯性的蓝耳病毒感染为主,当猪群出现食欲减退的病猪,体温在40-41度以上时,立即对食欲和行动无明显改变的所有假定健康猪群进行体温监测,当发现达40度或40度以上的体温的部分猪时,可以确定为高致病性蓝耳病早期诊断特有特 征。其二,平时留心观察当一头或极少部分猪在没有喝水,吃食时,猪鼻腔流流一滴一滴的清水样鼻涕,表示高致病性蓝耳病已传到了你的猪场。这时就要每天对猪群进行体温监 测,当体温达40度,当天就开始用第一次药。今天发热的明天就不检查,今天不发热明天就接着体温监测,直到体温升高为止。 II期. 临床期,此期以蓝耳病毒、其它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为特征,一般体温升高3-5天后 从无症状发展到此期,表现食欲减退,废绝,咳嗽症状逐渐加重,鼻涕增多,鼻筒周围粘结较多的污物,进一步发展流脓性鼻液,部分猪表现腹式呼吸,皮肤潮红,眼脸水肿等特征。以便秘为主征,排算盘子大小硬深色粪球。以腹泻型为主征,以顽固性拉稀,口渴症状突出。严重部分出现耳、颈等身体其他部位发紫。后期部分猪出现不可逆转的呕吐,抽搐转圈等神经症状。母猪产死胎及弱仔猪出生以死亡告终。此期特点病情发展迅猛,各器官细胞形态结构形态结构破坏严重,生理机能出现严重障碍。 3、高致病性蓝耳病特异治疗 用药最佳时机:1.以通过每天体温监测达40度发热的猪当天用药。 2.对母猪以减食或体温升高任意一项为用药指征,因为有部分发病母猪早期体温无变化仅 表现减食,在病情恶化时体温才升高。 3对流一滴一滴清水样鼻涕或食欲明显减退的猪,体温没有升高,应先用三天药,如果在 三天用药期体温升高了的就将五天一个疗程用完。如果体温没有升起来,用完三天就停下来,等体温监测回升再用三天药就可以了。 药物使用:一般神奇蓝尔康40克以适量温水调匀灌服为主,每日一次。母猪每日80克。或者以拌料为辅。因为灌服药量准确到位,避免猪对药物拒食或猪本身的绝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灌药同时注射青霉素每公斤6至9万单位,用庆大霉素每10公斤5万单位溶解。每天一次,连续用药5-7天,原则不少于5天。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用过程中有关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批号疫苗瓶签上表示产品批次的代码。 2.2剂量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猪,经肌肉1次接种疫苗的使用量。 3免疫接种 3.1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情况,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2对同一猪群接种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 3.3疫苗的运输和贮藏 3.3.1疫苗应采用冷藏运输;冬季运输应注意防冻。 3.3.2疫苗应在2℃-8℃避光贮藏。 3.4疫苗使用要求 3.4.1接种动物疫苗仅用于健康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禁用;屠宰前21日内禁用。 3.4.2疫苗的检查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同时详细记录生产企业、疫苗批号和有效期。如发生包装破损、破乳分层、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不得使用。 3.4.3疫苗的准备疫苗使用前,应恢复至室温(从冰箱取出后放置2小时-3小时),注射前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限当日内用完。 3.4.4接种器具及针头的要求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接种时一般应使用12号针头;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污染。 3.4.5接种部位的选择与消毒耳后部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应采用碘酊或75%酒精严格消毒。 3.5接种记录 疫苗接种时应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日龄、性别,如为怀孕母猪还应包括孕期;疫苗的来源、批号、接种时间等。 3.6接种后观察

3.6.1接种后,应仔细观察猪只反应。个别猪可能出现过敏,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3.6.2接种后少数猪可能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可自行恢复。 3.7接种器具及废弃物的处理 接种结束后,接种器具及所有废弃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接种程序 4.1商品仔猪 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mL。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 4.2母猪 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mL。 4.3种公猪 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mL。 5其他 5.1必须使用国家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该疫苗粘贴有“中国兽药质量监督”标识的“二合一”疫苗防伪标签。 5.2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使用监管,确保疫苗免疫效果。

蓝耳病的疫苗免疫

蓝耳病的疫苗免疫 花象柏 (江西省养猪行业协会专家库专家) 一、蓝耳病疫苗免疫的历程回顾 我国最早于1995年底在北京、天津地区的猪群发生了蓝耳病,并于1996年分离出CH-1株蓝耳病病毒。我省最早于1998年在南昌和东乡两地的猪群发生了蓝耳病,通过检测发病猪群血液的蓝耳病病毒抗体呈100%阳性率而得到初步确诊。1999年,上海奉贤兽医站推出了一种蓝耳病弱毒疫苗,据生产疫苗单位的内部人士透露,他们生产蓝耳病弱毒疫苗的疫苗毒株为VR2332的致弱毒株。我省一些猪场在2000年使用了这种蓝耳病弱毒疫苗。 2001年,我国发生了第一次由蓝耳病病毒CH-1株引起的全国性蓝耳病大流行,病的特征以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和无乳为主,母猪基本上不死亡,但乳猪因母猪无乳,死亡率很高。此时发现,母猪注射过上海奉贤兽医站生产的蓝耳病弱毒疫苗的,没有发生蓝耳病,本人认识到蓝耳病弱毒疫苗有预防蓝耳病发生的效果。尔后,蓝耳病在猪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从2002年的第四季度开始,我省一些猪场7周龄以上的保育猪因蓝耳病诱发猪圆环病毒感染,引起了一种以严重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本人称之为呼吸型圆环病毒病的呼吸道疾病,易感猪发病率达到80%以上,致死率达到90%以上。2003年3月,本人曾去过浙江肖山一家有两千头母猪的大型猪场,该猪场因为这种疾病死亡三万多保育猪,证明保育猪发生这种疾病是全国性的。通过摸索,采取蓝耳病弱毒疫苗和发病猪病料做的自家组织灭活疫苗对抗圆环病毒的感染,成功地控制了保育猪的这种灾难性疾病。期间,又有辽宁益康生物药品制造厂推出了一种双价(美洲型和欧洲型)蓝耳病弱毒疫苗,被许多猪场应用。这两种蓝耳病弱毒疫苗对当时猪场蓝耳病和上述呼吸型圆环病毒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随着蓝耳病的流行越来越广泛,蓝耳病弱毒疫苗的应用越来越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

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地概念、发病及流行特点 1、什么是猪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地猪地一种传染病,以母猪繁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仔猪及育成猪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属二类动物疫病. 猪蓝耳病1987年首先在美国地北卡罗来纳州发现.随后,加拿大、德国、荷兰、英国、西班牙、瑞士、法国、丹麦等很多国家报道发生本病.我国1996年首次报道存在该病. 2、什么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地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2006年6月首先在我国地南方部分省、市出现,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较大地损失. 3、猪蓝耳病地传播途径是什么? 猪蓝耳病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病毒由病猪地鼻腔分泌物、唾液、乳分泌物、病公猪精液和尿中排出.在外界环境中,常存在于圈舍、污泥、饲料、饲草、用具、饮水及污水中.尤其在饮水、污水中存活期较长,是造成传播地主要来源.空气传播和病猪接触传播是本病地主要传播方式.猪群规模越大、饲养密度越高,接触传播地危险性越高. 4、猪蓝耳病病毒地抵抗力强吗? 总地来说,猪蓝耳病病毒对外界地抵抗力不强,对高温、紫外线、多种消毒药敏感,容易被杀死.热稳定性差,56℃存活15~20分钟,37℃存活10~24小时.pH值高于7或低于5时,感染力可以减少90%以上.但病毒存在于有机物中时,能存活较长时间. 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地主要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呈区域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热、高湿季节发病明显增加.不同日龄、不同品种地猪均可发病.发病急、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病程7~15天.在同一猪群中,猪蓝耳病病毒存在持续感染,病毒可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及再次传播. 6、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能感染人吗?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在自然感染流行中,只感染猪.不同日龄、不同品种地猪均可发生感染. 7、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常混合或继发感染哪些病? 因为本病可导致免疫抑制,常伴有其它病毒、细菌、寄生虫地混合或继发感染. 该病常混合或继发感染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疫病.多数为双重、三重感染,或多重感染. 8、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地主要临床表现如何? 猪群突然发病,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食欲废绝;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皮肤发红,耳部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或丘疹样;部分病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9、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地主要病理变化有哪些? 肉眼可见肺水肿、出血、淤血,以心叶、尖叶为主地灶性暗红色实变;扁桃体出血、化脓;脑出血、淤血,有软化灶及胶冻样物质渗出;心肌出血、坏死;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淋巴结出血;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点;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以上病变随猪地个体差异、病程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地危害及面临地形势 10、猪“高热病”是怎么回事?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要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要点 [作者:于桂阳等转贴自:中国动物卫生网] 摘要:猪蓝耳病本身造成的危害并不很大,主要是猪蓝耳病作为原发病毒感染机体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甚至导致免疫失败,对应激也十分敏感,一旦应激因素(如热应激、天气突变应激等)和饲养管理不良,就很容易发生继发感染猪瘟、链球菌和其它传染病,造成严重的危害,引起猪大面积的死亡。专家指出,现国内外兽医学者普遍认为PRRS单纯感染引起危害并不是很大,但PRRS若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则危害就大大增加。重点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PRRS)苗、猪瘟苗和伪狂犬苗工作。临床生产实践证明,注射免疫这三种疫苗的猪场大大地降低了猪高热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猪蓝耳病;临床特点;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发病面广。主要表现为病猪高热、食欲废绝、皮肤发红、耳尖发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是目前养猪业重点防范的疫病。2006年以前,该病在我国个别猪场也有零星散发,2006年春季后,“猪高热病”在我国的南方各省陆续发生,呈暴发型流行,造成大批死亡,并迅速席卷全国。笔者从2004年以来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将其报道如下。 1.发病特点: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育肥猪和保育猪发病率较高,20-80公斤的猪都有发生,其中以20-50公斤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其他阶段年龄的猪发病率较低或不发病。发病主要对象是断奶前后的仔猪, 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此疾病以死亡率高、治愈率低而闻名。大型猪场和大山区发病少,小型猪场、散养户和平原与浅丘陵地区发病多。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夏季,每年的6月-8月,在长时间处于37℃左右的气温下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推测疫病有可能经空气传播。 2.流行特点: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近年来本病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流行快、发病广、危害重、多途径传播。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化,发病程度日渐加重,由流产风暴型转向混合感染高热型;二是仔猪和育肥猪感染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80公斤的猪都有发生,其中以20-50公斤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其他阶段年龄的猪发病率较低或不发病;三是亚临床感染日趋普遍,临床症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臵、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 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 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 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 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 2.2.1 疑似结果 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 确诊 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 疫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综合诊断与防控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猪蓝耳病(Blue Ear Disease)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可感染,但症状不同。成年猪(母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即配种返情率高、受胎率低、早产、流产、产死胎及木乃伊胎等;仔猪特别是保育猪感染后则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障碍。由于PRRSV感染肺泡巨噬细胞后会导致该免疫细胞的数量下降和功能障碍,从而降低呼吸系统抗感染的能力而导致严重的并发和/或继发感染。猪蓝耳病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North Carolina)首次爆发;1991年,荷兰分离到LV株病原,欧盟提议将该病原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此即为欧洲型PRRSV的代表毒株;美国于1992年分离得到VR-2332株PRRSV,即美洲型PRRSV的代表毒株。我国猪病专家郭宝清等于1996年首次在国内发病猪群中分离到PRRSV(美洲型),从而证实了我国存在该病,并且对该病毒进行了分离鉴定工作[1]。2006年我国部分地区猪群中爆发了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严重疫情,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国内诸多兽医专家及时对该疫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最终于2007年4月确定此次疫情是由变异后的高致病性的PRRSV引起,即“高致病性蓝耳病(HP-PRRS)”。 1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不同日龄的仔猪,而育肥猪发病相对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和秋季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呈地方性流行,严重者呈爆发性流行,传播速度快。感染母猪有明显排毒,如鼻分泌物、粪便、尿液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本病既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呼吸道是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环境恶化、气候骤变、高温、高湿、饲养密度过大等均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由于耐过本病的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所以PRRSV 的隐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是猪蓝耳病的一个重要流行病学特征[2]。 2 发病原因 2.1 环境控制不力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与传统粗放型的养猪模式相比,当前这种高密度、大群体、流水线式的集约化生产工艺的诸多弊端逐渐显现,比如大群体的饲养导致疫病传播蔓延速度加快、限位栏饲养导致猪只体况下降、疫病易感性增强等。猪只长期遭受不良环境的刺激会降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疫病的抵抗力,很容易受到病原的侵袭而发生疾病,即使不发病,也会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成为疫病发生与流行的温床。与蓝耳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养殖环境问题主要有猪舍设计建设不合理,生物安全措施执行难度大;猪场生产工艺如饮水器安装高度不合适、水压过大,消毒液配置浓度误差大、消毒不够彻底及粪污处理措施不健全等;猪舍养猪密度大,空气质量差,尘埃及有毒气体浓度高;猪舍内温度和湿度调控不当等。在养猪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应激性因素综合起来导致猪群的抵抗力下降,从而有利于或诱导了HP-PRRS的发生[3]。 2.2 引种隔离检疫制度不健全 在实际生产中,很多蓝耳病稳定猪场爆发蓝耳病的主要原因还是引进后备猪。在引种时没有制定严格的引种措施,引进的后备猪体重较大,引进后备猪后未进行足够时间的隔离和必要的检疫便合并入生产猪群,如此则导致了外源PRRSV毒株的引入,打破了猪场原本的PRRSV毒株的稳态,便会导致PRRS在猪场的爆发与流行。 2.3 养殖投入缩水 在当前养猪利润普遍下滑的大环境下,不少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亏损,便将原本的饲料更换为稍劣质且价格便宜的饲料,或者将原本使用的疫苗更换为价格更低的疫苗,或缩减免疫的疫病种类和免疫剂量等等。如此,一方面饲料适口性的变化导致生猪营养状态异常,采食量下降;另一方面,疫苗免疫投入的降低,会导致生猪抵抗力的下降,而造成猪病在场内的爆发。 3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差异较大,最短为3天,最长可达37天左右。实际生产中的症状表现也因饲养管理、病毒

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区别及防控措施 - 副本

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蓝耳病均属美洲株,两者的毒株都会造成感染猪群免疫抑制和机体抗病力下降,后者病毒部分基因缺乏后,成为变异株,致病性增强,杀伤力加大。现将两者的主要区别归纳如下。 1流行特点1.1 经典猪蓝耳病 经典猪蓝耳病在猪群中带毒率高,许多健康猪带毒,康 复猪通常不会再发生感染。感染猪常可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持续感染而排毒;即使在临诊症状消失后8周还可向外排毒,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反复传播而难以根除。通过呼吸道或公猪的精液,经生殖道在同猪群间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进行母子间的垂直传播。据报道,通过气源性感染,可以使本病在3km 以内传播。隐性感染猪引入猪群时,在应激状态下,会排出病毒,并通过多种途径如口、鼻、眼、粪便等感染其他易感猪只。公猪通过精液在同猪群间水平传播PRRSV ,怀孕母猪感染病毒后,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繁殖障碍。此外,某些禽(鸟)类带毒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各种日龄猪都易感,但是主要危害乳猪和繁育母猪。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播迅速,蔓延快;猪场内先发于 中、大猪,后感染保育猪,随后全场大小猪都会发病[1] 。2006年至今,往往春末开始,夏季暴发。发生率为50%~100%,病死率为30%~70%,少数猪场高达80%~100%。 2主要症状2.1 经典猪蓝耳病 本病潜伏期可因地域、季节的不同而长短不一。本病的 病程通常为3~4周,最长可达6~12周。由于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不同,感染猪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孕猪发病初期,出现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尤其妊娠后期较为严重。少数母猪可见耳朵、腹部、腿部发绀。母猪出现早产、产奶量下降,少部分早产猪的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其中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妊娠晚期发生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配种前感染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等。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染,病情较重,病猪呼吸急促,少数病猪耳朵发紫,有时表现腹式呼吸、咳嗽、厌食、发热达40℃以上,生长缓慢;病后期皮肤青紫发绀,常因继发感染,使病情恶化[2]。断乳前仔猪的病死率可达30%~ 50%。保育猪以30~90日龄最易感。体温升高至39.5~42.0℃, 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和食欲不振,扎堆;多数猪呼吸困难,有时腹泻或四肢关节肿胀;皮肤发红,后期耳尖、臀部皮肤发紫;可有结膜炎;迅速消瘦,多数死亡或成僵猪,少数康复。育成猪感染初期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喷嚏;随后眼睑肿胀、结膜炎、腹泻和肺炎等,死亡率高。种公猪除上述表现外,还有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下降、射精量少;公猪无发热现象,极少数出现双耳皮肤发蓝。 2.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多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猪皮肤发红、充血、淤血、呈 片状、甚至弥漫状,随后发白;少数病猪皮肤散发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丘疹。双眼肿胀,结膜发炎。精神差,个别病猪呈现精神症状,站立困难。病猪呼吸困难;少数病猪流鼻液。孕猪流产、死胎,甚至在分娩中死去。康复猪也有再次发病的,具有回潮性[3-4]。 3重要病变3.1 经典猪蓝耳病 病死仔猪主要病变在呼吸系统:肺脏肿大,间质增宽。 少数病死猪在肾脏散布数量不等的出血点。病死猪淋巴结肿大,其中腹股沟淋巴结最明显。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显微镜下可见肺支气管、细支气管及毛细支气管扩张;各级支气管的管腔内充斥着数量不一的炎症细胞、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坏死的崩解物;小叶间质和肺泡隔明显增宽,炎性细胞浸润、充血等。淋巴结的皮质、髓质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淋巴小结数量减少;皮质淋巴窦中有多量炎症细胞及组织坏死崩解物。 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病死猪剖检病变虽具有多样性,但仍以呼吸器官为最 严重。鼻腔、喉头、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黏膜性渗出液,呈现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病死猪肾脏瘀血、肿大,有时散发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膀胱积尿,尿色呈棕黄色。病死猪肝脏肿大,呈暗红色或土黄色,质脆;胆囊扩张,胆汁浓稠。病死猪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切面外翻;病情严重者全身淋巴结常见出血性炎症,尤其是颈部、肺部和肠系膜淋巴结。病死猪心肌表面弥漫性出血;脾脏肿大,表面常见米粒大出血性丘疹,有时边缘散布出血性梗死灶;脑膜充血,脑水肿。病死猪有时发现胸腔积液。 4防控措施 目前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均无有效的 治疗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采取综 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区别及防控措施 刘训山 (安徽省定远县畜牧局定城畜牧兽医站,安徽定远233200) 摘要从流行特点、主要症状、重要病变等方面介绍了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诊断区别要点,并提出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典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区别;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28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5-0337-02 收稿日期 2011-02-11动物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5期337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用过程中有关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方面的立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 1批号 疫苗瓶签上表示产品批次的代码 2. 2剂量 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猪,经肌肉1次接种疫苗的使用量。 3免疫接种 3. 1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情况,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 2对同一猪群接种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 3. 3疫苗的运输和贮藏 3. 3. 1疫苗应采用冷藏运输;冬季运输应注意防冻。 3. 3. 2疫苗应在2°C-8°C避光贮藏。 3. 4疫苗使用要求 3. 4. 1接种动物

疫苗仅用于健康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禁用; 屠宰前21日内禁用。 3. 4. 2疫苗的检查 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同时详细记录生产企业、疫苗批号和有效期。如发生包装破损、破乳分层、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不得使用。 3. 4. 3疫苗的准备 疫苗使用前,应恢复至室温(从冰箱取出后放臵2小时-3小时),注射前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限当日内用完。 3. 4. 4接种器具及针头的要求 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接种时一般应使用12号针头;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污染。 3. 4. 5接种部位的选择与消毒 耳后部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应采用碘酊或75%酒精严格消毒。 3. 5接种记录 疫苗接种时应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日龄、性别,如为怀孕母猪还应包括孕期:疫苗的来源、批号、接种时间等。3. 6接种后观察 3. 6. 1接种后,应仔细观察猪只反应。个别猪可能出现过敏,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3. 6. 2接种后少数猪可能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可自行恢复。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措施

山东畜牧兽医2011年第32卷 36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措施 于洪震(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兽医站 271212)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1)01-0036-01 1 临床特征及发病特点 1.1 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 (1)高烧(体温升高到41℃,甚至更高)、皮红、精神沉郁、粪干、呼吸困难,后期部分猪鼻液有出血。怀孕母猪大批流产、死胎、早产、产弱仔,流产率达40%,严重的可达70%~80%;哺乳母猪严重缺奶,不食,甚至无乳汁;乳猪发病死亡率随日龄的增加而下降,15日龄以内死亡率为80%~100%;15日龄以上死亡率为30%~60%;生长育肥猪出现呼吸道感染病状,其发病率高达50%~80%,甚至更高。病猪结膜炎、眼睑和结膜水肿,目光呆滞。(2)病理变化:间质性肺炎,呈褐红色花斑状,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和粘稠的液体、肾盂肾炎、淋巴结水肿、褐色肿大、心脏出血、心包和胸腔有清亮积液。 1.2 冬春季节发病特点 冬春季节呈典型性特征:一是自繁自养的猪场多数在保育舍中首先暴发,以断奶保育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较高、危害最大。病猪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打喷嚏、咳嗽、流鼻液、呼吸急促等,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少部分耳发绀;二是母猪繁殖障碍,流产、早产、产弱仔、产仔少、死胎;三是肥猪和公猪发病率不高,体温升高多数在40~41℃,死亡较少。 1.3 夏季发病特点 6~9月的高温季节,由于热应激及继发感染其他热性疾病,肥猪发病率较高,其中60kg左右的育肥猪发病率显著上升,体温升高至41℃以上,死亡率达60%左右。主要呈现肺部病变,肺充血、肺水肿,往往出现口吐白沫、口鼻流出血性泡沫,致急性死亡。持续高温,高湿环境,易使饲料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导致猪机体抗病力迅速下降,提高了发病率和死亡率。 2 防控措施 “猪高热病”应用保健养猪原理进行有效防控,其原则是“扶正祛邪”。扶正就是保持或增加动物机体本身的抗病力,如接种蓝耳病疫苗,增加饲养管理、加强营养水平与免疫调控的方法提高动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如环境卫生、降温防暑、消毒、保持空气清洁等。 2.1 免疫接种 根据地域情况和猪场特点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进行免疫接种,增强猪体特异性抗病力,本区域采用齐鲁生物兽药厂研制的灭活苗,21日龄以上仔猪2ml/头,公母猪注4ml/头,在疫苗注射后,把促免一号拌入饲料中,饲喂10~20d。 2.2 母猪的保健 消除母猪生殖应激,养好妊娠后期母猪,添加1%牲命1号,促进胎儿免疫器管发育,增加初生重,增加抗病力;养好哺乳母猪,添加2%牲命1号,增加初乳的质和量,利用母源抗体,保护哺乳期仔猪。 2.3 仔猪的保健 仔猪21~25日龄应及时注射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仔猪断奶后在饲料中拌入“护仔康1号”2%,饲喂15d,预防断奶应激引起的腹泻,顺利度过“断奶关”,接着可添加“护仔康2”1%,饲喂至20kg,可显著提高抗病力,大幅减少保育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 2.4 育肥猪保健 消除霉菌毒素影响,增强营养,保护动物机体免疫屏障功能,促进生长。方法是20~50kg阶段的育肥猪添加大壮素0.8%;50~80kg阶段的育肥猪添加大壮素0.5%;80kg以上添加大壮素0.4%。 2.5 提高猪场管理水平 实行自繁自养;实施定期消毒制度;全进全出封闭式管理,禁止外来人员、车辆进入;提高猪舍环境水平,保证猪体需要的温度和温度;加强饲养保证营养水平;对病死猪隔离封锁,彻底销毁灭菌。 3 治疗及注意事项 (1)因猪高热病是免疫抑制病,没特效药,以预防感染和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用药次数尽量减少应激,具体方案如下:①青霉素400万IU、链霉素200万、氨基比林10ml,混合肌肉注射,1~2次/d,连用3~4d;②病初为了预防炎症扩散,可用地塞米松5mg~15mg,1~2次;③配合大剂量Vc肌注,饲料中添加2%康喘1号,饮水中加入少量小苏打;④中药治疗:白果21g、麻黄24g、款冬花、桑白皮、法半夏各15g,苏叶、甘草各18g,杏仁21g,黄芩18g,煎汤2次,侯温灌服,1剂/d,连用5d。(2)笔者剖检病死猪发现心肌和心耳严重出血、心力衰竭,说明心肌损害严重,治疗时过度抓捕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休克导致死亡,所以应注意小心抓捕。 4 应关注的问题 在防控过程中应注意免疫抑制、免疫失败、继发感染三个问题。 猪群有病原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平衡,可怕的是猪群之间,病原体之间,猪体与病原体之间失衡。只要解决了免疫抑制、免疫失败、继发感染三个问题,就可以解决失衡问题,猪体即使感染了蓝耳病,猪群可能不发病或症状轻微,猪体与蓝耳病病毒之间将会处于一种“共存状态”。 (收稿日期:2010–11–12)

高致病性蓝耳病保健治疗方案

高致病性蓝耳病保健治疗方案 A兽医发表于 2007-6-23 8:46:59 高致病性蓝耳病保健治疗方案 “猪无名高热”即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育成期猪和部分母猪,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包括猪瘟病毒(HC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 RRSV)、猪流感病毒(SIV)、伪狂犬病病毒(ADV)、猪圆环病毒2型(PCV-II)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链球菌属2型(SS-II)、副猪嗜血杆菌病(HP)、多杀性巴氏杆菌(PM)、猪支原体肺炎(MH)、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猪霍乱沙门氏菌(SC)等细菌的混合感染。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以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常常继发其他病原感染。该病毒不感染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007年4月,农业部正式确定本次疫情为“高致病性蓝耳病” 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方案: 一.未发病的预防方案: 1.饲料拌料:富克(20%替米考星)400克+ 贝齐(聚肌胞粉)2 00克拌料一吨饲料。 咳喘素500克+ 疫肽诺1Kg + 贝齐(聚肌胞粉)2 00克拌料一吨饲料 2.饮水:博维(植物血凝素)100克兑水1000斤水,自由饮水。 或加500克电解多维。 二.发病初期治疗: 1.肽能(转移因子)+ 猪瘟高免血清各一针, 2.功臣百疫克(头孢噻呋钠)+ 速能(黄芪多糖)+ 氨基比林一 针。 3.饮水:博维(植物血凝素)100克兑水1000斤水,自由饮水。 或加500克电解多维。 如果有继发感染可以用福疫解(磺胺六甲)针剂注射。 4. 饲料拌料:富克(20%替米考星)400克+ 贝齐(聚肌胞粉)20 0克拌料一吨饲料。

[论高致病蓝耳病的防治措施]高致病性蓝耳病

[论高致病蓝耳病的防治措施]高致病性蓝耳病 论高致病蓝耳病的防治措施西大**教学点2006级畜牧兽医大专 班**呈祥摘要:从2007年六月份中旬开始,养猪业比较密集的江西 **周边地区养猪场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造成母猪、育肥猪大批 死亡淘汰。随后这种疾病急速蔓延,**西开始,**、江苏、河南、 山东、**、京津、辽宁一直到黑龙江,今年春季又在广东地区流行。五月份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确诊为高致病性蓝耳病(PRRS)。经一年来的各种对症治疗措施的采用,效果均不明显, 造成临床兽医和广大的养猪场户不知所措。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 康发展。本人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及大量的临床诊疗经验,并结合 已确诊的结果,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和预防治疗措施。 关键词:蓝耳病防治措施一、发病情况高致病性蓝耳病多发生于一些散养户和小型的养猪场,发病猪不分年龄,即不管仔猪、育肥 猪还是母猪均可发病死亡,死亡率可达50%以上。甚至某些小型养 猪场母猪的死亡率达40%,育肥猪可达80%以上。 二、临床症状不同猪同疾病的病症不尽完全一致,大部分病猪发病初期体温升高,一般在40℃以上。本病的特征是发病率高,体温高,死亡率高(俗称三高)。而所有的发病猪均表现食欲废绝,呕吐,部分母猪出现流产、死胎现象;部分病猪流鼻涕,眼屎增多, 皮肤呈蓝紫色,特别是耳部和腹部皮肤;个别病猪表现呼吸症状, 腹泻、便秘。其中有的病猪粪便呈黄色水样;少数病猪表现四肢划 水样的中枢神经症状。 三、病理变化病猪的病理变化不完全一致,多数表现肺脏间质增宽、水肿,表面或切面有出血点,切面外翻。多数病猪的肺脏多处 部分肉变,特别是尖叶、心叶和隔叶的前缘。气管内有较多的气泡 或泡沫。脾脏肿大边缘有多处坏死,内有泡沫样液体;肾脏淤血, 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有时呈现典型的**石状花纹,部分胃底黏 膜出血、溃疡、回盲口有大量的溃疡面。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知识问答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知识问答 当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猪的免疫功能低下,也可继发猪瘟、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等疫病,在临床容易造成误诊。 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概念 1. 什么是蓝耳病?什么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2. 猪蓝耳病是一种新病吗?它的历史及危害如何? 答:猪蓝耳病已发现30余年了,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次爆发。最初人们不能确定其病因,故此一度被称为“神秘病”。1991年荷兰分离到该病的病原“LV”病毒株,欧盟提议将此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1992年国际兽医组织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PRRS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分别以1991荷兰分离的LV和1992年美国分离的VR-2332为代表毒株。 1996年郭宝清等专家首次从国内发病猪群中分离出PRRSV,从而证实我国存在本病。此后,该病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先后有十余省市报道过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且分离和鉴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目前该病在我国广泛存在,是我国流行的主要猪病之一,主要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和大量仔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 猪蓝耳病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为什么容易发生变异? 答:猪蓝耳病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第10次国际病毒大会上将该病毒归属于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PRRSV为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45~65nm,呈20面体对称,囊膜表面有较小的纤突,表面相对平滑,核衣壳为立方形,核心直径25~35nm。 作为RNA病毒,PRRSV的基因在合成时容易出现内在性错误,可出现点突变、删除、添加和毒株间基因重组,因此PRRSV的基因容易发生变异,不同分离株之间基因组存在广泛变异。依据血清学及基因序列分析将PRRSV分为两种基本基因型,以LV型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北美洲型,两种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约为60%。通过序列分析显示,美洲型毒株间的变异明显大于欧洲型毒株间的变异。PRRSV在猪体内持续感染过程中,会出现病毒亚种或亚群。 国外的研究表明,同一基因型的PRRSV分离毒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特别是在基因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