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青年大学生如何从点滴生活中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作为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高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活力,培
育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历史使命。
[关键字] 和谐社会 大学生 历史使命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改革发展客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强调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谐关系,其中人自身的和谐是最基础性的和谐,其他和谐关系的实现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就实现不了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也达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而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就要求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都努力地从我做起,达到自我和谐,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人人做起,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
众音齐谐,才能奏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美乐章。然而,从我做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是需要一番“修炼”的。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一簇火种,能点燃拼搏进取的火陷;理想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奋斗的历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坚持正确前进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人们知难而进、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古往今来,凡有作为者,无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明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我们应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今天的成长进步与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树立的远大理想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起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立志为民族争光、为祖国争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二,从我做起,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每个社会都有一个规范体系,这一规范体系的基础是道德,而道德确立的根基是诚信。当今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诚信,诚信的大厦早已坍塌,造假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人们视诚信法治为无物。一个没有诚信法治的社会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诚信在先,人人都必须树立起诚信法治的意识。 儒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自身修养的提高放到第一位。和谐社会强调人自身的和谐就是通过提高修养来达到和谐的目的。什么是修养,通俗地说,“心灵美”,思想品质好。而不做伤天害理的坏事,多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善事、好事,是修养的起点和最基本的要求。那些贪财、恋色、弄权、作恶多端之徒,腐败分子,究其违法犯罪根源,都是由贪欲、邪念所致,都是由自我内心的不和谐所致。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消除内心的邪念,催生内心的善意,并身体力行,带头实践,坚决与恶势力作斗争,以此影响、感染、带动大家共创和谐。和谐社会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要学会包容,对己严对人宽,对他人要宽宏大量,要理解人、尊重人、赞美人,只有这样才能共创和谐。
三,大学在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科学精神的塑造。
这种融入了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来源于大学优良的科学传统。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即是在包含着以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富强国家的同时,强调科学在建立新思想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旧思想中的革命精神。应该看到,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愚昧迷信的氛围,树立起科学精神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大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授技术技能层面的科学知识,更要将科学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使受教育者在具备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科学精神,成为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充满人文关怀的高素质人才。要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理性地认识事物,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使人民群众自觉抵制愚昧迷信思想,识破伪科学骗局,提高科学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四,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正确

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社会主导的现象、观念加以归纳整理,引导自我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自我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
五,加强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生以学为本,大学时代的学习积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它甚至会影响人们一生的学习与工作。因此,学习依然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我清楚的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立身百行,以学为基。要以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发愤读书,打好知识基础,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健康有益的课内外活动,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对我们处理当代国际、国内事务具有重要的价值。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中`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即我们的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其内涵十分丰富和深刻。
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把远大理想、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倍加珍惜青春年华,倍加珍惜大好时光,倍加珍惜良好学习环境和条件,集中精力,掌握本领,提高素质,用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和谐稳定,用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用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