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绪论

1. 环境监测的目的:1)评价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2)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

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3)确定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影响,它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迁移转化情况。4)研究污染扩散模式和规律,为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控制环境

污染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5)收集环境本底及其变化趋势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和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提出建议,为制订和修改环境标准提供数据。

2. 环境监测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3. 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同一污染源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可能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2)空间分布性:不同污染物的稳定性和扩散速度与污染物

的性质有关,因此不同位置上的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两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值之间存在一界限4)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是一个由生物

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因此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4. 单独作用: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污染物中某一组分对其发生危害,没有因为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5. 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相当于各种污染物毒害的总和,称为污染物的相加作用。

6. 相乘作用: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称为相乘作用。

7. 拮抗作用:混合污染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大部分或一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

8. 环境监测--为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9. 环境要素:环境整体中,各自独立的,性质不同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10.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的适宜程度

11. 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类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12.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类: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

13. 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14. 从众多有毒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经过

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15. 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它是只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2)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境工作优劣的准绳3)是执法的依据:环境问题的诉讼、排污费的收取等的依据都

是环境标准4)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准备手段和条件:通过实施可以促使企业对污染进行管理和治理,更

新设备等。总之,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16.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水和废水监测

1. 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2. 水质监测的目的:1)对进入江、河、湖泊、水库、海洋等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

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2)对生产过程、生活设施及其他排放源排放

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

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

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

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

2 环境监测

3.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制订时的基础资料的收集:(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2)水体沿岸城

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4. 对照断面设置目的:了解流入某一区域(监测段)前的水质状况,提供这一水系区域本底值。

5. 设置方法:(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 排污口上游100~500m处)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

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

6. 断面数目:一个河段区域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7. 控制断面设置目的:监测污染源对水质影响。

8. 设置方法:(主要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根据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流量和河道水力学特征确定,对特殊要求的地区,如水产资源区、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与水源有关的地方

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9. 断面数目:多个。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

10. 削减断面设置目的:了解经稀释扩散和自净后河流水质情况。

11. 设置方法: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米以外的河段上

12. 断面数目: 1个。

13. 背景断面设置目的:为了评价一个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而提供水环境的背景值

14. 设置方法: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应设在清洁河段上

15. 断面数目:根据需要而设

16.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当水体水质稳定,或其组分在相当长

的时间或相当大的空间范围内变化不大时,瞬时水样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17. 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有时称“时间混合水样”,以与

其他混合水样相区别。

18. 综合水样是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19. 水样的运输:记录--贴好标签--运送--实验室。

20. 在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塞紧采样容器口 (2) 样瓶装(3) 冷藏、隔热、致冷剂(4) 防冻裂样

品瓶

21. 水样保存时注意的问题:(一)保存要求:不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变化;不损失组分;不玷污(不

增加待测组分和干扰组分)(二)对容器的要求:性能稳定、杂质含量低的材料,硼硅玻璃、石英、聚

乙烯和聚四氟乙烯。(三)保存时间要求: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重污染水样-12h;

运输时间24h以内。

空气和废气监测

1. 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动植物产生危害,对各种材料产生腐蚀损害.对人体健康的急

性危害有喉头发炎,鼻、眼受刺激红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头疼;慢性危害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癌

及生理机能障碍等。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分为急性、慢性和不可见三种,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使作物产量

显著降低甚至枯死。空气污染能使某些物质发生质的变化造成损失,如SO2能腐蚀金属、光化学烟雾能

使橡胶轮胎龟裂等

2. 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化学建材和装饰材料中的油漆、胶合板内墙涂料等中含有的挥发性的有机物甲醛、苯等;大理石、瓷砖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排放;烹饪、吸烟等等室内燃烧所产生的油、烟污染物;人密集且

不通风的室内的CO2过高;空气中的霉菌、真菌、病毒等。

3. 二次污染物是指一次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大气正常组分之间的反应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4. 空气污染采样点的布设方法:1).扇形布点法2).同心圆布点法3).网格布点法4).功能区布点法[P153,图示]

5. 降水水样保存应注意的问题:1)由于降水中含有尘埃颗粒物、微生物等微粒,所以除测定pH值和电

导率的降水样不过滤外,测定金属和非金属离子的水样均需用孔径0.45μm的滤膜过滤。2)降水中的化

学组分含量一般都很低,易发生物理变化(如挥发、吸收空气中SO2等)、化学变化和生物作用,故采

样后应尽快测定,如需要保存,一般不主张添加保存剂,而密封后放于冰箱中。

3 【复习】环境监测

6. 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的目的:①检查污染源排放废气中有害物质是否符合排放标准要求②评价净化装置的性能和运行情况及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③为大气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

7. 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的要求:①生产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②对因生产过程而引起排放情况变化的污染源,应根据其变化的特点和周期进行系统监测③当测定工业锅炉烟尘浓度时,锅炉应在稳定的负荷

下运转,不能低于额定负荷的85%。对于手烧炉,测定时间不得少于两个加煤周期。空气污染的危害: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动植物产生危害,对各种材料产生腐蚀损害。对人体健康的急性危害有喉头发炎,鼻、眼受刺激红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头疼;慢性危害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癌及生理机能障碍等。

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分为急性、慢性和不可见三种,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使作物产量显著降低甚至枯死。

空气污染能使某些物质发生质的变化造成损失,如SO2能腐蚀金属、光化学烟雾能使橡胶轮胎龟裂等。8. 酸雨的危害:1)湖泊酸化。2)酸雨使流域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金属(例如铝)可被溶解进入水中毒害鱼类。3)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

壤贫瘠化。4)酸雨伤害植物的新生芽叶,干扰光合作用,影响其发育生长。5)酸雨腐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及名胜古迹等。

固体废弃物监测

1. 鉴别一种废物是否有害的可以用四点不良后果来定义:1 )引起或严重导致死亡率增加;2)引起各种

疾病的增加;3 )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4)在处理、储存、运送、处置或其他管理不当时,对人体健康

或环境会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

土壤质量监测

1. 土壤背景值是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

2.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1)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目的是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

变化趋势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需要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

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3)通过土壤背景值的调查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情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

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预防提供依据。

3. 土壤质量监测采样点的布设原则:1)合理的划分采样单元。在进行土壤监测时往往面积比较大,需要

划分成若干个采样单元,同时在不受污染源影响的地方选择对照采样单元,同一单元的差别要尽量减少2)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就在哪布点,优先布置在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3)采样点不应设在田边、沟边、路边、肥堆边、及水土流失严重和表层土被破坏的地方。

4. 采样点布设的方法: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蛇形布点法,放射状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图示P272]

生物监测法:受到污染的生物,在生态、生理和生化指标、污染物在体内的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或反应,利用这些变化来反映和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称为生物监测法。

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局部范围内观察的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微观生态监测分类:

1、干扰性生态监测:指对人类特定生产活动干扰生态系统的情况进行监测,如砍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水文过程和物质迁移规律的改变;草场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是讷国产力降低;湿地的开发引起的生态变化;污染物排放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2、污染性生态监测:主要指对农药及金属等污染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传递及富集进行监测。

3、治理性生态监测:指对破坏的生态系统经人类治理后,生态平衡恢复过程中的监测,如对沙漠化土地治理过程的监测。

环境噪声的来源:

1、交通噪声,包括汽车、火车和飞机等所产生的噪音

2、工程噪音,如鼓风机、汽轮机、织布机和冲床等发出的噪声。

3、建筑施工噪声,像打桩机、挖土机和混凝土搅拌机等发出的声音。

4、社会是社会生活噪声,如高音喇叭、收音机等发出的噪声。

噪声的危害:损伤听力、干扰人们的工作和休息、影响睡眠、诱发疾病、干扰语言交流,强噪声还会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损坏建筑结构。噪声会使人听力损失。这种损失是累积性的,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一天,只要噪声不是过强(120dB以上),事后只产生暂时性的听力损失,经过休息可以恢复;但如果长期在强噪音下工作,每天虽然可以恢复,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产生永久性的听力损失,过强的噪声还能杀伤人体。

半衰期:由于新陈代谢作用,污染物在机体或器官内的量减少到原有量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物半衰期。

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恒定误差或偏倚。指监测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是由测量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并不因增加测量次数而减少系统误差,他的产生可以是方法、仪器、试剂、恒定的操作人和恒定的环境所造成。

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或不可测误差。是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随机误差遵从征态分布规律。

过失误差:又称粗差。是由测量过程中犯了不应有的错误所造成,它明显的歪曲测量结果,因而一经发现必须及时更正。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环境监测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水和废水的监测 1环境分析:对于通常处于痕量级、基体复杂、流动性变异性大的环境污染物,进行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和快速度的分析,得出一系列环境监测数据的过程(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不是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简单结合)。 2综和效应的毒理学观点: 3生活污水:含洗涤剂和粪便。前者降解后形成磷酸盐和有机物,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后者含多种病菌,引起疾病蔓延。 4水质监测方法选择原则: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方法成熟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抗干扰能力好。 5采样容器的洗涤:水质监测,尤其是痕量组分的测定,仪器的污染常会造成误差。为减少器壁溶出物对水样的污染和器壁的吸附现象,须注意容器的洗涤方法。测铬时,容器不能用铬酸洗液; 测汞时,仪器洗净后尚需用1+3硝酸浸泡数小时。 6流量的测量方法:容量法、浮标法、测速仪法(水深大于0.3米,流速不小于0.05米/秒的河流)、三角堰法(不规则的水渠和污染源排放口) 7工业废水采样常用的三种采样方法:瞬时个别水样、平均水样、综合水样(比例组合水样) 8采样时间和频率原则:采集的水样必须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出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9水样的预处理包括:水样的消化、富集和分离(目的:消除干扰,提高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10水样的消化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形态(价态)氧化成单一高价态,以便测定。 消化液的表现物性:清澈、透明、无沉淀 消化的方法:硝酸—硫酸;硝酸—磷酸—硫酸;硝酸—高氯酸;硫酸—高锰酸钾等 11富集和分离常用方法:挥发、蒸发、蒸馏(利用共存组分的挥发性不同(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活性炭富集;共沉淀;共结晶;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脱吸);冷冻浓缩 12共沉淀法:利用溶液中的一种沉淀(载体,称共沉淀剂)析出时,将共存于溶液中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沉淀出来。原理:由于沉淀的表面吸附作用,形成混晶,生成化合物,吸留和包藏等原因而引起的。 常用的两种:利用共沉淀剂表面吸附现象进行共沉淀;利用混晶进行共沉淀 13常用萃取剂:APDC—MIBK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甲基异丁基甲酮;二硫代氨基甲酸盐:HDDC NaDDC 14阳离子交换顺序:不同价态:价态越高,交换能力越强。 相同价态:原子序数越高(或水合离子半径越小),交换能力越强。 15物理性质的测定:温度、颜色、臭(p66)、电导率、残渣、浊度 监测水的颜色常用以下四种方法:铂钴比色法、颜色描述法、稀释倍数法、分光光度法Array残渣的分类:总残渣(总蒸发残渣):没经过滤水样蒸干后的残留物。 过滤性残渣(溶解性蒸发残渣):滤液蒸干残留物。非过滤性残渣(悬浮物):过滤物。 电导率:把电极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两极间距离为1厘米的电导池插入水样中,所测电阻取倒数即为电导率。浊度测定方法:比浊法、分光光度计法、浊度计法 16重金属毒性机理:重金属(如汞、铬、镉、铅、铜、锌、镍、钡、钒等)侵入人体,与某些酶的活性中心的巯基(—SH)有着特别强的亲和力,金属极易取代巯基上的氢离子,使酶失去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影响重金属毒性的因素:金属离子浓度、金属化学形态、金属价态、致癌作用 常用的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原子发射光谱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 17酸度:水中含有能与强碱(NaOH,KOH)作用的所有物质含量,即用标准碱滴定水样至一定pH值时所消耗的碱量。甲基橙酸度:用甲基橙为指示剂所测酸度(终点pH = 4.5) 酚酞(总)酸度:以酚酞为指示剂所测酸度(终点pH = 8.3) 碱度:中能与强酸作用的所有物质的总含量,即用标准酸滴定水样至一定pH值时所消耗的酸的量。(水碱度:水中吸收质子的能力,即质子碱含量。) 酚酞碱度:以酚酞为指示剂所测碱度(终点pH=8.3) 甲基橙碱度〈又称总碱度〉:用甲基橙为指示剂所测碱度(终点pH=4.5)

环境检测相关基本知识

绪论 1. 环境监测的目的:1)评价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2)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 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3)确定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影响,它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迁移转化情况。4)研究污染扩散模式和规律,为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控制环境 污染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5)收集环境本底及其变化趋势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和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提出建议,为制订和修改环境标准提供数据。 2. 环境监测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3. 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同一污染源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可能相差很大,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分布不是均匀的。2)空间分布性:不同污染物的稳定性和扩散速度与污染物 的性质有关,因此不同位置上的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两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值之间存在一界限4)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是一个由生物 和非生物组成的复杂体系,因此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4. 单独作用: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污染物中某一组分对其发生危害,没有因为污染物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5. 相加作用: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相当于各种污染物毒害的总和,称为污染物的相加作用。 6. 相乘作用:混合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称为相乘作用。 7. 拮抗作用:混合污染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对机体的毒害作用彼此抵消大部分或一部分时,称为拮抗作用。 8. 环境监测--为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9. 环境要素:环境整体中,各自独立的,性质不同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10.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 的适宜程度 11. 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类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12.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类: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 13. 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14. 从众多有毒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经过 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15. 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它是只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2)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境工作优劣的准绳3)是执法的依据:环境问题的诉讼、排污费的收取等的依据都 是环境标准4)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准备手段和条件:通过实施可以促使企业对污染进行管理和治理,更 新设备等。总之,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16. 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 水和废水监测 1. 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环保尾气检测员培训知识

环保尾气检测员培训知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环保检测员培训知识 一、了解3个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标准: 1、GB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2、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3、DB37/657-2011《山东省点燃式发动机在用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仅是检测结果评判标准。 二、了解车辆参数及分类。 1、基准质量(RM) 指整车整备质量加100kg质量。 2、轻型、重型汽车 轻型指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1类、M2类和N1类车辆。 重型汽车指最大总质量超过3500kg的车辆。 类车指除驾驶员座位外,乘客座位不超过8个的载客车辆(包括轿车)。 注:M 1 M 类车指除驾驶员座位外,乘客座位超过8个的载客车辆。 2 类车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载货车辆。 N 1 3、第一类轻型、第二类轻型、乘用车 第一类轻型指设计乘员数不超过6人(包括司机),且最大总质量≤2500kg的M1类车。 第二类轻型指除第一类轻型以外的其他所有轻型。 乘用车指主要用于载用乘客及其自身行李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 4、在用汽车 是指已经登记注册并取得号牌的汽车。

5、点燃式发动机、压燃式发动机 点燃式发动机,又叫火花点火式发动机,是依靠电火花点燃混合气的发动机(如:汽油机)。 压燃式发动机指采用压燃原理工作的发动机(如:柴油机)。 6、发动机最大转速(MaxRPM)、怠速与高怠速工况 发动机最大转速:油门踏板处于全开位置时测量得到的发动机最大转速。 怠速工况指发动机无负载运转状态,即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变速器处于空挡位置(对于自动变速箱的车应处于“停车”或“P”挡位);油门踏板处于完全松开位置。 高怠速工况指满足上述(除最后一项)条件,用油门踏板将发动机转速稳定控制在50%额定转速或制造厂技术文件中规定的高怠速转速时的工况。 标准中轻型的高怠速转速规定为2500±100r/min,重型汽车的高怠速转速规定为1800±100r/min 7、过量空气系数(λ) 燃烧1kg燃料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上所需空气量之质量比。 8、点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 通常指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及氮氧化物(NO x)。 三、了解仪器设备自检要求: 1、排放检测设备网络通讯自检要求:界面数据能正常显示。 2、五气分析仪和取样系统预热和自检要求: A、在30min内完成预热。 B、封闭取样探头时取样系统无泄漏。 C、氧传感器在环境空气检测时的数值位于(20.8±0.5)%vol范围之内。 3、流量计自检要求: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 (一)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 (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 (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 (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 Mn)CODMn 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 (1)测定意义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复习题 环境监测中心 二○○六年七月 目录 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1-4页 二、实验室基础、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4-7页 三、水质监测实验室基础8-21页 四、空气和废气监测基础21-26页 五、金属类监测基础26-31 六、有机物监测基础31-36页

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 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对) 2、建设项目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必须确保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 3.为了推动我国火电行业对SO2的治理工作,实行SO2排放总量与排放浓度双重控制。(对) 4、噪声的来源主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做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dB)左右。(对)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对) 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对)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方法为测定方法为红外分光光度法。(对) 8、我国1983年颁布了第一个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对) 9、监测工业废水中的一类污染物应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布点采样。(对) 10、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批准日期为准。(对) 11、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对) 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挥发酚指能与水蒸气一并挥发的酚类化合物。(对) 13、锅炉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应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时测定。(对) 14、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是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h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对) 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以标准分布时所规定的实施日期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段。即1997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间段规定标准值;1998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间段规定标准值。(对) 16、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规定排放标准的,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限期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地方,还应达到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对) 17、危险废物腐蚀性鉴别,当pH大于或等于12.5,或者小于或等于2.0时,则该废物是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对) 18、我国的环境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对) 19、烟尘的排放量主要受到燃烧方式、锅炉运行情况和煤的性质,还有锅炉负荷的影响。(对) 20、产污和排污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指单元活动所产生和排放的污染物量。(对) 21、排污系数是指产污系数条件下经污染控制措施削减后或未经削减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量。(对) 22、排污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每耗用1t煤产生和排放污染物的量。(对) 23、浸出液中任何一种危害成分的浓度超过其标准中所列的浓度值,则该废物是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对) 24、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错) 25、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两大类。(对) 26、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对) 27、工业废水样品应在企业的车间排放口采样。(错) 28、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对) 2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I~Ⅳ类标准的水质pH值为5~6。(错) 30、排放污染物的烟囱是污染源,而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如车间等)不能算是污染源。(错) 31、排气筒高度的计算是指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的高度。(对) 32、烟度标准中拟控制的是柴油车运行中的平均烟度。(错) 33、柴油机车排放的碳烟比汽油机车大40倍左右。(对) 34、柴油机排放的SO2明显比汽油机浓度值高。(对)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标准样品以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评价和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等。 由以上可知,误差和偏差具有不同的含义:

误差以真值为标准,而偏差以多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但在实际分析中,真值所以,并不强调误差和偏差的严格区别,而往往将两者一般地称为“误差。 一个工业区布置9个空气采样点,某天测得各点上TSP 日平均浓度为:1.85,1.86, 1.93, 2.01,2.03,2.05,2.07,2.12,2.15mg/m3。当α=0.01时,求该区那天TSP 浓度变化的置信区间(设已知该地TSP 浓度呈正态分布)。 解:

自由度 f = n-1 = 8 显著性水平 α = 0.01 = 1% 查表得 t0.01,(8)= 3.36 将数据代入公式,得置信区间为 [1.89,2.31] 则 1.89≤μ ≤ 2.31 也即,有99%的把握推断该地区那天的 TSP 浓度变化范围在1.89至2.13之间。 某种方法经过改进,其精密度是否有变化; 相同试样由不同的分析人员或不同分析方法所测得均数是否有差异; 对标准样的实际测定均值与其保证值之间的差异,到底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还是确实存在本质的差别; 以上问题,均可用“t 检验”,即“显著性检验”来加以检验。 [例] 某含铁标准物质,已知铁的保证值为1.05%,对其10次测定的平均值为1.054%,标准偏差为0.009。检验测定结果与保证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 [ (1) =-2.11 (2)给定 α =0.05, =9, 查得 = 2.26 1-=n f ) 9(05.0t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重庆市环境监测基础知识竞赛 目录 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 二、实验室基础、质量保证及质量操纵 三、水质监测实验室基础 四、空气和废气监测基础 五、金属类监测基础 六、有机物监测基础 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 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是推行可持续进展战略的需要。(对) 2、建设项目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必须确保稳定达到国家或地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

3.为了推动我国火电行业对SO2的治理工作,实行SO2排放总量与排放浓度双重操纵。(对) 4、噪声的来源主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做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dB)左右。(对)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对) 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对)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方法为测定方法为红外分光光度法。(对) 8、我国1983年颁布了第一个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对) 9、监测工业废水中的一类污染物应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布点采样。(对) 10、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刻,以环境阻碍评价报告书(表)的批准日期为准。(对) 11、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对)

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挥发酚指能与水蒸气一并挥发的酚类化合物。(对) 13、锅炉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应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时测定。(对) 14、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最高同意排放速率,是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h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对) 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以标准分布时所规定的实施日期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段。即1997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刻段规定标准值;1998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刻段规定标准值。(对) 16、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规定排放标准的,负责验收的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依照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限期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操纵的地点,还应达到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的要求。(对) 17、危险废物腐蚀性鉴不,当pH大于或等于12.5,或者小于或等于2.0时,则该废物是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对) 18、我国的环境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点标准、企业标准。(对)

环境监测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 1.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2.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 3.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五毒有害元素: , , , , . 4.现场监测五参数:①水温②值③电导率④浊度⑤溶解氧 5.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级,国家标准分为综合标准和行业标准。 执行原则:地方环境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国家综合标准。 6.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 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一律在车间排放口和具体安装设施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工厂的总排放口采样。 7.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臭阈值()=(水样体积+无臭水体积)/水样体积 8.色度:取一定量水样,用蒸馏水稀释至刚好看不到颜色,以稀释倍数表示该水样的色度。 7.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8.水样中加入硝酸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沉淀。 9.水样的预处理方法分为:水样的消解,分离和富集。

①消解的目的:破坏有机物,消除对测定的干扰,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物。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②分离与富集的目的:对样品进行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10.水样中金属离子,无机非金属离子,有机物测定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是消解、蒸馏、萃取。(或消解、萃取、蒸馏)。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中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 地表水水域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产卵场等。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等渔业水域与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与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分为三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 特定工业区。 1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性质与控制方式分为两类: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试题

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精选试题 一、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基础 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对) 2、建设项目建成投入生产或使用后,必须确保稳定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对) 3.为了推动我国火电行业对SO2的治理工作,实行SO2排放总量与排放浓度双重控制。(对) 4、噪声的来源主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做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dB)左右。(对)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对) 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对)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方法为测定方法为红外分光光度法。(对) 8、我国1983年颁布了第一个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对) 9、监测工业废水中的一类污染物应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布点采样。(对) 10、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批准日期为准。(对) 11、新污染源的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对) 1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挥发酚指能与水蒸气一并挥发的酚类化合物。(对) 13、锅炉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应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时测定。(对)

14、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是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h 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对) 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以标准分布时所规定的实施日期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段。即1997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一时间段规定标准值;1998年1月1日起建设的单位执行第二时间段规定标准值。(对) 16、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达不到规定排放标准的,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限期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地方,还应达到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对) 17、危险废物腐蚀性鉴别,当pH大于或等于,或者小于或等于时,则该废物是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对) 18、我国的环境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对) 19、烟尘的排放量主要受到燃烧方式、锅炉运行情况和煤的性质,还有锅炉负荷的影响。(对) 20、产污和排污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指单元活动所产生和排放的污染物量。(对) 21、排污系数是指产污系数条件下经污染控制措施削减后或未经削减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的量。(对) 22、排污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每耗用1t煤产生和排放污染物的量。(对) 23、浸出液中任何一种危害成分的浓度超过其标准中所列的浓度值,则该废物是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对) 24、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错) 25、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两大类。(对)?

重庆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精选试题三

重庆环境监测考试基础知识精选试题三 三、水质监测实验室基础 1、填空题 1、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2002),现场采集的水样分 为和,混合水样又分为和。 答: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等比例混合水样等时混合水样。 2、湖泊、水库采样断面垂线的布设:可在湖(库)区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 、、、岸边区),按水体类别设置监测垂线。 答: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 3、采样断面是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分为、、和等。 答: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削减断面。 4、地表水监测断面位置应避开、和处,尽量选择顺直河段、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急流、无浅滩处。 答: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 5、每批水样,应选择部分项目加采现场,与样品一起送实验室分析。 答:空白样。 6、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或的排放口或专门处理此类污染物设施的排口。

答:车间车间处理设施。 7、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的外排口。 答:排污单位。 8、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项目如COD、石油类、氰化物、六价铬、汞、铅、镉和砷等,要逐步实现采样和监测。 答:等比例在线自动。 9、测、和等项目时,水样必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有水封口。 答: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有机污染物。 10、除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DO、有机物、余氯等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要先用采样水荡洗与 2~3次,然后再将水样采入容器中,并按要求立即加入相应的,贴好标签。应使用正规的不干胶标签。 答:采样器水样容器固定剂。 11、测定油类、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放射性等项目要单独采样。 答:硫化物余氯粪大肠菌群。 12、测量pH时应,,以使读数稳定。 答:停止搅动、静置片刻。 13、玻璃电极在pH>10的碱性溶液中,pH与电动势不呈直线关系,出现,即pH的测量值比应有的。 答:碱性误差(钠差)偏低。 14、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时,为除去水样色度和浊度,可采用絮凝沉淀法和方

环境监测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有答案

环境监测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3分) 1.环境监测微生物测试主要包括的项目有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人员微生物。 其中沉降菌测试的时间一般为4h。 2.对于洁净区表面微生物取样,对于规则表面通常使用RODAC双碟进行测试,对于不规 则表面一般使用擦拭取样法。 3.静态状态下进行的环境监测,除监测操作人员(不得超过2人),无其他操作人员 活动。 4.酵母菌和霉菌的监测为1年4次,一般在1、4、7、10月采用沙堡氏培养基加测。 5.所用的每一批号的培养基,应选取3只进行阴性对照,以检验此批号培养基无菌是 否良好。 6.应在A级关键操作的同时,对A级背景区域进行微生物项目的监测。 7.807车间的N1070/06房间及809车间的T128、T149、T207、T239房间,如某一品 种在该区域生产时需要进行A级操作,则该房间按相连B级频率测试;如该房间没有A级操作过程,则按不相连B级频率测试。 8.无菌双碟在洁净区使用时,应在双碟表面标明测试区域、测试位点、测试日期、产 品批号(限有产品的A级区域),避免混淆。用于写标识的笔应为不易擦除的无尘记号笔。 9.沉降菌测试时,在准备好的双碟底部写好编号后放置在各取样点,将培养皿大盖全 部打开,并扣在不产尘的灭菌纸或PE膜上。 10.沉降菌测试过程中,如双碟被不慎触碰,A级双碟继续监测;其他级别的双碟结束 测试并重新放置双碟继续监测,结束后结果按累加计数。 11.浮游菌测试测试位置一般距地面左右,A级区域仪器放在工作台面上。 二、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 1.简述培养基双碟递入递出流程。 1.培养基由车间物流通道进入。 2.在D级递物柜间黄线外去掉纸箱或转运筐。 3.打开物流递物柜房间递物柜紫外灯,空照30分钟后,递入培养基双碟。 4.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后方可递入C级区。5操作人员在C级区对双碟进行表面清洁,去掉最外层塑料袋包装,递入B级区递物柜内,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后递入B级区存放。

环境监测专业知识基础试题集

一、基本知识 (一)法律法规 一、填空题 1.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 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 _________________ 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2.《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于 _____________ 年 ___________ 月 _____________ 日公布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 。 4.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5.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 ___________________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 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的滩 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7.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采取有利于煤炭清洁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 励和支持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优质煤炭,鼓励和支持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9.国家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 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制定环境保护法,是为保护和改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 .人民生活环境 B .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D .生态环境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 公布实施的。 A. 1989年 2月6日 B. 1982年 12月26日 C. 1989年 12月26日 D. 1989年 12月1日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一切企事业单位 B .一切单位和个人 C. 一切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4.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 进行 ________________ 。 A .检举 B .控告 C .投诉 D .检举和控告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由 制定的。 A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 ?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A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B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 D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 ,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 害起时计算。 8. 未经环保行政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责令 ______________ 。 A .重新安装 C.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D .整改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中所说的“油类”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任何类型的油 B.动物油 D .国家技术监督局 A . 1 年 B . 2 年 C . 3年 D . 5年 B .处以罚款

环境监测人员基础知识考核试题(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 91.1-2019)附答案版

环境监测人员基础知识考核试题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91.1) 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0分) 1、等时混合水样是指()。 A. 从污水中随机手工采集的单一水样。 B. 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C. 在某一时段内,在不同采样点位按等时间间隔所采等体积水样的混合水样。 D. 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位所采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的混合水样。 2、以下关于全程序空白样品,表述错误的是()。 A. 将实验用水代替实际样品,置于样品容器中并按照与实际样品一致的程序进行测定。 B. 全程序空白样品从实验室运送到现场,再由现场运送到实验室。 C. 全程序空白样品不能暴露于现场环境。 D. 全程序空白样品所有的分析步骤与样品分析步骤一致。 3、以下哪一项不是编制污水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A.监测点位 B.气象条件 C.采样安全措施 D. 质控和质保措施 4、判断题:污水排放口应满足现场采样和流量测定的要求,原则上设在厂界内,或厂界外不超过10 m 的范围内。() A.正确 B.错误 5、以下关于污水监测排放口的表述,错误的是()。 A.污水排放管道或渠道监测断面应为矩形、圆形、梯形等规则形状。测流段水流应平直、稳定、有一定水位高度。用暗管或暗渠排污的,须设置一段能满足采样条件和流量测量的明渠。B.污水面在地面以下超过 1 m 的排放口,应配建取样台阶或梯架。监测平台面积应不小于 1 m2,平台应设置不低于 1.2 m 的防护栏。 C.排放口应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设置明显标志,并应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监测人员的安全,经常进行排放口的清障、疏通工作;保证污水监测点位场所通风、照明正常;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场所应强制设置通风系统,并安装相应的气体浓度安全报警装置。 D. 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确认的排放口不得改动。 6、以下关于污水监测污染物排放监测点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监控位置:应在厂界外设置监测点位。 1

环境监测专业知识基础试题集(标准答案)

一、基本知识 (一)法律法规 一、填空题 1.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______经济建设______和社会发展相协调。2.《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于______1997_______年_____8___月_____16____日公布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_生态环境_。4.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_同时设计_、同时施工_、同时投产使用_。 5.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__限期治理__________。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_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7.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采取有利于煤炭清洁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使用___低硫份____、_低灰份_的优质煤炭,鼓励和支持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9.国家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___资格审查制度_____。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应当保证其下游_____最近的____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制定环境保护法,是为保护和改善____B___,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人民生活环境 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 D.生态环境 2.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_______C________公布实施的。 A.1989年2月6日B.1982年12月26日 C.1989年12月26日D.1989年12月1日 3.《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______B___________。 A.一切企事业单位B.一切单位和个人 C.一切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4.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___D____。 A.检举 B.控告C.投诉D.检举和控告 5.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由____A_____制定的。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中国环境监测总站D.国家技术监督局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是____D___。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