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战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战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战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战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总体架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生产方式。因此,由生产方式及其延伸出的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总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所以,历史发展的动力又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发展主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并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而非民族历史理论,揭示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进程,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一般都将经历从原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最终都会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①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历史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自己在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创造(劳动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意识。因此,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在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中,文化形态不过是经济形态的反映或衬托,并表现出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关系,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社会思想关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上层建筑、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之间的矛盾,

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动力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张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与生产关系(生产所有制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阶级、政党、军队、法庭、监狱等,思想或观点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的矛盾,并由此衍生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与保守势力、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的斗争等的作用过程。

③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规律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具体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表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公有制(无阶级)——私有制(有阶级)——公有制(无阶级)的螺旋式进步过程。具体形态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而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

首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场所,因而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其次,地理环境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再次,地理环境能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从而形成某一地区生产的特点;

最后,地理环境能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法国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果尔、黑格尔《历史哲学》、拉采尔、中国的梁启超等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也形成不了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其次,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最后,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史料:1949年初,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认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太多。为此,毛泽东发表了《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在这篇著名的历史文献中,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变动的基本观点,批判了艾奇逊等人所宣扬的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物质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当时,面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艾奇逊在信中

别有用心地说中国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对土地造成了“不堪负担的压力”,宣扬决定社会制度变革的动力不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而是人口的变动。毛泽东对此坚决加以批驳,他说:“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吗?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剥削美国,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毛泽东运用的大量历史事实,驳斥了以艾奇逊为代表的“人多引起革命”的唯心主义观点,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指明了革命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导致的必然结果,而决不是什么人口太多的缘故。决定一种旧的社会制度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只能是社会生产方式,而不能是人口。

3、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方式既为社会其他活动提供基础,又对其他社会活动起制约作用。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制度。这是因为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决定的,而且要由这个基础得到说明。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当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旧的社会制度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第四,生产方式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能起制约作用,后两者对社会发展怎样起作用及作用之大小,要受生产方式的决定。

(发展战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总体架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生产方式。因此,由生产方式及其延伸出的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总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所以,历史发展的动力又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发展主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并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而非民族历史理论,揭示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进程,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一般都将经历从原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最终都会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①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历史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自己在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创造(劳动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意识。因此,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在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中,文化形态不过是经济形态的反映或衬托,并表现出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关系,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与社会意识(社会思想关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上层建筑、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之间的矛盾, 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动力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张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与生产关系(生产所有制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阶级、政党、军队、法庭、监狱等,思想或观点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的矛盾,并由此衍生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与保守势力、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的斗争等的作用过程。 ③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规律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具体表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表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公有制(无阶级)——私有制(有阶级)——公有制(无阶级)的螺旋式进步过程。具体形态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专业:艺术设计学号:姓名:吴思繁 摘要: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实践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史等多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影响力对人类影响 前言: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人造器物,科技活动的制度和体制、科技活动的行为规

范和科技价值观念。尽管它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当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开来,他们各自独立的发挥着作用。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及理论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光,影响程度之深,更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因历史时期而不同,从技术领先到科学领先发展,从技术与科学分离到科学与技术精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加使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开发之间的时间缩短,尤其系统科学的诞生,导致了自动化、计算机、通讯技术从科技到产业化的迅速转化,而系统科学应用于生物医学又导致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之间偶合,将迅速导致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的应用,从而导致个体化医学、转化医学与医疗工程化系统的生物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凸显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生产达到了高度结合。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1).在经济发展方面 1.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的增加 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逐渐提到第一位。1950-1970年期间,科学技术所占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8%。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上升为6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 以我国为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关键阶段。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重视引进、

社会生活安全常识

社会生活安全常识 一、受到不法分子侵害如何报警? 小学生受到违法犯罪分子的直接威胁和侵害,仅凭青少年自身的力量很难防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公安部门报告。 1.匪警电话的号码是 110 。这个号码应当牢记,以便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拨打。 2.拨打 110 电话,要简明、准确地向公安部门报告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当事人、案情等内容,以便公安部门及时派员处理。 3.打报警电话是事关社会治安管理的大事,千万不要随意拨打或以此开玩笑。 二、怎样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 当青少年独自在家时,要注意避免陌生人进入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 1.独自在家,要锁好院门、防盗门、防护栏等。 2.如果有人敲门,千万不可盲目开门,应首先从门镜观察或隔门问清楚来人的身份,如果是陌生人,不应开门。 3.如果有人以推销员、修理工等身份要求开门,可以说明家中不需要这些服务,请其离开;如果有人以家长同事、朋友或者远方亲戚的身份要求开门,也不能轻信,可以请其待家长回家后再来。 4.遇到陌生人不肯离去,坚持要进人室内的情况,可以声称要打电话报警,或者到阳台、窗口高声呼喊,向邻居、行人求援,以震慑迫使其离去。 5.不邀请不熟悉的人到家中做客,以防给坏人可乘之机。 三、外出或在公共场所自我防范要注意什么? 外出或在公共场所,青少年遇到的社会情况会比较复杂,尤其需要提高警惕,在自我防范方面应当注意: 1.应当熟记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家长姓名、工作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等,以便在急需联系时取得联系。 2.外出要征得家长同意,并将自己的行程和大致返回的时间明确告诉家长。 3.外出游玩、购物等最好结伴而行,不独来独往,单独行动。 4.不接受陌生人的钱财、礼物、玩具、食品,与陌生人交谈要提高警惕。 5.不把家中房门钥匙挂在胸前或放在书包里,应放在衣袋里,以防丢失或被坏人抢走。 6.不独自往返偏僻的街巷、黑暗的地下通道,不独自一人去偏远的地方游玩。 7.不搭乘陌生人的便车。 8.外出的衣着朴素,不戴名牌手表和贵重饰物,不炫耀自己家庭的富有。 9.携带的钱物要妥善保存好,不委托陌生人代为照看自己携带的行李物品 10.不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同行或做客。 11.外出要按时回家,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回,应设法告知家长。 四、如何防范精神病患者的伤害? 精神病患者常常是独来独往,肮脏邋遢,行为怪异,有时会对他人做出攻击行为。怎样避免他们的伤害呢:l.遇到他们,应当尽快远离、躲避,不要围观。 2.不要挑逗、取笑、戏弄精神病患者,不要刺激他们,以免招致不必要的伤害。 3.智能低下的痴呆者,甚至醉酒者,也会做出类似精神病患者的举动,青少年也应躲避,不要刺激他们。当他们自身遇到危险或者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时,应当向老师、民警或其他成年人报告。 五、小学生为什么不宜饮酒? 有些青少年受家庭和社会影响,学会了喝酒,有的甚至养成了喝酒的习惯,这是有害无益的。 1.青少年们正处在生长期,身体各个器官还很娇嫩,尤其是消化系统。因此,不能过多地承受刺激性物质。酒具有刺激性,所含的酒精对肝、胃等的伤害更甚。 2.喝酒会降低人的免疫力,酒后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抵抗力下降,容易患感冒、肺炎等疾病。 3.饮酒过量会伤脑,使青少年们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严重的还会使智商下降。 4.小学生饮酒还会对身体的发育带来不良后果。 六、吸烟有什么害处? 吸烟只是一种习惯,对人体有害无益。吸烟时烟雾中有许多有害成分,对人体的呼吸道、心血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明确要求在校学生不得吸烟,青少年们应自觉遵守。 1.烟草在燃烧时会产生烟焦油,含有致癌物质,能诱发各种癌症。 2.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剧毒物质,对人的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长期吸烟,会引起心血管疾病。 3.吸烟不仅害己,还会污染环境,给他人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4.吸烟者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 70 %,寿命也明显缩短。 七、怎样预防毒品的侵害? 通常所说的毒品包括鸦片、大麻、海洛因、可卡因等多种。毒品对人有刺激、麻痹作用,吸食容易上瘾,危害极大。在某些毒品泛滥的地区,中小学生已经成为毒品的直接受害者。预防毒品的危害,应当注意: 1.可以向家长、老师了解一些有关毒品的知识,提高识别能力,避免受骗上当而误吸毒品。 2.不听信任何人的教唆、引诱,坚决地拒绝尝试吸食毒品。 3.在发现有关毒品的不法活动或可疑情况,应立即设法向家长、老师或公安部门报告。

2020年(发展战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发展战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总体架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壹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存于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于,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人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生产方式。因此,由生产方式及其延伸出的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由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壹致,所以,历史发展的动力又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形态发展主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且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世界历史理论而非民族历史理论,揭示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普遍性进程,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壹般均将经历从原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最终均会发展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①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历史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存于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自己于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创造(劳动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存于),且于此基础上创造出社会意识。因此,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于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而非文化形态,于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中,文化形态不过是经济形态的反映或衬托,且表现出社会存于(社会物质关系,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和社会意识(社会思想关系,是对社会存于的反映,包括:政治上层建筑、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之间的矛盾, 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社会动力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存于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张力。社会存于和社会意识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和生产关系(生产所有制形式、人们于劳动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阶级、政党、军队、法庭、监狱等,思想或观点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的矛盾,且由此衍生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和保守势力、人民群众和反动势力的斗争等的作用过程。 ③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规律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具体表现为生产关系壹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情况、上层建筑壹定要适合经济基础情况的规律。表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公有制(无阶级)——私有制(有阶级)——公有制(无阶级)的螺旋式进步过程。具体形态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因素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壹,因而对社会的存于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具体表当下:

科学技术在计算机领域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科学技术在计算机领域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摘要: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科学技术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介绍其在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科学技术计算机领域社会发展生产力经济影响双刃剑 科学技术,通常我们会认为与科学是两个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也就是科学可以说成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可以说成是科学,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但是,其实不然,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与技术,两者相区别但又紧密联系,两者辩证统一,趋于一体,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极大地促进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众所周知,继“蒸汽时代”和“电器时代”之后,人类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该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作为兴起的标志。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可以说是此次革命的一大亮点。40年代后期,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诞生,1959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截止到1964年已达到300万次。到了60年代中期,出现许多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集成电路,每秒运算速度达千万次,它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80年代发展为智能计算机。90年代出现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大体上每隔5年~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而从1980年开始,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现代化,也推动了情报信息的自动化。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可以说,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过渡,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这也就必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生产

学校安全教育常识

学校安全教育常识 目录 第一部分:交通安全常识第二部分:消防安全常识 第三部分:用电安全常识第四部分:社会生活安全常识 第五部分:网络安全常识第六部分: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常识 第七部分:饮食卫生常识第八部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前言 抓好中小学的安全保护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学校、家庭、学生都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管理和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及自我保护教育,这样才能使学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对中学生来说,一定要多学习一些有关安全教育方面的常识,加强安全意识,多掌握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和逃生的技能。才能远离危险,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第一部分:交通安全常识 一、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1、指挥灯信号的含义 (1)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 (2)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 (3)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超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4)黄灯闪烁时,车辆、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2、行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边行走; (2)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 (3)不准穿越、倚坐道口护拦。 (4)不准在道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5)列队通过道路时,每横列不准超过2人。儿童的队列,须在人行道上行进。 3、横穿马路注意事项: 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1)穿越马路,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2)穿越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过街地道的路段,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 (3)穿越马路时,要走直线,不可迂回穿行;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才可以穿越马路。 (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 (5)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朋友呼唤,或者自己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进站,千万不能贸然行事,以免发生意外。 4、乘车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自然辩证法11.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又称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或作用,是科技与经济互动关系的一个方面。从理论层面分析,它是指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环境、经济系统的要素及其结构、经济系统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作用的总称;从更高层面上看,这仅是科技社会功能的表现类型之一,是其全部价值体系当中的一种价值形态。 1.1科学技术革命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力,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高速度乃至跳跃式的发展 高度的竞争性 高度社会化 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2)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形成着新型的生产方式 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正在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取代 刚性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柔性生产方式 大规模集中型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 分割型的生产方式正在改变为系统整体型的生产方式 3)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形成着新型的市场交换方式 明显地扩大了市场交换的客体 不断地扩大着市场空间,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迅速提高着交换速度和交换频率 改变着交换的形式和手段,市场交换日渐电子化、信息化、符号化 推动了市场机制、体系和功能的不断完善 4)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形成着新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新兴的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传统的制造业正处于衰微和通过技术改造振兴的过程 1.2科技进步促使世界经济形成和持续增长 近年来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这一概念的延伸,它和世界经济一样,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科技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促进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进步决定世界经济格局 正确利用科技进步,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1.3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 1)什么是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1983 保罗·罗默新经济增长理论) 2)知识经济的特征 第一,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在于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第二,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经济,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中小学生面对社会生活的安全知识

中小学生面对社会生活的安全知识 中小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了社会。目前社会治安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社会上还存在违法犯罪现象,中小学生遭到不法分子侵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所以,中小学生很有必要学会正确认识遇到的人和事,明辨是非,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预防各种侵害的警惕性,消除对危险的麻痹和侥幸心理。同时也要树立自我防范意识,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方法,增强自身的防范能力,使自己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能够冷静、机智、勇敢地去应付。 一、受到不法分子侵害如何报警 中小学生受到违法犯罪分子的直接威胁和侵害,仅凭同学们自身的力量很难防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公安部门报告。 1、匪警电话的号码是110。这个号码应当牢记,以便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拨打。 2、拨打110电话,要简明、准确地向公安部门报告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当事人、案情等内容,以便公安部门及时派员处理。 3、打报警电话是事关社会治安管理的大事,千万不要随意拨打或以此开玩笑。 二、怎样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 当同学们独自在家时,要注意避免陌生人进入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1、独自在家,要锁好院门、防盗门、防护栏等。

2.如果有人敲门,千万不可盲目开门,应首先从门镜观察或隔门问清楚来人的身份,如果是陌生人,不应开门。 3、如果有人以推销员、修理工等身份要求开门,可以说明家中不需要这些服务,请其离开;如果有人以家长同事、朋友或者远方亲戚的身份要求开门,也不能轻信,可以请其待家长回家后再来。 4、遇到陌生人不肯离去,坚持要进人室内的情况,可以声称要打电话报警,或者到阳台、窗口高声呼喊,向邻居、行人求援,以震慑迫使其离去。 5、不邀请不熟悉的人到家中做客,以防给坏人可乘之机。 三、外出或在公共场所自我防范 外出或在公共场所,同学们遇到的社会情况会比较复杂,尤其需要提高警惕,在自我防范方面应当注意: 1、应当熟记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家长姓名、工作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等,以便在急需联系时取得联系。 2、外出要征得家长同意,并将自己的行程和大致返回的时间明确告诉家长。 3、外出游玩、购物等最好结伴而行,不独来独往,单独行动。 4、不接受陌生人的钱财、礼物、玩具、食品,与陌生人交谈要提高警惕。 5、不把家中房门钥匙挂在胸前或放在书包里,应放在衣袋里,以防丢失或被坏人抢走。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住房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住房状况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十年来,随着衡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居住质量明显提升,但住房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部分数据(以下简称“五普”),运用区组分析、对比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衡阳市人口住房现状,并就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居民住房状况 现根据“五普”和“六普”住房相关数据,从住房水平、住房质量、住房来源、住房支出以及不同人群住房情况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衡阳市居民住房的现状。 (一)住房水平达到舒适程度。十年来,衡阳城乡住宅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六普”资料显示,衡阳城乡常住人口家庭户194.29万户,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48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3.83平方米,比“五普”提高7.87平方米,户均住房间数3.51间,比“五普”提高0.74间。此外,人均住房间数达1.01间,按照国际上住房标准划分的三个等级,即最低标准,每人一床;文明标准,每户一套;舒适标准,每人一间的标准衡量,衡阳家庭户的总体居住水平已经达到了舒适的程度。 “人均”反映的是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或代表水平,不能揭示事物结构的内部差异。因此,通过对家庭户住房面积进行分组分析可以看出,衡阳市有56.94%的家庭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集中在20-49平方米之间,其次在70平方米以上的占11.73%(见表1);从家庭户住房间数分组来看,居民家庭住房间数集中分布在二间24.05%、三间26.78%以及四间17.51%,所占比重共达68.34%,此外2.28%的家庭户住房间数在十间及以上(见表2)。 (二)住房质量显著改善。居住质量与住房类型结构、建筑材料、配套设施以及建房年代息息相关。 1.住房建筑结构以多层为主。“六普”数据显示,居住平房的家庭户占26.22%,居住楼房的占73.78%,与“五普”相比,居住楼房的家庭户上升了24.18个百分点。同时,住房楼层主要集中在2-6层楼房,这一比重达到65.39%,居住7层以上楼房的占8.38%,比“五普”增加了4.46个百分点,说明住房有向高层发展的趋势(见表3)。 2.钢筋混凝土楼房呈增多趋势。“六普”数据显示,衡阳市混合结构的家庭住房成为主流,占58.52%;采用钢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占14.95%,比“五普”提高了0.54个百分点,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首先,了解一下科学技术的概念。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或精神性活动,属于意识形式范畴;技术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等。总之,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论古谈今,可以发现其引起的社会巨大进步。 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

2015继续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读本85分答案

2015继续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读本85分答案 1.()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道德的社会本质。 (单选 ) A社会舆论 B高尚品德 C风俗习惯 D道德 2.()是指坚持某种道德行为的毅力,它来源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又依赖于实际生活的磨炼才能形成。 (单选 ) 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 3.()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和义务的基础之上,并以一定的道德规范形式表现出来的。 (单选 ) A道德关系 B道德情感 C道德理想 D道德理论体系 4.()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单选 ) A改革创新 B实事求是 C廉洁奉公 D勤政爱民 5.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 (单选 ) A矛盾性 B革命性 C进步性 D历史性 6.()是指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单选 ) A世界观 B社会发展观 C人生观

D科学发展观 7.()是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外在价值是发挥自身创造力所创造出来的现实价值。 (单选 ) A人生价值 B内在价值 C自我价值 D创造价值 8.()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单选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经济价值观、()等丰富内容构成的,是内涵十分丰富的完整体系。 (单选 ) A政治价值观 B文化价值观 C社会价值观 D以上都包括 10.()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单选 ) A社会和谐 B稳定发展 C发展经济 D繁荣富强 11.良好()的营造,必须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以及人的和谐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单选 ) A思想言论氛围 B社会氛围 C思想舆论导向 D社会新闻播报 12.深化()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壮大文化产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单选 ) A社会体制 B文化产业 C文化事业 D文化体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6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6章在线测试 A B C D ( )。 A B C D 、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A B C D 、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 A B 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 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D 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B 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 久地存在下去 D

B、它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C、它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D、它已经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E、它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有()。 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去 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E、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包括它()。 A、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同时发生根本变革 B、依赖于社会存在,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C、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D、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E、采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它的主要内容有(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意识形态 D、上层建筑 E、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正确错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应当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正确错误 、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正确错误 、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正确错误 、在阶级社会中, 正确错误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王秀文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趋势是: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课本里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对近现代我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着重引领学生通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怎么变?”的史实,探究“为什么变?”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2.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和社会习俗是学生比较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或做相关社会调查,条件允许可自制成小课件在课堂上交流。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方法。因学生是外地外校的,在短时间里学生无法迅速做成课件,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配合展示相关资料。 3.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兴趣爱好有一定差异,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让学生自由选题进行适当的学习分工,然后再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基本技能: (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饮食、住宅、婚礼、丧葬、礼仪等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结合现实物质生活和婚、丧照片进行对照,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由分工(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探究。 课外延伸: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要用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

综合练习一参考答案

综合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B 2.C 3.C 4.D 5.D 6.C 7.C 8.B 9.D 10.D 11.C 12.B 13.B 14.D 15.B 16.C 17.A 18.C 19.B 2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BCD 2.AB 3.AB 4.ABCD 5.ABD 6.ABCD 7.ACD 8.BCD 9.AD 10.BCD 11.ABCD 12.BD 13.BD 14.ABC 15.ABC 16.ABC 17.AD 18.ABCD 19.ABC 20.B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5分,共25分)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2.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需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以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即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作为人们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认识被证实了,就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4.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其次,社会意识还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自身在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3)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5.(1)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同作用。(2)内容: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不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含案例)

科学技术的作用与评价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具体事例: 一 科技给力为华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2011-3-11 来源:广安在线 [评论] [字号: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日常防火安全常识

日常防火安全常识 吸烟与防火 ●严禁在一切易燃易爆单位、物资仓库和其他一切禁烟区内吸烟;禁止在维 修汽车和清洗机械零件时吸烟;禁止将未熄的烟头带人工作场所。 ●纠正不良的吸烟习惯,如不准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不准在劳动和寻物时 吸烟,不准乱丢烟头和火柴梗、乱磕烟灰,更不能将燃着的烟头随处乱放等。 ●制订有关吸烟防火的规章制度,提倡和宣传戒烟。 灯火照明与防火 ●采用电气照明的灯具应与可燃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灯具不得用纸、布 等包裹;灯具应高于地面2米,下方也不可堆放可燃物;灯具所选用的导线应合适, 不得随意更换大功率灯具,不得乱拉乱接电线;电器在易受碰撞场所,应安装金属 或其他网罩防护、灯具构件上,应用不燃材料隔垫。 ●采用明火照明时不要靠近可燃物,最好放在由不燃材料制作的专门“灯龛”内,蜡烛基座应采用不燃材料;使用油灯勤口玻璃护罩,并经常清除灯体及罩上的 油垢,给油灯加油时必须先将灯火熄灭,对“长明灯”更要严加管理。 小孩玩火与防火 ●家长应对孩子加强管教,使他们认识到玩火的危险性,做到不玩火;要把火柴、打火机等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家中的煤气、液化气炉灶等不要让孩子随意开启;对孩子模仿大人吸烟的行为要制止;室内、可燃建筑、柴草堆等场所禁止孩 于燃放烟花爆竹,更不准孩子摆弄鞭炮中的火药;家长外出时不能将孩子独自留 在家中或反锁在室内,应托人照看。

●幼儿园、学校的老师,应对少年儿童进行防火教育,采用形象化、具体化的 方式,引导他们从小就树立防火观念。 ●社会上有关部门和单位也应创造条件,特别是在寒假、暑假及农忙节,把少 年儿童组织起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以减少小孩玩火的机会。 燃放烟花爆竹与防火 ●城镇居民应严格遵守当地政府规定,不在禁放地区燃放烟花爆竹。确需燃 放的,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在指定地点燃放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 ●农村村民燃放烟花爆竹应远离工厂、仓库、公共场所、农贸市场、易燃屋区、粮囤、加油站及其他重要场所,也不准在窗口、阳台、室内燃放。燃放后应 仔细检查,发现余火残片碎纸应及时清理。 ●小孩燃放烟花爆竹,应有大人在旁看管,并阻止他们燃放危险性较大的品种 及取出烟花爆竹内的火药做其他玩具。 ●禁止携带烟花爆竹乘坐汽车、火车、船舶和飞机。 使用易燃物品与防火 ●凡生产、储存化学易燃物品的家庭,必须经当地公安消防机关审批同意,并 加强防火管理,在住宅明显位置设“禁止烟火”防火警示牌。 ●住宅楼梯间、通道上严禁堆放各种易燃可燃物,保持楼梯、通道畅通无阻。 ●油漆家具的油漆、香蕉水和硝基木器清漆等,应随用随买,并存放在安全可 靠的地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