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是氏族、家庭群体。

社会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所组成,但不能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必须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这种纽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关系又以不同的性质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的活动,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聚在一起的人群不能称为社会群体。如电影院里的观众等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里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厉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或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2 社会群体有哪些类型?

答:社会群体的类型很多,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血缘群体包括:家庭、氏族、部落等;地缘群体包括:邻居、老乡等;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现代社会中三种群体并存且协同发挥作用,但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根据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而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则具有非正式化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非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正式群体如学校、公司等;非正式群体如邻里、老乡等。

(3)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标准来划分,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前者是指成员所在的群体,后者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的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而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往往参照群体跟所属群体是同类群体,但也不排除例外。(4)根据群体成员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基本群体和社会组织。基本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它是指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情感色彩的群体。社会组织也叫次级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它的成员间关系较间接,情感色彩较淡薄,公务性较强。

3 什么是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有哪些特征?(05简答)

答:基本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基本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库利所指的初级群体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在成长过程最初加入的群体,它对于个人的人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最初的作用;属于这种群体的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这个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紧密的其他群体,特别是将工作小组归入基本群体的范畴。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都具有各自研究价值和意义。基本群体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规模较小。基本群体大多是小群体,成员相对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第二,面对面的互动。初级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能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样能加深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关系。面对面的的互动是基本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额重要条件。

第三,群体成员难以替代,基本群体里成员扮演多重角色,参加各种活动,表现出全部个性;于是成员间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第四,非正式控制。基本群体往往不是靠正式控制维系的,而是通过习俗、道德、社会舆论等非正式控制手段来维系。

第五,聚合力和持久性强。基本群体成员间有着很强的生存依赖关系和归属感,决定了它的聚合力和持久性强。另外,从发展角度看,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如家庭等。

4 基本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答:第一,基本群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一旦离开基本群体,个人的生活往往在情感、物质基础上出现缺失。

第二,基本群体承担社会化的任务。所有类型的基本群体对于人的社会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额意义;基本群体是个人获得社会性的摇篮,人的个性成长与他赖以生存的基本群体的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三,基本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力量。社会总是通过基本群体和社会组织将个人有机集合成各种社会结构,从而构成社会整体。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以基本群体的稳定和发展为基础的。

基本群体的上述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是:基本群体的目标、它的稳定性以及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等。

6 家庭是如何演化的?

答: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由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由较低的形式演进到较高的形式。

通常认为家庭经历了如下四个形态:

(1)血缘家庭。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原始人类在自然规律作用下,认识到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差别,内部逐渐地选择按辈份划分婚姻。这时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子,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妻都有共同的血缘关系。血缘家庭即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

(2)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乎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家庭制度是群婚制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此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关系的观念,家庭内部开始排除亲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氏族之间的群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3)对偶家庭。它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这种家庭由一对配偶短暂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属母系所有。这种对偶家庭不是氏族公社的独立经济单位,社会的基本组织仍是母系氏族。对偶婚以从群婚时代的单纯性关系转变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联系。对偶婚实行的结果是给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即除了生母之外,已有可能确认生父。

(4)一夫一妻制。这种家庭产生于原始社会某期。它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它诞生的动力是财富的增加和按父系继承财产的要求。一夫一妻制相对于对偶家庭而言:夫权高于一切;婚姻关系比较牢固。一夫一妻制家庭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它有着不同的表现。

从家庭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各种家庭形式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第二,自然选择和生产方式的进步是家庭演化的根本动力。

7 现代家庭结构分类

答: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按照家庭的婚姻和血缘关系以及家庭人口要素等综合指标来划分,可以把家庭的结构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类型家庭等类型。

第一,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减少到最小程度,只有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核心家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稳定的社会形式。(图)此外有两种不完整形式:(1)配偶家庭。即只有一对夫妇而没有子女的家庭。其中一种是未育配偶家庭,即尚未生育子女的一对夫妇所组成的家庭;另一类是空巢家庭,即子女均已成婚并单独生活,只剩下夫妇两人的家庭。(2)单亲家庭。即由于死亡或离婚而只剩下夫妇中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此中又分为父单亲家庭和母单亲家庭。

第二,主干家庭。又称扩大的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与一个已的婚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所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有两代夫妻;家庭成员一般是两代或三代人(包括父母一方去世的情况),这类家庭中一般有婆媳、祖孙、叔嫂或姑嫂等关系。主干家庭两种不完整形式:(1)配偶主干家庭,即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异代夫妇而没有未婚青少年的家庭。(2)单亲主干家庭,即夫妇或父母缺损一方的主干家庭。

第三,联合家庭。是指,至少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这种类型是核心家庭同代横向扩大的结果,它突出表现为人口较多,关系较为复杂,目前这种形式的家庭已经很少了。联合家庭主要形式:(1)异代联合家庭,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与父母所组成的家庭。(2)同代联合家庭,即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第四,其他家庭。是指上述各种类型之外的其他情况的家庭,如收养关系、父母双亡的未婚兄弟姐妹、祖孙两人、单身家庭等。这类家庭往往不存在婚姻关系。

8、什么是家庭?家庭有哪些基本的社会功能?(09已考)

答:(1)经济功能。家庭的经济功能在于组织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即是一个社会生活单位又是一个生产单位。近代工业从家庭手工业中脱胎出来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期,家庭的生产功能首先在城市雇佣劳动者家庭中消失。而现代社会城市家庭大多只保留了消费功能。目前在农村,由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且允许城乡个体经济的存在,使家庭的生产功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增加,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需的。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工农业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提高,家庭的生产功能将不断减弱。

(2)人口再生产的功能。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承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功能。家庭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唯一社会单位。

(3)满足性需要的功能。男女两性缔结婚姻关系之后,性爱就成为维系相互关系的主要纽带。性爱是家庭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是满足夫妇性需要的场所。

(4)教育功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终生不会毕业额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传统家庭教育常常带有职业化的特征,一种职业往往代代相传;而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非职业化的趋势,职业教育功能发生外移。

(5)赡养与抚养功能。抚养未成年的家庭成员和赡养老人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这是人类繁衍的需要。目前,我国老年社会保障还不够普遍与全面,因而赡养老人在现阶段

仍然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6)感情交流。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家庭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特殊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能满足成员的精神需要,而在现代生活中精神方面的获得越显重要,于是家庭的感情交流功能也得到了增强。

家庭的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家庭功能的变迁主要表现在:

(1)部分功能的外移。受产业分工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工业、教育、福利、服务组织,把家庭的经济、教育、生育、赡养与抚养功能不断吸收过来,并把这些功能提高到新的水平。

(2)部分功能的增强。现代社会人们精神需要随着物质需要的上升而上升,现代社会中社交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的途径之一,但是人们在家庭中往往能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从而导致现代家庭的感情与性爱功能的增强。

(家庭的发展趋势论)

9 现阶段我国家庭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第一,婚姻从包办婚姻逐渐向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自主的婚姻发展。

第二,家庭关系由家长制、男尊女卑向自由民主、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

第三,家庭结构向核心家庭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第四,家庭的某些功能进一步趋向社会化。

家庭发展的趋势既不是家庭的消灭,也不是家庭的再度复兴,既不是人工家庭取得自然家庭,也是西方学者所谓的家庭趋同或异化;而是现代家庭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10 什么是邻里(06简答)?邻里有哪些特点(06简答)?邻里有哪些社会功能?

答:邻里是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群体。住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即邻里。

社会学家认为邻里是一个互动群体,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缘性。邻里是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基本群体。邻里之间的互动,首先需要有住在左邻右舍的地缘条件。离开地域上的联系,不可能形成邻里群体。

第二,情感性。邻里不是经济实体和政治实体,而是以情感为基础结合起来的基本群体。没有相互之间的友好往来,没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富有人情为的情感交流,即使地域相近也形不成邻里。

第三,非正式性。邻里不是按正式规范及要求建立起来的,而是受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约的,因而它具有一般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邻里同其他基本群体一样,其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第一,相互支持的功能。只要指邻里之间相互提供保护和支持,使邻里间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具体表现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解决一些生活难题等。

第二,社会化功能。指邻里间能形成一种价值氛围,并以此教化邻里中的居民和儿童。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各个家庭其成员间相互影响是很大的。现代教育强调要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而邻里就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面。

第三,社会控制功能。即通过有关活动与规范约束居民的行为,调整居民的关系,维持社会的一致性。有些家庭间的纠纷往往当事人无法解决,但又够不上正式组织去解决,由邻里出面最合适了。邻里间还能起到相互约束和监督的作用,这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控制力量,违法犯罪行为往往很难躲过邻居的眼睛。

第四,交流功能。在邻里间,人们一般能找到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对象,人们业余时间走

门串户,不经意间就实现着感情和思想上的交流,从而带来精神上的平衡和满足,并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

11 邻里关系淡化,邻里交往减少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人类历史上,邻里关系及其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现代邻里一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还出现淡化的趋势,其之间原因无疑与邻里中社会交往的减少有关,而导致邻里交往减少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的:第一,现代邻里结构的变化。现代邻里打破了同一血缘、同一业缘的人居住在一起的传统结构,使得众多陌生人住到一起;由于异质性所带来的心理隔阂却减少了邻里间的友好往来,甚至有时候又的情况下还要相互提防。

第二,现代高层单元住宅的兴起。这种住宅,各家设施完备,自成体系,又缺乏相互交往的公共场所;这样虽然减少了邻里的矛盾,却也阻碍了邻里正常必要的交往。

第三,社会流动和迁徙的频繁。社会流动和迁徙的频繁减少了邻里间发生交往的可能,更谈不上交往的深化。

第四,家庭成员的高节奏、非群体化生活。现代城市居民工作时间大多离开家庭,回到家里又忙于家庭事务,节假日则要外出休假。高节奏的非群体化生活使人们无暇顾及邻里交往,并影响到家庭其他成员间的交往。

12 什么是工作群体?工作群体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社会功能?

答:工作群体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是在一定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其成员经常有面对面直接交往关系的社会基本群体。

工作群体也是一种特殊的基本群体,它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基本群体,因而它具有业缘群体的一般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它有完成组织目标所赋予的任务的功能。

第二,它是一种建立在正式规范基础上并受正式规范制约的正式群体,因而具有正式群体的一般特点。

第三,它的数量不多的成员之间可以有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这种交往使他们的相互关系容易超出工作范围之外,形成个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非正式的一面;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有可能成为冲击甚至取代正式关系的力量,削弱以致在实际上取代正式的工作群体。

工作群体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下面的社会功能:

第一,工作群体有促进组织目标达成的功能。

第二,工作群体有情感交流的功能。

第三,工作群体具有实现人的价值功能。

13 初级群体的基本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1)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由家庭这一初级群体所承担的

(2)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如生产分配和消费等都是家庭中进行

(3)儿童社会化的任务是由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共同承担的。

(4)一般的文化、体育、娱乐,甚至宗教活动也基本在家同或邻里中进行的

(5)初级群体的成员朝夕相处,在生活上互相关心,精神上互相支援,容易形成亲密感情,情感容易得到满足。

13 初级群体的衰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功能外移。例如,传统的农业生产、手工也作坊等

(2)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日趋松懈。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的特点。人们拥有更多的正式关系,并通过它来谋求自身的发展。

(3)一些初级群体已解体。如农村中的村落已有解体的趋势;而城市中的人们邻里的互助功能也基本消失,邻里观念非常淡薄。

总之,随着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初级群体的地位和作用都在不断下降。

14 论述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生活的影响(积极、消极)?

答:初级的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其消极一面也有其积极一面。从消极面来看,初级群体的衰落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某些功能的紊乱。主要表现在:(1)由于初级群体的衰落,人们从初级群体中得到的帮助越来越少,情感需求满足发生问题,儿童社会化也成了问题。(2)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3)初级的群体的衰落带来人际的疏远、冷漠,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1)初级群体的衰落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初级群体的控制往往会妨碍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初级群体的影响力的削弱可能扩大人们的私人空间,促进人们自主性的发挥。(2)初级群体的衰落,正式组织的兴起,会打破初级群体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消除隔阂,有利于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3)初级群体的衰落,正式组织的兴起,大大提高了人类群体活动的效率。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群体成员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分工及规范等正式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社会走向合理化的一个表现。

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是氏族、家庭群体。

基本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基本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库利所指的初级群体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在成长过程最初加入的群体,它对于个人的人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最初的作用;属于这种群体的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这个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紧密的其他群体,特别是将工作小组归入基本群体的范畴。

所属群体,是指成员所在的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的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而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往往参照群体跟所属群体是同类群体,但也不排除例外。

社会组织,也叫次级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它的成员间关系较间接,情感色彩较淡薄,公务性较强。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群体。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关系,血缘关系则是从婚姻关系派生出来的,是婚姻关系的延续。(家庭与户的区别:家庭强调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户则强调的是地缘关系)

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乎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家庭制度是群婚制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此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关系的观念,家庭内部开始排除亲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氏族之间的群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对偶家庭,它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这种家庭由一对配偶短暂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属母系所有。这种对偶家庭不是氏族公社的独立经济单位,社会的基本组织仍是母系氏族。对偶婚以从群婚时代的单纯性关系转变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联系。对偶婚实行的结果是给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即除了生母之外,已有可能确认生父。

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减少到最小程度,只有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核心家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稳定的社会形式。

配偶家庭,即只有一对夫妇而没有子女的家庭。其中一种是未育配偶家庭,即尚未生育子女的一对夫妇所组成的家庭;另一类是空巢家庭,即子女均已成婚并单独生活,只剩下夫妇两人的家庭。

单亲家庭,即由于死亡或离婚而只剩下夫妇中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此中又分为父单亲家庭和母单亲家庭。

主干家庭,又称扩大的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与一个已的婚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所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有两代夫妻;家庭成员一般是两代或三代人。

联合家庭,是指至少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这种类型是核心家庭同代横向扩大的结果,它突出表现为人口较多,关系较为复杂,目前这种形式的家庭已经很少了。

邻里,是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基本群体;住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

工作群体,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是在一定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其成员经常有面对面直接交往关系的社会基本群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选择题 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血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业缘群体 E.趣缘群体 【答案】ADE 二、概念题 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6.参照群体(中财2011年研)

(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是氏族、家庭群体。 社会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所组成,但不能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群体成员必须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这种纽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关系又以不同的性质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的活动,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聚在一起的人群不能称为社会群体。如电影院里的观众等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里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厉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或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2 社会群体有哪些类型? 答:社会群体的类型很多,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血缘群体包括:家庭、氏族、部落等;地缘群体包括:邻居、老乡等;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现代社会中三种群体并存且协同发挥作用,但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根据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而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则具有非正式化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非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正式群体如学校、公司等;非正式群体如邻里、老乡等。 (3)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标准来划分,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前者是指成员所在的群体,后者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的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而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往往参照群体跟所属群体是同类群体,但也不排除例外。(4)根据群体成员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基本群体和社会组织。基本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它是指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情感色彩的群体。社会组织也叫次级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它的成员间关系较间接,情感色彩较淡薄,公务性较强。 3 什么是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有哪些特征?(05简答) 答:基本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基本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库利所指的初级群体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在成长过程最初加入的群体,它对于个人的人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最初的作用;属于这种群体的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这个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紧密的其他群体,特别是将工作小组归入基本群体的范畴。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都具有各自研究价值和意义。基本群体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规模较小。基本群体大多是小群体,成员相对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第二,面对面的互动。初级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能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样能加深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关系。面对面的的互动是基本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额重要条件。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六章群体概述 个体、群体和组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群体对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组织行为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研究群体行为,首先须要从群体的含义、特征、类型和功能入手。 第一节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一、群体的含义 群体是指一群有共同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一般说来,小至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大至一个民族,都可以称为群体。在这里,我们所指的群体,往往是那些比较具体、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直接影响的群体,即小群体。 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社会关系的人们进行共同活动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群体。群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就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众多的群体。群体活动特征并非人类所特有,其他动物也有这种生活特征。生物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生活在地球上的50多万种昆虫中约有1.5万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并有简单的分工,如在1万种黄蜂中,就有1000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并有运水、找粮、搬泥、看护等简单的分工。至于鸟类成群栖息和猿类结群而居的群体活动则更为人们所常见。总之,群体活动是整个动物界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人类的群体与一般动物的群体有不同,一般动物群体生活是遗传的结果,而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社会性。 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

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活动、相互作用、感情。 (1)活动。一个群体能够持续存在,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群体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表明自己现实的存在。 (2)相互作用。群体成员在活动中,彼此交往,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感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的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和情感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构成群体的三个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如图6—1所示。 群体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特殊的形成原因,这些原因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在个人层次上,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个体只有在群体中进行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社会化的人:个体在很小的时候,社会就期望他参与群体,学习群体规范;等到个体产生了明确的自主意识,他就开始自觉的参与社会群体。个体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对群体生活的倾向是群体形成的原因之一。 第二,在群体的层次上,群体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群体能使人们完成

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

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 陈联俊 内容提要: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形成对于网络社会、公民自身乃至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 重要影响。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缘由主要有政治诉求、经济利益、文化传统、价值取向 等。其发生特点是虚拟的公共空间、相似的境遇基础、多样性的统一、渐进性的变化等。网 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方式主要表现在群体认知、群体心理、群体互动、群体态度等方面。 应该着重从归因分析、传播路径、意见领袖、规范指引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有效引导。 关键词:网络社会;群体意识;发生;引导 胡锦涛指出: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不仅表现为个体意识的变化,还表现为群体意识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那么,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发生原因以及发生方式如何?它的产生表现出哪些特征?我们应该怎样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呢? 一、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发生缘由 所谓群体意识是指一定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它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是人群集合体社会关系的反映。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与现实社会有着很大差别的社会形态 ,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导致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产生。 (一)政治诉求 亨廷顿认为, 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离异化及大众的参政化就构成了现代政体和传统政体的分水岭。 在现代政治社会中,大众参与政治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他们谋求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马尔库赛批判科学和技术本身成为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和政治诉求提供了便捷的手段。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表达对现实政治秩序的支持和拥护,进而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群体,推动现实政治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本来处于压抑状态的政治诉求,网络社会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出口。这种在政治诉求基础上形成的群体意识,大多呈现出几个特点: (1)强烈的现实政治性。无论是现实政治的支持者或者反对者,一旦共同的诉求在网络社会中 胡锦涛: 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 人民日报 ,2008年6月21日。 刘文富: 网络政治学 ,第62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曼纽尔 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 ,第43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塞缪尔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第27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教案四第五讲社会群体:走向社会的桥梁(6学时)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家庭、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等基本概念,理解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结构,初步认识家庭结构与家庭问题的关系,学会运用社会 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家庭问题。 教学内容:1.家庭的涵义 2.家庭的特点 3.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4.家庭的结构 5.家庭社会功能 6.家庭问题 教学重点:1.家庭的涵义及家庭的特点 2.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3.家庭的结构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观看录像和阅读媒体报道。 具体内容: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1.家庭的涵义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性质主要是指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家庭从本质上是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社会之间特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家庭关系就是生活在一个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等。在家庭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抚养关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就难以把握家庭的性质。除了家庭关系之外,每个人都可能与其他人建立亲属关系。这种亲属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大体包括父族亲属关系、母族亲属关系和妻族亲属关系等。每一种亲属关系都有一种称谓。这些亲属关系对家庭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影响。 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群体,它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性质的生产方式下,就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和家庭关系。 2.家庭的特点 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群体。 “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其他社会关系,有的社会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了或者改变了自己的形态。然而,家庭或家庭关系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延续至今。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地区、什么民族、什么社会制度,都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家庭;无论什么人,都同家庭发生着一定的关系。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摘要】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或者基本群体,这是依据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亲密程度将社会群体进行的分类。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自己的著作《社会组织》中首次提出。在概念的描述中指出了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性和面对面合作等特征。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社会初级群体,本文试图从初级社会群体的6个特征社会初级群体做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级社会群体。 【关键词】初级社会群体;特征;功能;发展趋势及影响 库利所提出初级群体时,比较明确的说明了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但是与我们现今社会学的当中初级群体的概念又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社会学家扩大了库利概念中类似家庭等具有亲密关系的群体,包括了邻里、亲属、朋友、兴趣小组等等。归纳这些群体的特征包括了6个方面。 第一,规模较小,成员有限。这是由于初级群体是以感情为基础所决定的,少于两人的不能称之为群体,超过了30,群体成员间相互接触会减少,感情交流也会减少,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向疏远的人际关系转变时,初级群体就会转变为次级群体。 第二个特征是成员间有经常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这一特征其实也是由于成员较少所决定的,成员较少,成员间彼此互动的机会相对而言会增加,感情也会增加,彼此之间了解之后关系也会更加的亲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特征,用靠近同学们的例证来加以说明。例如,在一个70人的班级体中,请同学们思考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否定的。那再请同学们思考,在一个8人的寝室中,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肯定的。在这样一个对比中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第三个特征是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这一特征是因为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在这个群体内,成员一般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比如在家庭当中,家务的承担,经济的来源没有规定必须由谁来承担,家庭成员都可以兼任,请同学们思考自己家庭中做饭、洗衣、挣钱、购物这些角色是不是由某个特定的家庭成员一个人承担,在否定的回答中加深对多重角色的理解。还比如在家庭当中,有些角色是既定的,比如父亲、母亲、子女等等角色是既定的,但是成员除了演绎这些既定的角色以外,有时候也要演绎一些非既定的角色,比如,父母有时候需要扮演子女的老师和朋友这样的角色。 第四个特征是群体成员的难以替代性,初级群体成员相互依存,有着多重角色,因而某个特定的成员是不会轻易被他人所取代的。例如,家庭中某个亲人的去世会给我们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原因就在于成员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在次级群体中,例如工作单位,当某个职员离职了,单位会立刻找一个可以从事该工作的其他人来接受该同志之前的工作,而并不会因为这个成员的离开而导致机构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详解 武汉核对(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8.1复习笔记 一、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含义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①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中。 ②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2)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①共性。共享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团结感,有某种共同目标和期望。 ②异性。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更强,群体更具凝聚力,而社会网络联系则较局限与松散;个体所属的群体往往是有限的,个体所属的网络则是多重的,如同学网络、朋友网络、亲戚网络等。 (3)现代交通和互联网与社会网络 现代交通和互联网等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等途径的人际交往的跨时空性、匿名性、符号性等特点,使得以互联网等为中介的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社会网络在情感交流、社会信任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社会网络的类型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等)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1)按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网络、物质资源(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取物质事物的符号)网络和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 (2)按社会网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等。 (3)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可分为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4)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 (5)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6)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 3.社会网络的功能 (1)社会资源获取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相当重要。 (2)组织管理辅助功能 根据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在几个方面会影响经济交易,如影响对信息与机会的获得,减轻与交易或企业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等。 (3)日常生活联系功能 社会网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功能,如亲友网、聊天网、社会支持网等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那就是声誉和权力。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 一.功能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人们的分工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有机的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1]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基于两个条件:(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2)人们的才智、知识、技能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扩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2]也就是说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即它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沃纳对美国一个小社区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沃纳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复杂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将社会中的人们安置在高低不同的各种位置上, 使得他们相互协调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4]杜尔克姆和沃纳两人虽然都强调将功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原因,但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客体却是不同的。杜尔克姆强调的客体主要是社会,而沃纳则除注意到社会这一客体以外,也注意到了社会个体这一客体。 帕森斯从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作了说明。他并没有像杜尔克姆、沃纳等那样直接地去强调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主要是关注社会分层是什么。在他看来,社会分层的出现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各种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而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则塑造了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依据。尽管帕森斯的这一论断没有直接将社会分层与它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能联系起来,但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基础仍然是很明显的,他只是在社会分层与功能之间加入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背景: 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 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 (一)怀特的市场即网络思想 美国哈里森#怀特(HarrisonWhite)在其1981年的著名论文5市场从何而来6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提出/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0。怀特认为,市场是社会网,首先是社会关系。怀特对作为角色结构的市场的分析,这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 (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0概念 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主要创立者,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73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0一文,被认为是社会网研究的一篇重要文献。他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是群体、组织内部的纽带,而弱关系是群体、组织之间的纽带。在他看来,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因为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是在群体之间发生的,由于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群体的某个个体。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如工作变动。 格兰诺维特于1985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又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0。他在该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卡尔#波兰尼在5伟大的转折6一书中提出的/嵌入性0概念。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格拉诺维特认为,信任来源于社会网络,信任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

社会学概论第6章

社会学概论第6章

第六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群体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接触等方式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社会互动的过程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 1.接近和接触阶段。 2.理解与了解阶段。 3.调整与反应阶段。 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生物因素。 第二,心理因素。 第三,社会因素。 第四,文化因素。 三、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理论 所有的东西都是符号对符号认识越多,人们进行互动越顺利 1、乔治·米德 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的影响,,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自己的交往过程,按照符号进行交往,所有符号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特征,互动是以有意义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2、郝伯特·布鲁默 布鲁默在米德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互动的3个原理 (1)、我们是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规定我们对它的行动 (2)、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3)、在任何情景下,我们都经历内部解释过程 按照互动论的观点,在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与其他人在同一社会情景下的行动和思想一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3、威廉·托马斯 在进行多数日常活动时,我们一般假定:不仅对语言及其他具体符号,而

且还包括日常社会场景,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多数共享定义,或者说“情景定义”,是在无意识中领会的,这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的关键。作为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托马斯指出了共享定义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将某种情景定义为真实的,那么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 二、拟剧论(戈夫曼) 这种观点把人们看成戏剧中的演员,按照戈夫曼的观点,当人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演是由观众来判断的,所以人类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即为了使他人按照我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人类互动的特点是印象处理,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愿望行为,当第一印象起作用时,人们往往制造一种印象,目的是为了控制互动者。印象管理可能有目的,但不管目的是什么,它总是为了使行动者能更好的控制别人的行为。 三、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 本土方法论认为任何人的互动都由一种民间规则支配着,互动双方都具有对事件常识性的知识和假设,以此解释互动双方的常用规则。本土方法论跟拟剧论一样关注人们在社会情景下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但其关心的是人们形成相互理解的原因:正是人们对情景具有相同的假设,才使人们顺利的进行互动。 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等,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得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下面是几个有关的命题: 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类似的行动。 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剥夺和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 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 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题目

Chapter6Conformity and Obedience 3#409名词解释 1、Conformity: 2、Obedience: 3、Autokinetic phenomenon 4、Informational influence 答案:1conformity:a change in behavior or belief as the result of real or imagined grop pressure. 2obedience:acting in accord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and. 3aotokinetic phenomenon:the apparent movement of a sationary point of light in the dark. 4informational influence:conformaity occurring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填空题 1、()is acting in according with a direct order or commend. Answer:Obedience 2、()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both acting and believing in accord with social pressure. Answer:acceptance 3、()is conformity that involves publicly acting in accord with an implied or explicit request while privately disagreeing. Answer:compliance 4、()experiment refers to autokinetic phenomenon. Answer:Sherif’s studies of norm formation 5、()occurs when people accept evidence about reality provided by other people. Answer:informational influence. 单选题

网络群体特点

网络群体特征 网民指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诞生于1998年7月8日。由此看出,网民主要是一个从网络使用者的行为效果来阐释的概念,并不是所有利用互联网的人就可以被称为“网民”,而是必须在个体自我意识上、对使用网络的态度上、网络活动的特征上以及网络活动的行为效果上等表现出一定特点的使用者才可以被称为“网民”。2010年7月15日下午13:30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突破了4亿大关,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 H·布鲁莫在《集群行为》中将群众分为四种类型:偶合群众、常规群众、行动群众和表意群众。③从这个角度出发,网络群体可被看成是表意群众的一种,是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组织起来的、可以提供感情表达释放机会的人群。同时,网络群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演变成行动群众,他们易受暗示并且有明确的行为目标。集群行为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④因此,网络群体事件一开始经常表现为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后来又可能演变成理性的现实行动,如成立相关事件的网络调查组等。 虽然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但中国社会仍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社会联系程度比较低,个体对社会联系的渴望比较强烈。在此基础上,网络化迅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独立自由,个体更加缺乏归属感。在网络世界中,网民的聚合更多是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等非物质性因素。因此,由于共同的关注点、相似的意见而集合在一起的网络群体就为在虚拟世界中的散兵游勇提供了一种归属感。例如“邓玉娇案”中,巴东警方发布案情措辞前后不一,引起网民的极大关注。随后,“邓玉娇维权网”、百度贴吧上的“邓玉娇智囊团”等迅速成立,成为关注该事网民的集合体。由于虚拟世界中归属感的缺乏,网民们对身份认同的期待急切,网络群体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研究表明,在缺乏视觉信息的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易符合群体及社会规则。⑦所以,网络群体形成以后,能在短时间内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主要是言语行为)形成约束力。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六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名词解释 1.初级群体(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2011年研)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吉林大学2017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6.参照群体(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2011年研) 答: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二、简答题 1.简述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研) 答: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第8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本章要点】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具有资源获取、组织管理、日常生活联系等方面功能。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主要分析社会网络的结点、位置、联系、密度等方面。 ·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其存在不仅为个人自己所能够意识到,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社会群体有初级与次级群体、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等之分。群体依靠凝聚力、规范内部关系、领导决策等因素而形成。 ·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关键概念】 社会网络社会群体非正式群体 社会网络分析与社会群体分析是社会结构分析的重要视角。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交织,构成了社会网络,而在社会网络中密切互动的人们则在产生共同利益和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社会生活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它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一节社会网络 社会互动是社会形成的基础,人们在互动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社会网络,结成社会群体,从而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一项分析社会网络联系的“小世界”研究试验表明,在那些大规模的、看上去毫无组织的人口中,实际上充满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络,人们之问有着广泛的联系。甚至只要经过五六个朋友的朋友,通常就足以将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因此,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 会网络结构之中。有些网络是人们的互动自然结成的,如个人出生在家庭之中,就拥有了家族和亲属网络。许多社会互动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具有特定的社会地位,所以拥有一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人们在互动的基础上会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网络。个人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社会互动与交往来建构社会网络,以获取各种资源。 社会网络与群体有着某种相似性,其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交往,共享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团结感,有某种共同目标和期望。但相对而言,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更强,群体更具凝聚力,而社会网络联系则较局限与松散;个体所属的群体往往是有限的,个体所属的网络则是多重的,如同学网络、朋友网络、亲戚网络等。 齐美尔分析了个人与群体和网络的关系。认为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时,受到群体约束,建立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网络关系。而且,当个人进入一个社会网络时,他不仅仅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且也将其他网络关系带入现在的网络。因为一个人往往同时参加了很多群体,身上带有很多其他群体的印记。当一个人进入一个新的群体时,又把他所隶属的群体关系带到刚刚参加的群体中来。由此也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二重性。各种网络的交叉和结合,既形塑了新的社会网络结构,又会改变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方式。 现代交通和互联网等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交往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的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