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交大7月地质简阳实习报告

西南交大7月地质简阳实习报告

西南交大7月地质简阳实习报告

杨柳桥—石经寺公路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报告

杨柳桥—石经寺公路

1、概况

此模拟公路长度约12500公里,起点为杨柳桥,终点为石经寺,途经飞龙桥、狮子山、

红土地、张家湾、山泉乡、垭势口、大田XX等地;测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质构造有褶曲构造、断裂构造、节理构造等;沿途植被发育茂盛,多为果树园地;重点工程主要有杨柳桥、石经寺大桥、山泉乡隧道以及各地路基工程等。

2、自然地理——地形、地貌

测区为中高山峡谷地貌——山前盆地,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区内主要山脉为龙泉XX,龙

泉山XX系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地理界线,是岷XX与沱江的分水岭。在四川盆地内部,山脉形成一条高高的、狭长的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川中丘陵。龙泉XX呈一条形山脉,高程480~981.3m,由北东-南西纵贯境内,为本区最高地形。丘陵与平原分别依伏于两侧,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50~150m,自然坡度30~50,山势险峻,多处悬崖峭壁,冲沟多呈“V”字型,纵向沟谷与山脉走向近于平行,形如梳状,坡面植被发育。有乡间小道相通,交通方便。

3、地层岩性

测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粉质黏土;上更新统风积层成都黏土;下-中更新统冰水-流水堆积层卵石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XX组(J2s)泥岩夹砂岩,上统遂宁组(J3s)泥岩夹砂岩,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夹砂岩;断层角砾、压碎岩。

4、地质构造及地震问题4.1地质构造

测区为一背斜山脉,呈北北东向纵贯测区西北部,隧址区发育褶皱1条:龙泉XX大背斜;断层2条:龙泉驿断层、尖尖山断层。隧址区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以构造裂隙为主,浅部基岩多为风化卸荷裂隙。分述如下:4.1.1褶曲构造

实习线路穿越龙泉XX大背斜,该背斜轴与线位在DK25+469相交,交角为88。背斜东翼产状为N80E/5SE,西翼产状为N50E/30NW,轴部宽阔平缓,两翼陡然下降,延伸不远复又变平,为典型的箱状背斜,背斜由南西向北东渐次倾伏。核部地层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泥岩夹砂岩、中统上沙XX 组(J2s)泥岩夹砂岩,两翼发育有次级褶皱。其对工程的影响较大。

4.1.2断裂构造

龙泉驿断层——为一区域性逆断层,位于龙泉XX背斜西翼,地表因第四系掩盖而断续出露。断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断层南起仁寿陈大山之西,向南断裂形迹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岩层岩层陡立带。该断裂地表虽有些地方为第四系掩盖,但在地下是一条完整的规模较大的断裂。有时在断面一侧形成小的背、向斜,较低序次的压扭性断裂。以龙泉驿断裂为主干构造形成一个小型入字型构造。测区内该断层被第四系掩盖,据隧道进口钻孔推测其与线位在DK22+524相交,交角为87,断层破碎带宽度约520米,破碎带物质为全-

强风化泥岩、砂岩,局部泥岩风化严重。其对工程的影响较大。4.1.3节理构造

此节理发育完全其产状分别为:

1、倾向224,倾角87,8条/米;

2、倾向141,倾角77,7条/米;

3、倾向141,倾角81,7条/米。

5、水文地质特征5.1地表水类型

测区范围内无大的地表水系,表水主要为季节性沟水及较小的常年流水沟,流量受季节控制明显,雨季水量较大,旱季相对较小。5.2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土层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

6、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测区不良地质为天然气、表层坍塌及风化剥落、断层破碎带。

路基分段工程地质说明

工点工程地质说明

一、杨柳桥工程地质说明

1、概况——小里程桥头位置CK0+770,大里程桥头位置CK1+026,全长256m。

2、地形地貌——丘陵地貌,中间有洼池、水库,植被茂盛。

3、地层岩性——该桥所在区域包括第四系坡残积砾石土,黄褐色中密状,砾石呈菱角状;侏罗系蓬莱镇组砂岩,砂红色,中厚层状;泥质胶结,风化裂隙发育。

4、地质构造——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

5、水文地质——地表有一条常年流水的沟槽,未观测到地下水情况。

6、桥位稳定情况——大桥跨越的区域无岩溶、泥石流、崩塌、滑坡等不良

地质灾害,地表基本无覆盖,有种植土、桥面下面有淤泥。

7、墩台地层剖面描述——小里程桥头被居民区占据,大里程桥头是公路,大桥跨越部分有基岩出露,基础持力层稳定。

8、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较软下伏层;无塌陷、滑坡、流砂层。9、采取措施——可采取深钻填充混凝土的方法和巩固墩台。二、石经寺大桥工程地质说明

1、概况——该桥位于龙泉XX背斜以西翼部,起点里程CK11+130,终点里程CK11+470,总长度340m,高程在500m以上。

2、地形地貌——该桥横跨龙泉山下降段的沟谷,大桥两部分别位于两个山头,此处有两个斜坡,地形比较陡峭,山顶被植被覆盖。

3、地层岩性——大桥所在地区地层包括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上段和白垩系苍溪组,其中蓬莱镇组上段以紫红色砂岩和灰白色砂岩为主,夹杂少量紫红色泥岩;白垩系苍溪组以紫红色砂岩为主,夹杂泥岩。岩体工程性质为较硬岩,地表弱风化,上不完整,下部不完整。

4、地质构造——此工程位于龙泉XX背斜以西翼部,桥下方有一山沟。

5、水文地质——该地区下部有小何。

6、桥位稳定情况——该地段以砾岩、砂岩、泥岩组成,风化程度较弱,且桥台位于山头,被大量植被覆盖,保持好。此地段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桥位较稳定。

7、墩台地层剖面描述——墩台位于以砂岩为主,夹杂少量泥岩的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上段和白垩系苍溪组地层上,属软岩地基,耐风化能力较弱,饱和抗压极限为5—30MPa.

8、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山体可能出现滑坡,边坡变形及破坏问题。(2)软土层的存在可能导致地基不稳定或破坏问题。9、采取措施

(1)减小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影响,可根据地下水类型,水量大小渗流条件,动水和静水压力等情况,适当降低1—2级。

(2)设置挡土墙、抗滑桩等防护。三、山泉乡隧道隧道工程地质说明

1、概况——此隧道位于龙泉XX背斜核部,起点里程CK5+500,终点里程CK6+500,隧道全长1000m,埋深200m左右。

2、地形地貌——该隧道所经地区海拔较高,多在750m以上,地势险要。该区具有龙泉XX最高峰,并被隧道穿越,周围分布有较多的山脊、陡壁和谷底。该区具有地下水分布,可沿岩土体较弱面渗出。

3、地层岩性——该隧道先后穿越了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和蓬莱XX组下段。遂宁组岩层多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并夹杂少量砂岩,遂宁组上有蓬莱覆盖层,多以巨厚层块状岩体为主。

4、地质构造——隧道位于龙泉XX大背斜核部,岩层近似水平,节理不规则发育,表面露出的节理以风化型为主,部分有泥质填充物,岩体被分割为破碎结构,线路西侧约500m未见断层。

5、水文地质—无地表水,由于节理发育,地下水渗入层中,公路西侧有渗流现象,但流量较小。

6、围岩分级——由于处于背斜核部,岩层多构造作用影响不大。地表风化严重,节理发育,出露岩体为破碎软岩,土岩为较湿润软土,工程性质为II 级,在土体下风化较软为软岩,硬岩的页层岩,工程性质II级。

7、洞身地质灾害

(1)岩层较软,施工过程易出现塌方;(2)存在地下水,可能发生渗流水现象。

8、洞口地质条件描述——洞口岩体节理发育、稳定性差,本身岩石为软岩,施工时可能发生塌方,积水洼地可能发生滑坡。

9、采取措施(1)修筑拦挡建筑物;(2)加固边坡和路堑边坡;(3)做好工程中排水;(4)消除危岩或进行加固。

西南交大7月地质简阳实习报告

西南交大7月地质简阳实习报告 杨柳桥—石经寺公路 工程地质勘察实习报告 杨柳桥—石经寺公路 1、概况 此模拟公路长度约12500公里,起点为杨柳桥,终点为石经寺,途经飞龙桥、狮子山、 红土地、张家湾、山泉乡、垭势口、大田XX等地;测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质构造有褶曲构造、断裂构造、节理构造等;沿途植被发育茂盛,多为果树园地;重点工程主要有杨柳桥、石经寺大桥、山泉乡隧道以及各地路基工程等。 2、自然地理——地形、地貌 测区为中高山峡谷地貌——山前盆地,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区内主要山脉为龙泉XX,龙 泉山XX系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地理界线,是岷XX与沱江的分水岭。在四川盆地内部,山脉形成一条高高的、狭长的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川中丘陵。龙泉XX呈一条形山脉,高程480~981.3m,由北东-南西纵贯境内,为本区最高地形。丘陵与平原分别依伏于两侧,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50~150m,自然坡度30~50,山势险峻,多处悬崖峭壁,冲沟多呈“V”字型,纵向沟谷与山脉走向近于平行,形如梳状,坡面植被发育。有乡间小道相通,交通方便。 3、地层岩性

测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粉质黏土;上更新统风积层成都黏土;下-中更新统冰水-流水堆积层卵石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XX组(J2s)泥岩夹砂岩,上统遂宁组(J3s)泥岩夹砂岩,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夹砂岩;断层角砾、压碎岩。 4、地质构造及地震问题4.1地质构造 测区为一背斜山脉,呈北北东向纵贯测区西北部,隧址区发育褶皱1条:龙泉XX大背斜;断层2条:龙泉驿断层、尖尖山断层。隧址区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以构造裂隙为主,浅部基岩多为风化卸荷裂隙。分述如下:4.1.1褶曲构造 实习线路穿越龙泉XX大背斜,该背斜轴与线位在DK25+469相交,交角为88。背斜东翼产状为N80E/5SE,西翼产状为N50E/30NW,轴部宽阔平缓,两翼陡然下降,延伸不远复又变平,为典型的箱状背斜,背斜由南西向北东渐次倾伏。核部地层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泥岩夹砂岩、中统上沙XX 组(J2s)泥岩夹砂岩,两翼发育有次级褶皱。其对工程的影响较大。 4.1.2断裂构造 龙泉驿断层——为一区域性逆断层,位于龙泉XX背斜西翼,地表因第四系掩盖而断续出露。断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断层南起仁寿陈大山之西,向南断裂形迹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岩层岩层陡立带。该断裂地表虽有些地方为第四系掩盖,但在地下是一条完整的规模较大的断裂。有时在断面一侧形成小的背、向斜,较低序次的压扭性断裂。以龙泉驿断裂为主干构造形成一个小型入字型构造。测区内该断层被第四系掩盖,据隧道进口钻孔推测其与线位在DK22+524相交,交角为87,断层破碎带宽度约520米,破碎带物质为全-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3篇)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优秀3篇)地质学实习报告篇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 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 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 实习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习二、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 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 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 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 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 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岩。

关于地质实习报告四篇

关于地质实习报告四篇 地质实习报告篇1 引言 地理位置;所属行政区划;实习时间;学习了哪些地质工作方法。 一、地理与经济概况 1.地势:叙述本区的地形大势,地形、地势分布规律。属何地理区,何山系或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区的一部分。指出区域的高差,有哪些最高点等。 2.水系:描述区内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流向、流量、河床宽窄等。 3.气候:应根据文献资料或亲身经历,简单介绍区内的气温、降水的最高、最低和平均值。 4.交通:主要交通线及交通工具等。 5.经济概况:工农业的一般概况;城镇、村落的分布;居民、人口和劳动力等情况。 在撰写时,除野外调查外,主要是根据地形图及其有关资料进行编写,文字力求简练。 二、区域地层与岩性 地层与岩性是地质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主要说明实习区域的主要存在的地层;各地层的岩性(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主要组成矿物和岩石在区域内的厚度、出露地点及分布等);区域的地层层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本部分的写法是: 先写一个引子,概要说明本区由哪些岩石构成,使读者对本区有一个一般性的概念。 引子之后,按地层自老而新的顺序分段进行描述。分段描述时,每段都要有一个小标题。如: 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在描述具体岩性时,要先写分布情况。然后再写出岩石的性质、厚度及其地层的接触关系。 三、构造 本部分主要是根据岩层的产状情况,写岩层受到何种地质作用的破坏,形成何种地质构造等。 本部分的写法是: 开始先写区域内地质构造的一般情况,如:本区构造复杂与否;本区所属的构造部位;区域内有哪些较大的构造;构造线的方向如何等。总的构造轮廓描述之后,即可分褶皱和断裂两大部分分别进行描述。 即: (一)褶皱构造

关于大学生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三篇

关于大学生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三篇 大学生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篇1 实习报告是野外实习全部工作的系统整理、分析与总结。是反映同学实习与教学效果的最后成果。因此,要求同学很好地进行总结,认真地讨论编写,真正地反映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要求同学实事求是,要运用自己所观察到的具体实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编写报告要文字叙述精炼,图件整洁清晰、能说明问题。 一、概述 实习日期、地点(包括野外观察范围)、内容、目的及要求,完成的情况。实习地区的交通、经济、地形、水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 二、实习地区地质概况 1 、实习地区在大地构造单元的位置及其基本特征,实习地区的地貌特征,附位置图。 2 、地层的时代、名称、代号、分布、岩性特征、成因、风化特征,岩层构造与地貌的关系等,附地层柱状图。 3 、地质构造 本区地质构造总的.特征。 褶皱:名称、位置、组成地层、产状、类型特征、成因分析,附图。 断层:名称、位置、类型、特征(断距、破碎带、伴生裂隙等),附图说明。 节理、劈理、卸荷裂隙等发育情况。

本区构造应力场的简要分析。 三、岩溶现象 岩溶现象的分布情况,发育在何种地层中。 岩溶的形态特征:地貌和地下洞穴,通道。 岩溶发育的规律性:地层、位置,发育的阶段,垂直分带性,与断层、节理、层理的关系。 对工程的影响:水库渗漏、坝基及绕坝渗漏,洞室围岩稳定,地下水水源。 四、边坡岩体稳定问题 据下苇甸电站及担礼隧道等地所见,试述本地区边坡破坏的类型和特征。 影响岩质边坡稳定的因素都有哪些?在这几处都是哪些因素起控制作用?试分别论述。 对下苇甸Z3J岩体边坡,试用赤平投影法,分析其稳定性。 五、隧洞岩体稳定问题 就实习所见,试述影响洞室围岩稳定的因素。 试估算原军——三铁路线隧洞的山岩压力及围岩自稳时间,并评价分析其稳定性。 试评述斜河涧铁路隧洞围岩稳定性及喷锚支护措施的原理,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及优缺点。 六、陈家庄坝址工程地质条件 陈家庄坝址地质条件概述: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等。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5篇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5篇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小编精选了地质实习报告范文5篇_地质学专业实训报告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地质实习报告1 莲花山的构造位置处于加里东运动以来的深断裂带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造山期,为一典型的褶皱山系。莲花山山脉向东北经丰顺、梅县、大埔进入福建的华安南靖一带;向西南:至海丰、惠东宝安各县分别于大亚湾、深圳湾如南海,又复出于万山群岛、高栏列岛。广东境内长约500km,宽20至40km,局部60km。深大断裂为一条强烈挤压破碎带,共有120多条断层组成,分东西两断层束,向东南有13条主干断层,向西有14条主干断层。此带动力热力变质作用强烈(属低中压型变质),可寻找到铅、锌、铜、钨、锡等矿藏。是重要的导岩构造,中酸性岩浆发生多次裂隙式多间歇性喷发,深断裂内,岩体达100多个。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带。 地层:侏罗系上统称高基坪群(为陆相中酸性火山岩),该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夹层组成,厚度巨大。 早上10左右,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几个班搭着校车到了莲花山,上山的路比较陡,但沿途的风景不错,一路鸟语花香,忍不住想快点下车,去好好的欣赏。终于到了山顶,下了车之后,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名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望海观音,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常壮观。望海观音金像高四十多米,这观音像霞披狮海,光泽南天,据说是目前箔金铜像的世界之最。此时正恰夕阳西斜,观音像头顶佛光灿灿。望海观音右侧的就是观音阁了,是仿古单体建筑,三层,面阔七间开,有外廊,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营造,雄伟庄重,气势恢宏,古色古香。于第三层阁顶高处有

地质实习报告优秀5篇

地质实习报告优秀5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地质实习报告,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地质实习报告篇一 一、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对《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多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用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的能力,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学会辨认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地质的地位以及与自然地理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思想。 二、实习内容 远在xx亿年前的太古代,xx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泥砂物质、火山喷出物等,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这些物质变成了石英砂岩和火山岩。 在距今xx到xx亿年前,xx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地质上称为xx山运动,使海底沉积的石英砂岩和泥质岩石变质,形成了石英岩。xx山主要由一些坚硬的、不易风华的石英岩组成。石英岩是由砂岩经变质而成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所以岩石既坚硬,抵抗风化的能力又强。强烈的地壳上升运动,把它抬升起来高出中原数百米,形成群山耸立,层峦迭嶂的山势。 《诗经》上称“嵩高为岳,峻极于天”,古有“峻极峰高四望雄,中原颖气弱天下,西连华岳三峰渺,下瞻黄河一线通”的说法,都是对xx山高大雄伟的形容。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xx山地质博物馆。 第三天和第四天,我们去了xx庙和xx水库。了解了元古界的岩石——砂岩、河流阶地和洪积扇、河漫滩三种流水地貌单面山。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河床加深,河漫滩相对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位,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岸,这种地形就叫做河流阶地。其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谷底,后来河流向下侵蚀。 在实习中我们发现,由于人们长期的开矿、挖山铺路,致使当地的许多地质地貌遗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研究地史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第五天,学习判断断层。断层上盘前缘所形成的崖坡或陡坎。断层是岩石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 该破裂面称断层面,断层面在地面的露头称断层线。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断层盘。如果断层面是倾斜的,则断层面上的盘称断层上盘,下面的盘称断层下盘。

地质学实习报告6篇

地质学实习报告 地质学实习报告6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质学实习报告篇1 一.实验时间 20xx年12月17号 二.实验地点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金马河大桥→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紫坪铺镇都江村→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三.实验目的 通过对实习路线附近的地质条件,使野外现象和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并在此认识上进行综合分析,在培养野外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地学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实习工作方法,跟着指导教师的思考方式,理解实习中遇到的具体现象。地质学野外实习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同学们对地质地貌的观察能力,为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四.实验任务 1.观察并了解实习沿途的地形地貌,思考为什么在短距离内地形地貌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2.全面分析所看到的地形地貌并加以延伸 3.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 五.区域概况 地点一:金马河 (1)金马河位于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地势平坦、水域遍布,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

的美誉,平原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组成。成都平原的地质构造是在很硬的岩石上覆盖了一层厚厚以泥土为主的沉积物。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记载,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纪花岗石结晶基底,成都平原岩层十分坚硬。成都平原地形好,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最冷月均温5℃~8℃。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土壤中富含多种矿物质,该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后来,由于长期种植水稻,部分土壤成为水稻土。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以紫色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棉花等。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使得成都平原年平均气温约为16℃,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金马河大桥处于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由成都平原水系即岷江水系冲积而成,多成树枝状和格子状,其中格子状水系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2)金马河的地质地貌 成都金马河,又名正南江。岷江干流,属干流局部河段,即都江堰鱼嘴分水后的外江。始流河段河宽96-104米,过江节制闸后称金马河,河床逐渐增宽,由300米阔至1200米,流经新津县五津镇时,纳入西河分支以及南河后又复称岷江。金马河段全场76.1公里。是长江上游两处险工段之一,是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也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河床宽窄不均,最宽处1010m,一般为300~600m;河床甚浅,横剖面呈“U”型,洪枯流量变幅大.金马河的地势开阔平坦,河水携带固体物质的能力较低,致使年均约900万吨的推移质和悬移质沿河淤积,河床逐年抬高,河洲遍布,岔濠众多,滩沱相间,河道弯曲,河床左右摆动不定。金马河是一条宽、浅、散、弯的典型平原游荡性河流。部分河段,床身较高,堤岸低矮,通道狭窄,排水不畅,洪水期对沿江城镇、灌溉渠系、农田造成严重威胁。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九篇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九篇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篇1 第一部分前言: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地点等; 第二部分实习路线中主要地质特征:按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的顺序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第三部分几种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探讨:选择地质实习路线中最有兴趣、感想最深的两种以上地质现象,对其作用方式、形成过程、产物及特征作较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与探讨。 第四部分结束语:通过实习的收获、体会及建议。 地质实习报告要求实事求是、逻辑清楚、言简意骇、图文并茂。 第五部分:收获 通过实习,要求对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学会用手持gps定点。 (2)能掌握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构造面)的产状。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岩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学会绘制地质信手剖面图,学会绘制地质现象示意图、素描图。 (5)基本掌握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编写地质路线小结。地质专业实习报告篇2

一、实习目的 工程地质实习是配合《工程地质》课程而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明确工程地质的地位以及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重要性;为成为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二、实习内容简介及要求 (1)矿物与岩石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及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认识明显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特别是断层证据。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概念。 (4)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等。认识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 (5)一般工程问题建筑物区域、场地地质状况,斜坡地质状况,隧道工程地质状况等。 三、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方山位于江宁区科学园内,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方山是一座不太高的平顶山(海拔约208米),紧靠正处建设中的大学城和高新企业区。 燕子矶位于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长江三大名矶之一,是岩山东北的一支。海拨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为燕子矶。直

关于地质实习报告范文6篇

关于地质实习报告范文6篇 地质实习报告篇1 砂岩、夹粉砂岩;在西江南岸侵蚀低山、侵蚀台地和冲积平原上也有部分出露。在断层线附近还有老虎坳组(D2l)的砂砾岩、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估计是上覆新地层被侵蚀掉而出露表层的。 另有两组为晚泥盆世地层,分别为帽子峰组(D3m)的页岩、粉砂岩、砂岩互层、夹灰岩和天子岭组(D3t)的灰岩和泥质灰岩、夹钨质页岩。 4.石炭系(C) 石炭系的地层广泛出露于西江北面的冲积平原上,由西江北岸出发,向北岭方向分别从岩关阶(孟公坳组)(C1y)砂页岩过渡到测水段(C1dc)石英砂岩、泥质页岩夹煤层。 七星岩地区也主要为石炭系的地层,石牌附近为石磴子段(C1ds)微粒灰岩夹泥质页岩,阿波岩为壶天群(C2+3ht)白云石化灰岩、微粒灰岩、夹角砾状灰岩。 5.二叠系(P)

龙潭组上部(P2lb)石英砂岩、页岩与粉砂质页岩互层、夹煤层只在图中西江东南的冲积平原上找到一处,位于高要市东北部。 6.三叠系(T) 这一时代的岩石出露得不多,可以看到只在高要市西北的山地有分布。为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夹灰质页岩及煤层(T3r-J1a) 三叠纪时期比较重要的地层是晚侏罗世燕山三期黑云母花 岗岩(〥32(3)),这是在发生在三叠纪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主要分布于西江南岸,形成黑云母花岗岩群;另外在羚羊峡附近的西江沿岸和鼎湖山区也有较多出露。 7.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上,为现代河床沉积。其中南岸主要是砾石、砂夹红黄色粘性土,北岸主要为砂、砂砾、夹粉砂质粘土;另外在市区北部公路附近还有砂、砂砾、砂质粘土、夹泥炭及淤泥层的第四系地层。 (二)构造 1.褶皱

地质实习报告13篇

地质实习报告13篇 地质实习报告篇1 实习目的:工程地质是水利工程、水建、农水、路桥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理论,掌握了基本知识和了解了基本的工作方法的前提下,通过野外地质实习的实际锻炼,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参加水利工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实习任务: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是工程地质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实习地点定在日照水库。具体要求如下: 一、能够熟练地使用罗盘测量节理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学会阅读和使用地质图; 二、学会在野外肉眼鉴定和描述岩石岩性的方法,熟悉实习区内的地层特征,掌握地层层序的划分; 三、分析实习区内地质构造类型,找出判断其类型的依据并分析其特点; 四、分析实习区内的地形地貌特征,探究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 五、南湾水库周边地区节理十分发育,为迅速查明节理的分布规律,我们需要在现场进行节理统计,然后需在统计范围内,依次测量各条节理的产状; 六、学会实测地质剖面图以及绘制地质剖面图,通过地质剖面图

可以系统德建立一个工作区或某一水库、坝址等工程项目地层的标准分层; 七、了解实习区地壳演变发展的历史,综合分析日照水库的工程地质条件,对日照水库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分析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习内容:8月23日坐火车抵达信阳完成紧接着两天的认识实习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地质实习。 (一)、南湾水库简介 风景优美的信阳南湾水库位于淮河最大的支流浉河上,在河南省信阳市城市规划区内,位于信阳市西南8.5km浉河上游南湾风景管理区,大坝距市区中心7公里,是建国后首批兴建的大型治淮骨干工程。水库工程开工于1952年,建成于1955年,1955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功能当初第一考虑的是防洪,其次是灌溉,然后是发电和水产养殖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水库已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集城市工业与生活供水、水利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二)工程地质状况:本区位于秦岭—昆仑东西复杂构造带之南亚带东延部分与淮阳山字型步弧两翼衔接地带。东西向构造在本区起和主导作用,地质土与南湾水库较密切的是片麻岩,片岩岩组和第四系松软组。水库坝址地层为震旦系,下古生界信阳群龟山组是一套浅变质岩系,石英云母片岩,铁质云母,炭质云母,其次为少量中生代晚期侵入的火山岩,第四系松软堆积物。走向,呈东西状,倾向30—50

大学生地质专业认识实习报告5篇

大学生地质专业认识实习报告5篇 大学生地质专业认识实习报告(1) 马上就要出去参加实习了,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激动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在不断地慢慢的成长中学习到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参加实习的机会多了,我就会做好这一切,很多的现实问题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进步的,相信我能够做好这一切,参加实习得到实习的锻炼! 一、实习地点 佛山市高明区西坑水库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 二、实习目的及要求 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2、认识了解水工建筑物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a.地形地貌条件 b. 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c.地质构造 d.水文地质条件 e.物理地质作用 f.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4、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各种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 三、实习内容 1. 西坑水库及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简介 西坑水库(中型)位于高明区杨梅河上游,水库集雨面积为10.5km2,库容为1030万m3,兴利库容为798万m3,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设计高程为114.2m,

顶宽5.0m,最大坝高29.5m。溢洪道为开敞式,底高程为110.3m,宽15.0m。在坝后建有一座发电站,装机发电功率为320 kw。 水库在1997年安全鉴定为二类水库,但是经过几年的观察,前期所进行的除险加固措施未能彻底消除水库的安全隐患,主要还存在坝体渗漏严重、放水涵管漏水、大坝坝体单薄、反滤体存在失效迹象等安全隐患。另外移民工作也留下一些问题。水库下游西坑村的村民未能迁往他处,这样不但给水库的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更严重的是,群众在水库管理范围外,溢洪道尾水两侧承包责任田里兴建住宅房屋,逐渐遍及了整个大坝下游的泄洪区域,涉及房屋1.3万m2,人口300多万人。由于下游泄洪渠道仅1.0m宽左右,加上淤塞严重,一旦水库泄洪将淹浸和冲刷下游农田和这些房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该工程任务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等别为ⅲ等中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水库永久性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__年一遇校核;溢洪道消能防冲防洪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 “__x”期间计划对西坑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需土方11万m3,石方1.7万m3,混凝土0.2万m3,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大坝坝体采用高压摆喷防渗,上游坝坡坡脚增设抛石压脚,下游坝坡坡脚新建排水棱体,重建输水涵管,重建坝后电站,整治溢洪道下游归河段长1040m,完善大坝观测和水库自动化监测等。本工程招标范围为水库部分、排水渠部分、水土保持专项部分及电站部分。 2. 泵站建设工程 2.1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概况 2.1.1工程地理位置及受益面积 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是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及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址在樵桑联围东堤18+300处(丹灶建设段)。泵站主要负责丹灶大良

地质学实习报告(精选9篇)

地质学实习报告(精选9篇) 地质学实习报告篇1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实习地点:即马山国家地质公园 马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马山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3、实习时间:5月10日 二、实习内容 1、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

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马山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马山地质地貌概况 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马山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马山自然保护区由主峰马山(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七篇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七篇 地质实习报告篇1 对于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体会。最真实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那一份对地质工作者对于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经过这次实习,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这份艰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便能体会的,这份艰辛是用我们的汗水去把它浇灌出来的鲜艳之花。这花的明艳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来自于那一份对于地质工作者应该收获的喜悦与丰收。但这份喜悦来得并不易,因为这许多的成果来自于我们的双脚,每天长途的跋涉换来的也许只有那几页纸的微小成果。但是我们却倍加珍惜这几页小小的纸,因为它承载着地质工作者的一个伟大蓝图目标。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使其变成一张地质图。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脚印。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汕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在山

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每一个地区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质工作者的开垦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秘,并将它的胸怀敞开去拥抱它自身的价值。我们在巢湖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前人工作的学习与认知,这个过程便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没有对其厌倦与抛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你的成绩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谈了这么多关于地质工作者的精神的话题,也该说说这次巢湖实习的具体收获了。这便是我们以后为地质工作发光发热的必备工具吧。首先,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地质调查的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首先学习的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经典。这个过程是我们大体了解工作区域的各方面情况,有助于以后工作的良好发展。其次便是到达工作区后的工作了。在工作区的基本流程分为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每一流程的先后顺序基本不颠倒,在此我便不再赘述原因。其中最艰苦的要算地质投图了,因为基本脱离指导老师的帮助,完全自己把握,这便给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坚持了下来,把工作完成了,虽然质量与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种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集体吼吼的。因为满路荆棘与悬崖陡坡也无法阻挡即将成为地质工作者的预备队员们的脚步了。 这便是那一朵明艳之花的真正内涵吧。一种属于地质工作者的强

地质学实习报告8篇

地质学实习报告8篇 通常来讲,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一般都需要写报告,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为上级机关进行宏观领导提供依据,报告怎么写的又快又好?这篇文章名为“地质学实习报告”是编辑精心筛选后的佳作,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质学实习报告篇1 一、实习目的 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 一)、路线地质教学阶段:从单一的地层、岩石、构造教学路线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并进行野外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 1、学会地质野外记录。 2、进一步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 3、观察、识别各种基本地质现象,掌握其记录描述方法: (1)岩矿的野外命名及描述,标本的采集,岩性变化的观察与记录。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的观察: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古生物化石的采集、编录及初步鉴定,在地层中产出特点的观察与记录。 (4)褶皱、断裂等各种基本构造现象的识别与确定,构造在空间的变化及其特征的观察和描述。 二)、编写地质调查报告:按以下几方面完成地质调查报告编写

任务:以前言、地层、构造、侵入岩、矿产资源、地质发展史、结束语等。 三、实习区概况 1、大同煤田位置 大同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在大同市西南约20km,地理座标为东经112°30′—113°15′,北纬39°35′—40°12′,跨越大同、左云、右玉、怀仁、山阴五个县市。形状近似椭圆。长轴方向为NE—SW(北东—南西),总面积为1827km2。聚煤盆地整体呈似长方形,四周群山包围,西面有西石山脉,南面有海拔1976米的洪涛山,东南为海拔1714米的口泉山,东北部以青磁窑断层为界。 大同煤田含有C—P煤系及J煤系。其中C—P煤系面积为1739km2,J系面积为772km2,两煤系重叠面积为684km2,为双系煤田。 2、大同煤田交通 大同市地处山西、陕西、内蒙三省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因而大同矿区内的煤炭资源运输能力也大大提高。北面的京包与北同蒲铁路都通过大同市,大秦线、北同蒲电气化铁路和京大、大运高速公路都已建成通车运行。区内还有大同至王村铁路专线,另外公路纵横交贯,运输方便。(如图2—1) 图2—1大同聚煤盆地交通位置图 3、自然地理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西、南与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区相连,东与河北省相接。本矿区属黄土高原平缓丘陵区,大面积被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1056米,黄土冲沟发育,呈树枝状展布。 大同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春季干旱,风沙大,气候干燥,风沙严重。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3.6—7.5℃,极端气温为37℃,极端最低气温为—26℃。日温差一般在20℃左右,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是—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13篇)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13篇)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1 在野外实习结束时,每位同学都必须编写一份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进行系统而概括地总结。地质报告是完成野外和室内各种工作后的最终成果,编写地质报告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地质工作者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地质认识实习报告是对整个实习过程、地质工作方法和地质认识的总结,是野外实践和课堂理论的结合,是评价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实习报告总的要求是,在充分掌握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野外观察和记录为主,立论正确,依据可靠,叙述简练,图文并茂,主次分明,逻辑性强,富有创造性,内容真实、丰富、简明、扼要。要求文字工整,图件美观,要有封面、题目、报告编写人专业、班级、姓名、野外实习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报告审核人及报告编写日期等。编写实习报告首先要整理所有的野外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路线剖面图、素描图、采集的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及野外照片和录像等,这些是编写报告的基础和素材。把各种野外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概括,编制和清绘

必要的图件,然后着手编写文字报告。根据工作的目的和重点不同,报告的内容也有所侧重。 实习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一、前言主要说明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及路线安排,实习队的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实习区概况1.实习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等,最好附上“工区位置图”。2.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3.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如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概况。4.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 三、地层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厚度及分布状况。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叙述各个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特征、分布和出露情况、接触关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识别标志。 四、岩石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可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要说明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时代等。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1.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基本的构造格局、地壳运动、具体构造的类型和特征。对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并应附有素描图、构造剖面图等。褶皱构造要描述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

地质学毕业实习报告4篇

地质学毕业实习报告4篇 地质学毕业实习报告1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海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

有关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三篇

有关地质认识实习报告三篇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篇1 在野外实习结束时,每位同学都必须编写一份实习报告,对实习内容进行系统而概括地总结,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的编写。地质报告是完成野外和室内各种工作后的最终成果,编写地质报告是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地质工作者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地质认识实习报告是对整个实习过程、地质工作方法和地质认识的总结,是野外实践和课堂理论的结合,是评价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实习报告总的要求是,在充分掌握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自己的野外观察和记录为主,立论正确,依据可靠,叙述简练,图文并茂,主次分明,逻辑性强,富有创造性,内容真实、丰富、简明、扼要。要求文字工整,图件美观,要有封面、题目、报告编写人专业、班级、姓名、野外实习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报告审核人及报告编写日期等。 编写实习报告首先要整理所有的野外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记录、路线剖面图、素描图、采集的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及野外照片和录像等,这些是编写报告的基础和素材,实习报告《地质认识实习报告的编写》。把各种野外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总结、概括,编制和清绘必要的图件,然后着手编写文字报告。 根据工作的目的和重点不同,报告的内容也有所侧重。实习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前言 主要说明实习的时间、地点、目的、任务及路线安排,实习队的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实习区概况 1.实习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等,最好附上“工区位置图”。 2.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 3.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如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等概况。 4.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 三、地层 实习区的地层层序、时代、接触关系、厚度及分布状况。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叙述各个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特征、分布和出露情况、接触关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识别标志。 四、岩石 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可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要说明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时代等。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 1.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 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基本的构造格局、地壳运动、具体构造的类型和特征。对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分别进行详细描述,并应附有素描图、构造剖面图等。 褶皱构造要描述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长轴方向,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两翼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两翼岩层的产状,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最后确定褶皱的类型、褶皱的形成时期及形成机制。

地质工程实习总结(通用8篇)

地质工程实习总结(通用8篇) 小编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地质工程实习总结”相关内容,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在时间紧任务重时,想快速写出一篇好文档难度很大,范文与我们的写作常“寸步不离”,学好范文的成文技巧并应用到我们的文章里。 地质工程实习总结篇1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锻炼我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地质精神。树立热爱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 (二)任务 1、在野外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外力地质作用的观察分析。 2、初步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状况。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手标本采集、地质现象观察和描述记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三)要求 1、实习前认真学习实习指导书,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2、实习中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听指导老师讲解。 3、认真细致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作好记录,多提问、多思考。

4、采集3~5块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或化石标本。 5、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的基本情况 (一)组织形式 以班为单位进行。每个班作为一个小组,由一名实习教师指导,组长和安全员协同老师工作,同时还有班主任负责学生生活、交通等管理。 (二)实习过程 本次实习地点为昆明、武定、元谋地区。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xx。 第二天上午xx。 下午xx。 第三天上午xx。 下午xx。 第四天xx。 下午xx。 第五天xx。 下午xx。 第六天xx。 三、任务完成情况 对各种内、外地质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如地质构造的识别、对风化作用及地表流水作用现象的认识等;对三大岩类能进行初步识别;能使用地质罗盘测岩体的产状;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并作了详细的野外记录。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800字 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